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寶寶哭鬧的元凶-嬰兒腸絞痛

寶寶哭鬧的元凶-嬰兒腸絞痛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引起嬰兒腸絞痛的三大元兇當寶寶因不明原因大哭時,不只孩子身心理不舒服,就連爸爸媽媽也不知所措,雖然有些老一輩的爺爺奶奶會告訴爸媽:「等孩子哭完就沒事了,他可能只是想撒嬌。」不過,專業小兒科醫師提醒,事出必有因,寶寶大哭時或許是發出身體不舒服的警訊,這些警訊都有賴於父母及時注意,才有辦法儘早治療。1) 乳糖不耐症造成嬰兒腸絞痛最常見的原因,可能是遺傳自父母的乳糖不耐症。乳糖不耐症的起因為消化系統內缺乏水解乳糖所需的乳糖酶,導致人體無法有效消化攝取的乳糖,一旦食用了含乳糖的母乳或相關食品,就會產生不良反應(例如腹脹、腹瀉等),也使寶寶的腸子蠕動異常,引起哭鬧不安。曾有研究顯示,亞洲地區約有七成的人口罹患乳糖不耐症,其中只有二成五的人會出現臨床症狀,而發生嬰幼兒腸絞痛的個案當中,就有八成寶寶罹患乳糖不耐症。此外,針對某些因特殊原因而無法順利喝到母乳的腸絞痛寶寶,只要換成無乳糖配方的奶粉,將近一半的腸絞痛嬰幼兒能改善症狀。2)牛奶蛋白過敏有些爸媽可能曾發現,寶寶平時只喝母乳,卻出現不明的血便。劉明發醫師表示,這種狀況稱為「母乳寶寶過敏性直腸炎」,這是一種由母乳蛋白過敏所引起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僅有0.5%至1%,起因可能是由於媽咪平日飲食中的蛋白質進入母乳後所導致,顧名思義,關鍵食物為牛奶等易引發過敏的相關製品(因特殊原因而喝配方奶的寶寶也有同樣情形,比例可高達5%~25%)。這些寶寶平時不會出現其他症狀,但當喝下母乳(或配方奶)之後,便較容易哭鬧,且排泄次數增加,並出現血便或黏液便;症狀由輕至重也有不同表現,較輕微的症狀為腸絞痛、腹脹及哭鬧,較嚴重的表現方式則為血便。為改善此現象,哺餵母乳的媽媽可以進行適度飲食控制,方法為每天攝取的奶製品或蛋白類飲品少於500c.c.,若媽咪本身對其他食物也會產生過敏反應,例如甲殼類(蝦子、螃蟹、蛤蠣、牡蠣等)、花生、巧克力、芒果、草莓、奇異果等容易致敏的食材,都須減少食用量,但不應完全避免食用,以免營養攝取不均;經相關研究證實,有五成至八成的寶寶都能因此改善症狀。3)孕婦生活環境與性格此因素或許和嬰幼兒腸絞痛無直接關聯,但臨床上曾有性格較焦慮的孕婦照了超音波後,發現腹中胎兒經常哭泣,當寶寶出生後,便需要父母多花時間加以安撫。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媽咪的生活環境、家庭原因、情緒等會成為嬰兒腸絞痛的關鍵因素之一,且媽咪如果經常散發緊張的情緒,可能也會影響寶寶,使寶寶的腸胃蠕動變慢,造成食物吸收不良。• 原文刊載於2015年0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哺乳零禁忌‧母奶育兒好簡單

哺乳零禁忌‧母奶育兒好簡單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暨資深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黃資裡)懷胎十月是個偉大而不輕鬆的任務,為了顧全胎兒,媽媽有時寧願忌口也不願承擔任何風險,但產後終於放鬆的身心,卻因為想給寶寶最好的母乳而又有所顧忌,事實上,許多常見的母奶禁忌多來自於媽媽過於求好心切所造成的誤解,相較於辛苦為自己設下許多限制而餵母奶餵得不開心的媽媽,順應自然、輕鬆哺餵才能讓母乳哺育經驗更順利美好。海鮮類酌量享用過敏的發生原因不勝枚舉,探究寶寶過敏的原因,有時並不是來自於媽媽攝取的食物,更多的可能反而是來自於環境,因此若要完全從食物上隔絕過敏原,勢必會造成媽媽飲食上的諸多限制,且是否一定會造成過敏也沒有定論,因此,建議媽媽與其避免吃某樣食物,不如多方攝取各種不同種類的食物,而避免單一食物的過量攝取,遇到蝦蟹類食物,如果媽媽仍不放心,那就少量的吃一些以滿足口欲,若真有擔心,也可捨棄可能含有較高致敏源的蝦頭與蟹膏及干貝。含咖啡因飲料只要咖啡因總量一天不超過750毫克即可,但因為750毫克是平均建議的最大耐受量,即便是未懷孕、未哺乳的媽媽都不建議每日有如此大量的攝取,因此,在明瞭可以安心飲用的情況下,適量攝取,以淺嚐的心態,慢慢飲用是最建議的做法。酒類或含米酒湯品以媽媽的體重來計算,酒精的飲用應每天每公斤不超過1g(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則建議不超過0.5g),若過量飲用酒類飲品,確實有可能會減少媽媽的噴乳反射、影響泌乳,也可能影響寶寶的中樞神經,因此,哺乳媽咪攝取酒類建議應保守在安全範圍內,只要把握原則,哺乳媽媽不但可酌量食用含米酒的料理,若有飲用紅酒的習慣,每日一小杯(不超過100c.c.)也不會危及寶寶。燙染頭髮選擇合格有經驗的美髮師,並選用較接近天然成分且味道較淡的產品,燙染前,要告知美髮師目前在哺乳,上藥劑時儘量避開頭皮,若頭皮有傷口,也應暫緩燙染計畫,此外,自行染髮較容易因為技術不純熟讓染劑輕易接觸頭皮,因此較不建議。間隔餵奶順利泌乳與發奶,心情的愉快無法取代食物的效果,因此,無論是飲食或美容,建議媽媽在考量寶寶的同時也要關心自己的需求,採取少量攝取、不委屈自己又可讓自己安心的方法實踐母乳哺育生活,才能讓哺乳經驗更愉快,若媽媽仍對某些行為有所顧忌,建議可以間隔餵奶的方式來讓自己安心,例如:燙染頭髮後,隨後的一餐先擠出捨棄,待下一餐再繼續哺餵寶寶,重點在於媽媽覺得安心即可。• 原文刊載於2015年0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副食品適時吃‧好處多

