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麻醉風險知多少?4大重點要知道!

麻醉風險知多少?4大重點要知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關於麻醉經驗,大到手術開刀,小到拔牙,應該多少體驗過。然而麻醉絕對不只是讓病人「不痛」或是睡著而已,麻醉過程中其實存在許多致命風險;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訪談高雄長庚醫院麻醉科張國安醫師,整理出降低麻醉風險四項重點,呼籲民眾多多認識麻醉風險,和麻醉醫師詳細溝通,共同守護手術中的麻醉安全。一、瞭解麻醉皆有風險什麼是麻醉?張國安醫師說明,「麻」就是「不痛」,「醉」就是「不知」,再加上「不動」,麻醉可以讓手術順利進行,並減輕病人的不適和恐懼。麻醉方式有許多種,醫師會依手術方式、手術時間長短和患者身體狀況來評估選擇。較大型的手術,通常使用全身麻醉,用藥物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和肌肉反射,讓病人不痛、不知、不動;有些時間短、範圍小的手術,可採用「舒眠麻醉」,利用少量靜脈注射如Propofol讓患者睡著,再視需要於手術部位施以局部麻醉;此外,也有讓病人仍保持清醒的麻醉,利用區域性神經阻斷,達到局部麻醉止痛效果,例如無痛分娩等。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手術大小,麻醉都有一定的風險,因為麻醉不只是讓病人睡著,也會影響呼吸、心跳、血壓、肌肉反應,加上每個人對麻醉藥物的反應可能不同,少數體質較特殊的人,還可能出現藥物過敏、惡性高熱等難以預期的嚴重併發症,甚至可能有致命風險。因此除了必須有麻醉醫師在術前、術中、術後把關外,病人自己也需要瞭解相關風險,配合術前評估,和醫師討論適合的麻醉方式。二、認識你的麻醉醫師手術台上,病患沉睡、外科醫師埋頭拚搏時,還有一位醫師守護著病人的呼吸、心跳等生命指數,這就是麻醉醫師,也是確保病人能在術後舒服醒來的最關鍵角色。張國安醫師指出,一般來說,病人會在幾個時機遇到麻醉醫師:例如手術前,麻醉醫師會評估風險、選擇麻醉方式;手術當天,麻醉醫師會確認病人的身體狀況並執行麻醉;手術時,麻醉醫師會在術中監看病人的生命徵象、控制麻醉深度,隨時因應身體變化來給予藥物、輸液等處置,以確保呼吸暢通、維持血壓平穩等,有時為了手術環境需要,麻醉醫師也會做一些特殊處置,例如肌肉鬆弛、降低體溫或血壓等。手術結束後,恢復室的麻醉醫師會照顧病人直到清醒。因此,病人要選擇醫療機構或決定是否手術前,也需要瞭解手術過程中是否有麻醉醫師的參與,有了麻醉醫師的守護,能讓麻醉本身的風險降到最低,讓手術醫師和病人都更安心。三、麻醉前說清楚病史、飲食、生活習慣張國安醫師說明,麻醉風險會受到個人體質、疾病、生活方式的影響,因此術前的麻醉評估很重要。病人應要說清楚是否有心血管疾病、貧血、懷孕、感冒、氣喘、正在服用的藥物,以及家族是否有手術麻醉過敏史等,生活飲食方面也要告知是否有喝酒或抽菸等習慣、有無經常食用納豆、魚油等保健食品;若有不願輸血的情形,例如耶和華見證者,也應事先讓醫師知情,醫師才能評估適合的麻醉處置。以麻醉的嚴重不良反應「惡性高熱」為例,病人體溫會在麻醉中急速飆高,引起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等,甚至可能致命,但只要能在第一時間注射解藥dantrolene,死亡率可大幅降低;這種疾病雖難以事先預期,但已知可能與遺傳和藥物有關,所以病人家族中若曾出現「惡性高熱」病史,一定要提前告知,讓麻醉醫師可以調整藥物並且做好準備。四、八大醫美手術 要有專門麻醉醫師近幾年醫美整型手術發生麻醉事故糾紛時有所聞,張國安醫師提醒民眾,愛美固然重要,但生命安全更重要,就算是局部麻醉藥,過量也可能導致呼吸停止,因此絕不能輕忽醫美手術的麻醉風險,建議民眾應該要尋求合格的醫療院所進行,並在術前充分溝通,問明麻醉方式、風險、是否由合格醫師執行麻醉,院所是否備有急救設備或藥物等。此外,衛生福利部也規定8種較大的整型手術,包括削骨、中臉部或臉頸部拉皮、鼻整形、單次抽脂量達1500毫升或總抽吸量達5000毫升、腹部整形、全身拉皮、義乳植入之乳房整形等手術,必須要由麻醉專科醫師來執行麻醉,以確保麻醉安全。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手術麻醉皆有風險,民眾應配合麻醉評估說清楚身體狀況,問清楚麻醉方式和可能風險,和麻醉醫師充分合作、妥善溝通,才是降低麻醉風險的重要關鍵。

