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眩

老人莫名暈眩喘 當心「無感」心病上身

老人莫名暈眩喘 當心「無感」心病上身#暈眩

(撰文:健康醫療網/記者黃軍瑋報導) 老人家突然暈眩、虛弱、會喘,當心「無感」的心房纖維顫動已經找上門,門診就常見上了年紀的銀髮族,突然不適,雖也警覺有可能是心臟出了問題,但按著脈搏數了半天,一分鐘還是跳了6、70下在正常範圍,直到就醫接受心電圖檢查才發現,心跳數雖沒劇變,卻是漏了拍子的在跳,一下停頓一下又連跳。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嵩豪) 老人心跳數正常 不代表沒心病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嵩豪說,類似症狀輕微、甚至本人沒什麼感覺的「無感」心房纖維顫動病人,以老年人最多,有人一次發作持續6小時以上卻仍不自覺致命危機已經發生。   臨床觀察發現,同樣是心臟亂跳,心房纖維顫動發生在不同年齡層,表現可能大不同,不像年輕人多半狂跳到每分鐘破150下、180下的激烈,有些老年人儘管每分鐘還落在60至100下的正常心跳速率區間,卻是非常不規則的節拍。   心房纖維顫動嚴重恐中風及致死 高危險群特別注意 黃嵩豪醫師指出,心房纖維顫動可分為瓣膜性和非瓣膜性兩種,瓣膜性多因從小的風濕性心臟病所引發的病變;絕大部分的心房纖維顫動是非瓣膜性,與甲狀腺亢進、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等有關,以台大醫院在金山進行的研究顯示,國人盛行率男性為1.4%、女性為0.7%。尤其,年紀是一大危險因子,因為盛行率從60歲以下的不到2%,一旦過了80歲大關,便躍升到10%以上。   黃嵩豪醫師強調,心跳亂了拍子,最怕血流因此紊亂產生血栓,一旦血管有了大血塊,打到哪裡就塞到哪裡,最嚴重恐導致中風,且心房纖維顫動病人比起一般人,中風機率足足高出2.2倍,若是合併75歲以上、女性、糖尿病、高血壓、曾中風過等危險因子的高危險族群,每年發生中風機率更高達2成。   傳統藥物副作用多 健保已給付新藥更安全 針對非慢性的心房纖維顫動病人,由於有機會回復正常的心跳節律,因此黃嵩豪醫師表示,在抗凝治療外,治療首重抗心律不整藥物,傳統雖有5、6種藥物可用,但對上述高危族群副作用較多,目前已有新一代抗心律不整藥物Dronedarone,副作用少且安全性高,是目前證實可以降低因心血管事件住院或死亡率的抗心律不整藥物,健保目前有給付。 新聞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health/27157.htm

保健食品也加糖?糖尿病患誤服致暈眩

保健食品也加糖?糖尿病患誤服致暈眩#暈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國人喜歡購買保健飲品已蔚為養生風氣,殊不知有些保健食品為了提升口感,往往加入了過量的糖份,導致很多保健食品的愛用者,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患,在不知不覺中攝取了過多糖分,危害自身健康。近日,就有民眾購買了宣稱含有蜂王乳珍珠粉之營養品,食用之後感到頭暈不適,檢驗發現其營養成分標示不符,驗出含糖量超標。每日糖攝取總量20克為宜衛福部食藥署於103年4月15日公告「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並於104年7月1日施行:將糖含量增列為強制標示項目,業者必須將產品中額外添加的糖量,以及食材本身原有所含的糖量,全部加總後標示。消費者可利用此資訊,清楚知道、控制自己的糖攝取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建議,更理想的糖攝取量應為每日總熱量的5%以下,建議女性20公克為宜、男性以22.5公克為限。糖分攝取過量 當心三高找上門南投醫院蔡玉思營養師表示,糖分攝取過多,容易導致人體「三高」。糖尿病患者須攝取適當糖分,若食品糖分標示不符,病患可能會因為攝取過多的糖分,造成身體不適,甚至血糖上升影響健康,因此建議食品成分標示須準確。對於糖尿病患需要適度攝取糖量的人來說,新施行的包裝食品營養標示,能方便他們計算糖份,對一般民眾而言,也可得知自己究竟是否吃入過量的糖,進而了解熱量及飲食控制。

