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8招輕鬆做 簡單做好產後乳房保養

8招輕鬆做 簡單做好產後乳房保養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京硯聯合診所皮膚專科院長蔡逸姍) 專業皮膚科與乳房外科醫師皆指出,許多媽咪不知道產後乳房保養的方法,所以乳頭裂傷、乳腺炎及乳房下垂的問題在門診中層出不窮,為了要維持乳房健康及美觀,有8招做法是不容媽咪錯過的獨門訣竅! 要拯救乳房健康,媽咪不可錯過這8招實用的保養技巧,只要從日常生活一點一滴累積,相信生完孩子的妳也依然能夠擁有美麗的傲人雙峰! 1)避免讓寶寶含著乳頭入睡 不少寶寶喝奶時,經常會喝到睡著,有些媽咪不忍心吵醒他,就讓寶寶含著乳頭繼續睡。不過,高濕度環境是細菌的溫床,如果乳頭長期被寶寶含在嘴中,可能會引發糜爛現象,所以媽咪再怎麼於心不忍,都不應讓寶寶含著乳頭陷入沉睡,最好的做法就是讓寶寶在最短的時間內一次喝完母奶,到了4、5個月之後,再以副食品做為搭配,讓寶寶逐漸離開母奶,進而減少對乳頭的刺激。 2)穿戴合適的內衣 產後媽咪脹奶與沒脹奶的罩杯差距可能頗大,增加一、兩個罩杯是正常現象,有些媽咪懷孕前和產後脹奶甚至可相差四個罩杯,因此對產後媽咪來說,如何選擇合適的內衣,也是一大難題。蔡逸姍醫師表示,媽咪在選擇胸罩時,應以脹奶後的尺寸為準,且挑選透氣性佳、支撐性優良、包覆性佳、柔軟度適宜及純棉的內衣材質,並避免選購太多蕾絲、縫線及不符合胸型的鋼圈;此外,有些媽咪可能會有左右邊乳房不對稱的困擾,建議請可選擇為消費者量身訂做的商家製做專屬胸罩,或因應較大罩杯的乳房來購買內衣,才不會擠壓到另一側的乳頭。 3)不可快速斷奶 如果快速斷奶,就會讓乳房迅速「消風」,使乳房肌膚變皺。為避免這種狀況發生,媽咪應學會漸進式斷奶,假設原本習慣每5個小時擠奶一次或親餵寶寶,可轉為每6個小時執行一次,持續一週後,再拉長至7個小時;如此一來,就可技巧性延長斷奶的時間,也不會在短時間內對乳房肌膚造成太大的傷害。 4)掌握正確的餵奶姿勢 除了媽咪抵抗力弱、沒有定時排出母奶之外,如果只讓寶寶固定吸吮某一側的乳房,也會造成乳腺炎的發生。建議媽咪可以輪流使用多種哺乳姿勢,不管是普通的抱法、橄欖球抱法、躺著餵或搭配抱枕,其目的是為了讓寶寶吸到不同區域的母奶,藉此讓媽咪乳汁都可順利排空,且利用不同姿勢餵奶也能避免肌肉痠痛。 ※原文刊載於2016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安心應對不慌張寶寶感冒發燒的居家照護

安心應對不慌張寶寶感冒發燒的居家照護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 寶寶感冒時,無法以口語表示不舒服,因此需仰賴家長的頻繁觀察與照護,除了適時就醫,居家照顧的細節如果都一一掌握,就能讓寶寶的身體更舒適,爸媽也能相對安心。 溫度不一定與病情相關 許多家長以為發燒時的溫度越高,代表病情越嚴重,陳永綺醫師表示,兩者間並不一定呈現正相關,尤其是2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因為年紀越小的嬰幼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全,很容易會有失溫或體溫過高的狀況,因此,尤其建議2個月以下的寶寶只要發燒,先就醫了解狀況,否則若體溫持續出現攝氏39度以上或低於36度以下,很可能是嚴重的感染症,若沒適當處置可能會危及生命。 