照護失智患 生活起居的五大注意事項

照護失智患 生活起居的五大注意事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確診罹患失智症以後,隨著國人壽命的延長,也有著漫長的病程,慢慢地告別這個世界。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患者的身心調適外,最辛苦、最受折磨的就是照顧者了。因為,失智患者生活起居有大大小小的困難,都需要照顧者的協助與幫忙。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老人精神醫學組醫師黃冠綸表示,首先,照顧者需要了解失智患者目前仍保有的能力,並時時注意生活功能的變化,在顧及其尊嚴與安全的前提下,適當的協助。黃醫師醫師提供了幾個注意事項:一、飲食要注意均衡飲食 一次給一項食物在飲食環境上,提供安靜且不受影響的地方,漸少太多的刺激,一次只給一種餐具,一次碗中只給一項食物。當拒絕飲食時,不要急於批評或催促,可先嘗試轉移其注意力,休息一下再重新嘗試。若兩餐中間不斷要求進食,可以給予少量的零食,盡量不要影響到下一餐。二、選擇舒適、兩面皆可穿、易穿脫的衣著款式可以依照著衣順序,擺好衣物,適時給予簡單的指示,協助穿衣服。鞋子要注意是否合腳,以及不易滑的鞋底,避免跌倒。三、簡化身體清潔衛生的步驟維持失智長者的身體清潔衛生常是一大負擔。先要了解失智患者以往的洗澡習慣,並留意自理能力的變化。準備簡單的沐浴用品,簡化清潔步驟,適時的提醒每個步驟,若無法完成則給予協助。因為皮膚的老化萎縮,應使用溫水沐浴,水溫不要過熱。如廁方面,可以提供上廁所的時間表,提醒上廁所時間。另需要注意其動作及臉上表情,是否有上廁所的需求,適時協助。四、居住環境 盡可能減少家中可能的危險難以避免的危險區域,例如廚房可以上鎖,或者限制使用可能遭致危險的家電,放置在其無法觸及的地方。採光照明上,白天盡量讓光能照得進來,提供日夜變化的線索,減少作息的混亂。在陰暗的地方如走廊、廁所、浴室、臥室等,要裝設燈具。浴室及廁所應使用止滑地磚,保持乾爽,並且裝置扶手,避免跌倒發生。五、使用簡單清楚且熟悉的字句來溝通與失智患者的相處上,要用簡單、清楚、且患者熟悉的字句來溝通。當失智長者有說不出來的字詞,可以予以協助,並且注意其身體語言,適當的回應。面對重複、不合適的要求,試著用轉移注意力或者拖延的方式來處理。避免用對待小孩子的態度,減少質問、指責、禁止的用語,給予尊重與維持其尊嚴。黃冠綸醫師提到,照顧者長時間承受很大的壓力,要注意自己的情緒與疲憊,做好身心調適。請把自己當作照顧失智長者的指揮官,適當的分散照顧責任,要去了解並且善用各項社會福利資源,不要害怕求助。要記得,有健康的照顧者,失智長者才能健康。

