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亮哲的親子冒險爸爸訓練班父親的角色

亮哲的親子冒險爸爸訓練班父親的角色

文.圖/亮哲 小時候,因為是雙薪家庭,我成為了鑰匙兒童,週一到週五的白天時光都不會有父母的陪伴,每天上下課走在一樣的道路上,看著一樣的風景,最後再循著奶奶滷肉汁的香味回到了家。 原生家庭影響「爸爸」定義 這樣規律的生活都是循著父母的上班時間而制定出的規則,也順理成章地讓我們學習利用這些屬於自己的時光。傳統的教育中,嚴肅的父親代表著威權和法律,慈愛的母親代表著安慰和溫暖,考不好總會戰戰兢兢躲在房間裝乖,以防父親突然看到我而問起成績,那是我小時候對父親的魔鬼印象。 自己當了爸爸之後,我開始思考並觀察各種當父親的方式,以一種考聯考的心態來四處搜索資料認真研讀。因為網路的發達,只要搜尋「親子關係」或是「爸爸的責任」之類的關鍵字,就會出現很多專家解析或是教導我「如何當爸爸」,這些資訊總能讓我頻頻點頭,總覺得每一條都適用。但看了這麼多教育成功的案例,這麼多讓人茅塞頓開的專家專欄,我卻忘了與其遵循別人的看法,倒不如先認真思考,我的原生家庭讓我成為「什麼樣的爸爸」? 用笑容開啟早晨 第一個能夠讓我參考的人,當然就是我的父親,他當過職業軍人,所以不由自主地散發出一種讓孩子們望而生畏的威嚴,雖然他不至於不苟言笑,但他嚴肅的樣子卻是我對他最大的印象。另外一方面,他是一個愛好潛水、釣魚的戶外旅行者,並且精通射箭和高爾夫球的運動選手。我喜歡老爸給我的英雄形象,但卻不喜歡他一直以來給我的鬼見愁印象,因此,我希望孩子看見我,我都是以滿滿的笑容對待。 後來我發現,每天早晨起來的第一個笑容,可以決定孩子一天的心情。久而久之,我漸漸成就了我想要的親子關係,早起的女兒們會前仆後繼,爬到我身上叫我起床,用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笑容和元氣大聲說早安,這個似乎只有親子電影才看得到的場景,幾乎每天在我的家中上演,不得不說,這在我的孩提印象中,還真沒有出現過。 天馬行空的問題 父女間的創意課 還記得小時候我最討厭聽到的是「小孩不懂,不要問」。或是常常聽見大人的閒聊話題,想要熱情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意見時,卻發現大人冷冷地應對或省略不回應。或許有些大人的話題真的不適合小孩參與,但不代表他們小小的腦袋裡不會有一些創意或有趣的想法。所以自從小孩會開始發問時,所有的問題我都試著回答:「為什麼車子會跑?」、「為什麼不能每天都去迪士尼?」、「為什麼颱風天外面會有怪聲音」。諸如此類天馬行空的問題,能回答的我一概不逃避。有些大人會因為孩子的問題不成邏輯而忽視甚至一笑置之,但其實孩子有時候並不是真的要答案,而是希望能用這樣的方式來達成與父親互動的目的。而讓孩子將自己有限的認知無限地組合發想,是他們勇於面對問題的訓練,也是父女間最重要的創意課。 尊重孩子的創作 珍視孩子的努力 繪畫,是孩子與這世界溝通的方式。自從大女兒會開始在家裡四處隨意創作時,我就讓出了一面2X1.9公尺的大牆讓她揮灑自如。也因為我自己是學設計的,所以看著孩子在牆上自由發揮的快樂模樣,就能想到自己在創作過程中那種愉悅。甚至在孩子畫不到的地方,我會延伸她的創作,有時候來到家中的客人也會來此揮毫一番。於是,那面大牆就成了孩子和朋友們互動的最佳遊戲區。隨著女兒慢慢長大,一張張圖畫紙就如同壁紙貼滿家中,真的貼不下的大作,我們也都很珍惜地收藏著,讓她知道我們認真對待她努力的成果,也讓她知道辛苦的創作帶來的樂趣與成就。這,是孩子成長最大的養分。 快樂的基礎建立在正直誠實之上 時代變了,煩惱也多了。以前單純朝九晚五的父母用最直接且堅定的價值觀影響著我們。但在現代這個眼花撩亂的世界中,孩子雖然要依據的是父母的價值觀,但父母卻很難找到一個牢不可破的規則讓孩子遵從。回歸到原生家庭的價值觀,我的父親給了我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對他來說,成績一直都不是最重要,那只是對自己負責的事物之一,和自己打理日常生活一樣。他給我最重要的影響,是正直且誠實,這是他不停要求我必須做到的,因為這才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和人群中的基本條件。 而現在也身為父親的我加入了一個元素:快樂。但是快樂的基礎必須是建立在誠實、正直,並且與人為善,我們一輩子的努力要換來的是幸福和快樂。這些東西在大人身上必須汗流浹背才能獲得,但其實在孩子身上都能簡單散發。未來,孩子一步一步地長大,遇見了各種外在加諸在他們身上的錯誤或是不公平,必須由他們自己消化解決,我們並無法隨時糾正。 亮哲爸比真心話 每個家庭的處事價值觀,才是讓孩子向外面的天空飛去時,最堅韌的翅膀。 ※原文刊載於2016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保母‧托嬰中心‧親帶‧長輩寶寶該給誰帶?

