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一放連假血糖跟著飆?把握控糖3點原則不怕併發症來犯

一放連假血糖跟著飆?把握控糖3點原則不怕併發症來犯

2022-02-2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血糖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卻仍有許多糖友出現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腦血管併發症,送醫後才知道控糖不佳導致,特別是剛診斷為糖尿病的糖友,由於對糖尿病的知識不熟悉,相對容易以錯誤的方式管理血糖;彰化基督教醫院新陳代謝科鄭畬方醫師舉例說明,有些剛確診的糖友在治療初期,血糖便很快獲得改善,於是自認已經康復,逕自中斷藥物,甚至忽略持續回診追蹤重要性,結果血糖又不知不覺又升高,全身器官就像是浸泡在糖水中,發生心臟、腎臟等器官病變的風險也隨之增加,相當危險。 適逢春節連假後而來的228假期,呼籲糖友在剛確診時就應該要建立「控糖3原則」:(1)積極了解糖尿病日常需知;包含飲食、運動等,並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糖尿病藥物治療。(2)定期監測血糖變化同時也要留意心腎共病問題。(3)建立糖尿病用藥安全性觀念,定時用藥規律回診。   連假作息差、飲食不規律 醫:配對監測有助了解血糖變化 連假期間除了很難克制食慾之外,糖友在也常常因為作息改變,而不自覺地疏於量測血糖,然而若缺乏血糖監測的記錄,對治療的準確度可能會打折扣,長期下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鄭畬方醫師表示,尤其是初確診的糖友,醫師對於其血糖、飲食控制情況的把握度較低,建議每天應更密集、頻繁的記錄飯前血糖,以利評估合適的用藥方向,而確切的測量頻率需依糖友的身體狀況而定,務必與主治醫師討論來決定。 此外,單單量測飯前血糖並無法觀察到血糖變化的全貌,建議同時量測飯後血糖,藉此了解自己餐前餐後的血糖變化,當觀察到數值浮動過大時,才可及時控制自己的食物攝取量,避免血糖波動幅度過大的情況發生。   自行停藥是控糖大忌 剛確診的糖友更要當心 糖友在連假期間不僅飲食不規律,也更容易中斷藥物,影響血糖穩定度。鄭畬方醫師表示,糖友在連假期間除了要好好控制飲食,並按時量測血糖之外,「遵照醫囑服藥」也是控糖成功的重要關鍵。尤其在確診一開始就積極配合治療、按時用藥,大多都能快速改善血糖值。 以一名20多歲的男性糖友為例,他因為感到噁心想吐、腹部疼痛甚至視力模糊送醫,才被診斷是糖尿病引起,但該名糖友卻因為血糖在治療期間逐漸趨於正常,自覺已經痊癒便自行停藥,也不再量測血糖。結果一年多後再度因為血糖飆高,引起意識不清、昏迷而送醫,且因為長期疏於血糖管理,胰臟功能嚴重退化,只能採取更高強度的治療。鄭畬方醫師強調,血糖量測最重要的就是持之以恆,同時也要定期回診、規律用藥,才不會讓糖尿病影響日常生活。   ▲彰化基督教醫院新陳代謝科鄭畬方醫師 吃藥傷腎等網路迷思多 應諮詢可信賴的資訊來源 現今網路資訊發達,糖友平時接觸到的訊息量大,是真是假往往很難分辨。常見剛確診的糖友被「吃藥會傷腎」等錯誤迷思誤導,而影響治療成效。鄭畬方醫師表示,十幾年前的降血糖藥物效果較差,服用可能會導致低血糖等副作用,但隨著醫學進步,現今已有不易造成腎臟負擔或是低血糖的降血糖藥物,即使是腎功能不佳的糖友,不需要調整劑量也可以使用,糖友若聽信謠言自行停藥,可能對健康產生危害。 鄭畬方醫師也感嘆:「以台灣的看診模式來說,醫師能留給病人的時間並不多,所以沒辦法在看診時把所有的衛教資訊傳達給病人」,因此許多醫師會成立社群粉絲團替民眾解惑,而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看見糖友及照護者迫切需求,推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衛教機器人,透過大家熟悉的LINE做為資訊平台,集結醫師、個管師、營養師等糖尿病照護專業團隊撰寫內容,提供值得信賴又即時的資訊。歡迎糖友與對糖尿病資訊有興趣的民眾在LINE搜尋「@tade」,或是點擊連結(https://line.me/R/ti/p/%40470pdxsq)加入好友,隨時接收正確的糖尿病衛教觀念。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870

