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子宮肌瘤要不要開刀?醫:口服藥合併治療最有效

子宮肌瘤要不要開刀?醫:口服藥合併治療最有效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 子宮肌瘤是女性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可說是女性的「腹中大患」,台灣女性近5成都有子宮肌瘤的困擾,出現不正常出血、經期長、出血量大等症狀,甚至導致長期貧血,影響生活與工作品質。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指出,子宮肌瘤若是體積大、並造成貧血、壓迫膀胱或不孕等症狀,會需要搭配口服藥控制肌瘤大小,再開刀摘除肌瘤。 子宮肌瘤開刀治療 四項評估原則 長了子宮肌瘤到底該不該開刀治療,是有此困擾的女性最關心的問題。曾志仁副院長指出,評估是否該開刀治療有4點: 一、子宮肌瘤體積快速成長(一般需大於5公分以上),壓迫症狀明顯,影響到生活品質。 二、出血量大,出現貧血情形。 三、影響受孕。 四、有癌變疑慮時,就應考慮開刀處理。 子宮肌瘤治療選擇多 腹腔鏡效果佳 子宮肌瘤可依病人症狀,評估是否需接受藥物、手術治療,對於無症狀、肌瘤不大或是即將停經的患者,只要定期追蹤即可。曾志仁副院長解釋,一般的子宮肌瘤治療有八種方法: 一、 子宮切除: 如果腫瘤有癌變可能,建議需要切除子宮。 二、腹腔鏡切除肌瘤:肌瘤在10 公分以內且不超過3 個子宮肌瘤,可採用腹腔鏡摘除肌瘤,保留子宮與生育功能。 三、開腹手術切除肌瘤:若腫瘤過大、顆數太多,為了考量縮短麻醉時間與減少併發症和意外發生,同時要降低肌瘤復發的機會,選擇開腹手術會比較安全適當。 四、其他治療方法包括血管栓塞術,透過栓塞阻斷供應肌瘤的血液,達到縮小肌瘤的效果,可以將子宮肌瘤縮小60%以上, 同時約90%的病人症狀會改善。  五、此外,也可以使用海扶刀治療(HIFU),這是來自中國的設備與技術,透過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消融肌瘤,論文報告可以縮小肌瘤體積約50%。 六、也有針劑型的抑制荷爾蒙藥物,透過抑制荷爾蒙也可以縮小肌瘤體積約50%以上,但此藥有停經後症狀副作用。 七、如果肌瘤不大,症狀輕微,也可口服避孕藥物緩解症狀,一般都有很好的緩解不適效果。諸如以上各種方法,都可以明顯改善症狀,但子宮肌瘤是容易復發的腫瘤,病患日後須密切追蹤。 八、近年來醫學進步,治療子宮肌瘤第八種方式,就是使用新的口服藥物。 子宮肌瘤口服藥 合併治療預後佳 曾志仁副院長表示,新的口服藥物治療子宮肌瘤,腫瘤體積可有效縮小50%以上,症狀也改善近9成,成為目前治療子宮肌瘤的很好選擇之一,這不是荷爾蒙藥物,而是黃體素調節藥物,世界知名醫學論文建議可以先服用口服藥,縮小肌瘤,矯正貧血,再進行手術摘除肌瘤,能有效降低手術風險,避免輸血,術後的預後佳,也可以減少復發,避免切除子宮。 子宮肌瘤是很多女性的隱患,影響健康甚大,婦女朋友可以與醫師詳細討論,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713/

