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

防「皮蛇」纏身 醫師:多運動、飲食均衡增抵抗力

防「皮蛇」纏身 醫師:多運動、飲食均衡增抵抗力#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因為水泡沿著神經分布的皮節分佈,呈現「帶狀」,俗稱「皮蛇」,「帶狀皰疹病毒」事實上就是「水痘病毒」,故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衛生署台東醫院家醫科醫師黃泓碩指出,「藉由運動以及均衡飲食,增加身體抵抗力,可以預防皮蛇纏身。」帶狀皰疹是一種呈帶狀群聚分布,會起出血性小水泡的疹子。黃泓碩醫師說,帶狀皰疹的成因其實就是水痘病毒的復發,在水痘病毒疫苗發明前,很多人都發過水痘,水痘痊癒後,病毒潛伏在神經節內,一旦生活壓力大、人體免疫力下降,病毒開始活化,「沿著沿著神經節所支配的神經發作,讓神經所支配的皮膚紅腫起水泡,就引發帶狀皰疹了。」黃泓碩表示,帶狀皰疹若長在眼睛附近要很謹慎,因不及時治療恐致失明;若出現在肛門周圍可能有侵犯脊髓之虞,也要特別當心。他說,一般民眾在壓力大、免疫力降低時,就可能長帶狀皰疹,「而癌症病患、愛滋病患或糖尿病患等,因其身體免疫力大大降低,因此若得到帶狀皰疹,更不容易治療。」一般人要如何避免帶狀皰疹呢?黃泓碩建議民眾平時要多運動、並注意飲食均衡,也要適時紓解壓力,身體抵抗力好了,自然就能避免病毒侵襲。

小便解不出?小心帶狀皰疹受到感染

小便解不出?小心帶狀皰疹受到感染#帶狀皰疹

某日,一位住院病人請假回家,詢問請假原因,病人靦腆的說,因為要回去「斬蛇」。原來這是一位因帶狀皰疹(俗稱皮蛇)住院的病患,為了趕快好起來,不惜嘗試「中西合璧」的治療方式。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醫師謝佳憲解釋,「帶狀皰疹」即是俗稱的皮蛇或飛蛇,與水痘同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感染所致,是一種呈帶狀群聚分布,會起出血性小水泡的疹子。帶狀皰疹的成因,其實就是水痘病毒的復發。謝佳憲說,在水痘病毒疫苗發明以前,很多人都發過水痘,經過兩三個禮拜水痘好了,病毒卻潛伏在神經節內。這些人一旦生活壓力變大,身體抵抗力下降,這些病毒就會被活化,復發的病毒沿著神經節所支配的神經發作,不但使這條神經發炎受傷,也讓這條神經所支配的皮膚紅腫起水泡。神經所支配的皮膚成一長條形分佈,這就是為什麼帶狀皰疹會形成長長一條像蛇的原因了!根據統計,糖尿病人、惡性腫瘤,尤其是淋巴腫瘤病人的發生率比一般人高,這都和病人免疫機能較差有關。謝佳憲指出,身體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出現帶狀皰疹,最常發生在軀幹部位,並伴有劇烈疼痛。長在眼睛附近的帶狀皰疹要特別小心,因為病毒侵犯顏面三叉神經的第一支,容易導致失明,尤需特別注意防止續發性細菌感染。根據研究,若鼻尖出現帶狀皰疹的水泡,有很大的機會會侵害到眼睛,因此若出現這些狀況,患者應儘速再尋求眼科醫師協助。帶狀皰疹該如何治療呢?謝佳憲表示,帶狀皰疹只要好好處理,通常會在5週內痊癒,但對於免疫力很差的病人(如愛滋病患),時間會比較久。治療可以概分為兩個階段:發疹子的期間,使用抗病毒的藥物,越早服用越有效。如果稍晚才開始服用﹝疹子出現三天後﹞,效果會差一點,但仍有機會縮短病程、減輕症狀。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期間,可以使用止痛藥,包括各種不同強度的止痛藥,可以舒緩神經發炎所帶來的疼痛。口服抗憂鬱劑用於一般止痛藥無法治療的疼痛。如果還是無法止痛,可能就要請神經科做神經阻斷術。謝佳憲提醒病患,在疱疹照顧方面,千萬不要觸摸紅疹或戳破水皰,更不要擅自塗抹成藥,如萬金油、小護士、草藥膏,以免引起皮膚感染,延遲復原及可能引起永久性疤痕。患者應有充足休息及營養,在飲食方面並無特殊禁忌,但避免喝酒、辛辣等刺激品,平時應穿寬鬆衣服,以避免磨擦水皰或引起疼痛。他還說,帶狀皰疹通常一生只會發作一次,具有終生免疫力。沒有得過水痘的人,是不會得到帶狀皰疹的,但帶狀皰疹具有傳染性,會使接觸到的人發生水痘。他強調,大部份患者的帶狀皰疹可在一個月內痊癒,但有些患者可能會有併發症發生,包括帶狀皰疹癒後神經痛,繼發性細菌感染,眼部併發症,若患處位於生殖器官附近,可能發生膀胱無力、小便解不出來,也有時伴有便秘。在帶狀皰疹的預防方面,因為引起的原因是身體免疫力下降,讓潛伏的病毒有可趁之機,因此,增強自身免疫力便是最好的預防方法。一般來說,飲食正常、睡眠充足、適量補充維他命和水分,以及養成固定運動習慣,都是可以增強免疫力的方法。延伸閱讀「併發症、治療、預防」: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489

