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紙片人恐一身病 健康增重這樣做

紙片人恐一身病 健康增重這樣做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肥胖是許多人的夢靨,有人卻瘦如「紙片人」!過胖、過瘦同樣都不健康,過瘦也可能是身體出了毛病。營養師指出,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厭食症,或是飲食熱量攝取不足,都會導致體重不足,長期容易免疫力下降、提早發生骨質疏鬆症。 少吃澱粉、油脂 熱量攝取不足 台安醫院新起點運動中心營養師曾祺表示,體重過輕的問題其實不分男女,但不少愛美或是怕變胖的女性、老年人,認為蔬食比較健康,日常飲食少吃飯麵等澱粉類主食,連油脂攝取也斤斤計較,三餐攝取的蔬菜、水果量較多,就容易發生熱量不足的問題。 健康增重 6大類食物要均衡 曾祺營養師舉例,身高160公分的女性,體重低於47公斤,就是屬於過瘦,理想體重應為56公斤,若要健康增重一天至少要攝取1700大卡,可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包括10至11份全榖根莖類、6份豆魚肉蛋類、3份蔬菜類、2份水果、1.5份低脂乳品類,以及4.5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經過飲食調整3個月,體重逐漸增加至正常,不用擔心過胖的問題。 長期體重不足 恐有2大健康問題 曾祺營養師提醒,長期體重不足,身體容易出現2大問題,包括免疫力下降,骨質疏鬆症也會提早發生;另外,若是有厭食症者,通常9成以上為女性,建議進一步接受心理治療,才能根本改善。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004/

不必再忍受化療之苦 配合醫囑這樣做戰勝副作用

不必再忍受化療之苦 配合醫囑這樣做戰勝副作用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一名48歲的盧先生,過去在光學光電膜生產廠從事輪三班制的工作。因為不固定的休息睡眠時間,加上立求完美的性格,不僅三餐不正常,情緒更常處於焦慮的狀態。起初感覺胃腸系統不順暢,僅服用簡易成藥來排解不適,直到尿液成極深褐色,且皮膚、雙眼均呈現黃色,黃疸相當嚴重,且完全沒了食慾,才緊急就醫。經診斷後,確診為十二指腸壼腹癌。 化療副作用多 體力備受考驗 在被診斷為十二指腸壼腹癌後,醫師隨即安排進行手術。盧先生指出,手術後,因插氣管使得身體非常疼痛,不但無法起床,還得接引尿管,加上無法進食,僅能靠輸送頸動脈營養劑,導致身體極度脆弱。因此,在療養一個月後,盧先生決定採用化學治療。化療開始時,因為出現疲憊感、睡不飽等副作用,從手術後到化療,體重就足足減少了8-9公斤,以致他非常擔心體力不勝負荷,無法完成療程。 讓副作用打退堂鼓 體重也恢復正常值 盧先生的至交好友知道後,相當擔心他在治療後出現的不適,故不斷在網路搜索相關十二指腸壼腹癌資訊,並且發現到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的研究實驗,經醫學中心人體臨床實驗。化療期間服用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能有效輔助緩解癌症化療後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於是,盧先生在化療時,每天食用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長期下來,不僅食慾提升,拉肚子的次數減少,身體消化系統吸收也明顯變好,更重要的是,體重也恢復成正常值了。 正規醫囑+輔療 找回食癒力 盧先生表示,現在鄰居朋友看到他,總是稱讚他神清氣爽,從外表完全看不出來是癌症患者。他也會和其他癌友分享治療的過程,透過正規醫囑治療,搭配經過臨床試驗的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不僅提升治療品質,更讓他在面對癌細胞時,重獲新力量,除了提升身體機能運作外,也翻轉希望,讓人生更精彩。他並提醒,若有身體不適,請先洽詢專業醫療管道,才能成功抗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990/