失去方向感 恐是「大腦迷航症候群」惹禍

失去方向感 恐是「大腦迷航症候群」惹禍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48歲的小廖(化名)是位大貨車司機,長期往返北高兩地送貨,工作時數長,忙起來連吃飯都在車上解決。偶爾精神不濟時,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經常腦中突然一片空白,造成多次下錯交流道,他都以為是年紀大記憶力衰退。上個月開車送貨時,一下交流道竟然完全失去方向,明明是熟悉的送貨路線,居然大腦出現關機而迷路,讓他內心深感不安。在老婆的陪同下就醫找精神科醫師檢查,經問診及進行多項儀器檢測後,評估是長期大腦過度疲勞,加上精神壓力大,罹患了「大腦迷航症候群」。 腦神經細胞受損 恐造成交通事故頻傳 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許多人對身體疲勞與大腦疲勞難以分辨,以為睡覺、休息就可以改善疲勞症狀,卻忽略大腦也會疲勞。小廖因長期工作時間過長、生活壓力大,造成大腦出現疲勞,加上經常行駛於單調、重複景色的高速公路上,會加重腦部疲勞感,若沒有持續紓解腦部疲勞現象,長期就會損害到腦內海馬迴的位置細胞以及內嗅皮質的網格細胞,影響方向感。 根據研究顯示,位置細胞的功能是將新的環境及位置在腦中進行描繪,並將之儲存在記憶中,而網格細胞則是協助大腦在陌生環境中分辨方位,進一步評估自身在環境中的位置,並產生一套心智地圖,就好像啟動電腦導航系統,自動找出接下來要前往的行進路線。當這兩個細胞遭受到干擾,或是長期疲勞而降低運作功能時,就會導致大腦對於環境路徑、方向、空間感的記憶喪失,若在開車行進時,輕則迷路找不到方向,嚴重可能因為應變不及引發嚴重的交通意外。 消除腦疲勞症狀 良好習慣養成最重要 楊聰財醫師說明,注意力無法集中、常常有氣無力,或情緒常出現煩躁不安等現象,可能是大腦開始出現疲勞的症狀,應提高警覺並調整生活作息。建議每天至少6至8小時睡眠時間、多攝取深海魚油DHA或食用富含色胺酸的香蕉、黃豆等製品來保養大腦,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遵循333模式,也就是每週運動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心跳每分鐘至少130下,每天也提醒自己常保持微笑,提升正面能量,就能有效改善腦疲勞症狀。若是調整生活後仍無有效改善腦疲勞,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716/

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 治療慢性下背痛效果有限

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 治療慢性下背痛效果有限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綜合報導) 「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Radiofrequency Denervation)主要是運用高頻電流燒灼疼痛傳導神經,進而舒緩疼痛。在部分醫院、診所,有時醫療人員會運用「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慢性下背痛。不過;荷蘭一項研究發現,這種治療方式對改善慢性下背痛,幫助不大。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嚴重下背痛 造成患者、社會很大負擔 當下背痛很嚴重時,患者可能失能,獨立生活能力大受影響,而這會對社會、經濟造成沉重負擔。雖然醫界正廣泛使用「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慢性下背痛,卻少有高品質研究證據證實其效果。 為了進一步探討「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可否有效改善慢性下背痛,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學者以斯帖‧瑪阿絲(Esther T. Maas)與研究團隊分析3份隨機、臨床研究數據,含括荷蘭16家醫療院所,因而得到上述結論。 慢性下背痛 背後隱藏許多原因 參與研究的患者都有慢性下背痛問題,也都對保守治療沒有反應。而導致慢性下背痛原因可能來自脊柱、脊椎小面關節、薦髂關節等,也可能是脊椎小面關節、薦髂關節同時造成,或者也可能是椎間盤引起。 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都參加3個月標準化運動課程,必要時,也都獲得身心科、心理醫師協助。而接受「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的患者多半只接受一個療程,但有患者最多接受3次療程。 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 改善慢性下背痛效果有限 681名隨機受試患者中,599人完成3個月追蹤,521人追蹤12個月。三項研究中,有兩項臨床實驗主要評估「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對薦髂關節、椎間盤所引起的慢性下背痛,以及薦髂關節、脊椎小面關節合併造成的慢性下背痛是否有改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改善效果雖然有統計學上差異,但治療後三個月,患者疼痛強度改善情況,並不具臨床意義。 另一項研究數據則顯示,患者若接受「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脊椎小面關節所造成的下背痛,幫助很有限,無論是臨床意義,或統計學意義,改善效果差異都不大。 研究還是有限制性 研究結果尚未有定論 研究作者認為,研究證據並不支持以「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上述病因所引起的慢性下背痛。不過,這項研究還是有限制性,例如研究設計並非患者、醫師雙盲研究等,未來還需要進行更深入研究,對於「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效果才能有所定論。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Johan N. S. Juch, Esther T. Maas, et al. Effect of Radiofrequency Denervation on Pain Intensity Amo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JAMA, 2017; 318 (1): 68 DOI: 10.1001/jama.2017.7918 2.名詞解釋: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主要是運用高頻電流燒灼疼痛傳導神經,進而舒緩疼痛。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是用一根長約15-20公分細針,在X光或超音波下定位進入腰部疼痛的部位,以特定波長與頻率和溫度做燒灼神經阻斷術,根據不同神經纖維,溫度可分為攝氏40至80度,攝氏80度會針對神經節部位,且燒灼的是感覺神經而不是運動神經。 3.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4.《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683/

