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布布教養日記:1至4歲「個性養成」大解析

布布教養日記:1至4歲「個性養成」大解析

文/圖:布布媽 1~2歲:等待 這階段半獸人孩子們有一個通病,那就是『要什麼東西就要立刻!馬上!Right now!得到它!』加上我家兩隻可能都遺傳到我的急性子,所以每次不管任何事(尤其是吃飯)都跟打仗一般,從菜還沒上桌就會開始一直「餓餓~」的喊。這時,我最常跟他們說的一句話就是:「你要學會等待!」覺得「等待」這件事情是必須要學習的,而且要從小就養成習慣。1〜2歲孩子已經開始聽得懂,所以要適時讓他們知道:「不是所有要求都可以立刻被滿足與完成」,爸媽也才有喘口氣的時間。 2〜3歲:聆聽與表達 牙牙學語時期是最可愛的,所以這階段理所當然要給小孩表達情緒與感受的機會。但除此之外,我覺得這階段的小孩也需要知道如何「聆聽」。小布目前就是處於這個很想表達自己意見(不管正不正確)的階段,有時盧起來真的會叫人火冒三丈。通常這時候,我會反覆的跟他說:「媽咪先聽你講,但你講完了也要聽我說好嗎?」先讓他把自己情緒表達出來後,再請他聆聽我的意見。有研究顯示,和小孩溝通時蹲在他身旁(視線與他們同高),他們也會比較容易聆聽與接受。 3〜4歲:同理心 不敢說我把小孩教得有多好,但「具有同理心」是覺得到目前為止,布叮讓我覺得很驕傲的一件事。我不是一個會在小孩面前隱藏情緒的媽媽,所以不管是開心像瘋子一樣大笑,或是跟老公不開心難過落淚時,我都會很直接地在布叮面前表現出來,讓他知道媽媽有情緒、會難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同時我也會和她解釋我為什麼難過?和爸比不是在吵架而是在溝通等),可能因為這樣,從小她就會察覺旁人的情緒。 4〜5歲:融入團體 這年紀的孩子大多都已經開始上學、接觸同儕,所以我覺得適時教導他們適應環境、團體是必要的事情。在選擇幼兒園與師資時我會謹慎評估,但當我決定後,就會儘量與布叮一起遵守學校的規範,而且不覺得老師必須要「特別」照顧她。除了鼓勵她在學校多跟同學相處互動之外,也會讓她知道學校是個「每個人都一樣重要」所組合而成的團體。 至於5歲以上,就等布叮長大一點,我再來見招拆招吧! ※原文刊載於2017年3月號361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7大原則和孕期憂鬱說再見

7大原則和孕期憂鬱說再見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蘇渝評 女性受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因素影響,比男性更容易出現「憂鬱情緒」。其中,生理方面,在經期、懷孕、產後、停經時,容易因為荷爾蒙的變化,影響情緒波動,因此,特別時期更應重視如何安定情緒。 孕期憂鬱情緒從何來? 姍姍媽咪懷孕12週哭著說:「自從肚子裡有了小寶寶開始,不但胃口變差、容易感到噁心、暈眩,也特別容易累,接踵而來的變化,再加上家人、朋友、同事,不斷告誡懷孕期間的各種禁忌,讓我感到既煩躁又無奈。」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蘇渝評指出,生理與心理狀態本會相互影響,而懷孕初期體內荷爾蒙的改變,不但會引發不同的生理反應,也會使得情緒起伏較不穩定,加上擔心胎兒營養夠不夠、發育得好不好,更會造成情緒低落、焦慮、不安、莫名想哭、沮喪等負面感受。 情緒影響胎兒發展 研究發現,當人體過度焦慮、緊張,腎上腺素分泌會增加,對懷孕的女性來說,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也會使得腹中胎兒處於不安的情緒之中,而進一步影響胎兒的營養吸收與發育,因此,孕婦的心理狀態不但會影響自身的食欲、睡眠、活動力、精神、內分泌系統等,也可能影響胎兒。 養成心情記錄習慣.找出問題癥結點 舒解情緒、壓力的第一步必須找出問題所在,蘇渝評醫師建議,心情記錄至少一週1次,養成記錄心情或是寫日記的習慣,可以得知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件,情緒有哪些變化,幫助自我了解。 排解憂鬱情緒7原則 憂鬱情緒的來源因人而異,同樣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會有不同的情緒表現,蘇渝評醫師建議,當找出問題的所在之後,可以嘗試以下幾種解憂方式:  1) 解除生理不適/ 懷孕時需面臨體內荷爾蒙的改變、營養素缺乏、胎兒體重增加等過程,這些變化對身體都會造成負擔,蘇渝評醫師提醒,解除生理不適,能幫助安定孕期情緒。 2) 分享與聆聽/ 身體健康與情緒是相互作用,蘇渝評醫師表示,孕期有任何身體上的不適或是擔心胎兒,可以詢問專業婦產科醫師的意見,也可以找身邊的朋友、同事、家人聊聊,聽聽大家的說法,就會發現事情沒有想像中的複雜。 3) 規律的運動和曬太陽/ 規律的運動不但可保持心情愉悅、放鬆身體,孕媽咪透過運動可加強腰腹及骨盆底肌肉群的肌力,對產程是有幫助的。他建議,若是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孕媽咪,每天至少抽出30分鐘的時間到戶外散散步、曬曬太陽。  4) 家人的支持/ 懷孕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蘇渝評醫師建議,運動、產檢或是參加媽媽教室的時候,可以與另一半相約同行,讓老公了解整個懷孕過程,自然而然比較能夠站在孕媽咪的立場著想,成為強而有力的支持後盾。 5) 心理諮商/ 專業心理諮詢管道有很多,如果一時之間情緒上來,在緊急狀況下,可以求助「張老師基金會輔導專線」、「台北市生命線協會專線」等相關單位的協助,也可求助精神科門診,藉由專業醫師協助走出低潮,蘇渝評醫師提醒,並不是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才需要看精神科! 6) 營養補充/ 因為憂鬱情緒與中樞神經相關,因此,有部分小型研究發現,Omega-3有助活化腦部功能。蘇渝評醫師表示,Omega-3有助孕媽咪情緒平穩、預防憂鬱,對胎兒腦部的發育也有幫助,無論是從天然食物或是營養品中攝取,都應與婦產科醫師確認食用的時間點與分量。 7) 轉移注意力/ 把注意力從引發不良情緒的事物轉移到其他事物上,能使人從消極情緒中跳脫出來,蘇渝評醫師建議,可多接觸自己喜愛的事物,例如:吃美食、看電影、唱歌、購物、接觸大自然等。 雖有高達半數以上的孕婦會有憂鬱情緒,但確診為憂鬱症的案例相當少,孕期需要面對的生理不適很多,應儘量保持平常心,懂得排解壓力、舒緩情緒,不需要杞人憂天,要切記,快樂的媽媽才會生出開心的寶寶。 ※原文刊載於2017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1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常見的過敏症狀&原因