保母‧托嬰中心‧親帶‧長輩寶寶該給誰帶?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社工員林沂鴻 生育了寶寶之後,爸媽不免開始煩惱孩子該給誰帶?保母、托嬰中心、親帶、長輩照顧等各有利弊,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和寶寶的方式?在這四種模式中,分別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類家庭環境 培養安全感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社工員林沂鴻表示,若將寶寶交給保母照顧,處於類家庭的環境,對於孩子的環境適應較有幫助,不論帶到保母家或是家長接回家照顧,不太會出現環境銜接上的問題。林沂鴻社工員建議,孩子在3歲前需要建立安全感,以類家庭的環境較為適合,而政府規定合格保母最多收托人數為1:4,在收托比例較少的情況,對於孩子的關注程度相對提升。再者,保母的彈性空間會比機構托育還大一點,如果家長突然要加班或臨時有事,與保母溝通、協調後,或額外給予一些費用就可延續托育時間。 選擇合格保母 托育有保障 2014年12月1日開始全面落實保母登記,取得證照後的保母必須向政府登記後才是合格的保母,並接受政府的督導。會有輔導員至保母家中進行評估,確認環境適合托育寶寶。然而,居家保母的缺點為「不透明」,由於居家環境屬於保母的私領域,許多家長因為近便性與費用低廉,而選擇沒有向政府登記的保母,雖然省錢省力,卻使孩子暴露在高風險的環境下。現在都是以專業角度來考量,保母照顧孩子的方式被專業化,合格保母的平台、媒合服務也受到政府的監督,對家長與保母雙方都更有保障。 @中:團體生活的開始‧查詢評鑑公告 @內:林沂鴻社工員說明,托嬰中心是團體生活,有些孩子對這樣的模式無法適應,而托嬰中心也有交叉感染的疑慮,當有孩子受到感染,就需要自主管理,在家休養,此時若爸媽都要工作,就會出現照護上的問題。家長在選擇托嬰中心時,要注意環境與消防安全,也要觀察師生比是否符合1:5,由於托嬰中心可能有疾病感染疑慮,可以詢問一下關於器具使用狀況、消毒流程等,家長也要注意托嬰中心的門禁管理問題,以及孩子的接送狀況等應對措施。大部分托嬰中心都會製作餐點,可以觀察一下餐點的製作情況,了解副食品的製作流程。托嬰中心需要合法立案,會經過一定的程序與評估,社會局才會核發立案證書,只要是有立案的托嬰中心,都會定期參加評鑑,可在各縣市社會局查詢到,爸爸媽媽必須慎選,以免將來發生糾紛時求助無門。 @中:親帶寶寶‧先檢視個人特質 @內:是否親自照顧寶寶沒有一定的答案,但媽咪必須先檢視自己的特質:自己在家帶孩子會感到愉快嗎?有沒有人能替手幫忙照顧孩子,讓自己休息一下?其實很鼓勵父母親自教養孩子,但必須看每對父母的規畫與特質,林沂鴻社工員表示,家長親帶寶寶是目前普遍認為對孩子最好的方式,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且6歲前每個階段的變化很大,若家長有機會與孩子相處,可以成為父母美好的回憶。 @中:長輩照顧‧建立良好溝通 @內:將寶寶交由長輩照顧較能彈性協調時間,且長輩是熟悉的親人,家長也會比較安心,但要注意溝通管道是否暢通。林沂鴻社工員提醒,家長也必須了解,親友長輩並非專業保母,是義務幫忙照顧孩子,除非本身就是專業保母,否則在教養的專業性一定不會比保母或托嬰中心熟悉。除了缺乏教養上的專業知識,長輩可能也會有體力上的問題,現在都晚婚晚生,長輩的體力可能無法負荷。再者,若有教養觀念的不合,溝通上反而比保母、育嬰中心更困難,容易造成家庭問題。家長須謹慎衡量,若長輩體力負荷不了、有自己的生活規劃等,家長也要尊重他們的選擇。 ※原文刊載於2016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認識嬰幼兒血管瘤

