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

鮮紅血便是痔瘡?錯誤迷思癌末才發現

鮮紅血便是痔瘡?錯誤迷思癌末才發現#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鮮紅色血便就是痔瘡?錯誤迷思竟讓病情拖到癌症末期!67歲的許先生血便1年,血色接近鮮紅色,因為沒有痛便也不在乎,原本以為是痔瘡,直到2個月前誤以為內痔掉出肛門,到醫檢查才發現原來是腫瘤,後竟確診是直腸癌末期!原來許先生認為血便若是鮮紅色就是痔瘡,才遲遲未就醫。彰化醫院放射腫瘤中心主任賴易成表示,下段直腸癌的血色較鮮紅,所以血便一定要就醫找出原因,不應自我判斷,錯失救援時機。血便以為是痔瘡 檢查才發現是腫瘤許先生表示,約1年前他就開始出現血便,血色偏向鮮紅色,也不太痛,他直覺就是痔瘡,直到2個多月前,突然有「紅紅的東西」從肛門掉出來,他。認為那是內痔脫出肛門口,沒想到一直都沒縮回去,加上小腹開始疼痛痛,他才不得不就診。直腸癌初期常以血便顯現 靠近下段直腸會偏鮮紅色 賴易成主任指出,許姓病患掉出肛門「紅紅的東西」就是腫瘤,約4公分大。肛門是人體消化道的末端,痔瘡是常見的良性疾病之一,大便帶血是最常見的症狀,顏色多為鮮紅色。直腸癌初期常以血便顯現,但一般顏色為暗紅色,但如果腫瘤位置是靠近肛門的下段直腸,血色可能會比較偏向鮮紅色,容易和痔瘡症狀搞混。發現血便一定要由醫師判斷原因 賴易成主任表示,痔瘡和直腸癌的臨床表現類似,但只要經過醫師肛診及內視鏡檢查就可判別,所以,民眾一發現血便,一定要由醫師診斷出血原因,千萬不要自行「那就是痔瘡」,這樣恐讓直腸癌逐漸變大。不少直腸腫瘤患者都因此而延誤就醫,末期的5年存活率不到30%,初期則高達90%以上。賴易成主任強調,健保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有血便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這是大腸直腸癌早期發現、及早治療的關鍵,如果自行發現血便也一定要儘快就醫。

便後還想再上 罹大腸癌機會高100倍!

便後還想再上 罹大腸癌機會高100倍!#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9歲的王先生,近半年多來天天腹瀉血便,每天至少拉肚子3次,並經常感到疲倦,經大腸鏡檢查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服用幾次腸胃藥後,腹瀉及血便並沒有很大改善。後王先生至中醫科就診,接受中藥治療後腹瀉及血便的狀況有明顯改善,原本8公分的潰瘍傷口已縮小成3公分,傷口持續修復且發炎症狀也改善很多。出現腹痛、腹瀉 容易被誤認為痔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在裕指出,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症狀是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有時還會有急著大便,卻只上了一些,但便後還想再上的情況。有些患者會出現貧血、體重減輕、發燒等症狀。發病年齡層以20-50歲為多見,女性罹病率略多於男性。有研究顯示罹患潰瘍性結腸炎,演變成大腸癌機率是正常人的100倍。潰瘍性結腸炎很容易被誤認為痔瘡或一般腸胃炎,如果耽誤治療時機,嚴重時會導致大腸潰爛而需切除,甚至還有引發敗血症的危險。糞便型態改變不一定是痔瘡林在裕醫師表示,仙鶴草既能止瀉改善腹瀉又能止血治療血便,白芨可消腫生肌、縮小潰瘍,對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有一定程度的效果。林在裕醫師提醒,大便時流血可能只是痔瘡發作,但若血便中帶有黏液、黃色分泌物、血色比較暗沉或是常常拉肚子且有解不乾淨的情況,就要小心不是痔瘡而是得了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可參考5項建議飲食原則:1) 選擇易消化、低纖維、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2) 少量多餐,儘量減少腸道負擔。3) 採用低渣、清淡飲食。能量來源以碳水化合物供給為主並適當補充蛋白質。4) 腹瀉嚴重者可發生脫水和鈉、鉀、氯離子的大量流失,應及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5) 忌暴飲暴食,忌食生冷、油膩、辛辣之食物,避免刺激腸道而使病情難癒。

