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培養幼兒專注力與人際互動

培養幼兒專注力與人際互動

文/宋依玲 採訪諮詢/台北市私立蒙特梭利幼兒園教務長徐佳妏、學務長梁慧芬、台北市私立光目華德福幼兒園園長邱麗玉 家中的寶貝長大了!爸爸媽媽是否也想讓孩子踏出家門、和其他年齡相仿的同伴學習成長了呢?幼兒園是孩子離開家庭、步入團體生活的第一站,但上學前,必須先培養幼兒專注力與提供人際互動的機會,以下是其關鍵重點。 培養幼兒專注力 孩子6歲前,家長平時可利用繪本、拼圖、堆疊積木及唱兒歌等方式培養孩子專注力,如親子一起看繪本時,可請孩子找出書中人物有哪幾個、並透過提問了解孩子有沒有聽進去,越大的孩子在閱讀繪本時,聽覺會比視覺的注意力佔更大比例。另外,可拿出有框,但每片形狀、圖案不同的拼圖加強視覺專注力,以及利用堆疊積木時,從疊高高到變化不同積木形狀,如火車、城堡等,從操作上學習專注力。 從生活中也可以帶領孩子培養興趣與專注力,如學注音時,不能用命令方式,可拿注音符號字卡請孩子找出周遭有種這發音的事物,引起孩子好奇心。此外,也不建議家長一直給予孩子新玩具,太多的刺激與變化,反而造成孩子玩一玩就放下,無法培養玩一個玩具的專注與思考;或是家長一直想去介入、幫忙,也會破壞孩子原本的專注力,建議能給孩子有步驟的事情,如洗碗、澆花、扣釦子等,讓他能專注並想辦法完成,也能從中得到成就感。 提供人際互動機會 幼兒時期的人際社交發展,是幼童長大之後社會能力表現的基礎,而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同,在相同刺激下所做的反應也會不同,建議家長應避免先對孩子貼負面標籤,如很調皮、小氣、愛打人等等,久而久之,當自尊低落時,人際關係也會受挫而走下坡。 目前社會多是小家庭、孩子生得少,因此,爸爸媽媽儘量在學齡前多帶孩子去公園玩、參與親子活動,讓孩子增加人際互動的生活經驗,看到其他人自然就不會怕生,也可觀察孩子如何與同伴相處,並有輪流分享、互相解決衝突的經驗。 tips:入學準備小叮嚀 從玩玩具中培養持續專注力。 • 引起孩子「動機」與「興趣」,可促使專注力提升。 • 提供幼兒彼此分享及一起做的機會。 • 一起看有關和同伴互動主題的繪本,讓幼兒潛移默化感受朋友的重要。 ※原文刊載於2017年5月號363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了解孕期頭痛原因 不再痛得嫑嫑的

了解孕期頭痛原因 不再痛得嫑嫑的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賴資賢 懷孕期間的頭痛,總是讓孕婦苦不堪言。事實上,頭痛也代表著「身體警訊」,即提醒孕婦要多注意自己的健康。想改善頭痛的狀況,最好從了解頭痛的起因開始,再對症治療與照護,以有效舒緩不適。 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賴資賢表示,醫學上,將頭痛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2大類型。懷孕時期的頭痛,也不例外。 2種常見原發性頭痛 此類頭痛的致病原因不明,就算就醫檢查後,也很難確定真正的起因,而大部分的頭痛症狀都是屬於這種類型。賴資賢醫師表示,常見的原發性頭痛有「緊縮性頭痛」和「偏頭痛」。 緊縮性頭痛 目前醫學上認為,緊縮性頭痛可能與頭部肌肉過於緊繃有關,其型式如下: ‧頻率:曾經發生頭痛10次以上 ‧時間:每次發作為30分鐘至7天內。 ‧症狀:非單側頭痛、不會有隨著脈搏頻率跳動的疼痛感、經過治療後症狀不會加重、疼痛程度從輕至中度不等。 ‧患者特徵:不太會噁心、嘔吐,也不會對光線和聲音過於敏感、害怕。 偏頭痛 醫學上有許多關於偏頭痛的研究,但目前仍不能完全確定成因。最可能的原因是:病人體質(即基因)較易產生偏頭痛,而又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其中常見的可能誘發因子有:月經、睡眠改變、天氣變化、生病及壓力等等。目前醫學上針對偏頭痛的診斷標準如下: ‧頻率:曾經發作5次以上。 ‧時間:每次發作為4~72小時內。 ‧症狀:較常偏單側頭痛(部分會雙側痛或整頭痛)、會有跟著脈搏跳動的疼痛感、疼痛程度至少中度以上、頭痛程度會隨著活動而加重。(以上4種症狀符合2種即是偏頭痛) ‧患者特徵:易噁心、嘔吐,對光線或聲音敏感(會使頭痛加重)。 5因素 可能引起次發性頭痛 賴資賢醫師表示,因為疾病或特定生理狀況而導致的頭痛,被稱為「次發性頭痛」。以孕婦來看,目前此類頭痛的起因如下: 孕期疾病 一般認為,若孕婦有罹患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或子癇症的可能性,代表體內血壓高於標準值,因而有較大機率會引起頭痛。 然而,高血壓不一定是頭痛主因,他補充,「國際頭痛協會發表的國際頭痛分類中指出,高血壓通常是在收縮壓高達180mmHg、舒張壓120mmHg以上,才會直接造成頭痛」。大多數情況下,患者都是先頭痛,接著血壓才升高,即血壓升高是頭痛的結果,非成因。 先天性症狀 如果孕婦本身有先天性的動靜脈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等症狀,一旦發作,將可能引發劇烈疼痛,嚴重時,甚至會破裂而出血,需緊急接受手術。 生產之後 @內:部分孕婦在經歷用力的生產過程後,會出現頸部血管剝離或靜脈血管栓塞的症狀,進而引發頭痛。此外,若孕婦選擇減痛分娩,須以腰椎穿刺術麻醉下半身,待產後麻醉藥效退了,部分女性可能會有輕微頭痛感,「這與腰椎穿刺後導致腦壓較低有關」,通常平躺休息,幾天後可以改善。 中風 如果孕婦出現(疑似)中風的症狀,像是噁心嘔吐、昏睡、手腳麻木無力、口齒不清、吃東西易被嗆到、走路不穩等,接著就可能出現腦壓高、頭痛的狀況。 罕見症狀 賴資賢醫師表示,有2種罕見的腦部疾病,特別容易發生在產褥期,並引發頭痛,即「可逆性後腦病變症候群(PRES)」和「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RCVS)」。 3方式 預防頭痛發生 @內:如果想避免頭痛(再度)發生,賴資賢醫師表示,可透過以下3個方式來著手: 1) 規律作息 @內:為了自己和胎兒的健康,建議孕婦,應好好調整作息節奏,如:每天睡足7~8小時、三餐均衡且定時定量、適度運動、飲用足夠水分等,讓身心呈現穩定健康狀態,自然就不易頭痛。 2) 頭痛日誌 @內:賴資賢醫師建議,如果孕婦頭痛次數較多,不妨整理自己的「頭痛日誌」,隨時記錄自己頭痛的頻率、時間點、可能原因等等,除了可幫助了解自身狀況之外,就診時亦可以提供醫師做為診斷參考。 3) 找出敏感因素 對每個人來說,難免會有1、2個較易引起頭痛的敏感因素,如:沒睡好、氣候變化、月經前後、生病、壓力等等。因此,建議主動找出原因,並善用方法來減低此原因引發的不適感,像是「今天氣溫較低,戴上帽子再出門」,做好保暖措施,減少氣溫對自己的影響,進而能降低頭痛機率。 @簡歷: 賴資賢醫師 現任/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經歷/陽明大學醫學系講師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特約醫師 馬偕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 員山榮民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學歷/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原文刊載於2017年0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3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bobo上學去 幼兒園先修課程,您準備好了嗎?

