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

她以為血便是痔瘡所致 檢查後竟是直腸癌

她以為血便是痔瘡所致 檢查後竟是直腸癌#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生活作息正常、愛運動,但三餐老是在外的民眾請注意,當心你可能也是罹患直腸癌的危險族群之一!日前,有一名38歲的賈小姐,平日上班忙碌、工作壓力大,且三餐在外,愛吃油炸類食物、麻辣鍋等,雖然平常保有愛運動的好習慣,但因她有10多年的痔瘡病史,總是認為血便是痔瘡所造成,所以不以為意。直到今年公司健康檢查後才發現,她潛血反應為陽性,進一步安排檢大腸鏡檢查,確診為直腸癌第二期,但因她的腫瘤靠近肛門,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了機器手臂手術切除腫瘤,而目前恢復情況良好。骨盆腔狹窄者 透過機械手臂可保留完整肛門臺大醫院外科部梁金銅醫師表示,近十年來機器手臂微創手術系統已在全球許多國家中廣為使用,主要是因為機器手臂微創手術,可讓外科醫師進行更複雜、更高精準度的手術,進而突破傳統手術及傳統腹腔鏡手術時所遭遇到的困難。因此,對於骨盆腔狹窄、低位腫瘤、肥胖及需保留自律神經等患者而言,若使用傳統手術,恐有破壞肛門、影響生育能力等問題產生,但醫師若機器手臂進行處理,不僅可幫病患解決問題,更可保留肛門、自律神經等,使得男性患者在術後仍可維持性功能,女性則可保留生育能力,只不過目前此手術仍處於自費狀態,平均要價約20萬。定期接受篩檢 才可有效遠離大腸癌最後,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資料,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人數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但大腸瘜肉(腺瘤性瘜肉)發展為大腸癌時間需時5~10年,因此,醫師提醒若能遠離大腸癌危險因子,包括不當飲食、不運動、抽菸、喝酒以及腰圍過大等,並定期篩檢,大腸癌是有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癌症之一。

老婦血便當痔瘡發作 檢查竟是腸癌

老婦血便當痔瘡發作 檢查竟是腸癌#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位73歲的阿嬤,半年多來大便偶爾都會出現血絲,但因為長年有痔瘡的問題,所以並不以為異。可是最近一個月開始出現大便不順,每天需要吃軟便劑、大便好像都有透明的黏液附著,以及腹漲、胃口愈來愈差,體重也掉了好幾公斤,至醫院檢查發現為腺癌。成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柏全醫師說,阿嬤的狀況就是典型的大腸直腸癌臨床表現,但是只要有血便,大部分的人還是都會緊張、害怕。近年來,隨著網路、醫療常識的普及,年輕民眾對於大便有血的警覺性及焦慮感又更高了;也因此愈來愈多的年輕民眾會在第一次大便有血的時候,前來門診要求檢查。老人易好發    勿拖延錯失治療良機其實,大多數大腸直腸癌還是都發生在年紀偏大的患者。但矛盾的是,對於年齡較大的長者而言,想到要進醫院做檢查,心就先涼了一半,以致於往往拖到沒辦法了才來就醫,也常常錯失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早期的大腸直腸癌是個本質上可以被治癒的疾病。但陳柏全醫師表示,由於早期並沒有症狀,所以需要靠定期篩檢來提早發現治療。近年來,國民健康署推動的50歲以上民眾每2年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就是為了僅早篩檢出早期的大腸直腸癌,及僅早除掉以後可能會演變成癌症的大腸直腸息肉。同時,臨床資料已證明,早期切除大腸息肉是減少大腸癌發生的重要措施。所以,如果能配合國家的糞便篩檢政策及正確的就醫觀念,大腸直腸癌是可以不那麼可怕的。 

婦人長期腹瀉、血便 潰瘍性結腸炎作祟

婦人長期腹瀉、血便 潰瘍性結腸炎作祟#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74歲的林姓老婦人,今年發現體重兩個月掉了約6公斤,平時有間斷性腹瀉及便秘的情形,近日持續腹瀉合併間接性鮮血黏液便,平均每天跑廁所6次,幾乎離不開廁所。 至醫院檢查發現有嚴重的營養不良以及貧血的情形,大腸鏡發現數十顆類似腫瘤狀的病兆合併嚴重潰瘍遍佈整段大腸,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當心潰瘍性結腸炎 恐增腸癌風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文傑說,潰瘍性結腸炎是自體免疫失調相關的慢性大腸疾病,好發於21歲到50歲左右的中壯年,與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的大腸癌不太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潰瘍性結腸炎的這些年輕病患,若病程長達20年後,約有6%至12.3%的機率會得到大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包括:長期的腹痛、腹瀉、血便甚至體重減輕等,都讓這群患者不堪其擾,長期影響社交圈、工作及學業表現,對社會帶來的衝擊絕不亞於大腸癌以及腸躁症。潰瘍性結腸炎如同僵直性脊椎炎一樣是自體免疫疾病,除了腸胃道症狀外,也可能併發眼睛、皮膚以及口腔黏膜潰瘍或結節,而相關的發炎性關節炎則與僵直性脊椎炎類似。目前唯一治癒性治療是全大腸切除,但病患大都為中壯年時期,而且藥物控制佳,所以建議在藥物治療失敗時才開刀。

