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夜尿不全是膀胱的錯 小心6疾病上身

夜尿不全是膀胱的錯 小心6疾病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睡夢中,突然來襲的尿意總令人難以忍受,只好趕緊起床如廁,在此同時,你可能會擔心,「年紀大了,膀胱變弱了嗎?」根據研究,冬季氣溫愈低,膀胱敏感的問題會更嚴重,但夜尿不只和膀胱與攝護腺有關,也有可能是腎、腦或其他器官發出的警訊。 30到70歲夜尿原因不同泌尿科醫師指出,部分有夜尿困擾的患者,檢查結果並沒有攝護腺肥大問題,這時會根據求診者的年齡,研判是以下幾種疾病造成: 1.睡眠呼吸中止症 正常的生理現象是晚上不製造尿液,讓你一夜好眠,不會因為排尿打斷睡眠,但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半夜腦部處於缺氧狀態,導致無法分泌抗利尿激素,尿液不斷從腎臟流向膀胱,因此會有夜尿情形,30歲以上民眾要注意。 2.腦部發育慢 小孩子常尿床,若排除睡前飲水過量、器官異常、泌尿道感染等因素,則有可能是腦部發育不足,可透過藥物改善。至於成人也可能因為腦部提早衰退而導致夜尿問題。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有「吃多」「喝多」「尿多」三大特色,原因除了喝水量多,導致排尿量增加外,也可能是高血糖傷害到神經,導致神經無法控制膀胱,因此排尿次數比一般人多。 4.腎臟衰竭很多腎病患者到了病況嚴重才發現,不過夜尿是腎臟疾病的初期徵兆。腎臟科醫師表示,腎臟的濃縮能力能幫助人們夜晚不排尿,但在腎衰竭初期,濃縮能力就嚴重受損,膀胱很快就脹滿,導致時常夜尿,40歲以上民眾應慎防。 5.心臟衰竭心臟不好的人,就像馬達無力,身體的水分容易積在下半身,當夜晚平躺時,累積的水分逐漸回流,就成為尿液,逾60歲要特別留心。 6.靜脈曲張曾有50多歲患者一個晚上得起床解尿10次,本以為是攝護腺肥大,檢查發現是靜脈曲張;因為白天站立時,水分滯留在下半身,晚上平躺時水分開始流動,就會形成尿液。

長戴口罩酒糟肌增 預防治療這樣做

長戴口罩酒糟肌增 預防治療這樣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5歲吳小姐在醫學中心擔任護理師,長期飽受酒糟性皮膚炎的困擾,配合皮膚科醫師指示用藥,好不容易將症狀控制下來,沒想到因新冠肺炎爆發,第一線醫護人員需長期配戴口罩,導致雙頰長時間悶住,使得膿皰跟丘疹症狀又復發。好發於30至50歲 皮膚較白的女性吳仁欽皮膚科院長指出,酒糟性皮膚炎又稱為玫瑰斑,屬於慢性的皮膚發炎疾病,主要分布在臉部中間的位置,最常出現丘疹及膿皰、血管擴張、皮膚敏感(紅癢)、眼睛灼熱、畏光等現象,好發於30至50歲、皮膚較白的女性。罹患酒糟性皮膚炎主要與體質有關,過度保養跟清潔的人,也容易因皮膚變薄引起病症;此外,酒糟性皮膚炎常合併敏感性肌膚、痘痘等病癥,因此常被誤診為脂漏性皮膚炎及過敏性皮膚炎,延誤病情。口罩太悶酒糟易復發 醫:空曠場所不需配戴然而臉部溫度升高、或過度悶熱也會影響酒糟性皮膚炎的狀況,近期因應肺炎疫情防治,多數民眾長期配戴口罩,吳仁欽醫師也指出,口罩不僅把皮膚悶住,長期的皮膚摩擦,也對皮膚造成刺激,因此近幾周酒糟性皮膚炎復發的患者比例多了三成。對此,吳仁欽醫師建議,口罩除了在公共場合或醫療院所等人多且較密集的場所需配戴以外,在空曠的地方,如公園等或進行激烈的運動時,不需配戴,避免皮膚悶熱導致病情復發。治療方式多元 應諮詢皮膚專科醫師治療吳仁欽醫師說明,治療酒糟性皮膚炎可分為口服藥、外用藥膏及雷射。常見口服藥包含四環黴素、口服A酸等,目前也有抗蟎蟲外用藥膏,可減少皮膚中蟎蟲數量,降低發炎反應,針對丘疹膿皰型、血管擴張型的酒糟患者可與醫師討論使用。不過,酒糟方式治療多元,醫師提醒切勿自行至藥局買藥塗抹,應諮詢醫師,依照個人病況調整用藥與劑量,達到控制酒糟的效果。居家保養不能少 減少疾病復發與惡化吳仁欽醫生提醒,控制酒糟性皮膚炎除了正確用藥,日常保養也很重要。應避免處於過冷或過熱的環境,如風吹、日曬,也要做好防曬避免陽光照射;其次要避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酒精、咖啡或辛辣的食物;適度的保濕也很重要,挑選保養品要避免使用含有酒精的洗面皂、卸妝品、美容產品等,就能減少酒糟復發與惡化的機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婦術後不下床走動 肺栓塞險送命