正確服藥 持續觀察 一般而言,寶寶病情的嚴重程度,通常與免疫系統的強弱與病原體的毒性大小有關,發現寶寶有異狀,優先就醫請醫師確認病情是第一要務,但後續的居家觀察與照護,家長就必須多費心,陳永綺醫師解釋,大部分的發燒通常48小時左右即可舒緩,發燒的最高熱度也會逐漸下降,例如:昨天高燒到攝氏39.5度,今天只燒到38.5度;或是服藥退燒後再次發燒的間隔延長(由4小時燒1次變為6小時燒1次),這些都是寶寶逐漸獲得康復的表現,之後只要遵循醫囑、持續觀察、按時吃藥與回診即可。 居家飲食照護原則  除了持續餵母奶或配方奶之外,寶寶的食欲可能會因為不舒服而有所減少,此時可採取少量多餐,如果寶寶真的無法喝完平時的奶量,就避免強迫餵食,以免增加孩子的不適;而已開始給予副食品的寶寶,則建議可以用流質食物(清湯或稀飯)來幫助維持每天需求的營養。如果持續高燒,必要時,與醫師確認後,可讓孩子適量攝取寶寶專用的電解質液,以避免脫水。 衣著 隨寶寶的體溫狀況增減衣物,如果正值發冷期、容易畏寒,就要適量增添衣物,如果是處於發熱期,要避免衣物、棉被太厚重,否則反而讓孩子散熱不易、更不舒服。衣物挑選須以棉質、寬鬆與吸汗材質為佳,如果寶寶手腳溫熱並開始出汗,可以稍微減少一件衣物,同時也提醒衣物若因為流汗而濕透,要立刻換掉以保持乾爽。 ※原文刊載於2016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教養方程式:每個孩子都有獨特性了解寶貝的天生氣質

教養方程式:每個孩子都有獨特性了解寶貝的天生氣質

(文/新楊梅診所督導臨床心理師車先蕙) 上帝賜給每個人最大的寶藏,就是個人的獨特性!每一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有的活潑、有的內向;有的創意十足、有的穩重務實。這些獨特性,就是孩子的「天生氣質」。同一對父母生出來的孩子,氣質也會迥然不同,讓爸爸媽媽驚奇連連!  要如何了解寶貝的天生氣質呢?要以一般同年紀的兒童區分男女性別來比較,而且要考量生活習慣或是相關活動,不能以單一情境、單一觀察來論斷。 讓孩子養成規律生活 孩子日常生活作息和生理機能變化,像是睡覺、起床、肚子餓、上廁所、洗澡的時間等。規律性高的孩子,父母親比較能掌握孩子的生活型態;規律性低的孩子則捉摸不定較難照顧。一般來說,讓孩子有較為固定的生活規律,是比較恰當的。 活動大小大不同 孩子的動作快慢,與平時活動量大小有關係,有些孩子不太愛動,比較喜歡靜靜地坐在一旁;有些孩子喜歡跑來跑去,爬上爬下,坐不久。有些孩子動作慢吞吞;有些孩子動作迅速。通常「慢活」的孩子喜歡靜態活動,也喜歡較慢的生活步調;對於活動量大、動作快的孩子來說,運動、戶外活動、球類玩具等,比較適合他們。 趨避傾向各有方 孩子面對新刺激的態度,代表著趨避性。「趨」傾向的孩子比較外向,遇到陌生人不會怕,沒吃過的東西也不排斥,對新奇事物都很好奇;「避」傾向的孩子遇到陌生人會害羞,逃避接觸;比較難接受沒有遇到過的事物。因此,教養「趨」傾向的孩子,我們要多加以告誡提醒,注意意外的發生;反之,要多引導「避」傾向的孩子接觸新的人事物,鼓勵他們嘗試。 專心及分心的程度 孩子是否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影響而分心的程度。專心的孩子在從事自己的活動時,比較不會受到外在的聲音、光線、人事物等刺激干擾。對於過度專注的孩子,我們要提醒他們多注意外在的刺激。