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中風失智率高3成!當心血管性失智症

中風失智率高3成!當心血管性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病患家屬阿強說,爸爸中風後,他已經很努力帶爸爸去復健了,卻沒有太大起色。近來,爸爸經常會自己偷偷跑出門,怎麼說都說不聽,好幾次花了幾個小時在大街小巷奔走才將爸爸找回來。因為他是主要照顧者,又要外出工作,蠟燭兩頭燒,他也嘗試鎖門,爸爸卻還是自己開門出去。直到他在網路發文,有網友提醒他,爸爸會不會是中風後引發失智症呢?最好去檢查看看,他也懷疑:中風真的會引發失智症嗎?中風失智高3成「中風後確實可能發生血管性失智,中風患者失智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三成,而且中風也會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林口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提醒,如果在中風後三個月內患者的認知功能有明顯變化,可能要預防失智的可能性。中風患者發生失智的比例有多高?徐文俊說很難計算,因為每個人一生中約有20%的機率至少發生一次中風。腦中風可大可小,長庚醫院過去就分析在該院進行「腦神經高階健檢」的民眾資料時,發現竟有近兩成受檢者曾發生過沒有症狀的腦中風。血管性失智,可能是因為一次大中風引起,也可能是經由多次沒有症狀的小中風累積而發生。因為中風本身會造成腦組織壞死;就像膠片唱盤,或是電腦光碟,即使只有一個小點狀的損壞,都可能引起唱片不斷跳針、光碟卡住。哪些部位的中風容易引起失智?1) 視丘部位的中風/視丘為腦部重要神經通路經過,若中風阻斷易引起失憶。2) 角迴區/為大腦重要訊息彙整區。3) 尾核/為通往額葉指揮中心的中繼站。4) 和記憶特別有關的巴貝茲迴路。5) 在邊緣系統和後側關聯區。但並非其他部位就不重要,當腦部組織損傷到達某一臨界點時,腦部失去代償能力,或多次大大小小的中風累積而造成加成效應,使受傷的腦組織到達引起失智症的量,都可能造成失智。哪些狀況可能顯示有血管性失智?1) 通常容易合併憂鬱症。2) 容易合併步態變小、走路不穩等巴金森氏症的運動性障礙。3) 感覺患者的狀況每況愈下,病患家屬常形容「階梯式變壞」,一次比一次差。這些有助中風後認知改善1) 控制三高等危險因子。2) 協助排除患者的情緒障礙。3) 平常慢慢做認知學習。徐文俊說,所幸中風的患者大多有進步的空間。過去也有統計,有些患者初期認為有認智功能損傷有失智狀況,但是復健一年後評估卻又是正常的;所以家屬要協助患者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惡化的危險因子。很多中風後的失智,首先出現的不是失憶,而是情緒障礙,所以要幫助患者情緒的控制;也要像教剛在學習的孩子一樣,看小圖卡認物、讀字、讀報等等,幫助患者平常認知上的促進練習,慢慢的進步。照顧者可尋求協助徐文俊建議,家屬如果覺得患者有狀況,到醫院回診的時候可以詢問醫師,安排進一步的檢查。如果確診是中風後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可以諮詢醫院的個案管理師,依照患者的狀況申請重大傷病卡、殘障手冊等。現在的長照服務其實幾乎就是失智症照顧服務,透過諮詢尋求符合各別需求的醫療資源。(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防失智別靠銀杏!營養師推地中海飲食

