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感覺統合‧認知學習的根基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

感覺統合‧認知學習的根基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

文‧整理/彭曉薇 採訪諮詢/社團法人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暨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聯盟執行長呂忠益   感覺統合是指個體將自己身體和周遭環境接觸的訊息,透過感覺系統的視覺(Visual)、聽覺(Auditory)、嗅覺(Olfactory)、味覺(Taste)、觸覺(Tactile)、前庭平衡覺(Vestibular)及本體覺(Proprioceptive),當各神經系統接受到這些感覺刺激後,即會送達腦部做統合與分析,進而在腦中進行組織整合,再命令運動系統做出適當的反應行為。 呂忠益職能治療師 現任/ 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聯盟執行長、德霖醫療事業集團職能治療部主任治療師 經歷/ 創立台灣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協會,積極推廣社區早期療育及兒童發展篩檢活動,榮獲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優良職能治療師菁英獎的殊榮。 學歷/ 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概論篇 從出生開始感覺統合訓練  加強孩子學習情況‧促進正常發展能力 0~2歲是感覺統合發展最蓬勃的時期,因此家長務必把握時間加緊訓練孩子的感官,將感覺統合中的7大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個別逐一鍛鍊,以免等到4~8歲時,幫助孩子感覺統合的發展。 中:從胎教培訓胎兒 內:社團法人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暨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聯盟執行長呂忠益指出,懷孕期間就能訓練胎兒感覺統合的能力,4個月大的胎兒聽神經元細胞開始發展,等到懷孕5~6個月大,對於外界就會開始產生胎動,例如使用手電筒來照射肚皮,胎兒由於有畏光性或及感光性,會將臉朝著光源移動,藉此訓練頭頸部肌肉張力,胎兒會對外界光線感到好奇或閃躲,讓胎兒活動力增強;而放輕柔音樂及重節拍的搖滾音樂時,胎動也會呈現不同的反應,所以透過胎教音樂的聲音刺激,動作就會被誘發出來。平時建議孕婦要多走路,主要也是由於散步時,胎兒在腹中會上下左右擺動,有利於感覺統合的刺激與誘發。 聽覺發展比視覺快速 聽覺刺激發展比視覺還要快!呂忠益職能治療師說明,大人誇獎寶寶好可愛唷!這時寶寶轉頭過來,其實是聽到聲音而不是看到大人,因為寶寶在腹中就已經習慣聽聲音,所以出生後會開始做影像及關係的連結。出生後的寶寶看東西都是模糊的,所以滿月就可以讓孩子看黑白布書或黑白幾何圖形,因為黑色與白色可以誘發視神經顏色的分化能力變好,系統性的視覺引導系統,可以激發孩子想像力,加強視覺認知。寶寶的分離焦慮從7~8個月開始,因為這時才可以清楚認出大家的臉,所以5個月大前的寶寶多半是不怕生的,等到7~8個月開始不讓人家抱,則是因為寶寶開始會把味道、聲音及人臉做連結。 要促進孩子聽覺發展,在帶領孩子做任何動作時都可搭配語言,舉例來說,換尿布時會步驟式說話,「媽咪要把褲子脫掉,換尿布了唷!」或是,洗澡時告知孩子現在要洗頭、洗臉、洗手、洗腳等,透過互動讓孩子感受聲音的刺激,未來語言發展與認知理解也能進步。 剖腹產較易有觸覺敏感 國外研究統計顯示,剖腹產孩子較容易有觸覺敏感的狀況,主要是因為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產道的擠壓本身就是觸覺刺激,會促使大腦分泌激素,加強感覺系統,所以自然產及水中分娩的孩子是比較有安全感的。呂忠益職能治療師指出,觸覺敏感的孩子在人際互動上會比較緊張、膽小、畏縮,甚至害怕別人靠近,因而推倒別人或產生人際互動上的問題。 培養孩子的平衡感 當孩子進行爬行階段時,是不同手、不同腳才能前進,如此一來,就能讓孩子培養手腳併用動作整合的經驗,未來手腳也會比較協調,如果小時候未經過爬行階段的孩子,沒有雙手雙腳同時運用的經驗,反而不是好事,因為爬行時頭要抬起來,四肢也要協調,若做不好可能會被同儕取笑,所以感覺統合差的孩子通常都比較自卑、沒自信,做什麼事情都會推托給別人,害怕身先士卒。呂忠益職能治療師建議,若孩子不會坐可以把孩子放在大腿上,但呈現高低不平的狀態,感官正常的小朋友會想要改變姿勢而撐一下,提升軀幹肌肉張力,這是感覺統合平衡中樞很重要的一環。 幫助孩子放手走路 在醫學正常發展中,孩子1歲多就要會扶著牆壁走,1歲半就要可以放手走,若要鍛鍊孩子,可以多玩溜滑梯、盪鞦韆,牽著孩子的腋下練習走S型,溜滑梯、盪鞦韆可以讓平衡系統及本體運動覺系統交互作用,多玩就能誘發孩子學習控制自己的身體,幫助孩子嘗試放手走路,讓孩子學習走S型,可以教導孩子轉彎,腳和膝蓋都會有動作,使腳的力氣變得較大,進階版甚至可以走幾步直線後,帶領孩子轉一圈,再走幾步路後又轉一圈,再繼續S型前進。 呂忠益職能治療師強調,只要家長覺得孩子粗動作、細動作、語言、人際互動發展有問題時,就可以找小兒神經科醫師、復健科醫師、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平時建議要認真填寫兒童健康手冊內的衛教記錄表及健康檢查記錄,協助醫師注意是否有問題。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亮哲的親子冒險 飲食‧穿衣‧住家姊妹的日常戰爭Part1