易分心的孩子,在環境上就要嚴謹規劃,減少刺激。玩具一次一個,並且要讓他們玩15分鐘以上,不要讓他們隨意更換。 對事物的回應與表現 孩子回應外在與內在刺激的表現。例如:有些孩子生氣會歇斯底里地哭鬧,有些孩子發燒不舒服,反而不太會表現出來。所以,反應強度較高的孩子,比較容易被注意到。反應強度弱的孩子較容易被忽略。教導孩子適當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很重要,家長要多加觀察,平日的詢問也很重要。 ※原文刊載於2016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菸害對於母體和胎兒的影響

菸害對於母體和胎兒的影響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台北長庚醫院執行副院長謝燦堂) 大多數都知道「菸」對人體會造成傷害,目前也有相關防治菸害的規定。然而,不只是直接的菸害,就連二手菸、三手菸也是,甚至會對孕婦、胎兒、嬰幼兒產生不小的影響!謝燦堂副院長表示,有菸癮或長期受到菸害(二手菸、三手菸)的女性,將比一般不吸菸、不接觸二手菸和三手菸者,更容易遭遇以下狀況: 1)可能提早2年停經、進入更年期。 2)更年期的「熱潮紅」症狀會更明顯,因此可能更不舒服。 3)菸煙會漸進損傷血管細胞,使心血管硬化,提高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罹患率。 4)影響卵巢功能、荷爾蒙(雌激素)的新陳代謝,不易受孕成功。 5)荷爾蒙代謝受影響,將可能加速骨質流失,促使罹患骨質疏鬆症機率增加。 6)呼吸系統首當其衝,容易出現咳嗽、氣喘等呼吸道症狀,甚至肺癌。 7)罹患子宮頸癌、外陰部癌症、乳癌等相關疾病的風險也會提高。 8)吸菸對於整個口腔部位都會造成危害,輕者口臭、黃板牙,中度則齲齒、牙周病、掉牙,嚴重者可能導致口腔癌、舌癌。 影響子宮‧胎兒發展不良 胎兒所需的營養、氧氣,都是透過胎盤所獲得;因此,若胎盤狀態不佳,胎兒自然難以發育良好。謝燦堂副院長表示,早期他曾到美國的大學跟著某位教授進行胎盤相關研究,他們以早已剝離母體的完整胎盤做實驗,發現重金屬(鎘、鉛等)會經由血液、最後沉積在胎盤組織中,因此推斷此重金屬會使胎盤功能受到損害,進而影響胎兒的發展。 另外,「吸菸者和非吸菸者孕婦的胎兒狀況,差異相當顯著」,謝燦堂副院長以三個月的胎兒超音波影片為例,正常狀態下,胎兒有活力、健康,但吸菸者的胎兒卻沒什麼活力,更被檢查出體重過輕的問題。他進一步說明,主因在於「菸的尼古丁會促使母體心跳變快、子宮血管收縮,進而降低血流量;而血液中的紅血球細胞本來帶氧,也會因此而轉變為攜帶一氧化碳,等於嬰兒的營養和氧氣來源減少,自然發育較不佳、體重過輕、活動力下降」。 三手菸:嬰幼兒健康的隱形殺手 大部分的人都了解菸害對人體的影響,多數家長也都會避免在寶寶面前抽菸,阻隔吸入二手菸的機會;然而,卻忽略抽菸後在環境中殘留的「三手菸」,反倒成為傷害嬰幼兒健康的「隱形殺手」。   ※原文刊載於2016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小心影響腦部發展!別用糖果安撫寶寶

