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處處討好別人卻適得其反?專家:因為你搞錯了關鍵問題

處處討好別人卻適得其反?專家:因為你搞錯了關鍵問題#思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習慣壓抑自己,壓抑自己的情感,把想要的都說成不要的,其實只是不習慣表達情感。超我、道德教條太高的人就容易壓抑,過分的壓抑就會產生心理的不平衡。敢怒不敢言,嘴巴說算了,但內心並不這樣想,壓抑得讓自己非常不輕鬆。不快樂,自我安慰的說無所謂,但內心卻不是真的無所謂。看似令人放心的人,往往只是壓抑情緒諮詢時有些媽媽常會問,最擔心的那個孩子,怎麼報告裡會比放心的那個孩子好呢?通常是這樣的,習慣壓抑不滿情緒的孩子,都被父母以為是乖的;而敢反抗的孩子不壓抑,卻被父母以為是脾氣差、不好管教。壓抑的人不是沒感受,只是這樣的人難以表達內心的欲求和情感,不習慣表達。「算了!」「沒事!」「沒關係!」是他們的口頭禪。例如:某天夫妻倆的諮詢,先生都是笑笑的不說話,問他有什麼想問的?也是看向老婆說:「還好吧!」但是看起來,就是心裡有話,但不想說。我低頭看著他的報告:壓抑,難以表達內心欲求和情感。果然是因為原生家庭父母太過權威,經常否定他,因此產生了壓抑的性格。難以表達的可能原因:不會說、不敢說、懶得說人之所以壓抑,通常是因為需求不被接受、被高壓對待,時間久了有話也不想說了。如果你習慣話到嘴邊就收回去的話,請試著釐清「不習慣或難以表達」的原因,然後面對他,勇敢地適時表達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不會說就是詞彙不足,不知道如何用適當的口語來表達內心感受。例如:我就是不知道怎麼形容⋯⋯我想說我的難過,但是我無法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感覺。其實想改變不難,多閱讀、多學點形容詞,訓練表達能力就可以。不敢說不敢說出口的原因是,萬一我說出了真正的感受,對方生氣起來會打我,對我不利,因此不敢說。例如:小孩跟媽媽說:「我想吃餅乾!」媽媽生氣的回:「飯沒吃完,吃什麼餅乾!再吵,你試試看!」小孩跟媽媽說:「我想要抱抱!」媽媽很凶的回:「不行,要自己走!再吵要抱,我們就回家!」當一個人長期以來的情感需求,老是被嚴厲的拒絕,久了就會變成不敢說,會演化成自己想要的,卻說是別人想要的。例如:小孩自己想吃餅乾,會講成:「媽媽,弟弟說他想要吃餅乾。」其實是自己想要。懶得說因為說了也沒用。面對高壓、權威、專制的上位者(父母、老師或老闆),每當自己想表達意見時,就會被否定不被接納,想講的話就會懶得說,反正,說了也沒有用。曾經有次諮詢,媽媽問國中生兒子:「老師說你的報告很壓抑,但你是壓抑什麼?說出來,看媽媽有沒有什麼地方誤會了你、凶了你?!」結果這國中生抬起頭說:「啊!就是那個⋯⋯唉!算了、算了!」這就是懶得說,話都講過了,你們也不會改變啊!犧牲或壓抑自己,問題會有改善嗎?有個媽媽的報告書中,認知感受是:壓抑犧牲自己,追求不對稱的情感標的,經常發生情感挫折而自我傷感。她在生活中老是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犧牲自己的欲求,來避免與家人間的不愉快,但壓抑到最後,總是讓自己的情緒莫名低落了起來。跟另一半和小孩的相處,也總是力不從心、失去耐性,自己也不知道哪裡不對,心情就是悶悶的。「壓抑自己、處處討好別人,但你目前所遇到的問題有得到改善嗎?」我問她。她回答我:「沒有!我總是想著,如果整個家只有我一個人犧牲,而父母兄弟姊妹都能過得好就好⋯⋯」試著用「可逆性」來幫助自己換位思考於是我和這個媽媽套用王國和教授詮釋的皮亞杰理論:對一件事的思考觀點,試著用「可逆性」來幫助自己換位思考。例如:媽媽認為壓抑自己、犧牲自己,父母手足就不會再有衝突事件發生,那我們來反問一下自己。1. 要犧牲,才會好嗎?2. 不犧牲,就不會好嗎?3. 不犧牲,也可以好嗎?請問哪一個答案是肯定的呢?還是不一定呢?如果不是肯定的答案,那就代表我們執著的觀點並不正確。所以壓抑犧牲不一定能帶來幸福;不犧牲自己,也不一定會過得不幸福;不犧牲自己而能過得好,那需要「智慧」來面對。換個不一樣的角度來想事情,答案應該就有不同。思考層面要廣,才不會困住自己,才不會執著在單一想法裡,繼續壓抑自己、犧牲自己。人會壓抑的源頭,是因為需求不被接受、被高壓對待,時間久了有話也不想說。長期的情緒壓抑,容易引發全身痠痛不舒服,甚至產生慢性病,讓身心都不健康。你習慣壓抑嗎?習慣話到嘴邊就收回去嗎?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嗎?總是說自己沒事嗎?如果以上的答案,都是YES,你可以嘗試一下用書寫方式來自我療癒。不習慣把話說出來時,可以試著把心中的想法和感受寫出來,像是寫日記般的寫著。建議當書寫自己的情緒,要抱怨或者怒罵某個人時,用任何的字眼都行,但書寫發洩完情緒之後,記得在最後一段寫上感恩這個人,帶給自己的什麼幫助,察覺自己有沒有從這次的情緒當中,領悟到什麼?適度的壓抑可以避免衝動,但過度壓抑可就悶了自己!這樣的意義是,用書寫方式來自我療癒,給自己的內心做一次整理。(本文摘自/我心裡住著一隻刺蝟:看懂你的人生劇本與內在防衛機制,療癒各種人際傷/如何出版)