孕期常見的過敏症狀&原因

部分孕婦容易出現明顯的過敏症狀,如皮膚癢疹、蕁麻疹、眼睛癢、喘鳴、鼻子過敏等等。唯有了解和懂得觀察過敏跡象,平日照護、必要時儘快就醫,才能維持母胎健康,順利度過孕期。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亞東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奐樺‧亞東醫院皮膚科主任王淑惠(依內文出現順序排列) 亞東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奐樺表示,孕婦常見的過敏症狀主要有2大類:呼吸道和皮膚,其中又以呼吸道過敏的比例最高,大約50%以上。 3種呼吸道過敏症 陳奐樺醫師表示,孕期的呼吸道過敏症狀,部分是荷爾蒙分泌的影響,部分是孕前就有的症狀,但懷孕後又有變化。說明如下: 妊娠性鼻炎 症狀:鼻塞、流鼻水、打噴嚏。 雖然表現症狀類似一般鼻炎,但發生原因並非細菌性、病毒性或過敏原等所引起,而是在懷孕時受荷爾蒙影響,才會發生的過敏性鼻炎症狀,發病時間通常會超過6星期,甚至持續整個孕程,直到生產完才緩解。 過敏性鼻炎&結膜炎 症狀:流鼻水、鼻塞,清晨常打噴嚏,部分會合併結膜炎。 此類患者通常懷孕前就有過敏鼻炎症,並延續到懷孕期間,發生主因為接觸到過敏原,如塵蟎、花粉等。病情程度因人而異,可能會有1/3的孕婦症狀加重、1/3患者反而緩解、1/3持平穩定。部分過敏性鼻炎的患者,還可能引發眼睛過敏的結膜炎症狀。 氣喘 症狀:胸悶、喘鳴、咳嗽、呼吸不順。 此類患者大多孕前就已罹患氣喘,但懷孕後的病況因人而異(1/3的孕婦症狀加重、1/3反而緩解、1/3持平穩定),而部分氣喘患者的病況在懷孕後期(29~36週)會加重,但通常36週後會逐漸改善。如果孕期氣喘急性發作,多數原因是因為孕婦自行停藥而導致。 2種皮膚過敏症 亞東醫院皮膚科主任王淑惠表示,皮膚症狀是孕期常見的過敏症狀之一,其中又以妊娠期異位性發疹和蕁麻疹較容易出現。 妊娠期異位性發疹 症狀:泛紅、發癢疹。 此疾病早期是指三種皮膚問題:妊娠期結節性癢疹、妊娠期搔癢性毛囊炎、妊娠期濕疹,後來相關研究發現,有患者同時有三種症狀,因而統稱為妊娠期異位性發疹。 若孕婦有皮膚問題,通常50%左右是此症狀。她進一步說明,在罹患異位性發疹的孕婦中,又可分為兩種狀況:20%孕前就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懷孕後惡化;80%是孕前有皮膚以外的異位性體質例如氣喘等,但懷孕後才出現異位性發疹。 蕁麻疹 @內:症狀:紅、腫、癢、發疹。 孕期若是罹患蕁麻疹,其實跟一般人差不多。蕁麻疹可能會因為接觸(食物)、吸入或皮膚接觸到過敏原而發作,引起皮膚小血管擴張,造成皮膚膨疹。 PUPPP並非過敏症狀 王淑惠主任表示,孕期很常聽到的PUPPP,完整名稱為「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及斑塊」,並非過敏性症狀,發生原因不明。孕期蕁麻疹好發於初產婦、多胞胎或體重較重的孕婦,常出現在中後期,主要發疹部位在肚皮周圍,進而延伸到四肢。大部分在產後數週就會痊癒。 4原因‧引發孕期過敏症 陳奐樺醫師表示,造成孕婦過敏主要有4個原因(遺傳、生理、免疫系統和過敏原),說明如下: 1) 遺傳體質/ 如果孕婦本身是過敏體質,被誘發出過敏症狀的機率,通常會比非過敏體質者來得高;而過敏體質通常來自於遺傳。相關研究指出,如果父母中有1人是過敏體質,則下一代有1/3機會也是過敏體質;若父母都是過敏體質,則下一代是過敏體質者的機率約2/3~1/4。 2) 生理變化/ @內:懷孕期間,體內荷爾蒙的變化,會使鼻內表皮血管擴張、充血,進而容易鼻塞和流鼻水,導致鼻炎症狀。 3) 免疫系統改變/ 在免疫系統內扮演重要角色的T細胞,主要可分為Th1(攻擊外來病菌)和Th2(引發過敏反應),兩者在體內彼此拮抗,就像翹翹板般維持平衡。然而,對於母體來說,胎兒是「外來物」,照理說很容易受到免疫系統的攻擊,但為了孕育胎兒,母體內免疫系統改變,即Th1作用減弱,因此Th2作用就會增強。這樣的變化,連帶影響到孕婦對於外來物(細菌、過敏原等)的過敏反應程度,會比懷孕前來得更明顯。 4) 接觸到過敏原/ @內:由於免疫系統的改變,孕婦的過敏反應可能會比一般人來得大;若本身又是過敏體質者,則被誘發出過敏症的機率就更高。 @簡歷: 陳奐樺醫師 現任/亞東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經歷/亞東醫院婦產部總醫師 亞東醫院婦產部住院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王淑惠主任 現任/亞東醫院皮膚科主任 亞東醫院院聘副教授 經歷/英國牛津大學醫院研究員 亞東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任 台北暨基隆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嘉義長庚醫院皮膚科主任 台北慈濟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兼醫學美容中心負責人 慈濟大學臨床副教授 學歷/嘉南藥理大學化妝品科技研究所碩士 高雄醫藥大學醫學士 ※原文刊載於2017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1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媽媽的美麗與哀愁