bobo上學去 幼兒園先修課程,您準備好了嗎?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幼兒園階段的寶寶已逐漸脫離家庭並融入團體生活之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命歷程,上學後可以拓展生活圈與交友圈,累積更豐富的社會經驗、增加與社會連結、培養獨立自主的精神等,充滿正向的幫助與益處。寶寶上學看似一切美好,但並非都那麼順遂,有許多寶寶遭逢了人生第一個「嚴重適應不良」的問題。究竟寶寶適應不良的原因有哪些呢?該注意什麼呢? 上學前,親子應做好準備的幾件事 寶寶上學後,適應新生活的最大問題除了環境與生活節奏改變外,莫過於「生活習慣」的改變,從在家中由父母幫忙打理一切的生活,瞬間轉變成要學會獨立自主,自己吃飯、自己刷牙、自己洗臉、自己穿鞋子、自己上廁所等,一切都得學習「自己來」。 當然,這也是目前我在各場合遇到幼兒園老師時,經常討論到的問題,寶寶上了幼兒園之後,如果凡事都還是需要老師的協助,包括餵飯、幫忙換尿布、訓練上廁所、幫忙穿脫衣服等,老師整天疲於奔命於這些「寶寶上學前應該先學會」的生活技能,自然降低了教學的品質,也減少了對於教育的熱情。 寶寶在學齡前的階段最重要的事除了遊戲和學習以外,不外乎就是生活自理技能的培養。許多研究顯示,及早培養生活自理的獨立性將對寶寶產生正向的影響,舉凡可減少進入幼兒園後分離焦慮、建立自信心與養成責任感等,此外,也能減少幼兒園老師的負擔,將心力與時間更有效地運用在教學上。 生活技能先修課程 其實就幼兒發展而言,寶寶約莫在3歲左右(幼兒園小班前)就能具備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因此寶寶上學前必須進行「生活技能先修課程」,主要包括: 1) 學習自己吃飯 有許多寶寶到了3、4歲還不太會使用湯匙,普遍發現有幾個共通點: ‧過度擔憂寶寶自己吃得到處都是,清理起來非常麻煩,這類型的家長通常認為:「用餵的比較快,省時、省力又衛生。」 ‧得看電視才能安靜吃飯,但邊看電視邊吃,無法專心,導致吃飯時間拉得很長,家長經常因等不及而直接餵。 ‧家長經常為了寶寶吃飯的問題而傷透腦筋,寶寶連家長餵都不吃了,更何況是自己動手呢?此時,如果家長又因此而火冒三丈,影響了用餐的氣氛,對寶寶而言,原本愉快的用餐時間,在他們的眼中會變成地獄時間! 幼兒湯匙使用發展里程碑 從幼兒學習使用湯匙的發展里程碑看來,1歲半至2歲之間即可以嘗試用類似大人抓握湯匙的方式進食,約莫2歲半已能自行吃得很好。 如果家中有滿2歲的寶寶,您是否還在餵他吃飯呢?如果回答「是」的話,請開始放手讓他們嘗試自行進食吧! 年齡     發展概況 1歲~1歲半   能將大人舀妥在湯匙上的食物,以拳頭抓握(五指緊握包住湯匙柄)的方式握住湯匙並送入口中。 1歲半~2歲   已能嘗試用三指抓握(大拇指、食指與中指)的方式抓握湯匙,並能自己從碗裡舀食物吃。 2歲~2歲半    使用湯匙的技能逐漸成熟,且吃非流體食物時,大致能保持清潔。 3歲~4歲     能用湯匙喝湯而不灑出來。 2) 學習自己上廁所 依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理論中提到,寶寶2歲至4歲的階段正處於人格發展五階段中的「肛門期」,正是訓練寶寶如廁習慣與獨立性的重要階段。因此,如廁功能也是寶寶上學前就必須具備的生活技能之一,儘管尚無法完全熟練或獨立,但至少須具備基本概念與養成良好習慣。 幼兒如廁發展里程碑 年齡    發展概況 1歲     對於尿布上有大小便感到不舒服,並嘗試表達(肢體動作或表情)。 1歲半     在鼓勵、監督之下可於短暫時間內(約3~5分鐘)坐在兒童馬桶大、小便。 2歲~3歲     小便越來越有規律性,開始對如廁訓練感到興趣。 3歲~4歲   可以自己去廁所,自行脫掉褲子,但擦屁股仍需協助。 4歲~5歲  可以自己獨立完成上廁所大部分的步驟(唯獨擦屁股動作仍需部分協助)。 3) 學習自己穿脫衣褲與鞋子 關於寶寶的生活自理能力,經常令家長感到困擾且求助職能治療師的一個問題,即是穿脫衣褲/鞋子、扣鈕釦等穿著相關問題。影響寶寶穿著能力的因素相當多,其中有幾個較常見的原因提供參考: ‧ 過度保護,因而剝奪寶寶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 ‧ 家長過於繁忙,分秒必爭,嫌寶寶動作太慢而搶先協助完成。 ‧ 認知發展遲緩,如無法辨識衣服的領子與袖子。 ‧ 動作發展遲緩,如抓握動作發展不佳等。 ‧ 感覺統合失調,如觸覺能力不佳影響其操作鈕扣的表現。 幼兒穿脫衣物/鞋子發展里程碑 年齡     發展概況 1歲~2歲     開始學習脫襪子;完成部分穿衣褲的步驟,如將手伸出袖子並將腿伸出褲管。 2歲~2歲半     學習脫掉寬鬆衣物(如外套);完成部分脫褲子的步驟;穿套頭衣服時會嘗試找袖子孔洞;學會脫鞋。 2歲半~3歲     能自行脫褲子;在協助下開始練習穿襪子;可以解開較大的鈕扣。 3歲~3歲半     開始練習穿較寬鬆、沒有後跟的鞋或拖鞋;稍微協助下可以穿襪子;能夠在稍微的協助下穿著T恤;可以扣上較大的鈕扣。 3歲半~4歲     能分辨衣物的前後;扣大鈕扣的速度加快,且可以連續扣3至4個以上。 4歲~5歲     可以操弄較小的鈕扣或按扣;可以開始練習分辨鞋子的左右;穿襪時可以正確擺放襪子的方位。 結語 除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練習照顧好自己以外,在寶寶上學前也應該讓他多接觸人群,並且透過大人的引導讓寶寶增加與同儕互動的機會,否則寶寶剛到學校一下子接觸那麼多陌生的人,加上家長又不在身旁,頓時缺乏安全感而驚慌失措,第一天就對幼兒園產生了不好的印象,往後的日子就更加難過囉!此外,寶寶在家中時,也應該由不同的親人輪流陪伴與照顧,而非成天黏著固定對象,甚至形影不離,如果再加上無微不至的照顧,不難想見寶寶就更難適應家庭以外的社會囉! ※原文刊載於2017年5月號363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掌握4大重點•嬰幼兒送托好安心

