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高醫成立肺動脈高壓治療團隊 跨科別全方位護病友

高醫成立肺動脈高壓治療團隊 跨科別全方位護病友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 走沒幾步就喘、常覺得頭暈、精神差,小心罹患心臟癌症「肺動脈高壓」!醫師指出,許多疾病發展到最後會合併出現肺動脈高壓,由於症狀不特異,加上確診不易,患者常有掛錯科、找錯醫師的情形。有鑑於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成立「肺動脈高壓團隊」,整合包括心臟科、小兒科、免疫風濕科等多達9種科別的醫師,跨越科別障礙,全方位守護患者健康。 肺動脈高壓易誤診 跨科別團隊加速確診 高醫小兒科部部長戴任恭指出,許多疾病會導致病患出現肺動脈高壓,因此肺動脈高壓病人可能來自不同科別,但肺動脈高壓需要透過侵入性的檢查「心導管」才能確診,讓不少醫師疏忽病人罹患肺動脈高壓的可能性。戴任恭部長以淺顯易懂的說法,比喻肺動脈高壓的診斷,「如何在一群馬中,尋找出花色與其他馬不同的斑馬,是最重要的」,他解釋醫師確診肺動脈高壓,就如同在馬群中辨別班馬般,需有更好的判斷力與敏銳度。他強調,不管是哪一科的病人,要確診都必須經過心臟科、胸腔科的醫師評估,因此唯有跨科別組成的團隊,醫師透過個案討論、匯集各科的意見,才有機會加速病人確診時間。 走路喘、胸悶、頭暈 肺動脈高壓恐致死 高醫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任蔡文展解釋,肺動脈高壓病人常見的症狀為走沒幾步就喘、常覺得疲憊、暈眩、腳水腫等,像是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等自體免疫系統出問題的患者,就可能得到肺高壓。蔡文展指出,肺動脈壓力升高,最終可能會導致心臟肥大、衰竭,「肺動脈高壓就像一般的高血壓,若不予理會、治療,病人就有可能突然死亡!」他說。因此及早發現、早治療對肺動脈高壓的患者來說相當重要。 中年婦下肢水腫易喘 肺壓高於常人3倍 高醫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朱俊源分享,一名43歲的婦人常覺得身體不適,多次進出急診,輾轉到高醫看診,「我們發現病人有下肢水腫、呼吸困難的情形,經過X光一系列的檢查,才確診她是肺動脈高壓」。正常人的肺部壓力約在10至20毫米汞柱之間,超過25就可稱之為肺動脈高壓,婦人透過心導管檢測,發現肺部壓力高達80,高於正常人的3倍,相當危險。 醫師跨科別全面把關 口服藥治療更便利 朱俊源指出,目前治療肺動脈高壓有三大類藥品,多以口服形式治療,肺動脈高壓患者依嚴重程度由輕到重分為4級,一、二級的患者病情較輕,就可以使用口服藥物治療,不僅效果好,也較不會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三級的病人連日常活動都覺得吃力,就必須使用至少2種以上的藥物來治療;四級病人嚴重到只能臥床,就需採口服藥物加上針劑注射24小時給藥合併治療;他建議若懷疑自己罹患肺高壓時,應尋求心臟科、胸腔科醫師的評估,做心臟超音波、肺血管壓力檢測;透過不同科別醫師的把關,進行最精準的診斷以及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551/

腰痠背痛不是老化?恐是晚期攝護腺癌骨轉移!

