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跑步和HIIT大不同!無器材在家就能做

跑步和HIIT大不同!無器材在家就能做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生活忙碌的你是否上網搜尋過短時間高效率的運動方式呢?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簡稱HIIT)或許是您考慮過的方法之一。短時間內進行高強度訓練衝刺後,再以低強度訓練或完全休息,身體還未完全恢復時就接著進行下一組高強度動作。例如30秒高強度,20秒低強度,兩者交替進行,將心跳提高到最大心跳率,關鍵點在於衝刺時要盡最大的努力。 健身教練Eva解釋,跑步是全然的有氧運動,HIIT則是混合高強度與低強度運動,是結合心肺跟肌力的運動項目,所以除了可以練到心肺之餘,也能練到肌力。 訓練力道強勁 新手嘗試要注意 由於HIIT的強度非常強,如果按照正確姿勢與衝刺力道訓練,完成後可能會出現頭暈目眩、甚至想嘔吐的情況,不適合沒有運動基礎的人來進行。Eva教練表示,不建議沒有肌力基礎的新手直接貿然進行HIIT。可以先進行3個月左右的基礎的心肺與基礎的肌力訓練,讓身體有一定的強度基礎後,再開始HIIT會是比較不會受傷的訓練方式。 HIIT初體驗!無器材在家就能做 已有體格基礎的人,可以從以下幾個在家就能做的動作開始。以下將動作分為低強度及高強度進行教學,在家就能自行組合,搭配出屬於自己的HIIT。高強度動作連續做足一定時間後,接著做低強度動作或短暫休息片刻,再接著做高強度動作。 低強度動作 動作1:首先把雙手舉高過頭,吐氣時雙手放下抬膝到胸前。 動作2:雙手托在後腦勺,吐氣時抬膝,左手肘碰右腳膝蓋,右手肘碰左腳膝蓋。 高強度動作 動作1蹲Squat:臀部往後推,胸口稍微前傾,雙手側方於小腿旁,吐氣往上跳躍,下來時以上述姿勢蹲下,動作求穩不求快,確實做好每個動作。 動作2高膝跑High Knee Run:相反的手腳輪替換邊舉起,假裝自己在跑步,由慢而快,動作紮實穩定後,核心用力,吐氣加速原地跑跳。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309/

春宜養肝 中醫師的春季養生小撇步

春宜養肝 中醫師的春季養生小撇步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春天正值萬物生命力最旺盛之際,養生重點要順應春天「陽氣初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按照中醫五行屬性,春屬木,與肝經相應,肝經主控人體的生長,所以春天是生物激素變化最旺盛的時候,此時就容易好發「肝」的病證,如精神疾病、高血壓、中風等。這就是為什麼「春宜養肝」,因為春季必須保持肝臟的生理功能,才能適應自然界生機勃發的變化。 春季應該怎麼養生呢? 《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說,在人體正氣強盛的情況下,邪氣不易侵入機體,也就不會發生疾病。所以,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同時,春季注意調理起居飲食,也可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以下是五個重點提供給大家參考: (1)少發脾氣多微笑: 儘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氣。研究發現,快樂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細胞。怒氣是古代養生家最忌諱的一種情緒,動不動就想發脾氣的人,易使肝受損。 (2)多吃綠色蔬菜: 春天肝氣旺盛,相對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飲食上仍以清淡為主。綠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蔬菜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補充冬季時攝取不足的部分。 (3) 保暖工作不可少: 春天因氣候變化大,加上陽光普照,常讓人忽略初春的善變與寒冷。因此衣著最好慢慢減少,不要一下換上夏季的衣物,尤其老人家外出時最好多加一件背心。 (4) 早睡早起身體好: 早起運動、舒筋活絡也是養護肝臟的方法之一。 教大家一個簡單的呼吸調節法:靜靜坐下或站定,全神關注在呼吸調節中,慢慢一點一點用鼻子吸氣、吐氣,並重複數次。藉由簡單的深呼吸可以排除體內積熱,讓身體重新獲得能量。 (5)滋陰潛陽清肝火: 飲食上以具有滋陰潛陽、清肝降火的食品為主。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像是菠菜具有滋陰潤燥、疏肝養血的作用。所以菠菜豬肝湯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可養護肝臟、疏理肝氣。 另外,由於此節氣空氣中的濕氣和過敏原增加,過敏性的疾病也會增多,像是皮膚容易出現發癢和濕疹,或過敏性鼻炎患者的病情也可能會加重;加上體內血氣旺盛,易於上火,容易有眼壓升高,結膜充血的現象,本身有過敏性體質(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的患者也要特別注意。(本文由郭大維中醫師提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296/

