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減脂新體驗 嘉義醫師引進二極體雷射溶脂

減脂新體驗 嘉義醫師引進二極體雷射溶脂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近來局部減脂深受許多愛美人士喜愛,然而局部減脂技術多元,根據患者身體狀況與醫師臨床經驗,有不同的適當處置方式。來自嘉義的郭健軍醫師診所內,本來使用「隔空減脂」與「冷凍減脂」,近來看好並引進二極體雷射溶脂技術。郭健軍醫師表示,二極體雷射溶脂對於較瘦,但追求細緻線條的愛美人士,有很好效果。 醫師讚操作簡單 人力、療程都精簡 針對二極體雷射溶脂實際操作心得,郭健軍醫師指出,其操作簡單,一台機器的4個探頭可同時操作,「非常節省時間,療程僅約25分鐘,也不需人力在旁照顧。」而過程中不用麻醉,術後也不需要按摩,各種膚色都可以治療。 「治療中只會有些微熱熱的刺痛感,破壞脂肪之後再慢慢被人體自然代謝。」郭健軍醫師稱讚,治療過後大概6到12週,即有顯著效果。 非傾入式減脂 分「冷」與「熱」 郭健軍醫師的診所內本來已使用「隔空減脂」與「冷凍減脂」,郭健軍醫師解釋,減脂方法大致分「冷」與「熱」,「在42-47度C,或者4度C以下,脂肪細胞都會發生凋零而死亡。」隔空減脂是用電磁波加熱,二極體雷射以雷射光波加熱,都屬於熱溶方式;冷凍減脂則以冷凍劑降溫來減脂。 隔空減脂屬於較大範圍的減脂,譬如肚子或大腿圍,所以BMI超過30以上、比較胖的人,較適合隔空減脂。但他也提到,此治療方式時間達1個小時,通常必須5至6個療程,每週一次。比較耗費時間。 二極體雷射溶脂 雙下巴也能「塑」 二極體雷射溶脂和冷凍減脂都屬於小範圍減脂,郭健軍醫師稱「精緻雕塑體態」,讓身體曲線達到完美,適合BMI在20至 30之間的人。但是冷凍減脂操作時間超過一小時,一次能治療部位較少,若部位太小也難完成治療。「二極體雷射溶脂的特點,就是部位再小也可以完成治療。」郭健軍醫師說。 郭健軍醫師舉例,許多人常有雙下巴困擾,就可以利用二極體雷射溶脂改善;此外,二極體雷射溶脂還適合不胖但有局部脂肪的人,「有許多人穿衣服想要有腰身,或者因為手圍過粗,把袖子撐太大,都可以把腰側肉或蝴蝶袖消掉,穿起衣服來就更漂亮。」其他細小部位如肚子、後背和大腿內外側等難治部位,效果都不錯。 生活水準提高 現代人越來越愛美 為什麼引進二極體雷射溶脂?郭健軍醫師解釋,主因是肥胖率上升,加上是以非手術方式來改善外觀。且由於生活水準提高,溫飽已經不是主要需求,人們對於體態,外在形像要求也越來越高,「我想這不只是嘉義地區,全世界生活水平較高的地方,這一類型的機器有其需求和市場。」據估計,到2022年全球體雕市場達到11億美元,而且年成長在7.9%。 郭健軍醫師認為,「以往減脂肪都以手術為主,而二極體雷射溶脂可以更精準消除特定部位脂肪,使修正身體的完美曲線更容易達成。」他也提醒患者,術後患部代謝脂肪,會出現正常痠疼,只要飲食作息保持正常,不用過於擔心。   【延伸閱讀】 *局部肥胖好困擾! 非侵入性療程體雕無負擔 *皮秒雷射術後保養不確實 效果恐打折扣 *鍛鍊腹肌難消腰間肉 局部雕塑可解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847/