掌握4大重點•嬰幼兒送托好安心

文/宋依玲  採訪諮詢/臺北市兒童托育資源中心社工員林沂鴻 許多職業婦女在休完產假後,馬上就要面臨寶寶要找誰幫忙照顧的問題。因此,事先做好準備功課、多方了解掌握托育資訊,才能讓寶寶得到完善照顧,爸媽也能安心工作。 送托幼兒4重點 當家長有托育寶寶的需求,卻不時有保母照顧不當的新聞傳出,不免讓家長憂心如何選擇適合的保母或托育機構,林沂鴻社工員表示,爸爸媽媽事前的準備功課很重要,先思考以下4大重點,就能讓托育寶寶較安心且有保障: 1) 了解彼此教養方式 林沂鴻社工員表示,家長在找保母或托育機構前,應先了解自己的托嬰需求、希望的照顧方式、教養觀念,這是許多家長容易忽略的事前準備,也是常見托育後發生糾紛的原因。 • 托嬰中心/ 家長評估希望能在托育時間內,除了照顧寶寶生活起居,也能給予一些幼教活動,如講故事與主題遊戲等,而托嬰中心比較會有團體活動,增加寶寶們互動機會。 • 保母/ 著重日常照顧,少部分保母會準備教具或安排活動,家長可事先到保母家中觀察環境,並溝通平日照顧方式,評估彼此的想法和觀念是否相近或可接受,避免之後產生誤會。 2) 是否有合法立案證照 不管是托嬰中心或保母,有政府核發的立案證照,才算真正符合資格。 • 托嬰中心/ 從2011年起,每3年必須通過各縣市政府評鑑,從行政管理、托育活動和健康安全等各方面符合品質,家長可透過網路查詢托嬰中心的評鑑結果,多一層安心送托的保障。 • 保母/ 目前能從事保母工作必須年滿20歲,並符合以下3要件之一: 1) 幼保、家政、護理等相關科系畢業。 2) 完成126小時保母核心訓練課程,並領有結業證書。 3) 通過「保母人員技術士技能檢定」考試,並持有「保母人員技術士證」。 林沂鴻社工員也提醒家長,想找到專業保母,可透過各縣市政府委託辦理的居家托育服務中心,或上社區保母系統、各縣市保母協會查詢。 3) 如何挑選保母VS.托嬰中心 家長找保母有時會透過鄰居親友介紹,或是經社區保母系統協助找到保母;如果是托嬰中心,可先考慮夫妻雙方工作地點附近或是離家近,日後便於接送。不管是哪一種托育方式,都要找有政府立案登記證的保母或有立案的托嬰中心,日後出現問題較有保障。 • 托嬰中心 1) 必須於明顯處懸掛立案許可證書,並觀察教保員與幼兒是否為1:5。 2) 托嬰時間是許多雙薪家長必須考量的重點,挑選時,一定要先問清楚收托時間,以及幾點開始產生延托費、拖延費用如何計算等。 3) 老師或保育員的照顧方式與理念是否和自己相同,事先溝通清楚親師雙方如何配合,以免日後因觀念不同而產生誤會。 • 保母 1) 建議家長要親自到保母家面談,從中了解居家環境、家庭狀況、家中成員、人格特質、托育情形、宗教信仰、是否吃素等,曾受過哪些訓練(如母乳哺餵技巧、嬰兒按摩等)。 2) 在宅保母托育有人數限制,一般是1:4的托育人數,但依照收托寶寶年齡及收托時間不同,合法可收托人數計算上也會不一樣。 4.簽訂契約重點 家長可查詢台北市政府托育資訊服務網,下載各類托育契約範本,與托嬰中心或保母依據每一項範例條約溝通清楚。以下為托育契約必須溝通的重點: • 托嬰中心 1) 先確認自己托育時間為日間、半日托、全日托或臨托,契約上應明確載名托嬰中心的寶寶主要照顧者和協同照顧者姓名;或是全日托的日間照顧和夜間主要照顧者的姓名。 2) 托育期間因關係到雙方對逾時或短少時數的判斷不同,因此托育時段須記載清楚,以免發生事故時,責任不明。 • 保母 1) 契約內容應明確列出托育服務地址,並先講好接送的家長是誰,以免發生事故時,責任不明。 2) 托育服務費用,明確訂出家長提早送托或逾時,每小時應給付費用。另外,保母禮金是否要給可事先說清楚,並在契約內先列出三節要給禮品或給多少獎金。 ※原文刊載於2017年0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3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掌握4要點 防止H5N6禽流感侵襲

掌握4要點 防止H5N6禽流感侵襲

