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

手腳好麻、腰痠背痛⋯恐是你的「中軸」歪了!醫剖析「關鍵原因」

手腳好麻、腰痠背痛⋯恐是你的「中軸」歪了!醫剖析「關鍵原因」#脊椎

平時姿勢不良、骨盆歪斜,導致不少人深受脊椎側彎之苦,時常腰酸背痛、甚至出現手麻、腳麻情形,對於日常生活、睡眠都造成影響。不過脊椎側彎都是後天造成的嗎?翰醫堂主治醫師蔡承儒表示,先天與後天因素都有可能,透過人體「中軸」概念,更能了解脊椎側彎與相關肌肉緊繃不適的原因,同時建議民眾不適要及早治療,若感到麻木、無力,一定要盡速就醫。

兩個月內發生三次骨折 骨鬆及早積極治療 以免反覆骨折生憾事

兩個月內發生三次骨折 骨鬆及早積極治療 以免反覆骨折生憾事#脊椎

「台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估計2025年70歲以上人口數將達300萬人,這群人都有可能是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族群!」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石承民指出,骨鬆是老年疾病,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容易令人失去警覺,往往都是在不小心跌倒或搬重物時出現低創傷性骨折,才知道骨鬆情況已經很嚴重。 七旬阿嬤反覆骨折,根本問題為骨鬆!  骨鬆性骨折最常發生在脊椎、髖關節及手腕的橈骨部位,一旦發生骨折,再次骨折的機率就非常高。有一名七旬阿嬤坐輪椅來到石承民的診間,無法行走且一動就痛。「是很典型的脊椎骨折,骨密度為-4.7,骨鬆相當嚴重。」在替她進行灌骨水泥手術後,阿嬤就開心地說不痛了。 孰料,兩周後在門診又見到阿嬤,還是喊著痛。「結果是脊椎的其他節又斷了!」再次接受手術後,沒隔多久脊椎其他部位又再次骨折,「患者在兩個月內,前後住院了三次,相當辛苦。」石承民說,發生骨鬆性骨折後,無論是灌骨水泥或打上骨釘,都是亡羊補牢,因為根本的問題在於骨質疏鬆。儘管已經在第一次骨折時就已經替阿嬤進行骨質疏鬆的藥物治療,無奈藥物的效果需要一段時間的累積才能見到療效。 預防骨鬆性骨折要「保密防跌」,高風險提早用藥才實在 骨鬆性骨折的危險除了可能出現反覆性骨折外,若發生在髖關節,死亡率很高;且骨折後活動力降低,即使手術也需要長時間的復健過程,對年老病患而言,要順利復原很不容易。 石承民表示,骨鬆是需要被重視的,若要預防骨鬆性骨折的發生,就要「保密防跌」。「保密」指的是保持好的骨質密度,需要有正確的飲食及運動型態,要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足夠蛋白質、曬太陽等,必要時需有藥物及時介入;「防跌」則是要塑造安全的居家及生活環境,避免跌倒。  極高骨折風險病患建議先接受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 目前的骨鬆藥物分為「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醫師會評估骨鬆性骨折的風險程度建議患者是否該接受藥物治療,「骨鬆用藥的成果往往在一、兩年後才能見到,因此醫囑遵從性要更高,才能降低骨鬆性骨折的風險。」他建議,若是骨鬆性骨折高風險族群,即使未發生骨折,若檢查出已有嚴重骨鬆狀況時,在經濟許可下最好先進行骨鬆藥物的治療。「普遍共識為,針對極高骨折風險病患,例如骨密度小於-3、近期發生骨鬆性骨折或已經接受骨鬆藥物治療又再次骨折之病患,可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類的藥物來提升骨密度,完成療程後,再轉回使用減少骨質流失類的藥物來維持骨密度。」 石承民呼籲,停經後婦女、年長者、極少運動或不曬太陽者,以及體重過輕(BMI<19)、或有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等的高風險族群,務必及早檢測骨密度,有骨鬆風險時,也儘早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以防憾事發生。 (圖/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石承民照片)

