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

慣用單側看東西!童懶惰眼上身害他常跌倒

慣用單側看東西!童懶惰眼上身害他常跌倒#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活潑好動的小安,因常常無緣無故跌倒,父母懷疑是腳部骨骼生長異常導致,但骨科檢查卻一切正常,醫師建議至眼科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小安罹患弱視,左眼裸視1.2,右眼裸視卻只有0.2。經配戴矯正器、強迫使用右眼後,才讓視力在小學三年級時恢復正常。100兒童3人弱視 視覺功能不健全是主因依據衛生福利單位對學齡前兒童視力篩檢發現,台灣每100位兒童就有3個是弱視,像小安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鄭涵之醫師提到,弱視又稱懶惰眼,主要是因大腦的視覺功能發育不健全。若眼球組織無病變,但單眼或兩眼視力無法以眼鏡矯正到0.8以上者,即稱為弱視,造成的原因包括:1) 兩眼屈光性/嬰幼兒時期因高度近視、遠視或散光的影響,未及早配鏡矯正,阻礙視力正常發育而形成弱視。2) 兩眼不等視/孩子兩眼有視差,一眼完全正常,另一眼有度數,在兩眼競爭下,幼兒比較喜歡使用視力好的眼睛,視力差的眼睛因久不使用,漸漸造成弱視。此類弱視最難早期發現。3) 斜視/是造成弱視的原因之一,分為內、外、上、下斜視。無論是哪一種斜視,孩子雙眼無法同時注視同一物品,日久抑制成固定,導致斜視眼視力逐漸下降,形成抑制性弱視。4) 剝奪性/先天眼瞼下垂、先天性白內障、角膜混濁等,會阻礙光線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影像,導致視力發育不良而成弱視。3~6歲為黃金治療期鄭涵之醫師提醒家長,要多留意孩子的生活行為,當孩子出現經常側頭或瞇眼看東西、常抱怨看不清楚、經常撞到桌椅或跌倒、眼睛出現飄移渙散或是眼球會震顫等狀況,務必盡速至眼科檢查,大部分的弱視可經由配戴眼鏡、強迫使用弱視眼或是手術治療,但必須確認弱視的形成原因和嚴重程度,才能對症治療。孩子的視力在6歲以前都持續在成長發育,鄭涵之醫師說,弱視治療的黃金期是3到6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掌握黃金治療期,鼓勵並支持孩子持之以恆治療,仍有相當大的機會可治癒弱視。

嗜安眠藥成癮 百萬銀髮族增跌倒、骨折風險

嗜安眠藥成癮 百萬銀髮族增跌倒、骨折風險#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失眠好痛苦!許多人都曾經有過失眠的經驗,一旦睡眠不足,容易影響情緒及生活,還會使做事情效率降低,許多人為了改善失眠問題,選擇自行購買鎮靜安眠藥,然而,若長期使用沒有經過醫師處方的藥物,當心藥物成癮,無法自拔,且容易造成跌倒、骨折的風險。自行買藥、調劑量 起床跌倒風險高73歲的陳奶奶,近一個多月覺得難入睡,半夜常常起來上廁所,早上也特別早醒,若利用白天補眠,晚上就更不用睡了,聽鄰居介紹藥局有賣安眠藥,就去買了幾顆,睡前吃一粒沒有馬上睡著,就又吞了第二粒,導致清晨起床時手腳無力,一下床就摔個四腳朝天,造成髖骨骨折。依據衛生福利部食藥署104年委託研究結果推估,我國269萬65歲以上高齡族群人口中,約有109萬人曾因失眠問題服用鎮靜安眠藥,而非經醫師處方、自行購買與自已加量等不適當用藥,以及服用鎮靜安眠藥(BZDs、Z-drugs)後副作用影響,有較高的跌倒及骨折風險。高齡族群使用安眠藥問題最嚴重另根據我國健保統計資料顯示,102年高齡族群使用鎮靜安眠藥的盛行率為25至44歲年齡族群的3倍,45至64歲年齡族群的1.5倍,再再顯示我國高齡族群使用鎮靜安眠藥物問題嚴重。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張家銘醫師表示,臨床上苯二氮平類鎮靜安眠藥(簡稱BZD)及Z-drug,常用於安眠、鎮靜及抗焦慮等症狀,副作用包含頭暈、頭痛、嗜睡及反應力下降等,長期使用會產生藥物依賴及成癮之情形。以高齡族群而言,可能引起跌倒或產生骨折等意外,醫師於開立處方箋時要謹慎,民眾服用藥物時更要小心。食藥署呼籲,失眠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原因複雜,若有焦慮或睡眠障礙等問題需服用鎮靜安眠藥,應循專業醫師診治,並依醫囑服用,切勿自行購買藥品,以及增加或減少用藥劑量,且服用藥品後應做適當的休息,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隱性肌餓體力差 害老翁一年跌倒送醫百次