過多攝取這些食物恐造成孩子性早熟 影響身高發展

過多攝取這些食物恐造成孩子性早熟 影響身高發展

2022-02-23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小美的父母因為平時上班忙碌,經常以外食取代自煮,而到了週末,小美最喜歡到爺爺奶奶家玩,因為奶奶會準備她最愛的雞睪丸跟雞皮料理,沒想到現年7歲的小美胸部已經微微隆起,嚇得媽媽趕緊帶她就醫,收治該名患者的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侯家瑋表示,經過詳細檢查,小美確診為性早熟,後續從飲食、藥物兩方向著手給予治療建議,方能改善病況。 侯家瑋主任表示,性早熟是每一位家長都該關注的議題,然而,最與生活息息相關,卻也最常被忽略的是食物的選擇,像是山藥、雞皮、雞屁股、雞精、雞睪丸、高油高糖食物等,都有可能會讓孩子提早發育,其中肥胖的脂肪細胞本身就是容易造成性早熟的危險因子。 性早熟分成兩種,侯家瑋主任表示,用真性早熟(即中樞性性早熟)跟假性性早熟(即週邊性性早熟)比喻會更容易理解。真性早熟是因腦部病變或不明原因而提早活化下視丘-腦下垂體前葉,分泌大量性腺促素,進而造成性徵提早出現;假性性早熟則是因為接觸外來雌激素、環境荷爾蒙,或卵巢、睪丸發生癌化,出現腫瘤,使其自主性分泌大量性激素,造成性徵提早出現。 除了食物導致性早熟,「環境荷爾蒙」的影響也無所不在,其放大效應影響了母體胎兒內精卵細胞的基因表現,恐影響世代子孫。從塑膠容器、塑料用品、農作蔬果殘留的農藥、除草劑、除蟲劑等,還有空氣污染中的戴奧辛都得留意。 根據研究顯示,性早熟的發生也與特定基因表現變化有關,而這些基因亦有可能透過遺傳方式,傳給下一代;若是同時考量環境荷爾蒙因素,遺傳造成的性早熟問題可能影響更甚,導致身材矮小、心血管問題、糖尿病或乳癌等疾病。 小女生vs小男生的性早熟表現 女生8歲以前出現:乳房發育、長陰毛或腋毛、月經來潮、突然快速長高 男生9歲以前出現:睪丸發育、長陰毛或腋毛、突然快速長高、變聲 在門診當中,有時候會有父母帶著國三男孩來就診「為何身高停滯了?他小六以前在班上都是最高的」,有時孩子的身高超乎預期的成長,反而需更加留意其有無第二性徵表現,性早熟的孩子因青春期提早,性荷爾蒙濃度逐漸上升,並間接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增加,會使生長板加速密合,提前結束成長,因此,大多數青春期的孩子身高明顯長得比先前快,但成年後反而矮人一等。 另外,若性早熟患者的年齡較大,單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擬似劑(GnRHa)治療,對這些患者的最終身高,幫助上可能較有限;通常會建議合併生長激素治療,以達到理想身高,目前也可以同步透過數位監測的方式,更精確地達到治療目標。 侯家瑋主任提醒,近期學校應剛做完身高、體重的檢測,家長若有收到學校的就醫建議單,務必尋求小兒內分泌專科醫師協助,方能共同找出環境、生活型態對孩子造成的危害。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882