防失智別靠銀杏!營養師推地中海飲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好怕到最後,連自己是誰都忘記了.......」記憶一點一滴流逝的失智症,是很多人比起癌症、中風等各種重大疾病還要更害怕的病,因此當然希望可以預防失智症,但是聽說過去被認為能預防失智的銀杏好像沒有效用,那麼,還有什麼是能預防失智的呢?醫師表示:「運動是預防失智最好的方法,不要迷信某些食物或健康食品,只要『健康飲食』就能預防失智!」銀杏證實無法預防失智 不如現在起身動一動早期一直被標榜可以預防或改善失憶症狀的銀杏,已經在去年被證實對預防失智沒有幫助。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腦神經內科醫師游家銘表示,銀杏早期在研究中發現具有增加末梢血液循環的作用,所以被認為可能有助腦循環,但是在大型的研究中,卻看不出明顯的效果,也發現沒有統計上的意義,因此已被認為預防失智無效。他表示,若想要預防失智,運動是最有效的方法,特別是可以增加換氧量的、促進血液循環的運動;例如快走、慢跑。彰化秀傳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邱百誼也說,無論是動腦,或是動身體的運動都能有效預防失智症,不需要多激烈,或一次一定要做多久,只要是能帶動全身系統的血液循環的運動,都將帶來幫助,而運動時良好的情緒,更能幫助預防失智症,隨時能多活動就動。是咖啡還是咖哩可以預防失智呢?至於在飲食上,到底要吃什麼才能有效預防失智呢?是咖啡?還是咖哩呢?游家銘醫師說,雖然新加坡早先曾發表研究,認為多吃咖哩的人比較不容易發生失智,但是此說法仍沒有大型的研究可以確認與支持其理論。而之前有報導提到-喝咖啡可以預防神經病變,也只顯示在預防偏頭痛與保護肝臟上。另外,在小型研究上,似乎有喝咖啡習慣的人,是巴金森氏症的病例較少,而非失智症,因此喝咖啡在預防失智的成效上,並未看到有利的證據。游家銘認為,目前失智症主要還是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有關,因為目前引起失智的原因仍不是非常清楚,所以很難從食物上去建議該如何補充或治療,但是在臨床上發現,失智症患者大多脫不了有三高症狀;有些病人後來慢慢走向中風,而有些人則走向了失智。由此推測,「三高」可能會對腦部的代謝產生傷害,所以預防三高,亦能預防失智。怎麼吃防失智?「地中海型飲食」不可少邱百誼醫師表示,與其說吃什麼東西可以預防失智?倒不如從日常的飲食習慣改變開始做起,包括飲食清淡、多蔬果、少紅肉。飲食的原則,建議偏向採取「地中海型飲食」。地中海型飲食採取的是多蔬果、少紅肉原則,青菜水果含有多種必需的維他命,而目前已知紅肉中的膽固醇和油脂會對血管造成傷害,同時還會產生阿茲海默症的變性蛋白,所以地中海型飲食的原則,可以說是預防失智症最好的飲食模式。臺式食物也能吃出「地中海飲食」但說起「地中海型飲食」,大家就想起生菜沙拉、火雞胸肉、橄欖、橄欖油......在台灣這些食物並不是那麼好取得,也不太合臺灣人的胃口,該怎麼辦呢?營養師劉純君表示,其實地中海型飲食不一定要完全照歐洲人的吃法,只要抓住它的大原則:1) 蔬菜要比肉跟飯加起來還多。2) 主食類只選擇粗糧,例如糙米。