醫學美容精緻專業高評價 全因這份使命感

醫學美容精緻專業高評價 全因這份使命感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服務於醫美產業有豐富經驗的林君曄醫師,本身就是美人胚,秉持要讓患者「每次治療都有最佳效果」的使命感,醫療上不僅自我要求要專業精進,更追求精緻的美感。在醫美產業已近十年的經驗,不斷累積豐富經驗及高評價,成為許多名人、藝人的御用指定首選。常有海外客戶特地來台,只為林君曄醫師的精緻治療。此外,深耕於醫美產業多年,享有盛名的盧靜怡醫師也補充說,做為專業皮膚科醫師,不斷累積臨床經驗,兼顧病人的健康及美感,是醫師的首要任務。 電波音波雙管齊下 緊緻拉提效果加乘 有一位接近四十歲的家庭主婦,難過地和林君曄醫師說:「近幾年都在照顧家人,最近老公也越來少帶她出席聚會,照了鏡子,才發現兩邊嘴邊肉都掉下來了。花了一堆錢買保養品,也無法解決老態問題。」林君曄醫師表示,女性三十歲以後,往往臉部肌膚不再跟年輕時一樣飽滿有彈性,甚至還會有點鬆弛與下垂的感覺,雖然多數女性都有保養肌膚的習慣,但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加班、熬夜更是許多人的日常生活型態,長期累積下來,便容易加快肌膚老化速度。但隨著醫學美容日益發達,大眾不僅對醫美接受度大幅提升,更成為不少輕熟女的抗老首選方式,其中不用動刀的電波拉皮與音波拉皮療程,已成為許多女性維持肌膚年輕的秘密。 慎選醫美診所 治療前先與醫師溝通 音波拉皮(SMAS層)作用在傳統手術拉提層面,而電波拉提的廣度則較廣,透過熱能刺激,可以達到拉提、緊緻肌膚效果,同時還有助於刺激膠原蛋白增生,因此許多人會選擇電波+音波的複合式療程來做全面治療。 林君曄醫師也提醒,治療不是比價格,追求低價反而效果容易大打折扣。做醫美一定要尋求專業經驗豐富的醫師,並在治療前與醫師做好溝通,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821/

她乳癌轉移五處坐輪椅 CDK4/6助腫瘤縮小重新站起

她乳癌轉移五處坐輪椅 CDK4/6助腫瘤縮小重新站起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一名50歲的李女士一年多前乳癌復發,體內包含肝、肺、骨頭以及腦部皆有腫瘤轉移的狀況,甚至因為身體極度不適,僅能靠輪椅代步。當時她滿懷希望到台北與高雄看診,希望能獲得最好的醫療照護,沒想到皆失落而回。最後返回家鄉台東就醫,在醫師的評估與建議下,使用CDK4/6抑制劑標靶療法,病況才獲得改善,各部位轉移的腫瘤均明顯縮小,並且可以重新站起來,感受自由走動的快樂,這對李女士及整個乳癌醫療團隊都是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台東乳癌治療 在地就醫兼具便利與即時性 目前台東地區乳癌人數每年約增加90-100人,回顧五年前,台東地區乳癌死亡率仍高居全台前三名。因此當時創立乳房專科團隊,死亡率逐年降低,甚至低於全國平均。不少東部民眾對就醫環境有都市迷思,認為大型醫療院所多集中北部和西部,以致忽略在地就醫的便利性與即時性。台東乳癌專科醫師魏銓延表示,在地就醫的好處是患者本身身體已不適,不需花時間於交通奔波上;另外,因應地理的方便性,加上患者人數較少,醫師與病患之間的互動較為緊密,不僅門診中能夠花更多時間討論個人化的治療方針,在日常裡,當患者有任何不適,也能夠與醫師即時討論,擬定下一步的治療計畫。 CDK4/6顯著改善病況 降低副作用提升品質 像是針對「賀爾蒙接受體陽性、HER2陰性」的乳癌復發轉移患者,目前可使用CDK4/6抑制劑,其作用機轉為抑制細胞週期,因細胞週期中斷可使癌症細胞無法生長,達到抑制癌細胞擴散的效果。目前研究顯示,使用第8周時,高達8成病人腫瘤即明顯縮小,且3成以上病人可以縮小達6成以上,更可平均穩定控制病情2年以上。魏銓延醫師觀察,CDK4/6治療的好處是口服的便利性,可明顯看到疼痛降低、轉移併發症減輕,患者顯著感受生活品質改善,但醫師也提醒,部分病人可能會有白血球降低的副作用。 乳癌復發病人支持計畫 助減輕經濟負擔 魏銓延醫師表示,雖然目前該標靶療法尚未納入健保,但提供病人支持計畫,可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魏醫師也呼籲所有的乳癌復發患者,第四期不等於末期,只要積極並定期回診治療,可將病情穩定控制,別輕易放棄。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804/