寶寶副食品適時吃‧好處多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彰化基督教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李政翰 )目的‧兼顧營養與發展為何要讓寶寶吃副食品?彰化基督教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李政翰指出,「讓孩子能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以避免日後造成偏食。當寶寶在6個月大以後,母乳營養已不能滿足寶寶成長速度加快的需求,因此,需要以副食品提供多元化的營養,除了熱量、蛋白質外,還有鋅、銅、鐵等礦物質,也是寶寶成長所需的營養素,以鐵質為例,寶寶6個月左右本身的鐵存量不夠,容易造成缺鐵性貧血,開始需要額外補充鐵」。方法‧以湯匙餵食既然副食品是銜接奶類與成人食物的過渡飲食,進食方式也不再如喝奶般的吸吮而已,李政翰醫師強調,「要以湯匙一口一口餵寶寶吃副食品,或是可用有吸管的杯子讓寶寶吸如果汁的液體」。由於寶寶還不習慣這樣的進食方式,往往會出現「吐舌」的反射動作,他說,「父母千萬別以為寶寶不吃而打退堂鼓,反而需要以更多的耐心餵食,好讓寶寶適應這樣的進食方式」。一般而言,瓶餵的寶寶較需要時間適應以湯匙餵食的方式。種類與份量‧每天每次一種少量剛開始吃副食品,掌握原則為「一次一樣,每天每次少量」,他解釋,一次試一種食物,但不需要連續幾天都是同一種食物,讓寶寶沒有新鮮感。如果一天吃兩到三次,每次可吃不一樣的食物,分量一點點即可,「讓多元化的食物種類提供各式營養,也增加寶寶的好奇心,以提升對食物的接受度」。觀察當日反應,並於隔日再試一次前一天的種類,分量可酌增。開始吃副食品‧仍可繼續餵奶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後,還需要餵奶嗎?答案是肯定的,仍可依寶寶的需求,繼續哺餵母乳或喝配方奶。李政翰醫師說,寶寶一開始練習吃副食品,吃的量其實不多,奶類依然是寶寶營養的主要來源。那麼,該何時離乳?也要依寶寶的身心發展而定,想喝就繼續餵,直到自然完全離乳為止。食品系列‧米精、麥精金愛斯佳無麩質水解米精精選純米無麩質,αβ雙水解特殊技術,添加多種營養成分(DHA/AA/蘋果多酚等),給寶寶健康的營養補給。卡洛塔妮纖棗麥精添加珍貴椰棗,補充寶寶更多的纖維質及鐵質;珍貴小麥胚芽,富含維生素B1、B2及維生素E和鐵質。食品系列‧罐裝副食品Nutribén貝康雞肉+蔬菜全餐唯一添加橄欖油罐裝全餐,雞肉蔬菜組合,提供寶寶均衡營養,泥狀食物提升咀嚼及吞嚥能力。用品系列‧食物調理器Rokko多功能嬰兒食物調理機溫奶+奶瓶消毒+攪拌調理三機一體;攪拌、粉碎、混合、碎冰等多種性能;亦可用於奶瓶蒸氣消毒。用品系列‧儲存盒BabyCity副食品保鮮盒材質通過SGS檢驗合格。密封防漏,精巧容量,盒身刻度清楚顯示,上蓋有3色,易於判斷容量與分裝。• 原文刊載於2015年0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破除羊膜穿刺的迷思