警覺易忽略的腰痛!恐因肺癌骨轉移

警覺易忽略的腰痛!恐因肺癌骨轉移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50多歲的男性肺癌患者,在癌症治療完成一年後,某日突然出現腰痛,回診進行定期骨掃描後發現有轉移跡象,他大感不解,為何半年前定期骨掃描檢查並無問題,短短半年卻出現骨轉移? 沒症狀不代表沒事 定期檢查不「肺」吹灰之力保健康 成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建中指出,從臨床上觀察,肺癌出現骨轉移的發生機率約為30%至70%,且從骨掃瞄時發現骨轉移到病患出現骨頭疼痛感,約需花費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由於肺癌骨轉移早期不會有特別的症狀,一旦症狀出現,可能已很嚴重,日後發生骨折的機率也高。因此,提高警覺、定期做例行性檢查、及早治療,是預防骨轉移的關鍵。」 骨轉移治療目標 一預防二緩解 針對骨轉移的治療目標,目前有兩大方向。林建中醫師表示,一方面是從預防來考量,目的在防止日後骨轉移發生時引發的病理性骨折、脊神經壓迫,並避免骨折後需進行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等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也會評估疼痛程度給予適度緩解,以維持生活品質。 林建中醫師說,肺癌的治療除了控制腫瘤增長、延緩惡化所進行的手術、化學治療與免疫治療等全身性治療外,也會一併考量因骨轉移所引發一連串的骨頭問題,因此建議肺癌患者每月施打一次保骨針,來抑制腫瘤所造成骨骼代謝不平衡,減少骨質流失,以降低病理性骨折與骨骼相關事件的發生風險。 生活品質為重要考量 控制疼痛能增強治療意願 「前述肺癌骨轉移患者在施打保骨針後,疼痛症狀舒緩,之後又使用了新的標靶藥物治療轉移的腫瘤細胞,效果不錯;治療兩年後已經沒有疼痛困擾,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林建中醫師強調,雖然標靶藥物對於肺癌治療有很好的效果,但仍需要其他的治療輔助,才能降低癌細胞對骨頭的破壞。臨床上可採用的保骨針可分成兩類,包括雙磷酸鹽與單株抗體兩種,其中單株抗體類保骨針已納入健保給付,對患者是一大福音。 林建中醫師提醒,肺癌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針對不同型態的肺癌都還是有許多健保藥物選擇,治療成效也都不錯,建議患者別放棄,勇敢抗癌。此外,在治療期間或結束後,要留意少提重物、復健或推拿力道、年齡較長的患者更要小心跌倒。當然,遵醫囑,接受正規的治療,才能真正控制症狀,提升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679/

忙盲茫?歲末大餐這樣吃才「鎂」麗又健康!