手術開刀不用忍痛 新型長效止痛藥副作用少

手術開刀不用忍痛 新型長效止痛藥副作用少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這種痛,我忍一忍就過去了!」這句話加上咬牙切齒痛苦的表情,常是手術後患者的寫照。以往傳統觀念,民眾常認為開刀就是會痛,痛完就沒事了,事實上若不正視術後疼痛,不僅延緩傷口復原時間,還可能造成感染、演變為長期慢性疼痛等後遺症。相反地,若能有效控制疼痛,更能改善患者因怕痛而不敢下床活動的問題,進而幫助排氣與傷口復原,縮短住院天數。 子宮肌腺瘤患者動刀 術後48小時快速出院 有位39歲的許小姐,於去年中旬,經期開始出現異常,除了經血量過大產生貧血症狀,腹部也常感異常疼痛,且疼痛情況一次比一次劇烈。嚴重時甚至連續兩日吃不下飯,三餐只吃止痛藥度過。而後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都是子宮肌腺瘤惹的禍,需要接受開刀手術做切除。而這也讓曾經歷三次剖腹產手術的許小姐,十分恐懼得重新經歷第四次術後傷口所帶來的劇烈疼痛。 為了免除術前心中的憂慮不安,在與醫師討論各式止痛方案後,許小姐選擇於術前施打長效止痛針。沒想到手術第二天她便能自行下床、走動進食,開刀傷口處只感覺到輕微悶脹,48小時後便順利出院回家休養,一週後便恢復正常生活作息,返回職場上班。與以往剖腹產術後,需住院5至7天相比,明顯提高術後復原速度。 長效止痛藥新選擇 較傳統嗎啡藥物副作用少 收治許小姐的台北中山醫院董事長陳福民醫師指出,傳統術後止痛方式,會使用短效止痛針或嗎啡製劑自控式止痛系統(PCA)避免疼痛問題。前者因為是短效藥物,患者需忍受多次注射,後者嗎啡用藥止痛效果不錯,但卻常有噁心、嘔吐、腸胃蠕動變慢引起腹脹及便秘等副作用。而新型長效止痛藥因作用於不同受體,止痛效果與嗎啡相同,但副作用輕微,時效長達一週,大幅提升患者術後生活品質。 中山醫院推動「無痛醫療」 有助術後快速復原 早自1990年起,世界衛生組織(WHO)即宣告「免於疼痛是一種基本人權」,此後「疼痛治療」與「無痛醫療」也成為醫界共同努力的目標。而一向以人文關懷與精緻醫療著稱的台北中山醫院,非常重視這項被國際醫療評鑑聯合委員會(JCI)視為評鑑標準的項目,期望營造無痛醫療的環境,使患者術後能快速復原、提早出院,同時也能減低醫護人員的負擔,增加醫院的效率,讓醫療、健保資源都能得到最佳的善用。 對此,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暨婦產科主治醫師李世明指出,國際2018十大醫療創新之一的強化術後復原(ERAS,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內容包含術前、術中、術後等醫療觀念革新,例如縮短術前空腹、避免灌腸、減少輸液等。其中疼痛控制更是重要的一環,呼籲醫界使用替代藥物取代鴉片類止痛藥物的使用,因為無痛醫療的推行,不僅可傳達民眾對待「疼痛」的正確觀念,更有助於實踐ERAS的目標。在未來,台北中山醫院也將秉持人文關懷的核心理念,持續於專業創新,提供民眾最優質的無痛醫療服務。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292/

