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血友病新藥健保給付 可望降低出血次數

血友病新藥健保給付 可望降低出血次數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2歲少年與50歲的男子,兩位同為台灣重度A型血友病患者,命運卻大不同。少年幸運的生於近代,從小確診便採取例行預防療程,現在能像一般人正常跑跳;反觀50歲男子,因過去只在出血時用血漿補充,使其在早期關節受損,走路需小心翼翼。隨醫療進展,目前血友病預防療程,讓30歲以下的患者,都能恢復日常生活,與一般人無異。  超標近7倍!A型病友年出血次數達13次 台灣血友病之父沈銘鏡提到:「在台灣約有1000名血友病患者,過去病友只有血漿製劑可以使用,效果差,而現在有凝血因子製劑,從一般型到長效型,是醫療一大進展,跟上國際趨勢。」 血友病因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而造成凝血異常,易產生自發性出血,引起關節點反覆出血,嚴重甚至需更換人工關節。根據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2016年資料統計,台灣A型血友病年出血次數平均達13次,高於國際建議每年2次以內,已超過近7倍,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理事長彭慶添認為:「原因在於過去台灣起步比較慢,不鼓勵預防性治療,不過目前新加入治療患者,出血次數甚至比國際低,未來很有機會超越更好。」 定期預防療程 維持凝血防止出血 過去血友病病友通常都是出血後才做補充血漿治療,由於需要大量輸注且效果有限,大多病友往往採取「聽天由命」的消極治療。 而基因重組凝血因子藥品的出現,使得給藥相對便利,從過去因定期輸注不易,而導致出血才接受需求性治療的觀念,轉變成以定期注射固定劑量凝血因子的預防療程,來維持體內凝血功能,防止自發性出血造成關節的傷害。 「長效第八凝血因子」健保給付 每周兩針提升用藥意願 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已核准了長效型第八凝血因子製劑的健保給付,11月給付生效,這種長效型製劑為基因重組人類全長第八凝血因子,與一或多個聚乙二醇分子形成共價結合,可暫時替補先天性 A 型血友病病患所缺乏、有效止血所需之第八凝血因子,比起未經修飾的抗血友病因子,其作用能在血液中保持更久、用藥時間間隔更長,大幅提升用藥的便利性。三軍總醫院血友病防治及研究中心主任陳宇欽說:「對患者來說,可以維持給藥間隔中因子的血中濃度,以確保不出血,是接下來新藥治療的重點。」 過去健保給付的凝血因子屬一般型製劑(Standard Half-Life;SHL),而一般型製劑因為容易被肝臟代謝掉,所以病友的預防療程每週需施打三次,才得以維持體內第八因子的正常濃度。另外,也由於需頻繁接受施打,使得病友接受例行預防療程的意願較低、醫囑順從性較差,可能造成保護力不足。 而長效型製劑(Extended Half-Life, EHL),因為藥物結構式經過修飾,使其半衰期時間比起一般型製劑來得更久,大約可延長1.5倍,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急診科中心主任王建得表示:「病患每週施打頻率可以減少至兩次,有利預防治療的環境,減少施打的次數,進而提高患者的意願。」長效型的藥物加入,最終期望達到每年出血次數1.9次的目標。 新藥問市 降低出血次數、改善生活品質 血友病病友對於使用藥物的概念,必須遵照醫師指示,定時定量施打,以維持保護力,才不會病情惡化。目前長效型第八凝血因子製劑之健保給付已生效,期望大幅減少台灣病友的出血次數,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295/

