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

老人跌倒 4環境因素要小心

老人跌倒 4環境因素要小心#跌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環境是造成老人跌倒的肇因,例如捨不得開燈、家裡光線不佳,地板濕滑,走道電線纏繞成一團或者堆滿雜物,地毯邊緣捲翹起來,都可能害老人家絆倒,太長太寬的衣服褲子,磨損老舊沒有防滑功能的鞋子,都可能增加老人重重摔倒的風險。跌倒最容易傷到腿部、肩膀、髖部國健署「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發現,在跌傷老人當中,往往最容易傷到3個重要部位,依序為下肢(腿部)、上肢(肩膀雙手)及髖部,摔傷後常因此臥床不起,身體活動受限,失去社交活動,不僅讓老人家痛苦,也加重照顧者的負擔。一旦跌倒骨折,要儘快就醫治療,根據骨折的嚴重程度,由骨科醫師決定是穿鐵衣、臥床休息、石膏固定、手術鋼釘板固定或者需要置換人工關節。末端骨折徒手復位後 需石膏固定8週比方,身體有些部位的骨折,像是肋骨、肩胛骨、程度較輕微的腰椎壓迫性骨折等,不需手術或石膏固定,但因為疼痛,病人需穿背架或臥床休息幾週,手部橈骨末端骨折,一般徒手復位後,石膏固定6~8週,粉碎性橈骨末端骨折徒手復位後,加上外固定器固定。大腿股骨頸骨折或股骨轉子間骨折,大多必須手術鋼釘鋼板固定或置換人工關節等,只要病人身體狀況容許,要儘快接受治療。手術2週內能起床的病人 恢復機會高治療後,諮詢醫護人員何時可以讓長輩起床和活動筋骨,避免因臥床過久或限制活動帶來褥瘡、下肢血管栓塞、肺炎、尿路感染等併發症,褥瘡大多發生在臥床1週內,而身上有褥瘡的病人,住院天數會延長,而且也有較高的死亡率。有統計指出,在手術後2週內就可以起床活動的病人,能夠恢復到骨折前的日常生活功能狀態的機會比較高。(本文摘自/牽爸媽的手,自在到老的待辦事項/天下雜誌出版) 

老人體重突降 恐增骨折風險!

老人體重突降 恐增骨折風險!#跌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老年人體重明顯減輕,會造成肌肉萎縮、體力衰退、免疫力降低,且容易感染,增加跌倒、骨折的危險,若6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就要進一步檢查評估原因。肌肉萎縮、體力衰退增加骨折危險一般人都很怕胖,尤其是年輕小姐,只要說好像臉圓了點,她就會立刻噘起嘴,滿臉不高興,但是老人家來看門診時,如果對他說:「最近看起來好像瘦了。」長輩們反而就很警覺,擔心是否有其他的疾病。如果不是刻意減肥,老年人的體重明顯減輕會造成肌肉萎縮、體力衰退,同時增加跌倒、骨折的危險,需加以注意,根據2010年《國際內科醫學期刊》中,一篇來自歐洲的研究報告顯示,分析6654位超過60歲的長者、追蹤了7年以上的資料,發現每年體重減輕超過1公斤以上的人,死亡率較體重穩定者高了6成。老人體重減輕 1/4找不到原因造成老年人體重減輕的原因有許多,可能是憂鬱症、癌症(以肺癌及腸胃癌居多)、心臟病、功能性胃腸病、藥物副作用等,其他還有糖尿病、甲狀腺功能過高以及吃得少等因素,但是還有1/4找不到原因。半年內體重下降5% 需進一步檢查60歲以後,由於肌肉逐漸減少的緣故,每年可能會有大約0.5%的體重下降,但若在半年內,體重下降了超過5%,就是有意義的體重減輕,需要進一步檢查來評估體重下降的原因,大致是從最常見的胃口不佳、吞嚥困難、慢性疾病、情緒、代謝異常、癌症、藥物和飲食習慣來著手,病史是最重要的依據,接下來的身體及實驗室檢查就是根據病史資料來著手,找出原因後,再對症治療。老年人常有許多慢性病,服用多種藥物,要評估體重為何減輕本來就不容易,如果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就更加困難,阿茲海默症患者的體重改變是很常見的,雖然有一小部分患者是因為記憶不好,吃過了以為沒吃而重複吃飯,以致體重增加外,但是大部分的患者都是體重減輕。(本文摘自/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寶瓶文化出版) 

年長男性跌不起 骨折死亡率高!