持續腹痛併貧血 大腸鏡檢查揪大腸癌

持續腹痛併貧血 大腸鏡檢查揪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有大腸癌家族史且5年前曾做過大腸鏡檢查正常的65歲女性,半年前糞便潛血陰性,兩個月前發現貧血,最近兩周出現右下腹劇痛,經電腦斷層、大腸鏡檢查,發現位於盲腸的「大腸癌第三期」。55歲男性,右腎臟癌接受手術切除十年,有長期輕度貧血,出現右上腹痛持續三個月且體重減輕達六公斤,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逆流性食道炎」,經大腸鏡確認為位於右橫結腸的「大腸癌第三期」。76歲男性,三年前曾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有息肉並切除,近期因左上腹痛,糞便潛血呈陽性,大腸鏡檢查發現在位於脾彎部的「大腸癌第二期」。78歲女性,長期便秘藥物治療有20年,因左下腹痛、排便顏色呈現灰白色,且便中帶血就醫,大腸鏡檢查發現位於乙狀結腸的腫瘤,切片確認為惡性,安排接受手術治療。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指出,上述四個案例均有不明腹痛持續一段時間,且每次疼痛位置都相同,其中兩案例還合併有長期貧血,就醫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罹癌。觀察常見症狀 定期篩檢大腸癌在癌前病變或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是經由篩檢才得以發現,因此當出現症狀就醫時,常已是第二期或更嚴重,常見的症狀有:不明原因腹痛超過1個月以上且疼痛位置固定、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交替、大便無法解乾淨的感覺、血便、貧血、體重減輕…等。大腸癌不難預防,也並非絕症!邱展賢說,據衛福部107年統計十大癌症死亡率中結腸、直腸和肛門癌為第三高。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105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每天約有41個人罹患大腸癌,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約5千700多人。看數字似乎很驚人,但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1/2的大腸癌可以預防,而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政府補助50-74歲民眾 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預防大腸癌從調整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做起!邱展賢提到,要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加工肉品及高油脂食物,並戒菸酒;同時培養運動習慣,加強體重控制,避免過重。另外定期篩檢,才有機會早期發現,目前政府有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可以多加運用,對於沒有不適症狀的高危險族群,應尋求醫師進行風險評估,是否需做大腸鏡檢查。這些習慣導致成為高風險族群邱展賢醫師提醒,一等親有大腸癌或息肉,本人有大腸息肉,有家族性息肉史,曾罹患慢性大腸炎,肥胖、平時活動量低、喜愛食用紅肉、脂肪,有吸菸、喝酒等習慣,此外隨著年齡增加,風險也上升。出現大腸癌的相關症狀,應就診並配合醫師建議進行適當檢查。倘為高風險族群或年過40歲,最好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玻璃體切除手術 助重見光明新希望

