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平衡禪養生之道 創始人李深浦教你訣竅

平衡禪養生之道 創始人李深浦教你訣竅

2019-08-22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現年79歲的知名中醫師李深浦耳聰目明,看上去比實際年紀年輕很多,完全看不出老態,目前仍然持續為病人看診。快八十歳的他,在滑雪場上飆起速來,連年輕人也自嘆不如。他自有一套私房養生保健秘笈,如他自創的「平衡禪」抗老祕方,每天早上起床都會做半小時,打坐半小時,促進腸胃、腦部血液循環,並書寫《金剛經》養性,身體獲得足夠真氣,精氣神足,不但慢性病不上身,甚至還有如青壯年般,充滿活力。 人到中年 更應該要注重養生 人人都想要健康快樂,但是很多人卻不得其門而入,身體功能日漸退化衰老,百病叢生。尤其是人過五十歲氣血循環開始變差,肝腸營養代謝漸弱,脂肪肝等毛病自然浮現,甚至出現未老先衰的情形;所以,人到中年,更應該要注重養生。 平衡禪是練習專注 竟然連皺紋都減少 李深浦醫師在十多年前開始練平衡禪,這是他鍛鍊健康的方法之一;他表示,平衡禪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健康方法,因為它可以練習專注,更是眼神與心和全身細胞專注的連結。李深浦醫師說,有很多明星去拉皮變年輕減少皺紋,甚至還會動手術來改善;而我在練平衡禪十多年之後,脖子的皺紋都減少了。 健康是由後腦管 練平衡禪後腦要懸空 平衡禪練習的方式是,人躺在床上,後腦懸空,肩膀伸到床舖外面,然後再進行腿部運動。李深浦醫師解釋,後腦有延腦、小腦和腦下垂體,人的健康中樞都在後腦,而大腦則是管理思想、感覺與創造。李深浦提到,練習平衡禪的好處是下體不會衰老,健康的身體不是想要,就可以得到,而是要和大自然的和諧,共同來抵抗老化。 後腦與視覺和腦細胞相連結 與下體器官相對應 李深浦醫師進一步說明,後腦是接續脊椎,連通到腳跟運動中樞和視覺中樞,人的後腦會與視覺和腦細胞相連結,且會與下體器官相對應。下體器官就是內臟最下面部位,包括肛門直到生殖系統相結合,且與生理括約肌有關,而人會老化就是從這裡開始的,下體會衰弱,如漏尿、大小便失禁及攝護腺肥大等,這些部位退化,會造成下體無力,這就是老化的現象。 禪修不可打瞌睡 去掉雜念回復萬象 李深浦醫師以打坐和書寫《金剛經》養性,他對《金剛經》更有很深刻的悟道;他指出,很多人坐禪會打瞌睡,這就不是禪修,禪修是不可打瞌睡的,應該要聚精會神很專注,才會讓身體裡面的營養產生化學變化。禪修的種類很多,如禪七閉關修法等;李醫師分享,《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問燃燈佛修法是否有所得,他說無所得,因為所學的是無,是深入沒有的境界中學,一般世人是學有物而所學是益,則為道日損。其實,雜七雜八的念頭是要慢慢去掉使念頭清淨,才可以重新回復萬象,再來一遍。 禪是完全純化為一 一就是本人 所以,李深浦認為,修禪應在沒有的境界中修練,如果能每天學習,會有好大的好處,腦筋與身體若完全清淨就可以容納萬象,所以要去掉雜念慾望,就可以再來一遍。禪是完全純化為一,一就是本人,一也是先天,也是水,產生身體與水的化學作用,使自己有自己時,身體才不會被物慾左右,去慾去物,自己是很純然的自己。 見相非相即見如來 人最重要的是原來 李深浦強調,佛講相不是相,見相非相即見如來,身體裡面的化學,不是人相,而是靜坐的相,而是能量的相,不是相就是看到如來。人最重要的是原來,如果一直離開原來,就會思想雜念化,體質被液化,雜質在體內,思想就不是原來的自己,腦筋與思想都是外物思想。 專注修身心靈健康 使自己單純就會光明快樂 「修佛其實都是在修身體健康,不要使思想被物質或宗教佔據」,李深浦醫師強調,修佛是要看見自性佛,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要專注修身心靈,眼神內觀產生氣化,不要有形,有形就會有執著。很多人說久病無孝子,如果長期要靠別人也會受不了,應該要靠自己,要保有健康使自己單純,就好像是見如來就會光明快樂。 將軍之官謀略出焉 肝不好、老得快 李深浦醫師表示,從外面吃進來的食物變成體內的營養,蔬菜有蔬菜的生命,所吃的萬物,不管海裡的、山裡的都是外物,是要經過肝臟,在身體裡轉變成生命力,都是靠肝,肝為將軍之官謀略出焉,雖然我們不知肝在身體裡做什麼,但它卻永遠都在做,它更是身體裡自然的能量,它自動自發的產生作用,肝對人體是無怨無悔的付出。 眼睛訓練內觀 禪修可調整睡眠不足 另外,李深浦醫師建議,眼睛要有時間訓練內觀,不是用睡覺訓練,是要以意識來調整,就會產生優質且超越睡覺的能量,可補充睡眠的不足。有很多人睡覺時,腦筋會想明天安排的事,因為沒真正的放鬆,休息沒有回歸自然;所以,這些潛意識已干擾到睡眠,而禪修則是在調整身體,調整睡眠不足。 深諳養肝之道的李深浦醫師提醒,要保持年輕、健康的身心靈,除了規律的運動以外,體內的保養也非常重要,內外相互輔助,才能樂活無病痛,活得像自己! 直播預告 若民眾對於李深浦醫師的平衡禪養生有所疑問,想進一步了解李醫師對於養生的建議,歡迎8月29日中午12點30分,至健康醫療網 FB「健康Live直播」現場,由李深浦醫師親自解惑,同時歡迎您在直播期間隨時在線上提出問題!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276