年長男性跌不起 骨折死亡率高!#跌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般而言,骨質疏鬆在初期時,並不會有特別的症狀,大部分都是在提重物或是跌倒發生骨折後,患者才會注意到。但是有些人從外表還是可以發現到一些徵象,例如身高變矮,走路會彎腰駝背,沒有辦法挺起胸來,或脊柱側彎與關節變形,然後合併有持續性的背痛與腰痛,如果有這些徵兆,就要特別小心。跌倒易引起 大腿的髖關節、骨盆受傷老年人在跌倒時,會反射性的用手去支撐身體,這時手部的腕骨與前臂的橈骨就有可能會發生骨折。而且跌倒也很容易引起大腿的髖關節、骨盆,或是大腿骨受傷而動彈不得。另外,在彎腰提重物,甚至是滑倒時,胸椎與腰椎也會承受很大的衝擊力,如果再加上骨質疏鬆所造成的脊椎骨變形,這時就容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通常在跌倒所產生的骨折中,有百分之二十會與脊椎骨的骨折有關,而百分之八十是屬於非脊椎骨的骨折。由於年長者常常會有身體其他方面的疾病,所以發生骨折後,有時沒有辦法用開刀處理,這時骨折就會對身體的健康產生很高的風險。年紀越大 髖關節骨折的機會越高以「髖關節骨折」來說,男性髖關節骨折的發生率大約是女性的二點二倍,而且年紀越大,發生髖關節骨折的機會越高。發生髖關節骨折後,如果能夠越早開刀,身體復原的情況會越好,但是假如因為心肺功能不佳,不能開刀,後續發生併發症的機會也會變高。在這種情況下,患者除了日常生活會受影響,也因為沒有辦法自己翻身,容易併發褥瘡、肺栓塞、肺擴張不全、肺炎與泌尿道的感染,存活率也會降低。之前的研究,發現在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後,五十歲以上的男性死亡率是同年齡男性死亡率的四點六倍,而女性則是二點八倍。男性髖關節骨折死亡率 比女性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骨折後所併發的後遺症,甚至會持續到骨折後好幾年。例如髖關節骨折仍然會影響病人在十二年後的死亡率,而且男性在發生髖關節骨折後的死亡率,無論在任何年齡層都比女性來得高。所以年長的男性是禁不起跌的,在生活上要更加小心。(本文摘自/照顧父母-不讓父母的小病痛,變成大危機/寶瓶文化)

「老」是摔跤 逾75歲易骨鬆

「老」是摔跤 逾75歲易骨鬆#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80歲的老奶奶,因長期骨質疏鬆,不小心跌倒後造成脊椎部位壓迫性骨折,傳統的手術,傷口大、流血多、復原時間長,對老年人來說,是不小的負擔,後透過經皮椎體成型微創手術的治療,傷口僅有針孔小,復原情況佳,成功解除了老奶奶的病痛。逾65歲婦女 50%以上有骨質疏鬆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龔煥文表示,隨著高齡人口逐漸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症人口也隨之增長,根據統計,65歲以上婦女50%以上有骨質疏鬆問題,而75歲以後更高達90%,骨質疏鬆症沒有症狀,一般人不易察覺,如果摔倒或跌跤則容易產生骨折,好發部位除了手腕、髖關節之外就是脊椎位置。爆裂性骨折 下肢麻痛、癱瘓脊椎壓迫性骨折在急性期會產生劇烈疼痛,主要症狀是背痛,倘若壓迫至神經,則稱為爆裂性骨折,會造成神經學症狀,包括下肢麻痛、無力、癱瘓,大小便無法控制等症狀。傳統的保守治療方式為臥床休息,約需3個月以上,骨折處癒合後,疼痛才會緩解,但被壓扁的椎體無法恢復,可能造成酸痛後遺症。傳統手術失血多、併發症多龔煥文醫師進一步說明,如果保守治療無法緩解疼痛或骨折狀況持續惡化,就必須考慮手術治療,傳統手術使用螺釘做長節的固定與脊椎融合,缺點是傷口大、失血多、手術時間長、對年紀大或身體不好的老人負擔較重,術後的併發症也較多。經皮椎體成型術 傷口小經皮椎體成型術的手術時間非常短,骨水泥只要10分鐘就會完全硬化,大多數患者手術完畢,麻醉消退後,即能感受到疼痛減輕,效果十分良好,有的患者術後甚至可以直接回家休息,微創手術能有效減輕疼痛,併發症少,傷口僅有針孔小,後續復原情況佳,是目前治療壓迫性骨折的最好選擇。

