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老二出事先怪老大?3個月大男嬰遭氣球繩繞頸險窒息,媽疏於照顧卻反怪幼女!

老二出事先怪老大?3個月大男嬰遭氣球繩繞頸險窒息,媽疏於照顧卻反怪幼女!

文.整理/林俐佩 嬰幼兒居家安全是許多爸爸媽媽重視的議題,因為只要稍稍不留神,就很有可能釀成難以挽回的意外發生。前幾日,在中國福建泉州地區,就差點發生因媽媽疏於照顧,險讓3個月大的兒子被氣球繩繞頸,以致窒息身亡的案例。 根據陸媒報導,事發當時,該名媽媽為清洗茶具,遂獨留年幼的女兒,以及年僅3個月大的兒子在客廳,該名媽媽還將一漂浮氣球(的繩子)綁在兒子的腰上,並將兒子放置在沙發上,讓兒子自己玩耍,女兒則待在一旁看電視。 (媽媽為清洗茶具,獨留幼女及男嬰在客廳,險釀成意外。圖/翻攝自香港01) 弟弟突被氣球繩繞頸,姊姊大聲呼救媽媽卻沒聽見 不料,在該名男嬰躺在沙發玩耍時,卻不小心從沙發上滾落,氣球的繩子也恰巧纏繞住男嬰的頸部。而一旁的姊姊在聽見弟弟發出異常聲響後,也立即上前查看,察覺情況不對勁,便一邊拉扯弟弟、一邊呼喊媽媽。 然而,姊姊的呼救聲卻被媽媽清洗茶具的水聲蓋過,所幸最後媽媽及時趕到客廳,解救男嬰免於窒息。 (姊姊發現弟弟有異狀,趕緊呼救媽媽。圖/翻攝自香港01) 見老二出事先罵老大!網友批:不稱職的媽媽 事後,該名媽媽表示,當時的她在不清楚事發經過的狀態下,還責怪女兒:「弟弟掉到地上都沒叫媽媽!」,在查看監視器後,才知道原來女兒有呼喊她,只是自己沒聽到。 不少網友也對於這位媽媽「老二出事卻先責怪老大」的行為,感到極為不滿,認為是媽媽疏於照顧在先,發生意外時,卻先將錯誤推到女兒身上,實在令人無語,紛紛留言替女兒打抱不平。 「罵老大幹嘛,無語,沒那個精力就別生老二」、「這個當媽的不稱職!自己不看好小孩,把責任推給大女兒」、「無語,要是出事,老大會被恨一輩子吧」、「這麼小的孩子把他一個人放在沙發上,還指望那麼小的姊姊看著?」,更有網友留言:「想知道這個媽媽跟女兒道歉了嗎?」 (媽媽表示,她還責怪女兒事發當時並未呼喊她。圖/翻攝自香港01)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羊水可保護胎兒,羊水量則為評估胎兒健康指標,過多或過少都不好!