腰痠背痛不是老化?恐是晚期攝護腺癌骨轉移!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醫師!我只是腰痠背痛?怎麼會得了攝護腺癌!」一名63多歲的醫療器材商老闆,因為從事的是醫療相關行業,平時就很有健康意識、會定期檢查。數月前,因為長期腰痠不舒服,自費檢查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PSA)高達194ng/ml,超過正常值十多倍,進一步就醫竟確診為晚期攝護腺癌,且格里森分級系統更達9分(評估癌腫瘤擴散速度,一般約2到10分),顯示腫瘤生長、擴散速度快,讓這位老闆覺得命不久矣! 整個脊椎都是癌細胞 已有20、30處骨轉移 收治這名醫療器材商老闆的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江博暉教授表示,他的癌細胞雖然未轉移到肝、肺等內臟器官,但是,整個脊椎都是癌細胞,至少有20、30處的骨轉移!如果只單做荷爾蒙治療,很容易出現抗藥性、影響治療效果,故建議他趁體能良好時,及早使用化學治療。經積極進行化學治療,癌細胞果然獲得有效控制,腫瘤明顯縮小,不僅腰痠背痛症狀緩解,連骨轉移數目也大幅減少,PSA指數從194ng/ml降至個位數。半年追蹤下來,病情穩定控制中,因而得以放心享受生活! 三招式、一秘技 就可成為「攝鵰英雄」 江博暉教授表示,攝護腺癌經由荷爾蒙治療容易產生抗藥性,導致癌細胞持續生長擴散的風險高,建議可以遵照攝護腺癌治療原則─「三招式、一秘技」控制病情。首先,病友應先了解所有治療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依醫師使用「荷」爾蒙療法,最重要的是,趁體能良好時,儘早使用化學治療,延長整體存活期、降低PSA,才能有效緩解疼痛,維持生活品質。此外,正向面對病情、積極治療不放棄,相信就可以成為「攝鵰英雄」! 中老年男性出現腰痠背痛 應抽血檢測PSA指數 大部分癌友一聽到化療就很害怕,擔心掉髮、噁心、嘔吐、胃口不佳、白血球數下降等副作用,江博暉教授說明,這是因為傳統的化療藥物大多混合了3、4種藥物,故造成毒性增加、副作用明顯。不過,晚期攝護腺癌的化療,往往只有單一藥物,臨床會搭配具消炎功效的類固醇使用,可緩解副作用,相較能維持病友生活品質。江博暉教授並呼籲,中老年男性若出現腰痠背痛或筋骨痠痛症狀,千萬不要輕忽,別以為只是老化或姿勢不良引起,最好主動抽血檢測PSA指數,才能及早治療!   來源資料來: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464/

路跑正夯 跑步鞋要這樣選

路跑正夯 跑步鞋要這樣選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起跑槍一聲巨響,愛好路跑的民眾齊步向前奔跑。大家都瘋路跑, 根據統計,2017年,台灣就舉辦了高達999場次的路跑賽事活動,參與人數在40萬到50萬之間。而隨著靠雙腿加上耐力運動的普及,選擇適合跑步的鞋子也成了一門必修學問, 由於跑步姿勢不當或選擇了不適合自己腳的鞋子,可能會造成許多運動傷害,不得不慎! 先了解自己腳型  選擇適合的鞋子 跑步時雙腳需要承受人體6 至8倍的重量,所以必須先了解自己的腳型,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鞋子,減低對於雙腳衝擊的壓力。長庚醫院復健科醫師陳智光指出,腳型主要分為扁平足、正常足以及高弓足三種,主要區別在於雙腳著地,腳底接觸地面時弓起來的空間高低之分,至於路跑鞋子的選擇,可以依照這三種腳型來區分。 扁平足:鞋外底與內墊是否有足夠支撐力 扁平足與地板接觸面積較多,所形成的內旋會造成足部內側壓力較大,進而將接觸地面所受的衝擊力上傳至膝蓋關節、下背等,造成不適的問題,甚至會牽引身體呈現不良的跑步姿勢。所以,陳智光醫師建議,扁平足選購鞋子時,應注意鞋外底與內墊是否有足夠的支撐力,才能抵消扁平足內旋造成衝擊的壓力。 正常足:穿起來舒適的鞋子 正常足的足弓與地面接觸時有適當的空間,不像扁平足和高弓足過低或過高,跑步時足弓有適度伸展空間,達到吸震效果,因此,陳智光醫師認為,正常足只需選擇穿起來舒適的鞋子即可。 高弓足:有氣墊設計或弧底設計鞋款 高弓足與地板接觸時,腳弓與地面的接觸懸空,跑步時腳弓無法伸展至地面達到吸震效果,也容易使足部受到的衝擊力,傳導至膝蓋關節造成運動傷害。陳智光醫師說,高弓足選擇跑步鞋時,應以吸震效果良好的鞋子,來緩解由下而上的衝擊力,以市售鞋子而言,有氣墊設計或弧底設計的鞋款就適合高弓族使用。 路跑結束應放鬆下肢 這幾個地方要伸展 經過長時間的密集跑動,應該舒展按摩,為下半身由動態到靜態進行緩衝,放鬆 肌肉。陳智光醫師表示,大腿前側四頭肌、後側腿後肌在跑步時會呈現緊繃狀態,小腿在跑步時會收縮、吸收地面傳上來的衝擊力,而腿往後提拉的動作會大量使用臀大肌,所以在路跑結束後,這幾個地方應該透過多多伸展或按摩來放鬆。 抬頭挺胸向前看 跑步最有效率 跑步時眼睛看著地上、頭過度前傾或後仰,都是不良的跑步姿勢。陳智光醫師建議,跑步應該抬頭挺胸,雙手前後自然擺動,才是最有效率的跑法。下肢則以腳掌(腳尖)著地的方式跑起來較有效率,此姿勢會讓膝蓋微彎,較能減緩衝擊力道。若習慣以腳根先著地跑步,要注意不要為了快而跨大步,因為這樣容易讓膝蓋打直,更有機會造成運動傷害。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483/