脖子健康度檢測!有這6大類症狀需提高警覺

脖子健康度檢測!有這6大類症狀需提高警覺#暈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脖子出現不適,症狀不一定出現在脖子。有些以為與脖子無關的症狀,或發生在非脖子部位的疼痛,都很可能是脖子引起。請大家做一次脖子故障度檢測,確認頸部的健康狀態。若勾選到★標示的症狀,請務必前往骨科檢查;勾選到★★標示的症狀,請立刻前往骨科進行詳細檢查。□ 最近扣襯衫釦子時感覺有些困難,甚至無法扣釦子。□ 想用指尖夾起硬幣等小東西卻無法完成。(★)□ 雙手無法施力。□ 字跡不像以前那樣端正。□ 吃飯時無法好好拿筷子,或感覺不太會拿筷子。(★)□ 不扶把手就無法上下樓梯。(★★)□ 走路時總覺得腳步虛浮。□ 碰觸肌膚時感覺遲鈍。(★)□ 脖子痛到晚上睡不著。(★)□ 即使在家靜養,脖子還是持續疼痛超過四天。(★)□ 長時間感覺手腳麻痹。(★★)脖子僵硬會引發的症狀當脖子出問題,有時會在身體各處引發不同的症狀。請詳閱後續列表,出現與自身狀況相符者,請圈起來做記號。如果每個項目皆圈出一個以上的記號,且在沒有特殊原因的狀況下,該症狀持續好幾天,問題可能就出在脖子上。1)出現在「頭部」的症狀:頭部沉重/頭痛(鈍痛)/後腦勺產生鈍痛/頭痛暈眩/重聽/耳鳴/眼睛疲勞/視線模糊/曾經被診斷出罹患難治性緊張型頭痛。2)出現在「頸部」的症狀:脖子肌肉僵硬/脖子後方疼痛/脖子根部疼痛/脖子無法轉動/脖子一動就痛/脖子到肩膀的肌肉疼痛/下巴抬起困難或無法抬起/脖子或喉嚨附近感覺怪怪的/難以低頭或無法低頭。3)出現在「肩膀、背部到胸部」的症狀:肩膀肌肉僵硬/肩膀疼痛/肩膀到上手臂疼痛/肩胛骨下側疼痛/肩胛骨內側疼痛/背部肌肉緊繃/手臂根部疼痛/上胸部疼痛/乳房疼痛/背肌疼痛(背痛)。4)出現在「手臂、手指」的症狀:上手臂抬起困難/手臂無法施力/手臂一動就痛/上手臂疼痛/下手臂疼痛/手臂無來由地感覺麻痹/手臂沉重/手臂到指尖疼痛/手部感覺遲鈍/手指無來由地感覺麻痹、刺痛/無法握住汽車方向盤/感覺握力變差。5)出現在「腰部、腿部」的症狀:腰痛/大腿到趾尖麻痹、刺痛/足部(大腿)抬起困難。6)出現在「全身感覺」的症狀:無來由地意識模糊/感覺失神/感覺噁心/專注力下降/身體虛浮/容易疲累/水腫/身體左右邊的感覺不同/手腳冰冷/失眠/情緒低落/更年期障礙。(本文摘自/改善脖子僵硬,身體90%的疼痛都會消失/采實文化出版)

她昏倒非貧血 竟是卵巢囊腫引起

她昏倒非貧血 竟是卵巢囊腫引起#暈眩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進入初秋時節,可要當心疾病悄悄上門!尤其是身體較虛者,一不留意恐怕就讓病菌入侵。一名36歲女子,因長期熬夜加班、飲食不正常,某日突然暈眩昏倒,原以為是操勞所致,沒想到竟是卵巢囊腫引起!醫師提醒,秋季正是婦科病好發期,女性要特別注意。用力轉身就暈眩 血管扭曲造成腹痛只要頭昏、無力又暈眩,一般都會以為是貧血造成,但沒想到這位女子突如其來的頭疼,原因竟然非同小可,而是「卵巢囊腫蒂扭轉」引起,結果實在令人吃驚。醫師表示,病患的檢查報告顯示,卵巢兩側皆有囊腫,左側為6公分、右側5公分。而所謂的「卵巢囊腫蒂扭轉」,是一種常見的婦科急腹症。醫師解釋,由於女子長期飲食不規律,導致內分泌失調,剛好當天轉身時過度用力,使提供卵巢囊腫的血管扭曲,導致靜脈回流受阻、血管破裂瘤內出血,造成缺血及壞死才引起劇烈腹痛,最後昏倒在地;所幸及時搶救,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婦科病好發秋季 當心腰腹、足部著涼現在時值秋季,早晚溫差大加上氣候變化無常,許多抵抗力較弱的女性,會因一時無法適應導致病菌趁虛而入,而引發婦科病。因此醫師提醒,此時節女性更該注意健康,尤其肚子容易著涼,恐引起子宮、下腹部血液不循環,影響經期規律,須特別留意腰腹及足部保暖。 