忙盲茫?歲末大餐這樣吃才「鎂」麗又健康!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 現代人為了生活「忙、盲、茫」,在快節奏的庸碌生活中不斷勉強自己,常常身體不堪負荷卻不自知,等到發出警訊時才發現生活及身體早已失去了平衡。有效地補充礦物質與微量元素才能讓身體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而最重要卻又常被忽略的,就是礦物質「鎂」。其中生命之源的海洋深層水最貼近「食補」的概念,富含天然充沛的液態離子鎂及多種微量元素,市面更有方便攜帶的液態隨身包裝,高鎂低鈉的配比,讓民眾能夠即時補充自身所缺乏的礦物質元素,進而達到「鎂」麗人生。 鎂不足恐影響多項生理機能 營養師梁筠庭指出,人體所需的礦物質分為巨量礦物質與微量礦物質,「鎂離子」在人體常見的礦物質中僅次於鈉/鉀/鈣排名第4,卻緊扣人體DNA複製與蛋白酵素合成及交互作用維持生理機制!進而對於促進醣類代謝、穩定心血管功能、輔助神經系統訊號傳輸穩定等機能上功不可沒。反之,鎂缺乏恐導致三高、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問題,同時更影響鈣質吸收,造成骨質流失、神經系統傳導物質分泌異常等狀況發生。 補鎂該從何下手? 含鎂食物養分變少 深綠色蔬菜、堅果、全穀類的麩皮中,都是含鎂食物,但要吃多少量才足夠呢?梁筠庭表示,現代農業為了增加產量,耕種頻繁、採收期縮短、加上農藥與化肥的使用,作物產量雖然提升但土壤營養也貧瘠了,蔬菜應富含的礦物質及養分更大幅降低!所幸,遠離地表污染的海洋深層水中富含多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低鈉萃煉後的離子形態的深海礦物質,可以大幅提高腸胃吸收及人體利用率,達到健康鎂補充的效果。 潔淨海洋深層水 低鈉高鎂無負擔 現在表層海洋污染嚴重,保持潔淨的海洋深層水富含多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但真正能符合海洋深層水標準的國家寥寥無幾。經濟部東部深層海水創新研發中心副主任黃子航指出,台灣東海岸地理環境得天獨厚、水質純淨,利用海平面600~700公尺以下的海洋深層水,最適用來精萃出「低鈉高鎂」的深海鎂水。人體組成與海洋深層水相仿,具有深海礦物鎂的液態離子鎂是最適合人體補充的型態。 年關近應酬多 隨身補鎂應戰 歲末年終的聚餐尾牙滿檔,又緊接春節團圓飯,梁筠庭提醒,現代人的飲食型態大魚大肉,吃進過多的動物性食物會造成磷攝取過多;而磷影響鎂的吸收,鎂又影響鈣的吸收,身體代謝環環相扣、盤根錯節,此時更應該補充鎂,讓身體回復到正常狀態,在應酬喝酒、吃大餐前後補充液態離子鎂的健康隨身飲,為自己的身體找回平衡,生活會「鎂」麗又健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661/

要健康才性福 甩三高找回「雄風」非難事

要健康才性福 甩三高找回「雄風」非難事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有位三十五歲的小陳,從事業務工作,為了業績,需與客戶應酬,經常熬夜,用餐時間不正常,三餐幾乎都在外面解決;因此,另一半很少下廚,樂得輕鬆,但小陳的床上功課不及格,卻是讓妻子笑不出來。 義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江朝洋表示,最近幾年,性功能勃起功能障礙患者的年齡越來越年輕,原因與抽菸、喝酒、熬夜、慢性疾病等因素有關,其中又以慢性三高疾病的影響最大。 和「三高」有關! 勃起功能障礙年輕化 江朝洋醫師指出,年輕型勃起功能障礙患者大都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問題,有些人則是體重過重或是肥胖,想讓床上表現變好,必須雙管齊下,除了服用壯陽藥物之外,還應規律服用三高藥物,妥善控制血壓、血脂、血糖。 這位小陳就是典型個案,另一半陪同就醫時,除了小小抱怨性愛表現越來越差之外,還提到了小陳患有高血壓、高血糖,但沒有好好地檢測及用藥,能不能按時交功課,還是其次,就怕罹患恐怖的心血管疾病。 臨床顯示,患有代謝性症候群的男性,比較容易提早出現勃起功能障礙,且發生率為一般人的三至五倍,大部分原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不運動、熬夜應酬、抽菸喝酒,以及高油高糖等飲食。 偏方不治本 就醫才能找回性福 江朝洋醫師表示,如果無法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只是服用民俗偏方、壯陽藥物,沒有找出病因,無法對症下藥,頂多只能救急,無法治本。就有一名四十多歲男性,從國中時期開始抽菸,上班後,菸癮更大,一天必須抽上兩包半的香菸。 該男子幾年前開始力不從心,試過了偏方,但效果不大,接受正規醫療後,確認抽菸是造成他陽痿的主因,想要小弟弟抬頭挺胸,必須先戒菸,但他卻認為,「抽菸比性愛重要」,不想戒菸。 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擺脫雙重困擾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有效改善性功能障礙」江朝洋醫師說,如果覺得性愛品質變差,勃起時硬度大不如前,就應該盡快就醫,找出造成不舉的原因,如果是三高疾病所引起的血管性陽痿,就應規律服用三高藥物,多多運動,少熬夜、盡快戒菸。 江朝洋醫師建議,遵從醫囑服用藥物,擁有良好的生活作息,多吃蔬果,養成運動習慣,均衡攝取各類營養,來保養心血管、陰莖血管,就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還能降低勃起功能障礙機率。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發現伴侶在性愛表現差強人意、大不如前,應盡速陪同就醫,江朝洋醫師強調,畢竟性愛在兩人感情世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另一半合併三高疾病,更要敦促好好用藥,兩人才能走得長長久久。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632/