男童天生無肛症 10歲就罹腎病

男童天生無肛症 10歲就罹腎病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無肛症病患不只無法順利排便,更可能影響多重器官,最常見的是脊髓異常,部分則是有膀胱功能不全的問題;臨床上,一名無肛症男童,不到10歲就面臨慢性腎臟病2期。 無肛症男女相當 4000人有1人 據統計,國內無肛症發生率約4000分之1至5000分之1,男女比例相當。雙和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魏晉弘表示,無肛症源於胚胎發育不完全,病患因肛門開口位置不正常,甚至沒有開口,日常排便上會受到限制,必須接受手術重建。 手術治療 半數仍無法控制排便 魏晉弘醫師說明,大部分無肛症手術,僅需在屁股中線劃上一道切口,即可直接進行重建手術,但術後仍有半數病童無法自主控制排便,就需要適時的醫療介入與照護,尤其7成5病患有便秘的困擾,雖然特別的飲食限制,但曾做好腸道管理。 無肛症病友聯誼會 交流照護知識 魏晉弘醫師強調,無肛症連帶影響多個不同的器官,例如泌尿系統、心臟血管、脊髓、消化系統等,術後照護需仰賴病童、家庭、醫療人員的共同努力,該院將於2月3日舉辦無肛症及泄殖腔異常兒童及家長聯誼會,期望幫助病童順遂成長,同時給予家長術後照護的知識交流與心靈慰藉。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463/

運動健將竟胸悶?心肌梗塞險奪命!

運動健將竟胸悶?心肌梗塞險奪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外表健康的運動健將,無不良嗜好,不代表心血管問題就不會找上門,尤其是有家族高血脂症或糖尿病的人!一名20歲出頭男大生,本身是排球校隊、運動健將,在大學畢業及當兵前的這段期間自我訓練,卻出現胸部悶痛症狀;進一步就醫以心導管檢查,結果竟發現他的心臟三條主要血管幾乎塞住,接近急性心肌梗塞狀態,經由緊急置放6支心臟支架打通血流,才保住一命。 壞膽固醇飆至400mg/dL 原來有家族性高血脂症 收治這名運動健將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表示,該名男大生非常年輕,一般不太會聯想到心肌梗塞問題,但對方自訴運動後胸悶胸痛,詳細問診,由於對方一句「家人有高膽固醇」,於是決定安排進一步檢查,想不到他的低密度膽固醇(即俗稱壞膽固醇)竟飆至400mg/dL。 再發高風險族群 壞膽固醇應降至50mg/dL以下 雖然這名男大生後續服用2種降膽固醇藥物,壞膽固醇雖從400mg/dL降至150mg/dL,但因為其屬於再發高風險族群,理想標準應控制在70mg/dL以下。所以,為積極控制病況,王宇澄醫師於是建議他合併使用PCSK9抑制劑針劑,使得壞膽固醇降至50mg/dL以下,大幅降低心肌梗塞發生風險。 8成膽固醇來自肝臟合成 茹素恐無法達標 王宇澄醫師指出,不少民眾健檢報告出現紅字、膽固醇指數超標,還以為只要飲食清淡、平時注重養生,少吃肉或改吃素食,膽固醇數值就會下降;事實上,人體高達8成膽固醇都來自肝臟合成,儘管努力吃蔬菜水果、甚至茹素,膽固醇控制可能還是無法達標,例如相聲劇團「相聲瓦舍」團長馮翊綱平常早睡早起,日子過得很養生,卻還是在上海站巡演時,突感胸悶不適,緊急送醫治療,病況頗為嚴重。 降低壞膽固醇防心病 PCSK9抑制劑治療新選擇 王宇澄醫師強調,壞膽固醇指數與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呈現直線相關,如能將壞膽固醇控制越低,就越能有效預防心肌梗塞及冠心病,目前國內不少降血脂藥物對於降低壞膽固醇都有不錯效果,即使服用傳統藥物控制仍不理想,可評估使用PCSK9抑制劑針劑,提供傳統藥物以外的治療新選擇。除了規律用藥降低壞膽固醇外,王宇澄醫師也提醒,平時要養成適度運動及良好生活習慣,當然也應少吃動物內臟、蛋黃等高膽固醇食物,以及碳水化合物及甜食等地雷食物,才能降低心血管危機,讓自己更健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477/

