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療法

視力警報:當癌症治療遇見眼內併發症

視力警報:當癌症治療遇見眼內併發症#免疫療法

71歲朱女士,罹患輸尿管尿路上皮癌,手術後接受最新癌症免疫療法,腫瘤獲得大幅清除。惟在後續追蹤過程中,感到左眼視力模糊、頭痛、和皮膚出疹等症狀至眼科就醫。視力檢查結果右眼視力還有0.8,左眼視力只剩0.3;雙眼有輕微初期白內障,及雙眼後葡萄膜炎,合併黃斑病變及嚴重漿液性視網膜剝離,詳細檢查發現為免疫療法藥物誘發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罕見病徵,經局部類固醇注射及藥水治療後,頭痛和視力都獲得完全緩解,恢復原本的視力和正常的生活,追蹤三年無身體癌症或眼睛葡萄膜炎的復發。 臺北榮總眼科部葡萄膜炎及眼矯型科黃德光主任表示,葡萄膜炎是眼內的組織發炎,由於診斷與治療困難,是已開發國家造成民眾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葡萄膜炎往往跟全身疾病相關,可能跟自體免疫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相關,可能跟身體的感染如帶狀泡疹相關,也有可能是跟服用的藥物相關,因此,葡萄膜炎的診斷與治療往往也要從全身的系統疾病研究著手。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增加與生活環境的改變,癌症多年來一直高居台灣民眾十大死因之首。黃德光主任提醒,新的標靶藥物與生物治療能夠有效的控制病情,大幅延長患者的生命和改善生活品質。然而在治療中的患者,卻有可能因許多不同原因,可能是疾病本身,可能是使用的藥物,而造成眼內的葡萄膜炎,進而造成視力傷害,但是若能即時準確地診斷與治療,就能夠恢復正常的視力與視覺品質,患者應該要謹慎面對,並告知醫師正在使用的相關藥物。 臺灣常見的葡萄膜炎,就有廿三種以上的相關病因發表在文獻上;這些成因之中以自體免疫相關原因占多數,然而也有部分葡萄膜炎是因為體內的感染、腫瘤、或藥物所引起。因為原因多樣且治療方向迥異,正確的診斷與治療關係到病人身體和視力恢復的程度。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增加,惡性腫瘤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持續增加。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國人癌症的發生率已達到每年每一千人中有3人以上新罹癌,伴隨而來的癌症治療與長期照護相對重要。這些患者中,偶爾也會有產生葡萄膜炎的時候,眼睛的葡萄膜炎可以在治療的任何時期發生,跟疾病的狀態息息相關,千萬不能小看。 葡萄膜炎常見的症狀,包括視力模糊或嚴重不正常的飛蚊症增加,只有極少數人以單純的眼睛不舒服表現 眼科醫師經過精密的儀器和散瞳檢查後,可以根據檢查的結果,譬如角膜內皮上聚集許多沉澱物,眼內的發炎細胞增加,視網膜和脈絡膜產生病灶,就可確診葡萄膜炎。 癌症治療中發生葡萄膜炎,最擔心的是腫瘤自己產生的葡萄膜炎。臨床上有時能看到身體的惡性腫瘤或血液腫瘤轉移到眼內,這時檢查可能可以看到脈絡膜或葡萄膜腫塊、視網膜下細胞浸潤、或玻璃體內不正常的白血球浸潤;少部分病人因為腫瘤本身引發的自體免疫反應攻擊視網膜細胞可能會造成特殊的視網膜病變。所以發現癌症病人有葡萄膜炎時,應該先審視全身腫瘤控制的情況,是否有其他地方的轉移,並針對惡性腫瘤本身加以治療。 另一種偶爾會見到的葡萄膜炎,是因為傳統的化療所造成的抵抗力低下,使患者被病原體伺機感染。其實沒有罹患惡性腫瘤的患者,偶爾也可能因為身體的感染散播到眼內而產生葡萄膜炎。只是罹患惡性腫瘤的患者遇到這些感染,由於抵抗力差,延誤治療不只眼睛受到影響,更可能有生命危險。針對這種葡萄膜炎,往往只要確立病原體,加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治療,就能控制眼睛或身體的感染,降低失明的危險。 癌症免疫療法在最近幾年逐漸盛行,針對腫瘤可以有效的治療而且身體的副作用較不劇烈,帶給患者更好的腫瘤治療和高的生活品質。罕見狀況下,有些患者會被這些免疫療法藥物,誘發自體免疫的反應,更少數的患者,則以葡萄膜炎來表現。患者的葡萄膜炎表徵千變萬化,有些只有些微發炎細胞增加,有些產生比較嚴重的脈絡膜發炎。所幸這種癌症治療藥物所引發的葡萄膜炎,相較於前兩者,較沒有重大的生命危險,只要針對發炎加以治療,輕微時使用眼藥水,嚴重時暫停使用免疫療法並加上身體消炎藥物或眼內注射,即有可能讓發炎緩解消除,讓病患恢復視力。 黃德光主任提醒,癌症的治療,需要完整的醫療團隊全人治療,才能帶給患者最有效的治療以及生活品質。而人類的視網膜,是少數人體器官,可以直接觀察到血管的長相以及有無發炎細胞浸潤的構造。當在癌症治療中發生眼睛疾病,應立刻就醫檢查,除了能夠確保視力與視覺品質外,有時甚至能觀察到身體的健康狀況。