羊水可保護胎兒,羊水量則為評估胎兒健康指標,過多或過少都不好!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王晨宇 羊水可以保護胎兒,免於受到來自外界的震盪所影響,讓胎兒安穩長大!不過,當羊水的吸收與生成造成失衡時,無論過多或過少,都與胎兒健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羊水量的多寡可做為胎兒健康評估指標! (羊水量的多寡可做為胎兒健康評估指標。) 當羊水破了,就表示寶寶準備要出來爸爸媽媽見面嘍!但在破水之前,羊水不只負有保護胎兒的重責大任,還可利用羊水評估胎兒健康,但羊水究竟從何而來? 羊水來源.依階段而有不同 羊水,是指羊膜腔內的通透液體,圍繞在胎兒四周,在懷孕的過程中,是維持胎兒生命非常重要的物質。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王晨宇指出,羊水的來源依胎兒發育階段有所不同: 初期:由母血經由胎盤,通過絨毛膜與羊膜滲透進入羊膜腔中形成羊水;當胎兒循環建立後,胎兒體內的水分及小分子物質等,可以透過胎兒皮膚,形成一部分羊水。另有研究發現,早期羊水可能由羊膜的上皮脫落細胞分泌而來。 中後期:胎兒尿液成為羊水的主要來源,加上呼吸系統、胃腸道、臍帶、胎盤表面所分泌的成分,也是羊水的來源。隨著吞嚥功能、腸胃道和泌尿道發育到一定程度,胎兒能產生自然吞嚥的反射動作,將能透過消化道吞嚥羊水,且經由胎兒泌尿系統排泄出尿液,使羊水量保持在平衡狀態。他補充,「胎兒透過呼吸與吞嚥羊水,鍛鍊肺部的呼吸能力,刺激肺泡成熟與擴張,為出生後自行呼吸做準備」。 羊水3大功能 王晨宇醫師表示,可從3大面向來說明羊水對於胎兒提供的協助: 物理性 在來自外部力量衝擊時,羊水可發揮緩衝的作用,減少外力的衝擊,避免讓胎兒受到擠壓或影響肢體發育;增加胎盤表面積;幫助保持子宮內的溫度恆定。 功能性 胎兒藉由吸入羊水至肺部的動作,練習吞嚥、呼吸的功能,為出生後要開始用肺部呼吸空氣和進食做準備。另外,因羊水撐開厚實的子宮壁,提供胎兒生長發育時所需的空間,讓胎兒在子宮內可自由移動,透過活動可幫助肌肉骨骼生長。 恆定性 維持子宮頸的長度與硬度;因羊膜壁貼在子宮壁上,所形成的屏障可預防外界細菌的感染,減少宮縮的發生。 他補充,在生產陣痛時,羊水囊的傳導壓力也可協助擴張子宮頸,並對產道產生一定的潤滑作用,幫助胎兒更容易娩出。另外,羊水內含的物質,在進入產程時,能促進子宮收縮,加速產程進展。 羊水.做為診斷工具 王晨宇醫師指出,「羊水還能做為診斷工具,待細胞成熟、羊水量穩定時,可進行羊水檢查,從羊水中找到胎兒剝落的細胞,經細胞培養後進行染色體或基因突變分析」。 (測量羊水主要是透過超音波測量。) 以超音波測量羊水量 羊水量,則是隨著妊娠週數增加而呈現動態變化,12週時約有50c.c.,妊娠中期約300、400c.c.,直到36到38週間,羊水量會達到約1,000c.c.左右,此為羊水量的最大值,過了預產期,羊水量逐漸減少。 由於羊水量的多寡可做為胎兒健康評估指標,因此,必須測量羊膜腔內的羊水量判斷多寡,王晨宇醫師表示,測量羊水主要是透過超音波測量,方式有二:一是「羊水指數(Amniotic Fluid Index, AFI)」,二是單一最大羊水深度(Maximum vertical pocket, MVP)。 他解釋,將孕婦的肚子以肚臍為中點,分為四個象限,分別測量各個象限內的羊水最大垂直深度,然後將四個數字相加,以公分為單位,即為羊水指數,一般的羊水指數以8~24公分為正常範圍。至於最大羊水深度,則是測量單一最大羊水囊的垂直深度,3~7公分為正常羊水量。王晨宇醫師指出,「多胞胎不適用羊水指數,而是測單一羊水囊的最大垂直徑」。 他補充,正常狀況下,通常會量測兩次,一次在妊娠20週,36週時再量一次。除了量測羊水外,還會配合胎兒監測評估整體狀況,後續再視其他症狀加以追蹤。 王晨宇醫師強調,「羊水必須控制在合理範圍內,過多過少都容易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同時也反應出胎兒可能有了某方面的問題,甚至連帶母體健康亦受影響」。 羊水過多 王晨宇醫師表示,羊水指數≥24公分為羊水過多(MVP ≥8公分),又分輕中重等不同狀況:25~30公分為輕度、30.1~35公分為中度、>35.1公分為重度。「因測量方式與標準之差異,整體而言,羊水過多發生率約為1~2%,但50~60%找不到原因」。 羊水過多程度 他指出,造成羊水過多的可能原因如下: .生成太多:尿液生成量太多,多因孕婦有妊娠糖尿病所致,血糖高,導致胎兒血糖增高,產生滲透性利尿,以及胎盤胎膜滲出增加有關。 .吞嚥太少:調節羊水量的方式是:胎兒吞食羊水,經消化吸收後,再以小便方式排出。若胎兒無法吞嚥羊水,羊水就會過多,可能原因為胎兒有唇顎裂、食道發育不全、十二指腸閉鎖、無肛症等。另外,神經發育有狀況而少吞嚥的動作,也會出現羊水過多,如:胎兒患有無腦兒、脊柱裂時,即屬此一狀況。 .胎兒心肺功能發育不全:因循環系統不好,導致羊水量多。 .同卵雙胞胎:同卵雙胞胎中,若有一個出現羊水過多,另一個則是羊水過少,即為罕見的「雙胞胎輸血症候群」。 .子宮內感染:包括:巨細胞病毒、微小病毒或弓漿蟲等。 .胎兒母體間出血、Rh陰性溶血病:除了造成胎兒貧血,也可存在羊水過多的問題。 .胎盤異常:胎盤有絨毛血管瘤附著,有時也可引起羊水過多。 王晨宇醫師表示,「由於50~60%找不到造成羊水過多的原因,因此,後續密切觀察很重要,一般而言,若無合併其他異常,多能於足月後再視情況,考慮催生,除非有異常,必須提早催生」。同時,他提醒,「羊水過多通常發生在懷孕中後期,因此,若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一定要做高層次超音波,針對胎兒結構進行檢查,確認泌尿道、心肺與食道是否有異常」。 影響 王晨宇醫師指出,當羊水過多時,造成的影響包括: 1.呼吸困難:羊水太多,子宮膨脹太厲害,橫膈膜過度上升,導致孕婦呼吸困難。 2.下肢水腫:特別是在平躺時,靜脈回流因壓迫而受阻,因此,下肢、會陰水腫的狀況會比一般孕婦來得嚴重。 3.容易早產:羊水過多易有早產現象,若再加上胎兒合併有先天性畸形及染色體異常的機會較高,所以,在周產期的死亡率高出一般胎兒。 4.多併發症:因為水量多,在羊水破的一剎那,產生的壓力差相對較高,因此,臍帶脫出、胎盤早期剝離的機會較高,連帶增加了胎兒的危險性。一旦發生胎盤早期剝離,將可能讓產婦的安危受到影響。另外,還有可能發生子宮收縮不良、產後大出血等併發症。 (若羊水過多,下肢、會陰水腫的狀況會比一般孕婦來得嚴重。) 處置.羊水過多→慢慢抽 王晨宇醫師表示,「大部分羊水過多的孕婦只需要追蹤觀察即可,如有必要,可分次慢慢抽取羊水(以羊膜穿刺術抽取),或以藥物治療,如:使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藥物,經由減少胎兒小便量達到抑制羊水量增加的目的;也能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治療羊水過多,但妊娠滿32週即不能使用,不然,會讓胎兒的動脈導管提早關閉,引起胎兒血液循環出現異常」。 他補充,由於羊水過多易造成早產,因此,須使用安胎藥物,以避免子宮收縮。 孕婦肚子過大要小心 雖然可靠超音波測量羊水量,但有時也能靠目測判斷孕婦可能有羊水過多的問題,王晨宇醫師指出,「懷孕週數與肚子大小有一定的比例,若週數與大小明顯不相符時,就要懷疑了」。 羊水過少 羊水指數≦5公分診斷為羊水過少(MVP≦2公分),≦8公分為羊水偏少。王晨宇醫師指出,羊水偏少的可能原因如下: .泌尿系統或腎臟異常:相對於胎兒尿多造成羊水過多,尿少則為羊水過少。尿量少表示泌尿系統出了問題,如:尿道阻塞、腎臟發育不全或尿道阻塞等,使胎兒尿量減少或無尿,羊水來源少,導致羊水過少。 .早期破水:可能有高位破水,即使每次流出的量少,但持續慢慢漏,也會使羊水減少。 .胎盤功能不佳:如:孕婦有妊娠高血壓、子癇症或子癇前症,胎兒有先天畸形等,都可能發生胎兒生長遲滯,而羊水過少正是胎兒生長遲滯的特徵之一。當子宮胎盤出現血流不足的狀況,連帶使胎兒血液循環重新分配,以供應腦部與心臟為主,腎血流量下降,小便量自然減少,羊水也隨之減少。 .同卵雙胞胎:出現在同卵雙胞胎的「雙胞胎輸血症候群」,當一個出現羊水過多,另一個就會羊水過少。 .過期妊娠:胎盤功能減少,灌注量不足,使胎兒脫水,進而導致羊水減少。 .胎盤早期剝離:胎盤功能不全使胎兒在子宮內缺氧,肺毛細管床供血減少,羊水交換量下降,腎血量變少,胎兒尿量減少。 .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治療:因藥物作用在腎臟血管,減少胎兒尿量,讓羊水受到影響。 影響 視問題來自於胎兒、胎盤或母體的因素,王晨宇醫師說明如下: .母體因素:若是羊水過少來自高血壓、子癇前症、胎盤早期剝離等母體因素,而這些因素可能對母體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必須增加產檢的頻率,以保障母體的安全。 .胎兒因素:如問題是胎兒先天性的畸形或泌尿系統有問題,必須考量異常程度的嚴重性,決定終止妊娠或出生後再治療;因胎盤功能不良導致的胎兒生長遲滯,則要密切觀察胎兒的生長狀況,評估適合出生的週數,以增加存活率。 王晨宇醫師表示,至於早期破水造成的羊水減少,胎兒多有感染或早產的問題,預後狀況都不好,要看破水的週數,比起胎兒週數較大,更令人擔心的是週數太小,即使存活下來,也容易有後遺症,使得家屬不得不考慮放棄安胎。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胎兒狀況正常,但因其他因素造成羊水過少,也會出現後遺症,如:臉部、四肢受到壓迫,或擠壓到臍帶而有胎兒窘迫,甚至胎兒可能發生肺臟發育不全,他補充,「若在34週前即有羊水過少問題,可能會造成新生兒出生後,無法靠自己的肺部呼吸,而要仰賴呼吸器。若出生後無法立即給氧,可能造成生命危險」。 (如為母體疾病而起的羊水過少,即針對疾病進行治療。) 處置.羊水過少→補充 如為母體疾病而起的羊水過少,即針對疾病進行治療,王晨宇醫師指出,「還能以打點滴方式、多喝水,增加母體的血液循環,讓子宮胎盤的循環得以增加,進而增加羊水,但效果有限」。或是使用羊膜腔灌注法,將加溫的食鹽水經由腹部或陰道,灌注入羊膜腔中以直接增加羊水量,「對於未足月且羊水過少嚴重的孕婦,考慮以此法補羊水,直到生產,不過,灌注會留下傷口,必須注意預防感染,避免造成絨毛膜羊膜炎之併發症」。 週數越大.越要留意胎動 王晨宇醫師提醒,隨著妊娠週數的增加,孕媽咪務必經常留意胎動狀況,「一段時間,搖一下肚子,呼喚胎兒動一動,如果1小時內沒有感受到胎動的話,就表示有問題,請儘速就醫」。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我們的婚姻》太寫實!男人說得為了家庭好,其實都只有「他好」…

