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

長者坐著動也能鍛鍊肌力 6招坐姿訓練學起來

長者坐著動也能鍛鍊肌力 6招坐姿訓練學起來#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周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表示,對於身體活動量不足且體能差的長者,除醫學診斷上應注意的身體活動禁忌外,以增加日常性活動為優先。像是練習從坐姿到站姿所需的肌力及移動時所需的平衡力,以減少身體活動時可能發生跌倒的情形。 國民健康署提供6式坐姿訓練長者肌力、肌耐力的運動,讓長者於日常生活可隨時運用,運動前,除先留意身體的狀況外,坐在穩固的椅子上讓自己隨時可抓握,若坐在輪椅上,應將輪椅煞車鎖上、腳踏板收起來避免滑動,並穿上鞋子,讓雙腳踩在地上擺正踏穩,以策安全。運動時,坐好讓身體稍微前傾不靠椅背,每次動作維持3-5秒,重複做10-12次,每個動作可以做3組,過程當中如果感到疲憊可以休息一下或補充水分後再做,千萬不要勉強自己!往上伸懶腰:雙手交叉掌心朝上,若肩膀不會疼痛,可再稍微向上伸展,以舒展上肢進行暖身。左右彎個腰:一手高舉過頭向對側彎,彎腰伸展腰部肌肉。雙手梳梳頭:雙手摸頭,雙肘打開,練習完成生活自理的梳洗動作。坐姿抬起腿:雙腳左右輪流屈膝抬腳,訓練大腿肌耐力,並維持軀幹穩定。轉體抬個腿:雙手放在頭後方,身體轉向一側,抬高同側大腿,腳盡量抬高,讓膝蓋碰到手肘,作可訓練肩膀關節活動、軀幹肌耐力、下肢肌力。雙手畫圈圈:雙手放置於椅子兩側,兩手握拳,同時畫圈,模擬推輪椅的動作,訓練手臂及肩膀活動,這個動作可讓失能者增加自理移行的能力。國民健康署呼籲,防疫期間長者在家運動的強度,以不疼痛為原則,體能提升後再逐漸增加活動的類型、強度及次數。注意運動空間通風,出汗後保暖及適時補充水分,維持動態生活,以減少疾病的發生,並延緩身體功能的退化。 

跌倒小心頸部損傷 「超人」一摔全身癱瘓

跌倒小心頸部損傷 「超人」一摔全身癱瘓#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上月初,60歲周姓男子下班後與朋友聚餐小酌一番,喝到微醺時,起身重心不穩跌倒,沒想到這一摔,就失去了意識。朋友擔心周男中風,立刻將他送急診,檢查顯示無顱內出血等腦中風情形,1小時後周男酒意稍退,發現自己胸口以下完全無知覺,四隻完全癱瘓,肛門無法自主收縮。醫師近一步安排核磁共振,發現頸椎多節退化及頸椎第四至六節脊髓嚴重壓迫損傷,緊急手術後,周男恢復感覺神經,目前積極復健中。南投醫院神經外科醫師蔡佳勳為周男緊急進行減壓及內固定骨融合手術,術後第一天周男感覺神經逐漸恢復,遠端肢體運動功能也開始進步,術後第二天原本肌力評估零分進步到能舉起雙手、抬高雙腳。頸椎受損非老人專屬 滑手機長期姿勢不良也會退化在3C發達的時代,頸椎受損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代名詞。蔡佳勳醫師指出,隨著長期姿勢不當導致頸椎退化結構性的改變,起初由輕微症狀如間歇性的頸部痠疼痛、手麻至嚴重症狀如手臂麻痛加劇、四肢無力、下肢僵硬、肌肉痙攣及協調障礙等。這些症狀在接受保守性治療包含休息、藥物及復健治療後仍可得到良好的改善。造成嚴重脊髓損傷的主要原因是外傷,如車禍、高處跌落、被重物壓傷等,當脊髓瞬間遭受損傷時,受傷部位以下的所有運動及感覺功能恐皆喪失,呈現四肢癱瘓、麻痺、脊髓休克狀況。此時需要考慮緊急手術,避免脊髓受到二次傷害,儘早使脫位脊椎復原,而保持脊椎的穩定度。蔡佳勳強調,即時於第一時間接受手術治療,仍有可能無法完全復原。「超人」克里斯多夫·李維是有名的例子,因騎馬摔傷導致高頸位受傷,頸部以下完全癱瘓,雖然接受積極治療,終身倚靠輪椅、呼吸器,並苦於臀部褥瘡。把握黃金治療期 有機會恢復拿刀叉用餐等精細動作周男在醫療團隊治療下,目前正接受中西醫整合醫療,積極進行復健及中醫針灸治療,目前感覺到手腳恢復力氣,從原本生活無法自理現在到能部分自立,自己拿起湯匙叉子用餐,甚至可以拿出手機執行滑螢幕傳LINE訊息等的精細動作。脊髓損傷患者除了身體多處功能受損之外,日常生活多需仰賴他人,造成自己與整個家庭很大的衝擊與壓力,蔡佳勳提醒家庭支持的重要性,把握神經損傷後半年至一年的黃金時期,仍有恢復自理功能的機會。