隱藏版癌王!她「莫名疲倦、眼睛變黃」竟膽道癌末期⋯醫1療法拼續命

隱藏版癌王!她「莫名疲倦、眼睛變黃」竟膽道癌末期⋯醫1療法拼續命#免疫療法

年近80歲的李奶奶常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倦、眼白明顯變黃等症狀,原以為是正常老化,然而就醫檢查後發現,竟已罹患膽道癌第4期,癌症出現遠端轉移,家屬擔心化療效果有限,也考量病患年事已高,身體狀況難以承受長期化療的副作用。所幸目前有免疫加化療的合併療法,作為晚期膽道癌的第1線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治療半年後病情獲得控制穩定。

50歲阿伯靠兄弟情籌錢保命! 健保新措施肝癌患者釋重負

50歲阿伯靠兄弟情籌錢保命! 健保新措施肝癌患者釋重負#免疫療法

 1名50多歲阿伯,雖不菸不酒但罹患B型肝炎長年不知,某天察覺肚子變大,食慾與精神都不好,聽親友建議就醫檢查,竟確診晚期肝癌,10公分腫瘤已侵犯肝門靜脈,加上肝功能不穩定,只能使用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很幸運正好健保納入給付,藥費重擔立刻減輕,腫瘤也幾乎消失不見。 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肝癌立見效 健保納給付救命無後顧之憂 嘉義基督教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柏岳表示,台灣為B型與C型肝炎盛行國家,但礙於過去公衛知識未普及,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罹患慢性肝炎,長年未追蹤治療,就像這位50多歲個案,發現異狀時已是中晚期肝癌,以往想更好控制癌症,就須採用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但自費負擔價格不斐,但現在已有很大不同。 陳柏岳補充,50多歲個案因肝功能不佳,不宜用第一線標靶藥物,決定採取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原本須自行籌措高額醫藥費,因個案經濟限制,不得已與哥哥籌措救命錢,幸好第一輪用藥病況就明顯改善,並且續藥時正好符合2023年8月健保開放給付條件,讓個案無後顧之憂治病搶救生命。 活化T細胞重新還擊癌細胞 國際指引傾向提早啟動治療 陳柏岳指出,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問世後,用藥物將原本被肝癌細胞麻痺的免疫T細胞,恢復清醒重新擊殺癌細胞外,加上抑制血管新生藥物,讓肝癌微環境發生變化,免疫T細胞更容易辨識與攻擊癌細胞,約30%病患腫瘤能縮小,甚至有機會能讓腫瘤消失而觀察不到,除了病人生命延長外,也沒有傳統肝癌標靶藥物的手足脫皮疼痛症狀副作用困擾。 陳柏岳也說,目前國際肝癌治療指引,針對中晚期病患,傾向將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作為第一線治療,如果發現不適合,才回到傳統標靶藥物,加快協助病人有效控制癌症,奪回寶貴生命與回到一般生活,只要能越早發現癌症,治療成效也就越好,慢性肝炎患者定期追蹤就顯得格外重要。 第一代標靶易有嚴重手足破皮副作用 免疫治療須注意內分泌異常 陳柏岳補充,分析肝癌病患數據,約4成病患發現腫瘤已是中晚期,大部分都無法手術移除,在沒有免疫治療時代,僅有第一線標靶藥物,如果治療成效好,存活一年就是不錯的成績了,同時還要承擔不同程度手足症狀副作用,手腳會出現嚴重破皮,曾有病患發生蜂窩性組織炎,必須緊急處置避免傷害擴大。 陳柏岳提醒,接受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能排除手足症狀等惱人副作用,但因免疫T細胞活性增強,也可能會誤傷正常身體組織,臨床會觀察到甲狀腺與腎上腺內分泌異常,也有肺部發炎或肋膜積水等現象,因此當病患發現自己治療期間身體有異狀,應該馬上回報醫師,輔助治療後都能很快改善。 雲嘉南C型肝炎患者比例偏高 規律治療追蹤防範肝癌第一步 陳柏岳提到,嘉義基督教醫院因所在地,臨床能觀察到雲嘉南地區C型肝炎盛行率比其他地區高,但許多病患都不知道自己感染疾病,就算檢測發現,也因就醫不方便,慢慢就疏於追蹤觀察肝臟健康,等到察覺不舒服異狀再回診間,如果確診肝癌很大機率已經在中晚期,治療效果不如早期治療好。 陳柏岳呼籲,不知道自己是否罹患B型與C型肝炎,一定要主動就醫檢查確認,如果結果呈現陽性,現在都有藥物能夠控制病情,保持定期追蹤肝臟健康,假使發現任何異狀,就算是肝癌也能早期發現,一旦發現自己黃疸、有腹水、腸胃道出血等症狀,務必立刻就醫,很有可能是肝癌中後期症狀。 (圖/嘉義基督教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陳柏岳醫師)