亮哲的親子冒險 飲食‧穿衣‧住家姊妹的日常戰爭Part1

文.圖/亮哲‧法國攝影師Nico@尼可儷影 以前總是聽到「一個孩子不嫌少,兩個孩子恰恰好,三個孩子不嫌多。」這樣的話,但小時候只覺得有一個隨時在打壓自己的姊姊,聽到那句官方用語總有些刺耳,認為姊姊是這個世界上最爛的選項。 3個女人的戰爭 慢慢長大了,開始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和家人的互動一天不到5個小時,朋友變成了重心填補了親人的空缺,一直到出了社會,朋友們各自分道揚鑣之後,才空虛地又想起了家人的好,這才發現對家人的想念一直都沒有變,但此時即便想念,也只能利用剩餘的時間多回家。當然,也因為親自經歷並意識到了那樣的過程,我知道孩子總有一天也會循著一樣的路徑而去,我們阻止不了她們的離開,但卻可以積極參與她們的未來。 我和姊姊小時候打架是家常便飯,一起罰站也是剛好而已,當然,狼狽為奸、互相掩護是我們培養感情的方式。現在我有了家庭,兩個女兒倒不太像以前我和姊姊的相處,卻有點像是到了皇宮裡,王妃們時而結黨營私,時而心機用盡、互相陷害。雖不若深宮如此險惡難搞,卻有好多的笑話漫天橫生,最後再加上一個媽媽母后(或是他們說的皇后)。3個女人的戰爭,看得我拍案叫絕,目不轉睛。 食的戰爭 有如雙面刃 吃的方面,兩個女兒的個性天差地遠,大女兒食量夠大,任何時間和食物都能下肚(在此為了她的形象不多討論身高體重)。小女兒隨性進食,雖然是喜愛麵食,但也是因為那是少數可以下肚的食物。兩個飲食習慣差異極大的女孩兒,出生在同一個家庭,其實讓父母爺奶挺頭痛的。因為常常發生好不容易煮了妹妹喜歡吃的食物,卻被姊姊通通下肚的窘境,但是妹妹也不以此為意,反正大不了不吃就是。 但是對大人來說,對於兩個孩子「食」的煩惱如雙面刃,擔心一個吃太多,又擔心一個不愛吃。所以奶奶的冰箱永遠塞滿了各式各樣的食材,又要健康均衡,又要好吃美味。原本是職場女強人的奶奶,成為了每天在美食節目和食譜網站中流連的「電腦奶奶」。偶爾身為兒子的我還會找機會「搭伙」,偷偷溜到老媽家裡嚐嚐那些精心準備的料理,說實在,味道似乎比我小時候吃的更美味。仔細想想,兩個女兒之間「食的戰爭」,最後佔上風的似乎是我耶! 衣的戰爭 至今苦惱無解 這可是一場史詩級的戰役,現在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女人和小孩的錢最好賺」。或許每個媽媽小時候都有公主夢,所以即便自己已經到了無法穿公主裝的狀態,仍然將自己曾經夢寐以求的形象轉嫁在女兒身上。理所當然的,大女兒在迪士尼的薰陶之下,當了無數次自己想要成為的公主,穿著蓬裙或者紗裙在各種場合旋轉了不下百次,對於父母來說,看到女兒單純的開心就是幸福就是快樂。而小女兒出生後,雖然我們一直想要因材施教,希望小女兒能夠忠於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所長,但希望和現實總是有所出入。 小女兒漸漸長大,在姊姊的耳濡目染之下,似乎穿上公主裝也是她的夢想,所以,搶奪公主裝的戰爭就此展開。我從來沒有和父母主動提起要買衣服或是裝扮,但這樣的戰爭在我眼前展開時,卻成為了我無法收拾的夢魘。對於物質的要求,我總希望能夠公平,又覺得若是兩人都有相同的東西未免太過於浪費。在這樣的天人交戰中,孩子又大了,我還是沒有找到答案,公主裝仍然搶手,他們口中的國王(就是我),仍然苦惱不已。 住的戰爭 毀掉家裡的過程 住的戰爭等於是姊妹一起毀掉家裡的過程。20坪左右的家,原本就不大,隨著玩具和生活用品持續進駐,我就必須一直想辦法將東西往高處疊,才能滿足越來越大的孩子,以及越來越多的物質。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什麼阿哩阿咂的東西都可以當做玩具,一個不留神,湯勺就被拿去扮家家酒,又或者每次出門前都在尋找車鑰匙,最後在滿頭大汗、氣急敗壞的時候,發現是Elsa偷偷放在包裡(只能怪她了)。有了孩子之後的風水,幾乎天天在變。往好的方向想,每天都像新家一樣,往壞的方向想,反正很快就亂了,有什麼好整理的。所以大人就是在這樣的天人交戰中度過每一天。雖然看似無奈,但只要在安全的範圍之內,我會放任她們儘量毀掉家裡。 可以用碗去當小偶的浴缸,可以在桌上創作自己的理想,可以把枕頭床單拿來鋪在地上想像自己在野外紮營的樂趣。有時候工作回來之後,只能累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希望媽媽能良心發現,似乎除了是女兒們的戰爭之外,也是夫妻之間阿諛我詐的小心機。以前的我,是一個幾乎不發脾氣的人,但是有了兩個女兒之後發現了自己情緒的潛能(聽說兒子更恐怖,但我沒機會感受)。女孩們尖銳的叫聲和打鬧聲,總是帶給寂靜的夜晚無比的活力。家庭,就是一連串人與人的喜怒哀樂所連結起來的狀況。 亮哲爸比真心話 感謝我火象星座的女兒們和老婆帶給我如此熱力四射的人生,我將隨時做好準備,接受酸甜苦辣和幸福時刻。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提早學吃飯 媽咪不傷神