婦術後不下床走動 肺栓塞險送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0歲婦女開刀切除子宮肌瘤,出院後在家休養一星期幾乎未下床走動,因虛弱無力到醫院急診,檢查發現竟是急性肺栓塞,一度失去呼吸心跳,急救四次才恢復生命,但大腦受損導致講話困難、無法走路,所幸復健及早介入,最後康復出院。醫師強調,患者因手術後不走動引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進而造成肺栓塞,差點喪命! 家屬表示,婦人開刀住院幾天後回家休養,但覺得虛弱不想下床,連吃飯、大小解都在床上,一星期後覺得喘、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於是緊急送急診。彰化醫院急診室醫師黃鎧翊指出,患者有10多年憂鬱症病史,由於其身體相當虛弱,也擔心其之前的手術是否造成後遺症狀,先收住院觀察,不料,翌日患者心肺功能突然停止,沒呼吸心跳。失去呼吸心跳 急救四次才救回 彰化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澤宏表示,醫護人員立即進行CPR並插管急救,但患者心跳恢復後不久又停止,來回急救後才較穩定,轉送加護病房心跳又一度停止,醫護人員接連急救四次,歷經兩個多小時才救回,經電腦斷層確診為急性肺栓塞。 彰化醫院加護病房主任林文培表示,由於患者甫動完手術,不能用血栓溶解劑,於是施打抗凝血劑除去肺栓塞,患者昏迷一星期才醒來,也由於曾多次心肺功能停止,其大腦缺氧受損,語言及手腳功能都出現缺損,講話困難、難以行走,因此知會復健科治療。不活動易引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林文培主任說,檢驗發現患者體內的蛋白S及蛋白C缺乏,這是一種罕見自體顯性遺傳,先天性血栓易形成體質,也就是說,造成血栓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再加上她臥床一星期不動,血栓機率更高。 黃鎧翊醫師強調,民眾對於長期臥床要有風險意識,若醫師允許,術後最好要下床走動,不然容易引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若其血栓往上流,肺動脈突然被血塊塞住,造成肺栓塞就非常危險。 復健一個月 走路及語言功能恢復彰化醫院復健科主任廖宜新指出,患者在加護病房昏迷一星期後醒來,經治療轉入復健科病房,給予物理治療,以球、拉力機等各種器具訓練肌耐力、協調和平衡;也進行細部動作的職能治療及加強吞嚥訓練的語言治療。因患者很配合治療,不到一個月已經能慢慢行走,原本吞嚥不良及講不出話的情況也都改善。 