隱性肌餓體力差 害老翁一年跌倒送醫百次#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長期飲食營養攝取不均衡,容易導致隱性肌餓;伊甸基金會表示,因長期關心偏鄉身障、長者,發現許多台灣弱勢族群沒有完整營養的支撐,健康每況愈下,除體力不佳外,免疫力也跟著下降,就曾有獨居老人因此在家中跌倒不下百次。中風翁三餐罐頭果腹 嚴重營養不足伊甸基金會專案督導呂惠萱指出,曾有一名62歲罹患中風顏面神經失調的盧先生,平時一人獨居,經常為求方便,以罐頭類或八寶粥作為三餐食物,雖然有填飽肚子,但是體內嚴重缺乏維生素、礦物質等身體必須的營養素,存在隱性飢餓現象,導致體力不佳,經常在家如廁、進廚房走動時跌倒,曾經一年之內因為跌倒送醫一百多次,連醫師對於盧先生的營養狀況都感到憂心。在社工員介入提供居家服務後,初步改善食物營養攝取的情形,並輔以補充綜合維他命的方式,完整補充每天所需的營養,盧先生的健康狀況漸獲改善。偏食也會造成隱性肌餓除了三餐不均衡,導致營養缺乏外,也會因為老年人的吸收能力下降,而出現營養素無法完全吸收的情形,呂惠萱說,飲食調整與綜合維他命的補充是相輔相成的,就算是一般人都有可能因為偏食而存在隱性肌餓風險,遑論是長者們。缺乏完整飲食來源 尤其維生素易被忽略伊甸基金會居家照顧服務員陳秋慧表示,像盧先生這樣的弱勢族群常因家庭、交通、經濟等因素,而沒有辦法攝取均衡六大類食物,多半以保存類的罐頭食品或是麵包果腹解決,缺乏多元完整的飲食來源,尤其完全忽略維生素、礦物質的攝取,長期隱性飢餓卻不自知!營養師指出,三餐主食若以罐頭類食品果腹,將會造成隱性飢餓、營養攝取不足,有些受助戶又因年紀關係,腸胃對於食物吸收功能不佳,就算三餐有感到飽足感,但事實上吸收到的營養素卻是不完整的,不僅造成生理代謝無法正常運作,長期攝取不足產生體力不佳、保護力下降等情形。

老人易跌倒、骨折 恐是肌少症上身

老人易跌倒、骨折 恐是肌少症上身#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許多年長者的外觀看起來身形瘦弱、皮膚皺皺的、骨頭形狀明顯,看起來沒有什麼肌肉,就像皮包骨似的,這些恐都是肌少症的表徵。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周建文醫師表示,文獻指出80歲以上的年長者約有11~50%罹患肌少症,肌少症容易增加跌倒、骨折等風險。老化、蛋白質攝取不足   半數長者有肌少症周建文醫師表示,肌少症是指骨骼肌肉量減少,以及肌力減弱、身體功能的表現變差,在45歲以後,肌肉量每十年減少百分之6,以60至70歲長者約有5~13%有肌少症,80歲以上長者約有11~50%罹患肌少症。肌少症通常是老化症候群的一種表現,除老化外,飲食不正常、長期臥床、患有多重慢性疾病,以及某些藥物副作用,也會造成肌少症,肌少症會增加跌倒、骨折、日常生活功能減損的風險,甚至導致身心障礙。周醫師也說,對於肌少症無須太過緊張、恐慌,肌少症為是老化的一種現象,可使用簡易的評估工具,如手指握力可以評估肌力,6分鐘步行測驗可評估身體功能表現,肌肉的組成主要是蛋白質,因此建議攝取足量的蛋白質例如牛奶、豆漿有助於延後肌少症進行,養成規律的運動及賀爾蒙療效亦有助益。