文‧整理/郭盈秀 採訪諮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鄒宗珮 參考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鄒宗珮表示,目前在台灣、日本和韓國,雖有禽鳥類感染H5N6禽流感病毒的報告,但尚未發現任何H5N6禽流感「禽傳人」的案例。 「禽流感」指的就是「家禽流行性感冒」,主要致病原為新型A型流感病毒,而目前在台灣禽類造成疫情的「H5N6」即屬於這類流感病毒,其他如H5N1、H5N2、H7N9等等也是,感染對象大部分為禽鳥類,如:雞、鴨、鵝、野鳥等等。 因此,一旦禽鳥類受到感染,就會成為新型A型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並且容易造成群體感染,即其他同在生活範圍內的禽鳥類也無法倖免於難。 禽傳人機率並不高 針對許多人擔憂的傳染問題,鄒宗珮醫師表示,禽流感病毒需發生突變,才會具有有效人傳人的能力。目前H5N6病毒僅在禽鳥類互相傳染,全世界只有中國大陸曾發生禽傳人的案例,代表禽傳人的能力弱、機率低。台灣目前因已全面禁止販賣活禽,使民眾染病風險大幅降低;此外,目前研究顯示H5N6病毒並沒有產生變異,現階段無法有效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民眾毋須過於擔憂。 關注4高危險族群 雖然台灣民眾罹患H5N6禽流感的機率極低,但她特別提醒,以下4類民眾屬於高危險感染族群,務必小心。 1) 以飼養家禽或鳥類為主的業者。 2) 前往禽流感流行地區旅遊者。 3) 有機會接觸野鳥/候鳥的學者或愛鳥人士。 4) 喜愛吃半生熟禽類食物(肉、蛋)的民眾。 鄒宗珮醫師說明,上述族群的共通性為「『直接』接觸禽鳥類的機率偏高」,例如可能會碰觸到禽鳥類的糞便、分泌物、皮毛、體液等等,若不幸接觸染病禽鳥類又沒有徹底清潔,將提高人體受H5N6病毒感染的風險。 初期症狀類似流感 鄒宗珮醫師表示,雖然目前台灣尚未有禽傳人病例,但根據國外案例,H5N6禽流感患者的初期症狀類似於一般流感,包含:發燒、頭痛、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流鼻水、咳嗽、喉嚨痛、呼吸急促等)、結膜炎、肌肉痛、腹瀉等。 一般來說,只要察覺自己有罹患流感的可能,就應儘快就醫,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師會依據禽鳥接觸史、旅遊史、相關職業暴露等,配合臨床症狀評估是否有感染禽流感之可能。 治療:藥物+支持性療法 針對被確診的禽流感患者,她說明,目前會以抗流感病毒藥物為主(例如:克流感),搭配「支持性療法」,即呼吸治療、體液補充等。 若病況不穩 致死率高 然而,若經以上治療後病況沒有獲得控制,將可能快速惡化,嚴重者還可能併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是死亡,致死率相當高。 4方向 有效預防禽流感 想要完全避免H5N6禽流感的侵襲,鄒宗珮醫師強調,「預防」絕對是首要原則。她特別歸納出4個預防方向,供民眾參考。 1) 避免接觸禽鳥類/ 鄒宗珮醫師表示,目前H5N6禽流感的流行僅侷限於禽鳥類,傳染來源和途徑都很明確,「是可以確實預防感染的」。因此,她再次強調「民眾不需要太恐慌」,只要避開可能接觸禽鳥類的機會,就能大幅降低患病機率。 至於家裡飼養寵物禽鳥的民眾,動植物防檢局則建議,「避免讓寵物禽鳥與野鳥接觸,先戴上口罩及膠質手套再清理排泄物,清理完畢後,必須用肥皂洗淨雙手。如果寵物禽鳥不幸死亡,則須以一般廢棄物標準處理,千萬不要任意棄置。」 2) 注意食物來源和狀態/ 在目前疫情頻傳的時期,民眾更需要注意食物來源,不買來路不明的禽鳥類及其產品。此外,禽肉(雞、鴨、鵝)和蛋類都必須「充分煮熟」,才可食用。 3) 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若有疑似感冒症狀,隨時戴上口罩。外出時,避免身體任何部位碰觸到可能的汙染源,也不要讓帶有病毒或細菌的雙手任意接觸到眼、鼻、口等黏膜處。回家後,必須先用肥皂清潔雙手、換下外衣後,再和家人互動。 4) 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鄒宗珮醫師表示,雖然目前尚未研發出H5N6禽流感疫苗(僅H5N1禽流感有疫苗可預防),仍建議民眾每年接種「流感疫苗」,強化基礎抵抗力,降低感染率(尤其是孕婦、6個月大以上之嬰幼兒及嬰幼兒的主要照顧者)。 ※原文刊載於2017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1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避免給寶寶吃的地雷食物