干擾素治療失敗又落髮 擺脫C肝靠新藥

干擾素治療失敗又落髮 擺脫C肝靠新藥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63歲陳太太,發現患有C肝時便開始積極治療,但老天卻給了很大的考驗,忍著身體痠痛、噁心嘔吐、掉頭髮等副作用,接受了2次的干擾素治療,最後卻都以失敗收尾,為此相當失望。直到今年初C肝口服新藥納入健保,經醫師說明臨床治療的成功率高,且副作用低;陳太太再度燃起希望,果真在療程結束後,病毒成功清除,達成治癒,不再為疾病受苦。 C肝口服新藥突破治療瓶頸 開業診所院長李昭榮醫師指出,在台灣大約有70萬人有C型肝炎,盛行率約為3~4%,與B肝同為肝臟殺手,若不積極治療將演變為肝硬化甚至肝癌,但卻容易被忽視。目前C肝治療已全面進化,新型口服藥物上市,為C肝患者帶來新契機;根據臨床經驗,新藥不僅治癒率達9.5成以上,且副作用低,相較於傳統干擾素治療,生活品質更是大幅提升,呼籲患者不要輕易放棄治療,及早擺脫肝病威脅。 C肝治療不能拖 把握健保福利 副院長李坤宗醫師補充說明,C肝口服新藥目前已有健保給付,對於嚴重肝纖維化及輕度肝硬化患者,即可優先用藥,且不必跑大醫院,肝膽胃腸科診所就能夠協助申請。此外,提醒C肝患者治療前應接受基因型、病毒量、超音波切片及病毒突變等檢測,確認是否符合健保資格,也可幫助精準用藥,提高治癒率;治療時則務必遵從醫囑定期回診,療程結束後也須進行追蹤,切勿大意。 沉默的肝 需要您的高度重視 C肝是無病痛之疾病,收治前述案例的李昭榮醫師說,陳太太會發現C肝是因過去健檢時發現肝功能有異常,進一步篩檢後才確診,一般民眾若是沒有檢查C肝是很難發現的,常造成許多患者忽略而肝臟漸漸惡化,在此提醒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查,高風險者如家屬中有C肝帶原者更應積極追蹤,國健署也有提供45歲以上民眾每人一次B、C型肝炎免費篩檢,可多加利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964/

妊娠高血壓導致胎死腹中 中醫調理掃陰霾

妊娠高血壓導致胎死腹中 中醫調理掃陰霾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29歲女性在懷孕30週時,因妊娠高血壓引發胎盤供血不足,導致胎死腹中而引產。她因仍有再懷孕的計畫,因而求助於中醫;經由中醫調理四個月,順利懷孕,目前則是持續進行安胎,以及搭配西醫產檢,身體狀況都很穩定。 陰虛、濕熱血瘀體質 以溫經化瘀、清熱利濕為主 收治這名婦人的台北市開業醫中醫師吳詩儀院長指出,該病患引產後三個月,體重直線上升,甚至比懷孕前增加了近20公斤,下巴及兩頰佈滿痘疹且泛紅,舌診舌色瘀紫、瘀斑;被診斷為陰虛兼有濕熱血瘀體質,故治療初期以溫經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生地、黃柏、薏苡仁或龍膽瀉肝湯,以溫經化瘀、清熱利濕為主。 配合月經週期調理 第四個月順利自然受孕 經由中藥調理治療之後,她的瘀象漸退後、下巴痘疹轉好,吳詩儀醫師表示,接著再用養陰藥補其不足,因尚有澀脈及舌診淡紫,以炙甘草湯合生化湯,再配合月經週期調理,月經期活血化瘀、清利濕熱;經後期滋陰健脾利濕;排卵期理氣活血;經前期補氣養血兼溫經活血。該病患每週規律回診調理身體狀況,治療於第四個月順利自然受孕,且兩頰及下巴痘疹改善許多,體重也趨於穩定。 測量血壓及檢查尿蛋白 提早發現妊娠高血壓 妊娠高血壓是很多婦女懷孕期最擔心發生的徵狀,目前妊娠高血壓的形成原因不明,主要病變是由於全身性血管攣縮造成血液量減少,胎盤的功能會變差,進而對胎兒生長造成體重過輕、羊水過少、胎盤剝離、胎兒窘迫,嚴重時對母體的影響可能造成致命的結果。吳詩儀中醫師建議,定期產檢配合醫師測量血壓及檢查尿蛋白,能提早發現妊娠高血壓,並搭配中醫調理,可穩定孕婦身心健康。 持續配合中醫調整用藥 搭配西醫婦產科規律產檢 該婦人現為妊娠初期,目前仍持續中醫調理安胎,並搭配西醫婦產科規律產檢。吳詩儀中醫師表示,不論是引產後體質調理、或是中醫助孕,都應由合法中醫師,依照個人體質診斷調配適合的治療策略,切勿自行服用偏方或是他人藥方,並且在治療過程中應持續且耐心配合中醫師,依照體質變化調整用藥,即能降低妊娠高血壓的風險,順利生產。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974/

