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胖」萬病之源 三高找上你?

「胖」萬病之源 三高找上你?#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糖尿病是常見的慢性疾病,其中又以第2型糖尿病的患者居多,約占98%的比例,其中5成患者體重過重,因此除了先天自體免疫問題使得胰臟細胞無法自行分泌胰島素的病患外,糖尿病大多是後天因素造成,肥胖乃是關鍵的危險因子,因此醫師建議控制體重是預防糖尿病的關鍵所在。5成糖尿病患者 體重過重、肥胖萬芳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簡友梅表示,台灣有5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為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情形,且肥胖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等「三高」疾病密不可分,因此控制體重和改變生活形態可以預防日後糖尿病的發生,民眾日常飲食需均衡、多吃高纖、少吃油炸食物、少喝酒、少抽煙,至少維持每週3次以上的運動習慣,就能降低被文明病找上的機率。簡友梅醫師說明,糖尿病大多和遺傳、身形、體重有關,初期症狀有時並不明顯,糖尿病患者雖短時間內不會致死,但無法根治、患者僅能靠藥物控制,且併發的多種病變也不容小覷;糖尿病可能引發大、小血管病變,小血管出血可能導致視網膜剝離、嚴重者可能失明,大血管如冠狀動脈、腦血管和周邊動脈也有可能因為糖尿病而硬化阻塞,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甚至腎臟發生病變,恐有洗腎的危機。控制體重、避免過胖 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的關鍵因此為了遠離糖尿病和相關併發症的威脅,做好預防保健為首要條件,民眾應避免體重過重、遠離危險因子如煙、酒和高熱量食物等,並規律運動和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控制與治療;研究也顯示,糖尿病患者能透過控制熱量、血糖,讓糖尿病獲得控制,血糖若穩定、控制得當,也能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機率。 

中風、腦傷患者治療後 應把握黃金復健期

中風、腦傷患者治療後 應把握黃金復健期#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統計,國內40歲以上人口,平均每9人有1人發生過小中風,且日後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倍。另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全台約有25萬人中風,且隨著年齡增加有比例遞增趨勢。中風的可怕除了嚴重可能致死之外,其後遺症更往往帶給病患與家屬極大的身心負擔與生活壓力。復健專科醫師曾清祥指出,由於目前台灣醫療體系主要以照顧急性及慢性病患為主,但中風和腦傷患者,在急性治療期後,最需要把握0-6個月的黃金復健期,即亞急性的復健醫療照護,積極進行復健治療,以進行神經的修復並增強身體的功能。曾清祥表示,隨著老年人口日漸攀升,常有感於患者對於復健醫療照護需求的日增,加上復健醫療近年在全球發展迅速,應讓患者在急性住院或手術後,有個專心照護的場所,把握黃金治療期,才能讓復健之路能夠有事半功倍之效。

誘發氣喘高危險因子 菸是罪魁禍首!

誘發氣喘高危險因子 菸是罪魁禍首!#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氣喘是常見的慢性疾病,依據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統計,全球大約有3億人受氣喘疾病困擾,而且大多發生在兒童時期。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年國民健康調查,發現未滿12歲兒童經醫師診斷患有氣喘的比率為6.7%,而男童氣喘的比率為7.5%,高於女童的5.8%,以此推估國內目前約有19萬2千多位未滿12歲兒童患有氣喘,其中0至6歲有7萬6千多人,7至11歲有11萬5千多人。同時,這群氣喘兒童有1成會因氣喘而急診就醫,顯見氣喘對兒童健康之威脅。國民健康局呼籲,氣喘兒要棄喘,定期回門診追蹤很重要!有些氣喘兒童雖然看似沒有症狀,其實氣管內仍在發炎,即使表面症狀穩定,仍應定期回診追蹤。尤其是7至11歲已經就學的氣喘兒童,不要因課業繁重,而忽略了持續保養用藥及定期回診,否則一旦急性發作,為了控制病情而需要緊急就醫或增加用藥劑量,反而得不償失。健康局進一步指出,控制氣喘除了上述提及的定期回診追蹤病情,遵照醫囑服用藥物外,同時要避免接觸到會誘發氣喘的環境及行為因素。根據調查,影響未滿12歲兒童發生氣喘的主要因素前幾名依序為,塵螨(38.8%)、病毒感染(36.4%)、氣溫急遽變化(34.8%)、空氣污染(27.7%)、冰冷的食物(24.8%)及劇烈運動(15.3%)等,提醒家中有氣喘兒童的家長,要注意居家環境的改善,應使用易於清洗的寢具和簡潔的裝潢、避免二手菸、避免氣候變化對呼吸氣道的不良影響等,以減少孩子與環境中過敏原接觸的機會。另外,菸是誘發氣喘的高危險因子。媽媽懷孕期間吸菸或暴露於二手菸,可能導致寶寶出生後的肺部功能較弱;氣喘兒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下,可能會引起嚴重氣喘發作而住院,甚至造成死亡。健康局呼籲,打算懷孕中的婦女應遠離菸害環境,尤其「家庭」更應該保護兒童免於二手菸的暴露。