血便可別忽視 恐是潰瘍性大腸炎

血便可別忽視 恐是潰瘍性大腸炎#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王同學從高中開始就陸陸續續有大便帶血的現象,加上課業社團蠟燭兩頭燒,三餐也隨便以炸雞配飲料或泡麵為正餐,最近也常常發現有血便和大便中有白白黏液的樣子。後來經大腸鏡檢查,才確診是罹患「潰瘍性大腸炎」 。所幸經過飲食調理與藥物治療控制之下,潰瘍的大腸已大幅改善。發炎性腸道疾病包括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好發年齡為20~40歲,是一種腸道慢性反覆性發炎的疾病。台大內科部消化內科李宗錞醫師表示,國人罹患人數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目前認為發病原因與基因、腸道免疫平衡失調、環境、精神壓力有關。李宗錞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剛發病時,其症狀可能與急性腸道感染或大腸癌混淆,需要進一步做鑑別診斷。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之確診可配合影像醫學檢查、內視鏡檢查及切片做病理化驗等為依據。治療重控制病情  減少併發症發生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會反覆發作,或因長期慢性腸道發炎產生併發症如腸道狹窄、腸道阻塞、瘻管或甚至腸管破裂等。因此,治療同時需留意藥物副作用,必要時也需及時採取外科手術治療。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李宗錞醫師提醒,日常生活飲食上可採飲食調理,少碰刺激性的食物,特別在急性發炎期宜採低渣飲食,只要妥善的治療與追蹤,也可以享有健康生活。

血便以為長痔瘡 檢查竟是晚期腸癌

血便以為長痔瘡 檢查竟是晚期腸癌#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48歲的王先生,腹瀉及血便的情形已經有一年多,但他認為是痔瘡,故不以為意,等到體重越來越輕及開始出現疲累、胃口變差的情形後才就醫,結果在升結腸處發現一顆腫瘤,切片後證實為惡性,診斷是第三期大腸癌,王先生震驚之餘接受手術切除,也改變了過去愛吃肉不愛運動的壞習慣,目前正在接受化療。衛福部臺南醫院李艷林醫師表示,據國健局統計,台灣癌症新發生個案最多的就是大腸直腸癌,平均每天就有30人被診斷為大腸癌,有13人因大腸癌死亡。此外,隨著國人飲食西化、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下,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有年輕化趨勢。愛吃肉不愛運動 大腸癌先找上你李艷林醫師提醒,早期大腸癌沒有任何異常狀況,若等到出現大便有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體重減輕等情形,往往已經是大腸癌第三、四期。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超過50歲、曾有大腸直腸癌病史或有大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疾病、有大腸癌家族史、有家族性瘜肉症、高脂肪飲食、體重過重、少運動、抽煙等。李艷林醫師呼籲民眾,對抗大腸直腸癌,早期發現及治療是最重要的。平日飲食則應多吃蔬菜水果,減少動物性脂肪及燒烤食物類的攝取,戒煙戒酒多運動,並利用政府提供的每2年1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非痔瘡!血便恐是大腸癌警訊

非痔瘡!血便恐是大腸癌警訊#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國人大腸直腸癌盛行率高達42%,為國人癌症死因第3名,僅次於肝癌和肺癌,而大腸直腸癌的症狀與痔瘡頗為類似,一般人常因此延誤就醫,為此,醫師提醒若有血便、大便習慣改變等現象,千萬不要自行服藥或當成痔瘡置之不理,因為血便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的警訊。振興醫院家庭醫學科顏伯翰醫師表示,排便出血、大便習慣改變或排出像鉛筆般的細便、與腹部出現不明原因疼痛或絞痛時,民眾都應該提高警覺。愛吃肉者罹腸癌機率增顏伯翰醫師進一步說明,現代人外食多,攝取太多肉類和脂肪,會使腸道內膽酸分泌增加,而腸中的害菌會將膽酸代謝成致癌物質。此外,過量的脂肪、蛋白質會成為害菌的養料,使得罹癌機率增加。顏伯翰醫師說,超過60歲者,恐有5成的人大腸內長著息肉,且息肉有惡化成癌症的可能,因此呼籲40歲以上無症狀者每年應進行一次直腸肛門指診;50歲以上者,每年需進行一次直腸肛門指診及糞便潛血試驗、且每3-5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每1-2年的糞便潛血反應檢查,可降低15-43%大腸癌的死亡率,早期發現大腸癌,治療後存活率高達90%以上,故醫師提醒平時應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減少動物蛋白及脂肪的攝取、多吃高纖維食物等,都可降低致癌風險。