思考知覺失調 SRG-PSP助評估

思考知覺失調 SRG-PSP助評估#思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主要的症狀有思考扭曲與知覺異常,會影響病友的日常生活功能。一旦發病,病人像換了一個人,以前不會做、不曾有的行為都可能突然發生。小儀(化名)因罹患思覺失調症,從病發被家屬帶來羅東博愛醫院身心暨精神科治療,已將近3個年頭,除了藥物治療外,小儀也積極接受復健治療,近期病情不但已不再復發,各項生活功能也恢復良好。罹患思覺失調症時,病人會產生思考與知覺上的失調,症狀包含:幻聽、幻覺、妄想、思緒混亂、失眠、冷漠、自我封閉、焦慮與認知障礙等,進而造成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與社會功能的喪失。羅東博愛醫院身心暨精神科主任陳彥蓉表示,所謂的功能,是指一個人在學業、家庭或職業上的表現。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影響病人生活諸多層面,因此治療目標不能只著眼在精神症狀的改善,更應該著重於讓病人恢復到病前的功能狀態。自我評估量表 協助簡易快速評估目前羅東博愛醫院身心科運用「圖像化之個人與社會功能自我評估量表」(簡稱SRG-PSP),此量表將1.一般功能; 2.人際與社交關係; 3.自我照顧能力; 4.干擾與攻擊行為等四個功能指標轉為淺顯易懂的卡通圖像,可由思覺失調症病人自己填寫,或由醫護人員協助填寫,是一種簡易快速的評估工具,並適用在多種臨床情境。長效型針劑 助改善生活品質過去思覺失調症的治療從減緩精神症狀或減輕藥物副作用為目標,如今則著眼於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認知和社會功能。目前在藥物治療的進展上,已發展出長效型針劑,相較於口服藥物,更能增加治療的順從性與預防復發,讓病人的人生有更多可能性。羅東博愛醫院身心暨精神科在使用長效針劑治療思覺失調症的臨床經驗相當豐富,數據上顯示病人在治療前後,除了精神症狀、情緒症狀得到大幅改善以外,病人的功能與生活品質也都有顯著進步,足見長效針劑在治療思覺失調症以及協助病人恢復病前功能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何謂門當戶對?選擇伴侶的5大思考題