子宮肌瘤經血太多 她不治療險丟命

子宮肌瘤經血太多 她不治療險丟命

2019-08-22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婦女有子宮肌瘤莫輕忽,若有症狀就應該治療!一名40幾歲婦女因經期出血量過大,每次月經來潮就到急診輸血,血紅素濃度掉到正常人的一半,健康情況很差,外表比實際年齡還老10歲。醫師超音波檢查後發現,患者有1個12公分大的子宮肌瘤,她卻不想治療,最後輸血過多竟發生過敏反應,差點丟了小命。 1/4婦女有子宮肌瘤 最常經血量多 診治該病患的振興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李偉浩指出,子宮肌瘤是子宮的肌肉細胞過度增生,形成「一球球」的良性腫瘤。約1/4婦女有子宮肌瘤,不一定有症狀,但常見症狀是經血量多(約30%)、經期不正常和經痛。若婦女經血量過多長期不處理,恐變成長期慢性貧血,造成工作能力降低、情緒低落,甚至提前老化。 李偉浩醫師解釋,子宮肌瘤會佔據子宮的空間,子宮可能變大、體積變多,出血量也可能變大,更影響子宮收縮來排放經血的過程,經血恐排不乾淨,出血時間也會拉長。至於出血時間也不一定侷限在經期,因為子宮肌瘤讓子宮內膜不穩定,容易非經期也出血。所以,只要經期時經血太多,必須使用量多型衛生棉,或非經期出血,都要到婦科檢查。 黃體素接受體調整劑 縮小子宮肌瘤又止血 至於子宮肌瘤造成出血時,會用哪些藥物治療?李偉浩醫師說明,第一類是消炎、止痛和止血藥物,可以減緩經痛,讓血管收縮,減少出血量,「但都治標不治本。」第二類是口服避孕藥,透過外來的賀爾蒙來調經,使月經規則,也可控制出血量,但也無法消除子宮肌瘤。 第三類是較新的黃體素接受體調整劑,李偉浩醫師解釋,黃體素會促使子宮肌瘤變大,因此黃體素接受體調整劑可以控制黃體素,進而控制子宮肌瘤。他指出,「服藥後,經血會暫時不來,血液的血紅素會快速增加,改善貧血,且子宮肌瘤可縮小約3成體積。」也就是說,黃體素接受體調整劑不僅可縮小子宮肌瘤,也可止血,尤其是子宮肌瘤造成急性出血,是目前止血成效較好的藥物。 貧血、肌瘤手術複雜 黃體素接受體調整劑可選擇 至於哪些子宮肌瘤患者會建議使用黃體素接受體調整劑?李偉浩醫師指出,除了貧血患者,如果比較複雜的肌瘤手術,也會建議患者術前3個月服用黃體素接受體調整劑,可以改善子宮出血,再來是子宮肌瘤縮小後更方便手術,可降低術中出血風險。另外,也會建議患者術後服用黃體素接受體調整劑,減少子宮肌瘤復發風險,復原期可能也會縮短。 曾有一位患者的子宮肌瘤有15公分,本來要用傳統手術開刀,但是怕開刀傷口太大會痛,可能恢復慢,遲疑不敢治療;李偉浩醫師建議她術前服用黃體素接受體調整劑,使子宮肌瘤縮小近一半(只剩8公分),之後順利進行微創手術治療。 由於很多婦女有子宮肌瘤,也往往會有所疏忽,其實有症狀就應該治療。李偉浩醫師說,上述貧血婦女治療後,經血過多已經改善,他也提醒有子宮肌瘤的患者,每3-6個月做超音波檢查,觀察是否有變化、症狀,適時治療。 本區內容是由個人維護,若有不當資訊請通知客服協助處理或移除,謝謝。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3275