寶寶提早學吃飯 媽咪不傷神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大樹到府育兒諮詢顧問暨《育兒顧問到你家:與孩子和好的幸福》作者趙崇甫(大樹老師)   對大人而言,吃飯的行為就像本能般自然,但對初來乍到的嬰兒來說,吃飯的行為卻有著重大意義,除了營養攝取與咀嚼能力的養成(影響口語能力的發展)之外,更是餐桌規矩與熟悉各種食物的重要學習。 從月齡4個月開始 面對寶寶初期的吃飯學習,《育兒顧問到你家:與孩子和好的幸福》作者趙崇甫(大樹老師)認為,其實家長可以及早開始預備,約從月齡4個月開始,一方面讓寶寶可以開始嚐嚐食物的各種味道,另一方面也可以開始引導孩子了解吃飯的規矩。 學吃飯前的預備課程 大樹老師表示,4個月大時的「嚐食物」並非所謂開始吃副食品,而是先讓寶寶開始嚐嚐各種食物的味道,方式為新鮮水果打成汁加水稀釋,或是新鮮的蔬菜棒洗淨讓寶寶啃咬(約5個月後),大樹老師稱為「學吃飯前的預備」,這個預備課程看似簡單,卻包含許多意義,如果進行的好,會為日後寶寶正式開始吃副食品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 預備課程進行方法: 準備兩支小湯匙,一支讓寶寶嘗試餵自己(食物送進口中的手眼協調學習)、一支由媽媽餵食,食物分量少量即可,用小湯匙將稀釋後果汁送至寶寶唇邊,讓他淺嚐味道,過程中,若寶寶有丟湯匙的行為,媽媽不急著撿、不還給他,繼續用手上的湯匙專心餵他,如果他想要再拿媽媽手上的餐具自己餵,就直接給他,但若是又將湯匙丟掉,就平靜的(不責罵、不生氣)將食物與所有餐具收起,讓寶寶下餐桌,繼續他原本接下來時間要進行的遊戲或睡眠。預備課程可以每天進行,直到有天寶寶認知到丟餐具,媽媽會把食物收起來,而知道不要再於餵食時丟餐具,此時就可視為寶寶有能力練習自己吃飯,慢慢不用依賴大人餵食。 目的與好處 1) 點心時間沒壓力/ 因為是點心的提供,所以沒有寶寶吃不吃的壓力,順著寶寶的本能引導,以收餐具的行為讓他了解因(丟餐具)果(沒得吃),間接讓寶寶學會吃飯時間不丟餐具的規矩。 2) 熟悉食物味道/ 從4個月開始,讓寶寶嚐嚐各種食物,一方面讓他習慣各種食物的原本味道,另一方面幫助寶寶的身體因為開始接觸食物而產生消化酶,大樹老師提醒,單一食物須個別提供,不混食,才能讓他認識各種食物的味道。 3) 平靜下桌/ 當寶寶因為丟餐具而必須把食物收起,媽媽必須不帶情緒,接納這是寶寶的學習過程。平靜的讓寶寶下桌,是為了引導寶寶知道丟餐具不是吃飯應該有的行為,但因為這是寶寶的探索期,所以還是必須接納他的丟棄行為,同時,不動怒也可避免讓寶寶對吃飯這件事感到壓力,否則若媽媽在寶寶用餐時生氣,可能會因此讓他感到壓力而變得不愛吃飯。 4) 學習前的緩衝/ 許多家長在讓孩子學習新事物時,常常是突然的轉換,例如:從喝奶到直接餵副食品,這中間的突然轉換很可能讓孩子因為不適應而感到抗拒,但如果透過預備課程,寶寶從嚐味道、認識餐具開始,到準備好後,進行下一階段餵食副食品的學習,過程中就比較不會因為不適應而出現可能的抗拒期。 依據接受度逐次加入副食品 除了預備課程之外,開始吃副食品的時機也可以透過觀察寶寶的行為得知,例如:當寶寶開始對大人的飲食表現興趣或開始看著大人吃東西、嘴巴模仿咀嚼時,通常就代表寶寶已經可以開始接受副食品,從預備期到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可觀察寶寶對預備期點心(食物)的接受度,若接受度高,就可以再加入1次正餐(1點心1正餐/天),依據寶寶的接受度與喜愛度,每隔1~2個月後,可再考慮是否將第2次的點心或第2次的正餐從奶水改為食物,循序漸進,讓寶寶漸漸離乳。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改善寶寶便祕7方法

改善寶寶便祕7方法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小兒胃腸科主治醫師陳慧文 心疼寶寶總是漲紅著臉、不斷哭鬧卻還是無法順利解便時的困境嗎?專業醫師表示,從奶粉調配比例、副食品內容、多喝水,再搭配腹部按摩、刺激肛門口等物理方式,多能改善及舒緩寶寶便祕的狀況喔! 寶寶便祕的症狀 便祕的原因有很多,安醫院小兒胃腸科主治醫師陳慧文指出,寶寶排便是否正常,大部分1天約1至3次,或是2至3天1次,皆屬正常範圍,但每個寶寶的發展速度、生理狀況並不相同,不單僅依據其排便的頻率,也必須視大便的形態來判斷,建議爸爸媽媽應依照寶寶個人的狀態,再去衡量其正常與否。當大便堆積於直肛部一段時間後,便成為又黑又硬的宿便,陳慧文醫師表示,直肛部不正常堆積過多大便,能明顯看出寶寶下腹變大、觸感變硬,而寶寶也會因為腹部的不適感,而容易哭鬧甚至是食欲下降。 有效改善寶寶便祕問題 改善非病理性所引起的便祕問題,需要從飲食調整做起,除此之外,若寶寶受便祕所苦,爸爸媽媽也可以透過簡單的腹部按摩及肛門口刺激,幫助寶寶排便順暢。陳慧文醫師表示,若寶寶因排便時的疼痛,進一步造成不敢大便的習慣,或是硬梆梆的大便致使肛門受傷造成肛裂等惡性循環時,應配合醫囑使用口服藥物等其他治療。 1) 正確沖泡奶粉 不同廠牌奶粉的用量、量匙大小多少都會有所差異,所以一定要依其標示之沖泡方式、比例調製。 2) 添加蔬菜水果 對寶寶來說,當攝取奶類以外的食物,腸胃必定會有適應問題,一般而言,富含水分或纖維質的果泥、蔬菜泥,相對可促進腸胃蠕動較不易便祕,但隨寶寶成長所需,最重要的是均衡飲食,當開始給予紅肉類食物,不妨同時添加深綠色蔬菜及各類適合寶寶年齡的水果,能減少便祕的可能性。 