高科技數位設備+牙科美學認證 打造完美全瓷牙冠

高科技數位設備+牙科美學認證 打造完美全瓷牙冠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現代人重視外貌,有一口美齒能夠讓人更有自信。當有美齒的需求,患者最擔心的,往往是假牙美觀與心中的期待不符合的狀況;如今透過數位微笑設計門診搭配數位全口掃描設備,將可以量身訂做完美的全瓷牙冠,解決患者的顧慮,讓你也能擁有明星般的笑容。 數位微笑設計門診 前牙美觀由患者自己決定 DSD數位微笑美學設計國際認證醫師沈志容表示,過往若想要讓牙齒更美觀,多數人會直接到牙醫診所報到,但因無法預知假牙完成的樣子,所以就像賭注,若成品不喜歡但已經黏死就只能勞命傷財;而現在數位微笑設計門診是當患者前來諮詢時,先由牙醫師評估口內狀況後,讓患者參與醫師設計,討論如何改善牙齒美觀問題,接著替患者拍攝全口及人像照片及影片進行模擬,運用數位微笑設計(DSD)將假牙外觀模擬在照片上,再將製作完成後的3D列印模型,在口內進行實際試戴模擬,讓牙齒在還沒做任何修磨之前,就先看到未來完成的樣子,使假牙成品可以更容易達到患者理想的牙齒外觀需求。 前牙美學認證醫師 讓牙齒更美觀 沈志容醫師指出,近年來除了牙齒健康外,對於牙齒美觀意識也跟著抬頭,看牙不再只是單純的治療,同時也需兼具顏面整體的美感,讓患者的牙門面更美觀,正因患者對牙齒美觀需求變大,所以目前也有愈來愈多牙醫師會到國外取經,經由一連串的訓練後,再回台灣造福更多有牙齒美觀需求的患者。 數位高科技設備 一天就能打造完成 因應對於美齒需求者愈來愈多,沈志容醫師說,數位微笑設計門診搭配數位設備,像是全瓷牙冠研磨機,其不僅精準度提升,且約10分鐘內即可完成單一全瓷牙冠研磨,省去過往需花費大筆時間的工作天,而數位全彩口腔掃描儀則能取代傳統印模,不僅能減輕患者的不適,同時能將病患口內的牙齒狀況以3D畫面清楚呈現,客製化出適合患者牙齒牙冠的形狀,如美觀區多顆牙貼片需求約一天時間就能完成假牙製作;對於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或其他特定需求者等看診時間較少的民眾而言,相當適用。 顧好全瓷牙冠 清潔+定期追蹤是不二法門 不少患者在換上假牙後,總會詢問醫師還能咬硬物或是還會蛀牙嗎?沈志容醫師強調,雖然現在材料與技術已經相當進步,一般可正常咀嚼食物,但仍不建議咬太硬的東西,如螃蟹殼、骨頭、冰塊等,否則仍可能提高損壞全瓷牙冠的風險;而全瓷牙冠的保養與真牙的保養兩者無異,利用刷牙及牙線將全口牙齒徹底清潔乾淨,並定期追蹤檢查,才能保持一口乾淨又健康的好牙!  【延伸閱讀】 *3D數位植牙新技術 植牙服務再進化 *牙科數位新技術 打造一日全瓷美齒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212/