居住郊區嚴重精神疾患 遠距醫療頻率多一倍

居住郊區嚴重精神疾患 遠距醫療頻率多一倍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綜合報導) 遠距醫療服務需不需要擴大呢?國外研究發現,居住在郊區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使用遠距醫療的頻率高出1倍以上,此研究已刊登於期刊〈健康事務〉(Health Affairs)。 此研究根據2004-2014年美國醫療保險Medicare論量計酬申報資料,分析居住在郊區,且罹患任何一種精神疾病,或是嚴重精神疾病的被保人,使用遠距醫療的情形,釐清美國國會以及許多州議會是否應該擴大民眾獲得遠距醫療的機會。 嚴重精神疾病患者 使用遠距醫療頻率高 結果發現,使用遠距醫療的精神疾病患者,平均每年增加45.1%;進一步分析發現,居住在郊區的精神病患中,每100名有5.3人次使用遠距醫療,而居住在郊區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使用遠距醫療的頻率增加至每100名有11.8人次。 美國逾9個州 使用遠距醫療達25人次 研究也發現,各州使用遠距醫療的情形也不盡相同,舉例來說,從2014年的資料顯示,超過9個州居住在郊區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使用遠距醫療超過25人次;然而,卻有4個州以及哥倫比亞特區,完全沒有精神病患使用遠距醫療。 遠距醫療法規友善 使用頻率較高 研究者表示,與患有精神疾病的族群相比,使用遠距醫療的一般族群通常年齡小於65歲,而這些族群被納入Medicare的原因,多半是因為失能或是居住在相對貧窮的社區。另外,有通過《Medicare遠程醫療平價法案》(Medicare Telehealth Parity Act),以及對於遠距醫療的法規較為友善的州,使用遠距醫療的比例也較沒有立法的州較高。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李若綺 2.參考文獻:AteevMehrotra, et al. Rapid Growth In Mental Health Telemedicine Use Among Rural Medicare Beneficiaries, Wide Variation Across States. Health Affairs.2017; 909-917.  3.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4.《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

睡眠檢測一床難求 居家睡眠檢測不用等

睡眠檢測一床難求 居家睡眠檢測不用等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可別以為睡眠呼吸中止症只是大人才會罹患!根據統計,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就診高峰有兩個階段,包括6~8歲孩童以及42歲成人;孩童會出現打鼾、磨牙及睡不安穩等症狀,大人打鼾更嚴重,且會有嗜睡現象。然而,由於去各大醫院睡眠中心做睡眠檢測,往往一床難求,以致於使得許多人因此而作罷,放任不管的結果,反而使得病況引發更嚴重的問題。而目前國內已有儀器公司提供免費租借睡眠檢測儀服務,民眾均可至網站線上預約。 孩童和成人都會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長庚醫院耳鼻喉科教授李學禹表示,孩童若是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因為晚上會睡不安穩,以致白天學習力及活動力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而且生長曲線會落後;成人則會有嚴重的打鼾問題,並時常想睡覺,甚至影響交通安全及工作表現,更有人會因為缺氧,而可能引起心血管及腦血管問題,導致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等病況。 台灣睡眠呼吸中止症 發生率大約2~4% 根據統計,台灣睡眠呼吸中止症發生率大約2~4%,大多患者為中年有肥胖問題的男性,男女比例約為8:1。李學禹教授說明,孩童有睡眠呼吸中止的原因一般為扁桃腺過大,大多為部分阻塞,成人大部分都是因為年紀增加,變胖等問題造成。至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若是孩童因為扁桃腺過大,可採手術方式,而成年人因為肥胖則應減重;此外,還可透過戴牙套以及使用陽壓呼吸器等方式來改善。 大眾對睡眠呼吸中止症認知不足 專長於醫學睡眠科學的澳洲專家Brett Mclaren指出,大眾對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認知不足,許多人覺得打鼾不嚴重,甚至有些人認為打鼾代表睡得好及睡得沉,再加上全球睡眠專家很少,尤其是亞洲人,不知道其危險性,所以不會選擇就醫,通常是家人或朋友發現患者打鼾特別嚴重,或有睡眠呼吸中止的情形,才會就醫找出原因。 居家睡眠呼吸檢測 可衡量睡眠呼吸中止症程度 睡眠呼吸中止症要如何診斷?Brett Mclaren進一步指出,通常懷疑有睡眠問題時,可先找家裡附近的醫師做初步診斷,若醫師認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機會很大,再轉至醫院做完整的睡眠檢測或居家睡眠呼吸檢測,居家睡眠呼吸檢測為利用儀器觀察身體數據,例如呼吸及腦波,可衡量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程度。 具有費用低、裝置少、熟悉處睡覺的優點 Brett Mclaren解釋,居家睡眠檢測有許多優點;首先居家檢測費用較低,再來居家檢測只有四處需要安裝裝置,不像醫院全面檢測需要裝許多裝置及設備,且居家檢測讓患者在最舒服熟悉的地方睡覺,與平時一樣,因為不是在患者覺得舒服熟悉的地方睡覺,睡眠狀況可能與平時不同。 出現打鼾及停止呼吸 速就醫才能對症治療 Brett Mclaren提醒,值得注意的是,居家睡眠檢測要真正發揮效益,最剛開始協助轉診的醫師必須問對問題,以免讓其他睡眠障礙的患者做不適合的檢測。而若是觀察到身邊的家人朋友有抱怨想睡,或觀察到打鼾及停止呼吸的狀況,應至家裡附近診所或醫院諮詢,醫師會將患者轉診至對的科別,進行更深入的檢測,發現問題後,就可針對患者問題進行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254/

