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翻轉肺癌 免疫療法打破治療僵局

翻轉肺癌 免疫療法打破治療僵局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2013年肺癌被列為免疫療法的適應症,讓晚期肺癌病患絕地逢生。過去若無法開刀,晚期肺癌患者存活期僅不到半年,而就算有了化療也僅能延長壽命至一年。不同於傳統治療邏輯的免疫療法可喚起自身的免疫細胞對抗癌症,為晚期肺癌患者開啟另一線生機,有了延續生命的機會。 從化療、標靶到免疫療法,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看到了更大療效、更延長病患壽命、以及更少副作用的醫學進步成果。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肺癌長居癌症死亡率第一位,主要原因為肺癌具有不易早期發現、容易轉移的特性。肺癌可分為2大類型,一是小細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病人的10%以下;另一個是非小細胞肺癌,占肺癌病患的90%以上,非小細胞肺癌依照細胞型態又可分為肺腺癌、占所有肺癌病人的65%,鱗狀細胞癌約占15%、大細胞癌約小於10%。 新光醫院醫療副院長、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指出,小細胞肺癌體積增加1倍,只要短短的29天,往往在腫瘤還很小、確診為小細胞肺癌的同時,就出現癌細胞轉移,跑到腦部、骨頭、淋巴系統等,連開刀都來不及,主要只能以傳統的全身性化療治療。和抽菸有關連性的大細胞癌體積增加1倍約費時80到90天,同樣和抽菸有關的鱗狀細胞癌則是90天;而肺腺癌以女性居多、與抽菸比較無直接關聯性,卻和空氣汙染、廚房炒菜油煙、焚香拜拜等因素有關,體積增加1倍需要150天。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強調,免疫療法不管是用於第一線、第二線,或是單用、併用化學治療,都已具有更多選擇。 接受基因與PD-L1生物標記檢測精準對抗肺癌 高尚志表示,肺癌可分為4期,1到3A期可以考慮開刀,而且愈早期開刀效果愈好;3B到第4期則不建議開刀。高尚志指出,現在肺癌已經進入精準治療的時代,國內最常見的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分類為: 1、具有特定基因表現的非小細胞肺癌以標靶藥物為主 病患先檢測體內有無基因突變,檢出有EGFR(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基因)突變、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突變、ROS1(原癌基因受體酪氨酸激酶基因)突變,則可接受標靶藥物治療。據統計,台灣肺腺癌病患中有5到6成可檢出EGFR突變,4到5%可檢出ALK突變,另外還有1%的ROS1基因突變病患。但標靶藥物平均一年會出現抗藥性,即使用到第三代的標靶藥物,也可能會在9~10個月出現抗藥,所幸在免疫治療問世後,患者可以考慮免疫療法或是免疫療法併用化學治療。 2、沒有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則要測量癌細胞蛋白質PD-L1表現量,若表現量≥ 50%可以考慮第一線單用免疫療法,若表現量<50%則可以考慮第一線使用免疫療法併用化學治療。 高尚志以癌細胞是壞蛋為例解釋免疫療法的作用方式,過去的壞蛋身上刺龍刺虎、有明顯的識別標記,但現代的壞蛋外觀並不突出,不但善於偽裝還廣結善緣,和人體內的免疫系統稱兄道弟,逃避免疫細胞的攻擊。陳育民則舉例,癌細胞活化過程中產生的PD-L1就像是一把鑰匙,而T淋巴細胞上的PD-1像是鑰匙孔,一旦鑰匙插進鑰匙孔中T淋巴細胞就會凋亡,而免疫療法就是阻斷PD-L1和PD-1結合。 高尚志以壞蛋比喻癌細胞,而免疫療法就是喚醒免疫系統,阻斷壞蛋和免疫細胞稱兄道弟。 陳育民說明由於免疫療法是喚醒病患本身的免疫系統,讓自身的免疫細胞去對付癌細胞、所以副作用相對輕微,不像傳統化療或是標靶藥物是利用藥物成份去殺癌細胞,所以會有骨髓抑制、白血球下降、神經毒性、口腔黏膜發炎等等副作用。但當免疫力活化過頭時可能會出現類似自體免疫疾病的症狀,像是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腸炎等。 越早使用免疫治療效果越好   陳育民指出,因為經過化學治療後免疫力會變差、且腫瘤也可能會變異,因此建議最好是可以在第一線、越早使用免疫療法效果會較好。但目前,免疫治療只對約2成的肺癌病患長期有效,即使現在已有蛋白質PD-L1表現量以及腫瘤突變量(Tumor mutation burden, TMB)檢查,但仍有2到3成病患接受免疫療法之後,在3個月內快速惡化,也就是說其餘的5成病患,病情的變化會介於3個月到2年之間。 陳育民強調,目前比例約一半的肺癌病患,能有更好的預後,未來還要更精準的對照出免疫藥物與生物標記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提升治療成效。 陳育民強調免疫治療是「精準治療」,目前醫界一致的共識是PD-L1表現量≥ 50%的患者可以單獨使用免疫療法治療,若PD-L1表現量較低者則建議搭配化療,表現量越低化療的比重越重。PD-L1表現量為目前主要的篩選機制,但與治療成效並非絕對相關,因此免疫治療與對應生物標記間的關係仍持續在釐清中,未來必須更加精準的對照出免疫藥物與生物標記之間的關係,才能透過檢查生物標記、進而找到免疫治療療效最好的病人。( 來源:良醫健康網 )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253/