何謂門當戶對?選擇伴侶的5大思考題#思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所謂的「門當戶對」,並非是要結親的兩個家庭在財富或社會地位方面相等,更重要的是即將成為伴侶的對象能有相近的價值觀與學識背景。如果你希望和另一半能夠相知相惜,就要找一個可以溝通、互相了解,有共同志趣,且願意一同成長和彼此分享的人,這樣才有可能攜手共度一生。很多人外遇的對象是工作上的夥伴或同事,這是因為「近水樓台先得月」,彼此容易有共同話題和興趣,所以往往愈談愈投機,才會一不小心失了分寸,誤踩紅線。此外婚後如果一方選擇待在家裡,而另一方在外面打拚,在工作上不斷努力、成長,雙方的智識與能力就容易愈拉愈遠,漸漸變得無話可說。即使夫妻兩人未必感情不佳,但看似平靜的婚姻底下,可能暗潮洶湧、危機重重。所以,無論伴侶是否外出工作,還是要經常找時間聊天、分享心事,就算太太專心操持家務、照顧一家老小,也要懂得充實自己,追求自我成長,才不會因為生活重心不同,而導致彼此的差距愈來愈大。很多家庭主婦安於現狀,喜歡把時間用在追劇、看八卦新聞上,等到孩子長大,不需要人照顧了,想要再回到職場二度就業,此時往往會很困難;或是到了中年空巢期,家裡只剩下自己跟先生,彼此卻沒有共同話題,生活變得乏味空洞。所以無論是職業婦女或家庭主婦,都要好好運用閒暇時間,千萬不要白白浪費。一個人要喜歡上另一個人並不難,尤其是兩人剛開始談戀愛時,由於正值熱戀期,一切都顯得很美好,相約吃飯、喝咖啡、看電影,聊聊自己和家人的事情,輕鬆自在。但一段關係要能走得長遠,光是這個程度的溝通遠遠不夠。每個人的生命寬度和深度不盡相同,對人生與未來的期待和規劃也有所不同,如果雙方的觀念或關注的事情差距太大,就很難建立深刻長遠的穩定關係,心靈也很難產生更緊密的連結與羈絆。所以在尋找結婚對象時,應該要看看對方是否能夠溝通,與你有相近的價值觀。很多時候,別人眼中最理想的對象,未必就是最適合你的對象。練習題:選擇伴侶時,試著問問自己下列幾個問題1. 我跟伴侶的心靈契合嗎?我們喜歡一起成長嗎(閱讀、參加工作坊、參加修行、團契等活動)?我們對未來的生活藍圖和目標是否有共識呢?(例如:想存錢買房子?想住在鄉下?想要有孩子?喜歡利益眾生、服務人群?喜歡環遊世界、周遊列國?喜歡做環保或當志工……)2. 我和伴侶有共同話題嗎?很多人剛開始交往時和對方很有話聊,因為彼此都還很陌生,可以暢談有關自己的一切,但是相處一段時間之後,總不能老是談自己和家人的事。除了這些家常話題之外,是否有其他的共同話題呢?3. 我可以了解伴侶的想法嗎?對方願意跟我分享他的想法和心事嗎?我們願意了解彼此的工作性質嗎?4. 我和伴侶的社經地位和教育水準相似嗎?可以互相溝通嗎?當伴侶跟他人深入談話時,我可以理解,並且充滿興趣,甚至輕鬆地參與討論嗎?或是只能鴨子聽雷、插不上話,在一旁感到枯燥無味呢?我是不是伴侶最好的談話對象和朋友呢?5. 我和伴侶相處時自在嗎?在對方面前,我是否一直戴著面具呢?我有沒有什麼害怕對方知道的秘密呢? 以上這幾個問題,如果答案都是跟對方背道而馳的,那麼也許你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更深入的觀察,才能確定彼此是否真的合適。(本文摘自/是愛不是礙,是伴不是絆:圓滿自在的親密關係 哈佛醫師心能量/皇冠出版)