3) 肉類一天不超過自己一個手掌大,並且以魚類為主。4) 水果一天不超過自己兩個拳頭大。5) 不吃喝任何額外加糖的食物、飲料。6) 油脂盡量選擇冷壓,或可以聞得到堅果原有香氣的油脂,並且買小瓶裝,用完再買,不要貪買大罐的便宜,或想要「呷卡久」。7) 堅果類每天吃兩湯匙。營養師劉純君說,臺灣人怕生食蔬菜會「太冷」,蔬菜可以不必生吃,可以煮熟吃,而烹調法也不一定只能吃水煮蔬菜,畢竟我們的腦部還是需要油脂;因為我們的腦組織本身就是由很多油脂所組成,所以菜也可以用炒的,但是要稟持「少油」的原則,炒菜的時候油也不要爆太久,最好熱鍋、冷油,快速拌炒,以免讓油質變而傷身了。最後,在肉類的選擇上,除了魚肉以外,我們的土雞肉也很好,用少油脂的雞胸肉來煮,一樣美味、低脂又健康。至於這幾年的食安風暴,你是否擔心橄欖油有太多假貨呢?那麼,我們也可以用冷壓的花生油和苦茶油來涼拌,營養價值絕對不輸橄欖油的。(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僅頭暈卻血壓飆!沉默殺手慢性高血壓

僅頭暈卻血壓飆!沉默殺手慢性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有300多萬民眾患高血壓,其中1/3民眾不知自己是高血壓患者。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葉柏延提醒,高血壓是沉默的殺手,門診常遇到有點頭暈但胃口、身體狀況都還好,量血壓卻高達180。這是慢性的高血壓,因為身體已經習慣血壓增高,所以不見得有症狀。必須使用血壓計測量,非憑感覺決定。高血壓病人需清淡飲食 避免脂肪攝取過多形成斑塊葉柏延醫師提醒,高血壓病人需清淡飲食,避免攝取太多脂肪。當脂肪攝取過多時,容易在血管中形成斑塊。斑塊堆積在血管中,累積過多時,會造成血管通道變狹窄,心臟為了持續輸送血液到身體各處,於是加強壓力,引起高血壓的各種症狀。高血壓嚴重阻塞腦血管導致中風,造成認知功能障礙,原因在於高血壓造成血管硬化、壞死,血管發炎、纖維化即是慢性腦血管灌流障礙。腦部功能會慢慢退化導致失智情形。健康飲食、運動、藥物 最佳控血壓方法因人而異葉柏延醫師說明,降低血壓的生活習慣型態調整包含:低鈉、控制酒類飲用、減重、戒菸、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降血壓藥物治療可使中風機率平均降低35至40%。選擇成功降壓藥物因人因病而異,有些人需要靠藥物,有的人靠飲食和運動即可降血壓,往往比選用特定藥物來的重要。中風病人的血壓治療,必須考量病人是否有嚴重顱外或顱內大血管狹窄。有嚴重的顱外、顱內大血管狹窄者,須經醫師判定,決定降壓幅度標準,治療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有無低血壓或神經症狀。無嚴重顱外或顱內大血管狹窄,治療則應個別化。所有病人血壓都應考慮至少降壓10/5mmHg。若是病人起始血壓小於120/70mmHg及血壓正的心因性栓塞中風病友,則不建議使用降壓藥物。一半中風患者是由高血壓所引起最後葉柏延醫師提醒,一半中風患者是由高血壓所引起。平均血壓每增加10mmHg,中風的危險性及增加30%。很多患者常無奈要不斷吃藥控制血壓,但也勉勵各位病友,治療高血壓比不做任何事更便宜。控制血壓不僅能預防血管硬化、腦中風,更可減少治療高血壓衍生其他疾病的時間和腦中風治療的花費,呼籲高血壓及高血壓前期患者自我監控血壓,定期量血壓,改變生活習慣最重要!