認識嬰幼兒血管瘤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蕭正輝兒科診所院長蕭正輝 血管瘤是一種良性的血管病變,主要是血管內皮細胞快速增生變大所引起,血管瘤會經歷一定的增生期與退化過程,一般寶寶2歲大後會進入完全退化期,臨床上,退化過程可能持續到孩子上小學的階段。 認識「血管瘤」 血管瘤因外觀呈不規則形狀且為暗紅色,因此也被稱為「草莓血管瘤」,其形成原因為血管內皮細胞快速增生變大所引起,通常病灶會增大到最初發現的3~5倍大,也有部分案例出現增生至10倍之大。血管瘤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不僅於肉眼可直接看到的皮膚,也可能出現在體內臟腑。 一般血管瘤會在寶寶出生後1個月內出現,臨床上出生即被發現佔30%,剩餘的70%則會於出生後1~4周被發現。蕭正輝兒科診所院長蕭正輝指出,血管瘤並非惡性腫瘤,絕大多數並不影響寶寶的健康,而且會經歷一定的增生期與消退期。據臨床觀察發現,一般血管瘤會在寶寶出生至6個月大前出現,較少拖到寶寶1歲大後才出現,增生期通常於發現血管瘤後6~9個月內,待寶寶1歲~1歲半後則開始進入退化期,一般到2歲後會進入完全退化期,也就是最晚會於此階段進入退化過程。血管瘤既有的增生期和退化期是沒有辦法左右的,但若增生太快可以靠藥物治療延緩生長,其嚴重度可大可小,血管瘤消退的快慢也因人而異,臨床上大部分的孩子會在5歲大左右消退,但也有案例是孩子上了小學後約9~10歲才完全消失。 早期確診早期治療 抓住黃金治療時機 過去血管瘤的治療觀念是:「5歲後若無消退才需治療」,但因為血管瘤有60%好發於頭頸部,爸爸媽媽都會很擔心血管瘤造成寶寶外觀與他人不同而招來異樣眼光,同樣也深怕影響寶寶的自信心,因此,過去經醫師診斷為血管瘤且無積極的治療手段,經常造成爸爸媽媽的焦慮與擔憂。蕭正輝醫師表示,早期確診、早期治療,能讓家長更清楚了解能為孩子做什麼,抓住黃金治療時機,並有效降低可能的醫療費用支出。蕭正輝醫師指出,大多數於1歲內還在增生期的階段,治療效果有限,除非是長在眼睛、鼻子、嘴色或是肛門等容易影響到這些器官的功能,或是增長速度過快甚至合併出血等異狀,較需要優先處理。 血管瘤的治療方式 一般較表淺的血管瘤,可透過類固醇的塗抹讓細胞、血管自行萎縮;但如果血管瘤位在皮膚較深層處,則可能需要注射類固醇或硬化劑的方式才可能抑制血管瘤的增生;現行治療血管瘤常使用雷射,雷射光的熱能可被紅血球吸收,達到破壞血管壁的作用,但雷射並非一次就能完全治癒,需依照病灶的大小、生長深度等面向進行數次療程,且目前國民健康保險並無給付,治療費用也相對較昂貴。 不同的治療方式原理雖不盡相同,但都是為消除不正常增生的血管,最終目的就是讓血管瘤消退後不影響未來美觀;若血管瘤在增生期成長的速度太快,透過積極治療可能讓原本長到5倍大的血管瘤只長到2倍大,消退後也較不容易留下疤痕。蕭正輝醫師提醒,若初步懷疑為血管瘤,寶寶到2歲後卻仍未開始消退,或是合併不正常的出血、傷口感染、潰爛等問題時,必須請專業醫師再評估是否並非單純的血管瘤。 善用醫療資源 把握健兒門診 一般寶寶出生至1歲大這個期間,需定期接種不同預防針,疫苗施打可至一般小兒科診所或者醫院的健兒門診。健兒門診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兒科醫師能有更充足的時間,與爸爸媽媽討論孩子生長過程當中可能碰到的問題,及給予正確的衛教諮詢。因此,若是寶寶有血管瘤問題,不妨利用帶寶寶注射疫苗的機會與小兒科醫師進行討論與觀察,及早發現問題也能及時轉介其他專科醫師進行治療。 ※原文刊載於2016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自製甜點 滿足口欲好安心

孕期自製甜點 滿足口欲好安心

文/洪郁鈞  食譜設計製作‧採訪諮詢/創意食譜達人王安琪老師 當新生命偷偷進駐,孕媽咪的飲食因為愛護胎兒而變得謹慎,為了控制孕期體重與母胎健康,甜食成了拒食名單的一員,但充滿甜蜜誘惑的甜點畢竟讓人無法抗拒,其實,若能親手自製,掌握甜品的成分與甜度,孕期享用甜食也能好安心。 市售甜食難避添加物 為了吸引消費者的味蕾、增加色澤或延長保存期限,市售甜食的化學添加物無可避免,加上未參與製作過程,物料的新鮮、保存方式或過程中的衛生標準都無法掌握,而超量的糖分與熱量在市售甜食中更是時有所見,一杯手搖飲料或一塊蛋糕,隨時都有可能讓孕媽咪的體重控制計畫失控,讓愉快的孕產經驗暴露在健康風險之下,因此孕媽咪選購甜品時不可不慎。 市面常見甜品的食品添加物種類 巧克力:乳化劑、凝結劑、香精。 冰淇淋:乳化劑、安定劑、阻斷劑、香精。 蛋糕、鬆餅、甜甜圈:人工香料(如:香草粉、奶香粉、咖啡精、綠茶精等)、色素(如:常見的焦糖色素)、膨鬆劑(泡打粉、塔塔粉)。 布丁:色素、乳化劑、黏著劑(如:鹿角菜膠)、人工香料。 餅乾:人工香料、螢光劑、膨鬆劑、改良劑、乳化劑、色素、防腐劑(己二烯酸)。 麵包:改良劑、乳化劑、香料、防腐劑(己二烯酸)。 自製甜點可避免不明成分的擔憂 懷孕期間,為確保胎兒健康,均衡飲食的設定中,沒有太多甜食立足的餘地,但偶爾享用甜食的樂趣,若因為懷孕而完全剝奪,卻又顯得不近人情。既然孕媽咪的飲食計畫中,甜食的攝取原本就有所限制,因此,若攝入的量與次數不多,建議媽媽不妨自己採買安心的原料、自行製作,一方面不怕吃進不明的添加物,另一方面自製兼具營養與低熱量的甜點,也能為自己與胎兒的健康把關。 選擇較健康的製作原料 自製甜食聽起來有點耗時費工,卻能為媽咪帶來滿足感與成就感,有助培養孕期好心情,且許多甜食的製作並不困難,只要備妥器具與食譜,就能開始手做的樂趣,王安琪老師建議,為了讓甜點吃起來更健康,原料的選擇可以多斟酌,汰換較不健康的物料,以健康、品質較放心或熱量較低的原料為優先,例如:在麵粉的選擇上,可以選擇有機的商品,或選擇米穀粉、蕎麥粉、全麥麵粉、雜糧粉等較有營養價值的穀粉,細糖也可以嘗試改用蜂蜜、寡糖、黑糖,儘量避免使用果糖,或少量使用細砂糖,高脂肪的乳酪可改用脫水優格來取代,奶油則可嘗試用液態植物油如:葵花油、橄欖油或玄米油等味道清淡的油品來取代等。 可取代動物性鮮奶油的脫水優格 材料: 濃醇原味優格200克、玻璃盆1個、細目篩網1個、咖啡濾紙(或廚房紙巾1張)。 做法: 1) 玻璃棚上方架著細目篩網,篩網上鋪咖啡濾紙(或廚房紙巾1張),將優格倒在濾紙上,把濾紙往中間褶,蓋住優格。 2) 準備另一個碗,碗內放置等重的物品,壓在優格上方,放入冷藏脫水,脫水時間至少4小時,隔夜亦可。 3) 隔日約可取出150克的脫水優格(會依優格含水量與脫水程度而有不同)。 孕期甜食攝食技巧 除了自製甜點,孕期攝取甜食也有技巧,例如:與朋友相約吃下午茶,儘量避免瑪德蓮、馬卡龍等高油高糖的甜點,可選擇戚風蛋糕或水果優格,平常想吃甜食時,也可優先選擇水果,滿足對糖分的需求,減少對其他甜品的欲望、邀請家人朋友一同分享一至兩道甜點以分擔攝入量,或是可選在一天較早的時間淺嚐,讓熱量有足夠的時間在一天中被消耗,但王安琪老師也提醒,為穩定孕期的血糖,孕媽咪在攝取甜食時,仍要控制份量與頻率,才能確保吃的開心又安心。 ※原文刊載於2016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別輕忽孕期脊椎問題