《我們的婚姻》太寫實!男人說得為了家庭好,其實都只有「他好」…

文/黃煜嵐、圖片提供/愛奇藝 在愛奇藝上熱播的陸劇《我們的婚姻》最近迎來一波高潮劇情,全職媽媽返回職場,卻被老公百般阻撓,雙方一來一往的爭論中,可以看出男性與女性在一個家庭中的視角,居然如此不同。 是人都希望自己身上有閃光點,更想被看見、被認同,但無奈女性在生下孩子後,「某某某的媽媽」便成為了自己的姓名。所有的付出,都會被因為扣上「家庭孩子」而被視為「理所當然」。 熱播陸劇《我們的婚姻》女主角沈彗星(白百何 飾)當初大學畢業意外懷孕,因此放棄自己的人生規劃,與當時還是男友的盛江川(佟大為 飾)步入婚姻。之後,她便開啟了長達6年的全職媽媽生活。 全職媽媽反職場,卻讓婚姻搖搖欲墜 就在孩子去學校後,彗星想要老公兌現當初和自己的承諾「照顧孩子到他去上學,你就可以返回職場了」,怎料竟然讓婚姻岌岌可危,在一次激烈的爭吵時,江川說出了令人不敢恭維的話,而這每一句都扎在彗星的心中。 誅心句1. 讓家變得更好,原來是「先生好」,而不是「老婆好」 江川在劇中看似是完美老公,為了家庭四處奔波賺錢、加班熬夜,嘴巴上說著支持彗星返回職場,卻在彗星真的找到工作後,開始百般阻撓,原來找工作老公的不反對,卻不代表著他支持。這才讓彗星發現,一直以來愛家的老公,也不過只是包裝完美的利己主義之人。   (《我們的婚姻》全職媽媽警世名言。圖片提供/愛奇藝) 誅心句2. 找個清閒點的工作,可以有時間顧小孩的最好 江川看到彗星找到與她本科相關投資行業,他便想像未來夫妻倆工作都會很忙於是希望彗星可以找「悠閒」一點的工作,最好能在工作的時候,還能照顧孩子,希望彗星當那位衝刺事業男人「背後的女人」。   (《我們的婚姻》全職媽媽警世名言。圖片提供/愛奇藝) 誅心句3. 說到工作:男人為主、女人為輔 看著眼前完全失去邏輯的江川,彗星沒有默默忍受,而是提出自己的質疑。其一孩子是兩個人的,為什麼江川會說自己沒辦法抽出時間照顧孩子;其二凡是與工作相關,就必須以老公為主。彗星更痛心說出「如果兩個人必須為家庭付出,那個人只能是我;如果有一個成功的機會,那只能是老公」。   (《我們的婚姻》全職媽媽警世名言。圖片提供/愛奇藝) 誅心句4. 老婆得在家相夫教子,女兒卻要獨立自主 最讓人不能理解的是,面對女兒,老公的態度都是「希望你獨立自主,將來不需要依靠男人。」但對於同樣是女性的妻子,老公的態度卻會變成「你得為家犧牲、你得支持我」。 這也造就了當彗星靈魂拷問江川「如果你女兒以後嫁人,你會希望她當家庭主婦嗎?」時,他當場啞口無言的名場面。   (《我們的婚姻》全職媽媽警世名言。圖片提供/愛奇藝) 誅心句5. 持家的辛苦,被沖淡在日常中 老公回家看到你坐在沙發上,也許還會來上一句「我在外面辛辛苦苦,你卻在家真輕鬆。」但他卻沒想過,家裡雖然看似與平時一樣,但「維持不變」的背後卻是老婆的辛苦。   (《我們的婚姻》全職媽媽警世名言。圖片提供/愛奇藝) 產後要有馬甲線、熟練戴娃不抱怨才是好女人;男人不家暴就好 除了彗星和江川這對夫妻外,《我們的婚姻》也有其他兩對對照組,一個是女主外男主內、另一個則是拿老公手短的全職媽媽,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們看似幸福婚姻的底下,實則暗流湧動。 編劇點出現代女性在婚姻當中最大的問題,我們或多或少的必須為了家庭犧牲點什麼,然而在家庭面前,媽媽的自我價值、事業⋯⋯卻顯得那麼一文不值。母職懲罰,指的是成為母親後,女性在職場上遭遇到的種種不公與歧視,也是我們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最後,也想給媽媽們一個問題去思考,為什麼我們在外面上班,領薪水時拿得理直氣壯,但同樣都是辛苦工作,全職媽媽跟老公拿錢卻要覺得心虛?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外婆要求當眾餵奶,還在親戚面前亂掀哺乳巾!一句話讓全天下媽媽聽了都怒