視力瞬間「日全蝕」險意外 他決心將白內障散光老花一併矯正

視力瞬間「日全蝕」險意外 他決心將白內障散光老花一併矯正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66歲的李先生,白內障嚴重到無法測量度數,極度畏光,甚至在明暗交界處會瞬間出現視力「日全蝕」現象,嚴重影響視力及行車安全,一次差點因此發生嚴重意外,就決心進行白內障合併矯正散光及老花手術,術後視力恢復1.0,開車不再膽顫心驚。 七成長者散光 合併白內障視力雪上加霜 台灣65歲以上散光人口比例高達74%,可能會造成頭暈、頭痛、噁心、遠近都看不清等,若長期忽視散光問題,最後合併白內障,視力就會雪上加霜。 眼科診所賴威廷醫師解釋,白內障的型態有很多種,有些人可能原來近視五、六百度,突然跑到八百度、九百度、一千度,這叫核性白內障;另有一些人碰到強光就看不清楚,例如開車時太陽一來就看不清,戴上墨鏡才看得到,叫後囊性白內障;另外有些人是看東西總覺得有一層煙霧感,則是皮質性白內障造成的。簡單來說,視力越來越不清楚,配眼鏡也很難解決就要小心,可能就是白內障已經形成,一定要找眼科醫師做檢查。 白內障手術後還戴眼鏡?精準醫療一併處理 若有散光,白內障術後視力就可能仍然不清晰,初估只有6%患者會在白內障手術是合併矯正散光度數,所以許多患者術後仍因散光配戴眼鏡,所以如何將白內障手術做得更精準是醫界一直關心的課題。近年興起白內障手術「精準醫療 」趨勢,能一併矯正散光老花等屈光問題,讓術後視力更進階。 眼科中心張正忠院長表示,現在3C產品盛行,很多患者的用眼需要一直調節遠、中、近的焦點距離,如果視力不清就會造成生活上諸多的不便,尤其更會有行車上安全上的隱憂。現在出現的新科技——SMART人工水晶體晶體,植入後可以針對患者需求量身訂做的動作。 張院長進一步說明,像是在看智慧型手機、還有平板或電腦時距離會一直換,傳統的科技的人工水晶體雖然也有多功能,但強調在遠、近兩中距離角度,而現在新型科技透過光導技術,把光線分配得更均勻,加強中近距離,也保留了遠、近距離的清晰視力,所以在患者能在生活上有更便利。 新技術讓中近距看得更清晰 白內障治療新選項 進階多焦點結合散光矯正的人工水晶體新技術的面世,讓白內障患者在治療上也有了新的選擇。但老來想擁有清晰視野,平常的眼睛保養還是一樣不可少。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257/

癌症治療副作用惱人 皮膚指甲緩解有招!

癌症治療副作用惱人 皮膚指甲緩解有招!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第44屆年會,將於2018年11月16日至11月18日在台灣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作為亞洲地區首屈一指的國際型會議,本次還爭取到和國際皮膚科協會共同主辦協會的第六屆大會。本次的會議主題囊括指甲,皮膚美容醫學及外科手術,血管治療和皮膚免疫學,針對目前最新進的治療進行交流。 標靶藥物指甲新療法 大幅改善患者甲溝炎 此次會議邀請多名國際知名學者在會議中進行教學和討論,例如聞名世界的德國指甲大師Haneke醫師以及美國靜脈學會董事會成員Margaret Mann醫師更帶來最新的治療進展。預期可以提升台灣醫學界指甲和血管治療的專業的水平,也可讓民眾接受更好的醫療。 會中也將討論服用標靶治療的病人往往都有皮膚上的副作用,包含皮膚乾燥、濕疹、毛囊炎、甲溝炎等症狀。這其中以甲溝炎最為惱人,甚至會到無法行走的地步,這些病患往往年紀大,因此若是因為甲溝炎而導致不能走路、活動,癌症患者的體力只會每況愈下。目前腫瘤的治療強調醫療團隊合作,林口長庚也曾收治晚期肺炎癌患者,在接受指甲矯正治療後,甲溝炎以及其他皮膚症狀都能在非侵入性治療下獲得很好的控制。 靜脈曲張治療新進展 安全、微創新趨勢 靜脈曲張是一個非常常見,但卻容易被忽略的疾病。許多病人腳上有很多彎彎曲曲如蚯蚓的血管,總認為是外觀問題而不以為意,直到出現皮膚的併發症,如:鬱血性皮膚炎、皮膚脂肪硬化症或靜脈潰瘍,才來求診。過去的醫學亦沒有很好的方法可以治療,僅能以手術的方式將大隱靜脈抽除掉,術後疼痛及併發症都讓病人卻步。 若只是單純的靜脈曲張,皮膚科可以提供病人安全微創又低侵入性的治療,例如硬化劑注射、微創血管內雷射等。但對於較複雜的病人,如合併下肢靜脈栓塞,或是更高位的問題,如骨盆血管問題或心臟衰竭的人,或是動靜脈血管畸形的病人,則需要其他專科醫師介入,才能提供病人最好的治療。 在這場台灣皮膚科界的年度盛會中,也將邀請美國靜脈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Phlebology)董事會成員Dr. Margaret Mann與台灣靜脈曲張治療的專家楊志勛與張曜宇醫師,教導會員們靜脈超音波評估、硬化劑注射技巧、血管內雷射及最新的靜脈治療進展,希望能為台灣民眾,帶來更新穎、且更安全的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265/