避免給寶寶吃的地雷食物

文/宋依玲 採訪諮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蔡宛婷 1歲前究竟該給寶寶吃什麼比較健康?又要避免哪些食物引起過敏、腸胃不適,甚至會影響生理發展?蔡宛婷醫師表示,寶寶避免碰觸的食物地雷可分為「易過敏食物」和「成分不適宜、對身體有不良影響的食物」。 地雷1 易過敏食物 4個月前的寶寶最好的食物是母奶,由於母奶就有充分的營養和水分,所以連水都不需要特別給寶寶喝。到了嘗試副食品階段的4至6個月大時,許多媽媽開始製作副食品,哪些食物容易過敏就需要特別留意。家長可以特別留意以下的易過敏食物,才不會造成寶寶生理不適: 牛奶 若家族有過敏病史,特別是爸媽有過敏體質,建議寶寶出生後能持續哺餵母奶最好;若無法餵母奶,可選擇水解蛋白配方的奶粉,此類奶粉營養成分和一般配方奶相同,但會把易引起過敏反應的牛奶蛋白做處理,將其分子變小,身體就不易感覺此過敏原而產生反應,另一方面又可以產生特殊耐受反應(oral tolerance),使身體得到對牛奶蛋白的耐受性。建議水解蛋白配方奶可哺餵到一歲,再視寶寶情況調整。 有殼海鮮 有些寶寶吃到蝦、蟹、貝類會引起過敏反應,可以先讓寶寶從少量開始嘗試,如果發現某一種海鮮會產生皮膚搔癢、紅疹、腹脹、腹瀉或哭鬧不安時就先停止,可能是食物過敏。海鮮類建議先嘗試較不易過敏的魚類,每次給予少量觀察,若有過敏現象就先停止餵食,數週後再重新嘗試。 蛋白 雞蛋營養好吃,但對寶寶來說,蛋白是屬於高過敏的食物,一般來說,可先給寶寶嘗試蛋黃,若無異樣再嘗試蛋白。若吃雞蛋寶寶身上起疹子、或原本的疹子變得更紅更癢,就要小心是否對雞蛋過敏。蔡宛婷醫師表示,如果寶寶有過敏體質,6個月大就可能會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皮膚經常會起疹、反覆抓癢到破皮流血,而且可能會持續到6歲,因此,6個月大以前的幼兒,最好避免吃到蛋白、蒸蛋、蛋糕等蛋製品。 水果 根據國內研究,目前常造成過敏的水果為芒果、番茄、橘子、草莓、香瓜,寶寶1歲前,爸媽可將水果磨成泥用湯匙餵食,之後觀察有無出疹、腹瀉現象,以及碰觸過水果的手是否有出現疹子,如果有就必須暫緩食用。 地雷2 成分不宜的食物 蔡宛婷醫師建議下列的食物,其成分都不適合1歲前食用,建議1〜2歲後再嘗試。 蜂蜜 香醇風味的蜂蜜水、香甜的蜂蜜蛋糕都是很多人喜愛的食品,但並不適合讓寶寶在一歲前吃到蜂蜜。由於肉毒桿菌的孢子存在於大自然土壤中,蜂蜜在天然的採收過程中可能有肉毒桿菌的些微汙染,如果成人吃到蜂蜜,胃酸會自動殺死這些肉毒桿菌的孢子,不致發生危害,但寶寶的身體各器官尚未成熟,沒有能力對付這些孢子,如不小心吃到蜂蜜,恐引發「肉毒桿菌中毒」,不可不慎。蔡宛婷醫師建議,如果想給寶寶吃蜂蜜口味的食物或飲料,還是必須等到一歲以上再嘗試。 鮮奶 香濃好喝的鮮奶,營養價值很高,但1歲前的寶寶不建議食用,因其中的酪蛋白比例偏高,不適合寶寶的腸胃道吸收利用。此外,鮮奶的礦物質、鐵、脂肪也不夠充足,無法給予寶寶足夠營養。配方奶的整體脂肪結構、鈣磷比例、蛋白質較完整,如果母乳不足,應該以嬰兒配方奶作為營養來源,而非鮮奶。如果1歲後已順利轉換為固體食物,則乳製品的營養只是輔助,就可以給寶寶喝鮮奶。 含咖啡因食物 許多家長容易忽略隱藏在食物、飲料內的咖啡因,如熱可可、巧克力餅乾、可樂、奶茶、紅茶等,由於寶寶身體的代謝力比大人弱,受影響程度很大,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讓寶寶情緒易躁動不安、睡眠規律變差、晚上可能夜驚大哭。尤其有些巧克力糖或餅乾的糖分過高,或添加色素,也會影響寶寶健康。 ※原文刊載於2017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1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邁向成長路途的必經之路