孕婦子宮肌瘤竟20cm 婦科醫師這樣建議

孕婦子宮肌瘤竟20cm 婦科醫師這樣建議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許多孕媽咪產檢時才發現子宮肌瘤,除了擔心危及胎兒,更害怕懷孕不順利。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葉長青表示,子宮肌瘤大多數對懷孕影響不大,可規則追蹤與和平共處;除非女性有腹痛、頻尿或便秘等嚴重症狀,或腫瘤有變化,才需與醫師討論進一步手術或賀爾蒙藥物治療。 婦女子宮肌瘤好常見 大部分無害 葉長青醫師說明,子宮肌瘤是子宮肌肉層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 2-3成女性會罹患,通常不會有症狀,不處理也無害;然而,若肌瘤位置、大小有異,少數女性會有頻尿、腹痛、經痛、脹氣、經血量大、難受孕等症狀。 許多女性懷孕才診斷出子宮肌瘤,擔心影響孕期,醫師要孕媽咪放心,孕期發現子宮肌瘤在臨床上很常見,醫師會先以超音波判斷是肌瘤或骨盆腔腫瘤,「若確診為子宮肌瘤,沒有位置或型態上的異常,不必擔心影響胎兒或下一胎生育力,建議孕婦和平共處,定期追蹤即可。」 懷孕時有子宮肌瘤 可能影響有三種 懷孕當下發現有子宮肌瘤,恐會有壓迫、疼痛、影響生產,常見隨胎兒長大,加上原本較大的肌瘤,出現脹氣、頻尿等壓迫症狀;此外,有些肌瘤會造成疼痛。葉長青醫師說,「原因是母體將大部分血液分配給胎兒,肌瘤相對缺血會增加細胞激素濃度,引發疼痛使孕婦不適。」 「不管是壓迫或疼痛都與肌瘤大小與位置有關,」葉長青強調,肌瘤治療通常是手術,懷孕時恐傷及胎兒,除了少數特殊狀況,大多都是密切追蹤。 依腫瘤狀況與婦女期待 藥物或手術治療 葉長青醫師指出,若婦女初次診斷有肌瘤,建議3個月後先追蹤一次。若婦女有嚴重症狀、後續追蹤發現肌瘤會快速長大時,則建議依據腫瘤數目、大小、位置、本身年齡和未來生育期待,來選擇治療方式。 子宮肌瘤治療分為手術或賀爾蒙類藥物治療。葉長青解釋,如果婦女臨近45歲,又不想生育,可選擇開刀。但有手術麻醉、沾黏風險,「且因為子宮曾開過刀,後續懷孕只能剖腹產。又懷胎時子宮脹大,需注意子宮撕裂或破裂的風險。」 「若婦女很年輕又想生小孩,且肌瘤不大、數目不多,又擔心手術風險,則可考慮先藥物治療」葉長青醫師說,藥物優點是非侵入性,雖只能減少肌瘤體積,但有時也能緩解症狀,有些患者甚至先以藥物縮小肌瘤再手術。 少數孕婦較辛苦 醫籲和平共處 葉長青醫師舉例,在臨床上,曾有媽咪懷孕才發現6顆8公分子宮肌瘤,造成肚子常脹氣、腸胃蠕動不順;也有孕媽咪第一胎就有肌瘤,第二胎時發現肌瘤大至20公分,等生產後半年再手術根除。另一婦女則因肌瘤太大,擋住陰道口需剖腹產;有些人則因為肌瘤會痛,必須吃止痛藥。 葉長青醫師強調,孕期時發現子宮肌瘤在臨床上很常見,雖少數孕婦會比較辛苦,但不太會影響胎兒或孕期,建議媽咪與之和平共處,保持密切追蹤。   【延伸閱讀】 *術前助攻! 「口服荷爾蒙阻斷藥」提升手術品質 *治療百百種 面對子宮肌瘤該怎麼辦?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820/