輕忽飯後血糖 65歲翁險失明與截肢

輕忽飯後血糖 65歲翁險失明與截肢

2019-08-22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我身體就好好的,飯前血糖數值也都很正常呀!為甚麼還要這麼麻煩啦?」65歲的老伯在市場攤販維生,罹患糖尿病已15年,儘管平時很注意血糖狀況,按時服藥而且飯前血糖數值正常,糖化血色素卻總是降不下來。醫師屢次提醒應注意飯後血糖,也建議調整治療方式,但他以身體沒有異常為由,不願改變現況。直到一次檢查發現,他視網膜出現病變,腿部末梢動脈血管也有堵塞跡象,雖然現在已接受醫師建議使用針劑藥物治療,卻也大嘆若是能早點重視飯後血糖太高,就不會受這麼多苦了。 飯後血糖不可輕忽 以免併發症上身 「患者常誤以為只要飯前血糖值達標即是血糖控制良好,直到出現併發症後,才明白控制飯後血糖的重要性。」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翁瑄甫主任表示,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調查顯示,台灣有接近6成的糖友未達到糖化血色素(HbA1c)<7%的治療目標。飯後血糖又是患者常常忽略自我檢測的重點,若放任血糖長期超標,不僅衝擊健康更影響生活品質。 翁瑄甫主任指出,飯前血糖與飯後血糖均能反映患者的血糖是否控制良好,因此,患者在自我檢測血糖時,若是單單只測飯前血糖,其數值並不足以顯示血糖控制的全貌。此外,研究指出,亞洲人飯後血糖上升的幅度高於西方人,特別是國人主食以澱粉、醣類為主,飯後血糖上升幅度更大,建議患者可以自行比對飯前血糖與飯後血糖的差異,一般而言,兩者差距不應超過60mg/dL,若是超過此範圍即表示飲食中的醣過量或是藥物需要調整。 調整飲食血糖仍高 應儘速與醫師討論 翁瑄甫主任進一步說明,飯後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應先調整飲食習慣,選擇升糖指數較低的食物,若飲食調整仍無法達到血糖控制標準,目前有許多口服與針劑治療可以協助患者控制血糖。其中,複方控糖筆涵蓋了多種糖尿病治療機轉,可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減少患者施打頻率,提升用藥的方便性。 近年來,醫界致力於宣導飯後血糖的重要性,呼籲患者從飯前與飯後血糖的全面性審視自身控糖成效,隨著醫藥技術的進步,許多藥物皆可以協助血糖調控,時時對照兩者數值,即時與醫師溝通、調整治療方式,進一步杜絕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293