一時「性起」不想孕 最後防線怎麼做?

一時「性起」不想孕 最後防線怎麼做?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根據統計,每年的9月是墮胎高峰,因為有不少年輕人在暑假期間,因為一時「性起」而偷嚐禁果,在沒有避孕措施下,一不小心就懷孕了,因而在慌亂之下,而去選擇墮胎。其實,目前也有事後避孕藥能夠預防懷孕,可以做為最後防線。在暑假期間,年輕男女出遊機會增加,若是沒有做好事前避孕,或是抵擋不住激情下發生性行為,即可服用事後避孕藥,以免發生意外懷孕,還得要去墮胎! 21歲女大生意外懷孕 承受巨大身心壓力 臨床上,是有不少年輕女生因為和男友一時「性起」而懷孕的案例!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葉長青表示,門診中,曾有一名21歲女大學生,於暑假期間來就醫,發現懷孕了,超音波檢查都很正常,但卻直掉眼淚,不知下一步該怎麼走,雖然在懷孕24週前都可以引產中止妊娠,但是女性卻會承受巨大的身心壓力 意外懷孕女性 54%選擇人工流產 根據研究顯示,在意外懷孕的女性中,有54%選擇人工流產!葉長青醫師指出,流產的方式依懷孕週數會有所不同,7週以下選擇中止懷孕,可吃RU486加上子宮收縮劑讓胚胎自然排出,此種非侵入性方式,較不會有手術併發症。7至12週有2種方式,以陰道塞藥或口服子宮收縮劑,成功率有8成5,或是進行子宮擴刮手術將胚胎吸出。超過13週以上的中止妊娠因為出血量較多且所需時間較長,一般建議住院處置與給藥。 人工流產後遺症多 心理問題大於生理問題 葉長青醫師進一步指出,進行人工流產時會有出血與感染的風險。子宮收縮不好則出血多,若抵抗力弱加上休息不夠,恐會子宮發炎,而手術器械進入子宮,少數也可能會有子宮穿孔的風險;重覆3次以上的子宮擴刮手術墮胎,子宮可能會沾黏,日後增加不孕的機會,甚至子宮頸閉鎖不全而易早產。然而,人工流產最常見後遺症與併發症,仍是心理問題大於生理問題! 預防玩出「命」來 避孕方法有3大方向 所以,做好避孕措施,才不致一時「性」起玩出「命」來,而造成遺憾。而目前有哪些避孕措施呢?葉長青醫師說明,目前避孕方法有3大方向,1.阻擾排卵,抑制排卵有事前避孕藥及事後避孕藥,可抑制與延後排卵時間,2.阻擾受精,使用保險套,或是結紮避免受精,3.避免受精卵著床,可使用子宮內避孕器。當然,最好方式是不要發生性行為。 事後避孕藥有2種 須由醫師評估服用 曾有研究顯示,多半性行為是臨時起意,尤其是青少年易在氣氛佳、燈光美時發生性行為;因此,有不少女生會服用事後避孕藥來預防懷孕。葉長青醫師強調,事後避孕藥目前分為2種,一為高劑量黃體素,另一種新型事後避孕藥則是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在國外屬於非處方用藥,藥局就可買到,但台灣目前未允許,須由醫師評估後處方用藥,以防濫用與不適當性行為發生。 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副作用低 越早吃越好 葉長青醫師分析,傳統高劑量黃體素副作用有脹氣、噁心與嘔吐,而新型事後避孕藥副作用較低;另外,根據研究顯示,在無防護性行為後24小時內,服用傳統高劑量黃體素事後避孕藥,1000人中有25人懷孕,而服用新型的事後避孕藥則是1000人中有9人懷孕,新型事後避孕藥成功機率較高。至於令人在意的服用時間,一般在性行為發生24小時之內使用成功率可達8至9成,傳統型事後避孕藥於72小時成功率下降到5至6成,而新型仍可保持較高的避孕成功率。但不論何種避孕藥,都要在性行為發生後越早服用效果越好。 避孕最好是事前做好雙重防護 男戴保險套、女服避孕藥 葉長青醫師強調,女性如果與另一半關係穩定,且有規則頻繁的性行為,要避孕最好是能做雙重防護:男性戴保險套,女性服用一般事前避孕藥。事後避孕藥應為緊急不得已的狀態下使用,因為重覆性不規則使用事後避孕藥,可能會產生服用事後避孕藥後的副作用,如不規則出血、噁心、嘔吐等。然而,百密難免一疏,當一般避孕方式失敗時,例如保險套破洞、女生剛好忘了吃事前避孕藥,這時就最好是能及早服用事後避孕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231/