肝癌腫瘤治療新利器 成大引進新型微波消融治療

肝癌腫瘤治療新利器 成大引進新型微波消融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肝癌腫瘤治療又有新利器!成大醫院引進新型微波消融治療,與傳統射頻熱消融術(電燒)相比,不僅治療的時間短、痛感減輕,治療效果也更完整,但缺點是現階段尚無健保給付,民眾需要自費使用。 電燒方式有極限 腫瘤近肝臟內血管效果不佳 成大胃腸肝膽科醫師鄭斌男表示,肝臟惡性腫瘤依患者身體狀況及腫瘤位置大小,有不同的治療方式。目前針對顆數少、腫瘤小,主要以電燒(射頻熱消融術),將腫瘤加熱到高溫,殺死腫瘤細胞,但是電燒的範圍是以電燒針為中心呈現橢圓球型,如果腫瘤比較大,往往要多次或多針射頻熱消融。 同時在治療過程中有「熱沉效應」,也就是腫瘤靠近肝臟內血管時,因血流速度很快,會把熱度帶走,造成接近血管部分腫瘤消融不完整,使得治療效果不佳,一旦腫瘤細胞消融不乾淨,可能會侵入血管或腫瘤增生變大,使得病情惡化。鄭斌男醫師表示,一般如果腫瘤沒有侵犯血管,肝癌期別列為A期,但侵犯血管就會直接列為更嚴重的C期(肝癌依嚴重程度從A到D共四期),影響預後。 新世代微波消融術只需5-10分鐘 降低不適感 鄭斌男醫師表示,微波消融治療研發已有十多年,過去治療效果不佳或使用有所限制,但新型的「新世代微波消融術」,與傳統電燒相比,治療範圍呈現球體,範圍更廣;電燒雖然也可以針對一個腫瘤從不同的角度,燒灼二到三次,現在也可進行多針消融治療,但效果仍不完全,而相同情況下微波可能只需一次治療,效果也比較完整。 此外,依據腫瘤的位置及大小,微波消融治療通常只需要5-10分鐘即可完成治療,電燒的治療時間需要12-30分鐘或更久,微波消融時間遠短於電燒治療,也降低治療時的不舒適及疼痛感。 而患者最在意的治療效果,鄭斌男醫師表示,從過去的統計來看,電燒治療因熱沉效應等情況影響,可能有部分的腫瘤未被消除,早期腫瘤一年的局部復發機率約在10%-15%;而以微波消融治療,雖然目前患者還不多,均尚未有復發情形,不過,仍需更多治療病患與追蹤才能有定論。   ▲圖左邊是新世代微波技術,右邊是傳統電燒治療技術,可以明顯看出微波的治療範圍大。 腫瘤3顆內直徑5公分以下 肝功能中等適用 他表示,微波消融治療的適應情況與電燒相同,主要是針對腫瘤在3顆以下、每顆直徑在5公分以下,同時肝功能要中等以上;對於有血管環繞的肝腫瘤,治療效果較為完整。由於治療後可能會影響肝功能,如果肝功能太差,預期存活期可能只有3-6個月,就不建議使用這項治療。 目前引進這項新治療的醫療院所較少,患者仍需自費。鄭斌男醫師表示,由於健保給付電燒,多數患者還是會選擇電燒。微波目前已在申請健保給付中,如果未來能順利通過,將可造福更多患者。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783/