手術後假牙卡喉嚨8天 英男子咳血求醫

手術後假牙卡喉嚨8天 英男子咳血求醫

2019-08-21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 英國一名72歲患者,因吞嚥困難又咳血送至急診,醫師原以為是下呼吸道感染,開藥後讓他回家。結果男子兩天後竟無法發聲,持續咳血,連藥都無法吞嚥,醫療團隊在其喉嚨發現假牙,推論是8天前腹部手術時患者不甚吸入。詹姆斯佩吉特醫院醫師Harriet Cunniffe在《BMJ Case Reports》報告此案例,並呼籲醫師手術前後,要確定患者假牙是否遺落。 英男子咳血求醫 折騰8天竟是假牙卡喉嚨 根據《衛報》報導,該名男子曾接受全身麻醉,取出腹部一塊無害的良性腫瘤。術後6天,他因吞嚥困難又咳血至急診,醫生檢查了男人的喉嚨背面,發現沒有異狀。照了胸部X光並抽血檢查後,研判該男子是下呼吸道病毒感染,醫生給他開了抗生素、漱口水和類固醇,然後請他回家。 兩天後男子持續咳血,聲音變得沙啞,且連藥都吞不下去。進一步X光檢查後,團隊懷疑該男子吸入某些異物而引發肺炎,送他至耳鼻喉科接受進一步檢查。耳鼻喉科檢視X光仍沒有發現異狀,只好用細管深入男子喉嚨,竟發現疑似金屬板物質。 報告指出,醫師詢問後,「患者才透露,8天前手術後,他的假牙就不見了,該金屬板上共有3顆假牙。」Harriet Cunniffe指出,患者確實罹患肺炎,但起初醫師確實忽略了患者吞嚥困難的症狀,且被X光和血液檢查誤導。 手術時假牙規範未明 醫籲醫師術前後確認 《BBC》報導,雖然假牙取出了,但患者仍要往返醫院治療肺炎,且因為持續咳血,還進行了兩次輸血治療和手術。Harriet Cunniffe建議,患者全身麻醉前,要先取出假牙,醫師手術前後,也要確定患者假牙是否遺落。目前醫院已經修改了手術規定。 皇家麻醉師學院指出,麻醉醫師通常會要患者取出假牙,因為放置人工氣道時,可能會造成假牙脫落。然而,有時醫師也會建議患者不要拿下假牙,有助保護真的牙齒。 參考資料: 1. Surgeons dislodge man's false teeth from his voicebox. 2. False teeth found in patient's throat a week after op. 3. Cunniffe HA Dentures discovered in larynx 8 days after general anaesthetic. BMJ Case Reports CP 2019;12:e230055.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271