手腳不自覺抽動 小心恐是腦瘤引起

手腳不自覺抽動 小心恐是腦瘤引起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年約40歲女性有一陣子手腳常不自覺抽動,肢體也有點無力,看診時醫師診斷是癲癇發作,深入檢查顯示,她大腦長了顆約三公分大的腫瘤,腫瘤引發癲癇,造成手腳抽動與肢體無力,醫師換了數種藥物,好不容易先把癲癇控制下來,所幸經過腦瘤摘除手術,她的癲癇症狀終於緩解,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 為上述患者進行手術的成大醫院外科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戴世煌分析,癲癇是大腦神經系統異常放電、漏電,刺激周邊組織所造成,大致可以分為大發作與小發作。大動作可能伴隨抽搐、口吐白沫、失去意識...等,也有患者會暫時恍神、手腳輕微抽動或有肢體無力現象,這些就屬於小發作症狀,臨床很容易受到忽視。 腦瘤、感染、代謝異常、電解質不平衡、內分泌異常、缺氧...等都可能誘發癲癇的發作。神經外科醫師所遇到的腦瘤患者,就有不少是以癲癇為最早表現症狀。 腦瘤治療與癲癇控制 兩者互有關聯 戴世煌醫師指出,腦瘤若長在大腦額葉、顳葉位置,便比較容易誘發癲癇。不少研究認為,對於出現癲癇症狀的患者,腦瘤的治療與癲癇的控制就好像「雞生蛋、蛋生雞」關係,兩者互相影響,當腦瘤獲得治療,癲癇就會跟著改善,同樣地,癲癇若得到控制,腦瘤手術預後也會比較好。 目前治療腦瘤以開顱手術為主,手術最大挑戰在於醫師必須將腦瘤盡量清除乾淨,但又要避免手術過程傷害周邊正常腦部組織,甚而造成神經功能損傷,這就得仰賴手術專業團隊的配合。 戴世煌醫師表示,以成大醫院開顱手術團隊來說,手術可運用螢光顯微技術,讓腫瘤無所遁形,提升腫瘤切除的精準度,過程中也能搭配術中即時導航、神經監測系統,隨時掌握神經功能變化,一出現異常,神經監測團隊同仁會立即回報手術醫師,讓手術過程中神經受損風險降到最低,增進病患安全。 正確選擇與使用抗癲癇藥物 減少發作頻率與改善生活品質 至於癲癇控制方面,目前有數種抗癲癇藥物可供選擇,患者若原本就有癲癇症狀,規律使用抗癲癇藥物,不只可避免大腦神經異常放電,持續傷害腦部細胞,病患也不用擔心日常生活或工作當中突然癲癇發作而衍生意外,對生活品質較有保障。 戴世煌醫師也提醒,腦瘤常見症狀也包括頭暈、頭痛、腦壓上升、神經功能受影響...等。當神經功能受到影響時,可能引起手腳無力、語言障礙、視力視野缺損...等症狀,民眾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務必提高警覺,盡速就醫,接受詳細檢查,才能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255/