女性罹癌化療不用斷「生」機 凍卵技術助妳好孕

女性罹癌化療不用斷「生」機 凍卵技術助妳好孕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醫生,我才28歲,我還跟老公討論想要生一對可愛的寶寶,但剛剛發現罹患乳癌馬上就要化療了,還能如願生子嗎?」中國附醫生殖醫學中心主任何彥秉醫師常常聽到病人無奈地詢問,尤其國內女性普遍晚婚及晚育,因此也有許多女性確診乳癌時,仍是未婚或是雖新婚但是尚未生育。 何彥秉主任表示,由於多數的癌症病人經過化療後,都會造成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卵巢功能損傷,而且癌症治療大多需要一段長時間的追蹤,因此通常經過多年的輔助療程後,常常錯過了合適的受孕時機,生育能力也已經變得很低,所以會建議在化學治療前先凍存足夠的卵子,來預存生育力,等到未來身體恢復到合適的生育狀態下,再解凍卵子,進行體外受精、胚胎培養等程序(意即試管嬰兒),最後再將胚胎植入,準備迎接寶寶的到來。 五分之一新診斷乳癌患者 都正值生育年齡 乳癌已躍居臺灣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癌症,除了發生率增加外,其發病年齡也越來越年輕。在臺灣,乳癌婦女29歲以下的比率為0.7%,31至40歲的比率大約7.8%,34歲以下的比率為3.12%,40歲以下的比率近20%。高達五分之一的新診斷乳癌患者發病的時間都是落在適合生育的年齡。許多年輕罹癌患者最苦惱的就是面臨即將進行的化療將嚴重影響生殖機能,可能導致卵巢功能提早衰退或提早停經。 何彥秉主任表示,很多女性面對罹癌的第一個反應,常常都是該如何生存下去,忽略了積極治療後的人生可能還很長,還有很多需要完成的夢想,因此如何減少因癌症、癌症治療對生活的影響,對患者來說意義相當重大。所以,在啟動化療之前就要想好接下來的每一步,在癌症療程開始前也該及早諮詢生殖專科醫師,盡可能做好全方位的規劃。 現在排卵針與療程規劃較以往已更進步,過去必須要至少28天以上的療程,甚至要2-3個月以上才能取到足夠數量與品質的卵子;然而,許多罹癌女性面對化療的時間是分秒必爭,等待漫長的排卵過程後,對於癌症的惡化程度與化療的成效可能都是不利的,所幸現今排卵療程已經相當成熟與進步,中國附醫生殖醫學中心甚至有成功案例,在不到12天內的第一次取卵就獲得足量的優質卵子,也能夠迅速啟動化療,同時保護到準媽媽與未來寶寶的健康。 凍卵穩定性大幅改善 不輸冷凍胚胎 以往許多人會認為,冷凍卵子或胚胎的品質較低,但隨著近年來玻璃化冷凍技術迅速發展,可有效減少冷凍過程細胞內冰晶的形成,大幅提高卵子與胚胎解凍後的存活率。何彥秉主任指出,許多年輕女性罹癌時可能尚未結婚,因此凍卵就是最好的選擇,而冷凍胚胎在臺灣僅適用於有合法配偶的女性。目前來說,不論是冷凍卵子或是冷凍胚胎解凍後,都能有將近9成的存活率,成功受孕機率也很相近。 女性一旦罹患了乳癌或其他癌症,使得懷孕計畫受到影響時,建議盡快尋求生殖醫學專業醫師協助,評估該如何在癌症治療前,盡快把握時間取卵凍卵,預先留下一線生機,待有效抑制癌細胞復發後,便可暫停其癌症治療,於身體合適生育的狀況下,開始進行後續試管嬰兒療程。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747/