白內障手術創新技術 自動化「精準微脈衝」

白內障手術創新技術 自動化「精準微脈衝」

2022-02-22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蘊晨報導 陳媽媽一直有閱讀書報的習慣,前幾天剛慶祝完60大壽,但最近早上起床總覺得視力模糊,連每天閱讀的報紙看起字來也感覺吃力,出門散步眼睛對日光也變得特別敏感,不是很舒服。在一次與鄰居的聊天過程中,曾經動過白內障手術的鄰居提醒這有可能是白內障的症狀,建議陳媽媽到眼科檢查,經兒子帶往眼科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證實陳媽媽罹患白內障了。 現今醫療進步,白內障手術的技術日新月異,更安全、恢復也快。搭配新式的「精準微脈衝囊袋切開術」以微脈衝方式快速自動化的製作圓形平整的前囊開口,僅需要0.004秒就能產生,精準定位又安全;而傳統手動撕開前囊方式較容易因患者緊張難以配合,眼睛無法持續置中,前囊切口形狀不容易完美平整且影響手術的困難度。醫師呼籲民眾不要因為害怕開刀而延誤白內障的就醫治療。 水晶體變混濁 可能患上「白內障」   金門眼科診所院長江尚宜醫師解釋,眼球內面角膜和虹膜之後、玻璃體和視網膜前面有個主要屈光結構稱之為水晶體,其作用在於將光線聚焦於視網膜上,形成清楚的影像。正常水晶體本來是清澈透明的,如果因故變為混濁時,會阻擋部分或全部光線的通過,導致視覺模糊的一種病症。 江尚宜醫師表示,視力模糊是臨床判斷白內障的依據之一。一般最易察覺的症狀為視線變得模糊不清,閱讀能力降低,主要為水晶體的混濁造成,並對亮光敏感伴隨畏光情形,其它包括近視度數加深使老花眼減輕、影像重疊、光圈光暈、對比視力降低等也會是判斷依據。 影響生活應治療 新式手術選擇多 江尚宜醫師指出,白內障手術的最佳時機點,一般建議「只要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就要考慮,或是矯正視力後仍低於0.5以下也是建議的時機點。不過何時進行手術,還是要依個人評估年紀、生活狀態和職業等需求,並非人人相同。 江尚宜醫師說明,眼睛的水晶體是由一層相當薄的透明囊袋包覆,要取出白內障時需要製造一個開口,這個前囊開口步驟最為關鍵,若開口歪掉或撕破,都會增加手術的困難度,進而影響手術的結果。新式「精準微脈衝囊袋切開術」以特殊的電流微脈衝,取代人工手撕過程,自動化快速的製作一個完美的前囊切口,以更安全的方式完成手術。 新式「微脈衝囊袋切開」技術 讓白內障人生變彩色 江尚宜醫師進一步說明,與傳統白內障手術相比,「精準微脈衝囊袋切開術」提高手術精準及安全性是最主要特點,尤其針對特殊情況像是:角膜混濁、結疤、白內障過熟或小瞳孔等這些複雜病例的治療更有幫助。此外,傳統手術中怕患者萬一在手術中無法控制的亂動眼球,很容易影響手術進行,對醫師技術是一大考驗。透過「精準微脈衝囊袋切開術」就能避免這些干擾發生,大幅提高安全性。 江尚宜醫師分享一位高齡80歲的患者,對於手術很排斥,並掙扎很久才決定治療。對醫師而言,執行這位患者的手術難度非常高,但透過新式的精準微脈衝囊袋切開技術,過程中可以快速準確的切開囊袋,讓後續手術順利操作,同時讓置入的人工水晶體更穩定、視力表現更佳,的確是幫助醫師執行手術的一大功臣!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813

凍卵前必讀!中醫授獨家護卵調子宮秘方

凍卵前必讀!中醫授獨家護卵調子宮秘方

2022-02-22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隨著生殖技術越來越進步,「凍卵」蔚為風氣,不管目前有沒有想生小孩,這都成為一個「生育保險」的選項。周宗翰中醫師解釋卵子數量先天已注定!數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漸漸減少,所以為了將來孕育生命的需求,保存品質優良的卵子反倒是重要課題,30~35 歲,短期內沒有生育計劃者,就可以提早規劃凍卵,然而超過39~40歲凍卵效益大幅降低。因此越早凍卵,卵子品質越好,日後成功機率也會越高 凍卵SOP 刺激排卵成熟後取出冷凍 很多人好奇凍卵如何進行?首先經由婦產科醫師評估問診,透過抽血及陰道超音波檢查,了解卵巢功能,便開始擬定凍卵計畫,一開始使用排卵針或排卵藥刺激排卵,讓多一點卵子於體內長大成熟,並透過超音波及抽血觀察卵泡是否成熟,當卵泡成熟後進行取卵手術,通常輔以靜脈注射進行全身麻醉,經由陰道超音波輔助,使用取卵針穿刺過陰道壁,抽取卵巢內的濾泡液進行取卵。取出的卵子放置集卵管中,再放入-196°C低溫液態氮急速冷凍就完成凍卵的程序了。 凍卵不等於無限延長懷孕時間 45歲子宮老化前成功機率高 卵子冷凍可長達10~15年,但是並非冷凍後就可以無限延長懷孕時間,因為子宮老化也是不孕的另一個主因,最好在45歲前解凍將形成的胚胎放回子宮,才比較有成功的生育機會。所以在凍卵前好好養卵、增強卵子品質,中醫師在此時便可以提前介入,周宗翰中醫師公開凍卵前如何習食護卵養子宮七大心法,將有助於姊妹們養出好卵與好氣色。 養成跑步與游泳的習慣 運動不僅有益身心,對子宮也有很多益處,是鍛鍊子宮的最有效運動方式,游泳以蛙式效果最佳。每週游泳2小時與跑步每天半小時便能增強子宮與卵巢的活力 早睡早起 充足睡眠養子宮,若長期睡眠不足,容易造成腦細胞堆積廢物而干擾「下視丘—腦下垂體—卵巢—子宮」生殖軸線的回饋平衡,造成荷爾蒙失衡,子宮提早衰退,卵子品質提早老化。影響之大,不可小覷;睡覺前1個小時放下3C產品和手機、早睡、睡飽、睡好是女性健康的不敗根基! 避免久坐 久坐是骨盆循環差的主因,在辦公室坐超過6小時的上班族女性,由於久坐缺乏運動,加上持續放送的冷氣很容易有氣血循環障礙,造成子宮與卵巢調節失常。建議提醒自己每工作1小時,就站起來走動5分鐘,改善因久坐導致的氣滯血瘀。 正確避孕 避孕的觀念是適婚期女性的重要須知,由於人工流產對子宮與卵巢的危害性非常大,此外如果是非計畫性的意外懷孕,子宮也可能因未做好準備而在產前產後發生各種問題,反復多次人工流產也很容易造成宮腔感染、子宮頸或子宮腔粘連,這些都是導致以後繼發性不孕的原因,所以避孕是育齡期女性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建議使用保險套避孕,如果婦女性生活放縱,或未成年便開始性生活,容易引起陰道發炎以及婦科感染,導致子宮頸糜爛以及子宮頸癌等疾病,保險套一方面可做為避孕,也可作為第一層保護。 調卵護子宮最重要的是營養,建議多搭配魚類 多吃魚的女人美到老,深海魚類中含大量Omega-3脂肪酸,具有穩定子宮內膜的功能,Omega-3脂肪酸也有助於人體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降低,使女性的血管通透性增加,也有助於增加卵巢功能改善卵子品質。 多吃暖身食物 食用可以讓身體溫暖起來的食物,可以改善寒性體質,提升助孕力。常見的食物有牛肉、生薑、肉桂、芝麻、菠菜魚等含有豐富維生素。從中醫觀點來看,薑、羊肉、韭菜、核桃、桂圓、紅棗等食材的屬性溫熱,也是調理宮寒的不錯選擇。可取薑、紅棗和黑糖煮成「黑糖薑棗茶」,一般正常體質的女性,日飲1杯當作保健;體質偏寒者,每天可增量1至2杯,持續1個月,可有效改善氣血循環,祛除體內寒氣,改善寒性體質,進而增加受孕機率。 經期分階段食療 月經前、中、後三時期,若攝取適合當時身體狀態之飲食,可調節女性生理心理上種種不均,也是使皮膚細嫩油滑的美容良機。月經前煩躁不安、便秘、腰痛者,宜攝食促進腸蠕動及代謝之物,如煮熟的青菜、豆腐等以調節身體之不均狀態。月經來潮中,為促進子宮收縮,可攝食動物肝臟等,以維持體內熱量,此時油性食物及生冷食物皆不宜多吃,經期第一二天可以吃生薑炒雞肝或豬肝,多服用補血的食品促進月經來得更乾淨些。月經後容易眩暈者可在經行時攝取薑、蔥、蒜等,在經後宜多吃魚類、多筋的肉類及豬牛肚等,以補充蛋白質,增強食慾,恢復體力,調節卵巢功能。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875