百病之首「肥胖」 小心慢性疾病悄悄上身

百病之首「肥胖」 小心慢性疾病悄悄上身#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四十多歲蔡姓男子,平常忙於工作,沒有好好注意身體,,體重失控曾達140多公斤,等到發現自己走路會喘、罹患糖尿病時,才驚覺身體健康亮起紅燈。成大醫院減重團隊,經過身體檢查評估後,建議病人接受腹腔鏡胃繞道手術。代謝減重手術促使體重下降,進而造成身體健康的改善,並提升了生活品質。病態性肥胖,除了對身體會造成看不見的威脅之外,病患對於自己的外觀會失去自信心,造成社交生活與工作能力受到負面傷害。而且由於體重超過身體骨頭關節所能負荷,病患已無法靠運動減重健身,惡性循環的結果,只會讓病患的健康狀況,每下愈況。成大醫院自2009年開始採用減重手術治療病態性肥胖的病患,包括胃束帶、縮胃手術及胃繞道手術。病患術後大多可在短時間內回到工作崗位繼續工作,對於病患的日常生活影響,可以說已降到最小。對於過去肥胖不是病的態度,已經必須改變。其實「肥胖」為百病之首,很多代謝疾病都與肥胖相關,包括大家熟知的糖尿病與高血壓。然而,任何治療只有在確實做好控制飲食與體重管理,才不會讓肥胖與慢性病找上自己。(圖片來源:成大醫院提供)

早餐吃對了嗎? 多半學童吃太油!

早餐吃對了嗎? 多半學童吃太油!#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吃早餐跟學習效果成正相關,包含可以提升上課時的注意力、記憶力與學習效果。早餐一定要吃!但是,各位家長們,您真的知道孩子早餐吃了些什麼嗎?國內許多調查都顯示,學童大多有吃早餐習慣,成功幫上午學習能力打下地基,但是早餐不是有吃就好,在董氏基金會的調查中得知,有一半學童的早餐會選擇像熱狗、雞塊、甜甜圈等油糖鹽三高的種類,不但腸胃負擔增加,上課時容易因血糖快速提高而昏昏沉沉,還會奠定日後不健康飲食習慣及慢性病的隱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營養科營養師黃雅慧提醒家長們,全穀根莖很重要,包含米食、根莖類、麵粉製品等,消化吸收後轉換的葡萄糖,是孩子動腦的最主要能源,缺乏時就像汽車沒油一樣,腦袋可是無法運轉的。此外,如果能以未精緻種類如糙米、全麥五穀為主,額外附加的膳食纖維、B群維生素,還有幫助腸道蠕動、穩定血糖吸收及幫助神經傳導等好處。黃雅慧說,蛋白質是攸關身體架構、健康運轉的重要原料,但是商業上基於食物儲存、口感與色澤的考量,許多半成肉品都含有不少添加物,不適合經常食用,因此選擇上盡量以新鮮天然食材為優先。其中豐富鈣質是正值骨骼發育學童最重要的關鍵營養素,也是其他類食材無法取代牛奶的因素,適合學童於早餐或點心時間飲用。另外,從天天五蔬果到後來的蔬果五七九,不單單是低卡與減肥的原因而已,其中植化素對大環境下現代人的健康來說,是要從小培養的飲食好習慣。眾所皆知油脂是熱量的「罪虧禍首」,但是,吃的如果是適量好油脂,對身體來說只會蒙其利而不受其害,像橄欖油對心血管、魚油對眼睛及腦部的助益、核果的多元營養素,都是不可多得的攝取好理「油」!最後,黃雅慧呼籲家長們除了以身作則,建立均衡健康飲食模範,讓孩子吃的飽更吃的好,也可以試著自己跟孩子們,在清新早晨中分享料理分享愛,「饗」受快樂溫馨時光。(圖片來源:聯合醫院提供)