初春好發水痘 醫:兒童補一劑提升保護力

初春好發水痘 醫:兒童補一劑提升保護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初春是水痘好發季節,以往台灣水痘疫情在3、4月開始攀升,今(108)年2月水痘單周門診就診人次近千人,達5年同期新高,且其中許多是群聚感染。自2004年起,國內提供滿1歲幼兒免費接種一劑水痘疫苗,但小兒科醫師陳木榮指出,隨年齡增長,疫苗保護力多少會下降,4-6歲孩童可考慮自費補打。 水痘好發季節 小心校園群聚感染 水痘好發於冬季及早春,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的高度傳染性疾病,有研究顯示,每人一生感染水痘風險高達95%。主要感染對象為3~9歲的兒童,近年逐漸後移至9-15歲。 水痘主要感染途徑是經由皮膚直接接觸、飛沫或空氣傳染。此外,也經由被水疱液和黏膜分泌物污染的器物間接傳染。在同一個空間内(家庭、學校)感染率高達85%~90%,所以常會有校園群聚傳染的狀況發生。 感染水痘初期(紅疹出現前1–2天)可能會出現包含輕微發燒(37.5–39度C)、疲倦、食慾不振、頭痛及肌肉或關節痠痛等症狀,之後由臉、頭皮往軀幹四肢,皮膚開始出現紅疹,漸發展成紅丘疹、水泡疹、膿泡疹而後結痂,通常約於2-4星期內痊癒。 疫苗保護力降 4-6歲孩童可補打疫苗 台灣自2004年起,提供滿1歲幼兒免費接種一劑水痘疫苗。然而今年2月,仍有許多水痘病例發生,陳木榮解釋,隨著時間過去,疫苗保護力還是可能下降,水痘疫苗常規接種約在1歲,「有些國小一、二年級學童保護力就下降許多,還是可能罹患水痘。」 他指出,根據美國建議,4-6歲孩童可以再打一劑水痘疫苗,因此有疑慮家長可帶小孩至醫療院所自費補打疫苗。 孩童得水痘速就醫 在家休息 如果家中小寶貝罹患水痘怎麼辦?陳木榮建議,家長應盡速帶孩童就醫,「並將孩童指甲剪短,避免用手去抓患部,」若家中有其他健康孩童,應與病童隔離,「因為水痘感染力極強,最好是待在不同房間。」 此外,他還提到,罹患水痘時,應避免服用阿斯匹靈等水楊酸類藥物來退燒,以免發生雷氏症候群。其通常是在水痘症狀和緩時,突然出現劇烈嘔吐、無精打采等症狀,病情迅速惡化。 至於罹患水痘的孩童不要去上學,應請假在家休息。陳木榮說,研究顯示,若身邊的人罹患水痘,「自己趕快去打水痘疫苗,可以預防被傳染。」若不幸被傳染,症狀也比較和緩。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742/

求職者恐懼面試心理 好學校讓你不害怕!

求職者恐懼面試心理 好學校讓你不害怕!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再幾個月又是畢業季,新一批的新鮮人即將踏入社會,根據統計,近7成求職者恐懼面試,最常見的恐懼症狀有思緒不清、面試口吃、身體發抖、一講話就臉紅等,無一不影響著求職者的面試表現。調查中,一成四受訪者曾因恐懼臨陣退縮,五成三受訪者勉強能接受面試,僅有三成一的人認為自己可以控制恐懼心態(注1)。 求職力難學 選校時就該考量 大學是知識的殿堂,求職卻鮮少出現在在學習範圍內,許多學生像無頭蒼蠅一樣自己摸索,畢業在即才緊急惡補求職力,不過其實有些學生及家長早在選校時就有所考量。 在學大學生方康文表示,當初選校考量包括畢業後若需要就業有著更多的方便性,因為學校有很多方面的資源及團隊可以提供幫助,對自己的未來很有幫助。學生家長廖小姐則指出,從學校畢業之後,未來就業市場是最大考量,再來就是在唸書過程中,關於學校的課程安排、以及整體師資。 海外留學 打通未來求職路 許多人不惜到海外留學,浸泡在全英語環境,就是為了有更強的競爭力。許多國外知名院校也紛紛到亞洲廣設分校,招攬全球人才,幫助在學學生打通未來求職路,舉辦各類就業輔導。 諾丁漢大學中國分校全球事務處港澳台辦公室主管黃歡歡說,每年畢業臨近畢業時,學校就會由就業部門舉辦一系列就業招聘會和輔導會,通常招募廠商都是來自全球500大的企業。學生在校園裡面就已經獲得很多與雇主接觸的機會,而且多年來許多學生在在校期間就被優秀企業提早錄用了。 就業之路 大學選校影響大 就業之路,從大學選校就有著關鍵影響,像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分校,澳洲蒙娜許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美國大學開羅分校等等,看見了各地學子追隨國際化潮流的渴望,讓學子無需飄洋過海也能在本土就接受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教育資源及體驗,打開通往全球時代的大門。 (注1) : https://www.104.com.tw/area/freshman/book/articlecontent/id/161/ 【延伸閱讀】 *重視學生身心發展 這家大學這麼做 *不能承受之重 留學生如何走出「亞健康」? *儲備就業競爭力 這家大學這麼做!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729/

喝完酒狂飆車 「躁症」發作險釀禍!