癌友「苦等787天」才有新藥!醫揭:全因健保「1政策」慘成治療孤兒

癌友「苦等787天」才有新藥!醫揭:全因健保「1政策」慘成治療孤兒#免疫療法

癌症長年霸榜台灣十大死因第1名,每年所貲醫療支出龐鉅,然而健保資源分配不均呈「階級化」,恐讓弱勢癌友淪於新藥「看得到卻用不到」的窘境。醫師以中壯年抽菸者易罹患的肺鱗癌及頭頸癌為例,2者患者型態類似,多為家庭重要經濟支柱,臨床卻常見未達給付標準,僅能選擇傳統化療或自費,即使治療成效佳,一旦經濟狀況不再允許,就可能中斷治療等死⋯

揭開免疫療法面紗,醫親解癌症治療「記憶型T細胞」如何關鍵防護

揭開免疫療法面紗,醫親解癌症治療「記憶型T細胞」如何關鍵防護#免疫療法

癌症的預防與治療一直是與民眾息息相關的疾病課題,致力於研發高品質、高效能的癌症細胞治療技術的「路迦生醫」在這次2022年「醫療科技展-預防癌症與預防復發的黃金策略」專題演講中,透過與醫師共同探討癌症最新治療趨勢,期許提供癌症病人最佳治療與生活品質。 輔大醫院乳房外科林水龍主治醫師在專題演講中表示,台灣的大腸癌、肝癌、肺癌、乳癌發生率都相當高,傳統癌症以化療為主,但由於會殺死全身細胞容易導致併發症,後來也有標靶治療,較能針對疾病鎖定治療,但時間久還是有抗藥性問題。 隨著醫學進步,這幾年也開始慢慢發展到免疫療法。近期民眾常問到的就是有一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PD-L1)藥物是如何治療?林水龍說明,抑制劑的原理是促使正常細胞能去殺死腫瘤,但這些方式必須要做不少基因檢測、有足夠指標才有效果,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同樣也可能會有抗藥性或者是併發症,有效程度大約為3成。 殺死腫瘤具記憶與專一性,治療效益高 因此,免疫療法便開始發展出「細胞療法」,細胞療法是透過抽取自體殺手細胞來培養治療來殺腫瘤,已發展了4、5年,近期最具討論度的「記憶T細胞免疫治療」,由於其特色為第一次殺死腫瘤細胞後就會有記憶,因此治療效果較快,加上又有專一性特性,在治療癌症上有相對優勢。 路迦⽣醫董事長唐稚超說明,細胞療法在日本研發與運用已近30年,也有相當多的癌末病患獲得改善。它的治療原理是借助腫瘤抗原細胞,把腫瘤細胞提供給T細胞,辨識癌症細胞年齡、基因、藉由技術回輸,記憶型T細胞,培養放大約50到100億個,再次啟動對抗腫瘤能力。 為讓更多癌患有治療機會,路迦生醫也引進記憶型T細胞技術,並取得美國FDA肝癌孤兒藥資格,今年2月也通過美國IND審查人體二期臨床試驗申請,目前已與國內13家醫院向TFDA申請進行二期臨床試驗,並陸續收案中。 特殊癌症以細胞療法搭配化放療效果明顯 唐稚超說明,一些特殊癌症以細胞療法搭配化、放療,能夠達到相當好的效果,像以往幾乎沒有治療方法的肝癌、高復發率的肺癌或是較兇猛的三陰性乳癌等都運用,透過記憶型T細胞,在日本的肝癌治療案例也證明能有效延長復發時間,從接近8成的復發風險,降低33%。 陶聲洋防癌基金會陳光耀董事長也分享,癌化是一個受到後天環境、生活習慣影響的過程,平時就要透過提高防癌的意識,平時要採取好的生活習慣,來提升免疫力。目前在癌症治療上,放射治療與免疫治療是最好的搭配治療策略,免疫治療更是顯學,能夠補足現有傳統治療的不足。 唐稚超董事長也強調,儘管記憶型T細胞免疫療法擁有副作用低、精準、速度高之優點,但法規面仍舊必須要有足夠的實證醫學,不能操之過急,同時要試病患個人病況來制定最適合的療程。 林水龍醫師也提醒,癌症還是要從預防觀念做起,儘管醫療進步,但乳癌門診近期卻發現罹患的對象不少是位於都會區、年輕化且發現時已經擴散個案,民眾對於篩選觀念還是不可鬆懈。