橘子也能紓壓?!這樣吃壓力跑光光

橘子也能紓壓?!這樣吃壓力跑光光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冬季正值柑橘類水果生產的旺季,橘子不僅酸甜美味,加上剝皮就可方便食用,且隨處都能買到,因此成為民眾冬季喜愛的水果之一。但你知道嗎?橘子除了含有的營養價值對人體相當有益處外,竟還能有助紓解壓力! 橘子維他命C含量高 增強免疫力效果佳 營養師李婉萍解釋,橘子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具保護細胞、增強白血球活性的效果,因此對於增強免疫力有相當大的助益。而根據國健署建議,每人每日維他命攝取量為100毫克為例,橘子ㄧ顆就約有50毫克,因此是攝取維他命C相當好的來源,每日食用兩顆,就能達到一天的總需求量。 除此之外,許多人吃橘子時,都喜歡將橘子的白色細絲挑得一乾二淨,李婉萍營養師表示,白色細絲就是橘絡,其含有類黃酮素,具抗發炎與抗氧化的效果,對於降血脂、改善三酸甘油脂,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大增,因此別急著丟光光。 橘皮丟掉太可惜 柑橘芬芳助減壓 李婉萍營養師也提到,生活壓力大的上班族、面臨考試的學生,都是很適合食用橘子的族群。因為當壓力出現時,容易消耗身體裡的維他命C,此時來顆橘子,不僅有助於腎上腺素復原,橘皮所發出的味道,對於減除焦慮,紓解緊張、壓力都有相當大的幫助。 柑橘好處多 適量才能安心享用 李婉萍營養師提醒,若是腸胃較敏感者,或者正在做口腔黏膜化療者,因柑橘類水果口感酸甜,容易刺激口腔及腸胃,造成身體不適,因此應適量為宜;另外,腎臟病人因鉀離子過高,則應與醫師討論後食用,才能避免身體過度負擔。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961/

氣溫驟降膝蓋卡卡 當心退化性關節炎報到

氣溫驟降膝蓋卡卡 當心退化性關節炎報到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位68歲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沈太太(化名),只要身體有疼痛症狀,就去買止痛消炎藥服用,結果導致胃潰瘍住院,嚇得她不敢再亂吃止痛藥。最近天氣溫度驟降、潮濕,沈太太起床就會覺得膝關節卡卡,且有些微疼痛感,最後甚至無法正常行走,家人趕緊帶她到骨科求診,並經過完整的檢測後,確認症狀的嚴重程度,經使用PRP療法治療後,改善了膝關節不適症狀。 氣溫忽冷忽熱 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激增二成 開業醫骨科診所院長吳濬哲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65歲以上的民眾,主因就是老年退化導致關節軟骨磨損,加上長期外力壓迫關節處,造成負荷過度所造成,例如工作長期承重或肥胖過重。尤其是老人家會因為天氣變冷、活動量變少,並提高跌倒的機率而導致膝關節受傷,因而加重原本的膝關節炎症狀,使得最近求診的膝關節炎患者就增加約二成。 由於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偶爾活動時會感覺關節處卡卡的,嚴重者會難以彎曲伸直;許多患者乾脆長期坐著不活動,或不敢跟家人說,常常忍耐到無法忍受才就醫,經由檢查發現時已經是嚴重的膝關節退化。 退化性關節炎治療選擇多 慎選有經驗醫師最重要 吳濬哲醫師指出,依賴消炎止痛藥物是現代人多數的通病,但並不是常規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方法!正確的觀念就是不要忍痛,趕緊找專業骨科醫師檢查,醫師會先透過X光、MRI等精密儀器的檢測後,來診斷適合的治療方式,若為初期症狀,會先以不侵犯的方式治療,如開立藥物或物理治療。對於慢性疼痛的患者,會建議使用體外震波,給予高能量震波,達到組織再生及修復功能,並緩解疼痛。 如果膝關節出現退化、腫脹,影響活動能力時該怎麼辦?吳濬哲醫師進一步指出,可考慮使用玻尿酸注射,潤滑膝關節軟骨,提高活動力;另外,也可以使用PRP療法,利用自體血小板,減緩或是終止軟骨細胞壞死磨損。如果拖延病情導致嚴重膝關節退化,目前使用更精確的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比傳統人工膝關節手術更能夠改善患者術後的生活品質。 膝關節炎要保養 若有問題應及早檢查治療 吳濬哲醫師提醒,平時可以多補充膠質含量高的食物,如木耳、豬腳等等,來保養關節,也可以做坐姿直膝運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但若有不適應該儘速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而非使用消炎止痛藥物,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946/

