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

她流利口才變遲鈍 頻斷片竟是癲癇惹禍

她流利口才變遲鈍 頻斷片竟是癲癇惹禍#癲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0多歲的衛教師程小姐靠著流利口才,提供病患和家屬專業諮詢,不料數年前開始出現陣發性失語、失憶,檢查後才知是癲癇,並在左腦發現一個動靜脈畸形瘤,研判與癲癇有關。因程小姐害怕開腦,故採保守的加馬刀治療,但癲癇仍無法有效控制,這幾年甚至最多吃到六種抗癲癇藥,副作用也導致她頭腦昏沉。經與醫師討論,決定接受「ROSA」機器手臂輔助系統手術,術後回診追蹤,表達能力恢復得越來越好。難治型癲癇 吃六種藥物仍hold不住林口長庚腦神經外科醫師王昱棨表示,程小姐起初發覺自己口才變遲鈍,常常無法連貫到下一句,後來甚至連句子都無法說完整,只能一個字一個字很吃力的講;記憶力也受到影響,有時斷片不知道自己上一秒在做什麼。某次全身抽搐送醫,檢查後才知道是癲癇症,左腦也檢查出一個2公分的動靜脈畸形瘤,病灶正好影響語言區,可以解釋當腦部有不正常的放電引起癲癇發作時,就會影響到周邊語言及記憶的區域,進而造成失語與失憶症狀。據估計,全世界約有6千萬人罹患癲癇,在台灣盛行率約為0.6%,換算約有13~14萬名癲癇患者。林口長庚腦功能暨癲癇科醫師謝向堯表示,除了少數癲癇是遺傳或基因突變引起,許多癲癇都是後天因素,與腦部結構異常有關,所以當患者被確診為癲癇,一定得排除腦部病灶或其他相關原因。而大部分的癲癇患者使用一或二種抗癲癇藥物即可有效治療,但約有四分之一患者屬於藥物難治型癲癇(或稱頑固型癲癇),同時使用兩種以上藥物仍難有效控制其發作、或是副作用太大。針對這群患者,癲癇手術治療是最後的一線希望;但傳統的開顱手術是大手術、對神經系統破壞較大,患者接受度不高。不一定要開腦 微創燒灼術傷口小、腦損傷少醫療團隊評估後,決定採用微創燒灼術為程小姐治療癲癇。王昱棨醫師表示,第一階段先使用ROSA輔助深部電極植入手術,以精確定位病灶周圍異常放電區域及迴路;第二階段再以ROSA進行微創燒灼手術,多點燒灼癲癇區域,有別於傳統手術須大範圍切除腦部異常區域,達到患者期待「傷口小、腦損傷少」的前提。程小姐術後至今,癲癇症狀未再發生,藥物逐漸減少中,甚至腦波追蹤也不再偵測到有異常放電,生活品質比起術前有如天壤之別。謝向堯醫師表示,癲癇症發作型態及成因眾多,需仔細釐清。隨著台灣人口老化,腦功能退化疾病(如失智症)或腦血管疾病(如多次腦中風),已成為中年以後發生癲癇最常見原因,因此民眾若有癲癇,切勿忌諱就醫,若癲癇藥物控制不佳,也應與神經科醫師討論,是否可透過精密的癲癇外科手術改善病情。

第一次發生癲癇 會一輩子吃藥嗎?

