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鼻咽癌治療後口乾又疏於保養 竟引發牙齦癌

鼻咽癌治療後口乾又疏於保養 竟引發牙齦癌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鼻咽癌在接受治療後,會造成唾液腺的功能減退,患者常會出現口乾、味覺遲鈍、嘴破舌破、咀嚼困難及增加蛀牙等副作用,不但可能因此造成療程的中斷,生活品質也會大受影響;臨床上,甚至有鼻咽癌病人因為後續沒有做好口腔衛生的保養,在治療完多年後竟因此引發牙齦癌,致使又得和第二個癌症繼續奮鬥! 鼻咽癌電療後會出現唾液腺減少的副作用 收治該名鼻咽癌病人的高雄長庚耳鼻喉科系鼻科主任羅盛典醫師表示,鼻咽癌是國人特有的惡性腫瘤之一,尤其是福建、廣東、香港與台灣這一帶都是好發的區域;台灣一年新發病例約一千五百至一千八百例,發生率大約是十萬人中就有十人罹病,是美國發生率的二十倍;而國人惡性腫瘤排名中,鼻咽癌大約是排名第十一。這位五十歲左右的男性因為鼻咽癌接受電療後,出現很嚴重的唾液腺減少的副作用,加上本來就有嚴重牙周病,使得口腔環境變得更形惡化,後續又疏於口腔清潔保養,進而導致牙齦癌的發生。 沒有菸酒檳榔史 也可能罹患鼻咽癌 相較其他頭頸部惡性腫瘤而言,即使沒有菸酒檳榔史,也可能會罹患鼻咽癌!羅盛典醫師指出,就曾有一位大學教授,本身作息正常、沒有不良嗜好,原本退休後要和老婆去環遊世界,卻不幸在退休的那一年被診斷罹患鼻咽癌。檢視鼻咽癌發生的危險因子,除了與EB病毒的感染有關外,和種族基因、喜食醃漬食物也有很大的關係。而目前鼻咽癌的治療是以電療為主,化療為輔;手術的考慮則是放在療程結束仍有殘存或復發時,而且由於鼻腔內的空間極小,周邊又有重要的眼窩、顱底及大血管等結構,所以手術的困難性也相對較高。多年前羅盛典醫師開始採用內視鏡微創的方式來切除局部復發的鼻咽癌腫瘤,術後副作用及成果都很令人驚豔,相關成果亦已數次在國際會議中發表。 引起牙周病會增加心臟病與中風機率 羅盛典醫師進一步指出,鼻咽癌電療後會有短期副作用,例如噁心、嘔吐與皮膚顏色改變,但是也有中長期副作用如唾液的大量減少,會因此對口腔衛生造成很的大影響,例如味覺遲鈍、經常性嘴破舌破、咀嚼吞嚥困難、增加蛀牙及牙周病等後遺症;其中,牙周病早已被研究認為將提高心臟病與中風的機率,更嚴重的就有可能像這名病患般又再引發牙齦癌。 以弱鹼性溫泉水漱口水保養可改善 鼻咽癌病人所出現的口腔唾液減少,目前並沒有單一有效的方式可以完全獲得解決,所以除了可以透過藥物及人工唾液緩解之外,積極的保持口腔清潔衛生則更是重要。羅盛典醫師強調,正常人的口腔唾液是弱鹼性,而酸性物質將會惡化口腔黏膜發炎與牙周病,由於鼻咽癌病人的唾液大量的減少,口腔很容易因日常飲食而呈現酸性,此時若是能使用弱鹼性成分的漱口水來保養,就能使口腔環境經常性的保持在弱鹼性,就有機會防止口腔黏膜的不斷惡化,而且不只是三餐飯後才使用,建議可隨身攜帶、隨時保養使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8887/view/