台灣健康輸韓國 主因:慢性病防治

台灣健康輸韓國 主因:慢性病防治#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不管在經濟、體育領域,台灣南韓總是處於相互競爭局面,不過在健康方面,台灣近年則有落後韓國的現象。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就召開「國民健康總體檢高峰會」,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指出,採用世界衛生組織之資料與年齡標準,南韓女性預期壽命在民國88年超越台灣,到99年已經比台灣女性長壽1.6歲(南韓84.1歲、台灣82.5歲);南韓男性預期壽命也在民國93年超越台灣,到99年已經比臺灣男性長壽1.1歲(南韓77.2歲、台灣76.1歲)。進一步分析,兩性合計十大死因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台灣除了腦中風比南韓低以外,其餘都比南韓高,問題就出在慢性病防治上。比較15年來這些主要死因死亡率在兩國的變化趨勢,可看出南韓在癌症、心臟病、中風、肝病(包括肝硬化與肝癌)的控制上,比台灣出色,死亡率下降速度高於台灣;不過,台灣在糖尿病、腎臟病與自殺的防治,則做得比南韓好,至於事故傷害防制則是兩國都很有成果。心臟疾病死亡率在台灣男女性皆高於南韓,近年差距更形擴大,而且,台灣男性心臟病死亡率在100年還出現不降反升的情況;腦中風死亡率則一直是南韓高於台灣,原因與其飲食過鹹有關,但其死亡率下降速度也比台灣快,差距已經大為縮小。不過,台灣過去一直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腎臟病共同照護網與自殺防治計畫,防治成效也都比南韓好。台灣的糖尿病與腎臟病死亡率原本就比南韓高出許多,但15年來下降幅度超過南韓,已使兩者差距縮小;而自殺死亡率,原本南韓就高於台灣,且台灣在積極防治後,98年、99年均呈下降,但南韓十多年來大幅上升,民國99年南韓自殺死亡率將近台灣兩倍之高!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病從發生到造成併發症、殘障或死亡,往往歷經數十年時間,除了要預防其發生,也必須對病人做很好的治療和保健,才能在近期內儘速降低其造成的殘障與死亡。南韓與台灣都有全民健保,民眾健康表現卻有不同,可見,除了具備保險的制度,還必須做好醫療品質,才能把資源用在對健康有益的關鍵上。國民健康局表示,透過本次「國民健康總體檢高峰會」,讓各領域的專家提出建言,以減少四大慢性疾病危險因子及促進民眾健康。

十大死因高居第四 糖尿病不治療恐引併發症

十大死因高居第四 糖尿病不治療恐引併發症#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隨著人口結構、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改變,台灣地區慢性疾病的威脅不容小覷,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糖尿病近幾年來一直位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的第4位。糖尿病屬於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主要原因是因體內胰臟功能不良而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而對糖類的利用能力降低,即使接受治療也無法治癒,這也是一種漸進式的疾病,若不治療可能會引發複雜的併發症。不過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但患者必須接受仔細的監控,才能獲得良好的控制。為此,聖馬爾定醫院糖尿病保健中心將於於4月20日上午舉辦「102年度糖尿病第一期教育班」,協助糖尿病患者、家屬或社區民眾,對糖尿病合併症疾病與照護能有更深層的認識,提升對自己的胰臟和胰島素更多的認識,且如何有效偵測血糖新知識,更能掌握血糖高低趨勢。聖馬爾定醫院糖尿病保健中心表示,希望糖尿病患者可踴躍參與,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過年美食好誘人! 服藥民眾可別輕忽

過年美食好誘人! 服藥民眾可別輕忽#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春節假期即將到來,親朋好友歡聚一堂,佳餚美食當前總是讓人放縱了口慾,為了避免過年期間「吃出問題」,若您正在使用某些藥品,藥師提供幾個飲食與用藥的建議,幫您過個健康好年。大林慈濟醫院藥劑科主任莊美華表示,圍爐最常吃的火鍋中,肉類屬高蛋白質含量食物,會影響腸道內的蛋白質吸收通道,進而影響部分藥物吸收,如抗巴金森氏症藥,建議服用抗巴金森氏症藥期間避免高蛋白飲食,即每日蛋白質攝取量大於2公克/公斤。莊美華指出,當每日攝取超過30毫升純酒精,約720毫升啤酒或90毫升伏特加又併用止痛藥品,像是普拿疼時,會增加肝毒性發生之機率。此外,酒精還會降低腸胃對於水溶性維生素,如維他命C、葉酸及礦物質的吸收。而尿酸患者則要注意肉汁、湯汁和酒類的攝取量,以免引發高普林問題,誘發或惡化痛風症狀。此外,應景年菜常見的蒜苗臘肉、香腸,這類食品中富含酪胺酸,部分憂鬱症或巴金森氏症患者會使用單胺類氧化酵素抑制劑,莊美華表示,這類藥品會抑制酪胺酸代謝,造成患者有頭痛、血壓上升的情形,建議避免同時服用。還有,若食用大量富含維他命K之食品,可能會降低抗凝血藥療效。建議若有服用抗凝血藥品之民眾,維他命K之攝取量應控制最低需求量。莊美華提醒,雞精鉀含量偏高,蜆精鈉含量偏高,有高血壓、腎臟疾病、心臟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要小心服用。人蔘有降血糖之功效,和降血糖藥品併用,可能會造成低血糖之風險。新的一年從健康開始,過年飲食宜均衡適量,慢性患者也要遵從醫囑按時服藥。在為長輩添購健康食品時建議可先請教醫師、藥師或營養師,才能依個人情況提供最適切的選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