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新手爸媽必知的「便便知識」

新手爸媽必知的「便便知識」

文/高凡淳 採訪諮詢/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耕莘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 文萬欣 新店耕莘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文萬欣指出,剛出生的寶寶,大都解不成形的軟便或略帶水狀的便便,到一歲左右,便便才會逐漸成形。一歲前,喝母奶和喝配方奶的寶寶,排出來的便便稍微不同。喝母奶的寶寶,便便顏色比較偏黃,形質屬於水水的;而喝配方奶的寶寶,便便顏色會比較偏綠,不像母奶寶寶的便便那麼水;開始吃副食品後,便便就有可能看到未消化的食物纖維,而此時腸子蠕動不像剛出生時那麼快,排便次數略少,便便會比較乾。 0至3個月.便便黃色到綠色是正常的 0至3個月的寶寶,基本上以奶類為主食,文萬欣醫師指出,喝母奶會促進寶寶的腸胃蠕動,因此相較於喝配方奶的寶寶,排便次數會比較多,形質也會比較稀,母奶中的鐵質因為較好吸收,便便顏色偏向黃色,而配方奶因會額外添加鐵質,因此喝配方奶的寶寶,便便略帶綠色,文萬欣醫師也提醒,只要寶寶便便的顏色是介於黃色到綠色之間,也就是嬰兒大便顏色卡中7至9號顏色,都屬正常現象。 便便顏色變.反應不同身體狀況 若是寶寶身體不舒服,這時便便也會反應出一些異狀,文萬欣醫師指出,0至3個月的寶寶,若是便便偏向白色,媽媽們就要擔心是不是膽汁排不出來,也就是所謂的膽道閉鎖,或是肝臟方面的問題;若是便便中出現血絲或是黏液,寶寶就有可能有細菌性腸炎。另外,文萬欣醫師也提到,越接近肛門的出血,血的鮮豔度就會越明顯,像是有些寶寶本身的便便比較硬,就可能有肛裂的問題,容易出現紅色的血包覆在硬便上;如果是腸子裡出血,因為排出來還會經過一段時間,因此血色會變得較暗紅,可能看到暗紅棕色的便便;但若寶寶是胃出血,要排出體內就需要更長的時間,因此跟著便便出來的出血顏色,就會偏向黑色。 醫師也提醒,4至6個月的寶寶,身體狀況較穩定,但因為副食品的加入,若有不適應或是過敏的反應,也可能出現血便或是拉肚子的情況。如果寶寶吃了以前沒有吃過的食物,出現上述異常的便便,媽媽們應該多留意,暫緩添加新食物。 ※原文刊載於2018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4期。 ※延伸閱讀:改善寶寶便祕7方法 ※延伸閱讀:寶寶便便出現這些顏色?要小心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愛吃奶嘴和手手怎麼辦?