隆乳越大越美?醫師強調胸型及美感才是關鍵

隆乳越大越美?醫師強調胸型及美感才是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現代女性愛美,除了想要擁有如藝人的標緻臉蛋,連身材也要斤斤計較,近來更有許多產後婦女,想改善胸部萎縮下垂問題而前來求診,醫師表示現代女性的訴求,除了罩杯升級外,更強調胸型的自然與美感,因此合理的選擇隆乳材質,與醫師仔細溝通目標及期待值,才能完成心目中理想雙峰。 隆乳方式因人而異 符合期待是關鍵 醫美整型外科醫師陳承謙指出,目前隆乳的方式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使用自體脂肪移植來做豐胸手術,另一種為使用假體(果凍矽膠、鹽水袋)來達到罩杯增加的效果。隆乳手術要成功,最重要的關鍵便是達到自身對於手術帶來成果的期待。有些女性是因為胸部萎縮,覺得有下垂的情形;有些女性則是想改善形狀不對稱,甚至讓雙峰看起來更加堅挺。所以想要有成功的隆乳手術,先決要素就是要了解本身的條件,同時與醫師詳細討論及訂定明確目標。 客製化乳型 美胸很滿意 根據陳承謙醫師的門診觀察,發現現代的女性隆乳訴求,已脫離早年「越大越好」的觀念。其實每個人的身型不同,要將本身胸圍大小、胸廓形狀一併考慮,才能做出適合自己的完美乳房,並不是一昧追求罩杯越大越好。一般而言,若刻意將一個較大的假體,放入一個較小的胸部當中,在手術過程不僅容易造成周遭神經的傷害,導致乳頭、乳暈感覺異常及麻木,也會增加術後出現莢膜攣縮及其他併發症之風險,所以將個人身型條件、胸圍寬度、乳頭位置、胸廓形狀等,納入術前評估計畫中,才能真正擁有美胸。 陳承謙醫師建議民眾,一定要依照個人狀況選擇適合的手術方式,例如生產後的乳房萎縮問題,便很適合使用自體脂肪移植來做豐胸;若先天發育條件較差,導致胸部較為平坦,可能就無法使用自體脂肪來達到理想中的升級目標,此時使用假體移植將是一個較合適的選擇。 術後照顧這樣做最安心 許多民眾會擔心術後照顧的問題,陳承謙醫師解釋若使用自體脂肪隆乳,原則上術後會比較輕鬆,只要記得術後一個月切勿穿太緊或太集中的內衣,禁止刻意去按摩胸部,就能讓移植後的脂肪達到最好的存活率;使用假體隆乳,術後就要特別照顧傷口,術後三個月內要穿上特製的胸束帶,若在假體尚未與周圍組織有密切結合之前,就做太劇烈的運動,或是術後沒好好照顧而導致傷口中有血塊淤積,都會大幅增加假體移位及莢膜攣縮之風險。 隆乳手術相對安全 但這些人要注意 陳承謙醫師表示,隆乳手術其實是一個相對安全的手術,除非本身患有心臟疾病或曾經腦部中風,而服用抗凝血藥物,將會增加手術中出血的風險,若本身有糖尿病病史,則要注意傷口的癒合狀況會較差,除了上述情況,其實一般民眾無須太擔心手術風險。此外若有乳房疾病或乳房腫瘤問題之女性,建議要先諮詢專業的乳房外科醫師,確定完成完整治療且無任何疑慮後,再來考慮進行豐胸手術。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8868/view/

當乳癌來襲 家族成員需要做BRCA基因篩檢嗎?

當乳癌來襲 家族成員需要做BRCA基因篩檢嗎?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如果家族成員中有人罹患乳癌,你會怎麼辨?臨床上,就有一位王媽媽因為罹患三陰性乳癌,她不但去做BRCA基因篩檢,她的妹妹以及女兒也去做了基因檢測;結果證實,王媽媽以及她妹妹和女兒都同樣具有BRCA基因突變。醫師指出,這家人雖然罹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但是,以正面態度積極的做檢查,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則一樣能享受快樂的人生! BRCA基因突變高危險群即適合做篩檢 收治這位王媽媽的耕莘醫院病理科主治醫師陳燕麟表示,王媽媽是因為罹患雙側三陰性乳癌住院,由於三陰性乳癌是BRCA基因突變的高危險群,因而進行了此項基因篩檢;至於BRCA基因突變的高危險群還包括小於45歲罹患乳癌、小於50歲罹患乳癌且家族中有人罹患乳癌或胰臟癌或攝護腺癌、小於60歲罹患三陰性乳癌、罹患卵巢癌、男性罹患乳癌、罹患胰臟癌或攝護腺癌,且家族中有人罹患乳癌、卵巢癌、胰臟癌、攝護腺癌。 基因突變可區分為體細胞突變和生殖系突變 癌症的發生往往有很多因素,陳燕麟醫師指出,以基因突變而言,可區分為體細胞突變(Somatic mutation)和生殖系突變(Germline mutation)。體細胞突變是接觸到環境中不同的致癌物、汙染源等等所造成的突變;生殖系突變則是會遺傳給下一代,最著名的就是BRCA基因突變,這樣的患者因為比一般人先天就多了一個癌症相關基因突變,後天又繼續接觸到環境中不同的致癌物、汙染源等等,也就導致癌症發生機率比一般人高,最常好發於女性乳癌與卵巢癌,男性胰臟癌與攝護腺癌,發生年齡也比一般人年輕。 經由口水即可檢驗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 陳燕麟醫師進一步指出,生殖系突變因為會遺傳,並且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因此,分子醫學基因檢測,就可以提供家族成員評估罹癌風險,並能及早做預防。至於篩檢方式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已由傳統抽血取得DNA,發展到刮取口腔黏膜,或甚至是可經由口水即可檢驗,藉由次世代定序儀,可以使得基因檢測更為方便且快速,而且可以篩檢多達二十多個相關基因,其中以BRCA1和BRCA2最知名。 檢驗結果陽性要更積極的訂定追蹤檢查計畫 如果檢測癌症遺傳基因結果皆為陰性,並不代表不會罹患癌症!陳燕麟醫師強調,基因檢測結果為陰性,只是罹患癌症的風險與一般人一樣;如果檢測癌症遺傳基因結果為陽性,則是要更積極的訂定未來追蹤檢查計畫,包括定期超音波檢查、乳房攝影與乳房核磁共振檢查、卵巢超音波檢查;另外,如果想要和安潔莉娜裘莉一樣,採取預防性乳房切除或卵巢切除手術,則應該要與醫師詳細討論。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8885/view/