吃出愛滋防護力! 醫師建議PrEP安心吃法

吃出愛滋防護力! 醫師建議PrEP安心吃法

2019-08-2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預防愛滋,藍色小藥丸PrEP的吃法是關鍵!PrEP(愛滋病毒暴露前預防性投藥)是國際防治HIV的重要策略,民眾正確服用可提高身體保護力,但網路上有人建議天天吃,也有人認為打算發生性行為時再吃,究竟哪一種較好呢?快看看醫師怎麼說! 愛滋新增人數下降 PrEP輔助防疫效果佳 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資料,國內HIV新診斷人口出現持續下降的趨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染科醫師顧文瑋分析,剛開始可能歸功於愛滋治療的成效,感染者治療至血液中測不到病毒量,即不具傳染性;最近則是PrEP「預防性用藥」的推動,輔助提升了整體愛滋防治的效果。 台灣是亞洲第一個以國家預算推PrEP計畫的國家,根據疾管署統計,國人自去年9月至今年年中,公費使用的人數已超過1200人,相較兩年前約300餘人,有顯著的進步。顧文瑋醫師表示,若再加上自費使用的人次約1000餘人,總共使用人次約2000至2500人,而從台灣的人口規模來看,成效優於鄰近國家如泰國和越南的2000至3000人,且使用者還在持續成長中。 老是忘記吃? PrEP天天吃,預防HIV更安心! 目前醫界認可的PrEP服用頻率,以「天天一顆」和「有需要才吃」(On-demand)較為常見。顧文瑋醫師解釋,天天一顆的服用方式,不論感染形式是性行為或靜脈注射,性行為對象是男性或女性,都可以使用,且是較容易養成習慣的方式。 至於「有需要才吃」的方法,雖然整體用量較少,WHO和「臺灣暴露前口服預防性投藥使用指引」也有提供建議的服用頻率,但相關研究僅限於男男間性行為者,且不能為B型肝炎帶原者,相對有條件限制,忘記服藥的風險也較高。 自行篩檢就能「藥」? 小心「空窗期」暴露健康危機 特別需注意的是,PrEP是藥,並非人人可服用!PrEP屬於預防性的抗病毒藥物,服用前一定要進行HIV篩檢,確認無感染才能開始服用。民眾若在未經篩檢和醫師把關的情況下,自行透過非醫院或藥局等管道購買,或從朋友分享取得藥物,可能因不瞭解自己是否罹患HIV、肝腎功能好或壞,貿然服用而造成本身慢性病的惡化。 而在篩檢部分,顧文瑋醫師表示,目前疾管署推行的自我篩檢計劃,不論是血液篩檢或唾液檢測都為第三代,僅檢測抗體,民眾處於急性HIV感染卻未被檢出的空窗期可長達90天,一旦自行購藥服用,又未定期回診追蹤,長期誤食恐產生抗藥性。國外研究就發現,空窗期服用PrEP的人,約有2成會產生抗藥性;台灣也有發現相同的情況。 對此,顧文瑋醫師建議,民眾至醫院進行第四代HIV檢驗,空窗期較短、約28至45天,較適合作為PrEP使用時機的評估。而若確定HIV陰性,且經醫師評估可服用PrEP,民眾後續更須進行定期追蹤,一般而言,三個月進行一次性病相關篩檢,半年進行肝功能評估,一年檢驗病毒性肝炎的情形,以確認服用過程中是否有副作用等情形的發生。 預防HIV工具多 PrEP+保險套防疫更給力 顧文瑋醫師強調,目前HIV預防方式很多元,除了PrEP,還有PEP(暴露愛滋病毒「後」預防性投藥)和保險套等,都非常有效且不相互牴觸,民眾可以依照自己的風險評估,選擇適合自己的預防方式,好好地做好預防工作,遠離HIV的威脅。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283

水上活動戴隱眼好惱人 玩家求助近視雷射

水上活動戴隱眼好惱人 玩家求助近視雷射

2019-08-21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臨床上常見潛水、衝浪愛好者,在水下戴隱眼不適,甚至戴隱眼戲水造成感染,以至於長期無法從事水上活動,進而求助近視雷射手術。眼科診所院長廖家慶醫師提醒,從事近視雷射術前應謹慎評估,確認眼睛狀況合適再手術,也可選擇秋冬紫外線較低時手術,有助加快恢復,並盡量避免在復原期傷口碰水,才能迅速重拾水上活動。 戲水別戴隱形眼鏡 寄生蟲感染恐失明 廖家慶醫師指出,戲水時盡量不要戴隱形眼鏡,因為海水、游泳池,水質難保乾淨,可能有寄生蟲、細菌,加上戲水時戴隱眼時間較長,若感染恐出現紅眼症,甚至阿米巴寄生蟲感染,嚴重可能失明。醫師就曾遇過一些嘗試近視雷射手術的患者,是因為過去戲水戴隱眼而感染。 近視雷射手術 術前評估超重要 想做近視雷射一定要術前評估,廖家慶醫師表示,會先了解患者手術動機,常見是工作時不能戴隱形眼鏡,如櫃姐、警消和演藝人員;也有許多人從事水上活動,不方便戴眼鏡;還有些人是眼睛偏乾、過敏,不適合戴隱眼,都會來諮詢近視雷射手術。 再來需評估患者的眼睛狀況,檢查眼部有無發炎感染、眼角膜厚度、散光、近視度數和瞳孔大小等,都與術後安全、療效有關。廖家慶醫師提到,其診所就花費很多時間進行術前諮詢,包含近視雷射原理、手術優缺點比較等衛教,再仔細用儀器幫患者的眼睛健檢,與患者討論後,經醫師評估適合才能手術。 近視雷射手術分兩類 每人各有理想術式 台灣近視雷射手術主要分兩類,廖家慶醫師說明,一種是眼角膜表層手術,像是PRK或SMART TransPRK手術,其優點是用雷射切割表層眼角膜,術後眼角膜厚度保留較多,角膜完整度、堅固性較好,安全度提高;但是術後恢復期較長,較有異物、疼痛等不適感。 另一種是深層雷射手術LASIK,其必須製作角膜瓣,「掀起角膜外層一層角膜瓣,再切割裡面的角膜厚度,術後蓋回角膜瓣將傷口藏起來。」因外層角膜無傷口,所以恢復期較快,疼痛感較少;但是角膜消除較多,若遭受撞擊,有極低機率出現瓣膜移位、脫落等風險,而透過飛秒雷射,角膜瓣脫位風險可降低許多。 針對近視雷射手術視力改善程度,廖家慶醫師分析,長期觀察數年後都很優良,坊間認為近視8百度以內(以平均眼角膜厚度540微米,夜間瞳孔大小6-6.5mm)比較適合近視雷射手術,但還要考量患者的眼角膜厚度等情況,有些人甚至近視一千度也可以手術。 近視雷射術後注意傷口照顧 不輕忽恢復才快 近視雷射手術後應注意傷口照顧,廖家慶醫師提醒,近視雷射雖是安全的手術,但畢竟術後眼睛仍有小傷口,術後傷口照顧很重要。手術後,消炎藥水、抗生素藥水應定時點,洗手、洗臉時也要避免眼睛碰到水,更不要撞到眼睛;另外,平時應戴太陽眼鏡,避免紫外線。 廖家慶醫師還說,近視雷射當下一定會造成部分神經損傷,有暫時性乾眼症,且術後常畏光,但隨時間會慢慢恢復,避免太陽光紫外線照射可以減緩不適,也有助傷口癒合,有些人會挑秋冬紫外線較弱時手術,傷口恢復會較快。 本區內容是由個人維護,若有不當資訊請通知客服協助處理或移除,謝謝。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3274