全身無力不能跳 40歲肌少症就悄上身

全身無力不能跳 40歲肌少症就悄上身#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活動量不足、營養不均衡可能造成肌少症,所謂的肌少症,指的是低肌肉質量、低體能表現與低肌肉力量三大面向。在日常生活上,肌少症比較容易發現的症狀包括:行走速度變緩慢、腿部突然無力、無法舉起重物,甚至體重減輕,反覆跌倒等,當出現這些狀況時,就要小心已經罹患了肌少症。肌少症並非老年人專利 兩個方法自我檢測很多人誤以為肌少症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其實不然。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顏正中表示,曾在門診遇到一名40多歲的女性患者,因為全身無力及體重減輕來就醫,經問診與檢查,發現她最近半年因為心情不好,加上疫情影響,待在家中時間變多,三餐不定時定量,也沒有出門運動,量測她的腿圍與身體活動檢查,發現都符合肌少症標準,因此衛教患者多攝取蛋白質,教導在家中也能輕易完成的運動,透過改變生活習慣預防肌力流失。要確診肌少症,必須用量測儀器如DXA雙能量掃瞄儀或BIA生物電阻抗分析檢查身體肌肉量,輔以用合格的握力器檢測握力,如果男性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即符合,但是這些檢查所費不貲且較麻煩,顏正中建議,可以在家中用兩個簡單方法初步篩檢。第一種方法是量測小腿圍,小腿與地面呈90度用皮尺量測小腿肚最粗的地方,如果男性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即符合。第二種是坐在椅子上面,測量坐下起立五次所需時間,如果大於等於12秒即符合。如果這兩項測試都符合,建議開始做營養及運動改善計畫。同時也可以考慮就醫,讓醫師整體評估,是否有其他共病症,如心臟病、關節炎、糖尿病、肝腎功能不良等。蛋白質攝取每日6份 6居家運動維持肌肉量營養方面,要注意蛋白質的攝取。簡單評估方式是一掌心大小的蛋白質食物,例如魚類、肉類、豆腐、蛋類等就是一份,一天要攝取六份,早晚還要喝一杯奶類,整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才算足夠。運動方面,要選擇有重量的運動方式,才能維持肌肉量,可以參考下列方式:1.手拿寶特瓶將手肘彎曲10次,接著手拿寶特瓶高舉過頭10次。2.雙手拿寶特瓶向側邊打開10次。3.扶著椅背,小腿向後勾10次,然後向後抬腿10次。4.手扶椅背,腳往側邊打開10次。5.兩手叉腰,起立坐下10次。6.背靠牆壁,單腳踩板凳10次。