別小看「口水」 含有酵素能殺菌、消除口臭

別小看「口水」 含有酵素能殺菌、消除口臭

2022-02-21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口臭」是千千萬萬人最尷尬的困擾,有時候自己聞不到,常常不小心臭到別人都不知道!曖昧對象約會後隔天就跟你Say Goodbye,或是枕邊人聞到口腔放送臭氣時都不敢親親、不敢太靠近,感情關係因此大扣分,一般人口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國泰醫院耳鼻喉科醫師王文弘表示,大部分會造成口臭的原因,是因為「硫磺細菌」,會將「硫化氫」氧化成元素硫,進而揮發出氣味。因此,有口臭的人務必要好好刷牙、清潔口腔以及多喝水,避免這種細菌孳生,引發強烈的臭氣。 硫磺細菌是造成口臭元凶 靠「口水」就能殺菌 王文弘表示,口中的硫磺細菌是一種厭氧菌,必須在厭氧的環境下,才會將硫化氫氧化,進而揮發出味道。因此,當口腔內殘留食物或髒東西,又當嘴裡的唾液分泌不足時,就會激發這些硫磺細菌活化,導致口臭的產生,尤其人在睡眠時間唾液的分泌會變少,這也是為什麼每天早上睡醒時,口腔會飄出異味的緣故,因此早上起床一定要刷牙,避免臭氣薰人。 另外,有牙周病、牙齦方面疾病的人,或是口腔有傷口,且傷口常常會卡到髒東西,相對清潔也不容易,這些也是引發口臭的原因。王文弘表示,有些民眾因扁桃腺慢性發炎導致結石,不少患者會吐出一顆一顆白色、黃色的分泌物,這也會引發口臭。 鼻竇炎、長期鼻涕倒流的患者,或是有糖尿病、肝病的患者,因為副交感神經受到影響,減少刺激唾液線的分泌,造成口乾口臭的狀況。王文弘表示,口水當中有一種酵素,其作用能夠「抑制細菌」,但是當口水減少、酵素不足,就會讓硫磺細菌恣意增生。王文弘補充,有些患者必須服用抗組織胺的藥物,像是治療過敏性鼻炎,或者是安眠藥,也會造成口乾。 醫授自我檢測口臭方法 刷牙、喝水防臭不可少 一般人聞不到自己的口腔是否有異味,該如何自我檢視呢?王文弘表示,口臭聞不到是因為自己本身嗅覺疲勞,導致「後鼻孔」的嗅覺是聞不到的,由於鼻孔跟口腔是相通的,因此民眾可以試著摀住嘴巴,接著吐一口氣用前鼻孔聞聞看,若有異味就表示有口臭。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吐一口口水在手上,等口水乾掉後,若還飄出口臭臭味(非口水本身的酸味),就表示有口臭。 若要避免口臭,王文弘建議,一天至少刷牙兩次(早、晚),而且要用牙線、牙籤清潔口腔,把髒東西或殘留的食物清潔乾淨,確保在睡前維持整潔,否則睡著後口水分泌減少,隔天臭味就襲來。另外,在飲食方面,蛋白類的食物,會讓口腔產生「阿摩尼亞」(ammonia,氨,有強烈的氣味)的味道,例如豆漿、牛奶等,也要避免富含硫化物的食物,例如洋蔥、大蒜、韭菜等。王文弘表示,水分補充也相當重要,建議每人平均一日要喝足2000c.c.的白開水,以及每天攝取約5到7份的拳頭大的蔬菜水果,唾液一定要足夠,以便能殺死口腔的細菌,避免口臭發生。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854