動脈硬化致心肌梗塞 壞膽固醇是禍首

動脈硬化致心肌梗塞 壞膽固醇是禍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台灣,每五人當中就有一人有高血脂!根據衛福部統計,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等,死亡總人數高達5萬3,697人,比癌症死亡人數多出了5千多人,而這些疾病都跟動脈硬化有關,一旦發生心肌梗塞極易導致猝死。新光吳火獅醫院心臟內科洪惠風主治醫師表示,心肌梗塞就像是土石流,血管就是公路。今天公路沒問題很暢通,明天颱風天來,照樣有可能土石流,而通血管裝支架是修公路。今天花了很多錢把公路修好了,明天照樣可能會土石流發生,所以心臟病真正的治療重點,不在於修公路,而是水土保持——血管壁的維護。壞膽固醇越多 動脈硬化速度越快導致血管壁增厚,造成動脈硬化的罪魁禍首就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簡稱LDL。研究發現,LDL越多,動脈硬化的速度就越快,當LDL控制在70-80 mg/dl的標準值時,動脈會停止硬化,往下降到65 mg/dl時,動脈硬化居然能得到逆轉。洪惠風醫師指出,研究發現透過藥物如果能讓LDL降得越低,動脈硬化的逆轉就會更快。市面上有一種PCSK-9的抑製劑,它可以把LDL,不管原來的起始控制值,可以再降60%。也有一些研究發現,當大概降到35 mg/dl左右時,它可以讓動脈硬化逆轉得更厲害。動脈硬化逆轉程度因人而異 降低心臟病機率是重點三高控制不佳會造成動脈硬化,進而導致各類心臟疾病的發生。只要降低LDL,心臟疾病的發生率也就能夠降低。洪醫師表示,有些人壞膽固醇要降到30 mg/dl動脈硬化才會停止;有些則大概到100 mg/dl就會停止,標準平均值是70 mg/dl左右,因人而異。洪醫師還強調,這是一個相對值,有些透過針劑注射的方式把LDL降到35的人,並不表示從此心臟病就不會犯了,但相較LDL高的人,他們得心臟病的機率更低。換句話說,降膽固醇的目的是為了降低動脈硬化的速度,只要降了動脈硬化後,就可以減緩心臟病,這就是整個膽固醇治療的重點。有效控制LDL 遠離心血管疾病醫師表示,新型針劑的治療方式,適合壞膽固醇服藥控制效果不理想、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病患,但因每個人動脈硬化逆轉速度有所差別,必須長時間持續實打才有理想成效。想避免動脈硬化,飲食少油炸,不抽菸,規律運動不可少,控制好LDL,才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好方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熟男解尿好煩惱 攝護腺肥大3問

熟男解尿好煩惱 攝護腺肥大3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5歲的張先生有個困擾多年的祕密,就是總是要花很多時間在上廁所這件事。就連晚上睡眠,也因為要夜尿好幾次而品質不佳,白天上班常打瞌睡。假日也不喜歡出遊,沿路一直找廁所很不方便。原先自認年老正常狀況,沒有想就醫。今年退休後老婆常邀約出遊,卻還是推託,老婆很不開心,才逼著到泌尿科門診求助。檢查發現張先生不但解尿速度緩慢,殘尿量大,解尿時間也很長。超音波檢查後發現攝護腺明顯肥大。先採用藥物治療,在合併藥物治療後,張先生的症狀逐漸改善,夜尿次數減少,睡眠品質提升,也能夠陪太太出門旅遊。中年後男性開始出現下泌尿道症狀郭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吳建穎表示,熟男們步入中年後,開始出現解尿困難、頻尿、急尿、解尿不乾淨、晚上睡覺起來上好幾次廁所等的情況,統稱為「下泌尿道症狀」。統計資料顯示,61~70歲就診的男性病患中,49%表示有中度至重度的下泌尿道症狀,非常常見。這些熟男們的下尿路問題成因很多,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攝護腺肥大」造成的尿路阻塞。