肝癌父靠載藥栓塞術縮腫瘤 移植成功享天倫

肝癌父靠載藥栓塞術縮腫瘤 移植成功享天倫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57歲的李先生為B型肝炎帶原者,在某次健康檢查中發現肝臟中央有顆7公分的肝癌,肝臟左邊也有3顆小型惡性腫瘤,確診為肝癌中期,但因已有肝內轉移現象,且腫瘤數量較多,無法使用手術切除。由於李先生肝功能正常,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載藥微球栓塞治療,最後成功縮小腫瘤,可進行肝臟移植手術,而即將步入婚姻的兒子也願意捐贈肝臟,為父親的健康盡一份力,最後移植手術十分成功,李先生能與兒女享天倫之樂。 載藥微球栓塞術+肝臟移植 癌父成功保命 收治該名患者的成大醫院移植外科林毅志主任表示,患者積極治療以及家人的支持是治療成功的一大關鍵,李先生前後共進行5次載藥微球栓塞術,每一次腫瘤都有明顯縮小,最後左肝幾乎看不到癌細胞的存在,肝癌期別從中期降到早期,也成功進行移植手術,治療至今已2年多,目前身體狀況良好,只須持續追蹤即可。為避免腫瘤復發,李先生決定積極瘦身、調整身體狀態,盼自己能長命百歲、與妻子共度下半生。 新式栓塞術精準治療 副作用大幅減輕 林毅志主任補充,載藥微球栓塞術相較於傳統化學栓塞,可深入供應腫瘤養分的血管,使藥物停留在腫瘤內較長的時間,新式100微米載藥微球,使治療更精準,大幅減低傳統化學栓塞帶來的副作用,如腹痛、噁心、發燒等。此外,栓塞是可重複使用的治療方式,依照病人腫瘤縮小的情形給予適當的治療;不過,栓塞治療非萬靈丹,建議腫瘤成功縮小後,應採取更積極的治療,像是手術切除或肝臟移植等,避免腫瘤復發。 把握黃金期 積極治療有望延命 林毅志主任進一步說明,根據研究發現,肝癌降期後且積極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相較於原本同期別的患者,存活率較高,因此,積極治療是保命的重要關鍵。林主任補充,每位患者病況不同,並非治療後都能成功降期,但及早發現即時治療,就有望延長生命,也呼籲民眾,治療切勿拖延,必須把握黃金時機,才能爭取生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415/

近視雷射新科技如何選擇適合近視手術方式?