胃食道逆流治不好?可能是這些病作祟

胃食道逆流治不好?可能是這些病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胃食道逆流是常見的文明病之一,好發在不同年齡層,許多患者服用胃藥,並調整作息後就能得到改善;但有近三成患者長期服用胃藥卻白忙一場,不但要承擔長期用藥的副作用,即便照胃鏡顯示已改善,症狀仍未緩解,內視鏡檢查也看不出異常,患者轉戰各醫院診治,換不同胃藥,甚至接受手術,胃食道逆流症狀仍無法改善。不治療胃食道逆流 恐變成食道癌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黃天佑醫師表示,正常狀況下,食物通過食道到胃部,而胃部的東西逆流上去便會造成食道的侵蝕。根據最新研究,會侵蝕的不單只有胃酸,消化酵素和膽汁也會造成侵蝕和症狀,若不理會胃食道逆流,食道經反覆侵蝕後,有可能演變成早期食道癌前病變,俗稱的「巴瑞特食道症」。找出胃食道逆流原因 才能對症下藥要有效治療胃食道逆流,必須釐清病人是否有功能性問題,才能對症治療。黃天佑醫師表示,腸胃道功能併難治性胃食道逆流門診針對有胃食道逆流症狀,吃藥卻沒效果的民眾,進行食道功能蠕動壓力測試,透過檢查,可以找出有功能性問題的胃食道逆流患者,例如賁門括約肌鬆弛導致胃酸逆流;或有吞嚥困難等功能性疾病,例如食道弛緩不能症、食道擴約肌閉鎖不全、食道痙攣或橫膈膜疝氣變形等。食道弛緩不能症 會引發胃食道逆流黃天佑醫師表示,吞嚥困難分良性與惡性病因,良性成因包括胃食道逆流症、食道發炎潰瘍、異物卡住、食道神經過度敏感、食道弛緩不能、甲狀腺腫大等;惡性包括食道癌或咽喉、甲狀腺或縱膈腔惡性腫瘤壓迫所導致。其中食道弛緩不能症為食道腸肌層神經叢中的副交感神經節細胞減少,造成食道與胃交界處賁門附近的下端食道括約肌肉,持續地收縮而無法放鬆,導致食道內的食物無法順利進入到胃部,常見症狀為吞嚥困難、胸痛、進食後吐出完全沒消化的食物,治療方式有腹腔或胸腔鏡手術、經口內視鏡氣球擴張術、經口內視鏡局部肉毒桿菌注射,及近年來新發展的「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

用飲食抗疫 3超級食物一定要知道!

用飲食抗疫 3超級食物一定要知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除了正確洗手、戴口罩外,更要均衡飲食,顧好免疫力。人體內有70%免疫細胞存在腸道中,腸道也是面對外在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因此腸道好菌和壞菌的平衡對人體發炎反應及免疫力的調節相當重要,好的腸道環境不僅僅能幫助代謝與消化,也能維持良好的抵抗力。腸保安康 免疫力就會好家醫科醫師許書華表示,要打造好腸道環境,不能單靠補充益生菌,因為多數人的腸道沒有足夠的益生源可以幫助益生菌生長,加上腸道環境的本質不夠健康,即便補充再多的益生菌也很難存活下來。膳食纖維是益生源的大宗來源,其中水溶性膳食纖維在人體腸道中,不僅可做為腸道中益菌的營養,同時可以改善腸道中菌叢相,益菌攝取水溶性膳食纖維後所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可以強化腸道屏障與增加腸道對於營養成分的通透性,進而幫助腸道健康而提升人體免疫能力。宋明樺營養師特別推薦「腸保安康」的三大超級食物:1.超級大麥從歐美紅到日本的「超級大麥」最近燒到台灣,超級大麥具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是一般白米的40倍,其中所富含的β-葡聚醣,有助於免疫力提升。而超級大麥相較於一般大麥的營養價值也更豐富、具有兩倍水溶性膳食纖維與四倍抗性澱粉的含量。2.優酪乳優格含有豐富益生菌,主要的功能是調整、改善胃腸道健康,長期規律地食用可以抑制腸道內的有害菌孳生,乳酸菌可以增加由T細胞釋出的γ干擾素(gamma interfer),進一步增加抗體生成;同時,乳酸菌也會加強自然殺手細胞的活動力。3.芭樂芭樂是水果中的「維他命C之王」,維生素C可以提高免疫能力,對於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預防相當重要。芭樂對於抗自由基的能力更是水果中的第一名,每天一顆芭樂可滿足體內器官所需要的物質,如鐵質、葉酸、鈣質、纖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A、B、C,同時豐富的纖維也能促進腸道蠕動。