攝護腺肥大怎麼治療?常見治療3問題攝護腺是男性專屬的器官,位置在下腹部膀胱開口處,功能主要是分泌攝護腺液,是精液的重要成分。隨著年紀增長,可能會慢慢肥大,壓迫膀胱開口和尿道,造成尿道壓力上升、膀胱出口阻塞,導致解尿困難等相關下泌尿道症狀出現。吳建穎主任表示,門診病人常問的攝護腺肥大問題如下:1)攝護腺肥大一定要治療?不一定,攝護腺肥大是老化自然現象,如果沒有排尿相關症狀,不一定需要治療。但是如果產生中度至重度的排尿功能障礙,就必須治療。不及早介入治療,情況可能日漸惡化,起初的排尿相關症狀如頻尿、夜尿等會影響生活品質,不處理到最後會產生血尿、泌尿道感染、膀胱結石、急性尿滯留(需插導尿管)、甚至膀胱功能和腎功能退化等併發症。2) 攝護腺肥大要一直吃藥治療?攝護腺肥大造成排尿障礙是慢性、退化性的疾病,藥物治療可以減輕膀胱和腎臟負擔,穩定病情、避免併發症產生,減少需要開刀的機會。病患常有長期吃西藥會傷害腎功能的迷思,狀況改善後就自行停藥。但是醫學證據顯示,長期服用攝護腺肥大藥物安全性足夠,並沒有造成腎臟或其他器官功能的影響。而且規律服藥,排尿順暢可以減輕腎臟和膀胱負擔。不好好吃藥、延誤治療,反倒造成腎功能惡化。3) 攝護腺肥大一定要開刀嗎?如何選擇?目前藥物治療還是治療首選,但是藥物控制效果不佳或症狀嚴重,已經產生併發症(如反覆血尿、感染、膀胱結石、急性尿滯留需導尿、腎功能惡化),就會建議手術治療。目前手術方式以內視鏡攝護腺刮除手術為主流,又可區分為電刀及雷射2種方式。雷射手術的好處是出血較好控制,因此攝護腺體積較大或有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可以考慮優先選擇雷射手術。

講座/沙門氏菌感染

講座/沙門氏菌感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非傷寒沙門氏菌是在台灣引起細菌性腸炎的主要病菌,常見於老人、抵抗力較差者、和5歲以下兒童,特別是1歲以下的嬰幼兒。沙門氏菌好發於夏天,但台灣一年四季都流行。一般吃入污染物後6到48小時出現症狀。輕則黏便、水便、腹痛、發燒;重則血便、腹脹、高燒不退、劇烈腹痛、甚至嘔吐。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2/3(一)舉行小兒衛教講座,由李雯玲衛教師主講「沙門氏菌感染」,教導家中寶貝腹瀉時正確的處置方式,及沙門氏菌預防注意事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沙門氏菌感染時間:107年12月3日(一)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甲狀腺癌預後佳 脖子硬塊速就醫

甲狀腺癌預後佳 脖子硬塊速就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甲狀腺是人體內相當重要的一個腺體,而較常見的疾病除了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之外,亦有結節性的甲狀腺腫以及良性或惡性腫瘤,雙和醫院一般外科陳信安主任表示,若是惡性腫瘤,或是良性腫瘤壓迫器官,就應積極接受治療,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已有許多器械可以幫助醫師與患者,避免手術風險和併發症的發生。硬塊藏身數十年!老婦脖子腫瘤大如球北市一名高齡90歲的婦人,20歲時就發現脖子兩側有不明硬塊,近十幾年來因腫瘤持續增大,竟造成頭部僅能後仰無法前傾;老婦一度擔心手術風險或術後恐聲音沙啞,遲遲不願就醫,直至腫瘤壓迫呼吸道,甚至造成嚴重呼吸困難,經家屬勸說才至醫院診治。所幸透過陳信安主任詳細診斷後,與家屬決議替老婦手術切除兩側甲狀腺腫瘤,由於她年齡稍長,為確保手術安全性和時效性、避免傷及喉返神經以及加快手術時間,術中搭配使用「神經監測儀器」和「組織凝集儀」,手術順利完成,術後入住加護病房一天後拔管轉出,三天後出院,術後聲音無明顯變化。