台研究新發現 憂鬱症與大腦穩定有關

台研究新發現 憂鬱症與大腦穩定有關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醫界一直不太了解憂鬱症病因、大腦運作機轉,台北市中山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賴建翰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重度憂鬱症患者的大腦右前扣帶迴區域活動較不穩定,而這部位主管認知功能、理性思考,這代表重度憂鬱症患者的理性思考能力會比較差。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科學引文索引」期刊(SCI)。 憂鬱症患者 大腦活動較不穩定 在這項研究當中,研究人員以44名重度憂鬱症患者為研究對象,並以27名一般健康成年人為研究控制組。研究團隊以電腦核磁共振檢查(MRI)觀察兩組人的大腦活動狀況,因而得到上述結論。賴建翰醫師指出,大腦就算在休息、待機狀態,也維持一定的基礎活性,這項研究顯示,重度憂鬱症患者在待機狀態時,腦部活動與一般人相比較不穩定。透過門診觀察可發現,憂鬱症似乎也會影響患者的理性思考能力,患者往往比較沒自信,有時主管對所有人講一句話,患者就會認為是針對自己,這種情況可以透過用藥、心理諮商等獲得改善。 抗憂鬱藥物有助改善症狀 勿擅自停藥以免產生反彈現象 過去研究顯示,抗憂鬱藥物可以促進大腦額葉、扣帶迴部位穩定性。不過賴建翰醫師提醒,憂鬱症患者服用抗憂鬱藥物時,一定要耐心用藥,至少需要服用半年以上,藥物才能真正發揮效果,患者一旦擅自停藥,可能產生反彈現象,腦部活動可能更不穩定,不但症狀容易惡化,甚至增加自殺、自殘風險,憂鬱症也容易復發。 賴建翰醫師分析,根據觀察,抗憂鬱藥物對於有憂鬱症家族病史、較早發病、多次發病、周遭支援系統較差、教育程度較低等族群效果較差。賴建翰醫師表示,希望未來的研究,能更深入了解憂鬱症病因,並進一步探索哪些大腦區域異常使用哪些藥物會比較有效。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8832/