近視雷射新科技如何選擇適合近視手術方式?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台灣是近視王國,將近千萬人有近視的困擾,近視比例高居全球第一!雷射近視手術發展20年以來,目前有雷射屈光角膜切削術PRK、雷射原位角膜塑型術LASIK、皮下雷射角膜塑型術LASEK,以及經上皮雷射屈光角膜切削術TransPRK等,而每種雷射近視手術各有優缺點,民眾該如何選擇呢? 選擇雷射近視手術 2原則先考量 眼科診所院長廖家慶指出,市面上充斥著各式各樣雷射近視手術方法,常讓民眾搞不清楚。簡單來說,雷射近視手術可根據雷射切削角膜的深淺,以及有無製作角膜瓣手術進行分類,LASIK、LASEK為有瓣膜手術,而PRK、TransPRK是不掀瓣膜手術,經由評估病患的眼睛狀態及工作需求,即可選擇適合的雷射近視手術方法。 雷射近視手術解析  各有優缺點 廖家慶院長指出,雷射近視手術方法各有各的優缺點,LASIK、LASEK優點是術後較快達到最佳視力,且異物感不明顯,缺點是發生角膜瓣相關併發症風險高,由於傷害神經多,因此較易有乾眼症,以及眩光現象。而PRK、TransPRK優點則是可避免角膜位移及感染併發症,且術後角膜穩定度更高,保留更厚的角膜基質,降低了度數回退及圓錐角膜風險,也降低乾眼和夜間眩光機會,缺點則是術後較慢達到最佳視力,且較有異物感。 消防人員工作危險性高 新式TransPRK手術較適合 廖家慶院長曾收治一名近視600度的消防人員,因工作需要經常出入火場、上山下海,配戴眼鏡出勤總是相當不便,到診間尋求雷射近視手術改善,考量病患的工作性質較危險,眼睛遭受撞擊風險的可能性也較高,建議選擇術後角膜穩定性高的新式TransPRK手術較為適合。 這名消防人員聽從建議接受新式TransPRK手術,術後等待約一週的恢復期,視力慢慢回到1.0,他對於能夠擺脫眼鏡的不便,感到相當滿意,也大大提升工作上的便利性。 新式TransPRK手術不掀角膜瓣 角膜穩定性高 廖家慶院長說明,新式TransPRK手術由於不須掀角膜瓣,只削弱角膜結構僅約5至10%,大幅增加術後角膜表面精細度,讓上皮癒合速度加快,能夠避免許多角膜瓣併發症,以及降低術後發生角膜膨出、位移,圓錐角膜、球狀角膜的機會,減少感染發炎、視力降低;若使用TransPRK可同時治療角膜表層不規則,再搭配7D眼球追蹤系統,由於可以零接觸且更精準,能大幅降低角膜損傷及術後眩光,而且經由SmartSurfACE技術,增加術後角膜表面的精細度,也改善了傳統PRK手術疼痛及恢復期長的缺點,在角膜厚度適合的情況下,還可重複施作手術,因而逐漸成為近年來全球最推崇的雷射近視手術方式。 視力恢復快、疼痛感低 LASIK手術較適合 廖家慶院長補充,雖然新式TransPRK手術的角膜穩定度高,但恢復期較長,約3至7天,一星期內視力才會逐漸恢復;若工作需求無法長時間請假,可以選擇術後視力恢復較快、疼痛感較低,且不需頻繁回診的LASIK手術。 術前完整謹慎評估 術後按時回診追蹤 廖家慶院長強調,目前雷射近視手術技術相當成熟,安全性及後遺症都大幅降低,建議病患術前須接受過完整且謹慎評估,術後按時回診追蹤,復原期間按時點眼藥水,避免從事水上活動及出入空污環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446/