破除羊膜穿刺的迷思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許世賓婦產科診所院長許世賓)Part1觀念篇羊膜穿刺的由來許世賓婦產科診所院長許世賓表示,羊膜穿刺發展至今,已有超過100年的歷史,最初在西元1882年時,醫師利用羊膜穿刺來抽取羊水,進而治療羊水過多的問題;到了西元1952年,開始使用羊水來診斷子宮內的膽紅素濃度,以確認胎兒是否罹患新生兒溶血症。隨著技術進步,西元1956年時,國外學者發現可用羊水細胞中的染色體來預測胎兒性別,這也是第一次將羊水用於基因診斷。至今,羊膜穿刺已成為產前染色體異常診斷的重要項目,因為羊水中含有胎兒尿液與剝落的細胞,可偵測胎兒是否罹患先天性或代謝性疾病、開放性神經管缺損(可分析胎兒甲胎蛋白濃度)及胎兒肺部成熟度(可得知胎兒若早產是否可能造成風險),對醫師與準爸媽來說,這些摩斯密碼能夠一一反映胎兒的健康狀況,進而為未來做好準備。手術風險極低 許世賓醫師指出,目前羊膜穿刺的風險已降到極低,可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內,最主要是因為現代醫師的技術日益純熟,且配合精準的超音波測量,通常都不會對胎兒造成傷害或生命危險;不過,如果未徹底消毒,或針頭刺進其他部位(例如腸子),可能會導致感染,造成孕婦出現敗血性休克、發燒、子宮收縮等症狀,甚至引起早產,但發生機率也僅止於千分之一左右。對此,許世賓醫師也補充說明:「雖然羊膜穿刺風險極低,縱使術前已謹慎消毒,但少數準媽媽仍會在術後出現子宮收縮、羊水滲漏、陰道微量出血等後遺症,若出現這些症狀,建議準媽媽至醫院回診,檢查之後再配合適度休息,通常都不會有太大問題。」羊膜穿刺的適應症若準媽媽身為高齡產婦,又擔心染色體異常,不妨進行羊膜穿刺,畢竟高齡產婦的卵子年齡不如年輕女性,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容易出錯,一旦染色體出錯,未來胎兒的智商、器官等可能會出現多重性異常表現;舉例來說,第21對染色體多出一條,便會形成所謂的唐氏症(第18對染色體異常為愛德華氏症,第13對染色體異常則為巴陶氏症)。適合手術的時機羊膜穿刺的執行時機並非適用於每個懷孕時期,許世賓醫師表示,一般建議在懷孕第16週至第18週之間進行,因為懷孕16週之後,子宮內的羊水會達到200c.c.~300c.c.左右,在羊水充足的狀況下,就可輕易抽取樣本,較不易直接碰到胎兒,且羊水一旦足夠,縱使抽取15c.c.~20c.c.進行檢驗,對胎兒也不會產生太大影響;反之,懷孕超過22週之後,胎兒的身體會越來越大,此時下針便容易刺到胎兒器官,非必要也不建議超過22週後才執行羊膜穿刺。羊膜穿刺費用一般來說,羊膜穿刺的費用介於5,000元至8,000元之間不等,端看各家醫療院所的收費標準,目前政府也提高了羊膜穿刺的部分補助,若身為適應症孕婦,將獲得5,000元補助費用(用於檢驗費用,即染色體分析培養),其餘技術費用的部分,仍須自行負擔。醫師貼心叮嚀針對產前染色體異常與其他遺傳疾病診斷,羊膜穿刺實為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不過,羊膜穿刺能檢測出的疾病仍有限,所以目前更研發出「羊水晶片」診斷,此檢測是特別針對缺失的微小基因片段所設計的技術,除了常見的唐氏症、愛德華氏症等,還可篩測出高達一百種以上的疾病,例如黏多醣症、小胖威利症等,只要在羊膜穿刺手術當下,多抽取5c.c.即可送驗分析(羊水晶片篩檢需全額自費)。未來,將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疾病能透過羊水診斷得知,進而讓準爸媽做到事前預防,減少生下異常寶寶之後所產生的負擔;因此,若準媽媽身為適應症族群,不要害怕執行此產檢項目,且羊膜穿刺的安全性與正確性已被大多數醫界人士肯定,許世賓醫師也提醒準媽媽,縱使並非適應症族群,平常仍須對羊膜穿刺具備正確觀念,才能將正確資訊分享給親朋好友。• 原文刊載於2015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觀察寶寶排泄型態.確實掌握健康狀況