肋骨折斷了爆痛! 幸好「這項手術」幫上了大忙

肋骨折斷了爆痛! 幸好「這項手術」幫上了大忙

2019-08-19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熱愛自行車運動的石先生,休假與車友快樂騎乘時,為了閃躲突然衝出的小動物,不慎摔車飛了出去,導致腿部與肋骨骨折、胸部張力性氣胸,經救護車轉送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創傷團隊為石先生緊急開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部杜雄醫師表示,胸部外傷致肋骨骨折是外傷急診常見的疾病,常發生在高齡長者身上,像日常生活中的跌倒、車禍或是工地高處跌落的傷者。 長輩跌倒骨折機率高 不敢呼吸恐致肺炎 杜雄指出,肋骨骨折第一個明顯症狀,就是肋骨折斷處疼痛。嚴重的肋骨骨折導致張力性氣胸、大量出血的血胸、因無法做有效呼吸、以致呼吸衰竭的急性連枷胸、心包膜出血填塞壓迫心臟,或肝脾臟破裂出血等,可能會立即危及生命;慢性致死原因,則因疼痛不敢或無法做有效呼吸、咳痰,以致引發肺炎敗血症、或因連枷胸導致呼吸衰竭等。 治療首重止痛 肋骨固定接合術免受疼痛折磨 杜雄說,肋骨骨折的治療,首重止痛。隨著醫療進步,還可以肋骨骨折固定接合手術進一步搶救。如遭遇嚴重的肋骨骨折,像連枷胸、超過6根肋骨骨折、或超過3根嚴重移位,肋骨骨折合併血氣胸等病患,都是目前肋骨固定接合手術的適應症;尤其是連枷胸患者,肋骨固定接合手術是目前認為最佳的治療方式。 杜雄強調,肋骨骨折固定接合手術最大目的,就是減輕病人的疼痛,避免併發症發生、降低死亡率、以及縮短住院日數,有利傷患早日恢復正常生活、重返工作崗位。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251