喝完酒狂飆車 「躁症」發作險釀禍!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小資男醉酒飆名車停不下來 「躁症」發作險釀大禍 26歲的志偉(化名)是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為存下人生第一桶金,平日省吃儉用且滴酒不沾,有時為了省下交通費還走路上班。最近家人發現他情緒容易亢奮,常常熬夜上網到清晨,沒睡覺就去上班;上個月開始夜夜飲酒,甚至超額貸款買下了一部百萬名車,半夜喝完酒後就外出飆車,飆到自撞電線桿,結果人受了輕傷,車子也報銷了。沒想到不到一週,志偉又跑去買了一部進口跑車,家人驚覺志偉情緒出現異常,擔心會出大事,趕緊帶他求助精神科醫師,經評估確診原來是雙相情緒障礙的躁症發作惹禍! 季節替換引發「躁症」 情緒失控導致異常行為 收治志偉的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雙相情緒障礙就是所謂的「躁鬱症」,根據統計,終生盛行率是百分之一,並好發於20多歲的年輕族群,患者會以週期性的方式反覆呈現「躁期」及「鬱期」,並出現相關症狀。由於最近季節交替、氣候驟變,前來求診的患者激增二成,「躁症」容易導致腦部運作失調,影響情緒控制,並出現情緒高昂、衝動行事、睡眠需求減少或失去現實感等異常現象或行為。 楊聰財醫師說,像志偉這樣躁症發作的患者,易做出不同於平常身心狀態的行為,例如:衝動購買超出自己經濟能力的物品、晚上不睡覺仍精力充沛、藉由大量飲酒去壓抑高漲的情緒、或自律能力降低做出高風險行為等,加上患者本身缺乏病識感,若是周遭的親友未能及時察覺異狀,就可能釀成難以挽回的遺憾。 長期藥物治療輔以心理治療 搭配「三好」習慣助情緒控管 針對雙相情緒障礙的治療方式,楊聰財醫師指出,目前仍以長期藥物治療並且預防復發為主,在不同病況時會同時使用精神安定等藥物改善患者情緒、睡眠以及精神異常,再搭配心理治療,以增進患者對疾病的適應性及病識感。此外,除了持續服用藥物治療預防復發,也建議患者平時維持「三好」習慣:一好,每日維持6至8小時足夠的睡眠,有失眠問題立即求助專業醫師;二好,保有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的頻率;三好,營養均衡飲食不可少,達到作息規律以利情緒的控管。 每逢季節替換提高警覺 發現異常立即求助專業醫師 楊聰財醫師提醒,雙相情緒障礙經治療控制病情後,往往可以恢復原有的正常生活,但大多患者並不會察覺到自己生病;因此若逢季節替換,懷疑自身患病或發現身邊的親友有情緒起伏過大、超出常理的行為時,就應立即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以利釐清病症並及早接受治療。若是過去患有躁鬱症者,更需提高警覺,積極配合醫師治療且不可自行停藥,避免再度復發影響生活。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772/