憂鬱症要一輩子吃藥?其實可治癒不復發

憂鬱症要一輩子吃藥?其實可治癒不復發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高壓、過勞情形普遍,不少人都有憂鬱症,而罹患了憂鬱症,是否需要一輩子吃藥?醫師指出,憂鬱症治療要越快越好,才能避免患者輕生,更能幾乎治癒;臨床上,有不少患者未曾復發,也不用一輩子吃藥。 治療嚴重憂鬱症 有4大原則 身心科醫師黃偉俐表示,憂鬱症使用藥物治療相當重要,尤其是嚴重憂鬱症患者,治療有4大原則,包括治療速度要快、藥物劑量要夠、要好得徹底,以及心理治療,才能夠快樂過日子。 治療劑量夠 3個月可痊癒 憂鬱症用藥治療有多重要?黃偉俐醫師指出,根據研究顯示,憂鬱症治療平均需要2顆抗憂鬱藥物,是一般劑量的2倍,才能讓憂鬱症在3至6個月內幾乎痊癒,但治療是雙方面的事情,包括醫師、病人,治療期間都應持續不斷溝通。 不用一輩子吃藥 解決心理問題不復發 黃偉俐醫師強調,憂鬱症患者停藥就會出問題,必須一輩子吃藥,都是絕對錯誤的說法;事實上,憂鬱症患者透過藥物治療,可以降低發作情形,如果是前2次憂鬱發作,等到症狀幾乎消失後,還得持續吃4至6個月,逐漸減藥是用藥原則,要能解決壓力來源、心理問題,門診中完全治癒未再復發,不用吃藥的例子並不少。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210/