罹患C肝誤信偏方 7旬翁膽固醇竟飆升

罹患C肝誤信偏方 7旬翁膽固醇竟飆升

2019-08-20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現年76歲的楊德雄,10年前罹患糖尿病,每3個月都會定期回診追蹤。平時重視養身、食療的他,2年前,因兩個月內瘦了兩公斤,回診諮詢糖尿病主治醫師,透過抽血合併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竟發現罹患C型肝炎,肝指數偏高並合併肝纖維化第三期。楊先生緊張不已,甚至嘗試了各種偏方治療、食療,例如一天吃5顆水煮蛋,或買坊間保肝藥,造成膽固醇上升,但病情卻不見好轉。 自知有C肝好震驚 新型口服藥物來治療 楊德雄指出,當下確知罹患C型肝炎相當震驚,回憶感染原因,懷疑恐是年輕時的醫療環境匱乏,針具消毒不全以致感染。由於過去干擾素治療副作用大,讓他抗拒治療。所幸子女們循循規勸,希望父親能接受正規治療,恰逢去(107)年10月病況符合C肝健保給付標準,開始接C肝全口服新藥治療。今(108)年4月成功治癒,目前已測不到病毒,肝功能回復正常,讓他備感欣慰。 C肝治療越早越好 降肝硬化、肝癌風險 「C型肝炎是越早治療,越快治療越好。」診治該患者的高醫肝膽胰內科主任黃志富指出,現在C肝治療方式和過去不同,治療時機短,副作用少,安全性高,且療效非常好。他鼓勵患者篩檢後自知罹患C肝,就要馬上治療。 黃志富補充,過去很多年齡較大的長者,受限藥物副作用而無法治療,但新式藥物更有效、更無副作用,現今C型肝炎患者治療不再受限年齡,他就曾幫90歲C型肝炎患者治療,最後也順利痊癒。另外,C肝治療好後,後續報告都顯示,未來患者進展成肝硬化、肝癌的風險都會大幅降低。 治好C肝別輕忽 後續追蹤要做好 「接受C肝全口服藥物治療後,我都聽從醫師的建議,並每天定時服用藥物,也沒有任何的不適感。」。楊德雄回想得知罹患C肝時,根本毫無心情打理自己;根治C肝後體力恢復、神采奕奕,兒女都感覺父親容光煥發,精神逐漸好轉。 不過,黃志富提醒,吃藥治療後,只是把源頭治好,但因為之前肝炎衍生的肝纖維化、肝硬化,後續仍要繼續追蹤,建議每3-6個月抽血、超音波檢查,不能掉以輕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222