寶寶愛吃奶嘴和手手怎麼辦?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國泰綜合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治醫師洪依利 嬰兒時期和幼兒階段吸吮手指和奶嘴的意義完全不同,雖然孩子的口欲期有長有短,但專業醫師建議,寶寶1歲大後應循序漸進把這兩種習慣慢慢戒除,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不再只有奶嘴和手指能滿足口欲或得到安撫了。 嬰兒階段吸奶嘴或吃手指的意義 看著寶寶吸著奶嘴甜甜入睡或是得到安撫的模樣,相信對照顧者而言是莫大的安慰,為什麼小小的奶嘴能發揮如此大的功能呢?根據佛洛依德人格發展理論指出,人格發展第一階段(0歲~2歲)稱為口腔期,也就是說,嬰幼兒透過口腔的任何動作與刺激,身心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 因為每個寶寶都是獨立個體,其天生氣質、環境適應力或照護方式等相異,「如何讓寶寶得到安撫」都需要爸媽慢慢摸索與嘗試,國泰綜合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治醫師洪依利指出,通常建議寶寶滿月後,可適時使用安撫奶嘴,滿足口腔期需求,安定情緒;差不多2至3個月大,照顧者可以發現寶寶會將小手放到嘴裡啃咬,這也是個體發展的必經之路,代表孩子的神經、肌肉、感覺等發展已具備一定的程度,能開始透過將東西放到嘴裡,認識自我與探索環境,同時也能讓寶寶得到安全感,因此建議此階段應順應寶寶需求。 簡單溝通.耐心嘗試 明白幼兒為什麼戒不掉吸奶嘴和手指的行為之後,該如何戒,相信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了! 洪依利醫師建議,幼兒不滿2歲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奶嘴漸漸遠離他的生活,例如:孩子習慣睡前吸奶嘴,在他睡著之後就偷偷把奶嘴拿開;陪伴時多和孩子說話、唱歌互動,讓他無法一直含著奶嘴等;喜歡睡前吸手指則可以穿袖子比較長的衣服將手指蓋住,或是趁他睡著慢慢把手指拿開,通常2歲大後,多能以「簡單溝通」讓孩子自動自發減少行為。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觀察孩子有什麼需求,若是睏了就哄他睡;無聊時就要陪他說說話、玩玩具、講講故事等,增加陪伴的品質,「解除需要被安撫的因素」,當然除了情緒壓力問題之外,孩子也可能是在模仿家中比他還小的弟弟或妹妹,因此唯有了解問題根本,才能真正解決痛點。 擔心病菌吃下肚?濕洗手最簡單 順應寶寶發展需求,卻煩惱孩子將附著在手上或玩具上的細菌吃下肚,是很多家長的擔憂,洪依利醫師建議,寶寶4至6個月大時,雖然喜歡把東西都往嘴裡放,但因為行為能力有限,多只能抓取自己身邊的東西來啃,哪些東西需要保持乾淨就很明確,但如果到了8至9個月大後,寶寶行動力大增,開始四處爬來爬去,接觸的東西多、病菌也多,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雙手清潔,洪依利醫師提醒,雖然乾洗手可以偶爾取代濕洗手,但很多病毒像腸病毒、輪狀病毒無法以酒精去除,所以在環境允許的狀態下,還是以濕洗手清潔手部最為理想。 ※原文刊載於2018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4期。 ※延伸閱讀:正確使用奶嘴.安撫寶寶不心慌 ※延伸閱讀:3方法‧訓練口腔肌肉力量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充沛母奶‧職場媽媽也能輕鬆達成供需平衡

充沛母奶‧職場媽媽也能輕鬆達成供需平衡

文/洪郁鈞‧黃鈺倫 採訪諮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護理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黃致琤‧ 台中樂恩診所小兒科醫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簡世華 只要乳房有脹奶感受,就以手擠奶的方式擠出,少量多次方能持續刺激泌乳,使母奶充沛。而對於寶寶,產後第6天開始,每日持續有6包重尿布,就表示有喝到足夠奶水。 不憋奶‧更豐沛 產後產假結束,準備返回職場,除了備妥吸奶器與儲存容器之外,了解職場哺乳權益也很重要,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寶寶2歲之前,若有集乳或哺乳的需求,除規定的休息時間外,雇主應提供每日60分鐘的集乳/哺乳時間,若有加班需求,當工時延長1小時以上時,雇主需再給予30分鐘的集乳時間。產後約3~7天,是建立穩定奶量的黃金期,此階段媽咪體內的泌乳激素也會從高點逐漸回復至平穩階段,坐月子期間,建議媽媽儘量親餵寶寶,啟動先天自然的泌乳機制,同時提供身體記憶該經驗,待將近回職場前,再逐步開始使用吸乳器。 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雖然每日有60分鐘的集乳時間,但泌乳機制的運作,其實不適合定時定量,因此鼓勵媽咪除了將60分鐘的集乳時間分成一天兩次之外,只要乳房有脹奶感受,就以手擠奶的方式,用5~10分鐘擠出部分奶水或引發一次奶陣,如此較能順應泌乳機制的運作、讓產量持續豐沛,也能避免脹奶太久而使FIL物質反饋給大腦錯誤訊息,進而抑制泌乳。手擠奶擠出的奶水如果來不及或不便儲存,捨棄時媽咪無需心疼,因為少量多次才是持續刺激泌乳的必要行為,若因為捨不得而憋奶,反而會讓泌乳量減少,或是容易因脹奶太久而造成乳房不適。 追奶‧持續少量多次 「累積久一點再擠,產量更多」是哺乳媽媽常見的迷思,其實,感受到脹奶後,若持續未將奶水移出,待乳房逐漸出現脹痛感、奶水流出不暢時,就可能引發乳腺管阻塞,並可能出現硬塊與疼痛,因此少量多次不只協助泌乳順利,也能保護媽咪遠離乳腺炎。職場媽媽受制於工作壓力與時間壓力,返回工作崗位時,可能會發現奶水產量減少,此時若要追回奶量,除了儘量讓自己心情放鬆之外,持續保持少量多次的擠奶模式,即便每次只有5~10分鐘(引發奶陣後,奶水流出速度降低即停止),1周內應該就可逐漸提高泌乳量。 親餵讓育兒更簡單 如果能夠選擇,依寶寶需求親餵母乳是最能達成母嬰之間供需平衡的方式,即直接透過寶寶的吸吮行為,讓母體自動調節奶水供應量;當寶寶需求增加、哺餵次數與吸吮量增加,母奶的分泌會在2~3天內提升,反之,當副食品加入寶寶的飲食中使喝奶量減少,泌乳回饋性抑制物即會協助身體調節母乳的供應量。哺乳時親子之間肌膚接觸的親密感,不但有助寶寶建立安全感,來自乳房的溫暖觸覺,以及乳頭釋出費洛蒙的嗅覺刺激,也有益於寶寶情緒的穩定與生理發展的成熟,鼓勵職場媽媽回到家還是能以親餵方式哺餵寶寶。 ※原文刊載於2018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4期。 ※延伸閱讀:如何判斷寶寶是否吃飽? ※延伸閱讀 :重返職場˙奶量不足˙提前斷奶 延長哺乳期有方法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3步驟‧有效解決育兒爭吵