第一次發生癲癇 會一輩子吃藥嗎?#癲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醫院實習的護理系學生美美,某天跟學姊交班時,突然跌在地,雙眼上吊、牙關緊閉,四肢呈現僵直抽搐,對學姊的叫喚毫無反應,抽搐持續了1分鐘後停止,醫師指出,美美只出現過一次癲癇症狀,檢查結果皆無異樣,尚不能診斷為癲癇,患者勿過度憂心。準護理師不再熬夜 至今未復發衛福部台南醫院神經科醫師黃虹菱表示,美美到了急診室就慢慢甦醒,經詳細問診,發現她已經好幾天睡不到5小時,除此之外,神經學檢查、抽血、腦部電腦斷層並無任何異常,腦波檢查也只有看到一些發作後的慢波。美美完全不記得自己發生什麼事情,但是聽到學姊們的敘述後,知道自己出現癲癇症狀感到非常焦慮,擔心自己需要吃癲癇藥、擔心會復發、更害怕工作會受到影響。所幸在醫師詳細解釋和衛教後才安心不少,以後也不再熬夜、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到目前都還沒復發過。癲癇是大腦細胞異常放電的一種疾病,會造成反覆癲癇性發作,其診斷必須符合下列其中一種條件,1.至少兩次非誘發性發作(例如非發燒或睡眠不足等引起)或反射性發作,並且兩次發作間隔24小時以上。2.僅有一次非誘發性發作或反射性發作,但經臨床醫師評估此發作至少有60%的復發機率(60%指擁有兩次非誘發性發作的病人在接下來10年的復發機率)。3.臨床症狀及腦波符合某種癲癇症候群。只出現一次癲癇症狀 不能確診美美只出現過一次癲癇症狀,檢查結果皆無異樣,加上有一個可能誘發因子(睡眠不足),因此尚不能診斷為癲癇,此種情況下並不建議使用抗癲癇藥。若是神經學檢查、電腦斷層或腦波等檢查有異樣,經醫師判斷有高復發機率,則會建議開始用藥。而癲癇用藥的選擇也須因患者本身狀況做調整,例如若為計劃懷孕的年輕女性,選擇藥物時須盡量避免使用懷孕用藥安全分級D或X之藥物,以免導致畸胎;若屬於較肥胖的體型,可考慮使用副作用為體重減輕之抗癲癇藥。另外,很多人擔心一旦開始用藥就需吃一輩子,其實只要控制得宜,加上超過兩年以上未發作,就可開始慢慢減藥甚至停藥。黃虹菱醫師提醒,第一次發生癲癇難免會特別焦慮,但須經詳細檢查後才能判定是否為癲癇,建議盡早就醫接受檢查,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避免睡眠不足等容易導致復發之因子;若有二次復發,須盡早回診評估是否須開始用藥。

顱內動靜脈畸形 30%病人恐致癲癇

顱內動靜脈畸形 30%病人恐致癲癇#癲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顱內動靜脈畸形」是指腦部微血管發育不完全,流經動脈內的血液會直接灌注到靜脈,造成血流過大導致血管破裂出血,這是國內年輕人中風的常見原因。顱內動靜脈畸形發生率不到1%,年輕男性比女性更常見。臨床表現大約有50%的病人會引起顱內出血,有30%的病人會導致局部性或全身性癲癇發作。顱內動靜脈畸形的病人每年有3%風險會引起腦出血,其中可能有10%機率會死亡、20-50%機率會有永久的神經學症狀(包括失語症、癱瘓、植物人等)。25歲林先生,105年第一次全身性癲癇發作被送到急診,經醫師一系列詳細檢查,包括腦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血管攝影檢查、腦波等,最後顯示為右側額葉3公分顱內動靜脈畸形。初期使用3種抗癲癇藥物,才使癲癇獲得控制。醫師建議林先生接受「電腦刀治療」顱內動靜脈畸形,經過兩年追蹤顱內動靜脈畸形已完全消失,而且3種抗癲癇藥物已經逐漸減量,到第3年已經停用抗癲癇藥物,且癲癇症狀目前也無發作。顱內動靜脈畸形的診斷工具是先由腦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做出初步診斷,再由腦部的血管攝影檢查確定診斷。治療方式包括開顱手術直接切除動靜脈畸形;腦血管內導管療法來栓塞住病變的血管;立體定位的放射手術(電腦刀、加馬刀)促使畸形血管壁內皮細胞增生,導致血管壁逐漸變厚,最後管腔完全堵塞,血流不再通過自然沒有再出血的危險。電腦刀屬非侵入性療法 缺點是需較長時間才能完全根治與開顱手術切除動靜脈畸形比較,電腦刀的主要好處是非侵入性的療法,因而不會有開腦手術的巨大風險。另外,有些動靜脈畸形位於手術無法切除的區域,所以電腦刀也許是對病人唯一的可行方法。但是電腦刀治療是一種使動靜脈畸形逐漸萎縮的緩慢治療過程,可能需三年時間才能完全消滅動靜脈畸形,這段時間病人仍然面臨動靜脈畸形隨時可能出血的危險。奇美醫學中心的電腦刀中心治療結果顯示,通常直徑小於或等於3公分的腦部動靜脈畸形,有80%的機率在電腦刀治療後三年內就消失。逾7成病人使用電腦刀治療 可改善顱內動靜脈畸形引起之癲癇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外科暨電腦刀中心主治醫師陳志偉表示:癲癇發作情形改善的原因可能與電腦刀治療後動靜脈畸形逐漸萎縮有關。但是即使接受了電腦刀治療,也不是所有病人的癲癇症狀會完全消失。有些病人在動靜脈畸形已經治療消失後,癲癇依舊持續存在,可能是因為在動靜脈畸形消失的過程中鄰近的腦組織形成結疤導致腦部不正常放電而引起癲癇發作,此類病人仍需要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