年老長者「縮水」竟是骨鬆骨折!醫建議「這類運動」加強骨密度

年老長者「縮水」竟是骨鬆骨折!醫建議「這類運動」加強骨密度#脊椎

「醫師,我最近經常會背痛,很不舒服。」身材削瘦60多歲的王女士用手挺著背抱怨。王女士已經停經,體重也過輕,顯然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林信惠為其安排脊椎X光攝影,以及DXA骨密度檢查,結果發現,王女士的脊椎已有2處壓迫性骨折,骨密度T值小於-3.0,診斷為「骨質疏鬆症」且符合健保藥物給付條件,經過半年多的治療,患者覺得背痛有改善,也有助於降低未來骨折的風險。

女性別輕忽!醫提醒:眼睛發炎、皮膚長乾癬也可能「僵直性脊椎炎」

女性別輕忽!醫提醒:眼睛發炎、皮膚長乾癬也可能「僵直性脊椎炎」#脊椎

26歲Tina從高二起就偶爾會背痛、疲倦、腳部不適,但因曾是籃球校隊,單純聯想為運動傷害;直到出社會後須久坐辦公室,在面臨各種高壓之下,背痛問題越發明顯,看了幾家醫院也未釐清出病因。直到因爲胸悶、胸痛趕緊掛急診,她忍不住吐露「莫名痛10年」困擾,進一步檢查後,才確診「僵直性脊椎炎」。

下背痛該怎麼辦?骨科醫教你「1招」在家就可做,比吃藥更有效

下背痛該怎麼辦?骨科醫教你「1招」在家就可做,比吃藥更有效#脊椎

近年來疫情影響,居家辦公、在家活動機會增加,戶外活動減少,導致許多人腰酸背痛、下肢麻木無力而上門求診。醫師指出,不良姿勢及欠缺身體肌肉訓練,常常是退化、骨質流失的潛在危險因素。若能夠適當調整生活習慣及鍛鍊核心肌群,能減少疼痛及就醫的機會,也降低到院感染風險。

抓握沒力、肩頸僵硬疼痛⋯醫:頸髓病變「恐全身癱瘓」

抓握沒力、肩頸僵硬疼痛⋯醫:頸髓病變「恐全身癱瘓」#脊椎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台中37歲王姓男子身材壯碩,本身從事怪手司機,每天手部需要大量施力操作重型機具,但近來感覺越來越使不上力,手部甚至還瘦成骷髏手呈現不自然彎曲,以為自己中風趕緊就醫。醫師檢查後發現是頸髓病變惹禍,經手術治療後順利解決神經壓迫問題,也維持住頸部活動角度,又能順利上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創傷科主任李建裕表示,患者來到診間時,明顯可看出手部肌肉退化,骨骼的活動角度也呈現不自然的狀態,進一步理學檢查也發現患者手部的張力增加,並伴隨反射增強,簡單的抓握動作比平常更加費力,也更容易感到施力疲勞,甚至無法使出正常的力量。出現「頸髓病變」症狀恐癱瘓安排磁振造影檢查後,影像結果顯示患者頸椎有多節椎間盤退化合併突出甚至破裂、壓迫脊髓現象,因而造成頸髓病變,情況相當嚴重。當醫師告知「若再晚個幾周可能會影響行走能力」,患者才透露其實數年前就開始陸續肩頸手臂痠麻的症狀,但因短暫休息就會恢復,因此不以為意,沒想到差點釀成大禍,所幸手術後復原狀況佳,目前已經恢復上工。「頸髓病變」泛指頸椎骨因退化、椎間盤突出或破裂所產生的骨刺,或者是退化導致頸椎關節和韌帶鬆動、錯位、韌帶增厚,進而壓迫傷害到頸脊髓、頸部神經。李建裕指出,臨床上患者常會出現以下症狀: 肩頸僵硬、疼痛 伴隨手臂麻木 四肢無力 痙攣 大小便失禁 嚴重者恐下半身或全身癱瘓頸椎關節退化壓迫神經李建裕表示,症狀輕微者可透過藥物及物理治療改善,若壓迫情況嚴重,則會透過神經顯微減壓手術,會在前頸部切開一傷口,經顯微鏡進行神經減壓手術,同時進行脊椎融合或是內固定手術;若是壓迫部位在頸椎後方,則可採取後位椎弓切除或椎弓整形術,透過椎管減壓改善症狀。李建裕提醒,頸髓病變病程進展可能相當緩慢,因此常容易被忽略,加上民眾對脊椎手術的恐懼,導致拖延就醫治療,甚至是自行尋找偏方緩解症狀,以王姓患者來說,長期低頭固定的勞作姿勢,再加上重型機械的震動,因而加速頸椎關節的退化,若早期發現治療,可以免除進行長節減壓固定手術,只要透過改善工作方式便可減緩症狀惡化。 