癌病友喊話健保署:4大建議盼加速「免疫療法」納給付

癌病友喊話健保署:4大建議盼加速「免疫療法」納給付#免疫療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今日拜會健保署長李伯璋,希望能加速癌症免疫療法新適應症給付。健保署長李伯璋於會中表示,健保署很盡力讓所有病友能用到更好的藥,針對病友提出4大請求「逐年提高癌症免疫療法預算、加速給付新適應症、重新評估給付準則、推動國家癌症基金等訴求」,李伯璋表示癌症費用高,需要兼顧健保財源和所有病人需求,對於病友團體之建議,健保署都很樂意進一步瞭解。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希望健保能夠給予年輕癌友更多幫助,不讓年輕的癌友成為健保下的弱勢。年輕癌友在經濟基礎、家庭負擔上都在起步階段,健保是他們最好的後盾,若在癌症療程中能有較少的副作用,或從長期存活率來思考健保給付等,都是年輕癌友們關心的議題。望癌症免疫療法納健保預算,年輕病友協會提「4大建議」潘怡伶說,健保署長期努力控管健保財務平衡,積極給付病人更新、更好的藥品,若短期內無法改變外部經濟環境條件,期望健保政策能夠成為年輕癌友的支柱。為希望儘速擴充癌症免疫新療法適用範圍,幫助癌友,年輕病友協會提出「4大建議」:1. 逐年提高免疫療法預算,提供病友使用免疫療法機會:青壯年族群是健保與國家稅收的主要收入來源,支持癌友使用更好的藥,保有勞動生產力。2. 逐年納入癌症免疫新藥新適應症給付:加速給付病人使用免疫療效表現優於現有晚期藥品癌別。3. 癌症免疫新藥政策已實施兩年,給付審查應回歸RWE審查基準:以單一癌別、同期別藥品比較,不以跨癌別比較。4. 癌症新藥預算應有創新政策:如成立國家癌症藥品基金,找尋健保總額外的新藥財源,提供癌友癌症免疫新藥可近性。潘怡伶指出,現今有許多民眾因經濟條件選擇不婚、不育、不買房,但面對癌症醫療所需的龐大經濟壓力,可能無法負擔。免疫療法相較於標靶和化療來說,副作用較小,部分病友能返回職場繼續工作,保有勞動力,賺取治病的醫藥費,讓他們有機會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甚至延續生命。免疫療法是癌症醫療趨勢,盼政府與病友團體達共識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劉桓睿提到,晚期癌症治療應以醫師專業及病友需求優先,且免疫療法是目前國際癌症醫療的趨勢,陸續有許多適應症取得藥證,2020年新增默克細胞癌,現階段有納入健保給付共9個癌別、12個適應症,今年則沒有新適應症、新癌別被納入給付,對於許多還在等待的癌友,期望健保能加速納入更多好的藥物讓病人有機會使用。劉桓睿表示,健保署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和病友團體溝通,也願意深入了解病友需求,任何能協助健保署幫助病友獲得更多醫療支持的方式,比如:積極爭取獨立於健保財源外的國家癌症基金政策、讓病人縮短癌症新藥使用的等待期、同步為健保收集更多作為給付評估的數據等,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也會積極參與。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也回應,肯定協會組成、且積極參與醫療公共政策的推動,「若未來對於健保有更多對於創新給付政策之建議,皆可與健保署討論交流,一起為全民健康努力。」