3步驟‧有效解決育兒爭吵

文╱黃鈺倫 採訪諮詢╱格瑞思心理諮商所心理師黃盈霓 兩人因為相愛而共組家庭,但研究卻顯示,夫妻雙方在孩子剛出生時,反而是關係的冰點,不僅是因為雙方皆為第一次照顧孩子,若再加上育兒理念,便會造成許多育兒爭吵。 解決爭吵的方法 許多夫妻經常遇到,原本只是為了一件芝麻綠豆大的小事爭吵,後來卻演變成差點要離婚的場面,因為吵架時失去理智講出口的氣話,反而只會讓原先爭吵的本質更加複雜化,黃盈霓心理師建議,爭吵時可以把握以下三步驟: 1.管理情緒‧自我反思 爭吵時說出口的經常是不加思索的氣話,因此,黃盈霓心理師建議,爭吵後第一步應先管理情緒,並且找到可以和緩自己心情的方式,再來才能讓雙方冷靜,避免負面情緒繼續高漲,藉由一邊整理心情,一邊反思自己堅持這樣想法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有時經過自我覺察後,可能會發現也許是自己太過執著。 2.保持互動‧學習溝通 當雙方情緒緩和準備溝通時,黃盈霓心理師叮嚀,溝通時應保持眼神接觸,讓彼此認為還是很在意對方、想與對方互動,只是因為暫時找不到共識而爭吵。此外,第二步應練習傾聽,深入了解對方堅持的原因以及聽懂對方想表達的事。而學習表達也是很重要的學問,黃盈霓心理師建議,吵架後溝通的句子,儘量以「我」為主體,讓對方明白自己內心想法,例如:你剛剛說的話,讓「我覺得」不被尊重,所以我很生氣,抑或是這件事「我的想法」是……,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感受,才能有效溝通。 3.建立規則‧逐次修正 黃盈霓心理師指出,夫妻爭吵後、情緒和緩時,也是建立吵架規則的最佳時機,例如:吵架到某種程度時就不繼續爭吵,或者避免以冷戰、不溝通的方式解決。然而,我們經常面臨許多問題是當下無解,抑或是下次再提出就會繼續爭執的狀況,黃盈霓心理師提醒,若是當下無解的爭吵,那就留到下一次提出,若是下次提出依然容易引發爭端,也不應害怕吵架而逃避溝通。雙方一次又一次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會從中對彼此更加了解,或是藉由與周遭親朋好友一同討論,也能提出不一樣的想法和觀點。因此,當經過多次修正,爭吵的強度也會逐漸下降,並不會像一開始一樣激烈,會逐漸變成理性的溝通。   ※原文刊載於2018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3期。 ※延伸閱讀:爸爸們加油!用心成為媽媽的育兒戰友吧! ※延伸閱讀:育兒壓力大!媽媽心情好沮喪 ※延伸閱讀:如何避免育兒爭執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如何讓孩子雙語並進