媽媽的美麗與哀愁

文‧圖/布布媽 不知道大家有看過去年底一部很紅的電視劇 「荼蘼」嗎?劇中主要探討女性面臨事業與家庭的抉擇與取捨,非常寫實又貼近生活,讓我看了很有感觸。 事業VS. 育兒 其實我本身不是一個很愛講「當媽有多偉大」、「幫老公生個孩子有多了不起」之類的這種女生。畢竟現在社會中,大部分的爸爸都願意(雖然不知是否出自真心,噗!)幫忙分擔一起照顧小孩的工作 ; 而且總覺得上一輩的媽媽都沒在抱怨了,我們這種只生一兩個的在鬼叫什麼。 但看了「荼蘼」的過程中,讓我不禁思考,難道女人的工作與家庭真的無法兼顧嗎?現在許多女生的工作能力,都已不輸男生(撥髮~),但往往女生面對最現實與殘酷的,就是「事業」VS.「生育年齡與育兒」的衝突。身旁就有很多媽媽朋友,為了陪伴小孩成長,選擇了離職或留職停薪。大家往往會說,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好像媽媽們為了家庭放棄事業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但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困難、有勇氣的選擇。 快樂、滿足從此不同 我自己從布叮出生後,就一直是全職媽媽,直到這一兩年才又開始有屬於自己的事業。如果問我「照顧小孩與出門工作哪一種比較辛苦?比較有成就感?」我會說,兩者獲得的快樂與滿足完全不同。工作時,除了經濟獨立(花自己賺的錢才爽快)、每天有不同挑戰之外,最重要的是能讓自己不會與社會脫節,偶爾還可以偷閒與同事朋友下午茶一下,擁有些許私人時間。 但顧小孩就完全不同了。這需要24小時待命、每天研究小公主、小少爺喜歡吃什麼口味副食品、換不完的尿布、洗不完的屁屁、小孩睡時還要趕快擠奶、洗奶瓶、做家事等,不要說沒有私人時間了,有時連好好洗個澡、上個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偶爾忙到火氣上來時,都會有種「我到底為何而忙?值得嗎?出去工作會不會比較輕鬆呢?」的想法閃過腦海。 但,偏偏只要看到小孩對我傻笑,就又會覺得好像一切都不委屈、不辛苦了。(媽媽就是如此容易被討好) 每個選擇都是值得 看著他們從呱呱墜地、第一次笑、第一次叫爸爸媽媽、第一次走路,轉眼到現在,布叮姐獨立上學去,只能說這種快樂與成就感,是工作完全沒辦法給我的。我不後悔當時選擇了全職媽媽這條路,也很慶幸自己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的參與小孩成長。 小孩出生後,每個媽媽都會面臨非常多改變與選擇。但不管選擇如何,我想我們都會有辦法克服這一切,因為媽媽是無敵的呀!   敬所有偉大的媽媽們。Fighting!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對策篇 全腦開發遊戲‧鍛鍊發展能力