貧血易疲倦、暈眩 5招提升鐵質吸收

貧血易疲倦、暈眩 5招提升鐵質吸收#暈眩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灣13至34歲女性是缺鐵高風險一族,很多女生從小習慣了站起來就頭暈。根據國民健康局衛生福利部調查顯示,國內女性從四歲以上,就可能潛藏貧血問題,貧血分成兩種:地中海型與缺鐵性貧血,前者屬於遺傳性基因缺陷,後者則是一般女性較常見問題。有效預防貧血  5招聰明補鐵女性進入青春期後,因為每月生理期造成血紅素及鐵質流失,如果再加上飲食不均衡,就很可能得到缺鐵性貧血。症狀輕者,常有疲倦、暈眩、體能差、走路或爬樓梯會喘、甚至心悸等不適;嚴重者會有嗜睡、食慾不振、甚至心衰竭等症狀產生,實在不容輕忽。因此,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謝鈴琴主任,提供5招聰明補鐵小撇步:1)平日多攝取含鐵量較高的動物性食物,包括紅肉、肝臟、蛋黃、乳製品。2)含鐵量較高的植物性食物包括:木耳、蘑菇、海帶、深綠色蔬菜,通常顏色愈深,含鐵量愈高。3)素食者最好選擇同時含有維生素C和鐵的蔬果,如酪梨、棗子、草莓、黑芝麻、紅豆、綠花椰菜、海藻,或是在進餐時,多喝杯柳橙汁、檸檬汁,也有助於人體吸收鐵。4)若是嚴重貧血者,仍應就醫,依醫師處方補充鐵劑為宜。5)中醫食補方面,可用四物湯〈加人蔘、黃耆〉、可補脾胃之氣的四君子湯,來改善消化及吸收功能,達到促進紅血球生成的作用。。

你也常暈眩嗎?可不能輕忽!

你也常暈眩嗎?可不能輕忽!#暈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一站起來就暈眩、一下床也暈眩,相信提起眩暈,幾乎人人都有經驗。而許多人一感覺頭昏眼花,就直覺認定是沒吃早餐、身體虛,或是體力差,以為只要吃點東西,休息片刻就會好轉。但有些人一暈起來,就嚴重影響作息,還會感覺耳鳴、噁心、想吐,以及全身發冷,如時常產生嚴重暈眩,民眾可不能掉以輕心!引起暈眩原因百百種 不可輕忽阮綜合醫院耳鼻喉科謝國斌醫師指出,事實上,無論是一時頭昏,或是嚴重眩暈,都是身體不適的前兆,不可輕忽大意。所謂「眩暈」是指像天旋地轉一般的感覺。發作時常伴隨噁心、嘔吐、心跳加速等,症狀來得又急又猛,有些雖然持續時間很短,在數十秒至一分鐘內,但足已讓患者痛苦不堪。謝國斌解釋,引起暈眩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的,例如,腦幹的疾病或中風或是小腦的疾病。也有周邊內耳不平衡所造成的,例如,良性的陣發型姿勢性眩暈、急性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其他如偏頭痛、焦慮症等也會造成暈眩。如果眩暈伴隨耳朵悶脹、耳鳴、聽力變差等症狀,屬周邊性眩暈症,主要與內耳發生病變有關。若頭暈同時有手腳麻痺、走路不穩、視線模糊、說話出現障礙、或脖子痠痛的情形,則屬於中樞性眩暈症,可能是腦部病變,必須進行神經學檢查做進一步治療。若事先有耳鳴而引發暈眩,多為耳蝸內聽神經發生功能障礙,可能是噪音傷害、藥物使用不當,或內耳微循環不良造成。習慣使用開大音量耳機,或是長時間在噪音量大的環境下工作,也容易發生耳鳴,引發眩暈。至於內耳微循環不良,則以老年人居多,求診患者不乏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三高」毛病者,會暈眩發作,十之八九都與血液循環不良有關。常暈眩民眾 該注意哪些事情?因此,謝國斌提醒,家中如有罹患慢性病的長輩,突然感覺暈眩,很可能是腦血管阻塞,或血管輕微出血,這些都是中風前兆,應儘速就醫檢查。一般治療眩暈症,多透過藥物即能有效控制,但由於容易復發,患者必須持續服藥三個月至半年,才能明顯解除症狀。另外,少數眩暈嚴重者,則可施行內耳前庭手術,為內耳淋巴減壓,但術後仍可能復發。治療眩暈症的根本之道,還是在於避免過度勞累、維持充足睡眠、適度運動減輕壓力,避免攝取過多鹽份、糖份及膽固醇,少喝刺激性飲料。正視眩暈症背後的健康警告,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一躺下就頭暈、想吐? 耳石症作祟!