玻璃體切除手術 助重見光明新希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從事高壓水槍操作相關工作的50多歲男性,一次工作意外,極為強勁的水壓立刻造成雙眼角膜破裂、外傷性白內障、眼球前房及玻璃體出血與視網膜剝離。到院就診時雙眼僅剩感覺光線的功能。經過內視鏡輔助「玻璃體切除手術」的治療後,患者目前最佳矯正視力已可恢復到0.4,並且將來仍有持續改善的空間。面對這位患者雙眼角膜破裂縫合傷口所造成的角膜混濁,傳統顯微鏡玻璃手術勢必無法順利進行,如果要採用傳統顯微鏡玻璃手術必須等待角膜移植,或於手術中使用暫時性角膜替代物,然而不即時的治療將會導致患者雙眼永久失明,即便使用暫時性角膜替代物也會使手術時間延長,更重要的是暫時性角膜替代物的手術傷口遠遠大於內視鏡輔助玻璃體切除手術,增加手術感染等風險及不可預期性。另一名60多歲的男性,十多年前因為工作時右眼遭化學藥劑灼傷而造成角膜混濁,從此視力嚴重受損僅有光感,但仍保有眼球存在的外觀。此次因眼睛疼痛多日無法忍受而就診,第一位收治這位患者的眼科醫師為患者進行多次的眼球內抗生素注射治療,然而抗生素注射無法控制這位患者的眼內感染。醫師告知患者將感染的眼球摘除是下一個治療的選擇,但患者對於摘除眼球無法接受。臺中榮總眼科張嘉仁醫師表示,利用內視鏡輔助「玻璃體切除手術」成功清除眼球內感染化膿,有效地控制住感染狀況,患者不僅免於摘除眼球,視力亦保有原有的光感。保有眼球不用摘除,幫助這位患者將來持續保持自信心,除了生理層面,也提供了心理層面的幫助。目前眼科醫師執行玻璃體切除手術主要以顯微鏡輔助的方式來進行。內視鏡輔助玻璃體切除手術 為無法進行顯微鏡眼科手術的新希望玻璃體切除手術主要用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剝離、眼外傷及眼內炎等疾病之治療。由於手術時透過顯微鏡來獲得影像,需要患者的角膜清澈方可施作,若有外傷疤痕、角膜血染、角膜嚴重水腫等造成角膜混濁的情況,便須等待角膜恢復清澈,或於手術中使用暫時性角膜替代物才能進行玻璃體切除手術。但也因此使手術時間延長,增加手術的風險及不可預期性,或因此延後手術甚至被迫放棄治療。手術技術門檻高 務必找專業醫師施行手術「內視鏡輔助玻璃體切除手術」(Endoscope assisted vitrectomy)便可克服以上所述諸多限制。內視鏡輔助玻璃體切除手術的儀器是光學科技進步下的產品,將直徑僅0.6-1.1mm的細管從鞏膜的小傷口進入眼球內。由此細管直接從眼球內得獲得手術所需要的影像進行手術,因此免除傳統顯微鏡輔助手術受到角膜影響的問題。手術傷口很小、疼痛輕微、流血量少,可在全身或局部麻醉下進行,且術後感染等嚴重併發症等問題發生機率極低,不會延長患者手術後需住院觀察的時間。目前歐洲、美國、日本、澳洲等許多醫療先進國家均有內視鏡輔助玻璃體切除手術技術,相關醫學文獻約從多年前開始發表,至今已有數百篇。但因醫師手術技術的門檻高,故可進行內視鏡輔助玻璃體切除手術的醫院不多。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技術操作容易的傳統顯微鏡輔助手術即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內視鏡輔助玻璃體切除手術」適用於角膜混濁或其他無法以傳統顯微鏡順利治療的眼科疾病患者。較常見的術後暫時併發症為眼球發炎及暫時性低眼壓,發生機率約為10%,手術術後平均住院天數約為2.5天,最重要的是可以為這些極嚴重的眼科疾病患者提供眼睛重見光明的新希望。

不舉釀臂神經叢損傷 易與五十肩混淆

不舉釀臂神經叢損傷 易與五十肩混淆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約50歲男性公車司機,兩個月前伸手擋車門致右肩受傷,因此在中醫/西醫診所就醫,由於肩關節活動受限,被診斷為五十肩。輾轉至衛福部樂生療養院復健科門診求診時,主述為手抬不起來,理學檢查發現,肩膀被動關節活動度正常,但無法主動關節運動,肩膀前舉,外展皆靠身體代償運動,進一步檢查發現,肩膀後側肌肉萎縮,安排超音波檢查排除旋轉肌斷裂問題,並安排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確認病灶。衛福部樂生療養院復健科賴俊佐醫師指出,「臂神經叢損傷」在臨床症狀常易與五十肩混淆,運動神經受傷會導致肌肉無力,理學檢查須檢查肩膀,手肘手腕等肌力,另外可觀察病患的前胸、後背及上肢的肌肉是否有萎縮情形,也可能出現肩胛骨外翻、平胸、垂肩等情況,或上肢有不自主動作。感覺神經受傷可能會有上肢感覺異常或消失、間歇性或持續性如電擊的麻痛感;若合併同側交感神經損傷時,出現眼瞼下垂、瞳孔縮小的情形,可能是同側交感神經損傷或結前神經病兆,產生「霍納氏症候群」。賴俊佐醫師說明,臂神經叢源自第五到第八頸椎神經及第一胸椎神經( C5、C6、C7、C8 & T1 )的前支所組成。成年人臂叢神經損傷大部分是起因穿刺傷、槍傷、跌倒產生拉傷或是在一些開胸手術中造成;輕者產生暫時性功能障礙約數周內症狀改善,嚴重者神經軸突斷裂、神經根幹部斷裂,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手術的方式有很多種,主要是神經修復(神經移植、神經轉移)為主,另外依情況也有其他術式選擇肌腱轉移、肌肉轉移、肌腱固定術、關節固定術等等,依照術式不同,復健的方式及所需時間長短也略有不同,目前神經轉移,取對側第七頸神經C7做轉移的個案恢復較快。 賴俊佐醫師表示,一般牽拉性所造成之不完全性臂叢損傷早期以保守治療為主,觀察期約3個月,復健的介入可減少肌肉及關節囊攣縮的情形,衛教病人感覺喪失區域的保護,適當的擺位避免水腫及幫助支持,給予病人神經營養藥物及止痛,手術則多建議在受傷後3-6個月進行,盡量降低臂神經叢損傷帶來的功能損害。