對策篇 全腦開發遊戲‧鍛鍊發展能力

文‧整理/彭曉薇 採訪諮詢/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黃彥鈞 人和人相處時間少,一定會比較陌生,但不見得每天都膩在一起,就會有深厚感情,付出關心才是最重要的,但家長通常關注的都是食衣住行等生活方面的問題,不過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功課就是「玩」,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是從「玩」來學習,所以如果真的要陪伴孩子,「玩」是最重要的部分。 訓練bobo各階段能力發展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黃彥鈞則依照臨床上經驗累積評估,認為透過年齡來分辨各階段應學會的能力更為理想。0~1歲時,主要在觀察孩子各種動作發展是否延誤;1~3歲時,家長應思考進入幼兒園應該要會的能力,就去教導孩子;3~5歲時,思考這階段孩子應該要在幼兒園內學會什麼呢?譬如:要能命名、懂得數量的概念、懂得遊戲規則、生活常規;5~6歲,為了準備進入小學調整,所以至少要坐得住40分鐘、有基本自我照顧能力、觀察是否能夠符合團體規範或情緒是否能夠控制等。 開發孩子的左右腦 黃彥鈞治療師指出,由於左腦管右邊、右腦管左邊,因此通常右撇子就是左腦發達,反之,左撇子則是右腦發達,左腦偏理性,右腦則偏創意,因此如果孩子慣用邊是右邊,就可以讓他多做左手、左腳可以做的事情,開發到右腦,且可以找出能夠雙手左右交替做的事情,例如玩球類或樂器等,幫助左右邊的連結,藉此改變環境來讓左右腦連結。 肢體接觸是最直接的表達 觸覺比起視覺、嗅覺、聽覺,傳達情感都更為直接,譬如從眼神告訴他或直接說出口「我很愛你」,都比不上你直接碰觸他的身體,因為觸覺感官是最早發展的感官系統,也是分布最廣、接收最多樣訊息的項目,只要透過手、腳、身體的碰觸就能感應,這些感受的訊息傳達到腦部,就提升了觸覺的良好發展,進而培養穩定的情緒。 教導孩子保護自己身體 如果孩子的觸覺刺激不夠時,就會想要自行尋找刺激,可能會莫名其妙生氣、亂碰觸別人、在地上賴皮或隨便去打人,若一味去制止孩子,就會讓他渾身不舒服,使家長覺得孩子難以管教,所以為避免此情況,務必提供孩子足夠的觸覺刺激。黃彥鈞治療師呼籲,不要隨意去碰觸別人的小孩,若孩子習慣被隨便摸身體,就會覺得這件事情沒什麼。如果有意圖不軌的人要碰觸,就會發生危險,因此家長也需教導孩子相關份際,以免在莫名其妙下被侵害。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我會有奶嗎?了解原理‧不怕產後沒奶

我會有奶嗎?了解原理‧不怕產後沒奶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青年診所小兒科醫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楊靖瑩 了解大自然為母體安排的泌乳機制,可以讓媽咪對哺乳比較有信心,不再因為不了解而在哺乳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焦慮與擔憂。 乳房變大即有奶徵兆 一般而言,如果懷孕期間,媽咪有觀察到自己的乳房變大,並且在產後有脹奶的情況,基本上都代表乳房有能力製造奶水。臨床上,雖然觀察到第2胎的奶水比第1胎的奶水來得快(因為第2胎以上的媽媽乳腺之前已有増生過,因此奶水會來得比較快);自然產的媽媽比剖腹產的媽媽更快有奶水,但只要在產後儘快讓寶寶頻繁吸吮,不管是自然產還是剖腹產,通常奶量很快就可以上來。 如果產後奶水來得較慢,請媽咪不要心急,應尋求專業協助來找出原因,並嘗試放鬆心情面對與解決困難,避免更多的壓力與沮喪造成泌乳不順利的惡性循環。 孕期至產後的泌乳機制 為了孕育新生命,大自然對人體的巧妙設計,可從母體的泌乳機制中窺探出究竟,產後新生兒雖然已離開母體,但生理機制與需求卻仍與母親有所相連,並能夠互相呼應,例如:媽媽聽到寶寶的哭聲會引發奶陣與滴奶,或是寶寶餓的時候,母親就脹奶等。針對泌乳的生理機制,詳細說明如下: 第1期-約從懷孕中期(第15~20周)至產後第2天 第一階段的荷爾蒙調控期,從孕期第15周至產後40個小時,母體的泌乳機制由身體的內分泌系統自主控制,無論母親日後有沒有哺餵母乳的計畫,懷孕期間身體都會自行啟動一連串的泌乳準備,例如:乳腺增生。 懷孕到了中期,泌乳激素刺激乳腺增生,乳房會變大,此時身體會開始製造又濃又稠的初乳,但同時胎盤分泌的黃體素會抑制奶水的分泌量,直到寶寶出生、胎盤娩出的那一刻,黃體素急速下降,血液中的泌乳激素濃度達到高峰,母體的奶水製造不再被抑制,奶水才會開始大量分泌。 第2期-約從產後第30~40個小時開始 產後30~40個小時,在母體高濃度的泌乳激素刺激下,乳腺細胞分泌大量乳糖,並吸收大量水分,奶水開始充沛,通常在產後第3天,媽媽開始會有脹奶的感覺。 以上的生理變化主要受到母親孕期與產後初期的荷爾蒙變化所調控,接下來的泌乳機制將逐漸由荷爾蒙控制轉為腺體自我控制,也就是乳腺會根據奶水被移出去的量與速度來製造奶水,當乳房受到吸吮或擠乳的刺激愈頻繁,奶水被移出的量愈多,奶水製造的速度就愈快愈多。 第3期-約於產後3~4天開始至整個哺乳期 當寶寶吸吮乳房時,母親的大腦會接受到訊息,釋出泌乳激素刺激乳腺細胞分泌奶水,也會釋出催產素引起噴乳反射,此即所謂的「奶陣」,可讓奶水流出。如果寶寶沒有吸吮乳房,媽媽也沒有擠乳刺激乳房,奶水沒有移出而是脹在乳房中,母親身體感受到的是寶寶不需要那麼多奶水,乳腺會自我調控,讓奶水的製造變少、變慢。 適時尋求專業協助 泌乳機制的巧妙設計在於,雖然寶寶已經離開母親的身體,但是藉由哺乳,兩者的神經荷爾蒙系統仍然密切相連,寶寶的吸吮刺激啟動奶水的製造,奶水量與成分會依循寶寶的需求量身打造,因此若希望奶水的供需恰好符合寶寶的需求(不多也不少),全親餵、依寶寶尋乳需求哺餵的方式會比較容易達成目標。 無論是手擠奶或使用擠乳器擠奶,對於前六個月大的寶寶,媽媽的奶水產量一整天若有600~800c.c.,大多足以滿足母奶寶寶的需求,4~6個月大的寶寶可以開始添加富含鐵質的副食品。此外,如果有哺乳或集乳困難,建議尋求專業的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協助,儘快解決問題,方能讓哺乳之路更順利。 ※原文刊載於2017年0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產後腹痛的原因和處理