從旱鴨子到救生員 母陪女兒戰勝癲癇

從旱鴨子到救生員 母陪女兒戰勝癲癇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經常會想,長大多好,有些事情卻只能想像。」兒童節將至,各地紛紛推出許多兒童節優惠/遊樂活動,但這些對於罹患癲癇症的孩童而言卻可能是種奢侈的願望,因癲癇的不可控性(無法控制何時何地發作),不僅孩童無法自由自在享受同齡人體驗各種遊樂器材的喜悅,對於照顧者而言也有著心疼的痛楚。 有位來自宜蘭的女孩,高中前都是模範生,十六歲時不幸罹患腦炎,後來引發癲癇,出現智力衰退和行動遲鈍。媽媽為了幫助她復健,帶她去游泳池進行水療,結果竟在池邊癲癇發作。救生員因而不准母女下水,除非有專業人員陪伴。於是,這名母親努力訓練,從不會游泳到考上救生員,只為了陪寶貝女兒戰勝癲癇。 癲癇病因多元 遺傳和外傷都是原因 診治該案例醫師、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理事長關尚勇表示,癲癇(又正名為伊比力斯)病發原因多元,分先天與後天性,先天性最常見原因為嬰孩大腦發育異常;後天則如出生時難產造成頭部缺氧,或者罹患腦炎、腦膜炎等感染,從高處墜落、車禍頭部受傷,或腦瘤也都可能引發。 少數癲癇會遺傳,但是遺傳性癲癇多屬於「良性癲癇」,所謂良性代表容易控制,「其他患者可能要吃7-8顆藥,良性患者只要吃2-3顆,且智力多正常,學校課業也能名列前茅,生活快樂。」目前多將良性定義為「自限性」,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秘書長陳倩醫師也表示,兒童患者雖然發作時年紀較小,但患者的發作狀況會隨著長大痊癒,多數患者到青春期後可不服藥也不再發病。也就是患者長大後自然痊癒(約1/5),非良性患者可能必須服藥到50幾歲以上。 兒童腦部發育未全 症狀比成人複雜 針對兒童與成人癲癇有何不同,關尚勇理事長解釋,兒童腦部發育還未完全,因此癲癇症狀更趨多樣化,反而成人表現相對單純。不同年齡層可能有不同的表現徵狀,因此有不同診斷。他強調,癲癇應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可以降低反覆發作造成腦部傷害的風險,也可預防發作時不慎摔傷、缺氧等危害。 癲癇發作怎麼辦 勿塞異物至患者口中 若遇見癲癇患者發作,關尚勇理事長提醒,千萬不要撬開病友嘴巴放進硬物,「輕微發作時,譬如患者仍神智清楚,旁人從旁協助即可。」如果是大發作,出現口吐白沫、雙眼上吊、全身抽搐、嘴巴緊咬等症狀,應在旁保護,別讓患者受傷。如果短時間內反覆發作,或懷疑骨折、撕裂傷,趕快打119送急診。 不同癲癇各有症狀 7成控制良好 由於大腦功能複雜,因此癲癇症狀多種,根據不同腦區異常放電而有所不同。關尚勇理事長舉例,例如枕葉發作時,眼睛會出現閃光;如果是頂葉,手腳會有如「螞蟻咬」;額葉則易引發局部抽搐;至於顳葉發作時,患者可能聞到異味、見到似曾相識的影像。 「嚴重一點,恐喪失神智,若患者正在開車,易發生危險。」他指出,更嚴重的大發作,會引發全身抽搐。例如失張性發作 (Atonic Seizure),患者會突然無力,跌坐在地上。因此癲癇需要專科醫師判斷,不同類型有不同治療藥物。大約70%都能控制良好,另外30%藥物反應不佳的患者,建議考慮開刀、電刺激等療法。 定時服藥最重要 確保睡眠充足 癲癇藥物並不複雜,關尚勇理事長向兒童患者的家庭喊話,定時服藥最重要,應叮嚀小孩服藥;另外,失眠容易引發癲癇,因此要確保孩童睡眠充足,壓力也不要太大,控制不好應告知醫師,發作時可以錄影供醫師參考。   理解+同理 共同創造癲癇友善環境 陳倩說明,伊比力斯基金會其實就是兒童癲癇協會更名,陳倩曾經遇到孩子病歷上寫著住過「癲癇科病房」發飆的家長,為讓這些孩子妥善接受治療與照顧遂順應改名,但這在在顯示社會對癲癇的歧視已根深柢固。 醫師呼籲,癲癇患者日常生活與正常人無異,甚至臨床上也發現有兒童癲癇的孩子智商高達128的案例,希望透過近來許多的癲癇日活動(如日前知名Youtuber博恩的「紫色癲癇日」影片),讓大眾有機會重新認識癲癇,尊重病友、並將正確的觀念傳遞出去。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75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