如何讓孩子雙語並進

文‧圖/伊萊媽  雖然伊萊才剛滿五歲,但是中英文都是母語人士的程度,不過因為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居住在台灣,所以該如何維持他的英語能力,我們下了一番苦心! 興趣中培養外語能力 伊萊學習英文比較有優勢的一部分是因為爸爸是英國人,雖然爸爸有基本的中文能力,但是他從來沒有在伊萊面前說過中文!所以一直以來,伊萊的認知裡就是只能用英文跟爸爸溝通,如果父母有一方外語能力比較強,建議可以每天或每週找個時段跟孩子「固定」使用英文對話,或是比較大的孩子可以找坊間用英文授課的才藝班(非一般傳統的英文補習課程),例如:足球課、舞蹈課、美術課等,讓孩子在興趣中也能學會第二外語。 親子共讀增進交流 再來就是我非常推崇的「親子共讀」,爸媽可以在親子共讀的時間,讓孩子不僅學習語言能力,同時連品格教育也一起並進!大約從伊萊幾個月大開始,伊萊爸跟我每個晚上都會念故事書給他聽(中英文輪替,一個晚上最多五本),從一開始只有圖片的故事書,到現在整本書幾乎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五年來,每個晚上我們都是這樣做,而且每個月我也會再添購5至10本符合他年齡的故事書。 親子共讀的好處除了增進語言能力之外,也增進親子間的情感交流,每天晚上讀完故事書後,伊萊總會再親親抱抱我跟爸爸,告訴我們當天學校發生的趣事,爸爸、媽媽也可以趁這個時間表揚一下孩子的表現,或是提醒他有哪些可以做的更棒的地方! 流行歌曲學英文 另外,我也蠻建議孩子用歌曲的方式增進語言能力,當然爸媽要事先篩選一下歌詞內容,有蠻多流行歌曲的歌詞很口語化,有時候伊萊會來上一句我跟爸爸都不常使用的英文語法,十之八九就是從英文歌曲中學習到的語句。以上就是伊萊媽推薦給大家能讓孩子雙語並進的小撇步,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原文刊載於2018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3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延伸閱讀:Q力伊萊 英國爹地臺灣娘的雙語生活頻道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出生開始學教養:天然的遊樂場 花花草草真有趣