想減重多和瘦朋友在一起

想減重多和瘦朋友在一起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如果想減重,最好多和瘦朋友相處。美國一項研究發現,體重過重的人減重時只和胖的人在一起,減重成績會比較差,體重下降幅度較小,若和瘦朋友相處,可以減去較多斤兩。 與胖朋友相處 減重效果較不好 美國貝勒大學研究團隊針對9300多名18歲到65歲美國人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體重過重的人與胖的人相處雖然感覺比較自在、舒服,但與朋友圈有瘦朋友者相比,體重過重的人若只和同樣胖的人相處,減重效果並不好。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肥胖」期刊(Obesity)。 減重與朋友是胖、是瘦 因果關係難定 研究作者貝勒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馬修‧安德森表示,這並不是叫民眾盡量遠離胖朋友,研究中並不瞭解這些人是透過簡訊、直接見面還是透過社交媒體聯繫。他們可能一起出去吃飯,或一起去健身房,有時做的事可能與減重無關。 研究作者補充,想減重這件事本身或許與有無抽菸等其他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這項研究並沒有證實減重與朋友是胖、是瘦有因果關係,因此未來還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了解其中關聯性。 朋友逗陣減重 較易成功、不會復胖 不可諱言,減重、避免復胖往往需要朋友、社交支持,效果才會好。過去有研究發現,民眾參與減重計畫時,若有朋友相伴,較不容易復胖。研究顯示,與朋友一起減重的人,六個月後約有三分之二的人還是能維持減重成績,但若是自己一個人參與減重計畫,則只有約四分之一的人在六個月後依然維持好身材。 國外研究也發現,對於部分女性減重者來說,想維持體重、不復胖,社交支持更顯重要。美國伊利諾斯大學食物科學與人類營養學學者凱瑟琳‧梅茲加爾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減重若能找個有相同目標的朋友一起減重,或有朋友可以在旁督促,對於減重會很有幫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8834/

輕鬆改善掉髮 「生髮」不再求助無門

輕鬆改善掉髮 「生髮」不再求助無門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近年來生活環境的改變和工作壓力增加,禿髮、掉髮的民眾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大部分的人認為,髮量減少容易讓別人感覺到自己較老,所以生髮求診的人數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生髮治療 愈早治療效果愈好 陳信旭醫師表示,一般壓力性掉髮的民眾,從基本生活調理改善,即可恢復健康頭髮生長的周期,若無法分辨自己的狀況,須及早請專業生髮醫師診斷建議。生髮治療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愈早治療效果愈好!一般毛囊未死亡前即採取治療,可以獲得明顯地改善,若是拖到毛囊死亡才治療,則僅能接受植髮才有效。 巴黎國際長春醫療體系陳信旭院長表示,多數人對植髮手術還是感到有壓力。所以,生髮領域的專業醫師,,近年來也積極研究植髮以外的治療方法。目前新的複合式治療法需6個月的時間,因為頭髮完整生長需要6個月,故生髮療程皆是以6個月為周期。速成的生髮療程反而揠苗助長,容易使後來頭髮死亡。只要配合專業醫師的診斷和治療,絕大多數患者都可獲得良好的改善。    此訊息由巴黎國際長春醫療體系陳信旭院長提供 男性常見掉髮原因 1) 雄性禿 / 這是最常見原因,發生機率 90% 以上,好發於男性、女性超過50歲。 2) 休止期禿髮(廣泛性稀疏) / 原因包括貧血、甲狀腺疾病、內分泌失調、外科手術、快速減重、 壓力。 3) 圓禿(症狀為邊界明顯之掉髮) / 俗稱鬼剃頭。常發生於頭皮,但其餘部位的體毛也可能發生。通常為自體免疫現象,或與精神壓力等有關。 4) 瘢痕性禿髮(合併頭皮之發炎) / 可能因遺傳、自體免疫疾病、皮膚發炎性疾病、長期拔毛癖、傷害 (如不當染燙髮等) 而產生,毛囊受傷萎縮形成瘢痕,毛囊受到永久破壞,致局部永久性長不出頭髮來。 女性常見掉髮原因 1) 頭髮生長周期受影響 / 常見的原因包括懷孕、缺鐵性貧血、甲狀腺疾病、急速減肥、發高燒、嚴重慢性疾病、營養不良、服用藥物等。 2) 髮幹受到損傷 / 常見的原因為:過度頻繁的染燙、不良化學藥劑的使用、綁頭髮時過度拉扯、高熱、拔毛癖、安全帽或帽子的過度摩擦等。 3) 女性禿髮(女性雄性禿) / 最常見的女性禿髮因素,與男性相同為「雄性禿」,因女性一樣會分泌睪固酮(testosterone),毛髮亦可能因此受到影響。但與男性較為不同的是,多數女性雄性禿發生於更年期前後 (或更晚),且可能不具有明顯的遺傳性、沒有顯著掉髮型態。通常女性雄性禿會保留其前額髮線,頭頂則整體稀疏變薄。 基本生活可以調理並且改善掉髮 1)洗髮用溫水,並用指腹,因為太燙或指甲抓搔,都會刺激頭皮過度代謝;吹頭髮時也不能太燙,要有適當距離,用風量帶動吹乾。 2)生髮液要等頭髮都乾了才能使用。少抽菸、睡眠充足、避免油炸或過度刺激的食物。 3)建議適當運動(慢跑、快走),每週建議2~3次,每次30分鐘,以促進血液循環。 若視情況嚴重,一定要尋求專科醫生診斷,以複合生髮療程,針對掉髮原因給予個別化處方,免於患者走向最終只剩植髮一途,傷身也傷荷包。    此訊息由巴黎國際長春醫療體系陳信旭院長提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8790/