別輕忽孕期脊椎問題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亞東醫院骨科醫師廖伯峰 懷孕後,由於荷爾蒙變化以及子宮、乳房重量增加,使脊椎承受的壓力也增加,容易讓孕媽咪感到腰痠背痛。有些媽咪在孕前就有脊椎側彎、腰椎間盤突出等症狀,更不能輕忽脊椎問題。 負擔增加 容易腰痠背痛 懷孕分為三個階段,初期因為胚胎還很小,羊水少,原則上對脊椎影響不會很大,此時也會視情況請孕媽咪進行一些和緩的活動,增加背部肌肉的力量。懷孕對於脊椎的影響主要都集中在中、後期,由於人體站立時,背部肌肉需要施力,中、後期隨著胎兒重量增加,有些媽媽可能沒有運動的習慣,背部肌肉較不強壯,隨著需要承擔的重量越來越大,孕媽咪就容易腰痠背痛。而孕期除了體態改變,內分泌系統也會出現變化,甚至有些媽咪會出現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症狀,這些可能影響到骨密度,雖然不至於造成重大影響,但有些人可能會因此出現骨質疏鬆的狀況。 孕期3大脊椎困擾 廖伯峰醫師表示,肌肉在20歲左右會發展成熟,35~40歲以後肌肉力量開始逐漸下降,女性通常比男性提早出現。常見的腰痠背痛、肌肉痠痛等現象,通常是長期沒有訓練、規律運動習慣所致,隨著年紀增加,肌肉力量會下降,容易受傷,平均每5人中有1人會有長期下背痠痛症狀,不完全是骨頭的問題。 1) 脊椎側彎 對於已經懷孕的媽咪,不論是骨科還是神經內科,醫師在用藥上一定會非常小心。通常脊椎問題不太會影響到胎兒,反而對母體影響較大,因為腰椎是支撐身體的重要構造,對日常生活功能比較有影響,例如可能無法久坐、久站,但大部分不會有功能上的缺損。現在國內普遍都很重視脊椎側彎,通常不會延誤就診,如果平時有持續關注,孕期也不用特別擔心,可以輔具或緩和的復健療程幫助孕媽咪舒緩不適。 2) 椎間盤突出 脊椎從頸椎到腰椎,每一節脊椎間都有椎間盤,可說是脊椎的關節,由於脊椎會旋轉、彎曲,椎間盤可避免骨頭間撞擊。患有椎間盤突出的人是因為先前曾受傷,例如車禍、運動傷害、高處墜落等,還有一部分不一定有很明顯的受傷,但可能久坐或是長期姿勢不良所導致,屬於慢性傷害。由於胎兒會造成脊椎負擔增加,若有椎間盤退化的媽咪,本來椎間神經孔空間就比較小,再加上增加的重量,使空間變得更小,會壓到神經。也有些媽咪本來症狀不嚴重,只是偶爾不舒服,但懷孕後症狀反而加重了。廖伯峰醫師建議,若有脊椎相關症狀,在孕前就應就診治療。 3) 骨質疏鬆 懷孕以及初期哺乳因女性荷爾蒙改變,容易造成骨質疏鬆,廖伯峰醫師鼓勵成年女性應適量攝取鈣片,避免骨質流失。因為懷孕時很多治療的藥物會從胎盤影響到胎兒,用藥會有許多限制,若有出現這些脊椎症狀,包括骨質疏鬆、椎間盤突出、腰痠背痛等都會採用比較保守的治療,例如復健、熱敷、戴護腰等,或適當地背肌訓練來改善,等到生產後才會進一步治療。 運動是最好的保健 對於骨骼肌肉系統而言,若無其他異常,運動是最好的保健,游泳、慢跑、瑜伽等都能訓練到全身肌肉,有些運動不會訓練到心肺功能,建議有氧、無氧運動搭配進行。廖伯峰醫師提醒,平時應避免超過身體負荷,例如久坐的人要適當使用護腰或適當休息,均衡飲食可避免營養流失,鈣片、維生素D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維生素B群對身體機能修復也很有幫助。一般而言,保健食品還是屬於補充性質,平時仍應以均衡飲食為主。 ※原文刊載於2016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教養方程式 探索宇宙‧透視未來 星象觀測