出生開始學教養:天然的遊樂場 花花草草真有趣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一年之中氣候最宜人的春天即將到來,在這個季節裡許多家庭也會安排幾趟旅遊,帶著寶寶一起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在最天然的遊樂場裡盡情玩樂。而在大自然裡除了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與天然資源外,也有許許多多的學習與遊戲題材,對於寶寶的認知、動作、感覺統合、感官刺激等發展有正向助益。 寶寶最佳的遊戲與教育環境 1.大自然充滿了數不清、玩不盡的遊戲題材,絕對是在室內遊戲所無法模擬與比擬的,例如在河邊打水漂、在田裡灌蟋蟀、用芒草編織各式各樣的動物造型等。 2.大自然中富有探索不完的新鮮事,不僅能提升寶寶參與活動的動機,也能增長寶寶的自然科學常識。例如看到蜜蜂正在採花蜜時,可以向寶寶解說蜜蜂對於大自然的貢獻、環境變遷對於蜜蜂生態的影響等。 3.大自然環境瞬息萬變、較難預測,可以藉機訓練寶寶的危機反應與處理能力,培養自我保護與適時求救的觀念。例如看到鬼針草、芒草叢等不可隨便靠近,以免受傷。 4.大自然所能提供的感覺刺激較多樣化,例如光線、風吹、溫度、聲音等更富變化性,讓寶寶學習整合更多的感覺訊息,累積更豐富與多元的感覺動作經驗,例如在沙灘上行走時,能夠保持身體平衡。 5.藉由有趣又好玩的環境探索與遊戲經驗,讓寶寶愛上大自然,並藉此傳遞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例如垃圾不落地、愛護動植物等,將保護地球的責任繼續傳承下去。 6.室內的遊樂場所通常有時間限制,而大自然環境永遠敞開大門迎接您的到來;最重要的,您隨時都可以找到免費的大自然遊樂場。 花花草草是寶寶的好玩伴 1.天然的水彩顏料:龍葵(又稱野茄子)果實 龍葵是路邊常見的植物之一,果實圓圓的像是一顆一顆葡萄,也富含了藍紫色的色素,可以試著蒐集果實並搗碎後用水彩筆沾染作畫。此外,記得小時候玩扮家家酒時,也經常用龍葵的果實做為做菜的材料之一唷! 2.最天然的射擊遊戲:蒼耳果實 蒼耳的果實像是橄欖球一般,果實外表具有堅硬的鈎刺,非常容易附著在衣服上。可以蒐集蒼耳果實做為子彈,將舊襪子套在保特瓶或鋁罐上當做敵人,向它們丟擲蒼耳果實,比比看誰能在敵人的身上留下最多的子彈! 3.最天然也最稀有的寶藏:四葉酢漿草 直到今日,每當我到戶外踏青,看到酢漿草時,都會低下身或蹲下來找找看是否有四葉的酢漿草,傳說中四葉酢漿草能夠帶來幸運。一般的酢漿草大都是三片葉子,只有極少數因基因突變而出現四片葉子,因此非常罕見,您是否看過呢?如果還沒看過,到戶外時可以帶著寶寶一起尋找,看看是否有機會一圓童年至今尚未達成的夢想唷! 寓教於自然之中 1.我是小保母:養殖多肉植物盆栽 多肉植物,如仙人掌等,照顧簡單且容易存活,因此經常被種植在室內作為景觀裝飾。帶著寶寶一起照顧多肉植物的盆栽,可以培養寶寶的責任感、時間觀念與同理心。此外,現在許多花店都有販賣各式各樣的造型花盆、裝飾品(如玩偶、柵欄、樓梯等),也可以帶著寶寶發揮創意與想像力一起設計、建造多肉植物的家。 2.小小農夫:觀光果園巡禮 現代有許多孩子,吃水果卻不知水果的原貌,先前看過一篇報導,文中提到許多小學生不知道西瓜是長在樹上還是土裡,但這也不能怪他們,畢竟現在農地越來越少,讓孩子們減少了接觸與認識的機會。而前陣子,開心農場的遊戲盛行了一陣子,許多孩子也透過這些類型的遊戲認識了水果的來源。不過,與其坐在家裡用遊戲認識水果,倒不如帶著孩子到觀光果園一探水果的真面目與成長史會更加有趣喔! 3.植物觀察家:豆類成長 如果要讓孩子認識與親身體驗植物的成長過程,最快速也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種植綠豆等豆類植物,只需要將衛生紙或棉花沾水,然後把豆類放上去,過幾天就會開始發芽,只要兩週左右的時間,就可以看到長高高並且綠意盎然的豆苗囉!   ※原文刊載於2018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3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延伸閱讀:和bobo一起探索神祕的海洋世界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肥胖問題多‧育齡婦女要保持適當體重