觀察寶寶排泄型態.確實掌握健康狀況

(文/林宛瑤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邱志宇)糞便與排尿的型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邱志宇醫師表示,因為新生兒的腸胃道及括約肌功能尚未成熟,所以只要一進食就會解便或排尿,而正常的尿液及糞便狀態如下:解尿/新生兒出生後前幾天的解尿次數較少,一天約3至4次,且量不多。隨月齡增長、喝奶量增加、膀胱容量及括約肌尚未成熟等因素,大約2個月大時,一天可能解尿20次以上,待膀胱容量增大一些,寶寶6個月大左右,解尿次數就會減少,一天約10幾次,而尿液的顏色為淡黃色。排便/寶寶的排便型態,會因其喝母奶或配方奶而有所差異。 .母奶母奶寶寶的排便次數較難掌握,一天大約4至5次或者更多,喝奶量若增加,大便次數也會變多。而糞便顏色呈現金黃色,可能也會有黃色偏綠色。因為母奶比較好消化吸收,所以新生兒解便的次數會比喝配方奶的來得多。.配方奶配方奶寶寶的便便次數較少,端看配方奶的種類,可能從一天兩三次到兩天一次,只要寶寶沒有腹脹或嘔吐的症狀,糞便型態是呈現黃色或墨綠色且軟軟糊糊的,就是正常的狀況。排便問題腸胃炎若寶寶排便次數變得頻繁,如一天原本2至3次,突然增加為6至7次,而且糞便較稀水,就是有腹瀉的情況。喝母奶的健康寶寶排出的糞便會帶一點酸味,而喝配方奶的寶寶,會因為蛋白質消化吸收的關係,便便味道會稍微臭一些。造成寶寶腸胃炎的原因若為感染,除了腹瀉症狀外,其糞便的氣味會有酸酸臭臭的味道。一般來說,寶寶排出的糞便若出現白、紅或黑色,都是不正常的。而較嚴重的感染會造成寶寶有血便、黏液便、發燒、嘔吐等症狀,感染又可分為細菌感染及病毒感染。食物過敏嬰幼兒發生食物過敏的機率大約是2~6%,最常見的原因是嬰兒配方奶粉。 由於寶寶胃腸道發育尚未成熟,容易對牛奶蛋白過敏,而配方奶的蛋白質是外來蛋白質,所以喝配方奶引起過敏的機率比母乳高很多。若媽咪吃的食物含寶寶不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質,蛋白質會分泌到母乳中,進而導致寶寶產生過敏症狀。如果寶寶對奶蛋白過敏,可能會出現哭鬧不安、腹脹、嘔吐、腹瀉、便秘、甚至血便的症狀。另外,皮膚也是容易出現症狀的部位,以異位性皮膚炎及蕁麻疹為主。邱志宇醫師提到,媽咪吃了有殼類的蝦蟹海鮮、牛奶、蛋、花生及堅果類食物後,食物中的蛋白質會分泌到母乳中,若喝了母乳後出現上述症狀,嚴重時甚至出現血便的情況,又沒有發燒或其他症狀,就要懷疑是否為奶蛋白過敏,宜盡速就醫。便祕若父母發現寶寶大便次數減少,3天以上才解一次便,而且解出來的糞便很硬、排便時會疼痛、哭鬧、大便卡在肛門口、甚至流血等,就是有便秘的症狀。若寶寶持續便秘,會造成感覺遲鈍,排便反射作用減弱,進而讓糞便變得更大、更難排出,最後導致寶寶害怕排便,形成不斷便秘的惡性循環。喝母乳而便祕的寶寶很少見,有些喝母奶的寶寶超過三天大一次便,甚至七、八天大一次,只要是軟便,都不算便秘。四到六個月以下的寶寶若只喝配方奶,因其含較多的鈣鹽和酪蛋白,在胃酸的作用下易凝結成奶塊,不易消化,較易發生便秘的狀況。四到六個月以上的寶寶已開始添加副食品,若添加的方式錯誤、進食量不足或食物的種類不對皆可能造成寶寶便秘。膽道閉鎖及肝炎正常情況下,膽汁是從膽管排出,而寶寶的糞便以黃綠色呈現,是因為膽色素經過腸道時,細菌與食物一起作用、消化、吸收,所以會排出黃綠色的糞便。若寶寶有膽道閉鎖或新生兒肝炎,會無法順利將膽汁排出,而囤積在體內就會造成黃疸,且寶寶的糞便也會呈現白色或灰白色,嚴重者可能出現肝硬化。若發現寶寶有相關症狀,必須儘快就醫確診,提早治療。• 原文刊載於2015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親餵母乳的姿勢與祕訣