口吐白沫、手腳抽搐 開顱取瘤助健康

口吐白沫、手腳抽搐 開顱取瘤助健康#癲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今年58歲楊先生,雖缺乏運動但身體還算健康。最近一個月常感到左手無力,會不自主抖動,甚至對於扣釦子等細微動作相當困難。有天外出散步,突然口吐白沫、手腳痙攣,癲癇發作失去意識,家人趕緊送他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核磁共振造影顯示出,腦右方接近腦鐮處,有顆約6公分的巨大腦膜瘤,神經外科徐賢達醫師緊急開顱將腫瘤完全取出保下ㄧ命。腦瘤壓迫運動區域神經 造成癲癇腦瘤發生原因不明,有良性、惡性之分,可從核磁共振檢查判斷腫瘤屬性。徐賢達醫師說明,腦瘤的發生機率約萬分之一,即每10萬人口中,有10個人會發生。腦膜瘤是從腦膜長出來,最常見的良性腦瘤,其檢查影像會因腫瘤充血而呈現白色且形狀均勻的樣態。此外,良性瘤生長慢,周圍神經壓迫較緩慢,因此神經較少出現水腫現象。但楊先生的腦膜瘤達6公分大,壓迫腦部運動區域神經,以致於動作困難,而神經受到壓迫會產生不正常放電,造成癲癇。腦膜瘤不大 可透過藥物治療腦膜瘤若不大,可透過藥物如抗癲癇藥、類固醇治療,以及定期追蹤觀察腫瘤生長情形。但若腫瘤太大壓迫周圍腦組織,影響生活,危及性命就會建議手術切除。考量腫瘤的含血量豐富,且病患腫瘤位置鄰近靜脈竇,稍有不慎就有大出血的危險,醫師採兩階段執行手術。徐賢達醫師表示:「第一階段在手術前一天,請影像醫學部協助執行栓塞手術,從腿部(股)動脈經腦動脈將灌助腦瘤的血管栓塞止血,以減少出血風險;第二階段才開顱取腫瘤。」腦部取瘤手術 不得不慎因腦部空間有限,稍有不慎就會造成腦神經損傷。醫療團隊掀開病患頭蓋骨止血後,用超音波刀以震動的方式在腫瘤中間攪拌、再把破碎的組織抽吸取出,清出一個空間。之後,仔細將腫瘤外層與腦部神經分離,免除傷及神經造成後遺症的可能,順利地將腫瘤完全取出來。術後轉往復健科復健,手腳無力的情況已慢慢恢復。徐賢達醫師提醒,若出現不明原因的頭暈頭痛、手腳無力、抽搐或感覺異常、記憶障礙、言語困難等情形,務必儘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手腳不自覺抽動 竟是腦瘤引癲癇