骨鬆無感!8旬嬤跌一跤左腿竟變形

骨鬆無感!8旬嬤跌一跤左腿竟變形#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近年來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患者正逐漸增加中!日前,一名89歲趙奶奶,因坐板凳時不小心坐空跌倒,導致髖部劇烈疼痛、左腿明顯變形內翻及縮短、無法行走,經檢查後發現左側股骨頸骨折合併移位,且有嚴重骨質疏鬆症,短期內需臥床,但趙奶奶自從臥床後,肌力下降,恐無法恢復走路能力。因此,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了手術介入治療,經行左側人工半髖關節置換後,疼痛大幅改善,目前她已能持助行器自行行走了。一旦發生髖部骨折 恐增20%死亡率新營醫院骨科陳勝逸醫師表示,人體骨骼不斷地新陳代謝,導致骨骼開始流失,影響骨骼的強度,骨質疏鬆容易造成骨折,特別是前臂骨、股骨及脊椎骨等,其中又以髖部骨折最為可怕,根統計指出,老年人發生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且平均每3位50歲以上女性,就有1位會發生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因此,建議骨折病人應評估其身體狀況之適切性,若能接受手術治療,可有效改善其症狀,恢復原有的功能及生活品質。注意密度、提早存骨本 防骨鬆不二法門預防重於治療!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益,目前可運用超音波儀器做為初步篩檢的工具,另針對65歲以上女性、70歲以上男性及具有骨質疏鬆風險因子者,則應接受X光骨密度檢查,來了解骨折風險,如果處於中高風險的話,就要考慮加上藥物治療來降低發生率。除了透過儀器來了解自己的骨密度外,陳勝逸醫師還提供了保持骨骼健康的基本3步驟「陽光、運動、飲食」,建議所有人都應攝取足量的鈣質和維生素D,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保持體重,避免菸酒及預防跌倒。最重要的是骨骼的保健要持之以恆,注意自身的骨質密度、提早存骨本,及早預防才是預防骨質疏鬆症的不二法門。

隱形殺手!老人跌倒傷害大 恐增死亡率

隱形殺手!老人跌倒傷害大 恐增死亡率#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衛生福利部國健署年報資料顯示,事故傷害為2012年我國65歲以上高齡者的第十大死因,而跌倒高居事故傷害死因中的第二位,高齡者跌倒後不僅造成生理、心理的傷害,也相對增加健康照護服務的支出,甚至增加死亡之機率。老人跌倒原因除外在環境安全因素外,也包括內在身體因素如:體適能的衰退與下肢功能的退化。減少傷害!防跌健身操   銀髮族動起來因此,為推動高齡友善環境,預防老人跌倒,高雄市衛生局除了發行「居家環境安全檢核表」鼓勵家戶重視居家環境安全,也與高雄醫學大學體育教學中心徐靜輝老師合作,製作15分鐘的「銀髮族防跌健身操」,內容包含小腿伸展訓練、下肢肌力訓練、平衡訓練,透過每日1至2回的執行,能有效提升長者下肢肌耐力,協助長者減低跌倒的風險及應變突發的跌倒事件。因此,衛生局呼籲重視長者防跌的議題,從居家安全的檢視著手,並透過「銀髮族防跌健身操」強化身體健康,讓長輩減少因跌倒帶來的健康損害,有關防跌健身操影片可至衛生局網站點閱。 