邁向成長路途的必經之路

上幼兒園是孩子人生大事,同時面臨與主要照顧者分開以及進入到陌生環境的兩大挑戰,週遭都是不認識的陌生人,對於老師、同學和環境感到不安害怕,李筱蓉心理師建議,上幼兒園前,要讓孩子情緒及心理都先有準備,而樂於接受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熟悉度,以降低焦慮及排斥感。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宇寧身心診所臨床心理師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兼任講師李筱蓉 基本能力先修班 為了幫助孩子更能夠融入幼兒園的團體環境,家長在上課前的生活內容就必須要有所調整,由於學校比較規律,因此,準備上幼兒園之前必須開始調整作息,訓練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例如穿衣服、脫衣服、吃東西、上廁所等,即便不完全熟練,至少也可以表達意願或開口求助,而幼兒園通常都有團膳,孩子是否願意去嘗試新的東西,飲食習慣也要儘量讓孩子的接受彈性大一點。 練習參與團體活動 到幼兒園就讀等於進入一個小社會,身邊會有許多同齡或混齡的小孩,為避免孩子退縮,要時常讓他練習不排斥加入團體。李筱蓉心理師說明,在正式上學前,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公園跟學齡前的小朋友玩耍、參與親友間一些非正式的團體聚會,或是為小朋友設計的團體活動,藉此培養小孩同理他人、配合指令與團體規範的能力。 把握學齡前的重要階段 學齡前是孩子很重要的階段,無論再怎麼忙都必須保留時間給孩子,即便時間短也沒關係,親子間的互動品質更重要,父母除了常以口語表達對親子的關愛之外,也要多運用肢體的接觸,如擁抱、牽手、搭肩等,更能夠促進親子間的親密感。研究指出,0到6歲的孩子,大腦正快速成長,若是能得到豐富的親子互動與環境刺激,神經系統的連結與訊息處理將更為發達。 緩解孩子分離焦慮 一到幼兒園的開學時刻,總會有許多家長與小孩在門口「十八相送」,孩子在門口嚎啕大哭,離不開家長。李筱蓉心理師表示,孩子上幼兒園會需要一段適應時間,家長不用過於緊張,因應孩子的年齡和天生氣質不同,適應時間的長短也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至少要給孩子2~4週的適應期。 面對孩子分離焦慮,父母第一件事就是不能慌,大人的感受和反應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因此要讓孩子感受到安定的氛圍,但家長要有同理心,先理解孩子的不安焦慮是正常發展的表現,對孩子支持鼓勵,並同理他的感受,讓孩子知道家長重視他的感受與想法,再進一步想辦法了解孩子在學校有何狀況,清楚原因才知道後續該怎樣處理。 ※原文刊載於2017年3月號361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人見人愛人氣王:嬰幼兒時期開始培養社交互動