外婆要求當眾餵奶,還在親戚面前亂掀哺乳巾!一句話讓全天下媽媽聽了都怒

文.整理/林俐佩 即使對象是最親密的家人,也應該保有各自的隱私! 先前在臉書社團《爆怨公社》就有一名媽媽發文,敘述自己帶著兩個孩子回親戚家過年。其中,年紀較小的孩子突然肚子餓、想喝奶,不料,外婆接下來一連串的言語及行為,都令原PO難以接受,氣憤難平。 (外婆要求媽媽當眾餵奶,一句話惹怒全天下媽媽。圖/shutterlock) 外婆要求當眾餵奶,不照做還追問「是不好意思掏奶?」 原PO表示,在農曆過年時,自己和老公帶著兩個孩子一同回親戚家圍爐,吃完午飯後,親戚們也都繼續聚在客廳聊天、打麻將。 其中,原PO年紀較小的孩子突然哭著想喝奶,不料,外婆卻對原PO說:「你不是有奶?掏啊~就掏給小孩喝啊~」原PO表示,原先還以為是自己聽錯,並對外婆說自己會去後面(廚房)餵奶,原PO也補充,因為客廳裡共有9位大人,且有男有女,非常不方便。 然而,當原PO再次回到客廳時,外婆仍在眾多親戚面前追問:「你剛剛是不好意思掏奶是不是?」令原PO超級傻眼,卻也只能笑笑地說:「對~我就在後面餵就好。」 斥責哺乳巾太過遮掩,外婆當親戚面掀哺乳巾 令原PO更加氣憤的事情還在後頭,原PO表示,當天傍晚,因為在麻將桌打麻將的親戚尚未結束,其他親戚就輪流到廚房一起吃晚餐(當時現場有舅媽、表妹等親戚),原PO也帶著哺乳巾到廚房,邊哺乳邊陪大兒子吃飯。 沒多久,外婆也來到廚房,一見到原PO用哺乳巾餵奶,起初是出自於好意提醒:「幹嘛用那個餵奶?這樣會遮到鼻子不能呼吸。」儘管原PO已經告知外婆自己都有在留意,外婆仍不斷碎念著:「餵個奶而已,幹嘛遮遮掩掩的……」 雖然原PO舅媽也在一旁試圖緩頰,並告訴外婆時代已然不同,「現在的人都是這樣子,連在火車上面都有提供哺乳室,讓人方便哺乳了……」外婆依舊唸著:「以前又沒有這樣……要餵奶就是直接……」 然而,就在原PO和外婆解釋隱私的重要性,以免被有心人士拍照利用時,外婆就直接當著所有正在吃飯的親戚面前,硬是掀開原PO的哺乳巾!堅持要確認哺乳巾是否有遮住寶寶的鼻子。 事後更補了一句:「都已經生小孩了,還在怕別人看什麼啦……」令原PO實在是氣憤不已,「身體是我的,我不能注重我的隱私?」更直言自己真的無法接受這個說法,難道生過小孩的媽媽,身體就可以隨便給人看了嗎? 網友建議:適度生氣及勇於反應! 而此篇貼文一出,也引起眾多網友熱烈討論,紛紛留言表示:「太扯了」、「所以外婆都裸體滿街跑嗎?生那麼久,不怕外人看了吧」。 也有網友留言建議原PO,「要適度的生氣」、「要反應這樣做會讓你覺得很不舒服,頂嘴也可以是方式之一」。 還有網友則是慶幸自己的婆婆通情達理,反而是自己因為太熱,不喜歡哺乳巾,媽媽跟外婆都會提醒她要擋好擋滿。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超音波檢查有異常?常見4種超音波軟標記,別被不是異常的異常嚇到了