別讓治癌變自捱!醫:預防口腔黏膜炎靠「漱碘」

別讓治癌變自捱!醫:預防口腔黏膜炎靠「漱碘」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別讓癌症治療的副作用變自我折磨!60歲的王先生是口腔癌患者,罹患咽喉惡性腫瘤,原本就吞嚥困難,接受放療合併化療後,發生嚴重的口腔及咽喉黏膜炎,進食時或進食完後容易咳嗽,且王先生拒絕醫師灌食建議,最後引發吸入性肺炎,治療中斷一週以上,還須住院使用抗生素治療,最後還是必須接受灌食才得以完成治療。 緩解副作用口腔黏膜炎 與治療癌症同樣重要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曾顯群醫師指出,頭頸癌患者如接受放射治療,有80%以上的機會發生口腔黏膜炎,不只會改變味覺、影響營養的補充,嚴重者甚至難以吞嚥、容易嗆到,並引發吸入性肺炎,除了會中斷治療影響療效,嚴重時甚至提高死亡機率。 曾顯群醫師表示,每名患者口腔黏膜炎的程度不一定,一般分為五級,零級是完全沒有發炎;第一級是會有黏膜紅腫產生及輕微疼痛;到第二級程度時就會有黏膜紅腫產生、中等程度疼痛及小面積潰瘍,此時尚能吃些固體食物;第三級就出現大面積潰瘍,會有嚴重疼痛且僅能吃流質食物;第四級就連流質食物也無法進食而需要灌食;但若為年紀較長患者,可能口腔黏膜發炎僅達第二級程度就需要灌食。因此如何在治療初期即預防口腔黏膜炎甚至有效緩解口腔黏膜炎的副作用,與治療本身同樣重要。 做好口腔清潔、減緩黏膜發炎 有助順利完成療程 曾顯群醫師說明,由於放療對腫瘤及正常細胞都會造成同樣傷害,因此其傷害隨放療累積的劑量亦逐步增加,通常第一週放療患者會感到口水減少、口乾的感覺;第二週口腔會有紅腫並疼痛感;而口腔黏膜炎常在第三週發生,並伴隨唾液黏稠,會加劇口腔細菌滋生、衛生狀況不佳等問題。目前臨床上建議口腔清潔步驟,可先使用具止痛效果的漱口水,緩解黏膜破損處疼痛感後,再使用軟毛牙刷清潔,最後使用具有殺菌效果的漱口水,才能徹底完成口腔清潔。 曾顯群醫師提醒,患者每次進食後都應進行口腔清潔,可使用軟毛牙刷刷牙、清理牙縫、清潔舌苔,以減少細菌及黴菌滋生等。此外,為落實口腔內清潔,建議患者刷完牙後搭配使用具滅菌效果的漱口水,根據臨床研究證實,使用含PVP-I(有效碘)成分的漱口水,不但可有效減少口腔內細菌滋生,更可讓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減少30%,降低治療中斷比例。 曾顯群醫師表示,治療前先告知患者放射治療將產生的效應跟副作用,患者愈早補充營養才有足夠體力承受治療、減少併發症產生,加上做好口腔清潔殺菌,也能減緩口腔黏膜炎症狀,讓患者能夠順利完成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8808/view/