妙齡女郎腰變粗 竟因晚期卵巢癌作怪

妙齡女郎腰變粗 竟因晚期卵巢癌作怪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有位20多歲的小芬,平常不愛運動,四肢體型偏瘦,但大學畢業後,卻逐漸變成小「腹」婆,腰圍越來越粗,起初自我安慰,是因為久坐不動導致;但近半年來,經常脹氣,鬧肚子疼,至腸胃科就診,用藥不見效果,至婦科檢查,接受進一步檢查,竟是晚期卵巢癌作怪。 馬偕醫院婦產部婦科癌症學科主任張志隆指出,卵巢癌為常見的婦癌之一,整體來說,患者年紀偏大,大都超過五、六十歲,但最近幾年,卻發現年輕患者變多,可能與飲食西化,接觸塑化劑、環境荷爾蒙等環境污染有關。 逾五成卵巢癌確診已晚期 且一年半內就復發 張志隆主任表示,早期卵巢癌患者在接受外科切除手術之後,預後都不錯,但可惜的是,國內逾五成卵巢癌患者於確診時,都已經到了晚期,儘管對於化療的反應率都不錯,但平均約在一年至一年六個月之間就會復發。 張志隆主任解釋,卵巢位於骨盆腔深處,附近有很大的空間,一旦罹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等到腫瘤較大時,則可能出現脹氣、腹痛,以及排便習慣異常等症狀,因與腸胃疾病相似,容易被忽略,未能及時就醫。 最近幾年,女性的警覺性越來越高,不少人因為肚子痛、排便習慣改變而就醫,在診間第一句話就是「醫師,我懷疑自己罹患卵巢癌」,所幸絕大部分超音波檢查結果正常;張志隆主任說,「有警覺,這是很好的事情」。 張志隆主任強調,即使不幸罹患癌症,也不用惶恐,因為抗癌工具越來越多,包括藥物、外科手術均精進不少,晚期卵巢癌患者存活率明顯提高許多,也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 七成卵巢癌面對反覆化療噩夢 加入標靶治療可降低復發風險 治療卵巢癌,如在早期發現,最好透過手術清光所有腫瘤,但如果進入晚期,術後均建議持續接受鉑類化療,八成癌友反應不錯,但隨著化療次數增加,超過七成患者產生化療抗藥性,又再復發,對於病人來說,宛如惡夢再現,又是一次打擊。 張志隆主任說,卵巢癌復發時間越晚越好,如果術後半年內復發,則預後變差,再來一次化療,但不久後還是可能又再復發,所幸標靶藥物介入卵巢癌治療後,搭配化療,有效延長晚期患者無疾病存活期。 臨床證實,術後接受鉑類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在化療療程結束後,仍繼續施打標靶藥物,即能有效延長復發時間,甚至降低復發風險。張志隆主任說,標靶藥物可以加強鉑類化療的治療效果,進而延長無疾病存活期。 張志隆主任建議,晚期卵巢癌在手術之後,就應接受鉑類化療、標靶藥物等合併療法,至少施打標靶藥物一年六個月,只可惜,目前健保並未給付標靶藥物,必須自費。  化療療程後持續標靶治療 近八成卵巢癌體積可縮小 張志隆主任強調,在過去十年中,晚期復發型卵巢癌患者並無新藥可用,唯有鉑類化療一途,最新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治療方法,為治療帶來無限的可能。                         研究顯示,鉑類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停止化療後,續打標靶,近八成癌友腫瘤因而縮小,平均降低近四成腫瘤惡化風險,有效延後腫瘤復發,維持生命超過三年半,療效比單用化療來得優異,有機會翻轉患者人生。 以小芬來說,在醫師建議下,術後即接受化療、標靶藥物等合併療法,腫瘤逐漸變小,最後腹部超音波已經找不到腫瘤,手術迄今近兩年,定期回診,所幸並未復發。 張志隆主任說,受限於生理結構,目前在預防卵巢癌上,仍缺乏一個有效的篩檢工具,提醒女性,如果經常腹部、腹脹、排便習慣異常,務必提高警覺,到院接受檢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227/

殘酷職場!顏值越高薪水越高?