超音波檢查有異常?常見4種超音波軟標記,別被不是異常的異常嚇到了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嘉義基督教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王培中 拜超音波解析度的精進,很容易讓檢查的醫師看到細微之處!而這些細微之處常常讓人困惑,因為「看起來跟平常不太一樣,但又不是畸形」,往往更需要進一步釐清究竟有無問題,這樣的現象被稱為「超音波軟標記」。 (拜超音波解析度的精進,很容易讓檢查的醫師看到細微之處!) 基於對胎兒健康的關心,孕媽咪對於每一項檢查的結果莫不慎重地看待,但有時不免容易「聽風就是雨」,嘉義基督教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王培中表示,「常有孕婦說,在外面檢查說胎兒好像有問題,想來聽聽我的意見,不過,仔細問了半天,也說不出是怎樣的畸形或異常,於是用超音波一掃,才發現是超音波的『軟標記』」。 以「紅綠燈」看待軟標記 超音波軟標記(soft markers),簡單來說,是一種超音波的發現,王培中醫師指出,「本身並不代表異常或畸形,而是一種現象」,這是因為高層次超音波做到非常精緻之時,除了檢查胎兒是否有畸形,也能找到一些「看起來跟平常不太一樣,但又不是畸形」的狀況。 他以開車開到路口要看紅綠燈顯示比喻:綠燈可過,即未發現異常,但不代表不會出車禍,因為難免有「馬路三寶」來攪局;看到紅燈要停車,因為有異常的發現,必須視狀況決定該做些什麼檢查,而闖紅燈未必會出事,只是出事的風險比較高;超音波檢查的軟標記就像黃燈,衝過去也可以,但發生事故的風險比綠燈時來得高一些,停下來不算錯,卻又不如紅燈有「一定要停車」的強制性。 王培中醫師指出,「這種超音波的發現讓人感到困惑,於是透過統計,果然發現其臨床意義與黃燈一樣,也就是說,有這個標記的人,染色體異常的機會較高,卻比看到畸形者的機會要低一些」,這就好像看到身上有刺青的人,你擔心他是黑道,的確,現實生活中,黑道有刺青的比例是比常人高一點,然而,現在的社會存在很多壞人並沒有刺青,反倒是刺青的人未必是黑道。 其實軟標記有許多特性與刺青相關,如:與族群相關,像老外刺青的比例很高,華人相對較低;與時代相關,現代人刺青的比例比以前人高許多。 (超音波軟標記是一種超音波的發現,本身並不代表異常或畸形,而是一種現象。) 軟標記的臨床應用 王培中醫師表示,軟標記的臨床應用有兩種做法:一種方式是比較正統但複雜,就是已經把某一個超音波的指標,在正常與染色體異常的胎兒所佔比例個別計算,進而計算出「風險權數(每個國家、民族或有差異)」,每照到一個軟標記,就乘以其風險權數,所有的軟標記都計算出風險權數後,就會得到一個換算值,再乘上孕婦本人的風險值,就會得到胎兒唐氏症的風險值。 以心肌的鈣化點為例,在每5個唐氏症寶寶就有1個,正常的華人寶寶每10個才有1個,所以華人的風險權數大概是2;西方人大概每20個有一個,風險權數則是4,當照到有這個白點之後,把原來個人的風險乘上風險權數,就成為新的唐氏症風險。 他說,「依據此一計算結果可判定是否變為高風險,若為高風險,必須接受進一步的產前診斷;如果沒有高風險,只要追蹤即可」。追蹤方式為發生在哪裡,就追蹤哪裡,觀察是否有變嚴重?因這本身並不是畸形,而是一個標記,但有時與畸形的差別只是程度上的差異,一點點變化視為軟標記,很嚴重的變化則為畸形。追蹤的目的在於「看它有沒有變壞」,若變壞的話就為「異常」了。 另外一種方式是成大婦產部所採用的,「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軟標記,就視為高風險」,省去背每一個軟標記的臨床風險權數或查資料。王培中醫師說,「我習慣將兩種方法交替使用」。 常見4項軟標記的臨床應用 針對常見4項軟標記的臨床應用,王培中醫師一一說明如下: 心肌鈣化點/心亮點(Echogenic Intracardiac Foci; EIF) 心肌內的小白點,又稱「心肌鈣化點」,可說是最常被大家誤會的軟標記,常常一聽到「心肌有鈣化點」,就誤以為是心臟有問題,「其實只是在心臟裡面,心尖拉著房室瓣的乳頭肌和腱索出現了高回音的病灶,即有一些鈣化現象」,本身不代表心臟畸形,但出現機率頗高,大概20個正常人會有1個,東方人的比例更高,有數據顯示,華人與日本人每10個就有1個,「在每一節門診中總會看到好幾個,並非稀罕的事,但出現在唐氏症寶寶身上,每5個就有1個,當然,也會出現在其他染色體異常的胎兒身上」。 唐寶寶有心肌鈣化點的機會,是沒有心機鈣化點的1/4,即兩成與八成的差距,不過,有心肌鈣化點不一定是唐氏兒,因為正常寶寶也常出現;但沒有心肌鈣化點,也不能排除唐氏症,因為大部分唐寶寶是沒有的。依據風險權數的定義來說,外國人大概是4倍,東方人則是2倍。 他指出,此一檢查有以下特點: 1.由於超音波解析度的進步,盛行率越來越高,使得意義有所下降。也就是說,在正常人出現的比例越來越高,意義就不再明顯。「就好像刺青的人越來越多,是基於時尚的意義,而不再獨屬於黑道的標誌了」。 2.心臟橫擺時,鈣化點會看不到,當心尖對著探頭時,鈣化點就會很明顯。此一特色容易引起孕媽咪的困擾與猜忌,「A醫師說有,匆忙去找B醫師檢查,但B醫師說怎麼照都沒照到。其實這是心臟角度改變了」。 3.不論胎兒正常與否,當週數變大時,會看不見鈣化點,很多人以為是「它會好」,事實上,鈣化點就這麼大,並不會長大,當心臟長大時,鈣化點就越來越不明顯。 4.特殊的狀況是不只有一個鈣化點,有人認為風險更高,有人則覺得沒什麼差別,「我的做法是每多一個點就乘以2倍,2個點就4倍,以此類推,但這沒有學理根據,只是根據前人做法所做的調整」。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若鈣化點很大,形成一個腫瘤,就不是軟標記,而是屬於異常。因為心肌內偶爾會長畸胎瘤,這就是異常。當然,還要排除特有的疾病,如:外國人常見的結節性硬化症。另外,不是只看有無鈣化點,還必須檢視整個心臟結構與周邊大血管的構造是否有異常,才能下結論。   (很多孕媽咪一聽到「心肌有鈣化點」,就誤以為是心臟有問題。) 腸脹及腸內白點(Echogenic Bowel; EB & Dilated Bowel; DB) 腸道內有白點與腸子有脹氣,也是一種軟標記,出現時需鑑別診斷,方式如下: 1.染色體異常:此一風險權數頗高,約6.8,與心肌鈣化點相像的是,屬於主觀的判定,加上現在的超音波解析度很好,若是因為擔心而刻意去找,很容易就覺得「好像有」。原則上,必須「腸子白到像骨頭一樣」才算,不過,經常被過度診斷,實際上的風險權數不應那麼高。若有做唐氏症篩檢,要看乘上權數後的風險值;如做了非侵入性染色體檢查或羊膜穿刺,就能排除染色體異常的可能性,持續追蹤即可。 2.先天性的感染:胎兒可能有的先天性感染疾病為TORCH,這時,主要檢驗弓漿蟲(T)與巨細胞病毒(C),因為德國麻疹(R)與疱疹(H)會有皮膚的病灶,至於其他(O)的梅毒、水痘、人類乳突病毒等的症狀,不是超音波可發現。 3.胎便性(壞死性)腸炎、腸阻塞:胎便性(壞死性)腸炎很難預防,也無法在產前診斷,只能在寶寶出生後,看解胎便順暢與否,若寶寶的胎便在腸子內結塊,使腸子無法正常蠕動,而導致腸子阻塞、發炎,甚至破裂,才能斷定是此問題。王培中醫師說,「若是這個診斷的話,隨著懷孕週數的增加,問題會越來越嚴重,所以,在沒有惡化的情況下,應該就不是此問題」。 4.腸道內鐵質沉積:懷孕初期可能有出血,讓羊水含有許多的鐵質,胎兒吞了含有鐵質的羊水,就會在腸道中形成一些有白點的區塊,但隨著週數增加,白點會越來越不明顯。 他強調,「局部腸脹及腸內白點的狀況要看程度,嚴重時,可能就不是軟標記,而是真的有問題」。比較輕微的狀況多是做高層次超音波或醫師太仔細,才被照到,絕大部分是在排除染色體異常與先天性感染的鑑別診斷後,確認是無害的。王培中醫師強調,「跟許多軟標記一樣,越是仔細想找,就越會被找到,然而,到了妊娠20、30幾週時,這個發現就沒有特異性,因為胎兒的腸子本來就會蠕動,而形成寬窄區域不同的變化」。 脈絡叢囊腫(Choroid Plexus Cyst; CPC) 如果檢查被告知「胎兒腦部好像有問題」時,孕媽咪的當下反應大概是驚惶失措、腦筋一片空白,想要趕快找第二位醫師確認狀況,可是下一秒又聽醫師說:「問題不嚴重」……他表示,這狀況通常是指「腦部有水瘤」,聽起來可怕,但又為何不嚴重呢?的確,腦部可能有血管瘤、實體瘤或水腦,不過,若是腦室產生的水泡或水瘤,即「脈絡叢囊腫」,則沒想的那麼可怕。 王培中醫師解釋,脈絡叢就是在腦室系統中負責製造腦脊髓液的組織,並未在腦的實質組織內,製造出的腦脊髓液若排出不順,就在「生產的工廠(脈絡叢)」形成囊腫或水泡,「像存貨一樣的堆積」造成了腫脹,就是脈絡叢囊腫。這個軟標記在現代的產科診斷已不太受重視,若沒有其他問題就可以忽視,這時的風險權數就只有1了。「尤其不論診斷為何,到了懷孕後期,一定會消失」,王培中醫師表示,「常有後期到嘉基產檢、生產的孕婦告訴我,之前的產檢醫師跟她說:『胎兒腦部有水瘤,後來消失了』,就是這樣的情況,請孕媽咪不要擔心」。   (脈絡叢囊腫在現代的產科診斷已不太受重視。) 腦室擴張(ventriculomegaly; VMG) 胎兒腦部若有異常確實讓孕媽咪感到慌亂,相對於脈絡叢囊腫可被忽視,而腦部的另一個軟標記「腦室擴張」,就比較危險了。「在腦室系統中,側腦室的寬度大於10公釐,小於15公釐,稱為腦室擴張」。腦室系統是指腦組織內負責裝腦脊髓液的系統,有如田地的灌溉系統,是一個必要的東西,但擴張得太厲害,就會影響腦部的正常結構與功能。如果大於15公釐以上,屬於嚴重的腦室擴張,一般稱為「水腦」,這樣就是「紅燈」,介於10~15公釐則是「黃燈」,由於腦室擴張的風險權數很高,可達25,有時就被直接視為「紅燈」。 看到腦室擴張,必須進一步接受產前診斷,以排除染色體異常,以及做高層次超音波檢查是否有其他的結構異常,也要進行先天性感染的檢查,若三項檢查都正常,一般採取持續追蹤即可,不過,因為腦室擴張不可輕忽,一定要很仔細地追蹤。 雖然腦室擴張是獨立存在,且排除三項異常,可能預後很好,但前提是情況沒有變得嚴重。由於腦室可能在任何週數突然變成水腦,甚至變得更為嚴重,卻也可能突然變好,這是因為腦室是整個中樞神經系統的灌溉系統,只要任何一處出現堵塞,上游就可能變得很大,所以會在任何週數突然變嚴重,「不論何時出現腦室擴張或水腦,都是有臨床意義的,即使因週數過大而未做產前診斷,也應在出生後請兒科醫師針對中樞神經進行詳細的檢查。有時,嚴重到需要做手術引流而必須提早生產,避免傷害到腦部結構」。 王培中醫師補充,軟標記還有腎盂擴張(PYE)、長骨/大腿骨變短(sFL)、肋骨發育未完全/第十二對肋骨缺失(12th rib agenesis)與囊狀水瘤(cystic hygroma; CH)等,若有興趣可上網搜尋了解(超音波軟標記系列)。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腸絞痛、玫瑰疹、細支氣管......寶寶常見疾病症狀與照護法