五樓墜地大難不死 鈦合金骨板助肋骨斷裂復原

五樓墜地大難不死 鈦合金骨板助肋骨斷裂復原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39歲的吳姓女子,疑似服用安眠藥後,精神恍惚,從自家五樓陽台墜樓,雖右側肋骨骨折,但慶幸保住一命;一開始於其他醫院接受保守治療,出院後疼痛並未減緩,甚至嚴重影響生活。傳統肋骨骨折大多採以保守治療,嚴重者常會疼痛難耐,無法深呼吸、咳痰,且可能會影響心肺功能、引發肺炎或是呼吸衰竭;吳小姐疼痛持續一個月後,才前往國軍台中總醫院接受微創手術搭配鈦合金骨板治療,術後大幅減緩疼痛及縮短復原時間。 肋骨骨折死亡率高達35% 國軍台中總醫院胸腔外科主任謝志明表示,根據調查統計,國人事故傷害每年死亡率高達七千多位,外傷佔絕大部分,而其中10%合併肋骨骨折,死亡率高達35%,每斷一根肋骨,感染肺炎機率上升27%,死亡率增加19%。 謝志明主任進一步說明,我們每一個人都有12對肋骨,胸廓的完整性就是靠肋骨維持,胸腔內的重要器官都是肋骨在保護;人的呼吸一部分是靠橫膈膜,另一部分則是靠胸廓的肌肉收縮,胸廓會外擴,橫膈膜下降,完成呼吸換氣的動作,一旦肋骨斷掉,就會影響到胸廓,患者呼吸就會感到疼痛,像是深呼吸、咳嗽、睡覺翻身、起床等,肋骨斷裂越多根,疼痛的狀況就會越明顯。 量身訂製鈦金屬骨板 治療效果佳術後恢復快 隨著醫療進步,肋骨骨折已有更好的治療方式,謝志明主任表示,透過鈦金屬骨板可固定傷口幫助恢復,在手術前先透過電腦斷層,以3D列印出患者肋骨模型,方便開刀前模擬及規劃,搭配胸腔內視鏡的輔助,大幅減少病患麻醉及手術時間,且術後恢復較快。前述案例吳小姐便是使用「鈦金屬骨板」來幫助固定肋骨,降低患者疼痛,手術後一週即可出院,復原情況相當良好。 治療新趨勢 幫助患者遠離疼痛折磨 謝志明主任已累積120個肋骨骨折手術成功案例,他強調,肋骨骨折微創治療手術已是新趨勢,使用的骨釘骨板皆以鈦合金製造,人體相容性高,不需二次手術取出,可幫助患者克服肋骨骨折產生的劇烈疼痛,不再飽受疼痛折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556/