小心影響腦部發展!別用糖果安撫寶寶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巫漢盟) 甜甜的滋味是許多寶寶的最愛,但是糖果、飲料、甜食等富含人工添加物的食品,可能導致寶寶情緒不穩定、易怒或過動等情形發生,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巫漢盟呼籲家長,儘量避免讓寶寶吃甜食,才能阻絕影響寶寶腦部發展的壞因子。 甜食的負面影響 許多爸比、媽咪或是家中長輩,只要寶寶哭鬧不休或撒嬌,就習慣性使用甜食來當做安撫寶寶的工具,像是糖果、餅乾、巧克力、軟糖、果凍、布丁、養樂多、果汁、汽水、奶茶等,這可能不知不覺養成寶寶愛吃甜食及愛喝飲料的習慣,巫漢盟醫師指出,這種習慣將對寶寶造成許多負面影響。 1)吃不下正餐/在不對的時間讓寶寶吃甜食,只會讓寶寶有飽足感,無法吃下正常三餐或是喝奶,衛生福利部建議,選擇食物首要考慮食物的營養價值,應注重五大營養素─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均衡吸收,但是若只吃零食而已,等於只吃下了加工精緻後的糖及食用色素等人工添加物,原本需要的脂肪、維生素等反而都沒有吃到,導致營養不均衡。 2)過動及情緒不穩定/寶寶和大人最大不一樣是骨骼、肌肉及腦部都處於發育狀態,醣類在人體代謝時,必須仰賴維生素幫忙,一旦體內維生素不夠又過度攝取糖分,就會使醣類代謝時不完全氧化,造成乳酸等其他代謝產物堆積在身體各部位,若堆積在寶寶腦部,便會使得寶寶有過動及情緒不穩的情況。研究也發現許多零食內含有咖啡因,過小的幼童攝取過多,會使中樞神經興奮、容易產生焦慮等症狀。 3)注意力不集中/食用少量甜食會讓心情暫時愉悅,但蛋糕、飲料等高糖分食品皆屬於單糖類,進入體內很快就會被吸收,因此維持能量持續力低,當孩子多吃就會影響大腦的續航力,容易變得昏昏沉沉,影響專心度與學習力。 1歲以下寶寶為何不能吃蜂蜜? 蜂蜜營養價值高,但在釀造及運輸過程,容易被肉毒桿菌汙染,因為蜜蜂在採花粉過程,可能把已經被肉毒桿菌汙染過的花粉和花蜜帶回,加上肉毒桿菌孢子適應能力很強,攝氏100度的高溫下仍可存活,寶寶由於腸胃道發育不完全,腸道酸性與益生菌叢不足,無法抵抗肉毒桿菌孢子,餵食蜂蜜可能導致寶寶感染肉毒桿菌,肉毒桿菌釋放肉毒桿菌素時,嚴重時會抑制肌肉及腸胃道收縮,造成便祕、呼吸停止、全身癱軟,甚至是死亡的狀況,因此不建議1歲以下寶寶食用蜂蜜。   ※原文刊載於2016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9大重點‧預防嬰幼兒摔傷

9大重點‧預防嬰幼兒摔傷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張龍) 嬰幼兒在學會翻身、坐好、爬行、走路,每一個階段的成長都讓父母滿心期待,但稍不注意恐會釀成意外,該如何預防嬰幼兒摔傷,以及若真發生摔傷意外又該如何處置呢?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張龍將逐步解說。 1)遠離危險地方玩耍 不讓寶寶在任何有可能摔傷的地方玩耍,舉例來說,陽台或樓梯旁邊都應該避免,而家中的樓梯必須在樓梯口裝設護欄,並且記得要隨時上鎖,以免寶寶摔下樓。 2)注意窗戶及陽台高度 每年都有嬰幼兒從窗戶或陽台上跌落,導致死亡或嚴重摔傷的意外,因此窗戶和陽台高度,依照法規規定至少要有110公分以上,並且避免在窗戶旁邊擺設椅子、床墊或床板等可以踩踏上去的物品,以免寶寶可以輕易攀爬碰到窗戶邊緣,並建議加裝隱形鐵窗、兒童防護窗或增設安全開關,窗戶若安裝安全鎖,開口就只能打開10公分,讓寶寶無法攀爬出去。 