「反芻思考」 人的思考如牛反覆

「反芻思考」 人的思考如牛反覆#思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天晚上,我接了一個新來的個案,是一位高中女生。在晤談室中,講沒幾句話,我發現自己的語氣微微地顫抖。接著,當我要幫她裝上一些測量生理訊號的儀器時,我的手也在微微地顫抖,甚至到最後,腳也開始抖了。這是非常難熬的一小時,我除了要聽她所陳述的困擾,腦海中還必須不斷壓抑「我到底怎麼了?」這個想法。那時候,我開始可以體會,佛家所說,在一秒鐘內,一個念頭能夠出現與消失一千六百兆次。我不斷地想著:是她的狀況我沒見過、不知道怎麼處理嗎?還是……她是同事推薦來的,所以我很緊張,認為自己一定要做好?還是她一開始對我的態度不太友善?還是……離開了診所,回到家裡,手抖腳抖的狀況依然持續,我才想到可能是今天下午到健身房做重訓的時候,重量調得太重,肌肉負荷不了,所以身體會痠痛、無力,跟上述那些原因沒有關係。奇怪了,我明明是心理師,為什麼會控制不了這種狀況呢?雖然我是心理師,依然抵抗不了大腦的內建程式呀!我們的大腦構造十分奇妙,可以說它聰明,也可以說它很笨。當一件預期之外的事情發生了,大腦會想要馬上知道原因,怎麼找呢?從過去的經驗裡面去找:我本來就是個容易緊張的人、我本來就對於同事或朋友介紹的個案有些壓力……但是健身房久久才去一次,所以這個選項的出現會比較慢。這是大腦很聰明的地方,它會從我們的經驗中去篩選,答對的機率會比較高。但這也是它很笨的地方,只會從過去經驗中去選擇,在經驗之外的,大腦很難想到;或者,如果你的經驗都是負面的,大腦也只能從這些經驗中去挑選。在生活受阻的時候,大腦很貼心地發揮它的功能,來幫助我們找原因。但這個功能往往只能適用於一些基本的、在經驗之內的狀況,如果發生了經驗之外的事,大腦還是會傻傻地自動尋找。當然,通常找到的答案都不怎麼樣,況且,如果從外界找不到答案,從自己身上找最快!於是我們就開始「自省」,但這種自省通常就是把自己罵一頓,也無法找到真正的答案。如果找不到答案或找到的答案不滿意,我們就會一直想、一直想,這就是「反芻思考」。反芻 (rumination)是一個生物學上的名詞,有些動物,像牛或羊有好幾個胃室,所以牠們平常會把食物存放在胃室裡,有空的時候就讓食物從胃倒流到嘴巴裡嚼一嚼,然後再流回胃,流到嘴巴嚼一嚼,重複運作。心理學家發現,我們的思考模式有時也跟牛很像,一個想法會重複地在心中提起、放下、提起、放下,每次它都以為找到答案了,但總會開啟下一次的思考,這樣反覆循環下去,很難讓人不緊張、不沮喪。這樣的反芻機制一旦開啟了,是很難停下來的,同時,也會佔據大腦的記憶體空間,影響我們對於其他事情的思考,讓我們什麼事情都做不好。越想越亂,揮之不去的念頭還記得在上個例子裡,我花了多久的時間找到答案嗎?是結束治療,回到家以後。雖然手腳還是在抖,但我可以找到相對合適的答案了。因為離開了讓我感到壓力的環境,所以開始冷靜地注意到那些平時比較少發生的情境。當大腦在急著找原因或找錯原因時都是著急的,這樣的情緒更會阻礙思考,讓我們更難找到原因,此時又會更著急地要求自己要冷靜下來,趕快找出原因。