進補不吃肥!麻油雞這樣吃身材不走鐘

進補不吃肥!麻油雞這樣吃身材不走鐘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冬天就要補!天氣冷颼颼,不少人喜歡吃羊肉爐、薑母鴨、當歸鴨等藥膳來驅寒補身,而傳統麻油雞更是不少人進補的經典聖品。熱騰騰、香味四溢,讓人不禁食指大動;但是,若是吃太多,當心有可能進補不成,反吃出游泳圈來! 冬天進補聰明吃 避免油膩脂肪囤積 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陳冠蓉表示,冬天因活動量減少,因此代謝功能也會降低,加上食用過多的熱量,就容易造成肥胖的情況。而進補食品中的麻油雞,雖然麻油富含維生素E,適量的食用可抗衰老,其中更含有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降低膽固醇;但因麻油雞普遍都是經高溫將麻油和老薑片爆香後,加入米酒、雞肉等食材烹調;因此,烹飪過程就涵蓋了過量的油脂、熱量,ㄧ旦多食,就容易造成脂肪囤積。 體質進補有別 燥熱、三高族群應當心 陳冠蓉營養師指出,煮麻油雞時,多半少不了老薑,因其具有驅寒、疏通經絡的功效。但老薑及麻油都屬燥熱性食材,對於體質較虛寒者,食用後,身體通常比較容易感到暖和;但體質屬燥熱者,吃多了反容易造成身體不適。尤其,冬天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三高族群對於這些高油、高膽固醇、低纖維的進補料理,應適量為宜,避免產生不可逆的併發症。 麻油雞去皮、撈油 健康吃補不燥熱 陳冠蓉營養師提醒,民眾要吃麻油雞時,最好將部分雞皮去除,或是起鍋後,等湯涼了,再將上層多餘的油脂撈掉,才能減少攝取過多的膽固醇及熱量。否則,不但沒達到進補的效果,反而容易造成身體的負擔。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885/

懷孕期間險失明!原來是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惹禍

懷孕期間險失明!原來是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惹禍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台南一名30歲的準媽媽,肚子裡的寶寶才剛滿3個月,她就開始覺得視力模糊,而且越來越嚴重。經成大醫院眼科部主任許聖民問診後發現,她是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發病已10餘年,平時糖化血色素(HbA1c)介於8%~10%之間,控制不甚理想,又因懷孕期間飲食及體內荷爾蒙的改變,讓她一夕之間雙眼視力剩0.4,確診罹患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 糖友應積極控糖 預防黃斑部水腫失明危機 許聖民主任表示,糖化血色素(HbA1c)是反映過去3個月血糖控制的重要數值,正常人的指數約落在4%~6%,而糖尿病患者應盡量控制在7%以下。血糖控制越不好,越可能在罹病後的5~10年內出現視網膜病變,且約有3~6%的糖尿病患者,會罹患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 許聖民主任補充,體內血糖濃度過高,會傷害視網膜微血管的管壁,造成血液中的血漿及蛋白質滲漏,若累積在黃斑部(視網膜中心),就可能出現視力模糊或中心視力變形的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失明。多數糖尿病患者容易忽略眼睛的併發症,其實罹患糖尿病時間長短、控糖不佳、高血壓或腎臟病患者以及懷孕的糖友,都有可能罹患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要特別注意。 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治療有進展 眼內注射可改善 隨著醫療的進步,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不再無藥可醫,許聖民主任指出,除了傳統雷射光凝固療法,現在已有新型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可改善黃斑部水腫,不僅突破傳統雷射的治療瓶頸,也避免注射類固醇所產生的青光眼及白內障等副作用。這名準媽媽順利生下寶寶後,趕緊接受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雙眼視力回復至0.8,只要定期回診追蹤,可以看得見孩子快樂長大。 糖友每年接受眼底檢查 降低黃斑部水腫風險 確診糖尿病的患者,勿輕忽眼睛的併發症,應每年定期至眼科接受眼底檢查;許聖民主任並提醒,第一型糖尿病且正準備受孕的女性,應在懷孕前先做眼底檢查,確認是否有黃斑部水腫,若有疑似症狀應趕緊治療,待病情穩定後再受孕,避免懷孕期間荷爾蒙的影響而出現視力下降的風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904/