因為這些因素 讓人類進入瘟疫時代?

因為這些因素 讓人類進入瘟疫時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健康安全中心的資深科學家Eric Toner,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接受《Business Insider》訪問指出——「我們(人類)正處在一個瘟疫時代」(Age of epidemics)。而同樣在今年初,由世界經濟論壇所發布的《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也將傳染病列為全球必須關注的風險,顯示大規模傳染性疾病,對於人類社會經濟將帶來愈來愈嚴重的衝擊。全球化「加速擴散」疫情速度與廣度提出人類正處於瘟疫時代的Eric Toner,認為「全球化」是疫情大規模擴散的主因,事實上這樣的說法,也可以從不同層面得到驗證,比如1月26日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系統科學工程中心(CSSE)所提出的「新型冠狀病毒擴散模擬」(Modeling the Spread of 2019-nCoV),其模型的核心,便假設了一個由飛機所建構的一個「全球人口網絡」,而城市就是這個全球網絡的節點,人員流動最多的城市,便被預測成為受疫情擴散最嚴重的地方。除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事實上香港公共衛生學院在1月30日時,也在期刊上,針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影響性進行預測,其中也同樣擷取了「飛機航班」的人員流通數量來評估病毒在全球的傳播情況。無可諱言地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跨國社會經濟體系,加快了人員流動的同時,也驅動了「病毒」大規模的擴散。這也是為什麼新型冠狀病毒在2019年末於中國武漢爆發之後,便在數天之內就擴散到了全球各地。如今除了中國,多數受到疫情衝擊的城市,恰巧都是與中國有著較高經濟連帶的地方,這也不難去解釋,為什麼航空貨運、海運等會是首波受到嚴重衝擊的產業。環境破壞增加人類「接近病毒」的機會不過,全球化僅能說明疫情何以大幅擴散,它並不能解釋何以有愈來愈多「人類與動物共通傳染」(Zoonoses)大量的出現,包括1976年發現的伊波拉病毒、1997年的禽流感、2002年的SARS、2009的H1N1,或是近幾年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以及如今仍在全球擴散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都屬於人類與動物共通傳染病。對此,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以Dennis Carroll為首的科學家,2018年2月份曾在《科學》(Science)期刊針對這些與人類、動物之間擴散的病毒進行研究發表,他們指出那些對人類生理造成危害的「新興病毒」,多數上早已是其他動物身上的「常住居民」,這些病毒經過長時間的演化,早已與宿主呈現和平共存的關係,而蝙蝠就是一個直接的案例。其實多數致命的病毒病不是「新的」,真正的問題可能是——人類因經濟活動關係,人類讓自己與家畜,離這些宿主愈來愈近,同時也讓自己暴露在病毒感染範圍中。包括林地開發、野生動物獵捕,都持續讓人類愈來愈「靠近」這些病毒。 表一:人類與動物共同傳染病。資料來源:WHO、CDC、Shayanne Gal, 2020, One chart shows how the Wuhan coronavirus compares to other major outbreaks and pandemics in the last 50 years.集權化的中國政治體制與沒有「知情權」的人民但,如果要解釋中國武漢難以控制的疫情,不能單就全球化、環境破壞來解釋。中國的集權化、封閉性的政治體制,可能才是讓疫情變得難以收拾的主因。事實上,早在2017年時,《自然》(Nature)期刊上,就曾有一篇撰文,針對中國武漢的P4生物實驗室提出疑慮,這一間實驗室是中國境內具生物安全4級(BSL-4)認證的實驗室,2015年竣工之後,便被預期執行高風險性的生物病原體研究。比如2015年於《自然》(醫學)期刊上發表合成類與於SARS冠狀病毒的論文,或者是2018年「蝙蝠冠狀病毒及其跨種感染研究」都曾有此一實驗室研究員參與。不過問題並不在於研究的內容,而在於支持這樣一個高風險的實驗室,除必須仰賴高度專業與嚴謹的管理制度外,最為重要的是-研究「資訊透通」與社區「知情權」(Right to know),根據中國提出的資訊第一個病例出現在12月上旬,且患者皆與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有過接觸史,但1月24日發表於《刺胳針》期刊上,針對41名患者臨床特徵的研究中,便提出最早於12月1日發病的患者事實上並未接觸過華南海鮮市場,而且按照病毒10到14天的潛伏期來估算,疫情可能早在11月或更久之前就已經開始擴散。這也是為什麼這次中國疫情會受到大量海外質疑的主因。多重化的原因導致中國疫情失控如果要探究新型冠狀病毒如今在全球擴展的成因,絕對是多重因素結合而成的結果,全球化、環境破壞是疫情出現的遠因,但真的讓疫情失控的則是中國集權化、高度權力封閉政治體制,這樣體制會讓真實資訊的傳遞被延緩、被掩蓋,而缺乏開放與言論自由的結果,不僅無法抑制疫情的擴張,更可能成為疫情全球爆發的主因。如今在全球已有許多研究者倡導疫情資料的開放(包括病毒基因體資訊、臨床特徵、傳遞與傳播特性等),可以縮短人類開發出疫苗、公共衛生解決方案的時間。無疑的是,我們已經悄悄進入了「瘟疫時代」。(文章授權提供/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施柏榮)