殘酷職場!顏值越高薪水越高?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你(妳)是否覺得老闆給薪的多寡與外貌是否出眾有所關連? 調查:長相出眾女性薪資多8%,其貌不揚男性薪資低13% 經美國一項統計調查指出,長相出眾的女性,比外貌一般女性薪資多出8%,而長相其貌不揚的男性,薪資更可能低於平均13%。調查結果一出,引發不少網友瘋狂討論,認為「這根本種族歧視..」、「很多長的正但都花瓶耶」、「勾引老闆可能不只漲薪水,可能連身價都漲…..」,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外貌出眾,確實會為公司提升業績或招來人客,尤其是業務性質或是餐廳、飯店一線服務生。 但反之,英國卻有另一項研究指出,長的太過出眾,也可能影響求職或升遷是否順遂的關鍵之一,原因在於長太帥,老闆或上司會感到威脅;不過相反的,具吸引力的女人較不會有這樣的負向影響。 八成面試先以外貌開始進行加減分 注重外表反應出自信人格特質 有經濟學者指出,現實社會中,確實有流傳著所謂「美貌津貼」及「醜陋罰款」的法。即便大多數人認為,美貌比不上經驗、能力、細心、勤奮等工作基本要素;但不可否認,當面試官第一眼面對求職者時,八成都先以外貌開始進行加減分。 不過,心理學家分析,其實多數會著重外表及面貌打扮的人,其能反應出有自信表現的人格特質,一個人對自己有自信,相對也能反應在工作職場上的活力及魅力。甚至有此一說:「有著個人魅力和吸引力的人可以賺更多的錢,並不是因為他們相貌好看,而是因為他們更健康、更聰明,有更好的人格特質有利於獲得更高的收入」。 職場新鮮人想更有「競爭力」 醫美預約量及諮詢量上升 國內知名美容醫美集團沈茂昌醫師表示,正值暑期及畢業求職潮的來臨,許多醫美診所也明顯感受到預約量及諮詢量的提升,診所不論整型或是微整型療程可說正式進入旺季的開始,其中又以整外的隆鼻、雙眼皮手術為主;微整則以施打玻尿酸為熱門項目。整體觀察下來,不少畢業生是想在成為職場新鮮人前,好好的打理自己,讓自己在面容上更有「競爭力」,也有部分民眾不為求職,單純是給自己的畢業禮。 不過沈茂昌醫師也提醒並呼籲畢業生及職場新鮮人,想透過整型或微整型來提升自我面容及自信心,務必要保有一個健康的心態,不過分追求潮流風向球,且在進行任何療程之前,務必多聽、多看、多比較,選擇合格醫美診所及有經驗的合格醫師、合法醫療器材(填充劑),且縱使外貌能帶來吸引力,在職場上不可欠缺的還是工作能力,畢竟加上健康的身心、高EQ、盡責、外向、情緒穩定的人,才能在職場上更加散發光芒。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198/

30歲女性有血尿以為感染 沒想到竟罹癌!