手腳不自覺抽動 竟是腦瘤引癲癇#癲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40歲女性有一陣子手腳常不自覺抽動,肢體也有點無力,看診時醫師診斷是癲癇發作,深入檢查顯示,她大腦長了顆約三公分大的腫瘤,腫瘤引發癲癇,造成手腳抽動與肢體無力,醫師換了數種藥物,好不容易先把癲癇控制下來,所幸經過腦瘤摘除手術,她的癲癇症狀終於緩解,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為上述患者進行手術的成大醫院外科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戴世煌分析,癲癇是大腦神經系統異常放電、漏電,刺激周邊組織所造成,大致可以分為大發作與小發作。大動作可能伴隨抽搐、口吐白沫、失去意識...等,也有患者會暫時恍神、手腳輕微抽動或有肢體無力現象,這些就屬於小發作症狀,臨床很容易受到忽視。腦瘤、感染、代謝異常、電解質不平衡、內分泌異常、缺氧...等都可能誘發癲癇的發作。神經外科醫師所遇到的腦瘤患者,就有不少是以癲癇為最早表現症狀。腦瘤治療與癲癇控制 兩者互有關聯戴世煌醫師指出,腦瘤若長在大腦額葉、顳葉位置,便比較容易誘發癲癇。不少研究認為,對於出現癲癇症狀的患者,腦瘤的治療與癲癇的控制就好像「雞生蛋、蛋生雞」關係,兩者互相影響,當腦瘤獲得治療,癲癇就會跟著改善,同樣地,癲癇若得到控制,腦瘤手術預後也會比較好。目前治療腦瘤以開顱手術為主,手術最大挑戰在於醫師必須將腦瘤盡量清除乾淨,但又要避免手術過程傷害周邊正常腦部組織,甚而造成神經功能損傷,這就得仰賴手術專業團隊的配合。戴世煌醫師表示,以成大醫院開顱手術團隊來說,手術可運用螢光顯微技術,讓腫瘤無所遁形,提升腫瘤切除的精準度,過程中也能搭配術中即時導航、神經監測系統,隨時掌握神經功能變化,一出現異常,神經監測團隊同仁會立即回報手術醫師,讓手術過程中神經受損風險降到最低,增進病患安全。正確選擇與使用抗癲癇藥物 減少發作頻率與改善生活品質至於癲癇控制方面,目前有數種抗癲癇藥物可供選擇,患者若原本就有癲癇症狀,規律使用抗癲癇藥物,不只可避免大腦神經異常放電,持續傷害腦部細胞,病患也不用擔心日常生活或工作當中突然癲癇發作而衍生意外,對生活品質較有保障。戴世煌醫師也提醒,腦瘤常見症狀也包括頭暈、頭痛、腦壓上升、神經功能受影響...等。當神經功能受到影響時,可能引起手腳無力、語言障礙、視力視野缺損...等症狀,民眾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務必提高警覺,盡速就醫,接受詳細檢查,才能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個性大變是產後憂鬱?驚檢出腦血管瘤

個性大變是產後憂鬱?驚檢出腦血管瘤#癲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莫名想哭、脾氣變得暴躁,可別以為產後性情跟著改變就是產後憂鬱。一名婦人隨著個性變異,經常談話到一半就不自覺恍神、呆滯,原以為是帶小孩壓力過大罹患產後憂鬱症,甚至有人說「卡到陰」,直到癲癇發作送醫檢查後,才得知腦袋裡長了一顆血管瘤,開刀治療後已恢復正常。個性大變、突發癲癇、騎車突失意識今年39歲的田女士5年前開始改變,許多親朋好友都大吃一驚,不僅整個人變了樣,說話說到一半還會突然恍神、發呆,有時甚至情緒控制不了,想哭、憂鬱、脾氣暴躁,但這些改變她自己都不知道,慢慢到後來記憶性也跟著變差。田女士的先生說,以前太太相當樂觀,生完第一胎後,感覺開始恍神,而且愈來愈不愛講話,變得很孤癖,後來在家中突然癲癇,嘴巴咬得都是血,趕緊送往醫院。田女士表示,記得有一次下班後騎摩托車回家的路上,不知道怎麼了騎到一半就失去意識,醒來時已站在路邊,路人告訴她,剛才騎車擦撞到路邊的電線桿後摔倒,當會意過來時,腦袋還一片空白,剛剛發生什麼事自己都不知道,幸好只有擦傷,但出了這種事後,家人都非常擔心,要她把工作辭掉。血管瘤出血影響腦部 可能複視、癲癇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表示,婦人檢查診斷為腦內海棉狀血管瘤,此2公分大的良性血管瘤長在左邊顳葉位置,影響記憶、個性。由於出血後造成血色素沈積,刺激腦部異常放電,形成癲癇發作。一般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包括癲癇、顱內出血、局灶性神經症狀、無臨床症狀,有時即使血管瘤長在腦幹,若重覆出血會複視、看不清楚,甚至吞嚥困難、癱瘓,每出血一次,症狀就會隨之嚴重,所以要在還可以開刀時趕緊開刀。陳金城副院長呼籲懷孕婦女,若是出現個性異常改變、記性變差、情緒低落等,除了考慮可能是產後憂鬱外,還要小心可能是腦有血管病變,應盡快就醫,做詳細檢查。