這健保重大傷病 女比男多3倍

這健保重大傷病 女比男多3倍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關節發炎腫脹、變形、疼痛,從行動不便發展至最後可能四肢開始無法完整運作,這些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的日常寫照。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因為體內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自體正常細胞,造成發炎、破壞組織,需終身治療,屬全民健保重大傷病範圍。 RA好發於40歲以上女性,女性比男性多3倍罹病率,至今致病原因仍然不明。隨著新藥物的研發,RA病友只要及早治療、遵從醫囑按時用藥,日常生活的影響可以降到最低。 病友協會成立25年 面對疾病互相陪伴扶持 民眾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了解不多,罹病時往往不知所措。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成立25週年,每年定期舉辦衛教活動,促進全台各地患者交流。此外,協會也為病友和醫護、社工人員建立溝通橋樑,給予心理輔導,聚集病友分享彼此的治療心得,讓病友們互相陪伴扶持,坦然面對疾病,積極接受治療。 身為病友近20年的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為病友帶來的身心壓力之大,需要家人、朋友積極地陪伴和給予支持,而協會更像是家人,凝聚各位病友,給大家治療的正能量。 盼健保擴大給付 讓病友走出戶外樂活人生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初都是從手部關節開始疼痛,許多人罹病後,再也無法像正常人一樣活動自如,嚴重者連外出活動都有困難。而健保給付標準嚴格,全台只有20%的RA病友得以接受完善的治療,協會多年以來積極替病友爭取用藥,希望每位病友都可以使用到「應該用的藥物」,讓病情有機會得到緩解,能與一般人一樣,走出戶外、自在出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215/

吃維他命保養身體?這種人要小心

吃維他命保養身體?這種人要小心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別人吃了效果很好,所以吃吃看?」不少人都有吃維他命保養身體的習慣;但是,藥師提醒,若有服用慢性病藥物者,食用任何維他命、保健食品前,最好先諮詢醫師、藥師或營養師,以免發生藥物交互作用,保健不成反而傷身。 保健食品服用錯誤 可能影響療效 據統計,國內有超過4分之1的民眾,每天會吃保健食品,前三名分別為維他命、鈣片、葉黃素。台北慈濟醫院藥師蔡佩珊指出,許多民眾對保健食品都有錯誤觀念,服用方式錯誤更可能造成偏食、劑量超標,甚至降低其他藥物療效等多種影響,不可不謹慎。 老翁身體不舒服 各式保健食品一起吃 蔡佩珊藥師分享,臨床上,曾遇過一名63歲的陳伯伯,平常只要有稍微便秘,就自行服用瀉劑、大黃等藥品;覺得缺乏體力時,也習慣主動補充綜合維他命。他在家中擺滿各式各樣的保健食品,有鈣片、維他命、腸胃藥,只要不舒服時,便拿起來一起吃。 服用保健食品 先諮詢醫師、藥師 蔡佩珊藥師強調,許多老年人都罹患多種慢性疾病,自行服用保健食品,可能發生藥物交互作用,或是服用過量導致副作用,建議先了解、記錄所服用各項保健食品成分,再向醫師、藥師或營養師做詢,購買前可上網查詢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142/

鱗狀細胞肺癌沒藥醫?新型抑制血管新生劑展新機

鱗狀細胞肺癌沒藥醫?新型抑制血管新生劑展新機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位59歲翰昇(化名)因咳血來到醫院急診,經X光片檢查及切片後,確診為鱗狀細胞肺癌,且有骨轉移的現象;院方立刻以化療進行治療,但腫瘤情形卻遲遲不見改善,且多次復發讓他難以忍受,一度想要放棄治療。在醫療團隊評估後,改投以新型抑制血管新生劑再搭配化療同時進行,才將腫瘤控制穩定,目前仍持續追蹤治療中。 鱗狀細胞肺癌治療選擇少 但仍有一線曙光 收治該名患者的義大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魏裕峰說明,儘管鱗狀細胞肺癌與肺腺癌同屬非小細胞肺癌,但鱗狀細胞肺癌患者能使用的藥物與肺腺癌相比,是少之又少;再者,確診時患者多半已經是晚期肺癌,在手術難以治療及治療藥物選擇有限的情況下,患者多半容易放棄。所幸,目前已有新型新生血管抑制劑能為患者帶來一線曙光。 治療藥物應慎選 符合負擔才能長期治療 魏裕峰主任分析,雖然近年晚期肺癌治療較以往已進步許多,但多數治療如標靶藥物皆著重於肺腺癌治療,肺癌患者一旦檢測出罹患晚期鱗狀細胞肺癌之患者,只有化學治療或電療的選項,容易意志消沉且放棄治療。所幸目前已有免疫療法或抑制血管新生劑開啟治療之路。但免疫療法並非人人合適,約略只有兩成的病人有效,且健保不給付,治療費用昂貴,許多家庭皆因此背負更沉重的壓力。 魏裕峰主任根據臨床資料指出,新型抑制血管新生劑,與傳統製劑相比,透過產生更為專一的特異性鍵結,阻止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活化,進而阻斷腫瘤血管的新生,不同以往的血管新生製劑,除了適用於肺腺癌患者,研究顯示,亦能延長鱗狀細胞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隨著免疫療法與新型抑制血管新生劑的在台灣獲得適應症,著實為鱗狀細胞肺癌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預防肺癌發生 應從拒絕菸害做起 魏裕峰主任提醒,55歲以上年長者、有家族史、有吸菸習慣、工作環境暴露在有害物質的民眾,皆為肺癌的高風險族群。若想避免肺癌纏身,呼籲吸菸民眾應戒菸,而不吸菸的民眾,則盡量避免吸入二手菸,平時出門則可配戴口罩,或是考慮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等,若想了解更多肺癌相關資訊可前往「肺癌衛教網」查詢。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180/