產後腹痛的原因和處理

文/宋依玲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孫序東   媽媽經歷了懷胎十月的辛苦,接下來卻還得面臨子宮收縮排惡露的疼痛,不免讓媽媽身心快崩潰!究竟產後腹痛是如何引起?又該怎麼緩解?  媽媽生產完才如釋重負沒多久,麻藥退了後,就漸漸感到腹部一陣陣疼痛襲來,有時像宮縮般的劇烈疼痛,有時則微微痠疼。但如果腹痛頻率太多,究竟對身體有沒有不良影響?其實,產後腹痛可能是以下幾點原因造成: 1) 子宮收縮痛 由於產後的子宮要從懷孕後期如籃球般大小,漸漸回復到孕前的哈密瓜大小,必須經歷好幾天的收縮才能恢復。因此,產後第一個星期,下腹部會出現較密集且規律的宮縮,但每次宮縮痛時間不會太長,平均1~2分鐘,大約持續一個星期左右,且會伴隨惡露排出,到第二個星期時,子宮已回復到原本的骨盆腔位置,幾乎不會再疼痛。 2) 子宮內膜感染 過去子宮內膜感染的原因多半是照護及衛生情況不佳,但現在多半是因為生產過程而導致感染,像是生產和破水的時間相隔過久,便會提升細菌感染的機會,造成子宮內膜發炎,因而影響惡露的排出,若是子宮內膜感染,惡露會有異味,且會感到異常的疼痛,再加上如沒有充分休息,造成抵抗力變差,嚴重者可能會需要採取手術進行引流,並繼續住院觀察治療。  3) 餵奶促使宮縮 產後有親餵母奶的媽媽們會發現,寶寶的吸吮會加重腹痛,這是由於乳頭受到刺激後,會引起腦部分泌催產素,促使子宮收縮,因此,親餵母奶除了讓寶寶得到所需的營養與免疫力,其實也加速媽媽產後身體復原與惡露排出。 4) 飲食不慎導致腹痛 寒涼食物易損傷脾胃,影響消化功能,導致子宮內瘀血滯留,影響收縮,恐引發產後腹部疼痛、惡露不止等症狀。此外,冰冷開水也會造成胃腸寒冷,影響月子補品的吸收,使氣血運行不順暢,也會導致腹痛、身體痠痛。 產後腹痛緩解4方法 剛生產完的媽媽子宮收縮引起一陣一陣下腹疼痛的感覺,該如何緩解比較舒服,孫序東醫師提供以下方式做為參考: 1) 配合環形按摩恢復快 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子宮復原的過程沒有差異,剛生產完時,子宮底約在肚臍上一指或平行的位置;過了12小時後,接下來的每一天會感覺子宮從肚臍下降一公分,持續到第14天左右,子宮便會下降到原來在骨盆腔的位置。產後媽媽們只要感覺子宮變軟,就要以「環形按摩」的方式按摩下腹直到變硬,如果收縮良好,可能十天內就可下降至骨盆腔,按摩也有助於身體狀況恢復,就算有點痛也要忍耐一下。 2) 適當吃止痛藥 孫序東醫師提到,有些媽媽剛生產完,體力還未恢復,精神狀態也不太好,如果傷口或子宮收縮很不舒服,可請醫師開立止痛藥,不必擔心吃止痛藥會上癮而不敢吃,因疼痛會影響到睡眠品質或影響哺乳時間,反而造成子宮恢復更慢。 3) 少吃肉類與油膩食物 剛生產完不要吃太多肉類和油膩食物,多喝粥類,較不會加重腸胃負擔,產後幾天的飲食先以清淡為主,之後再吃肉類食物,也要少吃芋頭、黃豆、牛奶、豌豆、零食等容易脹氣的食物,可多吃羊肉、紅糖、紅豆、山楂等舒緩腹痛。 4) 及早活動減緩胃脹氣 坐月子期間建議及早漸進式增加活動量,不需要一直臥床不動;平日也要注意排便順暢、保持充足睡眠。另外,如果是剖腹產會有不同程度的腹脹氣,也會導致腹痛,新手媽媽產後可多做翻身動作,增加床上活動量,使腸肌蠕動功能恢復得更快,也能減輕疼痛。 ※原文刊載於2017年0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弄懂差異 孕期宮縮不憂心