新一代化療副作用低 90歲肺癌患者拚過半年

新一代化療副作用低 90歲肺癌患者拚過半年

2019-08-20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化學治療是肺癌不可或缺的一種療法,但患者常因不了解而害怕治療。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聖皓表示,肺癌患者就算進行標靶或免疫治療,最後仍必須銜接化療,其存活率與生活品質,才能有效改善。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檢查中心主任詹博強呼籲,吸菸或家族史、特定職業暴露等危險族群,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若異常則可透過氣管鏡超音波進行病理切片,有助後續診斷和治療。 肺癌治療多元 化療無可取代 根據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包辦台灣男性、女性癌症死亡率第一名,共奪去9,372條寶貴生命。針對肺癌治療,林聖皓醫師說明,確診腫瘤和期別後,以手術為優先考量,其5年存活率最高;如不能手術,通常癌細胞已遠端轉移,必須依細胞型態分成小細胞癌和非小細胞癌,其中又以非小細胞癌的肺腺癌治療進展最多。 林聖皓醫師進一步解釋,肺腺癌確診後,會再針對腫瘤進行基因檢測,如常見EGFR、ALK等「驅動突變」(Driver mutation),來決定可否使用標靶藥物;而不適用標靶藥物的患者,過去只能進行化學治療,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某些患者也可合併免疫療法。 基因突變患者 對化療反應更好 雖然標靶藥物、免疫治療進步,但林聖皓醫師強調,2000年美國期刊Clinical Lung Cancer研究(ECOG 1594 study),奠定化療對於肺癌治療的基礎。許多標靶治療的患者,待藥物抗藥性出現或反應不佳,最後仍須接受化療。他坦承,不能保證治癒肺癌,「但所有可能治療的藥物都要嘗試,患者的存活期、生活品質才能改善。」如果只單獨使用標靶藥物,較難存活超過2年,且有基因突變的患者,對化療的反應通常更好。 至於一般民眾常擔心副作用,醫師澄清,新一代化療藥物,副作用減少,配合止吐劑等藥物,90%以上患者不會經歷噁心、嘔吐等副作用,治療效果也提升。且施用單一化療藥物時,副作用不見得比標靶藥物高。他舉例,臨床上就有一名90歲患者,身體狀況還良好,也願意接受化療控制病情,治療期間已超過半年,並無顯著副作用。 肺癌高危險族群 低劑量電腦斷層揪病灶 肺癌早期發現,治療效果佳,但該如何早期篩檢?詹博強醫師指出,x光、抽血等檢查,檢出率都不高。而低劑量電腦斷層針對危險族群,可降低20%死亡率,檢查一次約等同10-20張X光片的輻射量,已被推薦為癌篩工具。根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共識宣言」:年齡介於55-74歲,抽菸史超過30包/年;有肺癌家族史、特定職業暴露的民眾,可以諮詢醫師,考慮接受肺癌篩檢。 抽菸、基因、空汙、油煙、化學物質暴露都是肺癌危險因子,其中抽菸影響最大。然而不抽菸女性,罹患肺腺癌的機率不比男性低,可能是油煙、空汙等危害。詹博強醫師鼓勵,若經濟許可,婦女朋友可自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 支氣管鏡超音波診斷 採檢肺癌更安全 若不幸發現可疑病灶,需進行病理切片獲取檢體。詹博強醫師指出,肺部屬於海綿狀組織,檢體取得較困難,傳統肺部穿刺有2-3成機率引發出血、氣胸,嚴重甚至會死亡。「但支氣管鏡超音波,可到達肺部深處獲得檢體,並減少穿刺風險。」他強調,檢體量對於肺癌的個人化醫療相當重要,根據支氣管鏡超音波臨床經驗顯示,其檢體量都足夠作後續診斷,且有健保給付。 林聖皓和詹博強兩位醫師呼籲,民眾除避免致癌因子,危險族群應積極篩檢,而癌友更要勇敢接受所有治療,不要輕言放棄。 本內容僅提供相關疾病之醫學及衛教資訊。關於您個人健康狀況或疾病治療方面的問題,建議您應向醫護人員諮詢專業意見。 參考資料: 1. Clin Lung Cancer. 2000 Aug;2(1):21-2. Phase II and III trials: comparison of four chemotherapy regimens in advanced non small-cell lung cancer (ECOG 1594). Fisher MD, D'Orazio A.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114

該不該拔智齒? 醫:這些情況拔除較妥

該不該拔智齒? 醫:這些情況拔除較妥

2019-08-18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檢查牙齒時,有時醫師會建議拔除智齒,究竟有沒有這個必要呢?高醫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邱日宥表示,拔除智齒能避免包括牙周病、齲齒、牙冠周圍炎,以及齒源性囊腫、或者腫瘤等發生,若遇上相鄰牙齒要製作假牙、或治療無法解釋的疼痛、以及下顎骨斷線經過處,也都建議拔除智齒較為妥當,若智齒不處理,很有可能會造成很多問題。 人類智齒 就是退化的第三大臼齒 邱日宥指出,智齒就是所謂第三大臼齒,隨著飲食精緻化,使得顎骨生長逐漸往窄小方向演進,以至於成了退化的器官,有研究分析指出,人類只需要兩大臼齒,就能達到咀嚼效率。第三大臼齒則又分為阻生的智齒、或者位置異常。 並非每個人都是適合拔智齒 需審慎評估 邱日宥強調,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拔智齒,像是年紀較大的長輩、病人同時有很多全身性的問題,或智齒的位置會對周圍組織造成破壞等,就得進一步考量處理智齒的問題。當智齒非得拔除時,醫師需事先了解評估可能伴隨而來的問題,像是會不會造成第二大臼齒牙齒搖動度增加、術後第二大臼齒敏感、術後下齒槽神經感覺分布區域感覺異常可能性、術後口鼻竇相穿通之可能性,甚至造成術後腫脹等。 拔智齒前與醫師詳加討論 避免引發併發症 邱日宥提醒,拔除智齒看似簡單手術,背後仍得考量併發症等許多因素;因此,在拔除智齒前,都應先接受醫師評估,透過與醫師的詳細討論,瞭解可能產生的併發症,才能安心進行手術,也確保手術安全。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239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