剖腹產後痛翻天!長效止痛新趨勢

剖腹產後痛翻天!長效止痛新趨勢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滿懷期待家中新成員的誕生,但孕媽咪要憂心產前痛還有產後痛!根據統計,有三成孕婦可能因為胎位不正或其他原因剖腹產,但是術後剖腹傷口加上子宮收縮,總是讓媽咪痛得受不了! 婦產科蘇河仰院長表示,現行剖腹產完最常用的止痛就是嗎啡類的針劑,但可能會有成癮性問題,加上如果劑量打得多,可能會噁心、嘔吐,甚至小便解不出。另外一種止痛方式就是非類固醇型強效止痛針,雖然有助緩解子宮收縮疼痛,但它藥效短,媽媽在術後非常疼痛,通常每四小時就需要打上一劑,也可能會造成胃痛、胃潰瘍的困擾。 產後疼痛免驚!新型長效止痛一針耐7天 剖腹產要劃開8層肚皮,術後也需要很長的恢復時間。但一動一笑都在痛,長效止痛用藥就顯得相當重要,因為這樣不只能減少痛楚,對孕媽咪身體的恢復也有幫助。蘇河仰院長指出,現有一種長效緩劑型釋放止痛針劑,打了一針之後,可以維持七天,讓產後疼痛降到最低。 蘇院長解釋,產後疼痛會影響術後恢復,比如說剖腹產完之後,會建議媽媽趕快下床行動,因為多走走可以預防腸道沾黏的問題,腸胃的蠕動也會比較好,讓媽咪加速排氣,當吃東西沒問題、不會脹氣時,對傷口的恢復也會更理想。 生殖一條龍興起 媽咪跟孩子一起度蜜月 現代醫療疼痛能免則免,孕媽咪也不例外。近年興起各類婦產科診所與生殖中心提供一條龍服務,為孕婦安排客制化生育計劃、減痛分娩到產後護理。透過悉心照料,把疼痛降到最低,讓媽咪生產成為與孩子的第一次蜜月旅行,快樂地迎接新生命到來。 【延伸閱讀】 *慢性傷患的一片天 安美得起心動念之路 *家中寶貝燒燙傷怎麼辦? 緊急處置SOP這樣做 *別小看皮肉傷 恐引起發炎成大問題 *正確傷口照護步驟 剖腹產不留疤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245/

肺癌骨轉移別輕忽 骨折、癱瘓得不償失

肺癌骨轉移別輕忽 骨折、癱瘓得不償失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40歲出頭女性,腰部持續痠痛,她都不以為意,直到六月底,她在家中不慎滑倒,沒想到這一跌,竟然就把大腿骨跌斷了!送醫後照X光,這才發現她的肺部長了一顆腫瘤,而且就是因為癌細胞侵蝕骨頭,才導致她的大腿骨一摔就斷。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柯政昌解釋,肺癌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很多患者都是等到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出現如骨頭痠痛、甚至是骨折的問題,就醫才發現其實是肺癌作祟。 輕則腰痠背痛、重則骨折 侵犯脊髓壓迫神經恐半身不遂 多年來,肺癌發生率始終穩居國人十大癌症第一位,且根據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資料顯示,超過五成患者在初診斷罹患肺癌時,癌細胞就已經發生轉移,其中至少三成病患,都會出現「骨轉移」,也就是癌細胞跑到骨頭的問題。柯政昌醫師說明,患者一旦發生骨轉移,輕則腰痠背痛,重則可能造成病理性骨折,若癌細胞侵犯到脊髓,還可能因為脊神經壓迫,導致患者半身不遂。 健保給付單株抗體保骨針 每月一次皮下注射生活品質佳 柯政昌醫師表示,肺癌患者的骨骼健康不容輕忽,無論患者是否出現不適,只要骨骼掃描發現骨轉移現象,就會為其注射保骨針,且健保都有給付。以單株抗體的保骨針來說,患者只需每月接受一次皮下注射,使用期間注意口腔健康,並多補充鈣片、維他命D,基本上都不會有太多副作用,而且這對患者的生活品質都有顯著幫助。 肺癌年輕化 年僅31歲多處骨轉移 肺癌近年來出現年輕化趨勢,柯政昌醫師就分享,他的一名患者三年前確診罹患肺癌時,才年僅31歲,當時就發現他出現多處骨頭轉移,但這名患者持續接受化療合併保骨針的治療至今,骨轉移症狀明顯改善,不但仍可四處趴趴走,照常上班也不成問題。 遵從醫囑積極治療 存活期明顯提升 柯政昌醫師表示,在過去,肺癌患者一旦出現轉移,存活一年以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現在醫療進步,加上新竹台大醫院的肺癌團隊強調高效率的診療流程,10天之內,一定為患者找出病因與完成基因檢測、並且對症下藥,精準治療,因此患者存活期已明顯提升,活到五年以上的患者並不在少數。因此,柯政昌醫師提醒肺癌患者,只要好好遵從醫囑,還是可保有良好生活品質,認真活在當下,別輕言放棄。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235/