長輩駝背、腰劇痛別輕忽!壓迫性骨折好發「這2族群」

長輩駝背、腰劇痛別輕忽!壓迫性骨折好發「這2族群」#脊椎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81歲陳姓老婦人一直以來身體硬朗,經常騎腳踏車到社區串門子,未料一日正要騎腳踏車時腰部劇痛,此後疼痛長達3個月,且無法生活自理,痛楚難耐。近期在醫師建議下完成椎底成型微創手術的治療,疼痛不再,才讓她終於再次回到舒服的養老生活。壓迫性骨折好發2族群羅東博愛醫院脊椎微創中心主任陳劍龍表示,病患的狀況屬於壓迫性骨折,通常症狀是突然發生,例如彎腰或咳嗽時突然感到劇痛,然後持續疼痛,且在改變姿勢時更痛。壓迫性骨折主要好發於2族群: 有骨質疏鬆狀況的60歲後男性 停經後女性一旦發生壓迫性骨折,必須把握前2~3個月的黃金治療期,並在治療完成後,接受骨質疏鬆症的治療與肌力訓練,才能降低日後再骨折的風險。陳劍龍提醒,壓迫性骨折除了疼痛之外,也可能出現駝背的症狀,但因為許多患者以為是老化所致而輕忽駝背症狀,反而錯過黃金治療期而無法治療,甚為可惜。壓迫性骨折術後併發症風險臨床上治療壓迫性骨折,傳統脊椎手術會在病人身上留下約20公分的傷口,不僅恢復較慢,也要留心較多併發症狀,常見以下術後風險: 腰背肌肉破壞較大,可能造成慢性下背痛 術後疼痛較嚴重 骨水泥外漏 過敏 傷口感染 術後再次骨折其中,骨水泥輕微外漏較常見,對神經血管並無損傷,但嚴重外漏會壓迫脊髓神經造成下肢癱瘓,或外漏至血管造成肺血管栓塞。另外手術後再次骨折比率約有20~30%,嚴重者仍需再行骨水泥注射治療。陳劍龍表示,椎底成型微創手術則只會留下2個0.5公分的傷口,透過千斤頂與骨水泥穩定病人的脊椎結構,只要住院2~3天即可出院,恢復快且併發症少,也減輕許多病患與家屬術後照顧上的負擔。目前若符合適應症,病人只需負擔材料費的支出,手術費用則由健保給付,呼籲有持續疼痛或突然駝背症狀的民眾不要輕忽,要趕快就醫治療。此外陳劍龍建議,民眾若想要預防骨折,骨質保養不能荒廢,除了經常適當運動外,深綠色蔬菜、牛奶、小魚乾等富含鈣質的食物也要多吃,並可經常到戶外曬曬太陽、定期接受骨質檢查,若有骨質疏鬆危機,可以額外補充鈣和維他命D3,或是接受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確保降低日後因意外而骨折的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