親餵母乳的姿勢與祕訣

(文/林宛瑤 採訪諮詢/馬偕醫院台北院區護理部12C病房護理長傅美玲)親餵母乳的姿勢坐立餵採坐立餵食,可以準備ㄇ形枕,若家中沒有ㄇ形枕,也能用棉被或枕頭來替代。首先,坐在能夠靠著背部的椅子或靠牆的床上,在背部墊一個讓身體舒適的枕頭,最好有個能放鬆肩膀的扶手。採坐立哺餵時,媽咪要注意身體和肩膀不要往前傾,因為寶寶會自己調整吸吮的最佳位置,而媽咪肩膀放鬆,不只是為了自己的舒適度,還能避免因前傾而造成悶住寶寶鼻子的意外。哺餵的抱姿可分為三種:1 )搖籃式/寶寶的頭枕在媽咪手肘上,寶寶的身體需要支托,所以使用ㄇ形枕、棉被或枕頭來做支托,讓媽咪與寶寶的肚子緊貼在一起,這個支托是為了讓寶寶的頭與乳房高度相同,讓寶寶嘴巴可以找到乳頭位置,下巴貼著乳房,下嘴唇外翻後,就能順利含到乳頭,好好進食。2)改良搖籃式/因為以前的搖籃式,是讓寶寶的頭枕在媽咪手肘上,常常會讓媽咪手部的血液循環較差,身體也會不自主往前傾,改良後的搖籃式,是把讓寶寶枕著的那隻手抽離,用另一手去支撐寶寶,空著的那隻手可以隨時調整姿勢或拿取物品,還能撫摸寶寶的頭部和寶寶親密對談,能有效減輕媽咪的壓力。3)橄欖式/適合使用橄欖球式的媽咪,如較豐滿、乳頭較短的女性,如同抱著橄欖球的動作,讓寶寶吸外側的乳房,用這種姿勢比較容易讓寶寶含到乳房。躺餵躺餵時,媽咪應該採側身且稍微後傾的姿勢,這是為了避免悶住寶寶的呼吸道。可以用棉被或墊子把寶寶稍微墊高一點,讓寶寶的嘴巴可以和媽咪的乳頭同高。躺餵最容易發生危險的情況是,媽咪易在哺餵時不自覺往前傾,尤其對於每兩三個小時就要親餵母乳的媽咪而言,因為睡眠常常被中斷,若不小心睡著,在沒有知覺的情況下壓到寶寶,可能發生窒息的意外,所以採臥姿餵奶時最好要有家人在身邊,若是沒有家人在身邊,媽咪又有睡意時,就先把寶寶放回嬰兒床,以確保安全。親餵母乳的祕訣按摩產後在醫院的幾天內,媽咪可能還沒有脹奶或局部硬塊的現象,但回家後就可能出現,假設右邊乳房外側有脹奶的硬塊,就讓寶寶下巴對準有硬塊的方向含上去,因為寶寶下巴貼著的地方,最容易因吸吞動作而紓解硬塊。如果遇到乳房上方有硬塊,而寶寶不易吸吮,就可以在寶寶吸奶的時候,一邊輕輕地按摩。若媽咪乳房已有脹痛的硬塊時,寶寶的嘴巴是最佳吸乳器,請媽咪要忍住疼痛讓寶寶吸奶,通常可以舒緩脹奶的不適。因為較軟的乳房,寶寶比較容易含住,所以乳房較硬時,要先把前面的乳汁擠出來,讓乳房稍微軟化後,寶寶較能順利含乳,才能達到雙贏的成果(疏通乳房媽咪的硬塊及寶寶能喝飽)。 開始餵母乳的一週內,建議媽咪交替兩邊的乳房餵寶寶,用寶寶吸吮的力道刺激乳汁分泌,奶量就會越來越多。因為製造乳汁是兩邊同時進行,所以建議一餐先餵左邊,下一餐就先餵右邊的乳房。清潔及冷敷媽咪在餵奶前要記得把手洗乾淨,因為手會碰觸許多地方,可能帶有不少菌叢。但若媽咪未洗淨的手部沒有碰觸到乳頭,就不須刻意消毒或清洗,因為媽咪乳頭上會有一些腺體,是能保護乳頭跟乳暈的,若過度清潔反而容易受傷,所以餵奶前不必刻意清潔乳頭。假設媽咪脹奶的疼痛感較大,碰到就覺得不舒服的時候,可以局部冷敷。醫院的產後病房通常會將已消毒過的奶瓶冷藏在冰箱,就可以拿來做冷敷使用,直接在乳房上滾動冷敷,能緩解乳房脹痛。但注意要避開乳頭及乳暈,因為血管遇到冷就會收縮,反而會影響乳汁分泌和排出。若在家中,可以準備深綠色高麗菜葉,洗乾淨後冰到冰箱裡,若是有乳房脹痛難耐時就從冰箱取出冷敷,可有舒緩脹痛的效果,但最終還是要將乳汁排出,才能真正解決脹痛的問題。• 原文刊載於2015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產後惡露何時停?