不受控遭排擠?妥瑞兒口服用藥助緩解症狀

不受控遭排擠?妥瑞兒口服用藥助緩解症狀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曾姓女學生,長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情緒就像台煞車不靈的車子,無法控制,而且會不停眨眼睛、不時地聳肩,甚至還會甩頭往後看,嚴重影響到同學學習;正值青春年華卻成為班上邊緣人物,遭到同儕排擠。經由就醫檢查後,原來是罹患妥瑞氏症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醫師視女學生症狀,給予妥瑞氏症藥物治療,這位女學生出現抽動次數大幅減少,也沒有產生嗜睡等不良副作用。 腦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 多巴胺部分促進劑可調節 收治該名女學生的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黃凱琳說明,妥瑞氏症是一種神經運動不協調而引起的病症,可能與大腦基底核、尾狀核和前額葉等大腦皮質區的神經異常有關,導致身體出現不自主、重複性的動作,稱為抽動Tics;抽動又可分成動作性和聲語性兩種。妥瑞氏症好發於學齡前兒童至青春期的少年,通常還會伴隨著強迫症、注意力缺失或過動症等。至於妥瑞氏症的藥物治療,主要採用多巴胺部分促進劑,來調節腦中不平衡的神經傳導物質,目前國內已有核准妥瑞氏症的治療藥物,能幫助妥瑞兒改善症狀。 搭配習慣反向行為治療 改善妥瑞兒抽動症狀 口服藥物的使用劑量也會影響到妥瑞兒症狀緩解的速度,黃凱琳醫師解釋,通常症狀能在一週後明顯地緩解,像上述女學生即是治療成效不錯的個案。除了藥物治療,也可搭配行為治療,即習慣反向治療,若妥瑞氏症患者即將要表現出抽動反應時,可訓練他們嘗試做出相反動作,或是較不影響他人反應來取代。 多給予信心與陪伴 也能與症狀和平相處 黃凱琳醫師最後補充,使妥瑞兒困擾的不是症狀本身,而是師長及同儕對於妥瑞氏症的不了解,讓妥瑞兒感到失落及挫折。醫師也呼籲,請先試著了解孩子的情況並接受它,放鬆心情有助於妥瑞兒症狀緩解與抽動症狀和平共處,若症狀嚴重影響生活時,應及早求助精神科醫師,別誤信偏方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894/

晚期腸癌非末日!遵照醫囑服藥助延命

晚期腸癌非末日!遵照醫囑服藥助延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已連續九年蟬聯癌症發生率榜首,對國人健康威脅與日俱增。而大腸癌初期並不明顯,常見的症狀包含糞便潛血、腹痛及異常的排便狀況等,較容易被忽略,導致有些患者發現時,多為晚期,存活時間也相對較短;因此,如何以有效的治療,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也是目前醫界最重視的課題。 晚期標靶藥 幫助延續4至6個月存活期 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鄧豪偉醫師表示,目前大腸癌晚期的患者治療方式一般以標靶、化學治療為主,再搭配其他局部性治療,例如開刀、電燒、放療等。由於目前晚期腸癌標靶藥物能控制近30%至40%的患者使其穩定疾病,且平均能延續至4至6個月的生命,對晚期腸癌患者是一大福音;甚至有些患者能長期控制超過1-2年。不過,標靶藥物不一定適合每一位患者,需由專業的醫療團隊進行評估治療方針,才能達到最大的療效。 晚期腸癌非不治 遵照醫囑以達治療效果 鄧豪偉醫師以一位65歲女性腸癌病患為例,因長期排便異常至醫院檢查,才發現已是腸癌晚期,經由手術切除後,經由申請健保給付最後一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後,至今已有效控制病情長達兩年,超出平均存活期,為及早用藥、及早治療的成功案例,所以晚期腸癌不等於末期,遵循醫囑治療才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晚期腸癌治療 醫病溝通很重要 鄧豪偉醫師補充,標靶藥可能出現常見的副作用像是手足皮膚反應症候群,會使手足皮膚發紅並起水泡,甚至疼痛感,一般建議可以塗抹皮膚保養劑,如凡士林或乳液等來保持皮膚水分、減輕症狀。醫師也提醒,腸癌治療是一條漫長的路,應保持樂觀的心態,務必遵照醫囑、切勿擅自停藥,多與醫師溝通,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586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