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小潔有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病情穩定追蹤中,但近日因換季出現喘鳴聲加重及鼻涕增多。醫師診斷為合併上呼吸道感染,並建議追蹤症狀。2天後,小潔因發燒和嚴重咳嗽回診,檢查發現雙側耳膜充血,診斷為中耳炎合併氣喘急性發作。經給予抗生素和氣喘藥物治療後,5天後回診時,小潔已退燒,症狀顯著改善。
3歲的小潔有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病情穩定追蹤中,但近日因換季出現喘鳴聲加重及鼻涕增多。醫師診斷為合併上呼吸道感染,並建議追蹤症狀。2天後,小潔因發燒和嚴重咳嗽回診,檢查發現雙側耳膜充血,診斷為中耳炎合併氣喘急性發作。經給予抗生素和氣喘藥物治療後,5天後回診時,小潔已退燒,症狀顯著改善。
一名41歲青壯男因腹部常有悶痛情形,日前到衛福部苗栗醫院腸胃肝膽科就醫,醫師安排他進行胃鏡及大腸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乳頭處有腫瘤,進一步做切片後確定為惡性腫瘤,後續由外科醫師進行腫瘤切除手術,除根治性切除外還需重建胰管、膽管與消化道,腫瘤經病理報告確診為早期壺腹癌。
一位72歲的男性清潔人員,平常會在公園打掃,從去年年底開始,斷續出現右前額頭部鈍痛,還伴隨頭暈及走路不穩的現象,吃了3個月止痛藥後症狀雖然緩解,但始終沒斷根,今年初他的頭痛突然加劇,更發生複視、意識不清、全身無力等症狀,從椅子上滑下,緊急送醫懷疑中風安排住院,進一步檢查發現是感染隱球菌造成的腦膜炎。
今年70歲的余先生,在56歲退休那年,接二連三遭遇家中變故,生活壓力倍增,長時間出現牙痛、肩背痠痛、呼吸不順、站起時暈眩等症狀,原以為是太疲累所導致,沒想到持續幾天後竟導致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緊急就醫裝心臟支架才從鬼門關前撿回一命,醫師告訴他,是因低密度膽固醇(LDL)過高,而導致心肌梗塞。
70歲呂先生患有糖尿病,長期小便困難並服用攝護腺肥大藥物,曾因膀胱結石手術治療。去年底中風後,排尿更加困難,反覆放置尿管。超音波檢查發現攝護腺明顯肥大合併嚴重中葉突出,且膀胱壁出現小樑化的慢性變化,考量本身患有多重慢性疾病,麻醉及手術風險較高,選擇「攝護腺水蒸氣消融手術」,2週後移除尿管可自行解尿。
秋冬換季是氣喘、過敏的好發季節,統計指出,全台約有200萬人有氣喘問題,每5名氣喘患者就有1人控制不佳,21%未定期回門診追蹤。醫師提醒,氣喘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常出現喘、悶、咳等3大典型症狀,可透過過敏原檢測找到致敏關鍵,從源頭阻斷發炎反應,有助避免氣喘發作。
莫名大小眼、複視,別以為只是眼睛問題,小心有可能會是肌無力症!45歲的陳小姐從去年前開始,經常早上10點過後就沒力氣,甚至伴隨呼吸不順、大小眼、大舌頭、吞嚥困難等症狀,短短1年進急診超過5次,連中風檢查都做過,從精神科看到神經科,終於確診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重症肌無力」。
日前疾管署宣布,新冠疫苗與公費流感疫苗,將自今年10月1日起分兩階段開打。醫師提醒,免疫負債尚未結束,去年冬天新冠死亡人數是流感的9倍,新冠病毒仍持續變異,但在防疫鬆綁後,民眾對於新冠的防備心大幅降低。以下揭密新冠疫苗「3大迷思」,千萬得小心預防呼吸道病毒齊發。
甲狀腺也會引起胸悶!70多歲郭老先生最近常因日常活動,造成胸悶喘與呼吸困難,就醫後發現,胸腔有一顆巨大約13公分且鈣化的甲狀腺腫瘤,醫師評估後此巨大甲狀腺結節已壓迫氣管和肺臟造成胸悶情況,建議手術切除,醫師在其頸部與胸骨上段進行微創開胸手術,住院1週後即順利出院,經病理檢查報告確認是良性鈣化的甲狀腺結節。
2025年健保總額預算將在本週三(25日)進行協商,但關於新藥、癌症治療科技等預算費用,每年爭議不休,雖近2年健保署致力將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但對於許多癌症病人自費醫療苦撐多年,卻陷入看得到吃不到的困境。癌症希望基金會揭露健保限縮給付現況,呼籲健保新藥不應受到多重給付條件限制而「被迫瘦身」,使病人能得到適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