產後惡露何時停?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君堯)從觀察惡露變化可了解產婦的產後復原狀況。究竟惡露有哪些變化?何時會停止?萬一滴滴答答個不停,又代表身體有什麼狀況呢?留意惡露變化,出現不對勁的時候,應儘快就醫才是。產後,除了開始學習照顧寶寶的大小事,子宮也要開始進行復原,由於子宮是一個由較厚肌肉組成的器官,不會立即恢復原狀及回到原位,約需2週內回到骨盆腔,6週內回到孕前的大小;另外,胎盤和子宮交接面的傷口也要復原,這些復原狀況可從觀察惡露變化得知,因此,需要產婦多所留意,確認產後復原狀況是否無虞。惡露從何而來?胎兒出來後,胎盤也隨之娩出,之後,陰道會分泌棕紅色的液體,稱為「惡露」。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君堯指出,惡露是指產後由陰道排出的分泌物,分泌物的來源包括:受精卵著床後,為了孕育受精卵,子宮內膜產生化學變化而成蛻膜層,產後會剝落,並隨著胎膜、胎盤組織;還有胎盤與子宮剝離後,子宮與胎盤接觸血管斷面的出血,這些物質都會一同從陰道排出。張君堯醫師說,在產後1週內,產婦會因子宮收縮而感到疼痛,他解釋,「藉由強而有力的肌肉收縮動作,讓血管受到壓迫而止血,同時,使子宮恢復到原來的大小」,產後初期的惡露呈鮮紅色,稱為「血性惡露」,主要成分是血;再來是「漿液性惡露」,血量變少,惡露成分轉為以脫落的組織物為主,且「子宮內的細菌形成菌落,細菌量增加,白血球也會變多」,此時,惡露呈淡紅色;然後,由暗紅色轉為褐色、黃色,最後變為白色,成分則以子宮頸分泌物、白血球為主。他補充,「產後大約兩週的時間,子宮會變小並進入骨盆腔內」。小心!惡露不止且有異味請就醫大部分的產婦約在3週內,惡露就會結束,但有些人仍滴滴答答,莫不深感困擾,張君堯醫師指出,「如果血性惡露的量明顯變多,且持續時間延長(3天以上);或惡露帶有異味;甚至一直滴滴答答的,原本顏色已轉淡又變紅,產婦務必及時就醫」。他補充,持續分泌血性惡露的時間太久或出血量多,所謂的量多,是與生理期月經量較多時相比,若惡露的血量大於生理期,就表示可能子宮胎盤剝離面的血管傷口沒有癒合,或子宮內可能還有胎盤組織殘留。至於後期的惡露多為白色,若是顏色轉綠,且有異味,加上產婦有發燒症狀,必須懷疑是否有感染問題。是惡露?是月經?產後惡露好不容易看似結束,但不久又有出血狀況,相信不少產婦疑惑「是惡露?或是月經?」究竟該如何分辨?張君堯醫師表示,「分辨方式依有無哺乳而定?若未哺乳,約在產後5、6個星期內會有第一次月經,顏色為鮮紅色;如果是全母乳(一天至少餵5~6次),九成的產婦在產後六個月不會來月經,少數人在一年內沒有月經,更少數者則是不到六個月就會來月經」。他說,有些母乳媽媽反應,會不時有出血現象,但量不多且顏色不紅,「這是排卵受到泌乳激素的抑制,荷爾蒙無法支撐內膜層而剝落所致」。張君堯醫師提醒,「哺乳不等於避孕」,因為母乳量決定經期的規律性,亦與餵奶的頻率及次數、時間長短有關,若不想太快有第二胎,仍須注意做好避孕措施。 • 原文刊載於2015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月子沒做好 如何補回來?

月子沒做好 如何補回來?

(文/林奕如)(採訪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住院醫師黃奕碩)如何觀察月子有沒有做好?如果生產過後,出現以往沒有的經期症狀(例如:腰痠、腿痠、經痛等),可能代表在坐月子期間,尚未將體質調整到最佳狀態。此外,黃奕碩醫師表示,惡露量也是觀察月子是否有做好的指標,生產後的3~4天內,惡露會呈現鮮紅色,過幾天之後,會慢慢轉變為褐色或淡粉色,大約10天後,惡露就會變成棕黃色,平均來看,惡露將會維持到產後第3週才會結束。月子沒做好,該如何補救?有些月子沒做好的媽咪,很擔心會影響一輩子的健康,雖不至於這麼嚴重,但留下的後遺症多少還是會讓產婦偶有不適。黃奕碩醫師表示,如果媽咪發現自己沒做好月子,可在月經快結束前,尋找專業的中醫師看診,請醫師按照媽咪的體質開立藥方,並準時服用、回診,媽咪也要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是否仍在餵奶,醫師在選擇藥方時,才會挑選不影響寶寶的藥材。除此之外,如果容易出現痠痛症狀,平時也可以多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例如小魚乾、牛奶、軟骨類的食品。飲食禁忌一般來說,在坐月子期間,冰品類的食物與飲料,必須完全忌口,有些較燥熱的食品及藥材,也應避免太常食用,否則可能會透過母乳影響到寶寶,導致寶寶的腸胃吸收能力變差。以往也有不少人認為,坐月子期間不應喝水或食用鹽分,但有這樣的說法其實是因為以前生活環境不佳,多取井水直接飲用,容易造成免疫力較低且傷口尚未復原的產婦受到感染,所以才會強調不可飲用生水;不過,黃奕碩醫師指出,由於產婦流失大量氣血,易覺得口乾舌燥,因此,每天應與一般人相同,飲用1~2公升的水分,且現代衛生習慣較好,都會將水煮開才飲用,所以不用擔心感染問題,但忌喝冰水及冷水,應以溫水為主。生活作息分娩之後,媽咪通常都會覺得「比跑馬拉松還累」、「身體好像不是自己的」,可見其勞累程度,縱使必須經常半夜起床哺餵母乳,但還是要儘量保持正常的睡眠作息,避免太晚睡覺,並於產後半年內,定時到戶外運動(以快走或慢跑為主),才不會錯過瘦身的黃金時期,同時預防免疫力下降。傷口護理除了冰冷食品、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儘量少吃之外,剖腹產媽咪也應避免在產後頻繁彎腰、搬重物等容易使用到腹部與骨盆腔的動作,否則將使傷口復原更慢,且加重懷孕中後期出現的腰痠背痛症狀。如何正確坐月子坐月子可分成四個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該吃的食物與復原部位都不相同:1)第一週/目的為祛瘀生新,促進子宮收縮、將惡露排乾淨,可飲用生化湯。2)第二週/加強產婦的脾胃功能,並強化水分代謝,緩解水腫症狀,媽咪可開始食用麻油雞,由於麻油具有潤膚作用,排便問題也可獲得改善。如果屬於燥熱體質,在煮麻油雞時,可不爆薑,麻油雞之所以會屬於燥熱食物,主要是因為炮薑的食物屬熱性。3)第三週/第三週的調養目的在於調理氣血,防止之後可能出現的落髮情形,可飲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並請合格中醫師配合媽咪體質,協助調整藥材比例。4)第四週/目的是維護子宮與卵巢的功能,建議飲用豬尾湯與補中益氣湯,或食用枸杞子、破故紙等,皆可滋陰補氣。• 原文刊載於2015年0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婦風水禁忌剖析 神明篇‧禁忌篇‧祈求懷孕篇