經痛隨年紀增長而加劇?小心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經痛隨年紀增長而加劇?小心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有位28歲新婚的婉婷(化名),一年多來都沒採取避孕措施的甜蜜做人,卻仍不見肚皮動靜,加上這幾個月經痛明顯加劇,讓她每個月生理期痛到直冒冷汗,甚至需要請假在家休息;至婦產科檢查後才發現,原來她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出現子宮內膜異位瘤及輸卵管堵塞的症狀。透過手術切除子宮內膜異位瘤及疏通輸卵管,並於術後接續搭配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後,經痛再也不是她的困擾;同時,她與老公把握治療後一年內的黃金受孕期,還順利懷上寶寶。 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不孕機率高20倍 續發性經痛應就醫診治 收治該名病例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龍震宇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與不孕的關聯性相當緊密,根據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不孕風險,比未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機率高出20倍。 龍震宇醫師補充,子宮內膜異位症除了會不孕外,也會造成經痛、骨盆腔疼痛或性交痛等症狀,在這些痛楚之下,多數女性卻習慣隱忍。職場上有許多深受經痛困擾女性,嚴重時必須請假休息,就可能和婉婷一樣是因子宫內膜異位症所引起。所以,若女性於20歲後,每月持續出現續發性經痛,且隨年齡增長而感到愈來愈痛,極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徵兆,建議應趕快至婦產科就醫,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傳統藥物復發風險高 新型口服黃體素復發率降至4% 龍震宇醫師說明,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分為手術、藥物或藥物及手術複合治療三種,但無論採取哪一種治療方式,皆以減緩疼痛、預防及減少復發、恢復生育力或盡可能保存生育能力為主要目標。然而,手術治療會破壞卵巢及卵子儲量,且可能發生沾黏現象,因此術後仍須持續服用藥物來降低復發。 龍震宇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過去常用的藥物容易造成患者胸部縮水、聲音變粗、體重增加等副作用,無法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患者常常因此中斷治療。然而,一旦中斷治療,二年累積復發風險為21%,五年高達40-50 %。  今年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除能排除上述副作用外,持續用藥也能保有良好生活品質,根據國外研究指出,在持續透過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的狀況下,五年累積復發率可降低至4%,且停藥兩個月後即可恢復排卵功能,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讓好孕重啟,懷抱新生命將不再是夢想。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599/

老翁莫名腰痠 竟是攝護腺癌骨轉移

老翁莫名腰痠 竟是攝護腺癌骨轉移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根據統計,每年國內約新增5000名攝護腺癌患者,而早期攝護腺癌察覺不易,待患者因莫名腰痠或骨頭疼痛而就醫,經X光檢查或核子醫學骨骼掃描檢查後,才發現是因為罹患晚期攝護腺癌出現骨轉移,進而導致的腰痠或骨頭疼痛等症狀。 常感腰痠跌倒後竟癱瘓 原來是攝護腺癌骨轉移 一名78歲的許老先生,三年前開始常感覺不明原因的腰痠,原以為是上了年紀之故,在一次雨天散步不慎跌倒後,整個人近乎癱瘓不起。行動只能靠旁人攙扶或坐輪椅代步,生活無法自理,整天鬱鬱寡歡,到後來甚至飯也不吃、覺也不睡。 家人擔心他想不開便送醫求助,初步在骨科照射X光發現疑似癌症骨轉移現象,經病理切片證實罹患攝護腺癌,後續透過核醫骨骼掃描偵測骨轉移並找出轉移部位,在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下,許老先生逐漸恢復行動能力,還能重拾每天公園散步的樂趣,身心與生活品質都大幅改善。 全身骨骼掃描找病灶 訂定骨轉移治療對策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黃玉儀醫師表示,由於癌細胞轉移至骨頭後,會破壞原本的骨骼組織,人體中的成骨細胞則會自然反應前往修復,而攝護腺癌細胞又特別會引發這樣的成骨作用,因此造成骨轉移局部不斷製造新骨,在超出正常的頻率下,就逐漸致使患者發生疼痛、病理性骨折、或骨髓功能下降…等等併發症。 當被確診罹患攝護腺癌時,為確認是否出現骨轉移,通常會安排全身性的核醫骨骼掃描進一步檢查。核醫骨骼掃描藉由偵測成骨作用異常增強的部位,在幫助醫師確認骨轉移部位及數量後,再進一步為患者訂定適合的治療計畫,可避免上述併發症的產生。 同位素療法具骨轉移專一性 有效抑制骨轉移惡化 黃玉儀醫師說明,攝護腺癌骨轉移部位常見於脊椎骨、骨盆腔、肱骨及大腿骨,輕者感覺身體痠痛或關節不適,嚴重者則可能併發脊椎骨壓迫性骨折而導致癱瘓。在攝護腺癌骨轉移的治療上,如一開始的荷爾蒙、去勢療法或化療失效,無法有效抑制骨轉移,為求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及延長存活期,則建議可採取鐳-223同位素療法,在各種骨轉移治療藥物中,鐳-223同位素療法是目前唯一能延長攝護腺病人整體存活期的治療方式。 鐳-223同位素的生理分佈機制與鈣質相似,經靜脈注入人體後,會被當作鈣質吸收至成骨作用旺盛的骨轉移部位,進而消滅該部位周遭的攝護腺癌細胞,且由於鐳-223為阿法(α)放射線,作用距離至多僅達10個細胞左右的範圍,幾乎不會傷害其他部位的細胞,因此大多數的骨髓細胞得以保持正常功能,病人在治療後不致發生顯著的血球數低下,並有機會讓骨頭恢復正常增生,藉以控制骨轉移及減少其造成的不良併發症。 及早發現攝護腺癌骨轉移 及早治療有助改善生活品質 黃玉儀醫師提醒,晚期攝護腺癌大多數都會轉移至骨頭,如為攝護腺癌高風險族群或已知罹患攝護腺癌患者,建議應定期或視症狀進行骨骼掃描追蹤檢查,或熟齡男性若有長期不明骨頭痠痛症狀,也應儘速就醫檢查。只要在骨髓功能還未變得太差、骨頭發生劇烈疼痛之前,及早偵測及早發現病灶,配合醫師接受適切的治療,就有機會延緩骨轉移惡化,重獲行動自如人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572/

