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慢性病症藏憂鬱 關懷陪伴可助病情

慢性病症藏憂鬱 關懷陪伴可助病情#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久病不癒乃是尋短的高危險群,專業精神科醫師指出,雖然生病的老年人自殺率是壯年人的2倍,但久病纏身仍會讓人產生絕望感,而透露「不想拖累家人」常是自殺警訊,其家人必須特別提高警覺,以免憾事發生。依據研究指出,憂鬱症常與高血壓、糖尿病、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癲癇、慢性頭痛、眩暈、耳鳴、更年期症候群、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風、癌症等疾病合併出現。研究指出,這種潛在的病情若久未痊癒,會增加腦部退化、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慢性病風險。病人因生這種病常常感到痛苦,其實,臨床經驗發現,如果能夠及時察覺及治療,這種時常隱藏在慢性病症狀中的憂鬱症,不只能改善全身不適,甚至連併發的慢性病也可改善病情。台南市衛生局呼籲當長輩或家人生病,如跟家人有衝突,較容易產生情緒困擾,若未適時紓發壓力,恐會自我傷害,應多注意病人的情緒變化,並給予擁抱等身體接觸,對他們的情緒都有正面幫助,家人與親友適時的支持與關懷是非常重要的,可利用簡式健康量表,即心情溫度計(BSRS-5)協助進行檢測,周邊的親友適時發揮一問、二應、三轉介的守門人精神,促進病人心理健康,減少憾事發生,倘若情緒障礙持續兩週仍無法緩減,或持續有自殺意念,親友應儘快陪伴以尋求心理衛生或精神專業人員協助,並持續關懷。

化敵為友 與糖尿病和平共存

化敵為友 與糖尿病和平共存#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糖尿病患者人數逐年上升,目前全台灣約有近150萬名的糖尿病患者,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前五名。據國際糖尿病聯盟估計,預計在公元2025年,全球糖尿病人口將突破3億8千萬人,平均每10秒就有2人罹患糖尿病、1人死於糖尿病的相關疾病。糖尿病已是中老年人最重要的慢性疾病之一。事實上,糖尿病如果及早發現,控制良好,可以減少40~60%的合併症。為了及早把潛藏的糖尿病患者找出來,一群熱心公益人士於1996年集資成立了「糖尿病關懷聯盟」,從事糖尿病宣導檢測及諮詢活動,並於1997年轉型成立「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基金會結合政府、企業、醫界的力量,訴求「關懷血糖、及早發現、積極治療、定期追蹤」,提高國人的糖尿病知識,讓疾病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進而提昇全民健康與生活品質。罹患第1型糖尿病50年的楊醫師,在13歲那一年,出現吃多、喝多、尿多的現象,甚至出現全身被蟲咬的不適感症狀,後來被診斷罹患糖尿病。楊醫師表示,早年治療必須每天靠家人幫忙,煮沸注射器後才能打胰島素,步驟相當繁複,不像現在科技進步,不僅可以直接用筆針施打,更能在家用血糖機即時檢測血糖狀況。楊醫師認為糖尿病其實一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自己的恐懼感打敗。楊醫師說,起初自己把糖尿病當成慢性病,後來發現糖尿病不過是一個提早老化的過程,而糖尿病友更只是過著另一種生活方式的一群人。一開始,許多人都將糖尿病都當成敵人看待,其實你可以與它做朋友,它只是不同意見的朋友,偶而聽聽它的意見,修正自己的想法,往往能讓自己過得能更加健康。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戴東原表示,許多患者初次面對糖尿病時無所適從,需經歷一段時間的自我調適,才能進入平穩的狀態,基金會在病友發病之初及持續奮鬥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支持角色,透過各種諮商、文宣及集會活動,充當病友、醫事人員及社會大眾的溝通橋樑。