甲狀腺癌治療選擇多 預後普遍佳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甲狀腺癌於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八,其中又以女性排名位居第五,陳信安主任表示,雖發生率高但死亡率卻遠低於其他癌症,因此只要提早發現並積極參與治療流程,預後普遍良好。由於手術方式的日新月異,從傳統的開脖子手術,到隱藏疤痕的美容手術或是遠端手術,也替患者提供了不一樣的治療選擇。手術導航「神經監測儀」 精準定位免心驚然而,甲狀腺位於頸部的前下方,其位置靠近許多重要器官,以及支配聲帶的喉返神經,甲狀腺手術最擔心的即是「喉返神經」受損,若單側喉返神經受損,會併發術後聲音沙啞等併發症;雙側喉返神經受損,則可能引發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危及生命。過去進行甲狀腺手術全憑經驗與技術,現今透過「神經監測儀器」避免傷及喉返神經,能即時定位、監測喉返神經的位置,並確認其功能正常,就像行車時的導航系統般,大幅提升手術的安全性及醫療品質。甲狀腺癌存活率高 遵從醫囑健康飲食最後陳信安主任呼籲,罹患甲狀腺癌並不可怕,以目前國內醫療水準,甲狀腺癌早期的患者術後十年的存活率近百分之百,且復發率都偏低,再加上有放射碘和標靶治療的輔助,因此只要正確聽從醫師的建議及療程,都能有良好的治療成效。主任也提醒,日常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飲食上應吃食物而非加工食品,即使罹癌也不要畏懼,勇敢抗癌!(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晚期肺癌婦治療 副作用大影響生活

晚期肺癌婦治療 副作用大影響生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八十多歲的晚期肺癌患者,使用標靶藥物兩週後,出現嚴重皮疹、口腔發炎潰瘍、眼睛乾澀等副作用,全身長滿膿皰,睡覺時皮膚容易破損滲液,因此常黏在枕頭上,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標靶副作用太嚴重 老婦一度放棄治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肺癌個管師蔡宜溱表示,這名老人家因服用藥物後副作用嚴重,一度抗拒吃藥不願回診,後來改副作用較小的第一代標靶藥物,兩週後皮疹變少,生活品質明顯改善。原本四公分大的肺部腫瘤、嚴重胸水,如今也已縮小五成以上、胸水消失。第一二代標靶藥物 效果皆比傳統化療佳國內每年新增一萬三千名肺癌患者,其中七成確診時已是晚期,尤其晚期肺癌較不易透過開刀根除病灶,如何透過藥物治療延長存活期便成最重要課題。目前晚期肺腺癌患者治療方式為化療、標靶治療和免疫療法;對帶有特定基因突變如EGFR、ALK 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腺癌患者而言,EGFR和ALK標靶藥物為目前標準治療之選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喬弘表示,健保署已將第一二代共三種口服EGFR-TKI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其治療效果、方便性及病患生活品質都較傳統化療來得高,但仍有些副作用,包括皮疹、甲溝炎、腹瀉等。標靶副作用各異 第一代藥物提升生活品質王喬弘解釋,第一二代標靶藥物總存活期差異不大,主要差別在患者生活品質,三種標靶藥物的治療效果與副作用影響程度,會因患者個別體質而有所差異,「治療首要目的在於延長病患生命,如何選擇合適治療、確保患者服藥順從性,進而提升患者生活品質,是肺癌治療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其中,第一代標靶藥物副作用較小,使用二至三週就可見腫瘤明顯縮小,治療效果可持續約十一個月;第二代標靶藥物在控制腫瘤避免惡化時間,約在十一至十三個月左右。