C肝比新冠肺炎可怕?健保給付不設限

C肝比新冠肺炎可怕?健保給付不設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達成2025年全面根除台灣C型肝炎的終極目標,政府提供政策利多,今年預算加碼,提供五萬多個治療名額,並自下週起,再新增給付兩款C肝全口服新藥,提供病患更多治療選擇。民眾經抽血檢驗,確定感染C肝(血液中檢測出C肝病毒),即可接受治療,下(3)月起有三款藥物可供選擇,治療週數主要分為8週與12週。民眾只要就醫數次,就能遠離病毒對身體威脅。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表示,先前健保雖已放寬C肝口服新藥健保給付治療門檻,但代償性肝硬化及腎臟功能不佳的患者,過去治療上仍受部分限制,如今政府新增給付兩款新藥,「呼籲所有C肝病友應趕快治療,尤其是過去腎臟功能不佳者,要儘早保握機會,越早治療越能減少後續對身體影響。」C肝恐引起肝癌 嚴重程度比肺炎可怕楊培銘教授表示,慢性C型肝炎對人體所造成的影響遠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還來得大,C肝不僅會引起肝炎、肝硬化、肝癌,還會造成肝外病變,包括腦及心臟冠狀動脈血管疾病、腎絲球腎炎及其他腎臟病變,也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更可能引發免疫系統異常,「肝炎比肺炎還要可怕。」約15~20萬患者不知自己罹患C肝楊培銘教授說,全台約有40萬名C肝患者需治療,但約有半數患者不知道自己感染,換句話說,至少有15~20萬潛在C肝患者尚未篩檢出來,若延誤治療,約有2~3成會演變為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每年則有3~5%機率轉變為肝癌。楊培銘教授認為,目前C肝全口服藥物療程以8週及12週為主,且治癒率可高達98%。隨著療程縮短,不僅大幅省下往返醫院的時間及經費成本,也能減輕家人陪伴回診的時間與次數,更能大大增加病人用藥順從性,「根據臨床統計,使用8週藥物的患者,療程完成度為94%,但使用12週藥物患者,療程完成度僅為87%。」口服藥物療程8週及12週 三月起C肝藥健保給付不設限楊培銘教授呼籲,目前政府已全面放寬給付C肝全口服新藥,只要到醫院篩檢、抽血檢測確定感染即可用藥,患者不必為龐大醫藥費用退縮不前,尤其國內C肝患者多半集中在50歲以上民眾,「民眾應要更積極主動到院篩檢,才能保健康,不用因新冠肺炎疫情害怕到醫院,政府防疫周全,千萬別因一時恐慌而耽誤肝炎治療,肝炎拖久造成的問題比肺炎還可怕。」楊培銘教授建議,民眾可多利用國民健康署所提供之成人健檢,針對民國55年以後出生、年滿45歲民眾,提供一生一次的免費C肝篩檢,民眾可多加利用,或是透過公司、私人健檢進行C肝篩檢。