30歲女性有血尿以為感染 沒想到竟罹癌!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位年約30多歲美髮師出現血尿,但只有血尿,沒有疼痛症狀,她以為是泌尿道感染不以為意,拖了一段時間才就醫,醫師仔細檢查才揪出血尿元兇,原來是尿路上皮癌作怪,所幸經過一連串治療,病情終於獲得控制。 出現無痛性血尿 要提高警覺! 臺中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裘坤元表示,尿路上皮癌典型症狀為「無痛性血尿」,而泌尿道感染不只血尿,還常伴隨排尿疼痛、頻尿、急尿等症狀,驗尿時常發現尿液帶有細菌、白血球,兩者大不相同。 尿路上皮癌致癌因子包括抽菸、使用含馬兜鈴酸中草藥與長期接觸染髮劑等, 裘坤元主任分析,有些女性解尿後直接沖水,沒觀察尿液,或腫瘤長在上泌尿道,出血遭尿液沖淡,而這都可能延誤治療,患者確診時,癌症可能已進入中、晚期。 治療早期尿路上皮癌以手術、膀胱內灌藥為主,一旦轉移,患者就得接受化療。裘坤元主任表示,許多患者聽到要接受化療就非常憂慮,而化療有腎毒性,腎功能不好、年長的患者,更無法接受化療,偏偏許多尿路上皮癌的患者同時還洗腎,治療選項更受到侷限。 新型免疫藥物 助免疫細胞殲滅敵人 已完成第三期大型臨床試驗的Anti-PD1新型免疫藥物,為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提供了另一種治療選擇,今年並通過晚期尿路上皮癌第一期、第二期適應症。根據2017年10月出版的〈免疫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 Research)中,一項大型臨床試驗顯示,同樣是第二線治療,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後,整體存活期為10.3個月,比化療7.4個月延長許多,追蹤兩年後,接受免疫療法的患者整體存活率為27%,化療為14.3%。至於藥物反應率,免疫療法的藥物反應率為21%,化療則只有11%,兩者有明顯差異。 裘坤元主任說明,免疫細胞遇到重大威脅會發動攻擊,而癌細胞會在「PD-1免疫檢查點」進行偽裝,逃避追緝,新型免疫藥物主要針對「PD-1免疫檢查點」作用,破除癌細胞偽裝,讓免疫細胞就能馬上辨識,並主動殲滅,其藥物副作用比化療輕微,由於沒有腎毒性,腎功能不佳、年長患者也適用。但要注意的是,少部份患者用藥後可能產生自體免疫方面副作用。 避免接觸致癌因子 減少復發風險! 裘坤元提醒,尿路上皮癌治癒後,患者想減少疾病復發風險,除了定期追蹤,也要戒菸,盡量不要服用來路不明中草藥、少碰染髮劑,一有「無痛性血尿」,就要趕快看醫師、接受進一步檢查、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191/

糖尿病共同照護網 團隊照護讓糖友更安心

糖尿病共同照護網 團隊照護讓糖友更安心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 有位王媽媽過去都在大醫院看糖尿病,不僅距離遠,且每次看診人都好多,醫護人員忙東忙西,即使想問個仔細都不知要找誰問,搞得很煩躁;最近,聽鄰居林太太說,附近的診所已經取得「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認證,看診時不只有醫師在旁照料,想諮詢時也有護理衛教師、營養衛教師或社工人員能幫忙回答,看診變得更輕鬆便利了! 台灣約有200多萬名糖友,且人數有持續攀升趨勢,對醫療費用或國人健康造成極大威脅。近幾年,各地參與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認證的診所逐漸擴增,但仍有不少糖友不清楚加入糖尿病共同照護的好處。台中潭子區獲得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認證的主治醫師沈坤泰指出,糖尿病友的血糖若控制不佳,容易併發嚴重急症如中風、心肌梗塞、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神經病變等,進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最終更可能導致失能或死亡,不可輕忽! 以病人為中心 客製化控糖治療 傳統治療糖尿病患大多只由醫師看診並開藥,因醫師也忙,較難抽出時間細心衛教,沈坤泰醫師表示,現在只要經過衛福部認證通過的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診所,都有導入團隊照護模式,以病人為中心,提供病患個人化、專業化的醫療服務。 沈坤泰醫師說明,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認證診所的主要團隊成員除了醫師外,還包括護理衛教師、營養衛教師等,且專業團隊成員們會提供病患完整控糖規劃,例如提醒病患做好定期監控血糖、血壓、血脂及眼底視網膜檢查、足部神經血管病變檢查等,也會提供衛教建議與健康追蹤;並由營養衛教師提供飲食建議,透過有趣的活動增加糖尿病照護觀念;甚至不定期舉辦病友分享會、戶外體驗營等。 加入糖尿病共照網 死亡率下降四成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顯示,當病患加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認證的院所後,因為有團隊完整的追蹤照護,可使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減少四成,截肢風險則是下降五成。 沈坤泰醫師指出,多數糖友對胰島素治療有錯誤迷思,但根據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初次確診時,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約只剩下50%,且糖尿病是慢性病,幾乎不會痊癒,甚至胰臟功能每年以4%持續下降,14年後胰臟幾乎就沒有功能,故如何減少胰臟負擔,延緩退化就很重要。 避免併發症上身 適時補充胰島素控糖 因此,適時及早補充體內不足的胰島素,非常重要。沈醫師補充,很多糖尿病患者會問我一定要打胰島素嗎? 其實,胰島素控制血糖效果很好,而且補充胰島素才能讓胰臟休息,減少胰臟負擔而延緩受損,且藥量不用越吃越重,還可以降低日後併發症發生的可能性。此外,胰島素治療已相當便利,不但筆針進化到跟頭髮一樣細,施打時就像蚊子咬一樣不太痛,像前總統李登輝一天打四針胰島素,身體仍相當硬朗;而多數患者只要一天睡前打一針長效型基礎胰島素,血糖即可控制良好。 沈醫師提醒,尚未加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病友,及早加入共同照護體系,好好控制血糖,未來才能避免併發症。至於平日的照護重點,沈醫師則以20字箴言分享病友:「及早治療、規律用藥、少糖少油、天天運動,就有美麗人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192/