一躺下就頭暈、想吐? 耳石症作祟!#暈眩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56歲李姓先生這半年來睡覺躺下去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天旋地轉的頭暈,而且會有噁心想嘔吐的感覺,症狀通常十幾秒就會好,不過因為常會發生,半年來斷斷續續在診所就診吃藥,卻都沒有辦法痊癒,因為擔心內耳或腦部長腫瘤或是出了什麼問題,而至醫院就診。郭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謝易倫表示,診斷為左側後半規管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因此幫他施行了左側後半規管的耳石復位術,一周後回診並無復發的現象。謝易倫解釋,內耳的平衡器官中有一種可以幫助感受姿勢改變的碳酸鈣結晶,又稱為耳石,「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的起因就是耳石脫落到不正確的位置,所以又稱為耳石症;至於耳石脫落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頭部外傷的後遺症,也有可能是內耳感染發炎所引起的,或者是自然老化所造成的耳石脫落。當耳石脫落的患者的頭部有快速姿勢變換時候,會使耳石漂流於半規管的淋巴液中,進而造成半規管內淋巴液的不正常流動,接著引發前庭神經訊息傳遞至中樞,最後中樞會將這些訊息解讀為頭部有一快速的動作,但在此時由視覺傳來的訊息卻與前庭訊息不一致的情形,因而引發一連串頭暈、眩暈、噁心、想吐等症狀。也因此「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有幾個特點,例如與頭部位置的改變有關(頭部位置改變後約經1到5秒的潛伏期才出現厲害的眩暈,持續約數秒至30秒,很少超過1分鐘。)、通常伴隨厲害的噁心,甚至嘔吐、眩暈會有疲乏性,也就是連續多次刺激眩暈會消失,但休息後再刺激,則眩暈又出現、眩暈發作時不會伴隨有聽力變化、無中樞神經症狀。謝易倫表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本身是一種良性自限型的疾病,大部分病人都會自己不藥而癒,但是仍然有三分之一左右的這類患者,長期受到姿勢改變時的眩暈影響達半年甚至一年以上。這類患者通常對藥物的反應不佳,而學理上只需將耳石由半規管內移出,這個病就會不藥而癒。謝易倫建議民眾,一旦有頭暈或眩暈的困擾,詳細記錄自己的病程以及伴隨的症狀再來與醫師討論,會更容易得到正確的診斷;對「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的患者來說,耳石復位術是最佳的治療方式,而不是藥物。有這類困擾的民眾,建議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協助進行耳石復位術,往往會有立竿見影的療效。

你會耳鳴嗎?當心是末梢血液循環障礙

你會耳鳴嗎?當心是末梢血液循環障礙#暈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相信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曾有過短暫耳鳴的經驗,如感冒、飛機起降時,但通常都會自行消失,如果耳鳴現象持續不斷且影響日常作息的話,就應該找耳鼻喉科醫師診治,台北榮總耳鼻喉科 耳科主治醫生黃啟原醫師表示,耳鳴的致病成因相當複雜,就目前臨床研究所能掌握,較主要的是末梢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的慢性病。耳鳴是指在沒有相應外部聲源的情況下,所產生之一種主觀的聽覺,此種聲音是由神經訊號異常或是受損所致,醫師無法用儀器偵測得到。當單側或雙側的耳朵,在沒有外來聲音的刺激下,卻一再聽見哨聲、鈴聲、嗡嗡聲、轟鳴聲、嘶嘶聲或甚至更複雜的聲音,耳鳴會妨礙正常的聽覺,嚴重者會導致重聽或失聰。耳鼻科醫師蔡佳勳表示,臨床上常見的耳鳴暈眩是因為末梢性與中樞性引起,末梢性主因與內耳病變有關,而中樞性除了會有聽力障礙,有時還會出現視力模糊、手腳麻痺、言語困難等症狀。耳鳴會對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擾,嚴重者會導致重聽或失聰,而例如內耳的微循環不良,主要是因為供應內耳神經氧氣的血管,因為被阻塞或血液循環不良,使得內耳神經得不到氧氣,造成短暫時性的耳鳴,這樣的情形在老年人裡很多。對於末梢血液循環障礙所引起的各種問題,使用銀杏葉萃取物都能達到顯著改善。隨著萃取技術發展,德國已經有提煉出銀杏葉萃取物,成為改善末梢血液循環病症,且臨床應用範圍也愈來愈廣泛,至今已有超過660篇相關醫學研究報告,能改善絕大多數與末梢血液循環有關的症狀。對於耳鳴的治療,銀杏葉萃取物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黃啟原醫師表示,中長期治療約需2至3個月。治療末梢血液循環障礙,目前衛生署已有核准通過的銀杏葉萃取物藥品,適應症為「輔助治療末梢血液循環障礙」,但民眾必須在醫療院所由醫師開立,或是一般藥局由醫師藥師指示才能購買使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