21世紀的慢性疾病:癌症

21世紀的慢性疾病:癌症#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目前醫學的進展,癌症除了傳統手術治療之外,還有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生物免疫治療等,過去二十世紀的癌症末期,也許在現在都可能有新的治療能在輕微副作用之下獲得良好的病情控制,雖然不能完全治癒所有癌症,但是有機會能將困難的癌症,在二十一世紀變成慢性疾病長期治療控制。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戴明燊表示,日前接獲一名八十三歲劉老太太因全身骨頭痠痛到醫院求診,於胸腔內科發現有肺積水、貧血及全身骨骼有蝕骨性的病兆,除接受胸腔放液術抽出肺積水外,並接受骨頭掃描及一系列相關檢查。初步診斷為疑似罹患骨髓造血相關疾病,故抽取骨髓進行檢查,檢查結果發現有癌細胞,再將癌細胞做進一步的檢測後,發現是乳癌轉移。戴明燊指出,詢問劉老太太後得知她發現乳房有硬塊已多年,但是她一直不以為意;直到此次就醫才發現全身的骨頭、肺臟及淋巴結皆已有乳癌轉移的情形。因劉老太太已罹病多年且年事已高,故給予抗荷爾蒙治療及骨轉移的治療,老太太住院期間因癌細胞壞骨頭造成病理性骨折,幾乎完全臥床,日常生活皆無法自理,經藥物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約年餘,目前已完全恢復行動及自理生活能力,癌症獲得控制並持續於門診治療。

壯年突發腦中風 有慢性疾病史須注意

壯年突發腦中風 有慢性疾病史須注意#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腦中風好發於65歲以上銀髮族的觀念要改了,現代人因為工作、生活型態、飲食等因素,腦中風患者的年齡有下降的趨勢。日前彰化一名50歲的陳先生,清晨起床時發現自己左臉麻木、左手左腳無力,不聽使喚,緊急送醫經醫師安排檢查,診斷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轉至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署立彰化醫院神經內科林嶸洲醫師說,陳先生經抽血檢查後,發現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疾病,陳先生卻不知道,加上是勞工,長期處於高溫環境、水份補充不足,可能是誘發腦中風的主因,陳先生住院治療10天病況穩定已出院,但仍須長時間的復健與休養,左側活動能力才有機會復元。 林嶸洲醫師表示,腦中風的危險因素很多,只要好好地控制並接受治療,就可以大大地減少中風發生的機會。腦中風的危險因素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建議定期檢查早期治療,超過40歲以上民眾可以定期安排作免費成人健檢。有心臟疾病例如心律不整或心衰竭應於門診治療,有不良啫好習慣抽菸、喝酒的民眾特別要注意,愈早戒煙,對身體愈好,也要避免飲酒過量造成血壓上升過快,導致腦出血。 另外,有腦梗塞的病史,更應重視腦梗塞再次復發的危險,一定要接受治療,其實部份病人中風前是有徵兆的,如暈厥、暫時性失明、暫時性肢體無力等症狀,有以上情形,就要立即到醫院神經內科門診診治。 林嶸洲醫師呼籲,高危群民眾要隨時注意天氣變化,冬天注意保暖,夏天避免中暑;年輕族群要改善不良的生活型態,如電腦族或麻將族宜避免長時間久坐,每小時休息至少10分鐘;一般民眾也要隨時注意身體狀況,適度喝水補充水份,少喝飲料,讓身體更健康,預防勝於治療,不能輕忽。 

青少年過胖 罹患心血管疾病年齡下降

青少年過胖 罹患心血管疾病年齡下降#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一般認為,除非是先天性的心血管疾病,其他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通常被認為是中老年人比較容易發生的,但根據荷蘭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小學生(12歲左右)的兒童因為肥胖問題,竟被檢測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徵兆,如血壓偏高。(照片/翻攝自BBC News)在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收集了來自荷蘭兒科監察組的數據,值得注意的是,未滿12歲的重度肥胖兒童,當中62%已經有了一個或多個危險因素,這些因素將會導致心臟病、高血壓、膽固醇過高、糖尿病等問題提早發生。家醫科洛桑加參醫師說,BMI值大於35的都屬於重度肥胖,而過多的脂肪對身體的傷害很多,包括會影響荷爾蒙、血糖、代謝問題,嚴重還會導致癌症;因此青少年的肥胖問題,值得大家有所警惕!