腳腫如蚯蚓又痠麻 輕鬆擺脫靜脈曲張就靠「它」

腳腫如蚯蚓又痠麻 輕鬆擺脫靜脈曲張就靠「它」

2022-02-21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一名85歲、罹患婦科癌症的患者,有長達近20年靜脈曲張的問題,因遲遲未治療,使得下肢呈現嚴重的靜脈潰瘍,皮膚因色素沉澱發黑發紫,但因罹癌身體狀況不穩定,難以承受具侵入性、疼痛、恢復期長的傳統手術或雷射治療,所幸,現在有一種侵入性小、傷口小,且療程約一小時就可完成的「靜脈膠水閉合術」,衛福部立桃園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袁于婷醫師表示,該患者術後反應良好,潰瘍傷口也終於癒合,皮膚狀況改善許多。 久站引起血液回流受阻 形成靜脈曲張 袁于婷醫師表示,「靜脈負責將血液送回心臟,靜脈曲張就是把血送回去的路徑出問題,血管當中的瓣膜受到破壞,導致靜脈壓力過高,血液無法正常回流,造成血管擴張,形成靜脈曲張。」久站久走的職業,讓下肢血管承受很大壓力,容易罹患靜脈曲張。另外,孕婦或極度肥胖的人,由於肚子太大,腹內壓力過高,也會阻礙血液回流,造成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嚴重會面臨血栓、截肢風險 袁于婷醫師說明,靜脈曲張程度可分6級:第一級最輕微,皮表出現形似「蜘蛛絲」的血管,第二級出現更明顯的血管擴張,此時治療方式以改善外觀為主,大多以皮表的血管雷射,或是注射泡沫性硬化劑,讓膨脹血管收縮。第三級則是出現形如「蚯蚓」的血管,且是門診中最常見明顯的靜脈曲張;第四級則有色素沈澱,例如腳踝、小腿發黑,腳底皮膚粗糙、濕疹。 第五級因靜脈壓力過高、血液大量淤積在下肢形成癒合性潰瘍;第六級則是活動性潰瘍,也就是一直無法癒合的傷口,甚至會面臨截肢風險。袁于婷醫師表示,第三級以上的患者,會有腳腫脹、疼痛、容易抽筋的狀況,若有明顯的靜脈浮出時,可能會產生血栓,久而久之引發血栓靜脈炎,就會出現傷口潰瘍、色素沉澱。 聽到血栓,是否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袁于婷醫師表示,靜脈曲張是表淺性的血管,跟民眾擔心的深層靜脈栓塞不同,深層血管產生的血栓可能跑到心臟,或肺部變成肺栓塞,但靜脈曲張產生的血栓要到肺栓塞,其實不常見,但不代表不會發生。袁于婷醫師也強調,當靜脈曲張達到第三級以上,建議進一步手術治療。   手術怕痛不想挨針 新選擇輕鬆擺脫靜脈曲張 針對手術治療選擇,袁于婷醫師說明,可採用「靜脈膠水閉合術」,袁于婷醫師表示,傳統手術是把血管結紮並抽掉,就沒有逆流的問題;或是用雷射、射頻燒灼術,以較高溫度,讓血管閉合不再逆流,然而這類手術,因高溫會傷害血管周邊神經,需要再打上其他藥物、麻醉,以避免熱傷害,但對患者來說,不僅挨許多針、感到疼痛,術後恢復期也長。 袁于婷醫師表示,若施以靜脈膠水閉合術,顧名思義是用膠水(醫用黏合劑)將擴張血管黏起來,將不再有擴張的問題,周邊相連的血液逆流都會改善,且患者門診時可直接手術,不需上太多麻藥,一小時內就可返家,對醫師來說執行方法快速簡單,就是放一根細細的管子到血管中,注入膠水後再加壓讓血管閉合,即結束療程,傷口很小,且不會對周邊神經造成熱傷害。對於擔心麻醉風險、或生活工作忙碌、身體狀況不穩定難以承受較難度手術的人而言,是很好的選擇。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810