邊看電視邊練起立坐下 宅阿嬤揮別肌少風險

邊看電視邊練起立坐下 宅阿嬤揮別肌少風險#跌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奶奶是年近80歲的時髦奶奶,也是個資深的歌仔戲追星族,平常會和戲友相約從台北市看到新竹縣。因為新冠病毒疫情,許多藝文活動停辦,所以許奶奶除了外出購物外,幾乎足不出戶,成為道地的「宅阿嬤」。前陣子和女兒阿姿聚餐時,她不斷向女兒抱怨走路時腳會感到無力,行走速度也不若以往俐落,而且走樓梯更是吃力,覺得自己老了,女兒聽了十分擔心,深怕獨居的媽媽如果跌倒,後果將不敢想像,該怎麼辦呢?高齡者體適能檢測 評估跌倒、肌少問題女兒聽聞外面的教育機構可以幫忙評估,馬上帶著媽媽去參加健康樂齡活力中心。做完高齡者的體適能檢測,發現媽媽在肌力的檢測結果特別低,像是檢測下肢肌力的30秒椅子坐立次數,只有9下(體育署標準應該要做到12下),而影響平衡的單腳站立和椅子坐起繞物也是如此,分別為2.2秒和12.3秒都在有待加強的範圍(正常為4.9秒和9.0秒)。檢測結果也證實,媽媽跌倒的風險高於常人。長庚科技大學體育室主任陳文詮表示,隨著年齡增加,身體各方面的機能都會發生改變。神經傳導速度降低,其姿勢調節所需的肌力為成年人的92.3%,但其動作反應時間卻較成年人慢了27%。且因為肌肉內水分及鉀的減少,使高齡者肌力下降20~40%,在動作反應的時間拉長並出現平衡控制不良現象,所以當老人家走路不小心被碰到時,無法像年輕時身體迅速作出反應動作,因而導致跌倒的發生,若加上骨質疏鬆就容易造成骨折等問題。3招日常居家運動 做好做滿而高齡者也會有肌少症發生的風險,因此可以測量正常速度行走5公尺,若速度小於0.8~1.0公尺/秒,就有可能是肌少症。所幸經過綜合檢測,許奶奶的檢測結果高於標準值,並沒有肌少症。但是除了正常上課外,要如何利用回家的時段補滿老師的運動建議呢?老師教許奶奶簡單3招:第一招:看電視每天3餐飯後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邊看電視邊做坐下起立的動作,一齣90分鐘的連續劇,約有3段2~3分鐘的廣告時間,這時依自己的能力做運動並記下次數,每段應該至少10下。剛開始實施時若腳沒力,可稍微用手扶扶手做運動。第二招:坐公車不管去哪裡都搭乘公車或捷運。每天出去和回家時提前一站下車(若是去偏鄉看戲,晚上太晚回家就省略第一招),走路時以略高於平時的速度進行,配合呼吸收吐腹部肌肉,腦門往天上頂的姿勢前進,每天可增加至少20分鐘的運動時間,同時也能練到腹背的核心肌群。第三招:奉茶每天早上和下午奉茶,用600C.C.的寶特瓶裝水至少半滿,坐在餐桌旁,雙手握住寶特瓶中段,瓶口朝外,將前臂平放於桌面(若能力許可亦可雙手水平騰空),同時將雙手慢慢將寶特瓶舉到手臂可以達到的最高位置後,接著放下回到起始位置完成一下動作,每次至少做10下。要依著訓練時間而增加次數並增加水量,若覺得水瓶太輕也可以改裝密度更高的綠豆或鐵珠。陳文詮指出,雖然只是簡單的3招,但在女兒的全心記錄督導及鼓勵下,許奶奶的運動達標4周後,原本出門會抱怨的腳痠消失了;6周後的期中測驗,所有數值都明顯改善,言談之間又回到閃亮的眼神,爬樓梯也不是問題了。雖然因為疫情的關係無法看戲,但是許奶奶繼續上課,也參加同學的邀約聚會,跳脫了「宅阿嬤」行列,經過近12周的訓練,歌仔戲終於開演,許奶奶又開始與戲友一起到處追劇,許久未見的戲友們也紛紛稱讚更許奶奶的精神、氣色都變好!