跌倒自行拿藥止痛 高齡婦痛到無法起身

跌倒自行拿藥止痛 高齡婦痛到無法起身#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跌倒受傷要注意,隨意貼藥膏、吃止痛藥,恐會使得問題越來越嚴重!日前,一名81歲的謝女士,原本兩週前就已經在浴室跌倒了,只是,當時症狀不嚴重便到家中附近的骨科診所拿藥止痛,沒想到,四天前又不慎跌倒,使得她痛得無法起床,幾乎不吃飯,臥床四天,最後,所幸是被鄰居發現才送醫檢查。結果發現,她右下葉肺炎及多處胸腰椎壓迫性骨折,因此,先給予抗生素治療後收住院,只是,當醫師對她進行基本檢查,發現她有貧血、低血鈉、低血鉀等問題,而在老人周全性評估後,也發現她有憂鬱、活動功能下降、照護人力缺乏、營養不良等問題,後來經過醫療團隊討論後,先幫她一一解決身體上的問題,接著並協調出院照護人力及方式,目前她順利已出院回家了。老人跌倒發生率 佔所有族群中的37.4%根據醫策會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民國102年的統計資料指出,跌倒事件為歷年病人安全事件通報的前二名,65歲以上老人,約佔所有跌倒事件的37.4%,19~64歲則佔46.8%,而通報的跌倒事件中有78%的人發生在醫院裡,並有53.1%的人有輕度以上的傷害。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老年醫學科謝正芳醫師表示,醫院跌倒高危險族群在近一年中跌倒次數有明顯升高的趨勢,一年內跌倒一次以上的人約有31.5%,是為非高危險族群的2~3倍。65歲以上、5歲以下 為跌倒高危險族群跌倒高危險族群包含有年齡65歲以上及5歲以下、曾有住院期間跌倒經驗、過去一年內曾跌倒、生理狀況(頭暈、虛弱感)、身體活動功能(肢體無力、步態不協調或平衡能力差、移位步行需他人協助)、頻繁如廁、藥品使用、意識躁動或不清等。而醫院跌倒事件發生的可能原因以病人因素為最常見,病人因素中又以步態不穩為最常見。老人合併症狀問題多 可到醫學整合門診來就醫隨著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為了服務高齡長者,謝正芳醫師建議65歲以上長者,只要合併以下6種情形,即可到高齡醫學整合門診,以整合性醫療模式來就醫,如此一來,就能幫助民眾做到最完善的治療。1)身心功能於「近期」快速惡化者。2)具有一種或多種(例如:失智症、譫妄症、跌倒、營養不良、壓瘡、尿失禁、憂鬱或多重用藥等)老年病症候群病患。3)多重疾病且控制不良者。4)多重用藥患者。5)經常就診、反覆入院需頻繁使用醫療資源者。6)因多重身體、功能或合併社會心理問題需要跨領域多專業團隊介入的病患。

哎呀!婦人跌入農田 竟遭玉米莖刺破頭顱

哎呀!婦人跌入農田 竟遭玉米莖刺破頭顱#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玉米莖竟差點成了致命武器!日前,一名74歲的陳姓婦人,過去10年多以來,每天早上天剛亮,都會出門去巡視自家菜園,直到去年八月,因泥土濕滑不慎摔倒,遭玉米莖刺破頭顱,且第一時間她還自行拔出部分玉米莖,但還是血流如注,緊急送醫後,她便陷入昏迷。後來經醫師檢查後發現,長達8公分的玉米莖,仍留在顱內,因此,在醫師的建議下,她接受過開顱、清創與重建等4次手術,才救回一命,而目前的她已康復出院,且並未留下任何後遺症。驚!腦膿瘍致死率竟高達8成國泰醫院神經外科張明元醫師表示,婦人在住院期間,曾因高燒不退,發現右側腦部感染腦膿瘍,需開頭顱拿掉壞死頭骨,再利用人工鈦金屬重建頭骨,且一般來說,腦膿瘍致死率高達7~8成,而她非常幸運,不僅術後沒留下後遺症外,受傷的部位影響功能也不大。遭刺穿不宜自行拔出 以免造成大出血雖然頭部有硬度,但其實顱骨是脆弱的,任何東西都可以傷的到它,對此,張明元醫師表示,一般收治的頭部穿刺傷患者,多以木棍、鐵棒攻擊或槍傷居多,從未見過遭玉米莖刺穿頭部案例,且病人刺穿部位在右側顳葉,主要掌管記憶與情緒,若刺穿的部份再稍偏一些,不是傷及視神經造成失明,就是傷及腦幹,兩者後果均不堪設想。另他也提醒民眾,若不慎遭異物刺穿,不宜自行拔出,以免造成大出血,不利後續救治。老人、小孩易跌倒 家屬們應多加留意其實跌倒意外層出不窮,老人家因視力減退、平衡感變差、浴室太滑跌倒,或因電話響急著接電話,以及下樓梯稍不留神跌倒造成手腕、股骨骨折或頭部撞傷;小孩則常見因頑皮在椅子上跳躍,或在學校與同學追趕玩耍,跌倒造成手腳骨折或撞到頭部。甚至還曾有小孩頑皮在浴室跳來跳去,不慎跌倒,一屁股坐上洗髮精,導致洗髮精瓶蓋直接刺穿肛門,造成肛門撕裂傷,因此,要提醒老人家與小孩留心避免跌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