人工智慧應用廣 糖尿病視網模病變篩檢有望

人工智慧應用廣 糖尿病視網模病變篩檢有望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綜合報導) Google、Apple及Facebook等科技公司,近年來,利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分析民眾在網路上搜尋的行為,像是喜歡去哪裡旅遊、最喜歡的食物,以及誰可能是潛在的好友;若應用在醫療方面,則可找出罹患特定疾病的高危險族群,以及是否需要接受治療。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全世界視力喪失主因 據統計,全美40歲以上民眾,至少有500萬人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檢查費用高達3200萬美元。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美國與全世界視力喪失的主因,但為何沒有實施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檢呢?  人工智慧深度學習 開發眼疾診斷軟體 研究者透過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利用將近13萬張影像,開發出一套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診斷軟體,此軟體高達87-90%的敏感性及98%的特異性,最後只找到「中度至重度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但卻沒有最需要緊急轉診、給予治療的「危及視力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相關資料,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人工智慧深度學習 面臨四大挑戰 研究者提出,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在眼疾中面臨四大挑戰。第一,此軟體未能偵測其他重大的眼疾,例如青光眼與高齡所致的肌肉萎縮;第二,軟體演算法提出可能鑑別診斷需要加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盛行率的考量;第三,此軟體如何媒合到現行的醫療體系;第四,病患與醫事人員對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系統是否信任。 人工智慧深度學習 開啟未來醫療可能性 研究者認為,讓病患與醫師了解人工智慧如何運作,才願意採用此套新穎的診斷系統,透過人工智慧深度學習,開啟了未來醫療的無限可能性。 名詞解釋: 1.人工智慧:是具認知能力的機器,該機器可以模擬人類的認知功能,像是「學習」與「問題解決」的能力。人工智慧的認知功能被分為幾項能力:演繹、推理、解決問題、規劃、學習、語言處理、運動與控制、知覺,甚至還有社交,有些更能展現出創造力。 2.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中一種基於對資料進行表征學習的方法。觀測值(例如一幅圖像)可以使用多種方式來表示,如每個像素強度值的向量,或者更抽象地表示成一系列邊、特定形狀的區域等。(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授權)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吳懷玨 2.參考文獻:Wong, T.Y., Bressler, N.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Deep Learning Technology Looks Into Diabetic Retinopathy Screening. JAMA. 2016; 316(22): 2366-2367. 3.參考文獻:Gulshan V., Peng L., Coram M.,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Deep Learning Algorithm for Detection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Retinal Fundus Photographs. JAMA. 2016; 316(22): 2402-2410. 4.參考文獻:Walton O.B. 4th, Garoon R.B., Weng C.Y., et al. Evaluation of Automated Teleretinal Screening Program for Diabetic Retinopathy. JAMA ophthalmology. 2016; 134(2): 204-9. 5.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6.《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02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