阿公換燈泡跌斷3肋骨 防摔跤這樣做

阿公換燈泡跌斷3肋骨 防摔跤這樣做#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跌倒是銀髮長者常見的居家意外,85歲的廖老先生日前因在家踩小凳子換燈泡,不慎跌落而斷三根肋骨,緊急治療後需再靜養一個多月才能逐漸復原。為什麼在最安全的家也會受傷?醫師表示,很多來急診就醫的長者,都是因為不想一點小事就麻煩子女,或是子女剛好不在家,就自己爬上爬下拿東西,一個不留神,意外就發生了。不想麻煩子女卻出意外 潮濕地板、地毯未固定恐釀禍衛福部台北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游秉勳提醒,換燈泡雖然是小動作,但是長輩年紀大、肢體協調度靈活度都不像年輕時,廖老先生平日身體健朗,看到燈泡壞了不想麻煩子女,就搬個小凳子踩上去,自己動手換燈泡,突然摔了下來自己也很驚訝,忍著疼痛勉強爬起來,當下自以為沒事,也不敢跟家人說,還慶幸雖然身體很痛但是沒有撞到頭,直到第二天早晨呼吸急促且無力起床,被家人緊急送醫檢查才發現不但肋骨斷了,還大量出血造成血胸,血壓也因疼痛飆升,緊急送加護病房治療3天,如今已漸漸復原。 廖老先生原本是不想麻煩子女,結果跌倒住院,反而讓子女更忙,要輪流請假陪伴,自己也因此無法自由行動需靜養一個多月,廖老先生說:「人老要服老,老了跌倒真可怕。」 游秉勳主任呼籲,隨著年齡增加長者跌倒的風險也上升,體能降低、手腳肢體協調度變差,視力反應能力也不好,很容易就發生狀況,而且因為骨質流失,骨質疏鬆跌倒摔落都有可能造成嚴重骨折,所以即使在家中進行日常的動作,也要注意安全,留意家中潛在的危險包括地板潮濕、堆放雜物、照明不足、地毯破損或未固定等。外出時過馬路也要注意過往來車,騎機車、腳踏車時更要謹慎小心,若對複雜的交通狀況或身旁疾駛車輛反應不及,很容易發生嚴重的傷害。 每一步都要踩穩 透過運動強化肌力降低跌倒風險復健科吳政哲主任則提醒,因為神經肌肉退化,長者的反應比年輕時慢,可以鼓勵家中長輩多參與活動,獨自生活的長者要特別注意,選擇合適的鞋子及輔具、下床及起身的動作要緩慢、每一腳步都要看穩再踩下走穩,透過運動能強化肌肉力量、鍛鍊協調性、平衡感和反應能力,可以減低長者跌倒的機率,並避免因害怕跌倒而不敢下床活動,反而導致肌肉萎縮及衍生更多慢性病。

以為卡到陰 車禍腦傷溫柔男變暴躁

以為卡到陰 車禍腦傷溫柔男變暴躁#跌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8歲的王先生因車禍和腦瘤疾病接受過兩次腦部手術,且車禍後因腦部受損而無法控制情緒,常認為自己被附身,因此會出現情緒激動和跳躍的動作,造成跌倒受傷。為了穩定他的情緒,醫師以藥物治療,但因他經歷過腦部手術,對於精神藥物比較敏感,因此服藥後會暈眩也容易跌倒。醫師適度調整藥物內容,經過一段時間治療,王先生的狀況終於穩定下來,也不再因容易跌倒而受傷。醫師耐心用藥助穩定情緒大千醫療社團法人南勢醫院精神科醫師彭祈龍表示,腦部開過刀、有中風病史、腦部較脆弱的患者,會對藥物比較敏感,在服藥過後會有暈眩、身體不平衡的狀況出現,增加跌倒風險。因此,這類型患者用藥一定要諮詢醫師,並配合藥物調整與治療,才能穩定病情。王先生因車禍造成腦部抑制情緒的系統受影響,原本個性溫和的他,變成易怒、暴躁,總是嚷著他被附身,不停地跳上跳下,一不注意就跌倒受傷,加上腦部開過刀,讓他對精神藥物非常敏感,服藥後容易失去平衡而跌倒。彭祈龍醫師表示,王先生的狀況比較複雜,無法以一般精神科患者的用藥處理,因此花了許多時間調整藥物及治療方式,才讓他逐漸恢復穩定。對於腦部脆弱的患者,彭祈龍醫師提醒,用藥治療上一定要與醫師討論,找出合適的方式,才不致因藥物影響導致更嚴重的傷害。