有句著名的古詩詞「剪不斷、理還亂」,說的就是越想整理好、越整理不好的心境。這首詞的第一句是「無言獨上西樓」,作者南唐後主李煜在國家滅亡之後不得不向降服宋朝,有一天他心情鬱悶,帶了包無鹽薯條,跑到西樓上看風景,想到過去的種種,想理出頭緒又理不出來。亡國耶!這讓心情夠糟了吧,難怪什麼頭緒都理不出來!但是,這並不是告訴我們不要去追根究抵找原因,不要整理思緒。而是反芻思考往往只會讓我們找到相對不恰當的答案,甚至會使我們產生負面的情緒。當情緒隨著思考逐漸高漲,不只會阻礙思考,也讓我們為了發洩情緒,做出相對不理性的事情。在情緒高亢的時候,別說思考了,連一些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我發現我的個案們,通常會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這個世界雖然很複雜,但也挺簡單,想要生存得好,其實只要依循一些簡單的道理就好,例如心地善良、做事認真、待人真誠等,但有些事情的結果,卻不像我們想的那樣,我們想到這些道理時,常常只有表面上同意,內心卻沒有真正認同它。例如,我常聽到個案說:「我的同學明明就是一個愛做作的小公主,但大家卻對她比較好」、「我做事這麼認真負責,我的同事只是會拍馬屁,為什麼他升遷得比我快?」、「我把一切都給他了,他卻還是劈腿了」………當遇到這些狀況的時候,你是否還相信「心地善良」、「做事認真」、「待人真誠」是對的?請你不妨想一下,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你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第一個情緒是什麼?有些人可能會想到:「那我平時為什麼要這麼認真努力」、「以後我再也不要相信別人了」,可能出現「不爽」、「生氣」、「沮喪」等情緒。舉一個「A同事拍馬屁,所以升遷快」的例子:你第一個想到的原因是什麼?當你還沒來得及想原因時,大腦已經開始出現「我這麼認真算什麼……」「他憑什麼!」、「我以後也來拍馬屁好了」的念頭,在還沒找原因之前,我們的情緒已經先報到了,而且準備推翻原有的想法了!但請認真想一想,會重用拍馬屁的下屬,是否主管也屬於喜歡被拍馬屁的類型呢?所以做事認真這一項,只是在這位主管面前不適用,而非全部的主管都不適用呀!而且,A同事真的只會拍馬屁,完全沒有一點長處嗎?說了這麼多,我知道你還是會忿忿不平,現在你知道情緒與反芻思考的威力了吧!說真的,如果你開始工作懶惰或拍馬屁,對你來說才是損失呢!在演化上,人類為了生存,本來就會對負面的事情特別在意,例如某個人誤食了姑婆芋中毒,他可能一輩子都記得姑婆芋的樣子,甚至遇到大片葉子的植物都會特別小心。所以,一個負向事件就足以讓你懷疑整個人生。你可能沒想過,看似一無是處的反芻思考,其實對我們也是很有幫助的喔!(本文摘自/反芻思考:揭開「負面情緒」的真面目,重拾面對困境的勇氣/平安文化出版)