慢性病患養寵物 有助強健心臟

慢性病患養寵物 有助強健心臟#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編譯)過去確實有研究指出,養寵物可以讓心情放鬆,甚至可以安慰憂鬱症患者的情緒,或讓自閉症患者敞開心胸,從照顧寵物中學習,最近根據日本一項最新研究進一步發現,無論飼養貓、狗、魚等寵物者,心率變異(HRV)都比那些沒有飼養寵物的人高出一些,意思是養寵物的飼主,心臟較能因應環境變化,也較不容易死於心臟病發,更有助於慢性病患的健康根據日本東京北里大學研究發現,在冠狀動脈疾病病患中,相較於沒養寵物的人,有養寵物的病患有較佳存活率,饗庭尚子和他的研究團隊針對191名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病患,24小時全程監測他們的心律變異,這些人平均年齡為60~80歲,研究發現,養寵物的病患,心臟跳動約5%,時間間隔差距五十毫秒,未養寵物的病患則只有2.5%,這表示位養寵物的人心跳率改變較少,較無法適應環境。雖然造成這項差異的原因不明,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公衛學院教授席Judith Siegal認為,寵物是一種社會支持,因此能減輕壓力,儘管寵物無法滿足所有事,但寵物確實能滿足某些社交陪伴的需求,這篇研究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期刊」(AmericanJournal Of Cardiology)上。

拒絕肥胖 別讓慢性疾病危及健康

拒絕肥胖 別讓慢性疾病危及健康#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據國民健康局「2005至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44.1%,其中男性比率為50.8%、女性比率為36.9%。肥胖不僅是外觀的問題,而且是危及健康的主要原因。根據統計有百分之四十肥胖者其存活壽命是正常體重者的一半。肥胖和許多慢性疾病有關,例如: 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和中風,而一般社會對人的表現通常以外觀來評論,尤其是身材姣好的女性大受歡迎。因此肥胖患者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隱約透露出好吃懶惰的訊息,這樣的刻板印象對肥胖者不但是一種成見和歧視,也造成了肥胖者的心理壓力,尤其在面對群眾、同儕時,排拒、害羞及情緒低落是常見的。一般而言,男人體脂肪超過25%,女人超過30%皆認為是肥胖,成人的BMI大於27屬於肥胖,BMI數值超過30以上則視為中度或極度肥胖。造成肥胖的原因:有先天性遺傳、生活型態及飲食行為、心理因素等。如何用正確方法減重、且無副作用又不會復胖是有方法的,基隆市七堵區衛生所將於今年7月18日於百福宮、101年7月25日於堵南關懷據點推出減重體驗活動,邀請運動教練說明運動注意事項、示範運動方法、帶領民眾運動及營養師教導飲食注意事項、食物熱量算法、飲食控制之情境練習,歡迎民眾踴躍報名參加。

醫訊/打擊慢性疾病 體重控制要做好

醫訊/打擊慢性疾病 體重控制要做好#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體重過重或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在24kg/m2以上(含))者,罹患疾病的風險與死亡率都比健康體重者要大,腹部肥胖也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因子,為打擊肥胖,擺脫慢性疾病帶來的威脅,署立基隆醫院特別辦理體重控制班,為民眾打造健康人生。署立基隆醫院減重班,結合營養、醫療及運動三管齊下,設計了一套完整的減重課程,歡迎有減重需求,有興趣的民眾參加。活動時間:7/17~9/4日每週二或三下午13:30~16:00活動地點:署立基隆醫院門診大樓七樓/社區復健中心一樓活動洽詢:(02)2429¬-2525轉3392 營養室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