晚期慢性腎友9成貧血 補血針治療可延後洗腎

晚期慢性腎友9成貧血 補血針治療可延後洗腎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60多歲黃女士罹患糖尿病多年,尿毒指數在3~4之間,換算成腎絲球過濾率為15左右,慢性腎疾已經到了第五期,血色素只有6~7,屬重度貧血,氣色相當差,且體力不好,走沒幾步路,就喘個不停。因經濟條件不好,無法自費施打紅血球生成素,但所幸健保給付已修改規定,讓她得以接受治療,施打二個月後,整個人氣色明顯好轉,現在早上下午還能接送孫子上下課。 腎臟病友易惹貧血、心血管疾病上身 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內科部主任兼腎臟內科主任郭豐吉表示,第五期慢性腎臟病患者高達九成併發貧血,不治療恐影響預後,加速腎病惡化,甚至有致命風險。針對慢性腎病第五期嚴重貧血病友,健保已經給付施打紅血球生成素,有助提升生活品質、改善預後,延緩慢性腎疾惡化,是一大福音。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與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相當,約占10%左右,全國患者超過兩百萬人,其中大部分病友並未長期追蹤治療,不少人容易發展到末期腎病,這也是台灣洗腎比率世界第一的主因。慢性腎臟病可分為五期,越到晚期,心血管病變風險越高,臨床統計,心血管疾病為末期腎病患者死因第一名。 「腎臟病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互為因果關係。」郭豐吉主任說,腎臟是排泄、維持身體平衡的器官,可排除多餘的鹽分及代謝廢物。一旦腎功能不佳,體內累積鹽分與水分過多,就容易產生高血壓,血壓越高,腎功能下降越快,兩者惡性循環。 腎性貧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應及早對症治療 貧血也是慢性腎臟病患重要的併發症之一,臨床顯示,腎性貧血患者容易出現頭痛、頭暈、心悸、心絞痛、臉色蒼白、四肢無力、怕冷、疲勞、呼吸急促、運動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食慾不振等症狀,生活品質當然極差。 如何改善腎性貧血?郭豐吉主任指出,首先應找出貧血原因,通常腎功能不佳者,腎臟無法製造紅血球生成素,而紅血球生成素是骨髓造血的訊號,因此,患者需接受血液檢查,觀察血球體積大小、病人體內鐵及維他命的儲存量是否足夠,然後對症治療。 施打紅血球生成素 助改善貧血症狀、延緩腎疾惡化 郭豐吉主任表示,若能針對貧血原因及早對症治療,施打紅血球生成素,患者活動力將明顯獲得改善,提高心血管功能,減輕心臟負荷,增加食慾,而慢性腎病的惡化可隨之延緩。以黃女士為例,在接受紅血球生成素治療後,活動力變好,現在經常參加社區活動,跟家人到處旅遊,不再整天唉聲嘆氣。 腎病患者易合併貧血症狀,郭豐吉主任提醒病友應定期抽血檢查,第三期患者至少每半年一次,第四期患者建議三個月一次,第五期最好每個月都檢查腎功能及貧血狀況,適時介入調整,患者應配合醫囑,不要擅自停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8817/view/

少吃這四種菜餚 有助預防糖尿病

少吃這四種菜餚 有助預防糖尿病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只要改變烹飪、飲食習慣,不吃油炸、烘烤、燒烤、乾煎菜餚,烹煮食物以水煮、清蒸、燉煮為主,長時間下來,就能預防糖尿病。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糖尿病學」期刊(Diabetologia)。 油炸、烘烤、燒烤食物 含大量AGEs 研究顯示,肥胖、出現胰島素阻抗跡象的人,只要避免吃進「糖化終產物」(AGEs),就能改善胰島素阻抗現象,進而降低糖尿病風險。糖化終產物多出現於油炸、烘烤、燒烤、乾煎食物,或高溫加熱食物。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高齡醫學、安寧緩和醫學名譽教授海倫.佛雷斯莎拉表示,在西方飲食中,食物很常出現糖化終產物,這次研究發現,避免食用含大量糖化終產物食物,可以扭轉身體所受傷害。這或許可以避免糖尿病前期病變進一步惡化成真正糖尿病。 水煮、清蒸、燉煮較理想 研究團隊將參與研究的肥胖民眾分成兩組,一組飲食照舊,這通常代表飲食含有大量糖化終產物;另一組則盡量少吃含糖化終產物的食物,研究人員建議這組人避免食用油炸、燒烤、烘焙食物,盡量選擇水煮、清蒸、燉煮類菜餚。 研究剛開始、快結束時,研究人員為這些人驗血、驗尿,以分析這些人的胰島素阻抗現象。研究剛開始時,兩組成員的胰島素阻抗程度不相上下,但研究結束時,少吃糖化終產物的人,胰島素阻抗現象明顯改善,不但體內糖化終產物濃度較低,體重也些微下降。反之,吃較多糖化終產物者的胰島素阻抗現象較嚴重。 另一位研究作者腎臟內科教授潔米.烏里巴爾里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這些患者就算體重沒有明顯下降,只要少吃糖化終產物,一樣可以預防糖尿病。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879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