更年期也能風平浪靜 口服非荷爾蒙藥物新選擇

更年期也能風平浪靜 口服非荷爾蒙藥物新選擇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妳也有這樣的感覺嗎?明明吃的不多,但體型卻不聽使喚地橫向發展,且不斷聽到小孩抱怨自己最近脾氣暴躁、易怒,加上晚上睡覺就像「煎魚」一樣翻來覆去睡不著,當心這些可能都是更年期帶來的身體變化;有些人會尋求荷爾蒙療法協助,但其非人人都適用,現在也有非荷爾蒙藥物可以供女性做選擇,以改善更年期的難言之隱。 不再困擾更年期變化 調節方式選擇多 精神科醫師曾秉濤表示,一般來說,女性更年期最常發生在50歲上下(平均為45-55歲之間),隨著人種、營養狀況等因素而異。當女性受荷爾蒙波動影響,可能出現臉潮紅、盜汗、燥熱、陰道乾燥發癢、睡眠障礙,甚至是焦慮及憂鬱等身心理變化;但每位女性的更年期持續時間,從一年到近十年都有,可以參考母親的更年期的發生時間點與長短,母女的整體過程會有一定的相似程度。 曾秉濤醫師強調,若是在更年期過程承受相當大的身心不適,進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便需針對荷爾蒙紊亂來改善,目前還是以荷爾蒙替代療法為主,但因其存在致癌風險的疑慮,加上患有乳癌等患者並不建議使用,因此食療或是植物性萃取物等非荷爾蒙藥物,成為近年來更年期女性的治療新選項,像是黑升麻即是其一。 更年期保健新選擇 黑升麻輔助身心不適 曾秉濤醫師解釋,黑升麻是一種北美原生種的草本植物,最早拿來用於緩解許多婦科疾病的不適,甚至可以改善情緒症狀。而黑升麻作用原理可能是透過神經傳導系統,如多巴胺、GABA、血清素,藉以調節溫度、睡眠、情緒中樞與生殖泌尿系統,以達到改善更年期荷爾蒙異變所造成的不適,尤其是身體、心理相關的症狀,如盜汗、臉潮紅、燥熱、失眠、憂鬱等,因此適用於一般更年期婦女保健,以及不適合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的婦女。 更年期來亂 她們長期失眠、盜汗渾身不對勁 更年期症狀往往讓女性很難熬,曾秉濤醫師分享,一名50多歲更年期婦女,在更年期時出現焦慮、失眠等症狀,非得使用安眠藥才能緩解症狀,惡性循環下嚴重影響生活,在使用黑升麻後,觀察到個案失眠狀況顯著減少,連原本服用的安眠藥也不用了,就能一夜好眠到天亮;另一名同為50多歲的婦人,長期飽受更年期盜汗所苦,不僅出門要帶上毛巾,就連衣服一天也要換上好幾件,其曾短期接受荷爾蒙替代療法,但因擔心其副作用且效果不彰而停止,直到使用黑升麻後,發現到盜汗症狀不僅大幅減少,現在出門也總算鬆口氣,不再擔心揮汗如雨下了! 與更年期和平共處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想改善更年期症狀,曾秉濤醫師建議,平日就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避免抽菸、熬夜、日夜顛倒等不良習慣,否則將使邁入更年期時症狀雪上加霜;而若進入更年期,在精神層面上所出現的不耐煩、急躁、易怒等,親人也應多包容,減少不必要的指責,並搭配適度的運動,將可讓情緒獲得舒緩。另外,一旦出現不適之狀,應盡快諮詢專業醫師,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才不怕生活一瞬間變調。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120/