33分鐘1人得這癌!體重減輕要當心

33分鐘1人得這癌!體重減輕要當心#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0歲的王奶奶,4年前因血便及腹痛就醫,確診為大腸癌第3期。手術切除腫瘤後不到1年復發,且已轉移至肺臟及肝臟。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梁金銅醫師表示,此患者癌細胞轉移至肝臟及肺臟,進行針劑標靶及化療治療肺腫瘤,仍無法遏止癌細胞的擴散,評估後建議患者服用口服標靶藥物,服用藥物至今已24個月,遠超於臨床試驗中患者平均存活期的6.4個月。大腸癌仍9度蟬聯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台灣罹癌人數創新高,大腸癌仍9度蟬聯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103年共有15,764人確診,為所有發生癌症人數的15%。報告同時也說明,大腸癌透過篩檢可找出「癌前病變」,並能經由簡單治療防止其轉變成癌,呼籲民眾務必要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與觀念,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時期。癌細胞侵犯不同部位產生症狀不同梁金銅醫師進一步說明,第一期通常不會有症狀;第二期指癌細胞已侵犯至腸壁,但尚無淋巴腺擴散;第三期為癌細胞已經由淋巴腺擴散;第四期則是癌細胞已遠處轉移,較常見為肺臟、肝臟、骨骼等。大腸癌的症狀,則與癌細胞發生位置有關,若位於右側大腸,例如升結腸等,容易會有慢性貧血、體力變差、體重減輕等症狀;若癌細胞侵犯至左邊大腸,例如乙狀結腸、直腸等,則會有腹痛、血便、大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口服標靶」能選擇性消滅癌細胞患者在長期治療後,對針劑標靶合併化療藥物可能逐漸產生抗藥性,治療成效打折扣。因此,口服標靶藥物的接軌治療,對晚期針劑標靶治療無效的患者,多了一個治療上的選擇,標靶治療能夠選擇性的消滅癌細胞,並阻止其生長失控,對於正常細胞的受損較小,為腸癌晚期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梁金銅醫師最後強調,大腸癌蟬聯發生率首位的原因,與人口老化、篩檢普及生活習慣西化有關。民眾平時應少吃紅肉、過度烹調的食物,多運動,平時也應養成觀察糞便的習慣,最重要的是中老年人族群務必要定期篩檢,已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的。 

嬰兒鮮紅血便半年 竟是腸胃道潰瘍

嬰兒鮮紅血便半年 竟是腸胃道潰瘍#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陳小妹6個月大時出現腹瀉及發燒的情形,糞便有鮮紅色血絲與黏液,醫師初步診斷為感染性腸胃炎使用抗生素治療,但持續半年未好轉。1歲3個月時安排檢查,醫師發現陳小妹消化道有嚴重潰瘍情形,經大腸切片檢查確診為克隆氏症。好發年齡11至12歲 近年來兒童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台北慈濟醫院小兒科腸胃科醫師李致任表示,克隆氏症是一種反覆發炎性腸道疾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兒童好發年齡介於11至12歲,但近年來兒童發病率有上升趨勢,疾病發生受基因遺傳、腸道細菌與身體免疫系統的影響。嬰兒時期的發生較常與遺傳基因有關。克隆氏症會侵犯口腔至肛門之消化道各部位,產生炎症反應,其中以大小腸潰瘍最多,疾病的表現方式有發燒、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等情況。病患除了腸胃道的症狀,可能還會出現貧血、關節疼痛、皮膚出現結節性紅斑、眼睛葡萄膜炎等症狀。無根治方法 可嘗試完全元素飲食及低渣飲食李致任醫師表示,克隆氏症無根治方法,必須長期配合兒童腸胃科醫師追蹤治療。診斷初期醫師會嘗試完全元素飲食及低渣飲食做為治療基礎,待病況穩定,即可回復正常飲食。初期克隆氏症的表現症狀與腸胃炎類似,但李致任醫師提醒,一般急性腹瀉會在1至2個星期得到緩解,若腹瀉超過2星期就要盡快就診找尋病因。父母應該要觀察孩子的糞便型態、若有血便情形,也要觀察糞便中血液的顏色,告知醫師判斷。發生任何異狀皆必須盡快就醫,及早診斷才能控制病情。

2歲血便 梅克爾憩室作怪!