高風險患者治療易遇困境 染色體分析助多發性骨髓瘤治療

高風險患者治療易遇困境 染色體分析助多發性骨髓瘤治療

2022-02-18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 一名年近七旬老翁,因骨骼疼到只能躺在床上無法起身,至醫院檢查才發現罹患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起初依循一線健保給付藥物用藥治療,也有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治療,疾病獲得控制,但後來疾病復發,施作FISH基因檢測才發現自己是高風險基因族群,不僅治療反應會較一般患者來的差,復發率也較高,改用新二線口服三合一療法加上新抗體藥物治療後,除症狀改善之外,迄今也未再復發。並且,患者如今不用再像過去一樣,每週回醫院接受皮下注射治療,活動不再受限,同時也重拾社交生活,包含參加老人社團、與太太遊山玩水等,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製造出來的兵不打仗」 多發性骨髓瘤症狀遍布全身 多發性骨髓瘤為一種血液惡性腫瘤,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曾慧恩說明,正常B淋巴球在受刺激分化成漿細胞後,會製造抗體對抗外來病菌。但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內造血系統出問題,漿細胞不正常增生但並無法進一步製造免疫球蛋白,就好像產生很多沒有作用的兵,不僅無法打仗還占據正常細胞作用空間,造成全身多處受影響,包含: (1) 漿細胞局部增生造成骨頭不可逆之蛀蝕,產生骨骼疼痛、骨病變、病理性骨折,就連不易骨折的脊椎也有受損可能,其中,下背疼痛為多發性骨髓瘤最常伴隨的疾病表現。 (2) 骨頭被破壞會導致患者血中鈣離子濃度異常上升,造成噁心、疲勞、頭暈、便祕等症狀。 (3) 正常造血系統受影響,造成血球低下,引發貧血。 (4) 缺乏正常免疫細胞造成免疫力低下,患者較正常人有更高感染風險。 FISH檢測助評估風險 以利高風險患者「對症下藥」 確診多發性骨髓瘤之後為什麼還要施作FISH檢測呢?曾慧恩醫師表示,特定染色體產生變異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為高風險患者,治療效果及藥物反應都較一般患者來的差,也會影響到後續治療的藥物選擇及使用順序。及早施作FISH檢測除了讓患者對自身病情更加了解,也能夠讓主治醫師預先做治療規劃。 目前在台灣,多發性骨髓瘤高風險患者在第一線治療與一般患者無太大差異,但因藥物反應較差,疾病復發可能性又較高,就會需要較適合的二線後續治療。曾慧恩醫師補充,近來出現的新二線口服三合一療法能協助延長高風險患者疾病穩定期,高風險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族群也可申請健保給付。 多發性骨髓瘤「慢性病」化 妥善用藥可穩定控制病情 曾慧恩醫師提醒,多發性骨髓瘤雖然是惡性腫瘤的一種,也領有重大傷病卡,但隨著藥物發展與進步,可逐漸將其視為「慢性病」,藉由妥善用藥與積極配合治療,可將生活受到的影響降到最低,因此患者在抗病的路上也千萬不要失去希望,保持正向、積極以對,才能讓身、心理真正得到幫助。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752

隱形牙套專利期滿釋出 新型隱形矯正竟比傳統矯正還便宜?

隱形牙套專利期滿釋出 新型隱形矯正竟比傳統矯正還便宜?