養肌防老你吃對了嗎?3餐飲食有訣竅

養肌防老你吃對了嗎?3餐飲食有訣竅#跌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體隨著年紀增長,常見的現象是肌肉量逐漸流失,導致體能耐力降低,不少長輩常常懼怕慢性病上身,對於飲食過度小心節制,反而導致營養攝取不均衡,造成肌少症或衰弱症。依據國健署2019年「長者衰弱評估」篩檢結果顯示,20萬名65歲以上社區長者中,65至74歲長者有9.5%出現衰弱前期到衰弱狀態,75至84歲長者18%;85歲以上長者則有33.8%,年齡越高衰弱比率越高,有衰弱狀態的長者更容易因為肌力、平衡感及體力變差增加發生跌倒的風險。奶類引發腸胃不適 可改以優酪乳、起司替代根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65歲以上長者的每日飲食中,六大類食物的攝取不均衡,如飯吃比菜多、奶類嚴重不足、蔬菜及水果缺乏、油脂偏低及不常吃堅果。在獲取蛋白質的來源中,明顯不愛喝乳品,每天奶類只攝取約半杯,與建議1至2杯差距甚大;奶類攝取嚴重不足的常見原因是牛奶中的乳糖引起腸胃道不適感,建議選擇乳糖含量較低的優酪乳、起司等代替,由分次少量開始逐量增加。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可優先選擇豆、魚、蛋、肉類及乳製品等,每餐需吃至少一個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並平均分配於三餐中,才能有好的吸收,產生增肌的效果,並藉此攝取其他重要營養素,如鈣質和維生素B群等,加上搭配足夠的蔬果、適量的堅果油脂類及全榖類,多樣化食材才能攝取到愈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飲食採「3好1巧」 改善身體衰弱、肌無力北市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結合社區發展協會及共餐據點,運用國民健康署3好1巧「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的健康均衡飲食原則辦理營養教育系列課程。袁旅芳主任呼籲,應參考「我的健康餐盤」建議食物份量,以達均衡且充足的熱量攝取,並提醒長者「每天早晚1杯奶、3餐優蛋白」達到足夠且均衡的蛋白質攝取量,以改善身體衰弱或肌無力的現象。(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掌握居家安全123 守護長者的健康

掌握居家安全123 守護長者的健康#跌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全國107年死因統計,跌倒(落)高居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每十萬人25.7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人自述過去一年曾跌倒佔15.5%;而長者跌倒地點在室內以臥室居冠,其次為客廳,第三名為浴室;室外跌倒地點則為街道或路上居冠,其次為公園或運動場。由於老化造成肌力與體力衰退,增加跌倒的風險,透過提升居家安全認知、改善居家環境、規律運動及使用輔具等多方面把關,有助於預防長者跌倒。臺北市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袁旅芳主任表示,為促進長者健康,提升居家安全認知、預防跌倒,針對衰弱前期及跌倒高風險族群,開設「居家安全很簡單-掌握123」課程,透過超慢跑、彈力帶及深蹲等多元運動方式提升肌力耐力,長者經過10週課程進行功能性體適能檢測,在30秒坐站(下肢肌力)、椅子坐立繞物(敏捷能力)、2分鐘抬膝(心肺耐力)、握力(上肢肌力)皆有顯著進步。課程同步導入居家環境檢測、輔具的運用,提升居家安全知能,更為長者設計「居家安全練習日誌」及建置行動學習line群組,分享居家環境改造成果,落實於日常生活。職能治療所施昱廷職能治療師表示,課程設計以居家安全、防跌為主軸,搭配123口訣,希望長輩能做到「每1天做2個居家檢查和3個運動」;也就是運用「居家環境檢核表」每天選擇兩處居家環境進行檢核,包括地板、燈光、樓梯、浴室、廚房、客廳、臥房等,透過自我檢視家中環境,營造生活環境安全來防跌保安。只要每天花10分鐘做3項肌力運動,包括深蹲、抬腿、踢腿、墊腳、翹腳趾、深蹲轉體、跨步、側身伸展、軀體扭轉等,提升柔軟度、平衡感與肌力,改善長輩步行能力,便能減少跌倒之發生。袁旅芳主任呼籲大家,安全是活躍老化的基石,而生活環境的安全在健康議題中往往是被忽視的,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養成環境檢測、輔具應用及肌耐力訓練的優質習慣,強化長輩居家安全及生活安全的觀念,身體力行動起來,推動長期而持續的進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