3)不宜使用學步車(螃蟹車) 當寶寶學習走路時,時常有家長會讓寶寶坐上學步車,即為俗稱的「螃蟹車」,但由於學步車所增加的可移動性,遠超出寶寶擁有的能力,學步車有輪子使寶寶不易控制,若是靠近樓梯摔落,可能造成骨折、頭部受傷,甚至是死亡。 4)坐椅子繫上安全帶 寶寶可能會從任何有高度的地方摔下,因此讓寶寶坐上椅子時,務必繫上安全帶,並且要教育寶寶坐在椅子上時,不可以站起來,必須乖乖坐好。另外,許多家長會讓寶寶坐「幫寶椅」,使用時應該放置於地上,不該將椅子放於高處,抑或是另外一個成人使用的椅子上。 5)適時調整嬰兒床床欄高度 避免將寶寶單獨放在床上,以免翻身時從床上摔下,最好將寶寶放置於嬰兒床內,但必須依照寶寶年紀大小來調整床欄高度,若寶寶站起來,床欄高度已經不足身高的四分之三,就可能可以直接爬出來,因此家長必須適時調整床墊及床欄高度。 ※原文刊載於2016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以減痛分娩緩解產痛

以減痛分娩緩解產痛

(採訪撰文/RURU  採訪諮詢/奇美醫學中心婦幼麻醉科主任褚錦承) 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是準媽咪最開心的事。但面對生產,內心還是存在一抹恐懼,來自於待產過程所帶來的疼痛感,尤其是初次生產的準媽咪,越接近生產就越恐懼。目前各大醫院或診所幾乎都已提供「減痛分娩」的服務,然而,究竟什麼是無痛分娩?打了無痛分娩後是否會有後遺症?本章就要讓準媽咪有更深層的了解。 減痛分娩3優點 等待生產中的疼痛焦慮及壓力,會引起媽咪體內的腎上腺素大量分泌,而減痛分娩具有以下優點 適用於心肺功能不佳的媽咪 劇烈產痛使得體內的腎上腺素大量被釋出,讓血管收縮,血流阻力增加,所以血壓也急劇上升,心臟需要強力收縮以克服血管阻力。加上心跳增快,身體對氧氣的需求等,心肺功能不健全的媽咪可能會無法克服這些生理變化。 而腎上腺素也會讓子宮無法強力收縮,輕者影響產程,重者則是產後子宮無力,造成血崩,危及生命。疼痛也會使交感神經特別興奮,減少胃腸蠕動,容易造成嘔吐。 有利於胎兒 腎上腺素因疼痛而大量產出,減少子宮血流貫注,胎兒的血流供應也相對變少,若胎盤功能不佳,胎兒則會暴露於缺氧缺血的危機中。此外,陣痛焦慮可能會造成媽咪呼吸急促,甚至出現過度換氣問題,此時媽咪體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增高,造成子宮血管收縮,進而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 減少體力耗損 長時間的陣痛可能造成媽咪的體力透支,等到真正需要用力時,卻精疲力盡。若能在生產時給予適當的止痛,減少在產程中的痛苦,反而可以促進順利生產,並將不良生理反應降到最低。 減痛分娩可以緩解多少疼痛程度? 褚錦承醫師解釋,對大多數的待產媽咪而言,硬脊膜外腔麻醉能有良好的減痛效果,只是每個人對止痛要求的程度不一樣,故預期的效果的確會有些差異。生產可能需要十幾個小時的等候,持續性的給予麻醉藥,便可持續止痛,但有時放置的小導管會因媽咪疼痛扭曲而移位,導致止痛效果不彰,或必須要重新放置。 有時產程進展太快或寶寶胎位不正,原有麻醉藥的濃度及速度不能滿足較強烈的產痛,也可能需要再加強藥劑才能真正達到效果。一旦施打麻醉藥,通常1小時後便可完全恢復身體狀況。 ※原文刊載於2016年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剖腹產後可以自然產嗎?