「內在小孩」求知慾 連結信仰與邏輯

「內在小孩」求知慾 連結信仰與邏輯#思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人生的活動範圍只有一支手機大小,想要控制這個範圍裡面一切井然有序、毫無問題,似乎還有點機會,怎奈,人生的跨度實在太大。想要一個沒煩憂沒痛苦毫無問題的人生,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但很多人無法接受這件事,又或是模模糊糊知道,卻不願意去正視。跨進靈性與修行世界的時候,我們多少都帶著一些自身的困惑與生活中的問題,但在這條求知的道路上,卻沒留意到自己跨入了「希望幸福快樂毫無痛苦與問題」的人生幻夢中,忘記了求真。靈性與修行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是要帶我們往真知越來越靠近,而真相往往並不甜美。邏輯與信仰當然可以結合 中間的橋樑是體驗黃鼎殷常提到孔子說的「天然首學」:「人這一生是老天爺為你設下的一個學校,你經歷過這一生,真誠勇敢的走完這一生,就是把人來這世上應該學的東西都學了一遍。」所以最大的靈性逃避,就是「沒有問題」,黃鼎殷甚至說:「當一個老師表現出他什麼問題都沒有的時候,就掉下一個陷阱,這是一個很大的靈性欺騙,因為人只要活著,一定有問題。」黃鼎殷認為,任何宗教的經書都不是用來死背,或當作圭臬奉行的,而是在邀請我們體驗人生、激發思考,知道自己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以一個什麼樣的姿態立於這世間。他舉處女產子的奇蹟當事例,「信仰一定要你接受耶穌是處女所生,這完全違反生物學,但卻很接近禪宗的做法,就是不要你用理性與邏輯來質疑,先見後信不是真的信。」執著把一個理念當作事實及無上真理是逃避但邏輯與信仰還是有辦法連結,黃鼎殷解釋:「這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連結是人生體驗。你很相信某個宗教,不代表你有體驗,這就回到我們說內在小孩的工作狀態,當你人生有培養出良好的工作狀態,就是神的體驗,這時,理性跟信仰便可以結合。你經由工作會理解這是某一個教派,運用類似禪宗的做法要幫我們除去頭腦的限制,或是古代人有經歷過外星人的生物科技,創造了處女產子這看似奇蹟的事件。但是很多人不是這樣用理性跟信仰結合,只是把經書上寫的話語當作無上真理,但當一個人執著要把一個理念當作事實,當作無上真理時,這是一種逃避,不要把頭腦的認定當真理,要用你的體驗來印證。」黃鼎殷認為,一個人沒有神的體驗,就很容易產生靈性逃避或走上歧路:「當教徒以經書上的文字當作完全的事實,沒有用自己我的體驗成為頭腦判斷的基準時,很容易被有心人以宗教之名操弄,卻以為自己在為某個偉大的目標奉獻,例如現在世界很多角落發生的恐怖事件便是。」(本文摘自/魅麗雜誌128期/5月號)

接受、消化負面情緒 思考遵循3步驟

接受、消化負面情緒 思考遵循3步驟#思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本來就有情緒,若不學著好好控制,就擺脫不了壞心情。無法控制情緒的人,內心經常感到不安、憤怒、陰鬱或苦悶,因此累積許多壓力。當累積的情緒爆發出來時,很可能會做出問題行為,例如,因為憤怒而毆打別人,或是說出傷害對方的話而引發糾紛,人際關係進而惡化,讓團體生活變得難過。負面情緒來臨 學會接受、消化「控制情緒」並不是指「不可以有情緒」,而是在情緒來時自我克制,不做出問題行為。能夠控制情緒的人不僅擅長與人交往,還能夠在精神集中的狀態下投入工作或學業,因此總會拿出穩定的成果。能否控制住情緒,會對人生產生很大的差別,請各位要先理解這一點。負面情緒來時,學會接受並消化:1)有負面情緒也無妨。2)把負面情緒化為動力。3)一旦被情緒支配,事情就不會順利。負面情緒是成長的原動力「我聽說跟我同期進公司的同事升官,超嫉妒的。」「一想到自己就這樣單身一輩子,就突然覺得好寂寞。」當我們面對某些事情時,會產生嫉妒或不安,「擁有負面情緒」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負面情緒會化為讓人成長的原動力。我們以「不安」為例來思考看看吧!我經常聽到大學考生的煩惱,有一位考生說很擔心自己就算拚命讀書還是考不上,為此不安到了極點。我這麼回答他:「感到不安絕不是壞事,如果你覺得超有自信,就不會想要讀書了吧?所以,你該做的並不是消除不安,而是把不安化為讀書的動力。」正因為感到不安,人們才會為了將來而努力唸書。正因為曾經失敗才會感到不甘心,才會努力讓朋友刮目相看,進而出人頭地。換句話說,情緒可以化為動力的來源。(本文摘自/不被情緒勒索的51個方法/三采出版)