流感和感冒有什麼差別?重症要提防!

流感和感冒有什麼差別?重症要提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流感和感冒有什麼差別呢?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所造成的傳染病,因為症狀比其他病毒引起的感冒嚴重許多,所以特別受到重視。感染流感病毒後,除了咳嗽、流鼻水、喉嚨痛外,還可能發高燒、頭痛、全身痠痛。嚴重時可能出現肺炎、心肌炎、腦膜炎等致命併發症。施打流感疫苗能幫助我們預防流感,降低流感重症的風險。然而,因為流感病毒容易發生變異,即使打過流感疫苗,還是有可能會得到流感。 流感能夠治療嗎?大部分感冒都沒有藥物可以治療,至於流感已經有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早期的抗病毒藥有口服和吸入劑型,但需要每天兩次,連續使用五天。現在有單次口服的新藥,能抑制流感病毒複製,降低傳染力,因為只要服用一次,較不會因為忘記吃藥而中斷療程。至於餵藥不方便或無法進食的患者,還可選擇單次點滴靜脈注射的抗病毒針劑。提醒您,老年人、嬰幼兒、孕婦、或肝病、腎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是流感重症的高危險群,務必盡早接種流感疫苗,若出現感冒症狀也要趕快就醫,掌握48小時的黃金治療期喔。(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吃隔夜菜 當心冰箱性腹瀉找上門

吃隔夜菜 當心冰箱性腹瀉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愛惜食物是國人傳統美德,但食材未保鮮,可能引起急性腹瀉等問題,台中榮總嘉義分院急診室發現,春節過後上吐下瀉患者約增加兩成,年輕族群及年紀長者都有,研判年輕人因衛生習慣不佳,感染諾羅病毒,年長者因吃隔夜菜或烹煮冰凍已久的食材引起「冰箱性腹瀉」,提醒民眾注意手部衛生,食物新鮮吃。食材買回家先分裝 每次煮一餐份量醫師指出,腹瀉分為急性跟慢性兩種,急性腹瀉約發生二至三周內,慢性腹瀉會超過三周。腹瀉患者除多休息,應適量飲食及補充水分、電解質,避免脫水。許多患者腹瀉時飲用運動飲料,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但高糖運動飲料不利吸收,其實溫開水是最佳補充水分來源,運動飲料建議成人對半稀釋飲用,而腹瀉孩童建議買電解水飲用為佳。營養師表示,現代人習慣一次購買大量食材,不小心就擺過期,有些食物外觀看似正常,但內部可能已有細菌滋生,建議做好食物保鮮及分類,可使用保鮮膜、保鮮盒,減少濕氣產生,延長保存時間。食材可先依每次食用分量做分裝冷凍,隔餐食物重複加熱,會造成含維生素C的蔬果營養流失,且隔夜菜放在冰箱冷藏,亦可能產生亞硝酸鹽致癌,建議購買適量食材烹煮,以一頓食用完畢為佳,避免引起健康問題。預防諾羅病毒 勤洗手徹底清洗食材諾羅病毒具多種型別,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經由吃到被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手部接觸污染物再碰觸自己的口眼鼻黏膜,或與病人密切接觸而感染。感染後會出現腹瀉、嘔吐症狀,也可能有發燒、腹部痙攣、肌肉痠痛等情形,預防方法為勤洗手、徹底清洗和保存食材。

開學了 小朋友戴不住口罩怎麼辦?