3) 腹部按摩 透過腹部按摩可促進腸胃蠕動、排便。將嬰兒專用乳液或嬰兒油,倒於爸爸或媽媽的手心上並搓熱,再塗抹在寶寶腹部,接著,再用指腹沿著肚臍周圍,順時針畫大圓周或小圓周。陳慧文醫師建議,「隨時想到就可以在寶寶空腹的時候按摩,而且加強下腹部,特別是在肚臍下方的直肛部位。」 4) 刺激肛門周圍 @內:排除新生兒階段的排便特性,若寶寶超過3天仍然無排便,可以使用圓頭的肛溫計,或是買乾淨的手套(建議使用醫療手套),沾凡士林潤滑,在肛門皺摺處上、下、左、右刺激排便感,注意施力,以不弄痛寶寶為主, 1天可做2至3次。 5) 聽從醫囑.使用乳果糖(LACTULOSE) 乳果糖是一種化學合成的雙糖類,是一種緩瀉劑多用於慢性便祕,陳慧文醫師說明:「乳果糖可分解成有機酸降低腸胃道的酸鹼值,增加大腸水分滯留,使大便膨脹並刺激排便。」其效果溫和顯少合併其他副作用,至多僅有腹瀉症狀,需服用2至3天才會出現效果,但因為其原理也是刺激腸胃,不建議長期使用,請務必跟專業兒科醫師或小兒腸胃專科醫師討論。 6) 聽從醫囑.服用軟便劑 醫師會開立軟便劑,往往是因為便祕已經造成寶寶明顯不適或肛門受傷、流血,短時間內不得不採取的方式之一。陳慧文醫師指出,「使用軟便劑的最終目標是,趁這段時間養成良好的飲食及排便習慣,當不再使用藥物時也能正常排便。」 7) 灌腸 通常若是便祕情況無法透調整過日常生活飲食、物理治療與藥物服用達到改善,才會不得以使用灌腸這個極端方式。灌腸主要也是潤滑效果,能讓硬硬的大便順利排出。陳慧文醫師指出,醫療院所會使用較溫和的生理食鹽水進行灌腸,對小寶寶來說,一次擠1至2c.c.就足夠了,市面上販售的甘油球效果太強不建議2歲大以內的嬰兒使用。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季節流感的孕期3大防護

季節流感的孕期3大防護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科主任盧信芬 秋冬季節溫度變化大,流行性感冒從每年的10月至隔年3月為盛行之際。一般感冒和流感的「病毒」不同,流感病程較長、症狀較嚴重、併發症與致死率也較高,孕期該如何有效防護,降低感染機率呢? 流行性感冒的基本知識     流行性感冒是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主要致病原為流感病毒,病毒依其核蛋白(nucleoprotein)的不同分為A、B、C三型,會引起大規模流行的為A型及B型,亞東紀念醫院婦產科主任盧信芬指出,A型流感病毒還可以依照病毒表面的血球凝集素與神經胺酸酶區分不同的亞型,如2009年盛行的H1N1與2013年的H7N9等。 除了一般感冒常見症狀之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呼吸道感染,伴隨發燒、食欲不振、拉肚子等外,流感初期會有突發性高燒、頭痛、全身痠痛、疲勞感和乾咳的症狀,而突發性高燒會持續2至5天,病程也比感冒多出一倍的時間,約10至14天才會痊癒。臨床上,流行性感冒與一般感冒因有相同的症狀,有時會難以區分,但總體來說流感病程長、症狀較嚴重、併發症與致死率也較高。 孕婦為流感併發症的高危險族群 懷孕時,因荷爾蒙的變化、營養需求的改變、壓力、情緒、心肺負擔增加等都是孕媽咪抵抗力較差的因素,亞東醫院婦產科主任盧信芬表示,2009年 H1N1大流行時美國經數據統計,孕婦佔美國總人口1%,但卻佔死亡人數5%;特別是在第三孕程及產後四周內的孕婦,其併發症與死亡的風險可達到一般族群的4倍,這也證明孕婦抵抗力較弱。經研究顯示,流感病毒很少會通過胎盤對胎兒造成影響,但如果孕期「發高燒」,可能會影響到胎兒神經管的發育、生長遲緩、早產、流產等。 流感的孕期防護 面對流感大流行時, 1) 要懂得保護自己、尊重他人、避免出入公共場所。 2) 提升自我免疫力。第三:接種流感疫苗。 盧信芬醫師表示,每個人從小到大,感染的病毒雖不勝枚舉,但這也代表每個人體內都會有不同抗體的保護,但最重要的是要學會保護自已,從外在防護與內在調理並進做起。 1) 懂得保護自己與尊重他人 流感的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流行期間應盡量避免人潮擁擠處或密閉空間等,病毒容易快速散播的場所,病毒可於低溫潮濕的環境中存活數小時,也就是說可以存活於生活周遭容易接觸到的任何物體上,如經由手再碰觸到自己的口、眼、鼻就會受到感染,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戴口罩與勤洗手,如自己感染了,也要懂得尊重他人,不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 2) 提升自我免疫力 盧信芬醫師表示,適度運動、多喝水、睡眠充足、飲食均衡提升免疫力的說法雖然很籠統,但如無充足的睡眠,人體細胞就無法得到充分休息;細胞修補需要大量蛋白質、礦物質等元素,因此需要均衡的營養;充足的水分可幫助人體的代謝;適度運動則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調節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盧信芬醫師建議,當身體感到輕微不適時,可多喝水促進身體代謝、攝取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讓自體免疫系統來對抗外來的侵害,藥物是一種治療方式,但最好的防護還是要先做好預防,而預防是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做起的。 