拯救創意枯竭 從專注小範圍思考開始

拯救創意枯竭 從專注小範圍思考開始#思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建構優良的腦內環境,第一個重點就是「小而巧地使用大腦」。用腦時「小」又「巧」與「大」又「廣」,剛好是兩種完全相反的方式。當我們大範圍地思考時,大腦就會變得遲鈍且停滯不前。無論是誰都想不到問題該從哪裡下手,只會浪費時間而已。另外,我們也不能同時思考許多事情;唯有集中注意力在一點上,才能讓思緒深入扎根和前進。先專注小範圍 幫助大腦快速思考所有人的大腦都是這樣,只要專注於小範圍就能靈活運作。換句話說,就是要專注在某種事物並仔細鑽研,如此一來,就能讓大腦充滿活力,高速思考。平常我們努力琢磨都摸不著頭緒的事情,靠著這個方法,就能讓大腦幫我們找到答案。具體來說,就是把「極其具體且簡單的問題」送進大腦。就好比如果我們把「請幫我想想,怎麼做才能讓世界和平」的問題送進大腦,相信大部分人都沒辦法在短時間內找到答案;但如果把問題縮小成「為了踏出世界和平的第一步,請幫我想一個方法,讓今天預定要見面的人感到喜悅」,這樣是不是容易多了?無論是誰,只要「小而巧地使用大腦」,就能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良好的睡眠與休息 能使大腦思考更有效率建構優良腦內環境的第二個重點,就是「讓大腦充分休息」。大腦在認真工作後,如果能充分休息,就可以讓原本處在腦意識範疇中的一些想法或點子,順利移動到無意識範疇中。如此一來,就能活絡腦內幾千億個神經細胞網絡,讓腦內龐大的訊息網路或記憶中的感官體驗與之產生連結,接著思考就會開始發酵。而對大腦來說,最好的休息就是睡眠。發酵過後的思考,會無聲無息地從無意識的範疇降入意識之中,就像蒸熟的米發酵成透明的酒後,精粹一滴一滴地落下來。這個過程衍生出的想法,就是我們想都沒想過、會憑空出現的念頭。(本文摘自/從天而降的創意思考法/寶鼎出版)

常常發怒?小心別落入「必然式思考」

常常發怒?小心別落入「必然式思考」#思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有些人會這麼認為:「與伴侶在一起時,卻一直低頭看手機,當然會讓人生氣,應該要更珍惜與伴侶相處的時間。」這麼說完全正確。不過希望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在這樣的爭論中很可能存有「認知扭曲」。必然式的思考 容易引發憤怒情緒認知偏誤中特別容易產生憤怒情緒的是「必然式的思考」。接下來暫且不談對專注滑手機的伴侶發怒的例子,先複習一下一般範例。「後輩應該尊敬前輩」、「店員應該以客為尊」、「男人不能讓人看見自己軟弱的一面」、「絕對不能給別人添麻煩」。諸如此類執著於用「應該~」「絕對~」等詞表現的思考方式,即是「必然式的思考」。很多時候,這些句子在道德上來說全都是正確的,但若過於執著,就會不知變通,變得總是氣憤、焦躁或自責。更甚的是,還會因此而常與他人產生衝突,或是自己陷入憂鬱。在這時候,就要考慮到其中有認知偏誤,且有修正的必要。將「應該」修正為「比較好」 不被情緒綁架讓我們再回到對專注滑手機的伴侶感到憤怒的例子,並試想,是否可以將「應該要更珍惜與伴侶在一起的時間」此想法修正成「若能更珍惜與伴侶在一起的時間會比較好(不過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對方具有利用手機與他人互動的權利,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不需要改變想法,只要試著使用較為和緩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感受,這樣就能緩和對伴侶的怒氣。不只是伴侶關係能夠適用,甚至擴及與任何重要他人,只要稍微調整思考的方式,讓自己不用被自己的情緒綁架。(本文摘自/認知行為療法/世潮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