最懶睡前瑜珈 每週3次助減肥燃脂

最懶睡前瑜珈 每週3次助減肥燃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上班壓力大,睡覺總是翻來覆去?或是天天加班,一下班就不想動?網路上有號稱最懶惰的燃脂運動,不僅能助你一覺好眠,還能輕鬆瘦身!根據紐西蘭的12星期實驗,每週3次、每次做8分鐘的「睡前瑜珈燃脂法」,平均每位實驗者瘦了2.3公斤,而且有氧代謝力提升了15%。6招睡前瑜珈,加速代謝、不費時又有瘦身效果,還能幫助睡眠! 邊睡邊瘦身 6動作動作1. 盤腿前彎伸展部位:大腿內側、脊椎。步驟:(1) 採坐姿,屈膝散盤坐姿,身體向後弓起,臀部盡力而為、坐在瑜珈墊上。(2) 邊吐氣上半身邊往前、趴在瑜珈墊上,以及額頭慢慢輕碰地板,手掌平放在瑜珈墊、身體慢慢往前伸展,讓全身完全放鬆下來。(3) 身體往前至極限、停留時,感覺大腿內側有微酸感,下背延伸,並保持自然呼吸吐氣。教練小提醒:盤腿前彎,有助於放鬆全身、舒緩疼痛,並且幫助睡眠。但如果屈膝及身體下壓「膝蓋」會不舒服,建議身體不要繼續往下壓。 動作2. 貓背式伸展部位:肩膀、背部、核心肌群。步驟:(1) 做完盤腿前彎後,可以接著做「伸展前側」貓式,繼續紓解緊繃的肌肉,提升脊椎的柔軟度。首先,採跪姿,雙手於肩膀下方著地,雙腳與肩同寬。(2) 維持體線,腹部核心穩定;吐氣時,手肘彎曲、讓胸部慢慢貼近地面,臀部翹高,雙手往斜前方伸展(要比肩膀寬)。(3) 身體延伸至下巴微微貼於瑜珈墊,再停留一下子,保持呼吸節奏,好好放鬆下背。教練小提醒:如果脖子有不舒服或受過傷,請避免此動作。如果胸部無法貼地,千萬不要勉強,慢慢練習。 動作3. 鱷魚式、眼鏡蛇式伸展部位:腰部、背部、脊椎、胸部、手臂肌群。步驟:(1) 貓背式完來到鱷魚式,採俯臥姿,雙腳與肩同寬,足背貼地,腳趾頭朝後;雙手往後稱地,胸口微微抬起,下半身不偏移。(2) 吐氣時,臀部夾緊,雙手將上半身撐起,從頭部、肩膀、胸部,慢慢身體延伸開來,雙手肘仍靠近身體,不外展;同時下巴微收,不要抬太高,否則脖子容易痠。(3) 停留幾個呼吸,放鬆緊繃的胸口。教練提醒:如果脊椎不舒服、曾經嚴重受過傷,或是手骨折、媽媽手,皆不適合做此動作,以免加重傷害。另外,動作過程中,肩膀不要聳肩,假如你慣性聳肩,建議可以肩膀往後半圈,避免造成肩頸壓力。 動作4. 嬰兒式伸展部位:下背、臀部。步驟:(1) 做完眼鏡蛇式或下犬式後,回到嬰兒式,採跪姿,膝蓋盡量張開,以自己覺得最舒服的角度為主。(2) 手掌朝下,將身體往下趴於瑜珈墊上,額頭輕靠在地,手臂、身體慢慢地往前延伸。(3) 停留時,保持自然呼吸吐氣。教練小提醒:嬰兒式,非常適合在睡前、還有女生生理期時做,除了能減緩經痛外,也能改善頭痛、失眠的問題。不過,如果是孕婦、妊娠期媽咪,務必依各人情況調整動作,應避免各種會壓迫到腹部的動作。 動作5. 下犬式伸展部位:肩膀、背部、雙腿、手臂肌群。步驟:(1) 嬰兒式完換下犬式,先慢慢地由雙手撐起身體、臀部往上抬起,眼睛看腳趾,雙手位置與肩同寬、手指撐開;雙腳屈膝、踮腳;背部打直,不可聳肩、拱背。(2) 停留時保持自然呼吸吐氣,並且身體放鬆;如果柔軟度較好的人,可以雙腳伸直、腳跟貼地,量力而為為主。教練小提醒:如果眼睛受傷、血壓高的人,請勿在此動作停留。 動作6. 半脊柱扭動式伸展部位:大腿後側、臀部。步驟:(1) 最後收尾動作,採坐姿,雙腿伸直,先將右腳跨到左腳,踩在左大腿旁邊;左腳屈膝微彎,左腳跟靠近右邊臀部。(2) 左手抓住右腿,將右腿往身體靠近,更能感覺到右大腿後側、右邊臀部有微酸感。(3) 重複及交替動作,並保持自然呼吸吐氣。教練小提醒:如果雙腿彎曲時有一邊的坐骨無法坐回地上,請將下腳伸直減低脊椎壓力。(直腿比較簡單) 6動作每週3次每次8分鐘 睡前瑜珈燃脂助瘦!以上所有動作循環為一組,每個動作可以做10到15下,可以做3到5組,依個人體能情況而定。研究顯示,睡前瑜珈後的24到48小時,仍然可以維持較高的代謝率,也就是「後燃效應」,代表躺在床上睡覺、身體還在持續燃脂!連藝人孫儷、陳意涵,都推崇的瘦身方式「睡前瑜珈」,減肥族現在趕快動起,讓自己越來越健康。