3) 接種流感疫苗 流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孕婦應為接種流感疫苗的優先對象;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同樣自2004年起即建議每個孕程皆可接種死菌流感疫苗,而此建議也在2010年被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所採納。孕期接種流感疫苗,對孕媽咪和胎兒來說都是多一層保護,孕期施打流感疫苗,母體所產生的抗體可經由胎盤傳遞給胎兒,新生兒出生至半年內都還會有免疫的效果。除了高危險群之一的孕婦需要接種流感疫苗之外,盧信芬醫師建議,家裡的人更要接種疫苗,因為病毒只需要一個噴嚏就可能傳染給他人。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母胎健康的關鍵 盤點5大礦物質

母胎健康的關鍵 盤點5大礦物質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施淑梅 懷孕期間,母體和胎兒都需要豐富的營養,其中的「礦物質」即是重要來源之一,然而,就算想攝取礦物質,也要有「正確方法」,才能真正對健康有益。 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施淑梅表示,現代人容易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即「部分營養素攝取過多或過少」,其主因大多為偏食(例如:喜歡的吃得特別多,不喜歡的則極少量)。 以礦物質為例,施淑梅營養師引述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教授蕭寧馨的歷年相關研究,其指出「孕婦營養狀況有鈣、鐵等營養素攝取不足的情形」;根據國民健康署「2010~2013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之尿液碘濃度分析計畫」結果,我國19~44歲的育齡女性,有39.5%的人碘營養不足。 此外,懷孕期間鐵、碘、鎂、鋅的需求量皆增加,所以懷孕期應攝取充足的營養,以滿足胎兒的生長及母體的需要。若成年女性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延續至懷孕期間,除了母體健康,難保不會影響胎兒發育。 鈣Calcium ‧ 建議攝取量/ 一般成年女性(19~50歲)至整個孕期,每天需要攝取1,000mg。 ‧ 上限攝取量/ 一般成年女性(19~50歲)至整個孕期,每日上限值為2,500mg。 ‧ 對母體的影響/ 若缺鈣,最常發生的症狀為抽筋;此外,還會影響孕婦血壓、肌肉等狀態,甚至可能提早宮縮。如果長期缺鈣,母體甚至有骨質疏鬆的可能。 ‧ 對胎兒的影響/ 充足的鈣質,對於胎兒的骨骼、牙齒等發展大有幫助。然而,當母體缺鈣而提早宮縮,早產機率將偏高。 ‧ 主要營養來源/ 牛奶、起司等乳製品、豆腐、豆干、小魚乾、芝麻、杏仁等。 ‧ 注意事項/ 由於鈣和鐵會互相拮抗(抑制彼此在體內的吸收),建議孕婦最好錯開食用含這兩類營養素的食物,例如正餐吃富含鐵的食物、牛奶做為餐間點心,如此才能讓身體充分獲得兩種營養素。 鐵Ferrum ‧ 建議攝取量/ 一般成年女性(19~50歲)至第一、二孕期,建議每天攝取15mg;第三孕期,建議每天攝取45mg。 ‧ 上限攝取量/ 一般成年女性(19~50歲)至整個孕期,強化食品與補充劑等之總鐵量,每日上限值為40mg。 ‧ 對母體的影響/ 若缺鐵,孕婦容易貧血,較嚴重者則易暈眩、疲倦。 ‧ 對胎兒的影響/ 當母體有嚴重貧血時,將影響胎兒腦部神經發育,甚至可能有低智能症狀;還容易增加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兒的機率。 ‧ 主要營養來源/ 紅(瘦)肉類、內臟類(肝臟、腰子)、豬血、鴨血、蛋黃、深綠色蔬菜、全穀類、海藻類等。 ‧ 注意事項/ 1) 咖啡和茶皆含單寧酸,會影響鐵在人體內的吸收,建議與含鐵食物錯開食用。 2) 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在體內的吸收,建議可於餐後補充水果。 3) 動物性食物的鐵質含量較多,在人體的吸收率較佳,建議可做為主要來源;若是素食者,則可選擇海藻類、全穀類和深綠色蔬菜。 碘Iodine ‧ 建議攝取量/ 一般成年女性建議每天攝取140μg;整個孕期建議每天攝取200μg。 ‧ 上限攝取量/ 一般成年女性(19~50歲)至整個孕期,每日上限值為1,000μg。 ‧ 對母體的影響/ 若長期缺碘,容易導致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進而影響新陳代謝。 ‧ 對胎兒的影響/ 母體缺碘,將可能影響胎兒腦部發育(例如神經發育不全、智力),造成生長遲緩,嚴重者甚至會流產或死產。 ‧ 主要營養來源/ 海藻、海帶、紫菜、海鮮類(貝類等)、深綠色蔬菜、含碘的食鹽等。 ‧ 注意事項/ 1) 部分國外進口食鹽可能不含碘,酌量使用即可;建議平日仍以一般國內含碘食鹽佐料為主。 2) 食鹽中含有「鈉」,懷孕期間若有高血壓或水腫等症狀,則應限制鈉的攝取量。平日在飲食方面,最好少用調味料、少食用加工食品。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剖析孕期出血8大原因