肥胖問題多‧育齡婦女要保持適當體重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台北美兆診所院長暨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朱大維 大家都知道肥胖對健康有不良影響,但影響究竟有多大呢?育齡婦女可得花點時間了解,好讓自己為擁有健康人生而努力,並順利孕育健康的下一代! 對於肥胖這件事,很多人都了解不是一件好事,然而真要不讓肥胖上身,卻也沒多少人能夠堅持到底,於是只能任體重計的數字逐漸增加,可是為了擁有健康,真的必須重視肥胖所引發的問題。 肥胖影響健康層面大 台北美兆診所院長暨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朱大維指出,依據我國「2013〜201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43%,其中男性比率為48.9%、女性比率為38.3%。眾所週知,肥胖是一種常被忽略的慢性疾病,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已將肥胖列為慢性疾病。 他進一步表示,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國人10大死因」就有6項與肥胖有關,肥胖對健康的影響不只是造成體能衰退,還因肥胖者較易患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膽囊疾病、惡性疾病(包括子宮內膜癌、乳房癌、大腸癌等)、高血脂症、中風、關節炎和睡眠呼吸中止等疾病,懷孕後,必然會增加罹病率和死亡率,估計孕婦死亡案例中,18%與肥胖有關。朱大維醫師強調,「面對日漸增多的肥胖孕婦,應對肥胖影響健康有更多的認知」。 他說,「從預防醫學的健康管理角度建議,體重控制的標準採以世界衛生組織(WHO)亞太地區之肥胖定義標準為依據,以身體質量指數≧23以上做為參考,以提醒亞洲人體重過重之健康危害」。 肥胖攸關女性好孕與否 由於女性肩負孕育下一代的責任,萬一有肥胖問題,在生育之路上將充滿阻礙,從孕前到產後可能被各式問題所困擾,朱大維醫師指出: ‧肥胖對受孕的影響→不易受孕 ‧肥胖對懷孕的影響→易有併發症 包括睡眠困擾、妊娠糖尿病、子癇前症、過期懷孕、血管栓塞等。 ‧肥胖對生產的影響→風險增高 包括死產、早產,以及增加剖腹產率、麻醉風險、傷口發炎與產後出血等 ‧肥胖對於寶寶的影響→健康問題多 包括:胎兒畸型、胎兒生長和發育、巨嬰與慢性病。 有心減重要注意 減重,相信是很多人的生活目標,一直努力想達成卻又可望而不可及,朱大維醫師建議,有心減重者應有以下認知: 慎選減重方式 坊間不少減重方式,但綜觀成效與兼顧健康,仍以飲食均衡與持續運動雙管齊下,才是保持體重的關鍵,也不用擔心為了快速減重,而有其他疾病或營養不足的風險。 他提醒,有心減重的育齡婦女,更要慎選減重方式,避免影響日後的懷孕與胎兒健康。 體重不是唯一指標 體重計上的數字不是肥胖的唯一指標,朱大維醫師指出,「血糖、血脂肪和體脂肪也是評估肥胖的參考指標,有人雖然體重數字降低,但三酸甘油脂仍然降不下,表示飲食仍有改善空間。建議每一季抽血驗1次指標,掌握相關指標做為協助減重的方式」。 日常生活中除了秤體重外,還有以腰臀比(當女性腰臀比超出、大於等於0.85,易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動脈粥狀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等慢性病)、體脂率(成年女子超過30%,就達到醫學上所謂的「肥胖」)檢視肥胖與否。   ※原文刊載於2018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3期。 ※延伸閱讀:孕期體重增加太多嗎?體重超重克制3方法 ※延伸閱讀:肥胖不是福‧過度肥胖者down體重需要減重術 ※延伸閱讀:懷孕初期胖太快.靠飲食運動控制體重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屬於自己的溫柔生產