一不小心就骨折?!可能是乳癌細胞惹禍

一不小心就骨折?!可能是乳癌細胞惹禍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常態性跌倒骨折,竟然跟癌症有關?!一名婦女今年初因多次摔傷,大腿與左手接連骨折,到院檢查才發現,元兇竟是轉移到骨頭和小腦的癌細胞,原來這名患者早已罹患乳癌。 轉移性乳癌第四期 七成為骨轉移 「腫瘤本來就有喜歡去的地方,而乳癌腫瘤本身就是偏好往骨頭發展。」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羅若玲醫師表示,統計發現,轉移性乳癌第四期的患者中,七成病患會出現癌細胞轉移到骨頭的現象,即使是在早期癌症階段,還是有兩、三成病人會出現癌細胞轉移,而其中高達七成,會發生骨轉移。 臨床上,其實大部份初期的骨轉移症狀並不明顯,患者通常感覺痠痛才前往骨科求診。還有病患拖到骨頭劇痛甚至骨折後,這才發現,其實是骨頭已經被癌細胞侵蝕。 乳癌荷爾蒙受體陽性 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易增骨折風險 為什麼乳癌病患尤其需要注意骨骼健康呢?羅若玲醫師解釋,是因為雌性荷爾蒙本身具有保護骨質的作用,而大部份轉移性乳癌的病人皆為荷爾蒙受體陽性,而在治療乳癌時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會導致女性病患可能進入停經等低荷爾蒙的狀態,這時候患者的骨骼狀況本來就相對脆弱,如果再加上骨轉移,就會大幅提高骨折風險。 人體骨骼細胞分為成骨細胞與蝕骨細胞兩種,癌症患者一旦發生骨轉移現象,藏在骨頭中的癌細胞會刺激蝕骨細胞活化,吃掉骨骼組織,導致患者出現骨骼痠痛、甚至是骨折的現象。 「保骨針」可抑止蝕骨細胞活性 每月一次注射助保骨 目前在臨床上,治療骨轉移的藥物,也就是一般俗稱的「保骨針」,每28天注射一次,可以抑止蝕骨細胞的活性,改善患者骨骼健康及生活品質,目前已經有健保給付。羅若玲醫師補充,保骨針主要分為雙磷酸鹽類以及抗體類兩種,雙磷酸鹽類需輸注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抗體類則是採取皮下注射方式,在臨床使用上,更加簡易省時。針對女性病患,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設有婦女健康中心,整合婦產科、乳房外科等各科資源,也讓女性病患就診時,不但保有隱私,也省去了在各科間來回奔波的麻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148/

