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血管太油嗎?研究發現,高血脂患者的死亡風險較正常人增加2.13倍,冠心症患者有近6成會合併發生中風、近7成合併周邊動脈疾病,但根據統計,曾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僅有5成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數(LDL-C,俗稱壞膽固醇)控制在標準值100毫克/分升以內。
您的血管太油嗎?研究發現,高血脂患者的死亡風險較正常人增加2.13倍,冠心症患者有近6成會合併發生中風、近7成合併周邊動脈疾病,但根據統計,曾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僅有5成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數(LDL-C,俗稱壞膽固醇)控制在標準值100毫克/分升以內。
電子圍籬取消了嗎?別弄錯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5月8日起,隔離新制取消電子圍籬只針對與確診者「密切接觸」之被匡列居家隔離者。而居家照護確診者、居家檢疫者這2類人,仍受電子圍籬管制。以下是《優活健康網》6大QA整理:
一名男嬰一出生就發現左腳掌有「馬蹄內翻足」現象。醫師指出,「馬蹄足內翻」是指前足連接小腿骨的足部部位,與小腿骨之間呈現向內和向下異常扭曲的一種病症,可出現在單一隻腳或雙腳。
每到5、6月春夏之際,是腸病毒流行的季節高峰,嬰兒及孩童若感染腸病毒,最怕有併發重症致死率及後遺症的發生!但台大醫院研究團隊指出,最新腸病毒疫苗「EV71vac」已證實,可有效對抗嬰幼兒腸病毒重症,最小接種年齡僅需「2個月大」就可施打。 這也是台灣首支成功自主研發並獨立完成三期臨床的疫苗,且該支疫苗保護效力逼近100%,能有效預防感染及重症,預計年底前完成藥證許可,最快能於明年初開始讓民眾接種。
施打疫苗會引發耳鳴嗎?疫苗到底該不該打?一位58歲男性在打完新冠肺炎疫苗後,因出現不良反應而求診,主要症狀包括突然覺得耳朵嗡嗡、嘰嘰叫的耳鳴症狀。 另有一位63歲男性更出現頭暈、頭痛、脹痛、失眠的症狀,且耳鳴伴隨聽力下降現象,檢查後確認輕度突發性耳聾,且排除為中耳發炎或是外傷造成,因此懷疑不良反應與施打疫苗有關。雖用藥治療2周後,原本頭暈與脹的症狀改善許多,但耳鳴與聽力喪失的症狀只改善一半,目前仍持續治療。
台灣近日開放6到11歲兒童施打新冠疫苗,為加強追蹤兒童及青少年在接種疫苗後,可能產生常見不良反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自5月3日起,推出「Taiwan V-Watch 疫苗接種 - 健康回報」,並將18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納入追蹤監測對象;爸媽皆可透過手機疾管家申請,代為填寫接種後健康回報,可幫助了解常見疫苗副作用的發生概況,並提供及時就醫提醒。
新冠疫苗可以與其它肺炎疫苗一起接種嗎?根據美國研究指出,65歲以上民眾若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死亡重症風險約3成!
45歲張先生因鼻竇炎使用抗生素治療,竟產生全身紅疹,更有發燒現象,就診抽血時顯示有「嗜伊紅性血球」升高以及肝指數升高情形,配合皮膚病理檢查結果,確診為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
55歲的林女士是一位上班族,因為對自我要求高,每天一開始工作起來就會全力投入,一個上午連喝口水、上個廁所的時間都常常省了下來,中午小憩片刻,下午繼續埋首工作堆中,一整天下來,不僅喝水的量少,小便尿量也少,顏色都偏深黃,偶爾伴隨些微灼熱刺痛的感覺;但是一到放假日,沒有工作壓力,生活步調放慢,解尿不適的感覺也會隨之緩解,因此也就不以為意。
台灣本土疫情急速攀升,單日確診人數突破2萬大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宣布,「入境居家檢疫」天數自5月9日起放寬,從原本的10天居檢+4天自主管理,縮短為7天居檢+7天自主管理。未來更可能降低匡列強度與限制,走上「與病毒共存」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