腸絞痛、玫瑰疹、細支氣管......寶寶常見疾病症狀與照護法

文/謝佩妤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醫師張淳翔 1歲前的寶寶,最常見發生的疾病為腸絞痛、玫瑰疹與細支氣管炎,由於寶寶尚不會以言語表達不適,爸媽更需悉心觀察其異常狀況,掌握相關症狀與照護方法。 寶寶的免疫力、腸胃功能等尚未發展完全,時常會出現許多不舒服的情況,也可能因大人或其他孩童的飛沫、口水傳染而生病,這些都是爸媽在照顧寶寶時會遇上的問題,以下介紹1歲前寶寶較為容易出現的疾病,藉由兒科醫師的說明,讓爸媽了解成因並掌握照護方法。 (圖/shutterstock) 不明原因哭鬧.腸絞痛 寶寶哭了可能是生理需求,需要喝奶、換尿布,或是身體不舒服,出現發燒、感冒症狀,但若排除上述情形,寶寶仍哭鬧不已,此種不明原因的哭鬧,即定義為腸絞痛。 無確切成因 張淳翔醫師表示,腸絞痛目前並無確切成因,可能因寶寶神經處於發展階段而出現不適感、腸胃蠕動時造成不舒服、牛奶蛋白過敏,抑或是寶寶想尋求心理上的慰藉等,常好發於寶寶5~12週左右。 照護方法 爸媽可以怎麼做來改善寶寶的不適感?張淳翔醫師建議,需視其成因來因應,首先檢查寶寶是否為牛奶蛋白過敏,通常會伴隨皮膚出疹、拉肚子、血便等情形,若胃食道逆流也會合併嘔吐、溢吐奶,建議就醫尋求醫師診治,並可透過改變飲食、更換奶粉配方(例如:水解蛋白配方)、為寶寶按摩肚子或提供寶寶益生菌來改善。 若排除牛奶蛋白過敏情形,只是寶寶需要安撫,爸媽可遵循美國兒科醫師哈維.卡普提出的5S安撫法來提供寶寶安全感: 1.Swadding:以包巾將寶寶包覆,營造寶寶在媽媽子宮裡的感受,同時減少反射作用,讓寶寶睡得更安穩。 2.Side/StomachPosition:讓寶寶側臥或趴臥於爸媽手臂上。 3.Sucking:提供寶寶安撫奶嘴,讓寶寶透過吸吮得到安撫。 4.Swing:抱著寶寶輕輕地搖、晃動,提醒爸媽,晃動幅度小,別過於劇烈。 5.Shushing:播放白噪音,例如:吹風機、吸塵器或觸摸布書時產生的沙沙聲等,模擬在媽媽子宮裡血流的聲音,可使寶寶較為平靜。 (圖/shutterstock) 發燒並於退燒後出疹,玫瑰疹 寶寶出生不久,身上仍保有自媽媽胎盤提供的抗體,正常情況下,6個月以下的寶寶並不容易出現發燒等症狀,張淳翔醫師提醒,3個月以下的寶寶若發燒,一定要前往醫院做詳細檢查,可能為嚴重的感染,例如:腦膜炎、泌尿道感染等。至於8~15個月、將近1歲大的寶寶若出現發燒症狀,最常見為玫瑰疹的病毒感染。 主要症狀 通常出現高燒且幾乎無其他症狀,有些寶寶會伴隨腹瀉、些微咳嗽,燒退後精神狀態仍會不錯,待高燒3~4天後,疹子會先從軀幹(胸部、腹部、背)開始冒出,延伸至臉部,此時醫師才能診斷為玫瑰疹。 照護方法 玫瑰疹通常由人類疱疹病毒第六型、第七型所引起,在治療上並無特效藥,亦非使用抗生素治療,通常僅能以退燒藥與症狀藥物來緩解,在照護上,爸媽以一般發燒時的照護方式來照顧即可,除了隨時監測寶寶體溫(體溫超過38°C為發燒),建議可使用溫水坐浴,以溫水擦拭寶寶身體,若仍溫度仍居高不下,再讓寶寶吃退燒藥來緩解不適感,同時可觀察寶寶的精神活動力,以及是否還有其他症狀發生,例如:出現呼吸喘鳴聲、小便發出臭味等,當寶寶發燒超過3天或精神活動力不佳時,都建議就醫尋求診治。 (圖/shutterstock) 寶寶呼吸急促、咳嗽.細支氣管炎 細支氣管炎為下呼吸道疾病受到感染而引起發炎,好發於6~12個大月的寶寶,有50%機率由呼吸道融合病毒所引起,其他則由鼻病毒、腺病毒等所引起,主要藉由飛沫途徑傳染,大多為大人或年紀較大的兒童傳染給寶寶。 主要症狀 起初僅有輕微感冒症狀,漸漸轉變至下呼吸道症狀,由於寶寶呼吸道尚未發展完全,仍較為狹窄,加上痰液增加,造成寶寶出現咻咻咻的喘鳴聲、呼吸喘、急促與咳嗽等症狀,若未留意,可能會演變為較為嚴重的肺炎,也因此,1歲以下嬰幼兒住院,以細支氣管炎為大宗。 照護方法 寶寶若已出現呼吸喘、急促症狀就得立刻就醫,通常醫院會收治住院,給予點滴並提供支氣管擴張劑的蒸氣治療,幫助改善症狀、減少寶寶住院天數,另外醫護人員也會教導爸媽協助寶寶拍痰;若醫師評估後,認為寶寶症狀較不嚴重,無須住院治療,則會交由爸媽帶回家照顧、持續觀察症狀、留意其精神活動力,並吃藥、進行拍痰,若家中有三合一的蒸氣瓶,也可以食鹽水或一般的水蒸氣讓寶寶吸來減緩不適感。 Tips提醒:為寶寶拍痰注意事項 爸媽為寶寶拍痰時,建議避免寶寶喝奶後1小時內進行,寶寶容易出現溢吐。拍痰時,讓寶寶趴於爸媽的大腿上或床上(於寶寶胸口處墊上小枕頭或毛巾),頭低腳高,使寶寶屁股翹高,爸媽以手掌拱起如碗狀,拍打寶寶的背,發出波波聲,由寶寶下背朝上背拍打,進行5~10分鐘左右,將寶寶痰液拍出。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懷孕7週想人工流產,恐是產前憂鬱作祟