剖析孕期出血8大原因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  攝影/賓果邦尼攝影 孕育生命是一件喜悅的事,準媽咪對於身體的變化總是小心翼翼,但部分媽咪在孕期有出現出血的狀況,讓這份喜悅隱藏了些許不安,本篇邀請專業醫師說明孕期出血的原因與注意事項。 首要分辨出血來源 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表示,當媽咪發現有出血的狀況時,首要分辨出血來源,一般而言,孕媽咪會到婦產科求助幾乎都是陰道出血,其他因外傷所造成的腹腔出血等,會在急診就進行治療。當發現陰道異常出血時,會先進行內診檢查,判定出血位置。 陰道出血的原因很多,有時外陰部可能會有痘痘、瘜肉等,子宮頸糜爛、早產也會造成陰道出血。若內診時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就會考慮進行超音波檢查,查看子宮內的胎兒狀況,是否因胎盤剝離、子宮內胚胎有問題、著床不穩等所致。蔡可欣醫師說明,血液顏色會代表不同的狀態,鮮紅色的血液屬於急性出血,咖啡色則多半是慢性出血,而粉紅色可能是少量出血伴隨陰道分泌物流出,也屬慢性出血。提醒媽咪,應著重於觀察出血的狀況,例如:是否持續出血?出血量多少?是否伴隨腹痛?若孕媽咪腹痛又伴隨出血,有可能發生早產或是胚胎不穩,必須特別留意。 孕期出血原因 孕期出血須關注子宮內的狀況,若足月的出血可能就是要生產了,因為生產時子宮頸擴張會造成出血,此時醫師會評估是否要進入產程。 1) 胚胎或著床不穩定 若是在懷孕初期,可在超音波檢查中看到胚胎,此時出血就稱為脅迫性流產的出血。蔡可欣醫師表示,並非所有的流產都會出血,也不是孕期出血一定會流產,只是一個警訊,代表流產機率較大,胚胎較不穩定。造成胚胎不穩的原因很多,若胚胎的染色體異常,無法生存發育時,就會被自然淘汰。也可能是孕媽咪在懷孕初期,腹部曾受到外力撞擊,或是本身黃體素不足所致。此階段若有胚胎不穩的狀況,醫師會開立黃體素,並建議媽咪多休息。 2) 子宮外孕 若在6至7週的超音波中還未看到胚胎,但有出血症狀,且人類絨毛膜激素仍偏高,就要小心是否為子宮外孕。子宮外孕代表受精卵並未順利著床在子宮腔內,可能為卵巢、輸卵管、腹腔或子宮頸等,除了有出血徵兆外,有時還會有下腹疼痛的症狀。由於子宮外孕屬非正常的懷孕,必須終止妊娠。通常會採用腹腔鏡手術予以治療,也可能投予藥物,使胚胎自然萎縮。 3) 早產  如果是懷孕中期出血,或接近足月出血,可能伴隨子宮收縮,即為早產的跡象。此時會提醒媽咪要多休息,必要時會服用一些安胎藥物,抑制子宮收縮及出血。這些藥物可能會讓媽咪感到心跳加速、心悸、呼吸較喘等。有些媽咪需要臥床安胎好幾個月,但大部分都是輕微出血,多休息就能改善。 4) 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早期剝離也會以出血來表現,可能發生在孕期的任何一個階段,通常沒有症狀,孕媽咪可能會突然感到腹痛,並出現急性出血。有時是發覺沒有胎動、胎兒心跳下降等,才發現是胎盤早期剝離,此時會緊急進行剖腹生產。胎盤早期剝離會嚴重影響胎兒吸收養分,可能造成胎兒窘迫,甚至胎死腹中,還會使母體下腹部疼痛及嚴重出血。 5) 子宮頸瘜肉 子宮頸瘜肉也可能造成陰道出血,若是在懷孕期間有性行為,可能因此引起出血,但子宮頸瘜肉的出血不會影響胎兒。蔡可欣醫師說明,除非是大量出血,否則會等生產後再治療。子宮頸瘜肉多半是個人體質所致,大部分都是良性的,有些人會在性行為或用力時有出血的症狀。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產後回診3階段 身體復原沒煩惱

產後回診3階段 身體復原沒煩惱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菡生婦幼診所副院長林文傑 產後回診是身體復原階段性的重要檢視,合併懷孕過程生理性的改變與生產造成的傷口,媽咪不但要懂得觀察身體的復原狀況,也要了解產後回診的檢查重點,才能在與醫師的配合下恢復的又快又好。 第1次回診 產後二周 菡生婦幼診所副院長林文傑指出,無論自然產或剖腹產,一般於產後二周會安排第1次回診,主要是評估傷口復原的狀況以及子宮內殘留血塊的多寡。  1) 自然產 自然產的傷口相較剖腹產小也恢復的較快,若產婦會陰較短、生產過程用力不當、急產或胎兒過大等因素,造成4度裂傷,傷口感染機率較高,也可能造成陰道與直腸或肛門相通,形成廔管,增加會陰或陰道感染風險,因此,傷口照護需更加謹慎。林文傑醫師指出,也有少數產婦對手術縫線產生敏感反應,而導致傷口出現紅、腫、熱、痛的不適感。 2) 剖腹產 林文傑醫師表示,產後回診需確認傷口的復原狀況,以及預防蟹足腫疤痕。此外,需特別留意罹患妊娠糖尿病或是待產過程出現發燒、分泌物過多等問題的產婦,因為可能有病菌感染的風險,產後傷口感染機率也會較高。 3) 子宮收縮 產後子宮收縮引起的疼痛,也就是俗稱的「產後痛」。林文傑醫師建議,一般產後二周可以開始飲用生化湯,幫助子宮收縮與內膜重建,對於產後氣血兩虛的媽咪來說是補氣血的良藥,服用五至七帖即可,但也要注意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生化湯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媽咪,因此,產後第1次回診也可請專業醫師評估。 