硬皮症竟與肝肺都有關聯 中醫治療從養肝著手

硬皮症竟與肝肺都有關聯 中醫治療從養肝著手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你知道很多疾病都與肝臟的健康有很大的關係嗎?西醫所說的硬皮症,是以微血管病變為主的自體免疫疾病,因為免疫失調導致皮膚與內臟器官的纖維化與失能。而依據中醫理論,硬皮症使皮膚硬化、血管硬化、肺纖維化,都與肝臟有關,就是因為肝的功能不強與變亂導致,所以要從肝臟治療,培養肝的消化酵素,促進新陳代謝,就能治療硬皮症。 即使保護很好 動作仍然很困難 中醫師李深浦曾經治療一位在紐約生活的硬皮症病人,這位病人的手腳與臉皮都硬了,無法笑,因而回台來治療。李深浦醫師指出,這位病人在冬天時皮膚會變得更硬,即使保護很好,動作仍然很困難,手指頭都無法動,伸屈困難。 額頭長硬皮症 治療好氣色都變好了 還有一位是從南非回台接受治療硬皮症;李深浦醫師說,這位台灣人住南非二十多年,治好了硬皮症,還特別送了一個駝鳥蛋給我。另有位女生額頭有個五公分凹陷的硬皮症,皮膚下不會長肉,一層皮很暗,且在擴散,經治療後不只那裡好了,整個人氣色都變好了。 肺纖維化、肝硬化 用藥治療救回一命 不只是皮膚的硬皮症,甚至肺纖維化也是肺的組織硬化,肝硬化也是。四、五年前就有位肺纖維化病人已嚴重到插管,肺功能已衰竭,結果被李醫師救回,目前還可以騎車。還有一位被宣判換肝都無效的病人,猛爆性肝炎發作還有癌指數,經由李醫師用藥治療一週就回轉,而被救回一命。 疲勞、肝功能上升、肝纖維化 及早做治療 李深浦醫師強調,肝硬化病人會出現吐血與腹水,若是出現腹水就已很嚴重;所以,發現有肝纖維化,或是人很疲勞,肝功能上升,就要保護肝臟來治療,不要等到有腹水就不容易治了。 治療硬皮症 要使肝新陳代謝 李深浦醫師解釋,硬皮症是因為新陳代謝衰退,基礎代謝都不行了,主要是肝無法將營養分解,蛋白質有吃但不代表有吸收;因此,肝的新陳代謝能夠運作很重要。治療硬皮症要使得肝新陳代謝,是要使長出新的細胞,老細胞代謝掉,硬皮症就能依此自然機制退化。 先生緣主人福 好藥是利器 「醫生有智慧,好藥是利器!」李深浦說,有醫生雖然知道硬皮症,但是要有好的藥這利器來治療更重要,所謂先生緣主人福,人海茫茫,要找到能夠治病的,有好醫生也要有好藥方。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135/

憂鬱症不是轉念就好 規律服藥是關鍵

憂鬱症不是轉念就好 規律服藥是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 近日一宗接著一宗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層出不窮,無論是民眾還是媒體,便馬上懷疑兇嫌可能有精神上的問題,甚至直接與精神病患劃上等號。醫師表示,故佈疑陣、清理現場、製造不在場證明,其都遠超過自始的暴力,ㄧ般精神病人是無法做出如此縝密的犯案計畫,因此不該隨意把凶殺嫌犯與精神病患混為一談! 別把精神病與凶嫌化等號 汙名化恐使精神病成社會隱憂  中華忘憂草身心健康促進協會創辦人、林耕新醫師表示,廣義的精神病人是大家一眼即能看出,如喃喃自語、精神狀態不佳等精神狀況,其往往不是最大的問題;看不出的精神病患者,才是真正潛在我們生活周遭最大的隱憂。而當社會事件發生,常常將事件與精神疾病作連結,不僅將精神病人汙名化,同時也讓更多看不出有精神疾病者,找到可循的方法,進而產生模仿效應;因此媒體在報導時,應呈中性且客觀,避免使用過於激烈的語言,且民眾平時應多關心身旁親友的情緒,才能預防憾事發生。 貿然停藥恐致戒斷症 5年內復發率高達9成 社會新聞案件中,即常有家屬不願讓憂鬱症患者持續服藥,使疾病因未受控制而造成憾事發生。林耕新醫師說,憂鬱症患者多因無病識感、不曉得藥物作用,或者因藥物產生頭暈、噁心、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等作用,部分甚至因感受不到藥物效果,所以導致服藥順從性差;另外,病人自認狀況穩定而自行減藥,甚至是停藥的例子更時有所聞,林耕新醫師強調,憂鬱症的治療應把握黃金90天,若中斷治療是件非常嚴重的事,其5年內復發率高達9成,且容易產生血清素戒斷症,出現類似感冒的徵狀,直到病人跑遍各科別遲遲不癒,再度回到身心診,就得重頭開始治療。 新型抗憂鬱劑通過健保給付 助減緩生理不適、降低認知功能障礙   林耕新醫師指出,過往使用抗憂鬱劑,病人不僅容易出現頭痛、失眠、噁心等副作用,也易引發認知功能障礙,導致病人在工作、學習以及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而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抗憂鬱劑即能減緩生理不適,並降低認知功能障礙發生。 林耕新醫師分享,他曾收治過一名罹患憂鬱症的女性,一開始也是服用傳統的抗憂鬱劑,因長期飽受身心理的不適,使其病況加劇,經友人介紹而至診所就醫,在服用低劑量新型抗憂鬱劑後,再度回診時,該名女性自述其腦袋變得更清楚,且病況改善效果相當顯著,現在每周也規律的前來回診,病情控制相當得宜。 不說鼓勵的話 陪伴就是最大的協助 當遇到情緒低落,或是罹患憂鬱症者,我們總會以「你要加油」、「你不要胡思亂想」、「要正向積極」、「你就是太閒」等來激勵他們;然而,林耕新醫師說,很多憂鬱症病人都已經過於努力地勉強自己,因此當我們自以為是鼓勵、關愛為出發點,告訴對方這些話,聽在憂鬱症病人的耳裡,其實都是指責及要求,進而使其更深陷在否定自我的情緒裡;因此在門診中,他不會問病人情緒低落原因,因為心理健康促進比憂鬱症防制更重要,而會詢問「你的生活有沒有發生什麼好事?」,來協助他們換個角度面對問題。 規律服藥+快樂指數量表 治癒憂鬱症關鍵                                                                     林耕新醫師說,憂鬱症儼然是現今社會的文明病,除了藥物治療外,透過快樂指數量表,讓病人每天早中晚做一件自己認為快樂的事情,並且將其記錄下來,讓自己從日常生活中治癒自己;而身旁的親朋好友,最重要的就是陪伴,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是孤軍奮戰,且不需要立刻擺脫憂鬱,對憂鬱症病人而言就是最大的協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179/