老人須知 保命防「跌」4大要點

老人須知 保命防「跌」4大要點#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發現,老人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一位是交通事故,第二位則是老人跌倒(落),老人跌倒後對心理與生理均造成傷害,甚至可能會增加死亡機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更應多加小心防範,在下床或起身時動作要緩慢,先在床邊稍坐片刻,以防發生姿態性低血壓而跌倒。備妥隨身藥物 避免錯失服藥時間寒冷或陰雨天氣儘量避免外出,外出時注意穿著保暖衣物及防滑鞋、攜帶雨具、手杖、手電筒等,清晨或夜晚光線不足時,可在衣物外貼上反光標誌,慢性病人應備妥隨身藥物才出門,以免錯失服藥時間,導致急性發作,上、下車前要先確認車子已停妥,開車門前要注意來車,過馬路時,要注意燈號秒差,留些餘裕的時間,公車靠站時,也不可倉促逼近、追趕。行走時避開積水處、陡坡、碎石處郊外旅遊要有家人或同伴隨行,注意踏青路線地形、天氣變化,善用手杖或登山杖,行走時要避開積水處、窪地、陡坡、雜草叢及碎石處,同時要衡量自已的體力,並預估往返所需時間,若開始覺得身體有些疲累時,即應折返,而在居家環境則要注意照明以及防滑等,以下為老人防跌4大要點:1)居家活動範圍維持適度照明/居家活動範圍內保持適當亮度,如設置床邊小燈,至廁所通道設夜間壁燈,並備妥緊急備用照明,也要注意電燈開關處的識別亮度。2)平常行徑路線清除障礙物/清除動線上障礙物(雜物、家具、電線等),保持動線淨空,並在家具的尖銳處加上防撞條或泡綿。3)居家地板維持乾燥與防滑/地面維持乾燥,避免潮濕與光滑,長者臥室可採用木質地板,或鋪設防跌軟墊,以預防跌傷。4)浴廁要能防滑有扶手/浴室設置的止滑墊要鋪滿整個浴室,在馬桶及浴缸旁加裝扶手,門檻前要設止滑的腳踏墊,以吸收水滴,並降低地面與門檻的落差,可在浴室內擺放不積水且防滑的椅子,讓長輩隨時使用。

跌倒竟骨折 僵直性脊椎炎作怪!

跌倒竟骨折 僵直性脊椎炎作怪!#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日前一名61歲男性,半夜與朋友喝了小酒後返家,在家門口跌倒,後背疼痛難耐,緊急就醫,手腳有擦傷,後背非常疼痛,經X光檢查,看到腰椎關節已黏合,形成竹竿型的脊椎,在第1腰椎的椎體上,有一條細細的裂縫,是所謂的橫斷型脊椎骨折 (又稱Chance骨折)。臀部兩側發炎 蔓延胸、頸椎人類是直立的動物,一節一節的脊椎,是為了保障身體的柔軟度和碰撞時的緩衝,竹竿型的脊椎是僵直性脊椎炎造成的,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它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類似,患者體內會產生抗體來對抗自體的組織,並造成關節與結締組織的破壞。一開始是位於臀部兩側的關節開始發炎,隨之由腰椎往上蔓延到胸椎、頸椎,漸漸形成錐體垂直方向的骨刺,嚴重者整個黏合,形成竹子型脊椎,因此輕微的跌倒,就會造成橫斷型骨折,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醫學部醫師李世光表示,在骨科來說,這是非常難治療的骨折。發炎、骨質疏鬆、椎間板炎僵直性脊椎炎的臨床表現很多,在骨骼系統上主要是侵犯脊椎、肩、膝、足踝及髖關節,另外肌腱與骨頭連接處會出現發炎、骨質疏鬆、椎間板炎、關節固著等情形,在骨骼外的表現,則有眼睛虹膜炎、葡萄膜炎,心臟方面則有心瓣膜炎、心傳導系統障礙、大動脈瓣膜炎,另有肺上部間質性肺炎、脊髓馬尾部炎、全身性疲倦無力。多做伸展運動 不長時間彎腰治療僵直性脊椎炎,可鼓勵病人多做伸展脊椎運動,如游泳、柔軟體操、跳舞等,儘量避免後期進入竹竿型脊椎,注意背部保健,充分休息、睡硬床墊、熱敷、多深呼吸,避免長時間的彎腰動作,例如坐車、種田、從事園藝工作等,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需要定期就醫治療,不要等到像整個脊椎變成一根竹竿,要再來治療就來不及了。

