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療法

肺癌免疫療法 半年存活率達80%

肺癌免疫療法 半年存活率達80%#免疫療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不到57分鐘即有1人因肺癌死亡!根據衛福部2016年癌症死亡人數統計顯示,台灣肺癌死亡人數近30年成長5.7倍,5年存活率不到2成,到晚期存活率更低於5%。每一年全球更有約150萬人死於肺癌,因此肺癌的治療方式也在近幾十年來快速的發展。重新喚醒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一名83歲老先生因發燒呼吸喘住院接受治療,意外發現右下肺有一個5.7公分大的肺部腫瘤,經切片證實是晚期肺腺癌,接受約3次的免疫療法後,可以發現腫瘤大小縮小了將近1公分。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鄭舒帆表示,除了傳統的開刀和化學治療方式外,重新喚醒免疫系統以攻擊癌症細胞的免疫療法也是近幾十年來肺癌治療的一大突破。鄭舒帆醫師表示,正常人體通過調控免疫檢查點,讓身體處於平衡的狀態,可避免產生過強的免疫反應以傷害正常的細胞。但是,腫瘤細胞通過抑制免疫檢查點蛋白讓這個機制被轉換到低下,使得腫瘤細胞可以過度的成長。免疫療法是為了要重新打破這個僵局,透過減少腫瘤細胞對免疫細胞抑制的作用,重新喚醒免疫系統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6個月的存活率可以達到80.2%目前靠著免疫治療,平均6個月的存活率可以達到80.2%,一年半為43%。而化學治療半年的存活率為72.4%。除此之外,免疫療法也和傳統的化學治療相比也有著明顯較低的副作用。鄭舒帆醫師表示,目前也有許多臨床研究結合了免疫療法和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等,而已經有臨床試驗顯示免疫療法合併化學治療效果更好。 由於免疫療法的出現,讓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朝精準醫療又邁進一步,但因為腫瘤特性的不同,雖然免疫療法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使用,但通過配合醫師安排的檢測,找出目前醫療上最適合每一個病人的治療方式,是肺癌治療的新里程碑。

血便誤當結石 沒想到竟是癌症作祟

血便誤當結石 沒想到竟是癌症作祟#免疫療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灣每年新增2,000名膀胱癌患者,然而膀胱癌30年來處於無新藥發展的瓶頸,即便接受化療療程,療程結束後復發機率仍高,最後還可能面臨摘除膀胱的命運。所幸近期有新一代免疫療法使晚期膀胱癌治療出現希望,70歲賴伯伯也是在接受新的免疫療法後,至今已2年沒有復發,重拾美好的生活品質。70多歲的賴伯伯7、8年前小便有血,經診斷為膀胱結石,直到後來突然需摘除腎臟,嚇得讓他直奔台大醫院求診,化療期間常常噁心嘔吐、食欲下降,不僅病情無法被妥善控制,人都跟著瘦了一圈。所幸接受醫師建議接受新的療法治療,2年至今也控制得相當良好。膀胱癌不會疼痛 常被忽略就醫且因不會產生疼痛,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醫;通常確診時,往往都已是第三期至第四期,不得不面臨摘除膀胱的命運。臺灣楓城泌尿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蒲永孝表示,膀胱癌是泌尿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初期會有間歇性血尿的狀況,然而不少人會誤以為是過於勞累而不以為意,確診時往往都已經是第三期至第四期。水喝少、常憋尿都容易讓膀胱癌找上門苦無新藥發展,讓患者飽受副作用之苦,因此膀胱癌又被稱為「沙漠癌症」。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表示,新的免疫藥物對於患者一旦有效,可以持續治療很久,不但不會產生抗藥性,還能提升患者生活品質。新的療法未來也能應用於其他癌症治療領域,範疇十分廣泛。另外,張文震理事長也提醒,膀胱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吸菸、長期接觸染料或工業污染、服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等,另外也要注意,平日水喝得少、常憋尿也容易讓膀胱癌找上門。因此除了定期檢查之外,若有血尿的狀況發生,一定要立即就醫檢查,千萬不可輕忽。 

久咳肺癌現身 免疫療法供新選擇

久咳肺癌現身 免疫療法供新選擇#免疫療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0歲的沈先生原本是職業軍人,退休後某日突然開始咳嗽,沒想到咳了2週後竟出現嚴重背痛症狀,就診後發現右肺整片泛白確定為肺癌末期。使用癌症免疫療法治療後,沈先生的腦部腫瘤幾近消失,肺部的狀況目前病情已獲得控制。肺癌罹患人數近10年成長48%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教授蔡俊明表示,台灣肺癌罹患人數近10年成長48%,近10年因著標靶治療興起,標靶治療雖然能讓患者能有個人化的治療選擇,但只能使用於有特定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如沈先生一樣,一般的肺癌患者還是要使用傳統的化學治療。今年9月國內通過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Pembrolizumab用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一線適應症,蔡俊明教授表示,相較於化療藥的6個月,使用免疫療法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達10.3個月,降低50%疾病惡化的風險。越早使用免疫療法 治療效果越好蔡俊明教授表示,台灣肺癌患者逾9成為非小細胞肺癌,其中肺腺癌患者約佔6成,約4成未基因突變,和鱗狀及其他細胞肺癌的患者逾千人,在過去治療上就像沈先生一樣只能選擇化療,且到了晚期造成死亡的原因有9成是因為轉移,不僅效果有限,副作用也常造成患者的負擔。免疫療法的副作用小 但可能侵犯更多器官癌症免疫療法的出現,讓晚期非小細胞肺腺癌患者多一項治療選擇,且研究顯示越早使用免疫療法,治療效果越好,提供晚期肺癌患者新的治療希望。雖然和傳統化療比較免疫療法的副作用較小,但是可能會侵犯更多的器官。蔡俊明教授提醒,免疫療法是一種透過病人自身免疫系統來治療癌症,因此也有可能使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病人的正常器官或組織,如免疫媒介性肺、結腸炎等,而有時這些問題會造成嚴重或致命的威脅甚至導致死亡。其他最常見的相關不良反應為疲倦、搔癢、皮疹、便秘、噁心、腹瀉、以及食慾降低等。建議在肺癌治療精進的同時,高危險族群還是要定期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頭頸癌治療再突破免疫療法助延命