阿伯喬骨險癱!骨痛加劇就醫發現癌症「骨轉移」

阿伯喬骨險癱!骨痛加劇就醫發現癌症「骨轉移」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台灣每年約新增五千位攝護腺癌患者,因攝護腺癌初期無症狀,大約六至七成患者都是已經發生骨轉移才就醫。攝護腺癌骨轉移常見症狀為腰痠背痛,與老化症狀相似,因此民眾常常到了發生骨折、大小便失禁等較嚴重的骨骼相關事件,才發現大事不妙。醫師提醒,60至70歲的「熟男」若有排尿障礙、腰痠背痛等症狀,千萬別輕忽,應及早至泌尿科檢查,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小便不順別當「鳥」事 不處理小心變大事 高雄義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毓騏說明,台灣的泌尿相關癌症,如攝護腺癌、膀胱癌等發生率高,老人家又特別能忍痛,若是不好意思因「鳥」事就醫,拖著拖著癌症就發生「骨轉移」了,加上許多老人家習慣先找民俗療法處理,讓受到癌細胞侵蝕的鬆脆骨骼更容易發生骨折事件。陳醫師分享一名65歲伯伯,因腿骨痠痛,一直以爲是坐骨神經的問題,便找了整復所「喬骨」,結果一喬差點癱瘓,連自行上下床都沒辦法,趕緊至骨科就診,才發現是攝護腺癌骨轉移!幸好現在已有藥物可治療,經過施用保骨針3個月後,恢復良好,可以自行下床,半年後已能夠自行走出醫院,現在控制良好,也學習在晚年與癌症和平共處。 骨頭動態平衡如修馬路 有人挖就要有人補 陳毓騏醫師解釋,骨骼就像修馬路,平常路面破損,蝕骨細胞就會挖洞清除,再請成骨細胞來填平,而癌症骨轉移就像這個系統失衡,蝕骨細胞過度地亂挖洞,所以骨頭才會越來越空,容易折斷,而保骨藥物就是截斷這個挖洞的訊號,減緩骨頭被侵蝕的速度。早期骨轉移多使用雙磷酸鹽來治療,但因雙磷酸鹽會累積在骨骼內,需10年才能代謝,發生併發症時不易復原,且攝護腺癌患者普遍年齡層高,老人家腎功能不佳無法安全使用此藥物;後來發展的單株抗體則對腎功能影響較小,加上代謝期僅需2至3個月,若患者需做口腔併發症的治療,僅需在數月前停藥即可,調整彈性較大,提供治療上更廣的選擇。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維持生活品質與癌症共存 陳毓騏醫師表示,攝護腺癌可透過抽血檢驗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指標或攝護腺指診來察覺,若有異常應和醫師討論是否需進一步切片檢查、定期追蹤;若已經發生轉移,也有藥物可以控制。醫師建議,癌友們平時可多曬太陽、攝取高鈣食物來保護骨骼,平時做些簡單的運動,不需太過沮喪,學習與癌症共存,也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416/

高齡又卵巢衰退 中醫助她自然懷孕

高齡又卵巢衰退 中醫助她自然懷孕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高齡又卵巢功能衰退的女性,究竟還能否自然懷孕?答案是肯定的。中醫師林襄穎近來收治一名44歲不孕患者陳太太,卵子庫存量AMH指數為0.4,卵巢功能嚴重衰退,所幸,經由中藥調理4個月,順利自然懷孕! 高齡導致卵子庫存量下降 「做人」不易 開業醫中醫診所院長林襄穎醫師指出,陳太太因為晚婚,年屆44歲尚未有好消息傳出,到醫院檢查才知卵巢功能嚴重衰退,卵子庫存量AMH指數剩下0.4(正常情況必須大於2),婦產科醫師告知只能做試管,但因陳太太年紀已大,所以醫生表示試管成功率也偏低。 陳太太本身十分懼怕試管療程,一聽到必須打很多排卵針,讓她望之卻步。後來與先生商量後,決定由中醫師林襄穎為其治療。林醫師說,陳太太卵巢功能衰退乃是中醫所說的「腎陽虛」,因此陳太太總是兩腳冰冷,冬天更明顯。但除此之外,她還有很多婦科病情,包括子宮肌瘤、巧克力囊腫、子宮腺肌症,差不多婦科能長的瘤,她通通都有。加上長期為不孕所苦,心情鬱悶,是中醫所說的「肝氣鬱結」。 她44歲接受中藥調理 自然懷孕了! 林襄穎醫師表示,整體而言,陳太太必須使用「補腎陽、疏肝解鬱」治療法則,中藥材包括了熟地黃、枸杞子、巴戟天、楮實子、天仙茅、仙靈脾、川楝子、狗脊、川芎、柴胡、延胡索、梔子等等。經過4個月調理,期間沒有使用任何西藥或西醫療程,她在純粹中藥調理之下,順利懷孕。 高齡又卵衰 中藥可改善身體內在根基陳太太懷孕後,與先生一同帶著寶寶超音波照片與媽媽手冊來告知林醫師,夫妻兩人對於小生命的降臨十分興奮,難掩欣喜之情。林襄穎醫師說,近年來社會經濟呈現「女力強大」,愈來愈多女性發揮高度工作能力,經濟自主,但也導致了晚婚晚生育,而年齡是女性不孕症最大元兇。根據統計,女性在37歲之後,生育力明顯下降;40歲以上,85%都是不孕症族群;而且40歲以上的女性接受試管嬰兒療程,成功率(是指最後能順利生下孩子)大約只剩8%。但真正糟糕的是,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不孕症患者,對這些數字概念一無所悉,任憑時光流逝,實為可惜。 高齡又卵衰 中藥可改善身體內在根基 林襄穎醫師表示,造成生育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年齡,第二是卵巢功能,也可以說年齡愈大,卵巢功能愈差。至於卵巢功能好壞,最準確的是抽血驗AMH指數,大於2代表正常,0.8代表明顯衰退,至於本案例陳女士AMH指數0.4,乃是嚴重衰退,再加上陳女士已44歲,還能夠以中藥調理使她自然懷孕,實屬不易,也難怪她與先生如此珍惜這個小生命的降臨了! 林醫師呼籲,高齡不孕女性,尤其是卵巢功能衰退者,善用中藥治療確實有助懷孕。畢竟,中藥能夠真正調理身體內在根基,改善「氣、血、陰、陽」。就好比地基紮穩了,才能建構高樓大廈;身體內在調好了,自然可受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418/