教養方程式 探索宇宙‧透視未來 星象觀測

文/車先蕙臨床心理師 未來的世界,是太空世界!太空旅行在這個年代已經開展,它將會是未來人類慣常的活動之一。自古以來,人類對於浩瀚宇宙的探究,便存在相當大的興趣。 古人觀星象預測吉凶,制定曆法,占星術受到統治者的信任,也主宰人民的生活。後來發展的星象學,如紫薇斗數、八卦論命、12星座等,都是人類和宇宙融合聯通的學問。而這些有趣的星象知識,也可以讓孩子洞悉自己的個性傾向,讓他們更加認識自己。然而,隨著太空科技的神速進展,人類探索宇宙的範圍越來越廣。在不遠的將來,可能會有旅遊行程帶你前往大熊星座與獵戶座呢! 讓孩子比別人早一步進入未來世界 台灣教育內容較少涵蓋天文學,因此天文知識是台灣學童必須主動涉獵才可獲取的知識,這也是家長可以透過家庭教育幫助孩子的地方。在生活中帶著孩子進行星象觀測活動,美妙的夜空不只是浪漫的美景,更是孩子窺探未來生存世界的天窗。家長們可以從生活中的占星文化開啟孩子基礎天文知識的起點,激起孩子們探索宇宙的興趣,也可以透過閱讀星象故事書,創造想像空間,讓無垠的宇宙變得更貼近生活。 此外,可以讓「追流星」成為一個浪漫的親子活動,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一起去野外看星星,觀賞流星雨,學習星象觀察。還有許多天文台舉辦的活動,可以讓孩子吸收專業的天文知識。透過這些活動與刺激,或許能無心插柳的栽培出一個天文學家呢! 探索天文館 最著名的天文教育場所就是「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這個場館提供了館內展覽、劇場與網路天文學等服務。除了靜態的展覽區供民眾學習之外。我最喜歡的就是使用望遠鏡眺望星空了。館內有第一觀測室的蓋賽格林式反射望遠鏡,可觀測太陽黑子的活動,建立天文觀測資料庫,具有研究的功能,但民眾無法使用。而第二觀測室的庫德式折射望遠鏡,平日開放導覽,特別的是在周六晚間19:00~21:00開放供民眾觀察星空,遇到特殊天象如彗星、日食、月食或是七夕、中秋節等特別節日還會特別開放,讓民眾觀測此時美妙的星空。不過,要注意這是需要特別預約的喔! 除了觀測星象之外,天文館最酷的就是經常會更換主題或內容的宇宙劇場和立體劇場了。館內會排出不同的節目表,根據劇情內容做出刺激的特效,有時緊張興奮、有時愉悅驚喜。還有好玩的宇宙探險設施,可飽覽太陽系風光、探索外星世界並親身體驗宇宙星海的壯觀浩瀚。 網路天文館就是透過網路來與民眾近距離接觸的一種服務,有互動式教材介紹各種天文知識,例如:如何判定星星的亮度?人造衛星是怎麼發射到太空的呢?而且還有每月星空圖,可以讓我們知道每日仰望星空時,會出現哪些星座。 天文app 認識美麗星空 手機可以下載很多天文app,幫助我們認識夜晚美麗的天空。像是iphone可以用的是SkySafari、Skyview、Star Walk、Sky Live、Luminos等軟體。Android系統的手機可以下載「我的天文台」(MyObservatory)、Google星象圖、NASAImages、Star Chart等免費軟體,或是需小額付費的Sundroid與CelesteSE。其實還有許多有趣的app,爸爸媽媽們可以自己挑選喜歡的試試看,然後運用這些軟體陪著孩子抬頭看看美麗的天空,不要只是低頭抓怪滑手機。 光害讓1/3的地球人看不到星星! 最後要跟大家談談星象天空的保護。2001年「光害科學與科技組織」(The Light Pollu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發表了一張全球光害地圖,其中台灣西部地區達紅色警戒!光害造成什麼問題呢?除了過度亮光浪費資源之外,還有其他很不好的後果。首先,光害破壞生態環境,讓植物生長時序改變、夜行性鳥類受光害影響過度飛行、綠蠵龜產卵量變少等。第二,人的眼睛受光害發生病變,更容易讓人產生偏頭痛、暈眩等症狀。第三,白天、夜間過度受光容易影響睡眠,降低褪黑激素的分泌,導致人們易失眠。 其實台灣可以看到很多星星,但都是在光害少的地方。偶爾我也會在夜晚抬頭觀望星星,看看月亮,找一下北極星。欣賞夜空真的是心曠神怡、無限療癒的活動。如果我們可以少用一些電,少點一盞燈,建築物少用一些雷射光,就可以讓美麗的星空綻放在身邊,不用大老遠的跑去山上鄉下外島,隨時可以享受抬頭的美好!  結語 星象觀測是個浪漫的親子活動,利用app軟體天天帶著孩子欣賞夜空,說說美麗的星象傳說故事。也可以來個野外宿營,到沒有光害的營地欣賞夜空,跟宇宙合而為一。還有利用天文館提供的設施與網路知識,帶著孩子探索天文世界,學習天文知識,啟締孩子對宇宙的好奇與興趣,讓小小的星象觀察家也有機會變成NASA太空站的科學家。父母親的帶領,就是孩子進入未來世界的隧道!這些生活教育就可以讓我們的孩子早日認識他們的未來,就像透過「蟲洞」進入未來,他們的人生會有更豐富美妙的色彩! ※原文刊載於2016年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遠離尿失禁.孕期應注意的5大保養