2歲血便 梅克爾憩室作怪!#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0歲男童突然腹痛,且吃完東西沒多久就吐,本以為是急性腸胃炎,但症狀持續3天無明顯好轉,經由腹部X光檢查發現,男童左上腹阻塞大量腸氣,電腦斷層則顯示遠端小腸阻塞合併部分缺血,白血球數值升高,腹部有壓痛合併反彈痛情形,緊急開刀後病人恢復良好。梅克爾憩室合併發炎 繫帶沾黏小腸阻塞成大醫院外科部醫師蘇哲民表示,術中發現男童位於迴盲瓣近端約60公分處6公分長的梅克爾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合併發炎,頂端產生繫帶沾黏至腹壁造成小腸阻塞及約30公分小腸缺血性變化。於是施行部分缺血小腸切除合併吻合手術。2歲以下 無痛性血便最常見梅克爾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是迴腸遠端憩室,以胃黏膜組織最常見,是胚胎發育過程中卵黃管退化不全所形成,在先天性胃腸道畸形中最常見,發生率約2%。典型梅克爾憩室長約3-5公分,大多數位於遠端迴腸腸系膜對側緣,距迴盲瓣約60-100公分的範圍,血液供應來自腸系膜上動脈之單獨分支。梅克爾憩室屬於真性憩室,臨床上多無症狀,往往出現併發症就診時才發現。有症狀者多為2歲以下,男女比發生率約為2:1,以無痛性血便最為常見;青少年及成年人則以腸阻塞表現為主。腸阻塞最常見 包含噁心、嘔吐症狀腸阻塞是最常見併發症,常突發腹絞痛,伴有噁心、嘔吐、腹脹、腹部壓痛,其中以腸套疊因素引起的腸阻塞最常見,其餘有腸扭轉、腸沾黏、嵌塞性疝氣、憩室內結石。其他併發症則包括消化道潰瘍、出血,約占所有併發症的25-50%,主要係由含有壁細胞的異位胃黏膜所分泌的胃酸所造成的,以及急性憩室炎,室破裂等。保守治療對於大部分單純性憩室炎都適用,包括禁食、點滴輸注、抗生素治療等。但如有反覆憩室炎,或是併發腸阻塞、穿孔出血、腹膜炎、膿瘍等,則需手術治療,須視病況和部位採取不同的手術方式。

痔瘡癌變率高?腸癌迷思解密

痔瘡癌變率高?腸癌迷思解密#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4歲的男性無慢性病亦無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經診斷發現在升結腸處有約3公分的扁平狀瘜肉,採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恢復情況良好,無復發現象。以往大腸直腸癌患者為切除扁平狀腺瘤性瘜肉,多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 EMR )處理,但2公分以上的瘜肉切除往往受到限制,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可針對2公分以上的瘜肉切除,且出血量少、沒有體外傷口,患者復原速度相對較快。良性腫瘤癌變比例高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大腸的良性腫瘤就是瘜肉,年齡超過50歲以上相當常見,而但根據研究顯示,這種瘜肉日後演變為癌細胞的比例頗高,因此針對大腸內的瘜肉應重視並積極處理。ESD(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適用於罹患早期大腸癌,扁平狀腺瘤性瘜肉大於2公分以上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約3-5天,術後第一個月需特別注意飲食狀況,建議以低渣飲食為主,避免吃易脹氣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並自行觀察是否有延遲性出血問題,若術後有產生腹痛或解便大量出血、解黑便等症狀,則需立即回診安排檢查。有糞便出血、家族史 應定期接受檢查根據2016年統計顯示,罹患大腸直腸癌人數已連續8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且人數逐年攀升,隨著癌症篩檢的普及率提高,大腸直腸癌的早期發現率也相對增加。由於早期消化性癌症並無明顯症狀,若輕易忽略而延誤就醫,會致使病情加劇,為減低罹癌機率,呼籲民眾若有糞便出血、家族史或符合癌症篩檢資格者,應定期接受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妥善治療。另外,楊靖國醫師表示,許多民眾也常認為痔瘡久了會變成大腸直腸癌,醫師表示,痔瘡與大腸直腸癌的致病成因不同,但因兩者都易有出血現象,所以常會被誤會兩者之關係,也有很多人以為是痔瘡出血,就醫後才發現是大腸直腸癌。此外,肛門癌也會有類似痔瘡的肛門腫脹、突起、出血等問題,建議民眾肛門口有異狀時也應就醫檢查。