半相合骨髓移植 血癌治療新趨勢

半相合骨髓移植 血癌治療新趨勢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蔡孟泓報導) 莫名反覆發燒,經常頭暈、貧血,甚至牙齦出血、皮膚瘀青,都是血癌的常見症狀。國內每年約新增2000例血癌病患,其中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最多,雖然有些病患經過化療有機會完全緩解,甚至痊癒,但多數都必須等待骨髓移植。 預後不好血癌 必須骨髓移植 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林欣辰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若是預後不好,之前有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轉變的血癌,或有得過其他的癌症、有打過化療,接受放射治療後又得到新的血癌,這些預後不好的血癌,就需要後續的骨髓移植來預防復發。 半相合骨髓移植 配對成功率逾9成 過去血癌病患要找到適合的捐贈者,要經過漫長等待配對成功。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表示,傳統骨髓移植需要捐贈者與受贈者的HLA抗原完全相符合,配對成功的機率在兄弟姊妹之間僅有4分之1,在非親屬的捐贈者中的比率則低至250000分之一;如今透過半吻合骨髓移植技術,配對成功機率高達9成以上。 半相合骨髓移植成功率約65到70% 滕傑林主任指出,半吻合骨髓移植技術,僅要求受贈者與捐贈者一半的染色體相同,也就是患者的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都可能成為捐贈者,大幅提高移植的機會;而且半吻合骨髓移植的治療效果也相當雷同。根據台中榮民總醫院骨髓移植中心統計,目前接受半相合骨髓移植的病人,成功率大約是65到70%,與國際上的成績相當。 接受移植免疫力低下 照顧須特別注意 接受骨髓移植病患接受高劑量化療及全身放射治療,很容易增加感染的風險,移植患者在照護也需要特別注意,像是出院後藥物衛教、飲食注意事項、尿液自我監測。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護理師陳美惠指出,接受骨髓移植病患,會先預住到移植病房採正壓隔離;除此之外,會衛教他吃飯前後要洗手,注意口腔黏膜衛生的部分,盡量避免吃生食,並會請營養師調配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 不用苦苦等待配對 勇敢接受治療 滕傑林主任提醒,骨髓移植是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非常重要的方法,首先要釐清疾病是否需要移植,第二是否有合理的捐贈者,第三是病人的期待與風險,在移植前要充分溝通,一起來面對與解決。而目前血癌已不再是無藥可治,也不用再苦苦等待成功配對,呼籲病患勇敢接受治療,也能擁有美好的人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38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