遠離尿失禁.孕期應注意的5大保養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雙和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楊振銘 國人女性平均在40~60歲會出現尿失禁的問題,懷孕、生產是造成尿失禁的原因之一,懷孕期間常見輕微頻尿、漏尿現象,透過正確的骨盆底肌肉運動訓練,產後都能得到良好的改善。 孕期容易出現漏尿的原因 懷孕期間造成「漏尿」最重要的原因為,骨盆底肌肉鬆弛與子宮體積增大的物理性壓迫性傷害,加上懷孕後期骨盆底愈來愈低,腹壓訊息的傳導無法到達尿道等因素,漏尿現象隨懷孕周數增加而愈來愈嚴重。雙和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楊振銘表示,一般懷孕12周,10個孕婦之中會有3個有漏尿症狀,隨著懷孕周數增加,比例也越來越高。生產後42天產褥期結束,持續有漏尿症狀的初產婦約7%,經產婦則提高到10%。 尿失禁是什麼? 不自主、無意識的漏尿稱為尿失禁。尿失禁分為短暫性與持續性,持續性尿失禁再細分為應力性、急迫性、滿溢性與混合型4種。 1)  應力性 / 因咳嗽、打噴嚏、提重物等行為而造成腹壓突然增加,所產生的漏尿現象。隨年齡增加、肌肉鬆弛,又或是停經後、多次「生產」、肥胖、便祕、經常搬提重物等,經年累月所造成的骨盆底肌肉群鬆弛;括約肌閉鎖不全或尿道組織受傷等。 2) 急迫性 / 容易感到膀胱的飽漲感,還沒到廁所就開始有漏尿的狀況。膀胱肌肉收縮不穩定、膀胱炎、急性或慢性尿路感染或骨盆神經肌肉、損傷等所造成。 3) 滿溢性 / 膀胱充滿尿液不自主的流出。由於尿道阻塞或神經性、代謝性疾病造成膀胱收縮無力,夜間尿床除了急迫性尿失禁所造成,有時須考慮為滿溢性尿失禁。 4) 混合型 / 應力性尿失禁合併急迫性尿失禁。 用對力氣,學習凱格爾運動 凱格爾運動(骨盆底肌肉收縮運動=縮肛運動),改善孕期骨盆底肌肉群鬆弛的問題,加強骨盆底肌肉耐力與彈性,減少骨盆腔支撐力不足產生的傷害。楊振銘醫師表示,透過日常主動式的收縮訓練,為強化骨盆底肌肉群的根本之道,懷孕初期開始做訓練,對孕期及產後恢復都有相當大的助益。雖凱格爾運動耳熟能詳,楊振銘醫師表示,臨床上卻有40%的孕媽咪沒有做對正確收縮,縮肛運動常和提臀運動畫上等號,但施力點與訓練到的肌肉群並不相同,凱格爾運動完全不需用到臀部、腿部或是腹部的力量。 預防尿失禁從生活習慣做起 治療尿失禁的方法可從強化骨盆底肌肉收縮運動之外,還有手術、藥物、體外磁波儀等治療,但懷孕期間為避免影響胎兒成長發育,治療方式以生活習慣的調整及行為療法為主。應從避免易造成骨盆底肌肉疲乏、鬆弛、無力等加重漏尿狀況的行為做起。 1)    控制體重 / 懷孕期間體重增加較理想約10~12公斤,如孕期暴飲暴食體重增加過多,會增加腹腔壓力。 2) 預防便祕 / 若腹部必須經常用力解便,則會影響骨盆底肌力及支撐狀況。均衡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避免高油脂、重調味的料理方式。 3) 不憋尿 / 憋尿時骨盆底肌肉用力緊縮,長期下來骨盆底肌肉同樣會有疲乏鬆弛現象。以攝取足夠的水分為前提,不憋尿。 4) KNACK / 造成腹壓增加,如咳嗽、打噴嚏、大笑等行為前,先做縮肛動作,可大大減少漏尿的現象。 5) 減少咖啡因攝取 / 咖啡因刺激膀胱迫尿肌收縮,使膀胱變得敏感、不穩定而產生漏尿。減少咖啡因的攝取,以水、豆漿、果汁等不含咖啡因的飲料代替。 如無懷孕的婦女或是沒有尿失禁困擾的女性,平日也可透過容易操作的凱格爾運動,保養骨盆底肌肉群的強度與耐力,可預防隨年齡老化所造成的鬆弛問題;孕期有輕微漏尿的孕媽咪們也不要過於擔心,只要學習正確的凱格爾運動,產後能恢復的相當快速,不要輕忽日常的保養,才是預防尿失禁的上上策。 ※原文刊載於2016年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帶領孩子認識四季星座與月亮