第2次回診 產後一個月 坐月子是媽咪調養身體的重要階段,而滿月後第2次回診,可視為身體恢復的重要指標。 1) 子宮大小 產後回診透過腹部超音波可檢視子宮的恢復狀況。產後子宮大小像木瓜;產後一個月回復至蘋果般;產後二個月再縮小如枊丁,逐漸回復桃子般大。 2) 惡露 正常惡露的排出狀況會隨時間增加而減少,顏色由鮮紅色變成咖啡色,最後會變成白色或透明黏液,約產後三至六周會慢慢排淨,若出現顏色改變與產生異味,腹部也會有疼痛的感覺,若有發炎問題則需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3) 生產傷口 林文傑醫師提醒,剖腹產左右兩側也就是綁線的部分,容易因為動作較大拉扯而產生疼痛的感覺,因此,建議產後動作儘量放輕、放慢,若是開始運動,可以輕度伸展、瑜伽、散步為主,腹部訓練則以產後三個月再進行為佳。 4) 乳房檢查 評估媽咪哺餵母乳的狀況,並檢查乳腺管是否有紅腫發炎、阻塞疼痛和硬塊等情形。 第3次回診 產後二個月 多數產後不適症,在產後一個月都能明顯改善,第3次回診醫師建議媽咪做乳房與子宮頸抹片檢查,若暫時無懷孕計畫也應重視避孕問題。 1) 子宮頸抹片檢查 凡是已有性經驗的女性,無論年齡大小都建議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而抹片檢查可做為接種疫苗的依據。 2) 乳房檢查 林文傑醫師指出,現代人使用女性荷爾蒙的機會較多,而荷爾蒙使用會增加細胞病變的機會,產後哺乳過程容易因脹奶、塞奶而觸摸到乳房硬塊,較難與惡性病變區分,容易被忽略,因此建議媽咪定期做乳房檢查。 3) 避孕諮詢 全母乳哺餵還是有懷孕的可能,避孕的方式有很多種,對短期無懷孕計畫的女性來說,吃避孕藥、裝避孕器是較常見的方式。 把握產後回診 身體復原無煩惱 林文傑醫師建議,罹患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前置胎盤等高風險族群的媽咪,若無法回原生產醫院復診,建議可選擇當地的醫學中心檢查會較理想;如果產檢與生產過程都很順利,身體復原的也很理想,則可選擇自己信賴的醫療院所。產後不適如發燒、尿滯留、尿失禁、便祕、媽媽手、腹痛、掉髮、情緒、睡眠等問題,只要媽咪積極與醫療院所配合並重視日常照護,產後二個月這些問題都會得到改善。 ※原文刊載於2016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教養方程式大腦發展‧情緒連結數學好好玩

教養方程式大腦發展‧情緒連結數學好好玩

文/車先蕙臨床心理師   一提到數學,對很多媽媽來講可能是從小學習過程中的夢魘!記憶中學習數學就是在課堂上,講一堆宇宙語,黑板上的符號都看得懂,但是理解起來就像從沒看過的宇宙文,搞得大腦都快燒起來了,還是不了解他們是什麼關係?奇妙的是,對於那些有數理頭腦的人來說,數學很簡單啊!就是這樣這樣、那樣那樣啊! 數學好不好,和大腦發展有關 其實,數學好不好跟我們天生的大腦結構有關。因為我們大腦皮質層區分為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負責很多不同的功能。而大腦正上方(解剖上稱為頂葉皮質;parietal cortex)這個區域,就和數字認知息息相關。最近發表的科學證據是由三名腦科學教授:Joonkoo Park、Denise C. Park,與Thad A. Polk,針對27位年齡介於18~39歲之男女受試者所進行的腦功能觀測,所得到的結果。這個實驗請受試者計算簡單的加減乘除問題,然後進行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攝影)檢查,觀察腦部活躍情形。結果發現:大腦頂葉區的右邊與計算數量有關,但是左邊則與加減乘除運算有關。 特別的是,如果要進行複雜的數學邏輯思考,則需要左右兩邊的頂葉皮質區相互溝通交流。而且兩側皮質交流越明顯,受試者答題速度越快且越正確。這個研究確切地告訴我們:數學好不好,真的是與大腦功能有關係,特別是左右頂葉皮質區的交流溝通。這個研究結果給我們很好的啟發:訓練頂葉皮質區很可能會讓人的數學能力變好。另外,有個研究(Davis C.L.等,2011)對兒童進行3個月的逆向眼動實驗,結果發現兒童的數學成績隨著訓練次數增加而提升。多訓練逆向眼動的孩童,其數學成績變高。可見,孩子的數學金頭腦是可以從小培養的呢! 數學好不好,和情緒連結有關 數學不好的家長可能自己都有這樣的經驗:想到數學,心中自然地湧上一股厭惡感、挫折感、恐懼感交織而成的某種不知名感受!如此五感交雜的感受是一種對數學的制約反應,一個不斷累積失敗經驗糾纏而成的結。想到數學頭就暈了! 事實上,這種對數學的厭惡感,會降低學習數學的動機和興趣。當小學生開始「考試」,有關數學的情緒性記憶就會漸漸被扭轉。導致原本好玩有趣的數數,變成考試的分數。「數字」從「中性的符號」變成帶有高低、好壞的評價。分數高低代表著孩子的能力高低、成就高低、認真努力的程度等等,更糟的是有些人還拿數字高低來評價一個孩子的「好」與「壞」。所以,數學成績可能就會被嵌入個人自我概念裡面,高分等於「好學生、好孩子」、低分等於「壞學生、壞孩子」。 久而久之,數學成績扭曲了一個孩子的自我評價,「數學不好」也跟「我不好」連結在一起。這樣一來,學習數學就會跟某種情緒性的自我評價聯結在一起。如果數學成績不好,漸漸地就會產生「我不好」的失敗感,也因此為了逃避這種「我不好」的感覺,逃避學習數學的機會漸漸會變成一種無意識的習慣,並連帶引起厭惡數學的情緒感受。所以,要讓孩子對數學產生好感,千萬不要以數學成績的好壞來回饋他們。 