人見人愛人氣王:嬰幼兒時期開始培養社交互動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人類是群居的生物,無論在家庭、學校或社會上都不可能與其他人完全隔絕。而社交互動能力從嬰幼兒時期就可以開始培養,正確的教養與親子互動將可以讓寶寶長大後成為人見人愛的人氣王唷! 互動是孩子的生存本能 絕大部分的寶寶都喜歡跟父母、手足或熟識的人互動,相較於獨自玩耍,在互動的過程中顯得格外投入與專注,也樂在其中。其實嬰幼兒在出生後的2個月內,即會因為生存本能而與這世界產生簡單的互動性反應,例如肚子餓或身體不舒服時會哭泣,吃飽時會微笑等。此外,1歲之前就會對於不同情境而有不一樣的反應,例如被爸媽逗會笑,被責罵會哭,找不到媽媽會感到不安等。 1歲至2歲的寶寶,因認知能力已經大幅提升,所以更會主動與他人互動。不過,這個階段寶寶的邏輯概念與口語表達能力尚不足,因此仰賴較多的肢體互動,例如擁抱、親吻、揮手、點頭或搖頭等,寶寶高興時即會親吻他人的臉頰,難過時會向父母索討安慰的擁抱等;父母也會利用肢體動作來表示讚賞或鼓勵,如寶寶表現良好時賞以愛的抱抱、摸頭或擊掌等。 0歲~2歲嬰幼兒社交互動發展 0~3個月 ‧1.5個月時,寶寶能認出主要照顧者的聲音。 ‧2個月時,能對熟悉的聲音產生反應。 ‧3個月時,能將頭轉向聲音來源處,並利用簡單的動作來表示開心(如揮手、踢腿等)。 4~6個月   ‧4個月開始,寶寶的眼睛逐漸會注視與他互動的人。 ‧開始對有善(如微笑)與不友善(如臉部糾結怒視)有不同的反應。 ‧對於熟悉的兒歌、音樂或玩具的聲響有特定的反應。 7~12個月 ‧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 ‧以肢體動作來表示社交禮儀,如揮手再見等。 ‧喜歡與大人玩遊戲,如躲貓貓(大人以手遮臉後打開並發出聲音)、搔癢等。 ‧與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之建立越來越密切,會主動要求抱抱、臉靠近大人撒嬌等。 ‧能以肢體動作進行簡單的溝通,如用手指著想要的物品、揮揮手表示不要等。 ‧逐漸能理解簡單的詞彙,如喝奶、抱抱等。 13~18個月 ‧會因大人的認同或答應請求而感到高興,如果得不到認同則會感到難過。 ‧雖然不擅口語表達,會的詞彙不多,但仍儘量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需求。 19~24個月     ‧會與玩偶互動、對話與玩遊戲。 ‧會玩簡單的扮家家酒遊戲,如拿著積木當做蛋糕餵娃娃吃等。 ‧可以在照片中找出熟悉的家人和自己。 人際互動重要關鍵 外在環境與教養方式是影響寶寶人際互動的重要關鍵,其中如果父母長期對寶寶施以語言暴力(責罵、威脅等),或是給予過多的負向回饋(經常以言語數落寶寶表現不好),寶寶可能因此產生負向的互動行為,例如對於他人缺乏信任感而逃避互動或產生負向情緒(如哭鬧)、獨自玩耍不喜歡跟別人打交道等。此外,父母如果跟寶寶之間缺乏良好的互動,在陪伴學習的過程中,寶寶也可能顯得興趣缺缺,而無法投入其中。 與寶寶互動大原則 ★應多給予正向回饋與鼓勵,切勿隨意嚇唬、責罵或嘲笑寶寶,讓他們對你有好印象是良性互動最重要的開端。 ★以輕鬆、愉快的心情與寶寶互動,有時照顧者緊張與不安的情緒也會影響到寶寶。 ★應隨時留意與謹記寶寶的語氣、表情與一舉一動之間的關聯性,並適時給予正確的回應,以免讓寶寶誤會我們不理會他。 ★無論寶寶聽不聽得懂,都應該多跟寶寶聊天;做任何事情時,也可以試著向寶寶說明清楚。 ★每天都要有固定的親子時間,全家人同一時間做同類型的事,過程中充滿互動。 ★除了家人互動之外,也應該帶著寶寶多接觸外面的環境與人。 ★鼓勵互動,但不是逼迫,寶寶也有心情不好、不想理人、打招呼、說再見的時候。 幼兒園階段 善用遊戲培養社交互動 幼兒園階段的孩童已逐漸脫離家庭並融入團體生活之中,因此這個階段的孩童將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團體性質的遊戲。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後,逐漸脫離「單獨遊戲」與「平行遊戲」的階段,開始參與「聯合遊戲」與「合作性遊戲」。 在強調互動性的團體遊戲中,家長、老師等遊戲帶領者應營造正向支持的環境,適時引導同儕間的互動,善用同儕的力量相互鼓勵與扶持,最重要的是應依照孩童的能力設計出讓他們可順利達成的任務,在遊戲中也可適時調整任務的難度,讓孩童可以在同儕面前順利完成任務,藉此獲得同儕的認同,讓他們更願意在團體之中展現自我。 在團體遊戲過程中,我們也可以試著融入角色扮演或虛擬情境的遊戲方式來增加有趣性與驚奇感,並適時融入團隊合作的元素,當大家一起為同一個目標而努力時,激發出來的鬥志和熱情是單獨遊戲所無法比擬的,例如玩大型平衡板時,可以讓數個孩童站在上面,每個人想像自己是水手,搖晃的平衡板有如浪濤之中航行的船,而部分的孩童則扮演海中的鯊魚,水手們可相互提醒對方要保持身體的重心並相互扶持,不要讓自己和夥伴掉到海裡被鯊魚抓走。 再次提醒,在團體遊戲的過程中務必留意幾個要領,包括: 1) 應依照孩子的能力隨時調整遊戲難度,讓他們可從中獲得成就感。 2) 營造正向的情境,不偏袒也不針對團體中的任何一個孩子,並且引導同儕間的相互鼓勵與扶持。 3) 營造有趣的情境,並鼓勵同儕間的合作。 4) 對於適應較慢的孩子,可以先觀察團體的進行,過程中適時鼓勵他們參與或利用他們感興趣的元素,以吸引進入團體之中。 5) 當孩子在團體遊戲中產生衝突時,不應當眾歸咎責任或處罰,可暫停活動或轉換遊戲情境來減緩衝突。 ※原文刊載於2017年3月號361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告別母乳生活 成功退奶不縮奶