長年眼窩痛爆炸性頭痛 竟因鼻子搞怪

長年眼窩痛爆炸性頭痛 竟因鼻子搞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長年為爆炸性頭痛所困擾的30歲上班族女性,發作起來會先從眼窩內側、眉心處傳遞到額頭內甚至整個頭部,有時還會合併鼻塞、呼吸困難,時間從幾小時到幾天都有,日復一日,每天都需服用自行購買的止痛藥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連工作都只好辭掉在家休養,原以為只是壓力大,努力調整生活作息後,仍不見改善,後來懷疑是偏頭痛,至神經內科求診治療後效果亦不佳,最後輾轉轉診至耳鼻喉科,診察後才發現原來長期頭疼的原因,竟是「中鼻甲過度氣化腫大」所造成。衛福部南投醫院吳昭寬醫師表示,中鼻甲構造變異或黏膜過度肥大時,會碰觸且壓擠到鄰近的鼻中膈或鼻腔側壁,而中鼻甲的主要感覺神經為三叉神經分支中的眼支,當此神經受到刺激時,就會造成眼眶內部、顴骨及額部周圍的疼痛,此也稱作「中鼻甲頭痛症候群」。而最常見的中鼻甲異常構造為中鼻甲過度氣化。這位妙齡女子即是中鼻甲肥大且鼻中膈彎曲,導致中鼻甲和鼻中膈兩相碰觸後,造成病患長期爆裂性的頭痛。吳昭寬醫師指出,中鼻甲構造異常可經由鼻窺鏡、鼻竇內視鏡及電腦斷層等方式診斷,如果是構造上的問題,手術可矯正,並能大幅改善頭痛或伴隨的鼻塞等症狀,若擔心或害怕手術的患者,也可先選擇使用抗組織胺、血管收縮藥物及局部類固醇的治療,但多成效有限。這名妙齡女子,在接受完內視鏡下中鼻甲局部切除合併鼻中隔彎曲矯正手術後,重獲新生,再也不為頭痛所困擾了。吳昭寬醫師表示,頭痛的原因眾多且複雜,壓力、焦慮或疾病都會造成頭痛,雖最常見的為偏頭痛或緊縮性頭痛等的良性頭痛,但仍要謹慎觀察是否為其他疾病引起。若有持續頭痛症狀,伴隨鼻腔、眼眶及額部周圍疼痛,可至耳鼻喉科門診檢查是否為鼻部構造異常或鼻竇炎等疾病造成的竇性頭痛。