驚!胃潰瘍竟致血便

驚!胃潰瘍竟致血便#血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學大考結束後,青青學子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頭,只是,在這幾家歡樂幾家愁之下,卻也有人因此而引發許多疾病,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就是胃潰瘍,就有一名17歲的青少年因為考試壓力大,飲食起居不正常,致使出現胃潰瘍而有血便的現象,他還以為罹癌了,讓他心驚驚。 出現暗紅血便 照胃鏡確診為胃潰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醫師雷鎮豪表示,這名青少年是因為有血便來就醫,血便顏色是暗紅色,經由照胃鏡檢查,發現有胃潰瘍,暗紅色血便是由於胃潰瘍造成出血,以致排便會有血便,還好症狀不嚴重,只需要服用制酸劑及抑制胃酸分泌藥物治療即可。 暗紅色血便 常是上消化道疾病當發生暗紅色血便時,往往會令人感到很害怕,生怕是罹患了癌症,其實,也有可能是胃潰瘍,雷鎮豪醫師指出,會有暗紅色血便,通常是上消化道疾病,經由胃鏡檢查可以確診,而若是出現鮮紅色血便,則多是下消化道疾病,例如因為便秘造成的肛門口撕裂傷,或是痔瘡,有不少小朋友因為挑食造成便秘,進而引起肛裂。 飲食不正常+熬夜是危險因子胃潰瘍的治療除了藥物之外,很重要的就是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改善。雷鎮豪醫師進一步指出,由於青少年為了考試要有好成績,往往壓力很大,除了會飲食不正常,再加上經常熬夜,都是造成胃潰瘍的重要危險因子,所以,想要避免胃潰瘍上身,最好是能改善飲食與生活作息。(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紅色便便 8種腸道危機警訊

紅色便便 8種腸道危機警訊#血便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猛然一看,便便出現像血一樣的紅色,也就是「血便」症狀時,首先要確認是否消化道有出血的症狀?便便不容易因為吃紅色食物而變紅「大概是因為昨天吃了很多番茄的緣故啦!」應該很常聽到這一類的說法吧?但這可不是能如此悠哉、輕鬆面對的情況,一般而言,便便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吃了紅色的食物而變紅,實際上,有時吃了較多含有天然紅色素的食物,也會讓排泄物變得紅紅的,例如紅色火龍果,不過,只要停止食用就會恢復正常,此處所指應是持續有血便的症狀。出血量多達一個杯子 就是裂痔成人罹患頻率最高的,是裂痔(肛裂)造成的出血,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的案例:因為用力排出較硬的便便,結果鮮血染紅了馬桶,有人血便的出血量甚至多達一個杯子之多,這就是裂痔的典型模式,許多人因此以為「我的人生就此結束了嗎?」、「難道是大腸長了惡性腫瘤?」而慌忙飛奔到醫院。癌症瘜肉、缺血性大腸炎 都可能會血便但是,往往用大腸鏡檢查之後,並沒有在他們身上發現不好的東西,只是單純的屁股肛裂而已,這種不幸中的大幸,有時挺讓人捏一把冷汗的,不過,要小心的是,會出現血便的疾病不少,諸如癌症或瘜肉、缺血性大腸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等等,難以一一細數,而血便也的確潛藏著罹患癌症的可能,若以為是痔瘡而輕忽的話,有可能延誤病情與治療,所以還是要做一下檢查比較好喲!出現紅色便便 注意是否有這些疾病1) 癌症。2) 瘜肉。3) 缺血性大腸炎。4) 潰瘍性大腸炎。5) 克隆氏症。6) 感染型腸炎。7) 藥劑型腸炎。8) 痔瘡。(本文摘自/我的便便怎麼了?/瑞麗美人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