弄懂差異 孕期宮縮不憂心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木生婦產科診所副院長毛士鵬 宮縮時肚子緊繃,有些媽咪甚至會感到疼痛,一天當中若次數頻繁,更覺得不舒服,這樣的情況常讓第一次懷孕的媽媽感到憂心,但其實妊娠中後期的生理性宮縮大多為正常現象,且通常只要透過休息就可以緩解,媽咪不用太擔心。 生理性宮縮 初次懷孕,肚子偶爾感覺緊緊的,有時還帶點悶痛感,不熟悉的感受經常讓媽咪感到不安。木生婦產科診所副院長毛士鵬解釋,懷孕期間,子宮隨著胎兒長大逐漸被撐大,妊娠初期,腹部的悶痛感;就像月經要來不來時的不舒服,通常是源於子宮充血的感受,其特徵是持續的悶痛,而宮縮則是一陣一陣地發生,約於孕期28周之後,會經常出現,其原因來自於子宮收縮,且多半屬於生理性的肌肉收縮。 生理性宮縮發生的原因,一為子宮被撐大而產生的回彈力量所致,二為胎兒驅動保護機制所致,例如:當媽咪運動較劇烈,腹部搖晃讓胎兒感覺不安全時,便會啟動子宮收縮,讓自己所處的環境能儘量穩定下來,因此,生理性宮縮一般能藉由休息獲得緩解。 生理性宮縮的特徵為:不規律、發生頻率的間隔至少20~30分鐘以上,且透過休息就可以緩解,毛士鵬醫師表示,所謂透過休息,就是離開現在的動作,如果走路時發生生理性宮縮,就坐著休息一下;坐著時發生,就躺著休息一下;忙碌時發生,就停下手邊工作,直到子宮收縮狀況緩解為止。 因疾病所伴隨的宮縮 除了生理性收縮之外,子宮還可能因為母體疾病或過勞而出現收縮,包含泌尿道感染、拉肚子或急性腸胃炎等疾病,以泌尿道感染為例,由於膀胱位於子宮前方,感染發生時,因為與發炎位置距離太近,身體感受到威脅,進而容易引發子宮收縮。另外,孕媽咪太過疲勞、行房或進行激烈運動時,也可能因此造成子宮收縮,其中行房所引起的子宮收縮,多為乳房接受過度刺激或是精液中的前列腺素所導致,因此若行房過程中出現宮縮,建議可以先暫停並休息,讓宮縮情況稍微緩解。 毛士鵬醫師解釋,若子宮頻繁收縮的原因是因為泌尿道感染或腸胃不適,媽咪只要接受對症治療,宮縮狀況就能緩解,無須太過擔心,且這類因為疾病、過勞或運動所引起的宮縮,通常比較不需要透過藥物來進行治療,只要多休息、多喝水,待疾病症狀或過勞情況解除即可緩解宮縮。 規律宮縮須迅速就醫 毛士鵬醫師提醒,當子宮收縮的頻率規律又密集,且無法藉由休息舒緩時,建議孕媽咪必須立刻到醫院報到,例如:懷孕中期,每15分鐘出現1次,並且持續1~2個小時,就可能為危急狀況,有早產之虞;懷孕後期,每3~5分鐘出現1次,即可能為產兆(產兆的發生,除了規律宮縮,通常還伴隨著子宮頸擴張、落紅與破水)。 規律宮縮的出現,如果是未足月,可能是胎兒急著出生的早產徵兆;若是已足月,則是即將臨盆的訊號。因此,一旦出現規律宮縮,建議孕媽咪儘速至醫院確認,以提早做好安胎或待產準備,此外,若宮縮合併有出血或破水等症狀,即便頻率不規則,也可能有早產風險,仍然必須立即就醫。 妊娠28周後輕鬆數胎動 生理性的宮縮於28周後容易經常出現,如果明白這是自然的現象後,媽咪還是有所擔心,就建議可搭配留意胎動,毛士鵬醫師建議,孕媽咪可以觀察自己的胎兒是屬於好動型,還是文靜型,如果是好動型,2小時有活動1次就沒問題,如果是文靜型,4小時有活動一次就可以放心。 平均而言,孕媽咪若感到胎兒太安靜,已經過1~2小時,仍沒感覺到胎動,此時建議可以吃點東西或做點緩和運動,嘗試引發胎兒的活動,也可以直接再等待2~4小時,只要有感受到胎兒的活動即可解除警報。 ※原文刊載於2017年0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出生開始學教養 給寶寶無限的歡樂 誘發孩子對遊戲的想像力

出生開始學教養 給寶寶無限的歡樂 誘發孩子對遊戲的想像力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遊戲」在寶寶的成長旅途上,扮演著良師益友的角色,透過遊戲,不僅可以帶給寶寶無限的歡樂,亦可以促進寶寶學習、培養人際關係和增進感覺統合發展。 「遊戲」是孩子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建立在「有趣」、「自由」與「想像力」之上,當感覺統合活動失去上述的本質,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快樂的遊戲時間,而是沉重的訓練課程。 遊戲的要素 Neumann曾在1971年於《遊戲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play》一文中提出,孩子在遊戲過程中應該是快樂的、無拘無束盡情享受、沒有壓力與充滿想像力,因此遊戲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素: 1) 內在動機 對遊戲的內容感到興趣,並且是自己心甘情願從事,而不是被逼迫的。 