屬於自己的溫柔生產

文╱黃鈺倫 採訪諮詢╱四季和安婦幼診所婦產科主治醫師暨好孕工作室國際泌乳顧問陳鈺萍 生產不是生病,回歸自然的生產模式,才是掌握身體自主權的核心價值。 溫柔生產定義 很多人看了溫柔生產的影片,會抱怨溫柔生產一點都不溫柔,四季和安婦幼診所婦產科主治醫師暨好孕工作室國際泌乳顧問陳鈺萍說,生過孩子的媽媽都知道,分娩所帶來的痛苦,會令人猙獰、聲嘶力竭,絕非外國影片美化得那麼優雅。但是溫柔生產的溫柔本質,在於主張產婦擁有身體自主權,在不影響安全的情況下,只要是配合產婦期望的生產方式,就是屬於自己的溫柔生產。 順勢生產主張低醫療介入,讓媽媽和寶寶彼此相互配合,用他們的步調生產。陳鈺萍醫師說,每當她和產婦提及順勢生產,她們都會覺得很新穎,但仔細思考過後,這不就是最自然且人性化的生產方式嗎?但為什麼到了現代,反而成為了新穎的分娩方法。她說來找她諮詢的產婦常有個想法,就是認為自己撐不過產痛、需要施打減痛分娩的藥物,當然一方面也會害怕被主張溫柔生產的陳鈺萍醫師拒絕,但她說,無論怎樣的生產方式,只要尊重產婦的意願,就是她所強調的溫柔生產。對於產痛的害怕與不了解,希望透過產前課程,讓產婦知道如何與產痛相處。 產前先準備‧生產臨危不亂 陳鈺萍醫師表示,任何的生產方式,產前的準備課程都很重要,有些孕媽咪會抱持著懷孕後全權交由醫療院所處理的心態,但是若在產前沒有事先了解,又加上生產是前所未有的經驗時,恐懼就會自然地被放大。除此之外,產前準備好、能夠安然面對恐懼的人與完全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的人受到同等的產痛時,恐懼感卻大不相同。 重新賦予生產的意義 「為母則強」,生產賦予女人勇敢的力量。陳鈺萍醫師說,當女人擁有生產的自主權,而不是全部仰賴醫療院所將孩子分娩出時,對於母職的轉換有極大的幫助。因為當我們知道自己能憑藉著自己的力量將孩子生出來,對於往後照顧孩子就不怕會有更多的挫折或磨練。 陳鈺萍醫師說,常聽到產婦與她抱怨說,先生陪產時只會滑手機,什麼事都不會做。但當先生參與了整個產程、成為主要的陪產角色,明白生命的蛻變以及了解女人的力量是從何而來時,對於日後無論是在照顧太太或者孩子方面,都更願意付出、成就感也會更大,由「被動」的參與轉化為「主動」的投入,才能使得我們真正成為「爸爸」、「媽媽」。   ※原文刊載於2018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3期。 ※延伸閱讀:好怕痛! 該選擇何種方式生產? ※延伸閱讀:生產過程紀實報導,感動登場! ※延伸閱讀:產前30天‧生產方式與分娩時機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BOBO放大鏡認識植物

BOBO放大鏡認識植物

文╱郭珮綺 採訪諮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台北植物園園長范素瑋 財團法人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雙連教會附設臺北市私立雙連幼兒園園長林梅綺 國泰健康管理敦南健康檢查中心營養科婦幼營養組組長陳葵蓉(依內文出現順序排列) 在生活中,到處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植物。例如:馬路旁邊的行道樹、公園裡的花草和樹木、農田裡的農作物、果園裡的果樹等,每一處都會有它們的蹤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好夥伴。 不可或缺‧生活的生產者 植物之所以稱為生態系中的生產者,是因為它們能夠透過行光合作用產生醣類,提供動物食物,並經由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再釋放出氧氣供給動物呼吸之用,也在氣體循環中佔有一席之地,熱帶雨林被稱為「世界之肺」就是以此而得名;若植物的數量眾多,將可以達到降溫的效果,因此在人類的居住環境中,植物是生活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保護植物‧避免遭受破壞 事實上,植物在環境中會有一定的忍受程度,造成植物滅絕的問題,主要發生於開發造成的環境變化,例如:原本為水生植物的生長地區,因人類需求將濕地填平後,造成植物生存空間限縮,無法生長、繁殖後代,因此導致植物瀕臨絕種的主要原因多是因為人為的破壞,並非溫室效應。溫室效應雖然是一種趨勢,會讓植物改變分佈情形、生長習性,但並非造成植物瀕臨絕種的主要原因。 單就台灣而言,若是針對溫室效應造成衝擊,首當其衝的會是高山地區,此地區的物種會因為氣溫上升,造成植物適合生長環境消失以致有滅絕的危機。除此之外,伴隨著溫室效應的問題,海平面上升造成低窪地區的物種必須往內陸移動,生活在沿海地區的植物,生活環境也會相對減少甚至必須遷徙,來不及遷徙的植物將可能受到威脅。目前臺灣地區野外滅絕的物種,較廣為人知的即是「烏來杜鵑」。 親近生活‧減少資源浪費 在生態系中,植物位居生產者的角色,不僅供應消費者食物,也提供特殊的棲息環境(例如讓鳥類築巢在樹上以躲避天敵),植物園園長范素瑋提到,生態教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讓孩子認識形形色色的植物,而是要讓孩子理解,植物雖然是生活中很微小的生物,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她強調,透過生態教育的方式,目的是希望可以傳達並且建構出一種人類與自然環境和平共處的生活模式;我們的生活必須仰賴甚至是無法脫離自然環境,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卻離它非常遙遠。 她舉例,「食物」和「食品」是大家最常討論的話題,從超市買到「食品」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而「食物」本身來自哪裡、生長環境、長什麼樣子,我們往往一無所知;認識植物事實上不僅能拉近與自然環境的距離,了解其中的關聯性,更能讓我們在生產食物的過程中減少浪費食物的問題,藉由這些經驗讓孩子以真實的感官親近自然,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學習接受土壤的髒、接受外觀或是氣味奇特的生物,這就是生態教育最重要的意義。   ※原文刊載於2018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3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延伸閱讀:春暖花開,帶著bobo踏青去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鐵對孕婦的重要性