心肺要兼顧!先天性心臟病寶寶慎防RSV

心肺要兼顧!先天性心臟病寶寶慎防RSV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新手爸媽注意,小寶貝心肺健康同樣重要!先天性心臟病童的心臟本身功能未臻完善,要是一不小心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嚴重者可能導致猝死,不可不防,即使在住院期間,也不能掉以輕心。 千分之八機率 先天性心臟病原因多重 根據統計,小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機率約為千分之八,有些人症狀輕微,可能終其一生都不會發現,但若症狀較嚴重,則會出現發紺,也就是嘴唇發紫的現象,出生時可透過檢測血氧濃度、超音波等方式篩檢心臟功能是否正常。 台大兒童醫院王主科教授解釋,造成先天性心臟病的原因,主要可分為環境跟基因這兩大類,基因的緣故,不見得是遺傳,也可能是突變或染色體異常所致,如唐氏症小朋友約有三到四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若第十三對染色體有三個,罹病機率更是幾乎達百分之百;環境方面,則是母親在懷孕期間得到德國麻疹或服用不當藥物,也會提高寶寶罹病機率。事實上,也有多達半數以上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新生兒,罹病原因不明。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 嚴重感染恐猝死 RSV感染在兩歲以下幼兒極為常見,症狀多為呼吸急促、喘鳴、痰多及高燒等等,即使發展成肺炎,通常只需給予支持療法,睡在氧氣帳中幾天後,即可出院。不過,王主科教授提醒,若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寶寶感染到RSV,事情可就沒這麼簡單了!這些先天性心臟病寶寶心肺較弱,抵抗力也比較差,一旦感染RSV,嚴重度常高於同齡的健康寶寶,併發症可能包括呼吸衰竭、呼吸窘迫,需住院插管治療,約有一半機率會住進加護病房,甚至有致死風險,威脅不容小覷;且寶寶即使痊癒,長大後得到氣喘的機率也會因此提高。 台全年RSV流行季!健保疫苗注射降風險 台灣不同於其他四季分明的國家,全年都是RSV流行季,更增加感染風險。目前已經有疫苗納入健保給付,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高危險群寶寶,若寶寶合併出現心臟衰竭,需要使用兩種以上抗衰竭藥物來控制症狀、或是有明顯心臟擴大、生長曲線小於3%的發展遲緩問題,上述三項條件符合至少兩項,可每個月接受一次疫苗注射,直到一歲或是接受矯正手術為止,最多可施打六次。 不可不慎!戴口罩、勤洗手防感染 王主科教授提醒,對於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寶寶來說,滿周歲之前,都是感染RSV的危險期 ,若寶寶因年紀太小,還不到開刀的適當時機,建議爸媽在日常生活中要幫寶寶做好預防感染,除了施打疫苗之外,也要記得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帶孩子到人多的場合,以降低感染風險 。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223/

