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

糞便潛血因素多 衛生局供免費篩檢

糞便潛血因素多 衛生局供免費篩檢#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供40歲以上市民,兩年一次免費大腸癌篩檢(FOBT糞便潛血檢查),在基隆市中正區7月7日的社區闔家歡篩檢中符合免費檢查者有69人,但近兩年未篩檢者佔41人,顯示基隆市民對接受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之接受度並不高。基隆市衛生局呼籲民眾可參與免費篩檢,掌握腸道健康。「糞便潛血檢查」是一種大腸癌初步篩檢的方式,只要將採檢管領回自行採檢後,帶健保卡交到指定的窗口刷卡繳交檢體即可,不需要掛號也不需要等候。基隆市中正區提供糞便潛血檢查的院所計9處篩檢點,民眾其實可選擇離家近的篩檢點就近領管篩檢,不限定您的戶籍所在地,只要您的年齡符合資格即可領管。造成腸道出血的原因很多,例如:痔瘡、大腸憩室、大腸瘜肉和大腸癌等,唯有透過大腸鏡檢的方式才能夠確認真正造成出血的原因。一般來說,初期大腸癌的出血可能是間歇性的,故一旦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者,不應以再次糞便潛血檢查排除陽性診斷。而兩年內已篩檢結果為陰性者也不須再次做糞便潛血檢查,兩次篩檢時間太接近檢驗的結果將會失去參考價值,故無須每年都篩檢。基隆市衛生局呼籲,只要帶著健保卡至提供相關篩檢服務的院所,即可得到與闔家歡一樣的免費篩檢服務。另外,提醒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異常)的民眾,務必要向原檢查院所索取陽性個案轉診單,至可提供大腸鏡檢查醫院做進一步的確診。勿以再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排除診斷,因為大腸癌的出血是間歇性的,可能會造成癌症診斷上的延誤,影響後續的治療成效。民眾若有疑問可電洽基隆市中正區衛生所。

克隆氏症好發青年 長期腹瀉血便須注意

克隆氏症好發青年 長期腹瀉血便須注意#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嚴重的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好發青少年與青壯年。患者長期反覆出現慢性腹痛、腹瀉、發燒、血便、體重減輕等症狀。嚴重者一天跑十幾次廁所,有患者因此整天離不開馬桶而足不出戶或得包尿布出門。部分病患腸子嚴重阻塞,大便無法通過而腹部劇痛;有的大便時血流不止掛急診。隨病情演進,腸子嚴重狹窄、瘻管而須開刀切腸,部分患者因一再手術而造成「短腸症」。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說,此症儘管就診率高,卻因早期症狀不典型,難被確診,常被當成大腸急躁症、腸胃炎等其他疾病,患者吃藥卻好不了。還有患者因長期血便,被診斷為缺鐵性貧血。臨床觀察,克隆氏症患者從發病到確診,平均花費三到五年。王輝明強調,腸躁症不會造成腸道發炎、潰瘍,也不會有腸阻塞或瘻管等嚴重的腸道破壞。因此腸躁症患者做大腸鏡檢查,腸道並無異常。腸躁症患者也不會有血便、貧血、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反觀克隆氏症,則是腸子從表層到深層的發炎,主要侵犯小腸,但也可能侵犯整個消化道。病灶多是整層腸壁的發炎,甚至擴及腸道外的腹膜及淋巴結,因此容易發生狹窄、膿瘍、甚至破裂、瘻管。王輝明提醒,民眾若長期腹瀉、腹痛、血便、發燒,合併貧血或體重減輕等症狀,時好時壞、反反覆覆,應尋求腸胃科醫師診治。若確診為克隆氏症,優先選擇內科治療。

血便、不明腹痛 警覺大腸癌可能性

血便、不明腹痛 警覺大腸癌可能性#血便

依據衛生署公布資料顯示,直到民國97年時,惡性腫瘤(癌症)已經連續27年穩坐國人十大死因之榜首。統計到民國95年時,以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排名來看,分別佔男性的第二位(次於肝惡性腫瘤)和女性的第二位(次於女性乳房惡性腫瘤)。如果男女合計,大腸直腸癌則躍升為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10,248人)。死亡率則為所有癌症中的第三名(次於肝臟及肺臟惡性腫瘤)。可見大腸直腸癌的問題日益突顯。奇美醫學中心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周家麟的前瞻性研究發現,小於40歲且沒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的年輕病人,有較惡性的腫瘤型態、較差的癌症期別及較不良好的存活預後。此一臨床研究發現的成果已投稿至美國外科醫學論文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且已被該雜誌接受即將發表。周家麟醫師說,這些年輕病人最常見求診的症狀為解血便及腹痛,有八成的年輕患者在手術後需要做化學藥物治療,其中甚至高達四成的年輕病人,一診斷出罹患大腸直腸癌時就已經是第四期,有腫瘤遠處轉移了。而這些年輕的病人,即使接受積極的手術和化學藥物治療,其五年的癌症存活率,甚至比年紀大於80歲的大腸直腸癌老年病人來的差。深入探討可能造成較差預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較差的癌症期別。由於40歲以下年輕的大腸直腸癌病人相對因為體力好,所以對於身體的不適也往往可以忍耐較久的時間,因此容易忽略解血便及腹痛這些警訊,再加上這些年輕病人沒有家族病史,病人本身及臨床醫師都可能認為罹癌機率低,造成延遲診斷,使得年輕患者有較晚期的癌症期別。因此,對於有長期血便或不明慢性腹痛的年輕病人,縱使沒有大腸直腸癌的家族病史,臨床醫師仍需高度警覺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