帶領孩子認識四季星座與月亮

文.整理/周滋靜 採訪諮詢/中華民國蒙特梭利教育發展學會理事長王川華 營造讓孩子熱愛學習的環境 孩子的腦袋是一個個的小宇宙,宇宙間存在無限可能,就如同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腦部便存在許多潛能,而這些潛在能力,需要透過不同的方式去引導、開發,進而變成孩子們能夠使用的能力。中華民國蒙特梭利教育發展學會理事長王川華表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而幼兒教育是經由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秩序性、手眼協調,讓孩子能自動自發學習的過程,透過日常生活、環境的學習,讓孩子從實際參與體驗,逐步累積成為一個大人應俱備的能力。其實從嬰兒時期開始,頸部穩定支撐、翻身、會坐、學爬、站立與行走能力的發展,就是孩子想要掌握自己、學習獨立的過程,大人應該要尊重每個孩子特質,給予最適當地引導與資源,而不是一昧將自己的期待套在孩子的身上,強迫學習、限制發展,以免澆熄孩子對學習的熱情。 四季星空 春季星空:春天是個春暖花開、鳥語花香的季節,但是雨天、多雲、多霧的時候佔多數,相對夜空也較暗淡,能夠好好觀賞春季星座的日子也較少。   夏季星空:炎熱的夏天總是令人煩躁不安,建議大家不妨抽空安排旅遊走出戶外,放鬆心情,當散步在夜空之下,伴隨涼風徐徐,心情為之開朗,觀星就成為炎夏最好的活動。 秋季星座:秋天容易尋找的是四顆亮星組成的秋季四邊形,秋季四邊形包含了仙女座和飛馬座。另外,在一群有五顆亮星組成一個W形狀則是仙后座。 冬季觀星:夏季和冬季的星空,只要在晴朗無雲的夜晚且沒有光害的地方,抬頭看都能看到許多亮星,尤其以獵戶座的腰帶最明顯。 月相變化 與太陽不同的是,月球本身不能發光但是,為何我們舉頭所望的月亮,卻是如此光輝照人呢?那是因為月球反射太陽的光所致。就如同地球繞著太陽公轉,而月球是繞著地球公轉,月亮永遠是以同一面面向地球。當太陽光照射月球時,月球向著地球的那一面,如果沒有被陽光照到,在地球就看不到月亮,這時也就是所謂的「新月」;隨著月球運轉的位置慢慢變化,我們可以看到月亮的部分愈由新月變成上弦月,然後再逐漸變成滿月,之後變為下弦月、殘月,再到下一次的新月。這樣周而復始,就是我們所謂的「月相變化」。 ※原文刊載於2016年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克服產後哺餵難關:乳腺炎

克服產後哺餵難關:乳腺炎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萬芳醫院婦產科護理師陳雅婷 對於許多媽媽來說,「產後哺餵母乳」是一段漫長的學習和適應過程,勢必會經歷許多需要克服的問題;其中,又以「乳腺炎」最令人擔憂! 乳腺炎,顧名思義是指「乳腺周邊組織的局部發炎」,典型症狀是紅、腫、熱、痛。萬芳醫院婦產科護理師陳雅婷表示,乳腺炎的狀況並非突然發生,通常在發炎反應出現之前「有跡可循」,建議媽媽們多加留意。 起因1:內部脹奶 「脹奶」是演變為乳腺炎的前兆之一,而陳雅婷護理師進一步說明,「當乳汁充盈整個乳房,沒有及時被移出乳房,一段時間後,不只是脹奶,甚至會產生炎症反應,如發燒、泛紅、腫脹等」。 她將乳汁比喻為水、乳腺管比喻為水管,「每個水管都有一定的水流蓄積量,當沒有穩定流通、甚至阻塞時,水管將可能因為壓力而出現破洞,水便流到水管周邊組織內堆積,堆積久了就易引發問題。」母乳本應在乳腺管內,因此對乳房組織來說,母乳屬於「外來物質」;一旦乳汁和乳腺管外組織結合,就可能產生硬塊,進而發炎。 好發族群 針對罹患此類乳腺炎的媽媽們,陳雅婷護理師表示,不外乎下列其中一種情形所引起: 1) 有一段時間沒親餵母乳,也沒有手擠乳。 2) 半夜熟睡未哺乳或擠乳。 3) 體質因素,乳汁分泌量偏多,但未適當地移除乳汁。 對症緩解 她說明,嬰兒約每2~3小時喝一次奶,建議媽媽們在允許的狀況下,定時餵奶或擠奶,有助於乳腺管暢通。此外,可考慮補充適量的卵磷脂,或以冰鎮過且洗淨的高麗菜葉冷敷乳房腫脹處(避開乳頭和乳暈周圍),有助於改善狀況。 針對上述第三種情形,她表示,若媽媽親餵完寶寶後,乳房仍感到些微充盈不適,可用雙手或機器擠出些許乳汁至乳房舒服;另特別提醒,不要擠到乳房很軟的狀態,以免過度刺激,引發體內泌乳機制而分泌更多乳汁,反倒會讓媽媽更疲累。 起因2:外部感染 除了乳房內部的阻塞之外,若外部細菌侵入內部,也可能導致乳腺炎。陳雅婷護理師說明,一般常見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容易透過乳房皮膚的傷口處進入乳房內,造成感染而發炎。 除了發燒、泛紅、腫脹、硬塊感外,若沒有儘快處置,細菌性乳腺炎還可能進展至嚴重的化膿性乳腺炎,即「乳腺膿瘍」,甚至需要以手術引流出膿液。 好發族群 乳頭、乳暈有傷口的媽媽,細菌容易從傷口處侵入乳房內;若乳房內有淤積的乳汁,乳汁又是細菌的營養來源,更成為細菌孳生的溫床,進而導致乳腺炎。 陳雅婷護理師表示,當媽媽們察覺到乳頭和乳暈周圍有破皮、皸裂等狀況時,仍然可繼續哺餵,但建議同時採取以下照護: 1) 哺餵或擠乳前,先清潔乳房和雙手,減少接觸細菌的機會。 2) 若已破皮、皸裂,可塗抹少許羊脂膏或乳汁於傷口處,有助於癒合。 3) 檢查寶寶含乳方式和自身哺餵姿勢;只要上述其中一項不正確,就可能使乳房受傷。 對症緩解 然而,當乳汁仍無法順利排出,乳房上泛紅、硬塊的範圍愈來愈大,且合併發燒、疲倦等症狀,「應直接至婦產科就診」,透過相關檢查,評估乳腺炎程度。病況輕微時,醫師會開立口服抗生素使用,一般服藥10~14天可改善;若治療效果有限,需再度回診,檢查乳房內是否有膿瘍,如果有膿瘍,須轉介至乳房外科進行引流手術。 簡歷: 陳雅婷護理師 現任/萬芳醫院婦產科護理師 經歷/萬芳醫院婦產科暨嬰兒室護理師 學歷/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系 ※原文刊載於2016年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亮哲的親子冒險 我的親子旅遊地圖 全世代東京壯遊