頭頸癌治療再突破免疫療法助延命#免疫療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在台灣每年約有8千多人罹患頭頸癌,其中口腔癌已是2016年國人10大癌症死因的第5位,頭頸癌復發率高是死亡率高居不下的主因之一。一位54歲的男性患者4年前罹患下咽癌,今年再度復發,使用一線化療藥物後成效不彰,決定改採新型免疫療法藥物治療,治療期間不僅控制腫瘤發展,副作用亦控管得宜。新型藥物利用活化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表示,超過半數的患者在治療後3至5年內會再復發,近期TFDA核准新型免疫療法藥物有別於傳統放射線、化學藥物和標靶藥物利用外力阻斷癌細胞訊息,新型免疫療法藥物則是活化患者自己身體免疫細胞,用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10年來頭頸癌因復發率高、治療效果差2016年發表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成功證實新型免疫療法藥物與其他任一傳統治療比較,可顯著增加頭頸癌患者的存活期,且有部份患者有長期存活的趨勢。楊慕華主任強調,過去10年頭頸癌治療一直陷入停滯不前的困境,因為高復發率、治療效果不佳,患者一直無法獲得更好的存活率。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說明,傳統頭頸癌治療會發生疲倦、皮膚反應、掉髮、食慾不佳等影響生活品質的副作用,但新型免疫療法是加強自己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與傳統治療大不相同,副作用可能是在身體各器官組織發生發炎反應。張義芳主任表示,使用新型免疫療法藥物,患者將有機會得到比過去傳統治療更好的效果並保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講座/癌症自我照護學習講座免疫療法與飲食營養照護

講座/癌症自我照護學習講座免疫療法與飲食營養照護#免疫療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抗癌路程艱辛,癌症病患常會因為腫瘤引起身體不適,不管是治療副作用導致營養不良,患者及家屬身心都會受到很大的折磨。本次的講座中,醫師及營養師將提供一些飲食上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您度過這艱辛的過程。本月照護講座邀請血液腫瘤科陳功深醫師與營養醫學中心謝玉琇營養師分享「什麼是免疫療法」以及「治療中的癌症病人營養該如何攝取」共2個主題,2位講師會以豐富的經驗和深入淺出的方式與大家分享,歡迎踴躍報名參加!時間:106年3月25日(六)上午9:30-11:50(9:10開始報到)。地點:馬偕紀念醫院福音樓九樓第一講堂(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92號)洽詢:顏社工師02-2543-3535分機3475

精準醫療亞洲版 望加速病人使用癌症新藥

精準醫療亞洲版 望加速病人使用癌症新藥#免疫療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精準醫療是癌症治療的熱門話題,不少病人都有著相似的疑問,從化療、標靶到近日的免疫療法,精準醫療差別在哪裡?精準醫療並非將化療、標靶或免疫療法做直接比較,而是根據癌症病灶呈現的基因特性找出適合個人的治療方案,其療程可能包含手術、化療、標靶或免疫治療,各種療法的順序及期間都可能因人而異。舉例來說,乳癌的患者其病灶的基因表現有可能呈現HER2(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陽性或是荷爾蒙受體陽性,抑或是三陰性等等,加上不同的診斷期別或轉移部位,治療方案皆呈現相當程度的差異。癌症基因呈現族群差異 影響癌症藥物研發方向目前已知部分癌症盛行與族群、地域有著顯著的關聯性,例如:亞洲地區盛行的肝癌、胃癌、非吸菸女性的肺癌等。以乳癌為例,根據臨床統計在東亞國家平均發病年齡較西方歐美國家早了約10年左右,多數乳癌患者是在停經前發病。由於荷爾蒙在多數乳癌的治療中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停經前與停經後的乳癌治療對策也有相當的差異。此外,包含亞洲地區好發的肺腺癌以及B、C型肝炎引起的肝癌等,都呈現特殊的地域差異,這些都證明在亞洲地區投入早期的研發與臨床研究的重要性。一直以來,國際大廠的癌症藥物從研發到臨床試驗都是以歐美病患為參考依據,新藥在美國FDA或歐盟EMA核准後一、二年才能取得台灣TFDA核准,再加上新藥納入健保還需一至二年時間,到台灣患者使用,時間至少延後二到三年。對於腫瘤惡性度高的晚期患者而言,這是十分漫長的一段路程。目前已有跨國藥廠開始對亞洲癌症的特性採取差異化的研發策略,希望可以盡早找出符合區域特性的治療方式,加速病人及早使用新藥物。已有藥廠針對亞洲區域發展一項名為StAR(Strategy in Asia Region)的計畫,透過該項平台從尋找疾病標的、藥物研發到臨床試驗都是以亞洲區常見的癌症例如肝癌、胃癌、肺癌等為主,目的就是希望加速該區域的病人及早用到創新的癌症藥物。免疫療法成明日之星 傳統療法不該被捨棄近日廣泛討論的免疫療法是否可以取代手術、化療或標靶治療?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理事長吳一龍教授指出,根據病灶特性運用化療、標靶、免疫療法彼此相輔的合併療法是現今癌症治療較新的觀念。吳一龍教授強調,早期發現予以手術切除目前仍是治療的黃金準則,呼籲民眾一定要定期檢視自己的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