懷孕7週想人工流產,恐是產前憂鬱作祟

文.整理/黃煜嵐 女性在懷孕的時候,身體心理的變化因人而異,有些人完全沒有任何感覺,輕鬆地將孩子生下;相反的有些人則可能必須忍受著前期孕吐的不適,以及可能出現「無法勝任母親一角」的焦慮傾向。 「沒有人天生就會是一位媽媽」我們可以從很多書籍,吸取媽媽學姊們的知識與經驗,但當自己與孩子相處時,我們都知道並不能照本宣科。有位人妻在粉絲專頁《靠北老公2.0》發文指出,自己和先生都不想要有孩子,但因某次避孕失敗意外懷孕後,人生就此走向了另一條路⋯⋯   憂鬱症" src="/Files/Pics/20220321182900111.jpg" style="width: 702px; height: 451px;" /> (因產前憂鬱症,女子起了想人流的念頭。圖/shutterstock) 因家庭條件適合,思考過後決定生下孩子 今年剛滿30歲的人妻先坦言自己過去對結婚、生子都沒興趣,但緣份讓她結識對她非常好的男人,最後選擇與他踏入婚姻。而她的公婆更是神仙等級,夫妻倆有房有車無房貸,一日三餐的生活平淡卻幸福。而就在上個月,因避孕失敗結果懷孕,雖然老公同樣不喜歡孩子,但思考過後認為家庭條件適合,就決定生下來。 孕期一開始,一切都很平順,直到懷孕6週的時候,她開始出現嚴重的妊娠反應,除了睡覺其餘的時間,都感覺像是無時無刻都在暈車和宿醉,壓制不住的噁心想吐,讓她日子一天比一天更難過。 公公婆婆每個周末都來照顧她,且秉持著只要她舒服什麼都可以的原則,老公也是為了她當牛做馬,但身體上的不適,仍日夜折磨著她。 想做人流,卻遭到娘家人反對 由於憂鬱的狀態始終無法獲得緩解,她在某天向娘家人提出想做人工流產的念頭,卻無法獲得大家的支持,甚至被親媽罵太矯情、自私。而這次吐苦水沒有被安慰到,反而被數落的經驗,讓人妻甚至開使出現「早知道當初不要結婚」、「孩子胎停就不用受罪」等負面想法。   (產前憂鬱症,需要周圍的人陪伴與聆聽。圖/shutterstock) 產前憂鬱比產後憂鬱比例更高! 不少網友看完人妻的文章,認為她可能開始出現產前憂鬱,希望她快點去找醫師諮詢。事實上,曾有醫師指出,雖然我們較常聽到產後憂鬱,但其實產前憂鬱的比例更高,包含以下5種可能: 1.本身個性偏向完美主義 2.生孩子不在人生規劃中,意外懷孕 3.事業心較重 4.身旁無支持的人 5.身心出現嚴重不適狀況 而原文的人妻,便屬於第2種, 因原先沒有預計要生小孩,對於突然懷孕還沒有良好心理準備時,也更容易感到徬徨無助,這種情況下,可能需要更多時間和他人更多的協助與體諒。 其實人妻向娘家人提出人流的念頭,我們不妨將它視為一種求救,面對第一次意外懷孕,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下,便要對一個生命負責,再加上身體諸多不適,都會讓原本不想要有孩子的女性,飽受驚嚇產生抗拒。 有人天生喜歡孩子,就一定有人不喜歡,沒有人生來就內建母愛,給予她多點的體諒、包容,以平常心去傾聽與陪伴,理解她說出這些語句背後,真正的情緒是什麼,才能安撫到孕媽咪的心。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王思平女兒突現「癲癇症狀」,檢查原因竟是「洗澡環境」出錯

王思平女兒突現「癲癇症狀」,檢查原因竟是「洗澡環境」出錯

文.整理/黃煜嵐 藝人王思平婚後與老公育有一女米果,前陣子她在節目中分享,自己剛成為新手媽媽時,因女兒無預警的癲癇抽蓄,讓自己擔憂不已,後來竟發現原因與洗澡環境有關! 小朋友會發生癲癇其原因有許多說法,王思平在節目上分享女兒米果在4個月大時的症狀,當時也因為過度擔心,讓自己食慾不振,注意力完全無法集中。 (王思平誤以為女兒患有癲癇症。圖/FB@jenna wang 王思平) 起初以為是點頭癲癇,所幸檢查後無大礙 成為媽媽後,王思平為了幫米果洗澡,購買一個附澡盆的尿布台,不過因為體積過大,只好放在廚房中,每天都在廚房裡幫米果洗澡。怎知道有一天洗完澡後女兒竟全身抽搐,嚇得趕緊將情況錄影紀錄下來,並將女兒送醫檢查。 醫師看完影片後,判斷可能是「點頭癲癇」,擔心會影響到日後腦部的發展,醫院緊急安排隔天檢查。在等報告的半個月內,王思平因擔心米果的身體狀況,精神變得極差。所幸檢查結果並無大礙,因此全家人開始努力找出發生這樣狀況的原因。 模擬事發經過,在洗澡環境中找到癲險原因 為了要找出米果全身抽搐的原因,他們決定再次模擬當天的情況,到廚房幫女兒洗澡,沒想到洗完後,果真又出現全身抽搐的狀況。王思平老公見狀後,認為問題應該是出在幫米果洗完澡後,都會把她放在鋪上3至4條厚毛巾的冰冷鐵桌上。 為了證明此推論,他將自己貼在鐵桌上,發現確實會感到冰冷感。回診時,王思平也和醫師分享這個推論,醫師也認為幼兒尚未發育完全時,對冷熱的反應的確會比較大,通常在6個月後,情況就比較不會發生了。 而終於找到米果癲癇抽蓄的原因後,王思平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頭。米果至今非常健康,並且快要滿兩歲了!  癲癇症狀並無特定發生原因 癲癇發作時,有很多不同表現形態,其中最常見的表徵為失去意識、抽搐、翻白眼、身體僵硬、口吐白沫等,依據腦部不同部位的異常放電,癲癇發作的臨床表現也會有所不同。 (圖/shutterstock) 小朋友癲癇發作原因與成人不同 一般而言,小朋友癲癇發作的原因,並非如大眾認為皆由家族遺傳所造成,基因突變或家族遺傳所導致的癲癇只占其中一部份。嬰幼兒腦部受損而導致癲癇的情況很多,如:寶寶罹患腦炎、嬰兒搖晃症候群,或是交通意外造成腦部創傷,都有可能致使腦細胞受損而引發癲癇。 嬰兒式點頭痙攣症 醫師原本認為米果罹患的症狀,是屬於較嚴重的癲癇病症,此為嬰兒時期特有的癲癇,主要特點為:一連串的發作時間,好發於寶寶剛睡醒、準備入睡或肚子肌餓的時候,主要的表現形態為間歇性點頭或是全身性快速顫抖。 此疾病併發症為發展遲緩、畸形等,但不一定會演變成智能不足,由於腦細胞受損,因此發展遲緩及智能不足的機率相對而言比一般別人高。 當被診斷出後,醫師主要會予以藥物治療,若是藥物治療無效,則會採用另類治療,例如以「生酮飲食」的方式治療此疾病。 癲癇會好嗎?答案是會的 癲癇是一種慢性病,需接受藥物的長期治療,但並非絕症。和高血壓、糖尿病等一般慢性病不同,患有癲癇的孩子,在服藥控制2~5年以上後,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可以將藥物逐漸停掉,甚至有望終身不再發作。 換言之,與其它慢性病相比,其他慢性病沒有痊癒的機會,而癲癇症是有痊癒的機會,且痊癒的機會相當高!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嗯不出來好難受,孕期便秘該如何解決?