磷蝦油超夯 探索海功號遠赴南極真相

磷蝦油超夯 探索海功號遠赴南極真相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 近日坊間流傳有助於控制血脂與三高的「南極磷蝦油」超夯,加上保育團體不斷呼籲「別跟企鵝搶食物」,促使「磷蝦油」一詞在網路聲量急遽上升;其實,早在1975年,台灣就打造海功號試驗船前往南極,當時有些專家認為,海功號設備不足以應付南極惡劣環境,沒想到海功號不僅成功遠赴南極,並捕獲百餘噸南極磷蝦順利返回,最終完成「極地任務」,創下許多傲人的紀錄。 磷蝦油具有抗氧化作用 有助於心血管保健 藥師王新元曾經撰文指出,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磷蝦油針對心血管益處為改善心腦血管疾病,降低膽固醇與預防腦血栓,且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健腦益智、預防老年癡呆;他也說明,南極磷蝦漁業每年產值10萬噸,目前全世界有3億人在服用南極磷蝦油,皆因具有強力抗氧化作用與對心血管功能之改善。 高科技生態捕撈技術 符合CCAMLR規定 現今南極磷蝦主要撈捕國家則為挪威、加拿大、以色列及大陸等國。據文獻資料指出,捕撈磷蝦的國家中,挪威是利用高科技生態捕撈技術,目前已打造二艘整合移動式破冰船,可現撈活磷蝦接送至船上工廠進行保鮮處理;此外,其過程符合CCAMLR(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育委員會)之規定,透過生態捕撈技術,捕撈磷蝦以1%為上限以維持生態保育,在擁有合法捕撈許可證的條件下,能持續捕撈磷蝦來製作相關產品供消費者食用,並維護地球環境確保生態之持續性。 新鮮優質磷蝦油 「製程」極為關鍵 由於南極磷蝦的生活條件過於特殊,至今無法人工養殖,科學家也發現海洋變暖有助於磷蝦孵化,但是海洋冰層減少也讓磷蝦棲息處減少,這些或許是磷蝦減少的主要原因;另外,許多研究指出,捕撈與保存南極磷蝦的「製程」極為關鍵,新鮮優質的磷蝦油,聞起來是新鮮的海鮮味、非腥臭味並呈紅色透亮的色澤,若是有摻雜其他油質甚或是添加劣質的油,色澤就不是透紅清澈。 優質磷蝦油具有這四成分 補充保健食品應諮詢營養師 但是磷蝦油究竟含有什麼樣的成分?營養師吳佳靜解釋,好的磷蝦油產品主要有四個成分:Omega-3、磷脂質、蝦紅素與膽鹼。其中Omega-3的作用機轉有抑制發炎、降低三酸甘油酯的合成、促進極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謝。2017年美國心臟科學會建議,處方藥等級的Omega-3可以應用在心衰竭和冠心病,作為心肌梗塞的二次預防。 營養師也提醒,國人應遵循每日飲食指南,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但現代人多因生活習慣而做不到,所以正確適時的補充保健食品是需要的;不過,每種營養素都須適量攝取,但也因個人狀況而有所差異,若食用過多,人體可能無法吸收利用,不僅沒有保健到身體反而增加體內負擔,所以須謹慎挑選,並諮詢專業營養師的建議使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12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