鐵對孕婦的重要性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張昱凡 鐵,是孕期重點營養素之一。如果缺鐵,長期下來,將可能對母胎造成不小的影響。一般人提到「鐵質」,最深的印象不外乎「缺鐵易貧血」,而且女性受影響的比例較高。 鐵對人體的作用 張昱凡營養師表示,鐵質在人體的作用,不只是製造血液、運送氧氣而已,還肩負著促進能量製造和情緒管理等等功能,說明如下: 1.造紅血球供氧 鐵質是生成血紅素的成分之一,而血紅素為紅血球的成分之一。血紅素可與氧氣結合,再透過紅血球的移動,把氧氣運輸至全身組織。 2.協助提供能量 鐵質在體內會合成多種酵素,有助於能量的代謝與提供,進而能幫助人體肌耐力與免疫力的提升、強化。 3.穩定情緒管理 除此之外,鐵質更與腦組織相關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的合成關係密切,而這兩類物質會影響人的情緒管理,若分泌量足夠,有助於情緒穩定、心情愉悅及有活力。 對孕婦的重要性 根據衛福部「國人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建議成年女性的每日鐵質攝取量為15mg;針對孕婦,到了懷孕第三期(甚至延伸至哺乳期),還要額外補充30mg的鐵質,等於每日鐵質總攝取量為45mg。 孕婦之所以需要攝取比較多的鐵質,主要原因如下: 1.隨著胎兒成長,會需要愈來愈多的鐵質。而胎兒此時從母體獲得的鐵質,可延伸提供至嬰兒6個月內所需,沒有問題。 2.從懷孕開始,母體的血流量增加(愈到後期愈多),促使血液濃度被稀釋,導致血液內血紅素降低,因而需要較多的鐵質。 3.等到進入生產階段,產婦分娩過程中可能流失大量的血液,連帶也會流失鐵質,因此更需要補鐵。 對母體與胎兒的影響 缺鐵的狀況,對母體的影響最大,進而會導致胎兒發育問題,甚至可能擴及到出生後的成長。 母體 一般常見症狀如:疲倦、虛弱、心跳加快、蒼白、匙狀指(趾)、暈眩、呼吸急促等;少數病情較嚴重者,則易影響其他功能,如:記憶力減退、運動耐力下降、免疫力降低、頭痛、耳鳴、體溫調節異常、腿不寧症、異食症等等。 懷孕期間,若有較嚴重的缺鐵性貧血,則有較高的早產風險。到了生產之際,還可能影響分娩耐受力(難以忍耐宮縮、疼痛等),以及易發生產程出血量增多等狀況,嚴重時還可能有生命危險。 胎兒 由於母體缺鐵,連帶會影響到胎兒能吸收的鐵含量。當胎兒無法獲得充足的鐵質時,可能會發育不良、體重偏低,嚴重時可能缺氧,甚至胎死腹中。就算順利出生,也可能有某些生理部位的功能問題,進而容易有免疫力弱、運動協調性差、情緒不穩定等情形;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還可能影響未來的學習狀況。   ※原文刊載於2018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3期。 ※延伸閱讀:孕婦缺鐵.恐致胎兒腦部缺氧 ※延伸閱讀:補充鐵質方法大不同 ※延伸閱讀:掌握孕期補鐵方程式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