讓身體成「好菌銀行」遠離過敏 挑選益生菌有3大關鍵

讓身體成「好菌銀行」遠離過敏 挑選益生菌有3大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大家都知道補充益生菌有助於腸道健康調整體質,但您知道該如何挑選嗎?研究顯示,益生菌除了可以改善腸道機能外,還具有免疫調節的效果,特定的LP28、LA27、LP133等專利菌種具有改善過敏、抑制胃幽門螺旋桿菌、減緩發炎反應等功效,選擇具有專利的菌種更有保證!本次專訪毛采月營養師,以營養師觀點告訴我們如何聰明挑選好菌。 關鍵1、選用耐酸耐鹼「包埋」益生菌 餐前餐後都可吃好方便 每日且長期補充足量的益生菌可達到調整過敏體質效果,但要注意服用的時間點除了與菌種有密切關係外,有沒有「包埋技術」是一大重點! 毛采月營養師以LP28益生菌為例指出,LP28益生菌本身對酸、鹼有一定耐受程度,同樣採用LP28乳酸菌,若搭配具專利的三層包埋技術,更可保護乳酸菌減少胃酸、膽鹽的破壞,食用時間不受限制;反之,有些益生菌本身不耐酸,又缺乏外在保護機制,就不適合空腹吃。另外,正在使用抗生素,並不建議吃益生菌,因為抗生素除了殺滅壞菌之外,體內的好菌也會受到破壞進而影響腸胃道菌相平衡,建議治療結束後,再積極保健補充好菌。 關鍵2、打造體內好菌銀行 改善過敏關鍵 「益生質」的搭配很重要 毛營養師表示,益生菌對於人體的機能運作很複雜,還需要仰賴乳酸、寡糖、必須胺基酸、益生質(膳食纖維)等各種營養配合,才能有助於吸收,更發揮保腸及提升免疫力、改善過敏等效果。 益生質又稱益生元、益菌生,是腸道好菌存活的食物來源,也讓體內好菌銀行更豐富,益生質的來源通常是寡醣類或是飲食中的膳食纖維。 關鍵3、LP28益生菌+多元好菌複合共生 健全腸道「好菌銀行」 毛營養師表示,人體腸道中本來就是一個菌相豐富的好菌銀行,要維持好菌銀行的平衡,除了均衡飲食、補充蔬果,也可以透過補充多元複合且有活性的益生菌;不同的益生菌種類具有不同功效,可使其彼此之間產生共生作用,形成健全的腸道免疫系統。一般常見的比菲德氏菌(雙歧桿菌),其具有雙歧構造,可定殖於腸道,發揮抑制壞菌、促進腸胃蠕動;乾酪乳酸菌可提升免疫力、改善過敏;鼠李糖乳桿菌能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率。 除了常見益生菌,挑選專利益生菌品質更有保證!目前當紅的LP28專利植物乳酸桿菌,是從台灣本土大溪豆乾中篩選而出,研究顯示,LP28在腸道內定殖效果甚至優於動物性來源乳酸菌,能調節免疫平衡,改善過敏症狀。 挑選好菌除了以專利益生菌及多元菌種為優先,也要注意是否有包埋技術保護及搭配益生質,綜合上述三要素,才能長保腸胃道中好菌銀行的平衡。 益生菌全家大小都可吃 孕婦、兒童都有益 毛采月營養師表示,益生菌是全家大小都可吃的保健食品,孕婦也可從懷孕初期就開始補充益生菌,除了幫助排便順暢,也可幫助寶寶建立腸道菌完整性,提早替孩子建立儲存好菌習慣;而寶寶約4至6個月開始接觸副食品時,身體免疫系統逐漸架構完整,此時可考慮開始補充適量的益生菌,提升腸道菌相的豐富度,提早打造好菌銀行的完整性,抵禦過敏環境。 對於兒童,則可選擇前述所說之LP28益生菌,若有添加天然的礦物質鈣、鎂、鐵、鉀等元素幫助成長發育,兒童也容易因挑食有消化不良的問題,添加綜合消化酵素的產品,也為益生菌更加分。孩子一旦打下良好基礎,當面對外在環境變化時,體內好菌銀行,幫助孩子更有信心贏在起跑點!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022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