就藥物副作用層面,舉上述案例來說,由於患者對第二代標靶藥物會有腹瀉、脫水或是全身紅疹、膿皰等嚴重副作用,因此就可轉由嘗試第一代標靶藥物,以期大幅改善生活品質。「標靶藥物的選擇最好聽從醫師建議,出現副作用千萬別擅自停藥,儘早回診、調整治療方式,才能創造醫病雙贏。」王喬弘表示,肺癌治療已相當進步,癌症患者存活期大幅提升,只要選擇合適治療,良好控制疾病也能如一般慢性病患者,贏得有品質的抗癌生活。年滿40歲 建議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肺癌早期發現不易,王喬弘也建議民眾,若年滿四十歲以上,可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而有抽菸習慣或有家族病史的民眾,則每兩年固定做一次篩檢。今年9月起每週四於仁愛院區設有肺癌衛教門診諮詢,民眾有需要可至醫院諮詢,掌握自己健康,儘早發現、及早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銀髮族小心聽損警訊!及早搶救防聽障

銀髮族小心聽損警訊!及早搶救防聽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聽力出現問題要及早治療,以免變成不可回復的障力障礙。老人則要小心可能有全身性的疾病影響聽力;例如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容易引起周邊循環差,耳朵內以毛細胞為主,微循環差,毛細胞最容易受影響。在什麼狀況下,會顯示聽力出現問題呢?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聽力科主任陳錦國提醒,如果有以下情形,就表示有聽力有喪失的現象:1) 在人多的地方,別人說話要反覆幾次才聽得清楚。2) 聽電話時會覺得吃力。3) 常常覺得背景音太小聲。4) 聽力變差合併頭暈(梅尼爾氏症常合併頭暈)。5) 少數是聽神經瘤引起,常合併頭痛及頭暈。另外,很多人聽力變差時會合併有耳鳴、感覺聽力受到干擾,如果有這類狀況,不管是急性發生,或是慢慢出現,都需要就醫。造成聽力變差最大主因是噪音現代人喪失聽力最主要的問題是噪音,以前只有年輕族群,現在因為人手一隻智慧型手機,幾乎連中老年等成年人在等公車或搭捷運時都會用耳機聽音樂、用手機追劇、看影片,由於交通工具的背景音大,音樂要開更大聲,久而久之聽力就會受損。另外活動力大的人,也可能會因為運動或車禍撞擊造成耳膜破裂損傷聽力。老人小心有全身性疾病影響耳朵毛細胞老人則要小心可能有全身性的疾病影響聽力;例如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容易引起周邊循環差,耳朵內以毛細胞為主,微循環差,毛細胞最容易受影響。另外還有一些抗生素、降血壓藥等藥物可能有耳毒性,阿司匹靈和某些利尿劑、磺胺類藥物,或是抗癌藥物,甚至連某些中藥也有耳毒性,「聽力是『沉默性衰退』」,陳錦國說,常常發現時,聽力已經嚴重衰退了,可能治療也來不及。聽不清楚就需要助聽器多數人的聽力障礙,並不是完全聽不見,所以常不覺得自己需要助聽器,但其實只要「聽不好」,就可能會影響人際關係及和環境的協調性。陳錦國說,「話都聽不好」的人需要別人一再重覆說一句話,讓人覺得「反應差、癡呆」,不只說話的人失去耐心;聽不清楚的人,也要很耗心力才能聽懂別人的話,自己也會更暴躁。聽障易引起誤會有敵意 也造成安全問題尤其單側聽力不佳的人更容易被誤會。別人會覺得「有時候說話他聽得到,有時候又聽不到」,會認為他應該是故意不理人吧?而別人為了讓聽力差的人聽得清楚,常需要很大聲說話,也會被誤解為罵或吵架、沒耐心等等。曾有人因為聽障沒跟人打招呼,被誤以為不給面子而被傷害,因此建議只要聽不清楚,最好就求助聽力治療。 有輕微聽力喪失就使用 效果最好陳錦國說,助聽器在聽力輕微喪失時就開始適應的效果最好,助聽器不只是「擴音器」而已,現在的助聽器更像微型電腦,可以針對個人聽力喪失的不同音頻、音域進行調整,所以建議配戴助聽器要給自己一到或三個月的時間來適應,並且回醫院調整助聽器的協調性,調整最舒服的聽感。