免疫組合療法 助晚期肝癌患者延命2年

免疫組合療法 助晚期肝癌患者延命2年#免疫療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晚期肝癌現曙光!今年68歲的林先生平日不菸不酒,患有高血壓和B型肝炎病史,7年前一次定期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腹部異常,進一步就醫竟發現6公分、大如網球的肝臟腫瘤,隨即手術切除,但沒想到後續5年多,又經歷三次復發,確診為無法手術的晚期肝癌。幸好林先生不放棄,樂觀治療,聽從醫師建議接受免疫組合療法,迄今約2年,仍可四處趴趴走。南台灣肝癌盛行多與C肝相關義大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胃腸肝膽科主任曾政豪表示,肝癌居國人好發癌症第4名,男性為女性2倍。特別的是,國健署曾經公布各縣市肝癌發生人數的統計,結果高雄市以1640人居全台之冠,其次為新北市1550、台中市1236人、台南市1141人,顯示肝癌對南台灣民眾的健康威脅之巨。另從原因來看,造成台灣人肝癌盛行的原因,9成與B型肝炎、C型肝炎相關,其他包括肥胖、代謝症候群、酗酒、食用含黃麴毒素的發霉穀物及其製品等,也是危險因子。研究進一步分析台灣肝癌地圖,發現造成南台灣肝癌流行,可能與C肝、脂肪肝有關,而距離義大醫院車程約20分鐘車程的高雄市梓官區,恰巧也是全台前5大「C肝村」之一,更需專業的照護。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初期幾乎沒有症狀、不易察覺,當出現疲倦、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發燒、腹部腫脹、肌膚和眼睛變黃(黃疸)等症狀時,往往已是晚期肝癌。曾政豪表示,在過去,晚期肝癌的治療武器選擇少,主要以化療和標靶為主,但兩者都有易產生抗藥性和副作用大的情況,所幸隨著免疫治療的出現,晚期肝癌治療逐漸露出曙光。食欲不振、體重減輕、黃疸 往往已是晚期肝癌義大醫院副院長饒坤銘表示,晚期肝癌在過去的治療面臨5大困境:1.8至9成肝癌患者合併肝硬化,肝功能不佳,影響用藥的選擇;2.容易產生手足症候群和皮疹等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3.反應率相較於乳癌或肺癌超過一半有效,明顯較低;4.易產生抗藥性,半年就失效的患者約有一半,整體存活期僅1年左右;5.部分藥物沒有健保,對許多家庭是一大負擔。隨著免疫組合療法的興起,目前國際有許多臨床試驗,包括搭配化療、傳統小分子標靶、抗血管新生標靶,或是免疫治療藥物雙組合等正在進行。根據國際的研究顯示,免疫治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用於晚期肝癌第一線治療,不僅能提升腫瘤反應率達近3成,且近9成患者保持6個月疾病不惡化,近1年生活品質不惡化,副作用也沒有1+1大於2的情況。此「2好1少」(治療成效好、生活品質好、副作用少)成果,受國際矚目,國內也已核准此免疫組合用於晚期肝癌第一線治療,不過健保尚未給付。免疫治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饒坤銘表示,免疫治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組合獨特之處,在於抗血管新生標靶可以讓腫瘤附近的血流正常化,幫助藥物進入腫瘤,正常發揮作用。另外,抗血管新生標靶本身也有免疫調節的功能,可強化免疫治療的效果,並活化腫瘤附近的免疫細胞,增強辨識癌細胞的能力,進而撲殺癌細胞。免疫治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就像棒球場上的先發投手,奠定了肝癌治療的基礎,有助於後面的藥物發揮效果,讓晚期肝癌的整體存活時間延長,使得晚期肝癌整體存活超過兩年,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