拉血便、黏液便!別輕忽桿菌性痢疾

拉血便、黏液便!別輕忽桿菌性痢疾#血便

桿菌性痢疾疫情隨著寒假旅遊逐漸升溫,臺北市衛生局表示,北市去年共確診23例桿菌性痢疾,皆為境外移入,與99年(22例)相近。23例中有11例是民眾出國旅遊時遭受感染,其中,印尼5人、印度1人、菲律賓1人、中國大陸4人。衛生局提醒民眾要前往東南亞地區及中國大陸,務必做好預防措施,行前要作好國際旅遊疫情資訊收集與防護準備。(圖:取自疾管局)桿菌性痢疾主要是經由攝食被病人或帶菌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症狀包括程度不等的腹瀉、發燒、噁心、嘔吐、痙攣及裏急後重、血便、黏液便等,但部分民眾呈無症狀帶菌者。出國旅遊應注重飲食及個人衛生、切勿生食生飲、不要購買路邊衛生不良的食品、用餐前務必洗手,避免遭受桿菌性痢疾等腸道傳染病的感染。衛生局提醒民眾於旅遊行程中或返國入境時,若出現腸道不適症狀,應主動告知導遊協助,並聯絡機場檢疫人員進行採檢及通報,返家後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診斷治療,做好自主健康管理,才能快樂出門、平安健康回家。

出現血便要注意 直腸癌、痔瘡易混淆

出現血便要注意 直腸癌、痔瘡易混淆#血便

日前一名63歲王姓婦人,大便帶血已一段日子,經診斷為痔瘡,經過治療後血便問題依舊,近期腹瀉、便秘、糞便形狀開始變細小,再度就醫時,經轉診至高醫就診,診察後確定肛門口6公分處有腫瘤,病理切片檢查證實為直腸腺癌第3期,由於腫瘤距離肛門的位置近,王姓婦人擔心術後無法保留肛門,一度拒絕治療,直到醫師告知可先合併化學與放射治療,待腫瘤縮小後再施予外科腫瘤切除手術,後王姓婦人採納醫師建議,如願保留了肛門。根據高醫放射腫瘤科醫師黃旼儀表示說,一般人出現血便狀況,第一直覺就是痔瘡,甚至直腸癌初期也很容易被誤診為痔瘡,主要是因為直腸癌與痔瘡臨床表現有諸多相似之處,如便血、大便次數增多等,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大腸直腸癌篩檢之最簡單、最經濟而且有效的方法,民眾可透過即時檢查來保障自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南投縣政府衛生局衛教文章表示,一般發生直腸癌的原因大多是飲食習慣、家族遺傳所致,飲食習慣與大腸直腸癌有密切的關係,常大魚大肉、常吃高蛋白、高脂肪及精緻食物的人,根據統計調查有大腸息肉、憩室、結腸炎及大腸癌的發生率較高,而若家屬(第一近親)罹患大腸直腸癌,罹患大腸癌的機會也會高於一般人。根據台中聯安醫院衛教文章表示,避免直腸癌的方式可改變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油膩食品,至少能減少25%~50%得到大腸癌機會,另外養成運動習慣,也可以減少40﹪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最後是定期到醫院做篩檢,早期大腸直腸癌存活率可以達90%以上。

家族基因!男得癌,家人也「中獎」

家族基因!男得癌,家人也「中獎」#血便

臺中市李姓男子腸道多達十四顆息肉,化驗結果已有兩顆演變成大腸癌,由於大腸直腸癌有家族性基因,全家族跟著拉警報。結果李姓男子的弟弟「中獎」,得做人工肛門,他卅多歲的兩個兒子也發現息肉與腺瘤。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劉張惠泉醫師強調,不痛不癢的息肉有可能演變成大腸直腸癌,早發現早切除才是預防之道。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劉張惠泉醫師採用「亞全結腸切除手術」,切掉李先生五分之三的腸子,原本一米多長的腸子留下30公分,以剩下的結腸接小腸,仍能維持生活品質。李先生有癌症家族史,劉張醫師建議,家人都要檢查比較安全。意想不到的是,李先生的弟弟根本沒有症狀,一檢查,發現他的直腸癌腫瘤更大、距離肛門更近,醫師宣判必須要做人工肛門,目前在化療中。李先生三個年滿30歲的兒子,有兩個已各長出大腸息肉與腺瘤,而腺瘤形同是大腸癌前病變,更要當心。民眾發現血便、經常性拉肚子、排便習慣異常的現象,應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為免息肉演變成惡性腫瘤,愈早發現切除愈安全。