孤獨比肥胖提高失智率 醫呼籲多社交

孤獨比肥胖提高失智率 醫呼籲多社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經常孤單、寂寞要小心!得到失智症的機率可能比別人高!根據國外一項長達十年的研究,針對50歲以上的人口樣本進行調查,發現孤獨感可能會讓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提升40%,甚至造成早死的風險。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孤獨感其實也是失智症的前兆之一。當β類澱粉蛋白斑塊持續累積,會導致大腦的感知功能減退,對於社交刺激的感覺和理解力就會比較遲鈍。林新醫院擔任腦中風中心主任及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豪醫師表示,其實孤獨感不單單只是一種心理上的狀態,它是可能會影響到腦部健康的。孤獨感可能會導致身體出現發炎症狀,提高血壓,這兩者都是增加失智症機率的因子。也有另一種說法是,越容易感到孤單寂寞的人,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沉積就可能越嚴重,更容易得到阿茲海默症。研究證實,孤獨感其實比肥胖、抽菸還可怕!如果長輩身邊有許多親朋好友陪伴,還是會經常覺得孤單的話,也要多留意是否可能是失智症的前兆!多參與社交活動 減少孤獨感睡眠品質差、工作時間長、沉溺在社群媒體而很少實際面對面和他人互動,這些也都會導致孤獨感出現。擁有牢固的朋友關係是相當重要的!透過社交活動,可以增強衰老過程中的神經可塑性、延遲認知功能的下降。而且活絡的社交活動,也能激發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這個邊緣系統,幫助紓解壓力。此外,還要提醒大家要注重睡眠,在工作之餘也要多運動、參加社團或志工活動,盡量不要一個人宅在家發呆、滑手機,當大家找你出門時,不要再因為懶惰而拒絕!記得多參與社交活動是真的對健康有幫助的喔!

耳下唾液腺腫瘤 誤認為腮腺炎

耳下唾液腺腫瘤 誤認為腮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因左側耳下有一顆已長一年多的腫瘤而至醫院求診的30幾歲王先生。提到偶爾會特別腫脹,有時又會稍微比較小,沒有明顯的疼痛感,但腫瘤的體積比起一年前已有明顯增大,不只影響外觀也輕微影響到他咀嚼食物時的功能。安南醫院耳鼻喉科劉金瑞醫師說,張先生案例其實在耳鼻喉科門診並不少見,這個位置的腫瘤,有些醫師會誤認為是民間俗稱的「豬頭皮」,正確名稱為「腮腺炎」的疾病。腮腺炎本身是一種病毒性的傳染疾病,但一般在1到2週內就可緩解,若病患腫瘤在耳下或耳前位置超過四週,一般就要高度懷疑是否為「唾液腺腫瘤」。以外科手術處理唾液腺腫瘤 恐留後遺症劉金瑞醫師表示,人體本身有三對大唾液腺分別為腮腺、下頜腺及舌下腺,而這些唾液腺都有可能長出腫瘤,但以位於腮腺的腫瘤最棘手。因為腮腺本身位置正好是掌管臉部表情肌肉的顏面神經(fn)會經過的位置。若在外科手術的情形下傷害到這條神經,有可能造成病患的嘴角歪斜、眼睛無法閉合甚至最終失明及單邊顏面肌肉完全麻痺等後遺症。因此對於病患及醫師來說都是個具有高度壓力及難度的手術。腫脹在耳下或耳前位置 超過四週為腫瘤警訊劉醫師指出,腮腺腫瘤大體可區分為良性及惡性,一部分的良性腫瘤也可能在時間的變化下有癌變的機率,因此在臨床上看到這類病患,通常建議及早手術將其移除。一方面是在腫瘤體積小的時候對外觀的影響較小且開刀時傷害到顏面神經的機會也較小。 劉金瑞醫師強調,拜現今科技的進步,目前執行此手術的風險已經遠較過去的時代小,目前手術過程中可透過神經監測器(facial nerve monitor)即時監測顏面神經的走向,大幅度降低神經傷害機率,此手術已在安南醫院有諸多成功案例,有這方面困擾的朋友可儘管安心。