嗯不出來好難受,孕期便秘該如何解決?

整理/ 胡芷寧   便秘是消化道不順暢的一種症狀表現,並不能算是一種疾病。而每個人的排便習慣不盡相同,有人習慣每天排便,有人則是2天才排便一次,但並不代表2天排便一次的人就是發生便秘。 便秘的廣泛定義為排便次數一週少於2~3次,若如廁時間很長,需要特別施力才有辦法排便,或是如廁後沒有解便完全的感覺、大便太硬,也都算是便秘的徵兆。而女性懷孕時,由於荷爾蒙及飲食習慣都會改變,便秘的機會也會提升許多,較常見的因素如下: 荷爾蒙變化 為了幫助受精卵維持良好的著床情況,女性懷孕之後,胎盤會分泌許多重要的荷爾蒙,黃體素便是其中之一,它會讓準媽媽的平滑肌放鬆,而腸胃道也屬於平滑肌,所以準媽媽在懷孕期間的腸胃蠕動速度會變慢,排空時間相對會增長;如果糞便在大腸停留的時間過長,大腸就會將糞便中的水分吸乾,導致糞便硬結,造成準媽媽在懷孕期間排便不順。 攝取過多鐵劑 不少準媽媽在懷孕期間都會服用營養品,像是綜合維他命或媽媽奶粉,雖然針對營養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維生素做為孕期補充也是許多醫師建議的做法,但有些綜合維他命裡含有鐵劑,準媽媽若食用過多就會加重便秘情形,所以應視身體狀況斟酌使用。 懷孕週數增加 隨著懷孕週數增加,胎兒也會日漸長大,一旦準媽媽的子宮變大,就容易壓迫到腸子或其他骨盆腔的器官,造成排便受阻。 若因便秘引發腹部悶脹,排便時僅有少量的出血情形,其實算是比較輕微的症狀;但如果時間持續過久,有些準媽媽就會開始出現肚子痛的症狀,糞便也硬得像石塊一樣,可能需要就診請醫師開立處方。 飲食攝取重點 對付便秘的最大關鍵,就是改善體質,且應儘早做起,最好在懷孕之前就能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強烈建議準媽媽應多吃高纖蔬果,且在食用蔬菜和水果的時候,要把菜梗及纖維一起吃下去;雖然有許多人都會刻意挑掉這些需要費力嚼食的部位,但其實它們才是促進腸胃蠕動的好幫手。 常見的高纖蔬果有金針菇、洋菇、龍鬚菜、豆芽菜、青椒、芭樂、柳丁和橘子等,其中龍鬚菜的菜梗較多,而青椒皮和橘子的纖維質也非常豐富。此外,雖說黃豆類的食品也含有高纖維,但加工過後的豆皮或豆腐等,纖維質卻會降低許多;建議直接食用黃豆或黑豆,才能大大提升體內的纖維指數。 (推薦文章:如何趕走最討人厭閨密—便秘? 中醫師教你這幾招) 便秘的困擾,幾乎有一半的準媽媽皆會發生,除了應該特別注意攝取足夠水分與高纖蔬果之外,也別忘了適度運動,吃完飯後可以到住家附近慢走,或是定期游泳和進行孕婦瑜伽,藉此促進排便順暢。但若準媽媽已發生便秘情形,應避免食用辛辣食物,更不可輕易嘗試灌腸或服用瀉藥,以免在便秘尚未好轉前又增加更多病症,甚至影響腹中胎兒健康。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想減痛分娩的產婦可不能太胖,因為…

想減痛分娩的產婦可不能太胖,因為…

文/《媽媽寶寶》編輯部 採訪諮詢/ 成大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董盈秀   董盈秀醫師表示,減痛分娩用於自然產的媽媽,在產程開始至寶寶生出的10~14小時的第一產程中,幫助她們度過宮縮的劇烈痛苦,讓生小孩可以不那麼慘痛。 (推薦文章:生產好痛!帶妳認識減痛分娩) 「產痛是疼痛裡很劇烈的痛」董盈秀醫師說,產痛屬於漸進地、越來越密集的痛,子宮開始規律收縮的待產階段為微微的痛,等到子宮頸全開、即將生產時,則是密集宮縮痛,加上有寶寶通過陰道的擴張撕裂痛。 董盈秀醫師指出,一直要到胎盤娩出,縫合會陰部傷口,就結束這場痛苦,就有產婦形容就像是被卡車輾過,或是整個人被狠狠地丟撞至牆壁。曾有產婦因為痛太久,痛到受不了而暈倒,最後改為剖腹產。 近20年來,減痛針施打技術進步許多,因此接受減痛分娩的產婦越來越多,董盈秀醫師指出,減痛針的施打成功率有98~99%,僅有的1%可能是埋減痛軟管時送入位置不對或不理想。 為此,麻醉科醫師在放置軟管時會先施打第1次的止痛藥物,以確認位置及效果,如位置不對,立即調整。臨床顯示,只要減痛軟管擺放位置正確,就能減輕產婦7至8成的生產之痛。 「適不適合打減痛分娩?怎麼打?」董盈秀醫師指出,產婦如果想減痛分娩,產科醫師須立刻通知麻醉科醫師會診,評估其凝血功能檢查,以及配合度,因為這必須側躺及彎曲背部,才能於下背部的脊椎間隙埋入軟管。 (推薦文章:打、不打?「減痛分娩」打了就一定會有效果嗎!) 值得一提的是,過胖的產婦可能無法接受減痛分娩,董盈秀醫師解釋,減痛針的長度只有8公分,如果背部脂肪太厚,就無法讓減痛針打進正確的位置。 做過「減痛分娩」的董盈秀醫師,以自身經驗為例,在打完減痛針後,痛感減輕,但仍會感受到子宮收縮時的緊繃,因此,可以在醫師指示下,宮縮出力,不影響到正常的生產產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