孕婦風水禁忌剖析 神明篇‧禁忌篇‧祈求懷孕篇

(文/彭曉薇)(採訪諮詢/風水命理大師暨謝沅瑾命理暨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謝沅瑾)神明篇 求子祭拜‧註生娘娘謝沅瑾老師說明,註生娘娘由於生前看遍人世間的疾苦,又因難產而死,對於懷孕、生產、求子及其他生老病死更能感同身受,所以民間都會祈求註生娘娘能讓未生育的人能早生貴子,有子女的人則保護子女安然無恙,有疾病纏身時能早日康復,生產時則能保佑協助婦女順產,被祀奉為庇護婦女生產、婚後不孕及保護幼兒的養育之神,能夠保佑傳宗接代、家道興隆。與胎兒一體‧胎神民間習俗認為,胎神與胎兒的靈魂是相互連接的,所以如果孕婦不小心動到胎氣的話,胎神會受到影響,或者是冒犯到胎神時,胎兒也會受到影響。兒女守護神‧床母床母是兒女的守護神,床母會在夜晚來照顧孩子,謝沅瑾老師指出,通常會在孩子出生後第3天,或是在二十四節氣、年節、初一或十五來祭拜床母,可以準備雞酒、油飯,並燒床母衣,來拜謝床母,但祭拜床母必須快狠準,因為快拜快收的寓意為「吃得快,手腳也快,照顧小孩才勤快。」懷孕禁忌篇縫針線剪東西‧搬重物舉雙臂民間習俗認為,孕婦不能夠在床上縫針線、剪東西,擔心胎兒若出生後可能手指或腳趾彎曲張不開及兔唇,類似手指、腳趾被縫起來、剪出兔唇的缺陷;孕婦也禁止抬重物,因為傳統習俗認為胎兒靈魂會含著母親靈魂的乳頭,又被稱為「奶筋」,若孕婦高舉雙手或搬重物,胎兒嘴巴不小心沒有含好,就會導致流產。使用打火機‧草繩生火謝沅瑾老師表示,孕婦不能在床上使用打火機,房間內也儘量避免擺放,因為若不小心燙到孕婦或是胎神,不僅使孕婦受到驚嚇,更擔心胎兒出生後,身上會有暗紅偏紫色的胎記,嚴重者甚至是半邊臉都有深紅紫色的胎記。觀看蓋廟刻神‧鑿井建灶民間習俗禁止孕婦觀看與建造相關儀式及工程,擔心看蓋廟、入廟儀式,容易沖到廟裡的神明或香火;近看刻神像,則擔心使神明入錯地方,讓神像敏感度及靈驗度減弱;看鑿井建灶,擔心沖到井神及灶神,會使井不出泉、灶不安火;謝沅瑾老師認為,古代換到現代社會來說,就是禁止孕婦觀看及進入建造工程,更不允許搬家,一來擔心工程的聲響大,使胎兒不安穩,二來則擔心搬家會讓孕婦身心疲累,冒犯胎神,因此孕婦必須避免看建造工程或搬家。解除禁忌篇貼上「胎神在此」孕婦生活有時候不得不移動東西或是要打掃房子,這時候也必須要考慮胎神所在位置;為了方便行事,孕婦可以事先找一張寬4公分、高10公分的紅紙,寫上「胎神在此」,貼在較不會碰觸到的牆壁上,讓胎神固定位置休息,以免一不小心就觸犯到胎神。紅紙掃把‧請胎神退避為庇佑孕婦與胎兒的平安,若想要移動家中物品,都必須請胎神暫時退避,可以買全新的掃把,在上面綁上一圈紅紙,每移動一次就掃一遍,並且邊掃邊說著:「請胎神退避,庇佑母子平安」、「不好意思,請讓讓,不好意思,請讓讓!」才能搬動家裡物品,避免驚動或傷到胎神,讓孕婦或胎兒受到影響。祈求懷孕篇木頭床鋪‧暖色系佈置房間內儘量避免過度冷色調的配色,尤其是床單的挑選應以暖色系,如紅色或紫色為主。最好住在陰陽調和的房間,房間內有窗戶,適時會有陽光從窗外投射進來,但仍有不會照射到陽光之處,在具有隱匿感及隱私的地方,相對安全感足夠,淺意識裡放鬆,身體比較能夠處於容易受孕的狀態。擺放吉祥畫及擺飾家中客廳可以擺放觀音送子圖或麒麟送子圖,有助於求子成功;另外,也可擺放內藏五色種子的麒麟,依照綠、紅、黃、白、黑的順序,將綠豆、紅豆、黃豆、白鳳豆及黑豆放入,五色豆代表種子的意思。注意居家東方所在謝沅瑾老師提及,家裡的東方為長子位置,若剛好位處於廁所或廚房,將使家中女性不易懷孕、容易流產或即便懷孕也必須剖腹產;若真如此,可以在廁所的馬桶上擺放土種的黃金葛,再用投射燈照,讓植物行光合作用吐出新鮮空氣,廚房內則是必須把肉眼所見的刀具都收起來,不能看到任何刀刃,以此來化解東方方位為廁所或廚房的危機。• 原文刊載於2015年0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淋巴組織殺手 高燒不退的腺病毒