老人關節僵硬卡卡 10分鐘起床操防跌

老人關節僵硬卡卡 10分鐘起床操防跌#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日天氣多變化氣溫驟降時,長者活動力降低,血液循環變差,身體容易出現僵硬的情形,許多有慢性關節炎的病人,症狀會更加明顯,會出現早上起床關節不舒服、關節疼痛等情況。加上老人家錯誤的起床方式容易發生跌倒;因此花蓮慈院復健科團隊特別針對年長者,設計「10分鐘長者起床操」,不但可以改善僵硬,減緩肌肉流失,同時也降低跌倒危險。跌倒、落枕、閃到腰,是老人家常見錯誤起床方式所導致的症狀。花蓮慈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祐如說,老人家常見錯誤起床方式,包括未側躺坐起、直接平躺起身,坐站時將重心放於一側、單手撐起身體等姿勢,容易使腰椎承受過大壓力,發生閃到腰、跌倒等情況。促進血液循環 防寒又健身因此,花蓮慈院復健科團隊特別針對年長者,設計了「十分鐘長者起床操」,這10個招式包括腰椎旋轉運動、抬腿運動、抬臀運動、起身運動、頸部伸展運動、抬手運動、膝伸直運動、坐站運動、腿部後踢運動、墊腳運動。而透過簡單的肢體運動不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也能維持一定的身體肌力、柔軟度及平衡,更重要的是,教導長者正確的起身姿勢,避免跌倒、閃到腰、無法下床等狀況發生。而李祐如也提醒,每個動作建議可重複三到六次。過程中維持正常呼吸,切勿憋氣,有任何的不適,都應立刻停止並休息,諮詢專業治療師的評估。而「十分鐘長者起床操」的示範影片,有興趣的民眾可至臉書粉絲專頁「花蓮慈濟醫院」觀看。

逾4成老人在家中跌倒 浴室、樓梯最危險

逾4成老人在家中跌倒 浴室、樓梯最危險#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隨著少子化的衝擊,台灣已邁向高齡化社會,友善的環境儼然成為重要課題。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跌倒是老年人事故傷亡第二大主因,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跌倒盛行率達20.5%,其中有25%在跌倒後受傷。老年人在自宅跌倒的比例約為44%,地點以客廳、臥室與浴室廁所最多,因此要預防老年人跌倒,須先確保居家環境安全。居家檢核少見止滑貼片、小夜燈台南市政府衛生局入65歲以上高齡者家中進行居家檢核,發現一般住戶的樓梯很少會貼止滑貼條,且浴室也很少有止滑貼片,針對於高齡者而言是易增加跌倒風險,環境評估後也依照住家需求,給予防滑貼片、小夜燈及防滑貼條,協助住家環境改善。老人跌倒原因除外在環境安全因素外,也包括內在身體因素,如體適能的衰退、下肢功能的退化等。 衛生局呼籲,跌倒意外傷害,不僅造成生理、心理的傷害,健康照護服務之使用率及成本也隨之增加,甚至增加死亡之機率,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為了避免高齡者跌倒,自家住戶應做好居家檢核,檢視自己住家有無跌倒風險處,自我改善並詢求協助,讓長者擁有舒適及安全的居家環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