亮哲的親子冒險 我的親子旅遊地圖 全世代東京壯遊

文.圖/亮哲 孩子從小愛上,只要願意走出大門,離開習慣的環境,就是學習的開始。一方面是要讓他們知道世界那麼大,在人生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讓她們從小就用雙腳去行走認知。而另一方面是在旅行的過程中父母也會有很多需要面對的變化,想辦法與孩子一同解決,是全家人同甘共苦的美好回憶。 拋開無謂顧慮 讓孩子下決定 今年初還在和太太討論要帶孩子旅行幾次,要去什麼地方?出國?下南部?去海邊?原本興高采烈的旅遊計畫,說著說著,似乎就因為一些顧慮將無疾而終。我們決定不讓大人的多慮來定案,而是讓孩子來決定。一個不到2歲和一個不到5歲的孩子能提出什麼意見?當然不能,但讓她們加入討論全家要一起完成的旅遊是很重要的參與,也是大人下決定的助力。 「今年妳們覺得我們要出去玩幾次?」 小女兒:「出去玩!耶!」 大女兒:「去海邊玩!耶!」 太太:「妳們覺得要玩幾次才夠呢?」 小女兒:「出去玩!耶!」 大女兒:「我覺得10次吧!」 「好~那就10次吧!」 就這樣,我們讓女兒們決定了今年出去玩的次數,105年的旅程也成行了3/5,目前看起來,對孩子們的承諾是可以達成了。 大家庭的溫暖 孩子們的安全感 上至60、70歲的姨婆、舅公,下至不到1歲的嬰兒,就在長輩的號召之下,把南北大家族旅遊就這麼辦成了。台北、高雄兩地的家人準時集合,雖然離上次見面並沒有事隔三秋,但是所有家人都在機場嘻笑放鬆的模樣,是個很特別的經驗。當然,最興奮的還是孩子們。相較於以前分別到不同親戚家中拜訪,孩子總是怯生生不敢親近,如今所有親人在眼前一字展開,她們可以更清楚知道,現在我們就是一家人,一群要陪她們開始一段奇幻旅程的保護傘。 大雨傾盆的迪士尼 擋不住孩子的熱情 東京,對孩子們最大的吸引莫過於迪士尼,為了這一天,我們已經講了不下一百次的灰姑娘、白雪公主、美女與野獸、奧羅拉。孩子們每天睡前會問:「我們真的會去迪士尼嗎?」「公主會在嗎?」終於,決戰的時刻到來,老人家戴上護具,孩子們穿上跑鞋,我的背包也從輕便的5、6公斤飆升到14公斤,深怕有什麼東西沒帶到會不盡興,所以背包變成了緊急救難包,而我則變成了救難隊。前往迪士尼的沿途,陽光若隱若現,烏雲越積越厚,雨,就這麼殘忍地打在米奇形狀的車窗上。 大雨打亂了大人們的節奏,雖然大家都有準備輕便雨衣,卻輕便到無法擋住眼前如颱風的大雨,大人的手忙腳亂與不知所措,在孩子的眼中似乎很不能理解。「還不能進去嗎?」小孩A問,「還要等多久?會不會關門?」小孩B問,「下雨!下雨!耶!」小女兒自顧自地在積水中踏來走去,看著即將興致全消的孩子,我想起了我曾經答應大女兒要一起淋雨的承諾。 或許是我出外景習慣風雨無阻了,有時候看見長輩對於孩子太過呵護,總會有點不太習慣,其實適當的面對困難,甚至在困難之中找到樂趣,是更難得的經驗。就在我替孩子確認完那身無謂的防雨措施之後(因為雨真的太大),在大家尚未決定去向時,我和女兒們說:「別怕!大不了就是感冒而已,衝吧!」「耶!」孩子們如脫韁野馬朝雨中奔去,於是,雨中迪士尼的旅程就這麼闖關啟程了。 長輩的視野 孩子的世界 長輩們成為影響孩子很大的因素,最勇敢的決定,是長輩們願意與年輕一輩一同走入地鐵,體驗當地生活。我們常說孩子都是有樣學樣,那麼該如何讓孩子們學得「像樣」,比父母更長一輩的家人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當不同的輩份一起踏上自由行的旅途時,青壯一輩該做的,是照料長輩行走的安全,隨侍在側,或許旅程的速度會延後,卻可以讓下一輩學習關心和照料,以及倫理禮節,我相信這都能在父母與長輩的應對進退中觀察到。 孩子雖然仍活在自己的世界,活在他們自以為的新鮮裡頭,但當列車到站,車門打開,孩子主動去握住了姨婆的手牽著她出車門,這才是旅程中最美的畫面。孩子不是求表現,而是在舉手投足間習慣這樣的行為,對於老人家們來說是最欣慰的,對父母來說,何嘗不是一種小小的成就? 接觸不同文化是拓展視野很重要的方法,卻不是唯一,看著孩子穿上不同的衣著,體驗不同的食物,有時候害怕裹足不前,有時候呈現我們沒看過的勇敢,都是父母最期待也最新鮮的體驗。旅程總會結束,孩子還是會從假期回歸課業,一覺醒來,那些許對時空的不適應,也是她們該去學習的轉換過程。 亮哲爸比真心話 享受假期,也珍惜熟悉的人事物,對一切保持新鮮和善念,是一次次的旅程可以帶給孩子最重要的價值。 ※原文刊載於2016年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