2) 控制核心 在遊戲過程中能自我掌控,包括決定與選擇遊戲的內容等。 3) 現實自主決定 在遊戲過程中,可以自我決定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擬的,換句話說,就是孩子在遊戲中富含想像空間。 如何誘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將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融入遊戲之中:在與許多家長會談的過中,發現這對於家長而言是最困難的部分之一。原因在於許多大人總是自以為了解孩子的想法與需求,並用自己的角度來看孩子的世界,將「自己認為孩子會喜歡的事物」直接套用在孩子身上,例如普遍認為的孩子都喜歡迪士尼卡通人物,就幫孩子買了一大堆迪士尼的服飾。家長們應該多與孩子聊天、談心,真誠地傾聽孩子們說出內心真正的想法與需求。 主動找出孩子喜歡的物品,誘發參與動機:父母應主動探索孩子感興趣的學習或遊戲題材(例如孩子最近喜歡什麼卡通、玩具,試著了解在遊戲中喃喃自語時,是否正在與「想像的玩伴」一起玩等),運用這些題材提升孩子參與的動機。 時時刻刻動腦筋讓學習或遊戲方式更加活潑:用心的父母,會記住孩子每一個重要的日子;用心的父母,會想盡辦法逗孩子開心;用心的父母,會竭盡所能了解孩子的想法與需求;用心的父母,永遠會把「家庭」擺在第一位! 排除孩子不喜歡的物品:有效排除會在遊戲中,令他們感到不安或威脅而退縮或抗拒活動的物品,如氣球或大型動物模型等。 ★觀看一部好片:推薦一部適合家長觀賞的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可以幫助家長們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如何讓孩子在遊戲中具有主導權? ★讓孩子感到安全感:遊戲時充滿自主權,而且遊戲的環境充滿正向支持,周遭的人、事、物令孩子感受到安全感,遊戲前應先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熟悉遊戲的環境與夥伴,並儘可能排除會令人感到威脅的物品。 ‧遊戲的內容與規則,是由孩子自己決定或選擇的。 ‧營造安全、友善的環境,陪伴的大人和夥伴不隨意干涉遊戲進行,參與遊戲也需經過孩子的同意或邀請,切勿貿然進入孩子的遊戲世界。 ★增加孩子自信心:儘可能增加孩子成功與快樂的經驗,讓他們有自信可以決定如何進行遊戲,不用過度擔心失敗後會發生什麼事情。以孩子玩積木為例:積木是富含自由創作與想像空間的玩具之一,尤其是隨時可以重新拆開再組裝的特性,讓孩子自由的玩、不斷地嘗試與實驗,做錯了還可以隨時重來,減少因失敗而產生的挫折感。 除此之外,孩子可以隨心所欲組裝成任何造型,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總能賦予它們不同的意義,只要他覺得像什麼就是什麼,儘管今天孩子只是簡單的在桌面上將積木排成長條狀,此時家長可以問問孩子覺得像什麼,如果孩子說不出來,家長則可以引導命名(如毛毛蟲),或者可以拿台車子在上面開,引導孩子說出馬路。家長應該對於孩子的想像力給予熱烈的正向回饋。千萬不要在孩子一頭熱時,潑上一桶冷水,這將會澆熄孩子對於創作的熱情與玩遊戲的興致。 如何讓孩子在想像中玩遊戲? :★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將自己、環境、夥伴或是整個活動都融入自己的想像之中,例如玩盪鞦韆時,可以想像自己坐在海盜船上隨風浪擺盪;玩溜滑梯時,可以想像自己正從陡高的山坡上驅車狂飆而下。即便是稀鬆平常的桌底或被窩,孩子都可以當做是祕密堡壘唷! ★多與孩子玩扮家家酒、角色扮演等互動性較高的想像性遊戲(可結合繪本故事、玩具與生活用品),可以多培養孩子的人際互動與問題解決能力,並累積相關的日常生活經驗。 ★想像力與平時的生活經驗有關,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多閱讀繪本、接受多媒體刺激、外出旅遊或玩富含創造性的玩具(如積木、黏土等),這些活動都可以促進孩子想像力的發展。 結語 最後,提醒家長們,雖然玩遊戲對於孩子有正向助益,但遊戲不能做為「訓練」的手段,遊戲應出自於自願與樂趣,千萬不能認為玩遊戲好處多多就成天要求孩子玩。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不可不慎 掌握6重點降低妊娠高血壓的危險