職場霸凌好痛苦!醫:忍讓只會換更多霸凌

職場霸凌好痛苦!醫:忍讓只會換更多霸凌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 上班好苦,為了生活只能忍氣吞聲!校園霸凌可以透過反霸凌專線通報,但職場霸凌似乎沒有明確的解決方式與管道,人力銀行調查7成的上班族面對職場霸凌會選擇隱忍,僅有2成的人會選擇離職或是調單位表達抗議。精神科醫師孔繁錦指出,受害者若一再忍讓,只會讓霸凌者更囂張,得寸進尺呷人夠夠;讓自己更悲慘,走投無路任人宰割。誠所謂「軟土深掘」、「柿子挑軟的吃」 、「人善被欺馬善被騎」。善用手機蒐證自保、讓「該知道的人都知道」,這才是解決之道。 怎樣構成職場霸凌? 玉里醫院精神科醫師孔繁錦指出,職場霸凌是指發生在職場上,加害人藉由權力濫用與不公平的處罰所造成的持續性的冒犯、貶低、孤立等行為,讓受害人感到挫折、威脅、羞辱、孤立,承受龐大身心壓力。職場霸凌可分為行為霸凌、言語霸凌、態度霸凌,以及性霸凌四種。 言語霸凌最氾濫 受害者多噤聲 在4種霸凌形態中,最常發生的就是言語霸凌,主管咆哮、威脅、公開羞辱、冷嘲熱諷,都會讓受害人心理產生壓力。孔繁錦強調,遭受霸凌時多數人會選擇隱忍,但是「忍讓只會換來更多霸凌」,他建議受害者一定要向值得信賴的同事傾訴,並將遭受霸凌的事實「讓該知道的人知道」,才有可能抑制霸凌行為。 職場霸凌身心崩潰 你可以這樣做 不少人遭受職場霸凌都選擇隱忍,孔繁錦建議受害者面對職場霸凌要正面迎擊,除了循管道向上司與法務部門申訴外,也可直接向霸凌者面質:「憑什麼這樣對我?」 。此外讓自己單位團結起來也很重要,同事間彼此當後盾,有助於提振士氣,增強面對主管或其他單位的抗壓性。若心理上真的無法負荷,在換工作之前,也可考慮提告,採取法律途徑,讓職場霸凌者與其共犯結構得到應有制裁。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56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