發現登革出血熱病例!嚴重恐吐血、血便

發現登革出血熱病例!嚴重恐吐血、血便#血便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公布新增第12、13例本土登革出血熱病例及境外移入自助旅行團感染登革熱的群聚案件。疾管局提醒民眾,雖然即將進入12月,但登革熱境外移入及南高屏澎地區之本土病例仍持續發生,請民眾主動清除戶內外積水容器,如有出現發燒、頭痛、全身倦怠、後眼窩痛、肌肉或關節痠痛等疑似登革熱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及活動史。疾管局同時呼籲各醫療院所醫師,提高對於登革熱疑似病例的警覺。期望透過民眾、醫療體系及防疫單位共同努力,及早阻斷本年本土流行疫情。新增2例登革出血熱病例,皆居住於高雄市三民區,且有慢性疾病史。第12例為49歲女性有糖尿病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史,11月18日開始出現發燒、食慾不振、腹瀉、嘔吐等症狀,11月19日至某醫學中心急診,因症狀未改善,爰於11月21日再次前往另一醫學中心急診,並於就診後被通報為登革熱且隨後安排住院治療。第13例為45歲的女性B型肝炎帶原者,主訴多年前曾經罹患登革熱,11月18日開始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當日及11月22日分別前往診所就醫,11月23日接受社區擴大篩檢,因症狀未改善,爰於11月24日前往醫學中心就醫,隨後被收治住院。2位新增個案目前狀況穩定,且住院治療中。疾管局在11月28日於桃園國際機場篩檢出一自菲律賓馬尼拉百勝灘入境且居住於臺南市的自助旅行團,7位團員中有3位(63歲男性、51歲和60歲女性)於入境時出現發燒症狀,隨後檢驗確認為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另四位團員目前採檢確認中。疾管局表示,由於登革病毒第一至第四型皆曾經於臺灣流行,且今年本土亦同時出現第一至第三型流行,當登革熱患者以前曾被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感染時,就很可能會出現登革出血熱的症狀;呼籲民眾應積極配合檢視住家內外及周圍環境,主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並加強個人保護措施以避免蚊蟲叮咬,才能有效控制疫情,且避免因為先後感染不同類型登革熱而發生死亡率較高的出血性登革熱,以維護自身和家人的健康。臺大醫院家醫科林智偉醫師說,感染登革熱後,若人體的抵抗力強,輕微者可能無症狀,更嚴重則會出現登革出血熱,症狀包括發燒、血便、吐血,身體點狀出血,或是黏膜(例口腔)地方出血,以及血小板減少(10萬以下),或是血漿滲漏(肋膜積水、腹水)。登革出血熱若無適當治療,死亡率達20%~40%,早期診斷加上適當治療,死亡率低於5%。

男子腸中風! 腹痛劇烈難耐

男子腸中風! 腹痛劇烈難耐#血便

成大醫院外科醫師張勝勛表示,所謂腸中風其實就是急性缺血性腸道病變(Ischemic bowel disease)的俗稱,若供應腸道血管被阻塞(栓塞、血栓形成、或腫瘤)或血流供應變少(粥狀動脈硬化、血管收縮、休克或脫水)會造成腸缺血甚至壞死。一個50幾歲男性曾因為腹主動脈瘤破裂而接受過腹主動脈支架手術,也有左下肢深部靜脈栓塞過去病史。幾個月前他因劇烈腹痛至成大醫院急診求治,理學檢查沒有明顯腹膜炎徵象,最後經腹部電腦斷層檢查證實是上腸繫膜動脈阻塞。緊急照會放射科醫師,安排緊急血管攝影,經由血管攝影導管給予血栓溶解劑治療,隔天再追蹤血管攝影並吸出溶解後剩餘血塊,最後無須接受手術,平安出院。張勝勛醫師指出,腦血管阻塞會造成缺血性腦中風,供應心臟肌肉的冠狀動脈阻塞會造成心肌梗塞、壞死,卻少有民眾知道,腸子也會中風,也會梗塞壞死。腸中風意指供應腸子血管阻塞或血流受阻後,腸子因缺血、缺氧,而發生局部或廣泛的組織壞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