斜眼歪嘴流口水 這面子嚴重了!

斜眼歪嘴流口水 這面子嚴重了!#帶狀皰疹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 吳方芳顏面神經麻痺的臨床症狀包括:歪嘴、半邊臉不能笑、喝水時漏水、眼睛不能閉、易流眼淚…,防治之道在於保持規律作息、放慢生活步調、把握七日黃金治療期,「面子」問題就能有效解決。許多民眾先入為主地認為耳鼻喉科是看感冒的,其實耳鼻喉科的「勢力範圍」不小。頸部以上,除了大腦、眼睛及牙齒之外,舉凡喉痛、聲啞、構音障礙、鼻塞、鼻蓄膿、聽障、耳鳴、眩暈、氣管、食道、過敏症、頭頸部腫瘤、顏面神經麻痺等症狀,都屬耳鼻喉科領域。台東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陳玉祥醫師表示,所謂顏面神經,陳玉祥說明:「第七對腦神經自腦幹延伸出來,經顳骨到臉頰,全長14~17公分之神經謂為顏面神經,主要功能在控制臉部表情肌肉、掌理眼淚及唾液分泌、味覺傳達等。」顏面神經麻痺的臨床症狀是一邊臉部肌肉失能,包括:歪嘴、半邊臉不能笑、喝水時漏水出來、眼睛不能閉、易流眼淚、眼睛向上望、前額產生不了皺紋、吃飯時食物卡在一邊、味覺消失或遲鈍、半邊臉麻木遲緩等。二十五歲、年輕力壯的丁先生,在一次類似感冒症狀的不舒服後,忽然發現嘴角不由自主向下偏移,吃東西喝水頻頻掉漏,右耳對聲響特別敏感,右眼無法合攏、右半邊舌頭的味覺也變得遲緩。李小姐也有類似丁先生的症狀,因為症狀較輕微,經同事提醒才發現異狀。丁先生與李小姐罹患的正是顏面神經麻痺症。陳玉祥表示,顏面神經麻痺雖不致致命,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會知道它的厲害。這種「表錯情」、令人喪失尊嚴、顏面盡失的病症,不僅折磨身心,還讓人不敢見人、封閉自我,嚴重者甚至衍生人際挫敗、失業、憂鬱症等惡性循環。顏面神經麻痺肇因於人體第七對腦神經受損,受損區域分為中樞神經傷害和周圍神經傷害兩種類型。陳玉祥解釋,腦血管疾病如:中風、腦部腫瘤,屬於中樞神經受損類型;而周圍神經傷害造成的顏面神經麻痺。針對顏面神經麻痺的防治,陳玉祥的建議規律作息、放慢生活步調和把握治療黃金期。陳玉祥提醒患者,平日應積極自我保護與復健,如:以人工淚液加強保濕、睡眠時以乾淨紗布遮蓋眼睛等。他樂觀表示,單純的顏面神經麻痺之治癒率極高,患者只要儘速就醫並與醫師密切合作,「面子」問題就能有效解決。延伸閱讀「顏面神經麻痺致病因素」: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50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