讓數學變好玩 從前面談到的大腦功能和情緒制約兩個層面,家長們不難理解「數學好不好」是生理與心理兩個因素交互運作而結成的果實。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的是促進他們的大腦發展,並且讓他們對數學產生好感。 家長們要如何刺激寶貝們的頂葉皮質發展呢?其中一個簡單的方式就是運動,因為運動原本就可以活化腦部。另外,還可以玩一個好玩的遊戲(逆向眼動作業antisaccade task)。逆向眼動遊戲的做法是:請寶貝看一個固定的點(如直視前方),然後利用布偶或玩具,在眼睛左方或右方跳動以引起寶貝的注意,如果寶貝的眼睛看了跳動的物品,就算輸了;假如可以成功地看向另外一方,就算得分。 有趣的生活數學訓練 生活中,其實隨處都可以進行有趣的數學訓練。有些孩子家裡做生意,賣東西找客人錢都用心算,這樣的孩子對數學比較熟悉,算數很有成就感。培養「數感」是幼兒數學教育的重點。「數感」是要讓幼兒能念出數字,進而產生數量概念。大約2歲開始,可以讓他們聽兒歌唱數數,歌唱的過程中會產生愉悅感,很好玩。4~5歲幼稚園的幼兒可用數字10以下的加減,讓他們玩買賣遊戲,扮家家酒當老闆或客人,或是利用自製的格子遊戲,可以設計前進後退等變化,擲骰子來玩。不僅可以學習數數,增加數感,還能訓練數字運算,培養數理邏輯概念。 小學一年級開始,去商場買東西就可以讓他們結帳、找錢,提升加減法的訓練機會。現在坊間有些遊戲很適合拿來玩數學。例如:大富翁、撲克牌、桌遊、數獨等。這些遊戲都包含數字概念、數字邏輯推理以及算數速度等內涵,玩這些遊戲的過程中,家長的參與很重要,可以從遊戲中引導孩子做數學思考、協助計算。家長的陪玩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教導孩子,寓教於樂;一方面可以找出孩子的思考邏輯,矯正錯誤的部分,引導他們做更正確的數學思維。 結語 數學好好玩,透過生活中的學習,不給予好壞評價的回饋,讓孩子培養數感,產生數學興趣,進而提升他們學習數學的動機,造就數學金頭腦。數學對人生很重要,我們需要很多的數理邏輯來經營生活。舉凡收支開銷的計算、投資理財、時間管理,無一不是數學的世界。為了讓孩子生活經營能力更好,現在開始,讓孩子從小玩數學吧! ※原文刊載於2016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數學好好玩概論篇數學‧解決生活問題的關鍵

數學好好玩概論篇數學‧解決生活問題的關鍵

事實上,數學「無所不在」,充斥於人類生活的世界。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周淑惠舉例,每天的上學上班時間、吃飯的分量、買賣東西的價錢、皮包的顏色外型、住家空間坪數和樓層等等,都屬於數學的一種。具體來說,數學是「能幫助解決生活問題的知識與方法」。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周淑惠 邏輯是主要精神 周淑惠教授進一步說明,這樣的知識與方法,是有其「因果」關係;由此可知,數學的主要精神為「邏輯」,而正確邏輯概念的建立,仰賴持續的「推理」,而推理即是「理解」與「思考」。理解過程、思考原因(如:左手有顆蘋果代表1,右手也有顆蘋果代表1,透過數數字1、2,知道兩手共2顆水果),進而架構出完整的邏輯(1+1=2),就能逐漸轉化成流暢的具體能力(熟悉加法運算)。 她再舉例,「若小明已有5顆糖果,大人再給他1顆,小明現在有幾顆?」孩子會使用手指或積木算出共6顆。如果此題目再改成「給小明的糖果是2顆,不是1顆,那現在共有幾顆糖?」2顆比1顆再多出1顆,所以答案是前題答案的6顆再多加1顆,所以總共是7顆。之後,可嘗試進階版的估算:「你手上有10元,一張貼紙5元,一根棒棒糖4元,你的錢夠買嗎?」 幼兒的數量形概念 學齡前孩子大多有簡單的「數數」、「大小」概念,但對於數量增加、分類成堆、空間對比、形狀差異等等進一步的認知,則有賴父母、老師、環境的引導與刺激,進而發展出能力。周淑惠教授表示,一般來說,幼兒的數學學習以「數量形」概念為主,相關內容如下。 數與量 1) 物體數、量、形的比較 / 比較物體的大小、多少、長短、輕重、厚薄、高低等。 2) 物體的單位名稱 / 如一「本」書、兩「顆」糖果等。 3) 順數與倒數 / 1、2、3、4、5與5、4、3、2、1。 4) 質量 / 同樣數量的物品,就算形狀改變,實際的數量仍不變。 5) 阿拉伯數字的辨認 / 無論看到0~9哪個數字,都能快速且正確指認、發音。 6) 結合與分解 / 對於10以內的數目,能進行結合(類似加法)與分解(類似減法)。 幾何與空間 1) 認識基本圖形 / 例如正方形(四個等長的邊所組成)、三角形(三個邊所組成,三邊不一定等長)、長方形(兩個長邊和兩個短邊所組成)等等。 2) 認識方位 / 例如上下、前後、中間、左右等等,通常會先用周遭物體來加深其印象,如媽媽的前面有顆蘋果、孩子坐在媽媽的左邊等。 @小:時間概念 @內: 1) 對時間產生興趣 / 建議透過時鐘來吸引孩子的關注,誘發出興趣。 2) 認識時間的數字含意 / 先認識長針和短針,並教導孩子時鐘內1~12的數字有其特別含意,如1~2之間指的是5分鐘,與一般的數數概念完全不同。 3) 知道星期內每一天的正確說法 / 例如透過日曆和月曆,帶著孩子認識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以及順序、說法。 ※原文刊載於2016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