告別母乳生活 成功退奶不縮奶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資深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張桂玲 最讓哺乳媽咪們在意的事情之一,就是害怕當停止哺乳後,胸部不僅會縮小,還會失去原本的豐滿與彈性,禾馨民權婦幼診所資深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張桂玲將給予哺乳媽咪最完善的建議,協助媽媽們順利離乳,並且維持完美胸型。 從哺乳期開始維持胸型 哺乳時期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例如常見的小白點、乳頭水泡、乳房腫脹或乳腺炎等,痊癒後可能造成胸型及胸部大小受到影響,張桂玲顧問強調,哺乳期如何維持胸形大小和外觀及如何保養乳房皮膚,是未來順利離乳、胸型是否會變化的主因,因此建議依照以下列點執行,從一開始的哺乳期間就持續維持胸型。 1) 選擇適當哺乳內衣/ 在內衣的選擇上,鼓勵媽媽們從孕期便開始穿著哺乳內衣,避免直接穿著運動內衣或不合身的內衣,即使在家帶小孩也要穿內衣,若沒有內衣拉提的效果,胸部失去向上托支的力量,當兩邊的乳房充盈時,一邊可能擁有100c.c.的奶量,媽媽們可以試想,此時乳房宛如水球在胸前掛著,較容易造成胸部下垂。 2) 補充正確營養/ 部分哺乳媽咪為了快速恢復身形,在日常飲食中幾乎不攝取任何油脂,但產出奶量必須消耗身體能量,而決定乳房形狀最重要的就是脂肪,若燃燒消耗到胸部脂肪,反倒得不償失,所以哺乳媽咪除了是自己的營養調配者,同時是寶寶營養的提供者,務必均衡攝取熱量。 3) 勤於乳房肌膚保養/ 皮膚的緊實程度會影響胸型及胸部外觀,大部分哺乳媽咪只在乎胸部是否會在餵奶後會變得鬆垮,甚至變成布袋奶,但這之中一半以上的人卻在哺乳期完全沒有做任何保養,因此從哺乳期就該勤於保養乳房肌膚。另外,假使哺乳媽咪本身偏瘦,若產後奶量急速上升,胸部必須每天像吹氣球一樣,不斷放大縮小,使得肌膚緊實度與哺乳前相距甚遠。 張桂玲顧問說明,若是乳頭、乳暈肌膚有受損時,則建議每次餵奶及擠奶後,都要將滋養油、修護霜、羊脂膏,依序塗抹於受傷處,先將滋養油塗抹於乳頭及乳暈上,再塗抹修護霜等待吸收,變成透明狀後,再塗抹一元硬幣厚度的純羊脂膏來覆蓋隔離,以免衣服再度摩擦傷口,影響傷口癒合。 4) 奶量達到供需平衡/ 部分哺乳媽咪由於哺乳過程中較不理想的操作模式,致使胸型變化過大,舉例來說,每次擠奶的奶量都多達300c.c.以上,胸部每天經歷多次的脹大、縮小,會導致乳房皮膚彈性疲乏,其實只要讓奶量達到供需平衡即可,不要為了衝奶量、囤積母乳冰棒等原因將奶量過度提升。 張桂玲顧問建議,擠奶量維持「進可攻、退可守」的奶量,意即每次擠奶量大約比寶寶喝奶量多10%即可,再多也不要超過20%,例如寶寶喝90c.c.,每次都擠約110c.c.以內的份量,多出來的奶量即可累積,以便不時之需使用,同時對於媽媽的身體負荷也不會太大。若寶寶約3至4小時喝一次奶,這時媽媽就不應該超過4個小時擠一次,部分哺乳媽咪可能因為工作或是其他因素減少擠奶次數,會把2次的量一起擠,讓胸部過脹,使得乳房處於緊繃狀態,乳房組織被充盈的乳汁而脹大,過程中由於地心引力的影響,重心會使胸部下垂,進而影響到胸型。 餵食計畫VS.離乳計畫 張桂玲顧問說:「離乳請先減量、再拉長時間,千萬不要搞錯順序!」起初擠奶時間間隔與原本時間相同,但擠出的奶量可依照原本奶量減少10%至15%,等到不會塞奶,再慢慢減少份量,只要奶量已經減少到100c.c.以下就可以考慮拉長時間,接著則是等到奶量已經降到50c.c.以下,就可以嘗試不擠奶,但等到累積8小時以上,胸部通常仍會脹奶,這時就只需要稍微移出奶水,只要不會脹痛即可,也可暫時局部冷敷,讓胸部舒緩,在減奶過程中,只要胸部沒有硬塊、硬結的情情,就恭喜哺乳媽咪「安全下莊」成功離乳。 ※原文刊載於2017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1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培養不同階段兒童的社交能力

培養不同階段兒童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雖然是與生俱來,但仍會受到個人天生氣質影響,面對新的人、事、物,部分孩子會很開心、好奇的接觸,願意主動踏出第一步去探索,但也有部分孩子必須要透過觀察才會往前邁進,只要面對陌生人就會表現出敏感的情緒反應,甚至退縮、逃避,孩子的反應強度可能會很微弱或很強烈,經由累積社交互動的經驗,是養成社交能力的重點。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宇寧身心診所臨床心理師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兼任講師李筱蓉 宇寧身心診所臨床心理師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兼任講師李筱蓉將依照年齡階段,分享嬰幼兒具備的社交能力。 ‧ 0~6個月/ 與主要照顧者互動為主,但已經會用聲音或是表情、肢體動作,對外界有所回應,例如會對人微笑;喜歡別人跟他玩,互動停止了可能會不開心或哭鬧;想要被抱時,可能會做出伸手或往前傾的動作。 ‧ 6個月~1歲/ 這階段開始會認生,懂得區分主要照顧者與陌生人,因此當接觸到陌生人時會有不同的反應。 ‧ 1歲~2歲/ 喜歡觀察四周,會模仿大人的行為,也開始能理解親子互動遊戲樂趣,例如將臉遮住再打開,發出聲音,孩子就會笑得很開心。家長這階段可以多觀察孩子的「分享式注意力」,意即互動過程中對物品或事件的注意力,並且能夠在人和物品、事件之間轉換注意力,共同分享有興趣的事物。有分離焦慮的孩子,在1歲半到2歲會達到高峰期。 ‧ 2歲~3歲/ 孩子喜歡自我表現,也喜歡跟同伴一起,最初的友誼開始萌芽,如果碰到困難或需求不能自行滿足,會請身邊的人或主要照顧者幫忙。而3歲開始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比之前更好,無論是否接受都會有很明顯的表達,會試著想要和其他小孩玩遊戲,等到社會性發展比較成熟時,分離焦慮就會下降。 ‧ 3歲~6歲/ 感官、認知、情緒等發展逐漸累積,這時即可開始協助孩子練習更為複雜的社交能力,舉例來說,引導孩子一起玩扮家家酒,因為彼此要演出,因此對角色需要有適當的認知、情境互動和情感交流,才能夠讓遊戲更加好玩,而孩子也能夠從遊戲過程中提升社會化發展。 ※原文刊載於2017年3月號361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