剖腹產後可以自然產嗎?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主治醫師薛雅蓮) 自然生產對媽媽和寶寶的好處多多,現代的觀念也提倡儘量自然生產,但有些媽媽因為胎位不正或其他因素必須接受剖腹產,使得下次生產時陷入了該剖腹產還是自然產的兩難。 剖腹後的自然生產風險 美國國家衛生局曾做過大型的回溯性報告,在1999-2002年蒐集3萬個前胎剖腹產的媽媽中,有一半是後胎嘗試自然產,另一半則是後胎剖腹產。資料顯示,前者的子宮破裂機率較高,胎兒的腦部病變也較多。 子宮破裂 前胎剖腹產後自然產最危險、令產科醫師聞之色變的就是「子宮破裂」,機率大約小於1%。雖然機率很低,但是一發生就會有致命的危險。薛雅蓮醫師說明,所有傷口在癒合時會有疤痕組織,相較於周遭肌肉,會較無彈性。而通常子宮破裂都是在分娩時,因子宮劇烈收縮,沿著先前剖腹產的疤痕裂開。 有時生產過程中會施打無痛分娩,若媽媽出現非常劇烈且持續的疼痛,已超越無痛分娩的藥效時,就可能是發生子宮破裂。同時,胎兒心跳變弱、媽媽也會因出血而感到腹部脹痛、心悸、冒冷汗或造成肩胛的反射痛。若出血量太大,會導致媽媽休克,須儘快開刀將寶寶取出,並縫合子宮。由於子宮是個大量充血的器官,若是發生子宮破裂,胎兒也可能因為劇烈的子宮收縮,經由破裂的傷口從子宮腔掉入媽媽的腹腔內。 哪些情況不適合自然產? 若沒有經歷過自然產,媽媽的產道就如同未生產過的女性,較容易發生產程遲滯等緊急狀況。雖然每個媽媽的骨盆腔開口都不一樣,但薛雅蓮醫師依然建議媽媽要注意胎兒的體重,儘量小於3,500公克以內。 如果媽媽曾經動過直向開口的剖腹產手術,因為傷口的張力容易被撐開而破裂,再嘗試自然產之前,最好到先前生產的醫療院所確認切口走向與處理狀況。曾經動過子宮手術,且傷口位於子宮頂端的媽媽也因為癒合較差,子宮容易破裂,較不適合自然產。 家人支持與了解產兆 薛雅蓮醫師認為,家人必須給予媽媽支持與肯定,但要對生產有充分的了解,也建議媽媽避免過度養胎,使胎兒過大。 產前須了解產兆,如規則宮縮(10分鐘2至3次,有規律且間隔會越來越短、強度漸增)、落紅與破水,若是持續強烈的疼痛就可能就是子宮破裂。手術過後的子宮壁會變薄,測量此處的厚度,若大於0.2公分,破裂的機率會降低一些。 也有大型研究建議,兩胎生產最好間隔18個月以上,剖腹產的子宮肌肉層也需要時間生長。若兩胎生產間隔18個月以上,子宮破裂的風險會降低很多,反之,風險則會增加三倍。薛雅連醫師也提醒後胎想嘗試自然產的媽咪,必須挑選設備完善,且能緊急應變的場所生產,以便隨時開刀剖腹。 ※原文刊載於2016年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掌握原則 和緩伸展紓解孕期腰痠背痛

掌握原則 和緩伸展紓解孕期腰痠背痛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林家瑋‧臺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主治醫師吳佩青)  懷孕期間,隨著胎兒逐漸長大,沉重的壓力容易讓媽咪腰痠背痛的感受越來越明顯,為了不讓身體的負擔加重,生活中正確的姿勢與產前、產後刻意的鍛鍊,都能讓腰痠背痛消失於無形。 產後維持正確姿勢 林家瑋醫師觀察,懷孕期間的腰痠背痛,產後約8~9成會逐漸改善,但因為懷孕後身體處於修復狀態,頻繁照顧新生兒有時容易讓媽媽忽略正確的姿勢維持,進而讓腰痠背痛的情況持續發生,建議媽咪要留意日常生活中的姿勢調整。 例如餵寶寶喝奶時,背後墊一個枕頭,儘量不聳肩;以側躺姿勢哺乳時,身後可以放置一個枕頭做為背部支撐;幫寶寶換尿布時,維持脊椎的直立,否則頻繁彎腰的結果,會讓痠痛無法緩解;久站時要記得適時活動一下變換姿勢;選購合適高度的嬰兒床,避免抱起熟睡中的嬰兒時總是需要過度彎腰。 林家瑋醫師指出,產婦的生理狀態,通常會在生產完後4~6週,恢復到懷孕前的狀態,因此,媽咪產後就可逐漸恢復懷孕前的運動習慣。原則上建議以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主,每週150分鐘。 此外,可針對大肌群加強肌力訓練,從背部、腹部以及大腿的肌肉開始,進行每週兩次的肌力及阻力訓練。 預防腰痠背痛可從孕前開始 核心肌群位於身體的中段位置,包含背部、腹部與骨盆部位的肌肉群,強壯的核心肌群可保護脊椎、穩定體態、支撐身體結構,並維持良好的平衡感,更能幫助解決腰痠背痛的惱人問題。 