淋巴組織殺手 高燒不退的腺病毒

(文/林奕如)(採訪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張龍)何謂腺病毒?病毒由核酸分子(DNA或RNA)和蛋白質構成,型態不像細胞,而是經由一個外殼來包覆住一段DNA或RNA的生命體,且必須寄生在活體內才得以繼續生存;而常見的DNA病毒有B型肝炎病毒、玫瑰疹病毒及本章主角「腺病毒」。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張龍表示,在西元1953年,國外醫師發現可從淋巴組織的腺樣體之中,培養出腺病毒,才會如此命名,一直到目前為止,已經出現50種以上型別的腺病毒,且未來可能還會繼續發現更多腺病毒種類。高危險群與好發季節張龍醫師表示,容易受腺病毒感染的族群為6個月大到5歲以前的寶寶,由於在未滿6個月之前,寶寶的身體裡會保有來自母親的抗體,一旦出生半年後,這些抗體會慢慢消失,才容易感染病菌。腺病毒的好發季節為春季和初夏,台灣位處於亞熱帶地區,有時冬季氣溫仍偏高,所以一年四季皆有可能會有腺病毒的流行。臨床症狀腺病毒至今已出現將近60種型別,每一種型別會引起不太一樣的症狀,包括發燒、咽喉炎、結膜炎、肺炎、咳嗽、腸胃炎等,但通常會將高燒、咳嗽、流鼻水、扁桃腺發炎及咽喉結膜熱症(PCF,pharyngoconjunctival fever)歸納為典型症狀。張龍醫師說明:「腺病毒喜歡寄生在淋巴組織,尤其是鼻腔後方的腺樣體,一旦受到感染,患者的淋巴結及扁桃腺會出現紅腫,影響呼吸道通暢,半夜可能會嚴重鼻塞及咳嗽,甚至引起肺炎、中耳炎等續發性感染。此外,腺病毒也可能感染眼結膜,造成紅眼症,少數患者還會出現出血性膀胱炎,雖然會伴隨血尿,不過通常一天左右就會恢復。」治療方式相較於細菌感染可用抗生素治療,腺病毒並無特效藥可醫治,還好腺病毒致死率極低,只要排除罹患其他嚴重疾病(例如腸病毒、流感、泌尿道感染等)的可能性,就可以採取支持性療法,待病情自行康復即可。罹患腺病毒的寶寶,大概會發燒3~7天,這段時間雖然精神較差,但只要多休息、多喝水,等退燒之後,通常都會恢復活力,如果發燒情形太嚴重,醫師就會給予退燒藥。張龍醫師提醒,若寶寶的體溫稍高,卻還是活蹦亂跳,其實不需一直使用退燒藥或肛門塞劑,否則擔心藥物可能會身體帶來太大負擔。此外,在寶寶生病這段期間,父母須注意是否出現中耳炎、肺炎、脫水等症狀,尤其喉部淋巴結紅腫將使痰增多,痰變多時也容易造成細菌感染耳咽管,所以中耳炎是較常出現的併發症;若不慎引起這些併發症,醫師就會給予寶寶抗生素治療。腺病毒仍無相關疫苗由於腺病毒型別繁多,且有反覆感染的機會,縱使施打疫苗也無法維持長期太久的抵抗力,加上重症案例不多,比起致死率較高的疾病,研發其疫苗的必要性就顯得較低,目前只有專門給予美國新兵的口服疫苗,以避免在訓練營中引起集體感染,尚不建議使用於幼童。日常預防腺病毒主要經由飛沫與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張龍醫師表示,不管寶寶是否罹患腺病毒,只要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就要主動戴上口罩,平常也須保持良好的手部衛生習慣,儘量不要和其他孩子共同使用玩具,並避免頻繁出入醫療院所;若不慎受到感染,應向幼兒園請假,讓寶寶自行在家隔離兼休養。此外,新聞報導中偶爾會出現「某地區集體暴發『泳池熱』」等字眼,「泳池熱」其實就是由腺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傳染途徑則是藉由游泳池中的水,使腺病毒進入到眼結膜及咽喉中,不過,只要游泳池的含氯量足夠且不超標,就能給予寶寶一個安全的游泳環境。• 原文刊載於2015年0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