2022-02-1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現代人因為社群網路的發達,加上美觀意識抬頭,大家都會想要讓自己能成為那萬眾矚目的網美、網帥,雖有賴於目前化妝技術、美肌美顏APP功能都很強大,但展開笑容後卻看到參差不齊的牙齒,對於美麗外在確實扣分不少;而近期隱形牙套專利權期滿釋出,不少廠商看準此商機,搶攻隱形「微笑曲線」矯正市場,推出新型隱形矯正產品,價格竟比傳統矯正還要便宜!? 傳統矯正大鋼牙 彈力金屬線推擠達矯正效果 知名齒列矯正牙醫陳建舜醫師說明,所謂的傳統矯正是在牙齒表面黏上矯正器,然後利用彈力金屬線或不銹鋼線把牙齒排列整齊,讓金屬彈力線24小時不停地作用力在牙齒上,對牙齒產生推擠的效果以達矯正目的。 陳建舜醫師進一步說明,金屬傳統矯正因為金屬材料的關係,不免影響到矯正者的外觀形象,另外,傳統矯正在進食過後牙縫易塞殘渣,清潔上必須花費較多心力清除,配戴過程中也容易產生牙肉刮傷或是脫落造成患者不適,矯正費用約落在12到20萬不等。 隱形牙套矯正需配戴時間充足 以免影響矯正結果 陳建舜醫師表示,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在多了隱形牙套的選擇,有別於傳統矯正過程需配戴牙套至少1到2年時間且不具美觀,隱形牙套是由專業醫師先評估患者的牙齒排列狀況,再利用電腦模擬牙齒移動的位置後,利用3D列印該模型並製作透明的隱形牙套讓患者裝戴,患者可依照自身情況決定配戴與否,兼具美觀的同時,也方便取下清潔,不影響社交活動或工作。 陳建舜醫師提醒,雖然隱形牙套矯正確實提升患者便利性,方便拆裝,可以自由彈性的選擇要配戴的時間點,但若要顧及矯正成效,建議一天還是要配戴22小時以上,倘若戴的時間越少,矯正效果不彰,整體矯正時長也有可能更久。 諮詢專業牙科醫師 提供適切合宜之牙齒矯正建議 陳建舜醫師進一步表示,隨著遠端工作及美容科技產業進步發展,加上近期隱形牙套的專利技術權釋放,亦有不少廠商相繼開發出新型,適用於輕、中度矯正之隱形牙套,搭配線上諮詢科技,患者先透過網頁的諮詢頁面拍攝牙齒照片上傳,讓線上牙醫師做第一線的評估後,再依照地域推薦鄰近配合的診所,進行第二次的臨床評估後開始矯正,不僅減少患者來回評估的時間,在矯正價格上也較為親民,約落在6到12萬不等,甚至遠比傳統矯正還便宜。 陳醫師呼籲,雖然目前市場上有不同的牙齒矯正方式,但不論何種矯正方式,都需要經由專業牙醫諮詢評估,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模式,在牙齒矯正這條漫長旅途上能事半功倍。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843

疫情迫愛滋感染者減藥、停藥 醫:恐造成病毒量反彈

疫情迫愛滋感染者減藥、停藥 醫:恐造成病毒量反彈

2022-02-17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你可能不知道,台灣愛滋防治成績在亞洲國家名列前茅,在2020年底就超越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UNAIDS)訂定的目標,服藥控制的感染者中有高達95%已偵測不到病毒,達到「U=U」。因此,被稱為帕斯堤(Positive)的愛滋感染者,事實上跟常見慢性病患相同,僅需定期回診、領藥;然而在去年五月新冠疫情的衝擊後,他們也成為受災戶。屏東基督教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吳怡慧表示,有很多人因此不敢回診,加上感染科醫師屬於防疫第一線,門診縮減,也導致許多感染者無法看診,她坦言,病毒反彈風險很高。 帕斯堤的疫情風暴 減藥、停藥、中斷治療 吳怡慧醫師說,在去年五月疫情風暴時,帕斯堤們擔憂染疫不敢回診,有些人將一個月的藥量分為三個月吃,或是忘記領藥,加上當時感染科全科都加入防疫,門診縮減、夜診取消,更造成許多帕斯堤無法順利回診,因此自行減藥、停藥的人不在少數。雖然在疫情趨緩之後,有陸續回診,但的確有人因為減藥造成免疫力下降,反而得到帶狀泡疹、菜花等;也有人因此病毒量反彈,更有人因此失聯,中斷治療,令人憂心。 「有很多年輕的感染者,對我來說就像自己的朋友、弟弟,他們通常壓力很大,但是在互動問診中都能幫助他們抒發壓力」,吳怡慧醫師分享,有時候一句話都可能鼓勵到他們,他們需要實質的關心,這是遠距醫療無法替代的。疫情前本來有固定回診、聯絡的帕斯堤,在疫情後失聯,是她感到最可惜、最遺憾的事,甚至聽到有人長時間防疫加重心理負擔,重回藥癮懷抱,現在人在看守所。 偏鄉地區、3C弱勢難回診 體位增加、三高指數上升 雖然當時疫情較多集中在北部,身處在屏東的吳怡慧醫師分享,但全國的氛圍是很緊張的。當時有安排了社區領藥、甚至不必下車的得來速領藥,減少暴露在醫院的風險,為的就是達到規則服藥以穩定控制病毒量;也開放視訊遠距看診,不過對於偏鄉地區、3C弱勢的族群,這些都是難題。當時甚至有假新聞流傳,指稱「有服用抗病毒藥物,就可對抗新冠病毒」,讓一些人放心去「與人連結」,反而感染性病。 由於長期在家防疫,缺乏運動又加上飲食不均,回診的人當中觀察到,或多或少都有體位上升的狀況;愛滋感染者也因為身體長期發炎,容易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共病,也發現到他們數值都有上升。吳怡慧醫師強調,為了抑制病毒、維持免疫力,一定要按時、規律服藥,才能降低共病的威脅。 規律服藥、控制病毒量 帕斯堤與常人無異 如今的抗病毒藥物發展十分成熟,只要規律服藥,已經很少人會因為愛滋病過世,控制得宜達到「U=U」的帕斯堤,不僅不會傳染,平均壽命都與常人相同。吳怡慧醫師提醒帕斯堤們,要有規律作息、運動,若遇到用藥狀況及任何問題,都可以與個管師或是地方衛生局人員聯繫。她同時也表示,有許多帕斯堤其實生活條件、經濟都相對弱勢,一旦脫離了治療軌道,都可能衍生出社會問題,因此呼籲大眾,若身邊有帕斯堤,請多給他們一句關懷或叮嚀,或許那微不足道的一句話,都能鼓勵他們。 「欲了解更多HIV資訊,請洽詢感染科醫師」 • Document code: NP-TW-HVX-STBD-210017 • Date of preparation: Nov 2021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812