寶寶便祕3元兇:奶粉泡太濃、亂通便、亂服藥

寶寶便祕3元兇:奶粉泡太濃、亂通便、亂服藥#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採訪報導)寶寶便秘造成出血真讓家長擔心不已!今年剛滿2歲的林小弟弟最近排便時總不停哭鬧,且都是硬大便,還曾高達四天都不排便,甚至一次林媽媽在幫寶寶換尿布時,竟發現一堆血,經小兒科醫師檢查發現原來是林小弟弟嚴重便秘,造成排硬便導致肛門破裂。小兒科曾俊睿醫師表示,小兒便秘的原因很多,常見的3大NG做法即奶粉泡濃、習慣性灌腸通便或是亂服各式中、西、成藥。這名林小弟弟經擦拭藥膏並搭配食用香蕉泥、木瓜泥後,才恢復正常排便。曾俊睿指出,估計在小兒腸胃科的門診中,有10~25%的小朋友有排便困難現象;硬的便便會讓寶寶不舒服,就更不想努力大出來,結果造成惡性循環,嚴重便秘可能造成直腸壁裂傷出血。而小兒便秘的原因很多,除了先天性巨結腸症等疾病因素外,大多受到遺傳及飲食習慣所影響。門診中經常看到父母因寶寶排便困難,緊張到不斷更換奶粉品牌或尋找各種錯誤或不當方法,結果可能害寶寶便秘更嚴重。他進一步指出,許多家長因寶寶便秘就推估是奶粉泡得不夠濃造成的,其實寶寶長期喝過濃奶粉反而會造成消化道負擔過重,或造成腎臟負擔過重。另外,有些家長習慣到藥房買灌腸劑給寶寶通便,長期會造成寶寶肛門括約肌缺乏自主性,日後會依賴通便才能夠解便,也是不當的處理方式。還有臨床上也常見到父母自行購買整腸藥物或成藥,容易造成寶寶中毒意外,讓便祕更加惡化,提醒家長不要讓寶寶亂服成藥或偏方。曾俊睿補充,根據1998年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AAP) 的研究報導,母乳中的棕櫚酸為β型棕櫚酸,在嬰兒體內容易吸收利用。而均衡飲食才是解決便秘的根本之道!台北中山醫院營養師黃子芩提醒,一歲以上寶寶的飲食要均衡,不能偏食,如果要避免便秘,各種水果、蔬菜、油脂都應該均衡攝取,除了使用配方奶粉外,也可以讓寶寶吃一些蔬菜泥、水果泥,如柳橙、番茄、木瓜、草莓、葡萄柚或奇異果等,或讓寶寶喝些果蔬汁等,增加腸道內的纖維素,幫助寶寶通暢排便。(照片/記者廖詠琦攝)

出現血便要當心! 勿把腸癌當痔瘡

出現血便要當心! 勿把腸癌當痔瘡#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當你上完廁所後,發現大便有血、顏色暗紅,可得小心了!千萬別以為是痔瘡就不用檢查,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卻可以透過採便管在家做糞便潛血檢查,進行篩檢早期發現,若是等到排便習慣改變、血便,往往已經進入二到三期,因而錯失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時機。臺北市提供50至69歲民眾2年免費1次「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只需要使用1支小小的採便管,採集少許糞便,即可利用定量免疫法(iFOBT)檢驗糞便中是否有微量血液反應,不痛又方便,是目前我國執行大腸癌篩檢的最佳方式。市民朋友可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接受檢查,或洽詢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最新資料統計,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且呈現每年快速增加趨勢,98年已有1萬多人得到大腸癌,100年有4千多人因大腸癌死亡,高居所有癌症死亡率的第三位,因此大腸癌對國人產生的威脅絕對不可忽視。松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周真貞主任表示,大腸癌是目前少數可經由篩檢及早發現的癌症,且越早發現治癒率也越高。歐美國家研究顯示,實施每年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30%的大腸癌死亡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大腸癌是可以透過早期篩檢,獲得良好控制的疾病」,要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除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外,50-69歲民眾每2年至少應有1次糞便潛血檢查,以早期發現大腸癌病變早期診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