因為聽力也是有記憶的,剛戴助聽器要讓大腦學習新的聲音並加以反應,很多患者因為常很在聽力喪失很久以後才就醫,早就習慣無聲世界的人突然聽到聲音常覺得「太吵、耳朵很痛」而無法適應。這也是許多老人丟著子女贈送價格昂貴的助聽器不用的原因。所以當老人裝助聽器後,建議家人要有耐心和老人家一起學習使用;聽力喪失往往都從高音頻先發生,所以跟老人說話不要提高音量尖聲說話,反而應該一字一句慢慢壓低說話。尤其女性的音頻高,講得不耐煩提高音線說話反而會讓聽障的老人更聽不清楚,家人有耐心陪伴學習使用助聽器,老人聽力治療的成功率愈高哦!助聽器經驗分享目前有很多種型的助聽器可供選擇,有些人不喜歡讓人發現戴助聽器,可以選擇耳內隱藏式的,非常小巧塞進耳道外表看不出來。特別注意,耳道一定要清乾淨,有些人耳朵容易出油,可能會讓這種微形助聽器的小孔被塞住而影響功能。老人家視力差,手也不精巧,需要家人幫忙,如果家人無法幫忙,最好用其他機型,以免每次都得送修而影響使用效果。這是個人經驗談,我的父親最早就是使用耳內式隱形助聽器,但因為耳垢經常阻塞,每次都要送到原廠修理一兩星期,後來因為固障率太高,就換了透明矽膠機型。透明矽膠機型也算隱形助聽器,掛套在耳朵外露的部份是透明的,所以外觀看不出來,製作時要取患者的耳朵模型訂做,這種兼具隱形又不是塞在耳道內,不易發生阻塞,清潔比較方便,其實非常實用。初期如果發現戴著太緊或太鬆要趕快回去調整,但是必須要經常配戴,因為它是完全貼著耳朵,會隨人體活動而跟著動,患者要習慣這種感覺,有些患者覺得戴久了緊緊的有點痛,就會拔下來。我的父親就是因為常常拔下來放在口袋裡,走動時容易搞丟,先丟了一邊,重做一個以後,又再弄丟,後來就丟著不用,因為是訂製款,所以也不能送人,有點浪費。其實一般外露的助聽器的效果也很好,只要一開始經常配合調整適合的音頻音域,都可以聽得很好。配戴助聽器時初期每天至少戴著幾小時練習正常可以同時聽到環境各種聲音的正常聽覺,覺得累的時候休息。每天延長配戴時間,練習聽到各種聲音的感覺,慢慢的就可以適應正常應有的聽覺。良好的聽力是和他人溝通的橋樑,與入溝通也可以幫助隨時吸取新的資訊,更能察覺環境中各種警訊,保護自己的安全。(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搬物施力不當 椎間盤突出腿痛難行走

搬物施力不當 椎間盤突出腿痛難行走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6歲憲兵為搬起重達15公斤桌板,施力不當造成左半側嚴重痠麻痛,左腿抽筋無力,走路竟像踩進空氣中。擔心傳統手術後遺症,進行脊椎內視鏡手術,術後3小時即可下床挺直腰桿走路,左大腿恢復知覺及行走功能。椎間盤突出造成左腳疼痛、無力 無法行走患者當初誤以為是腰酸背痛,經就近醫院檢查為椎間盤突出,建議開刀或先接受復健治療。患者選擇先接受復健,但症狀卻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左大腿,不僅邊走邊痛及抽筋,還無力,根本沒辦法走路,晚上也因痠麻痛輾轉難眠。由於醫師友人曾告誡脊椎能不開刀、就不開刀,患者也擔心接受傳統脊椎手術傷口大、造成脊椎不穩定,可能被迫接受脊椎融合,將造成脊椎的提早退化,或是2、3年內又需再度手術。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 傷口小、恢復較快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患者腰椎第5節與薦椎第1節(L5-S1)出現椎間盤破裂,游離的椎間盤壓迫到神經,因此引起左半側痠麻痛及左大腿無力等症狀。若不盡早接受手術讓神經減壓,一旦游離的椎間盤壓迫到馬尾神經,將引起排泄系統失調,建議患者盡快接受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在局部麻醉下,使用新式脊椎內視鏡經椎間孔進入椎間盤病灶處,夾除患者游離的椎間盤,達到神經根減壓。手術傷口僅0.8 公分左右,且手術時間只有1小時,術後3小時就可以下床行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