如果媽咪懷孕前即保有運動習慣,為了讓懷孕時的腰痠背痛症狀不那麼明顯,孕前即可加強訓練背部與腹部的核心肌群力量,讓懷孕後的身體負擔能因此減少;而產後若繼續鍛鍊,也能避免痠痛症狀持續,並有助於強化腹部與背部的肌肉力量,保護五臟六腑、維持體態。 中醫調養建議 臺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主治醫師吳佩青表示,懷孕期間或是產後的腰痠背痛,對孕產婦的生活品質影響很大。 以中醫理論而言,妊娠期間,如果因為母體本身氣血不足或是勞傷,容易導致血氣運行不暢或是陰精虧虛,是導致孕期腰痠背痛的主因;而產後腰背痠痛的可能因素雖有血虛、風寒、腎虛或血瘀等,但主因仍為氣血不足。 臨床觀察,約有1/3的孕媽咪產後經過適度休息及調養後,約一個多月便能緩解腰痠背痛,但仍有部分產婦在產後一年半持續為腰痠背痛所苦,吳佩青醫師建議,若要改善痠痛,除了從矯正不良姿勢著手外,也可以服用適當中藥的方式來做治療。不論孕期或是產後,中醫的調理一般習慣採取調和血脈、補腎壯骨的中藥材進行治療。 例如使用杜仲、續斷、桑寄生、菟絲子、黃耆、當歸、黨參或人參等藥材,建議媽咪依據合格中醫師的建議,以辨別體質後所開立的藥物來做為腰痠背痛的預防或治療,坐月子期間,適度的走動或進行輕鬆的運動也是可行方法,但建議媽咪產後宜充分臥床休息,少採坐姿並避免維持蹲姿。 ※原文刊載於2016年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嬰兒搖晃症候群

嬰兒搖晃症候群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 對於頸椎及腦部尚未發展完全的寶寶來說,一旦劇烈來回搖晃他們的身體,便容易造成腦部損傷、癱瘓、失明、抽搐等症候群,嚴重者乃至死亡,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絕不可大意。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表示,1歲以下的寶寶通常是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好發族群,起因常見於照顧者想逗寶寶玩,而出現拋接嬰兒的行為,但寶寶的腦部發育尚未成熟,在腦殼與腦部之間,約有1公分的脊髓液空隙,如果過於劇烈搖晃寶寶的頭部,容易導致空隙中的微血管破裂,造成出血,進而引發嘔吐、癲癇、神智不清等症狀。 「寶寶的頸椎肌肉非常脆弱,只要稍微用力搖晃,脖子便無法支撐頭部,這將使頭部無法控制地大力晃動,且不管上下左右搖晃都會造成同樣嚴重的後果。」 發生機率及好發年齡 根據以往文獻指出,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寶寶當中,約有43%是因人為因素所引起,其中有高達85%發生在1歲以下(多集中在10個月大左右),甚至有剛出生不到17天的新生兒,代表只要照顧者多加注意,其實就可降低近半數的發生機率。 劉明發醫師說明,這些罹患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小小患者,大約有19%~38%可能不治,剩下則有一半須長期復健,另一半則能夠完全康復;雖然國內發生機率只有十萬分之三十,可是一旦發生,順利存活並完全復原的機會只有三到四成,父母不可輕忽其帶來的後續效應。 如何觀察跡象 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寶寶,可能會出現以下臨床症狀:倦怠、肌肉鬆垮、食欲不振、嘔吐、沒有笑容、不願與父母進行非語言交流、肢體僵硬、呼吸急促、抽筋、前囪門鼓起、頭部突然無法抬起、眼神沒辦法對焦、哭鬧等,有些甚至一週後才會開始出現慢性出血。 若符合多項症狀時,爸爸媽媽就不能忽略其可能性,應儘速帶寶寶就醫,才不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醫療處置 劉明發醫師表示,若寶寶的腦內只有輕微出血,血塊其實可經由體內自行吸收,之後再請醫師進行後續追蹤即可;但如果病情較為嚴重,就需請醫師利用手術方式將腦中的血塊取出。若合併抽筋及腦壓上升等情形,醫師就會藉由注射藥物的方式,幫助緩和寶寶的病情。 ※原文刊載於2016年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