3成腦瘤患者 合併發生癲癇症狀

3成腦瘤患者 合併發生癲癇症狀#癲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腦瘤不只可能引發頭痛,癲癇也是常見症狀!台大醫院外科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王奐之表示,有時會看到40、50歲民眾過去沒有癲癇病史,結果某一天突然癲癇發作,甚至昏倒在急診室,做電腦斷層掃描後才赫然發現腦子裡長了腫瘤,只好趕快展開治療。腦瘤依部位不同,症狀也不太一樣,腫瘤長在語言區就會影響語言表達能力,若靠近運動區則容易引起手腳無力,有些人也可能產生視力、聽力症狀,常見的症狀還是以頭痛佔多數,約40%-50%的病患在診斷腦瘤時會有頭痛的症狀,另有約3成患者會合併有癲癇的發生。癲癇持續惡化 腦細胞很容易壞掉!王奐之醫師解釋,腦瘤患者出現癲癇症狀,可能與腫瘤干擾大腦神經電流有關。若放任癲癇惡化,腦部不斷異常地放電,腦細胞就很容易壞掉,因此在腦瘤手術前,針對有癲癇症狀的患者,多半會使用抗癲癇藥物幫助症狀控制。當手術去除腦瘤的威脅後,多數患者的頭痛、癲癇症狀就會消失。腦瘤有良性、也有惡性的,治療選項以外科手術及放射線治療為主。腦瘤手術的困難度與腫瘤的尺寸與位置有關,手術不只要去除腫瘤,也要盡可能減少腦組織傷害,讓患者術後依然可以保持正常生理功能,要在腫瘤切除範圍大小與保留大腦功能之間做取捨,是一項很大挑戰。手術密切監控 減少腦組織傷害舉例來說,像台大醫院腦瘤手術團隊會在手術過程密切監測患者神經功能變化、謹慎進行神經病理診斷,都是希望在最少傷害下盡可能將腦瘤切除乾淨,以降低復發風險。王奐之醫師期待未來手術中可運用術中核磁共振攝影做監測,這樣就能及時判斷腦瘤是否切除乾淨,手術精準度也可進一步提升。王奐之醫師也提醒,有慢性頭痛病史的若患者發現頭痛的型態改變、強度加劇、頻率增加,或過去沒有癲癇病史卻突然出現癲癇,特別是50歲後才產生,就得提高警覺。若合併出現視力改變、顏面神經麻痺、半邊肢體無力等症狀,也建議詳細檢查,盡早釐清病情、展開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遇發癲癇別驚慌 醫教正確協助SOP

遇發癲癇別驚慌 醫教正確協助SOP#癲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約50歲的男子在路邊突然倒下、抽搐,疑似癲癇發作,民眾嚇得圍著病人但不知所措。生活上可能會遇到類似狀況發生,意外經常嚇壞人,該怎麼動作?或給予什麼協助?若病人在空曠平坦等安全環境,醫師建議別輕易移動病人,避免缺乏救護專業下,導致病人二度傷害。遇到路人癲癇發作 先保持在空曠平坦處南投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嘉為表示,癲癇是腦神經細胞不穩定而造成俗稱放電的臨床表現。大部分是因為後天性因素,例如外傷、出血、腫瘤或腦部退化導致。癲癇患者應長期藥物治療,醫師會針對病人不同狀況評估、使用不同藥物。最重要的是規律、按時服藥,不能自行減藥、停藥,避免神經穩定效果消失,又再度發作。若在長期藥物控制下,癲癇病人日常生活與一般人無異。癲癇病人難以預測自己何時會發作,如果在路上遇到有人抽搐倒下,應先保持鎮定別驚慌,注意讓病人在空曠平坦等安全的環境下,避免病人撞擊到桌腳等銳利等物品而造成傷害。側躺避免嗆到 發作較久、意識不清應送醫張嘉為主任表示,通常癲癇發作時間約2至3分鐘,當病人停止抽搐動作後,民眾可以協助復甦姿勢,讓病人側躺,保持呼吸暢通,避免口腔分泌物或嘔吐物嗆到、窒息。若發作持續時間超過5分鐘,或抽搐動作停止後仍意識不清,應立即將患者送往醫院治療。當病人癲癇發作時,別往病人口中塞東西,尤其是病人嘴巴緊閉的狀態下,別硬將病人嘴巴扳開,更別將自己的手伸入病人口中,可能會有被咬斷的危險。一般民眾遇到此狀況,不清楚病人病史及確切倒地原因,建議民眾可先報警或聯繫119,由專業救護人員給予指示、到場評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