28歲三陰性乳癌第四期 基因檢測BRCA突變救命

28歲三陰性乳癌第四期 基因檢測BRCA突變救命

2022-02-17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 一名28歲女性,去年於澳洲打工時發現乳房出現小腫塊,但當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澳洲全面封鎖出境導致無法回台治療。因澳洲醫療費用高昂,一直忍耐到回台時才就醫,此時乳房腫瘤已痛到身子無法站直,經檢查後發現已出現骨轉移,確診為「三陰性乳癌」四期。雖其男友毅然決然將自己的頭髮全剃光,給予患者在抗癌之路上很大的心靈支持,但化療噁心、嘔吐的副作用及每三週一次的住院行程,仍打亂了患者本來的生活。 基因檢測揪出特定突變點 助醫師精準用藥 臺中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乳房腫瘤外科主治醫師蔡易臻表示,因三陰性乳癌患者癌細胞上雌激素接受器(ER)、黃體素接受器(PR)、人類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HER2)表現皆為陰性,可選用藥物相較其他亞型來說相當少,過去僅能採取化療。但隨著醫學發展日新月異,精準醫療的概念日漸抬頭,三陰性乳癌也出現了一些新興治療方式,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及較具針對性之標靶藥物,如:PARP(poly ADP- ribose polymerase)抑制劑、NTRK抑制劑。   ▲蔡易臻醫師指出,三陰性乳癌特性相較其他亞型更為難纏,但隨著藥物發展越來越進步,現三陰性乳癌已非絕症代名詞。(圖/蔡易臻醫師提供) 目前標靶用藥治療大多為自費,用藥前若經過基因檢測後能讓醫師判斷適用哪一型藥物時相對精準,以本案例而言該名患者基因檢測後發現為BRCA1基因突變。後續不僅可改用針對BRCA1基因突變族群使用之PARP抑制劑治療,患者也符合健保給付條件:(1)有轉移現象(2)為三陰性乳癌患者(3)有BRCA1/2基因突變(4)完整接收過至少一次化療療程,並且順利通過申請。接受治療至今除改善過往治療的副作用之外,另因PARP抑制劑是以口服形式服用,患者不需每三週住院治療,只要一至兩個月內回診一次取藥即可,也大幅提升了患者的生活品質。 標靶藥物出現 三陰性乳癌不再是「絕症」代名詞 過去對三陰性乳癌的觀念多為「高復發、高轉移、進展速度快」,許多人一確診就灰心喪志,想到要化療不只內心恐慌,甚至有些人因此而放棄治療。對此,蔡易臻醫師指出,三陰性乳癌疾病特性確實相較其他亞型更為難纏,但隨著藥物發展越來越進步,臨床上不再像過去那般,除化療之外無其他藥物可醫治。 以PARP抑制劑為例,針對癌細胞特有的細胞機轉控制病情,減少對其他正常細胞的損害。臨床上雖有約六成患者使用後出現疲勞現象,少部分伴隨血球數量降低、噁心嘔吐、腸胃不適等副作用,但比例跟過去化療相比已大幅度降低,患者要抱持正向心態,積極治療,才是正確的抗癌之路。 最佳抗癌方式為及早診斷 早期發現存活率逾9成 蔡易臻醫師提醒,無論是哪種乳癌,目前已知最好的抗癌方式就是「及早診斷、及早治療」,三陰性乳癌也不例外。根據研究數據顯示,若三陰性乳癌第一期即接受診治,五年存活率高達91%,但若已轉移,五年存活率急遽降低至12%,因此無論是政府或是醫師,都不斷在宣導乳癌及早診斷的重要性。 而國健署也持續推行45-69歲之婦女及兩等親內血親曾患乳癌之40-69歲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篩檢,希望民眾多加利用。蔡易臻醫師強調,在癌細胞未轉移至重要器官如肺部、肝臟、腦部之前診治,配合妥善治療並且定期追蹤的情況下,三陰性乳癌患者預後表現都相對良好。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74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