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成趨勢 癌因性疲憊症挑戰更嚴峻

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成趨勢 癌因性疲憊症挑戰更嚴峻#免疫療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令人聞之色變,各界無不積極研發各種抗癌新利器,其中透過活化自身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的「免疫療法」,是近年來最火紅的癌症療法;然而,接受免疫療法的病友,依舊得面對包括「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等不適症狀。醫師提醒,治療與改善相關副作用,有助於病人順利完成療程,幫助癌友活得更久、活得更好。人體淋巴球內的T細胞,承擔對抗癌細胞的重責大任,但癌細胞會透過機轉來欺騙T細胞,導致其功能「煞車」、「失靈」,免疫療法則是透過解除其「煞車」,讓T細胞重啟作用來消滅癌細胞。流行病學調查:「癌因性疲憊症」免疫療法最常見副作用根據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的「2015全台灣癌症病人之癌因性疲憊症流行病學調查」,高達92%台灣癌症病患有癌因性疲憊問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也指出,「癌因性疲憊症」是免疫療法最常見的副作用,不可不慎。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醫師表示,免疫療法所帶來的疲憊機率,其實已較化療來的低,而且對於部分病人來說,免疫療法可以「單用」,也就是可以不需搭配化療,此舉有助於免去化療帶來的各種副作用。「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成趨勢 癌疲憊首當其衝然而,臨床觀察發現,越來越多接受免疫療法的病人,得合併化療使用,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這也是現在的治療趨勢」;黃俊耀醫師表示,以他近期300多個接受免疫治療的肺癌患者為例,幾乎全都合併化學治療,首當其衝的,就是病人得面臨更嚴峻的「癌因性疲憊症」挑戰。治療觀念改變 活得久也要活得好黃俊耀醫師表示,隨著時代進步,癌症治療觀念也持續改變,現在癌症治療評估要素有三,一是治療效果,二是生活指標(疼痛、食慾、體重),三是癌疲憊程度,這些要素目的在幫助病人活得久,同時也活得好,「不只要努力讓腫瘤縮小,也要努力降低癌疲憊程度」。60多歲的肺癌四期患者王伯伯(化名),同時面臨腦轉移、骨轉移的情形,在癌細胞的侵蝕下,X光下的全身骨頭,都呈現彷彿遭卡車撞擊般的花花一片,每次住院接受化療合併免疫療法,查房時總見他在臥床休息,而且無論睡多久,永遠都處於相當疲憊的狀態。經評估,王伯伯已經罹患重度的「癌因性疲憊症」,甚至讓他累到生不如死,產生「不想再接受治療」的念頭;所幸及時透過藥物治療來改善疲憊狀態,讓他得以順利、按照進度的完成癌症療程,現在病情已控制良好,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不僅住院期間不再時時臥床,一度只能靠輪椅代步的他,還有體力拄著拐杖到花園散步,過去總得24小時在旁照料的太太,壓力也大幅減低。改善癌疲憊 不再長期臥床 降低吸入性肺炎機率「癌因性疲憊症是種疾病,絕不是單靠睡覺便能解決」,收治王伯伯的黃俊耀醫師表示,病患不再受困於疲憊而得時時臥床,除了生活品質提升,更降低因在床上進食導致嗆到,進而引發吸入性肺炎的可能性。病人無論體力再好,在接受6~10次的癌症治療後,幾乎都會出現癌疲憊,「從一開始進診間還會跟醫師打招呼,到後來講幾句話都覺得吃力,此時,便要高度懷疑已經出現癌因性疲憊症了」。癌疲倦 + 治療氛圍恐懼 治療勇氣、意願易喪失每個人在確診罹癌時,絕對是人生最無望的時刻,醫療團隊得先對於其心靈給予正向鼓舞;黃俊耀醫師表示,7~8成的病人,在治療前3個月就會看到成果,剩下效果不佳者,也仍有第二線、第三線的治療藥物,但是,病人一旦罹患癌疲憊、動輒臥床12小時,加上治療氛圍的恐懼下,相當容易喪失治療勇氣和意願。黃俊耀醫師表示,由於對癌疲憊的日漸重視,醫護界合力編撰完成《癌因性疲憊症之臨床治療指引》,對不同程度的癌疲憊程度,提出相對應處置方式,包括輕度疲憊程度的非藥物治療:如運動、營養飲食…等,以及中重度疲憊的藥物治療,如擁有適應症藥證的處方藥,讓病人遠離癌疲憊,對抗癌症更有勝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