孕期不可不慎 掌握6重點降低妊娠高血壓的危險

文/宋依玲 採訪諮詢/林口長庚婦產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蕭勝文 懷孕時期若合併高血壓,可能有機會引發子癇前症,屬於高危險妊娠,雖然發生率不高,不過,一旦發生,胎兒或媽咪有很高的死亡率,應及早診斷和治療。孕媽咪每次產檢時,若發現血壓數值偏高,就要注意是否已有妊娠高血壓!   小芸目前懷孕21週,產檢時醫師看了檢查數值,對她說:「妳的血壓數值偏高,尿液檢查呈現有蛋白尿,而且現在21週就併發水腫現象,這可能罹患子癇前症....」。小芸聽完後先是一陣疑惑,待弄清楚是什麼狀況時,開始憂心忡忡,深怕接下來懷孕過程不順利。如果像醫師所說,進展到嚴重情形,影響了胎兒的發育,該怎麼辦?小芸自怨自艾的心情油然而生。 發生原因 「我會在懷孕中期血壓突然升高嗎?」許多孕媽咪常會害怕罹患妊娠高血壓而如此擔心著。林口長庚婦產部蕭勝文主治醫師表示,妊娠高血壓的發生率約佔5~10%,目前形成的原因不明,但主要和胎盤血管功能有關,若胎盤血流有問題,會造成孕媽咪全身血管攣縮,使血液量減少或流動不順暢,除了引發孕媽咪出現高血壓情形,其胎盤功能也會比較差,對胎兒成長造成影響,導致羊水過少、胎盤剝離、胎兒體重過輕、胎兒窘迫等情況。 此外,一旦血管功能出現異常,血管內流動的蛋白質就會滲出血管外,水分也易進入血管以外的體內,容易引發水腫與蛋白尿症狀。懷孕前,準媽媽若沒有高血壓病史,而是在這次孕期才發生血壓過高現象,就要注意是否為妊娠高血壓。 @中:妊娠高血壓4類型 @內:妊娠高血壓一般可分為4種,分別為妊娠引起的高血壓、慢性高血壓、子癇前症或子癇症,及慢性高血壓合併子癇前症或子癇症。這些高血壓症狀都會對孕媽咪及胎兒產生以下影響: 妊娠引起高血壓 一般來說,懷孕前血壓正常,但懷孕後測量發現收縮壓大於140mmHg、舒張壓大於90mmHg即可稱為「妊娠高血壓」;另外,若懷孕後期的舒張壓比早期多升高15mmHg,或舒張壓多升高30mmHg,也是有妊娠高血壓。蕭勝文醫師提醒,孕媽咪平時可在休息狀態下測量2次,一次間隔6小時,才能做為判斷的依據; 如果是懷孕後期出現的高血壓,並沒有合併蛋白尿,到產後3個月就可恢復正常。 慢性高血壓 蕭勝文醫師表示,懷孕前就有高血壓即屬於慢性高血壓,但有些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對胎兒會有影響,當媽咪一知道懷孕後,建議帶藥品諮詢心臟內科醫師或婦產科,醫師會調整為不傷害胎兒的藥物。如果剛開始不曉得懷孕而服用原本的藥物也不用害怕,因為高血壓藥屬於長期作用,必須持續吃好一陣子才會對胎兒有影響,因此,只要一得知懷孕趕快調整用藥即可。 蕭勝文醫師提醒,因高血壓是屬於不能停藥的病症,因此,孕媽咪務必要控制血壓,才不會對懷孕或生產過程有不良影響。 子癇前症或子癇症 蕭勝文醫師提到,當發現懷孕20週以後有血壓上升,此時,若加上尿蛋白開始出現(尿液中含蛋白大於2+或24小時累積超過5克),即是子癇前症最明顯的症狀。也由於血壓升高,使過多的水分滯留在組織內,形成水腫,身體也會 出現噁心、嘔吐、全身性水腫、視力模糊,這些都是子癇前症的症狀,又稱「妊娠毒血症」。 另外,子癇症是指孕婦除了有高血壓、水腫、蛋白尿,還會因為高血壓讓媽咪在生產時大腦皮質有不正常放電,使生產過程中發生痙攣或抽搐,更嚴重還會造成媽咪或胎兒的死亡。 慢性高血壓引發子癇前症 此為本身有慢性高血壓的孕媽咪,在懷孕前20週檢測並無蛋白尿,但後來卻發現有蛋白尿,此類型由於本身有慢性高血壓,其引發的子癇前症症狀會更加嚴重,病程也較快,孕期要密集追蹤。 好發族群 以下為妊娠高血壓好發族群: • 第一次生產。 • 35歲以上之高齡產婦。 • 羊水過多者。 • 家族有罹患妊娠高血壓者。 • 曾發生過多胞胎、葡萄胎者。 • 本身已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 對媽咪與胎兒的影響 關於妊娠高血壓對母體與胎兒的影響如下: 胎兒 孕媽咪發生高血壓的時間越早,對胎兒的影響也越大,由於維繫胎兒與胎盤之間的臍帶可能因血流受阻,血液不易通過,導致胎兒在子宮內獲得的營養較不足,造成生長遲滯,發育比一般胎兒慢,胎兒出生體重也會較低;此外,胎兒長期處於不利的生長環境中,容易出現窘迫徵兆,必須提早中止妊娠生產,使得胎兒早產的機率增加。 孕媽咪 當血壓升高加上蛋白尿大於2+,會出現全身水腫、噁心、嘔吐,頸部僵硬、血小板下降、上腹部疼痛,以及視力模糊,甚至嚴重的妊娠高血壓會造成眼內壓上升,造成視網膜剝離。此外,當孕媽咪的體重增加太快(每週增加2公斤以上)就要注意是否有妊娠高血壓。 6重點 安度孕期 不論是懷孕前已罹患高血壓,或是懷孕引起的高血壓,都會讓媽咪整個孕程的身心受到影響,如何讓自己平安順利度過整個孕期,儘量減低胎兒的併發症,媽咪應謹守生活與飲食的注意事項,才能讓妊娠高血壓帶來的威脅和危害減到最低。 1) 體重快速增加要警覺 蕭勝文醫師表示,體重變化是孕媽咪可自我檢測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懷孕13週以後,體重平均1週約增加500克,如果體重有突然快速增加的情況,如1週增加超過1到2公斤,並合併明顯水腫現象就要注意,建議就醫檢查。此外,如懷孕前已超重的孕媽咪,要盡量少吃或不吃甜食、甜飲料、油炸食品及高脂食品;媽咪整個孕期控制不超過12公斤為宜。 2) 減少鹽分攝取 烹調應選擇天然食材,料理時額外添加的鹽巴,1天不宜超過6克,而鹽巴的成分就是「氯化鈉」,1天攝取的鈉含量不宜超過2,400mg。此外,加工食品、醃製類、蜜餞的含鈉量都非常高,買東西前要先仔細確認包裝上標示的鈉含量,但建議已有水腫的孕媽咪應避免食用鈉含量高的產品。 3) 保持放鬆心情 有妊娠高血壓的孕媽咪心情常常很焦慮,深怕一有閃失影響到胎兒,雖然妊娠高血壓有可能引起很多併發症,但媽咪還是要保持平常心,不要過度緊張,以免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 4) 定期監測血壓 妊娠高血壓比較嚴重者,醫生大多會開一些降血壓的藥物給孕婦服用,必須仔細了解服藥會產生的副作用,並照醫囑按時吃藥,才不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最重要的是每天要測量血壓注意變化,可早晚各量一次並做記錄,且注意胎動,就能有效控制血壓度過孕期。 5) 維持良好作息 @內:除了平日控制飲食,作息也要維持規律正常,像熬夜會導致血壓不穩定,充分的睡眠可以降低血壓和消水腫,所以平日不宜太過勞累,多休息,並培養適度運動習慣。 6) 多食控制血壓食物 孕媽咪如有妊娠高血壓,平日飲食可以多吃以下能協助控制血壓的食物: • 富含維生素C蔬果:日常可多吃柚子、草莓、柳橙、芹菜、青椒及馬鈴薯,可擴大血管的收縮彈性,幫助降低血壓。 • 富含蛋白質食物:可多吃雞肉、鴨肉、魚類以及大豆類;肉類富含蛋白質可調節或降低血壓,而大豆中的蛋白質可保護心血管。但孕媽咪若有腎功能異常也必須控制蛋白質攝取,避免增加腎臟負擔。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妊娠高血壓,只要孕媽咪能夠控制飲食、作息正常、避免體重過重,並且定期接受產檢、量血壓,就能達到控制與預防效果。萬一血壓出現異常狀況時,也能在第一時間早期發現、治療,確保自己與胎兒的生命安全。 ※原文刊載於2017年0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