開學了 小朋友戴不住口罩怎麼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武漢肺炎延燒(COVID-19), 開學了,小朋友防疫該怎麼辦?為確保小朋友健健康康上學,同為醫師的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邀請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副院長江伯倫醫師及小兒科診所院長陳木榮「柚子醫師」,分享小朋友上學、去補習班的防疫注意事項。小朋友日常生活或上課,戴口罩就安全嗎?江伯倫醫師表示,小朋友不見得戴的住口罩,尤其要較年幼的孩童整天都戴不太可能,教導他們注重自己衛生習慣是最重要的,像是「咳嗽不能對著人咳,要把嘴巴掩起來」、「勤洗手」,如果有呼吸道症狀或發燒,最好在家休息。「觀察幼稚園以下的小朋友,口罩幾乎都戴不住!」陳木榮醫師指出,有媽媽反映托嬰中心也要求替小baby準備小口罩,「小朋友躺在那裡喝奶而已,旁邊幾乎沒有人會接觸到,照顧者勤洗手更重要。」陳木榮醫師建議,去學校可以用肥皂洗手20秒,如果沒有水和肥皂,也可以酒精乾洗手代替,手心、手背都要噴,盡量手部區域都搓到;另外,告誡小孩不要用手摸嘴巴、眼睛,病菌很容易從此處黏膜入侵,手不乾淨還是會「中獎」。口罩拿下來要怎麼處理?江伯倫醫師建議,口罩拿下來上下都要覆蓋衛生紙,避免被別人觸摸,戴上後有感染病菌的風險。老師與小朋友長期相處,需要特別注意什麼?江伯倫醫師表示,老師要提醒小朋友注意衛生習慣外,還要注意每個小朋友健康狀況,發現小朋友有呼吸道或發燒症狀,應連絡家長,盡量請假在家休息,且建議就醫釐清病因。陳木榮醫師補充,老師也要與家長溝通,若家長是從中國等地回台,爸媽應該與小朋友做好隔離。做好隔離,老師不用特別緊張,就不讓小朋友來學校。疫情期間,小朋友發燒、咳嗽,家長要如何預防處理?江伯倫醫師認為,小朋友生病還是要看醫生,至少可以釐清病因,不管是感冒或腸病毒,知道病因才比較放心。陳木榮醫師說,最近出國旅遊盡量避免;另外,有家長擔心「老大會不會帶病菌傳染給小朋友」,提醒回家後要更換衣服、洗澡和洗手。小朋友上下課、補習通勤,需要注意什麼?陳木榮醫師說,還是依照大原則,如果有呼吸道症狀或發燒,咳嗽、流鼻涕,可以在家休息,盡量不要出門。若真的必須去上課,一定要戴口罩,也請老師協調,教育學生不要歧視患者,不一定就是武漢肺炎,「座位上可以區隔一個區域比較好。」武漢肺炎對孩童、中年和老年人有什麼風險差異?江伯倫醫師指出,根據目前資料,小朋友還是會感染,但重症機率相對較小,由禽流感、SARS經驗,年紀比較大、BMI高的症狀反而比較嚴重。一般感冒或流感,現在門診病例狀況如何?陳木榮醫師分享,最近全民防疫,不只新冠病毒,連其他呼吸道疾病都防堵到,病例也下降,過敏、小感冒也都寧願待在家裡。陳其邁副院長提醒師生、家長,教育部現已統籌備用口罩645萬片、酒精8.4萬公升、額溫槍2.5萬支。將逐一配發給學校、也包含公私立幼兒園、補習班、兒童課後照顧中心等,提供急情況備用,如發燒、咳嗽、喉嚨痛、呼吸急促時,可詢問校內相關防疫單位領取。(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