HPV疫苗防多種癌 甚降低菜花復發

HPV疫苗防多種癌 甚降低菜花復發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24歲阿昆一進診間坐下來,就對感染科主治醫師王醫師說:「我女友要我來打子宮頸癌疫苗!」原來阿昆的女友幾天前先來就診,她在洗澡時發現,陰部和肛門周圍長了不明突起顆粒,顆粒除了越來越大外範圍也擴大,已經一個月,病灶不但沒有自然痊癒、偶爾還會發癢,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才來醫院求診。這種病症就是所謂的尖型濕疣,也稱作「生殖器疣」,因為外形呈現小指狀突出,群聚且增大時外觀似花椰菜的表面,因此俗稱「菜花」;不僅男生會傳染、女生也不少見,而且大多都是透過性行為親密接觸所傳染。HPV疫苗 能預防生殖器周圍相關癌症生殖器疣主要是由人類乳突病毒所引起,至於被冠上「乳突」名稱,因為這種病毒常引起良性表皮細胞增生,形成像鐘乳石的良性腫瘤。因此在預防上,醫師都會建議伴侶接受HPV疫苗接種。案例中阿昆女友得了生殖器疣,醫師當然會建議男友阿昆一同就診檢查、評估是否感染需要治療,若未被感染評估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也就是所謂的HPV疫苗。近來像阿昆這樣有健康意識的男女朋友越來越多;因為子宮頸癌疫苗亦即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疫苗,不單預防子宮頸癌,醫學研究證實還能預防生殖器周圍相關癌症,連俗稱的菜花都能有效防範。一防菜花不復發 二防未感染HPV型別臨床上治療菜花常見以藥物、冷凍治療、或手術治療,病灶雖然去除但是引起之人類乳突病毒-HPV 6、HPV 11型的病毒並未完全去除,因此惱人的菜花很容易復發;國外的醫學研究證實,人類乳突病毒疫苗能夠降低菜花復發,因此醫師會評估後建議患者接種。再者,人類乳突病毒有許多型別,其中15-20種比較容易引起侵襲性子宮頸癌與其他生殖器官相關癌症。臨床研究陸續證實,人類乳突病毒除了與生殖器疣有關之外,女性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男性的陰莖癌,甚至口咽癌、肛門癌也被發現與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有關。因此醫師宣導施打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不單是預防菜花、也不僅預防子宮頸癌、還可預防生殖器周圍癌症、肛門癌,以及與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有關聯的口咽癌。30多各國家男女都打 澳洲將根除子宮頸癌國健署已於2018年底起實施全國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公費施打政策,HPV防治邁入新局,但要進一步終結HPV病毒相關癌症和疾病,現行防治計畫是不足的。2016年時,美國疾病管制署建議9-14歲女性和男性接種HPV疫苗;直至目前,先進國家當中,實施男女兩性必須接種HPV疫苗列為國家的政策已累積31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呼籲2030年要終結子宮頸癌的目標,而澳洲已獨步全球,自2007年起先為女性施打HPV公費疫苗,2013年起男女共同施打HPV疫苗,目標於「2028年根除子宮頸癌」,早於WHO的目標。民眾可以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接種疫苗。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