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腦部刺激術 巴金森病友走出生命黑暗期

深腦部刺激術 巴金森病友走出生命黑暗期

2008/8/26(2022/3/15 19:46更新)

「躺在床上,連腳抽筋、翻身、解尿都需靠家人幫忙,那樣的生活,使我的心情陷入谷底,曾幾度興起輕生的念頭」,罹患巴金森病十四年的秦亞駒說,從發病服藥控制到肢體動作如植物人狀態時,神智清醒的他幾乎完全喪失求生鬥志,直到三年多前到花蓮慈濟慈院求治,成功的深腦部刺激術,才讓他重新站起來,回到工作崗位。

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個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與許多的動作障礙疾病患者一樣,病人的神智清楚,但是身體卻像是被禁錮一樣不聽使喚,行動與日常的生活皆需要別人的扶助。秦亞駒說,三年多前,他和家人得知花蓮慈院有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燃起了求生意志,便在家人陪同下到花蓮慈院診治,經陳新源主任評估認為可以做深腦部刺激術,但因健保局沒有給付這項手術,幸經社工員協助可分期支付龐大的手術費用。加上治療期間蔡昇宗醫師的悉心照護,現在他才得以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而且還在台東地檢署找到一份工作。

陳新源主任表示,巴金森病主要是因中腦的黑質神經細胞退化,多巴胺量減少,臨床表現包括顫抖(tremor)、僵硬(rigidity)及動作遲緩(bradykinesia);自1960年,左多巴胺、多巴胺促酵劑等對於動作障礙有顯著的改善。然而伴隨著疾病的進展,藥物仍會產生藥效時間縮短以及無法控制的異動症等副作用。1990年,深腦部刺激術的發明逐漸取代了燒灼術,在廿一世紀成為手術治療之主流。

目前,花蓮慈院是台灣單一醫學中心巴金森深腦部刺激手術量最多的醫院:2002年2月至2008年6月深腦部刺激術共手術99例,佔全國手術人次的46%。深腦部刺激術的成功有賴於精準的將晶片植入視丘下核,並以全身麻醉取代國外的半身麻醉模式進行手術,這項結果已獲得國際上的肯定。

近年來,在國外也有一些研究發現有少數的深腦部刺激術的病人會發生憂鬱、輕躁等身心問題,在陳新源主任支持下,蔡昇宗醫師在二年前提出有關深腦部刺激術對情緒影響的研究計畫,隨即獲得美國神經外科學會頒發最佳住院醫師論文獎。蔡昇宗表示,這項研究主要是花蓮慈院施行的深腦部刺激術的量夠多,於是以術後追蹤一年以上的病人為研究對象約有三十八例個案進行分析,發現其中約有八人有情緒管理問題。研究團隊將三十八例個案晶片放電的區域進一步比對,發現有情緒影響的病患與其他手術病患的區域有顯著差異。於是,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針對這八名病人的腦部晶片調整放電區域與藥物治療後,病人的情緒問題也獲得改善。

秦亞駒表示,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巴金森病人除了接受藥物治療之外,在幹細胞療法尚未發展成功之前,深腦部刺激術是巴金森病人目前的最大希望,若是這項手術被納入健保給付,應該會有更多的病人及家庭獲得解救,巴金森病人若無法生活自理,將可能拖垮整個家庭,造成更大的社會成本支出。目前花蓮慈院醫療暨研究團隊,致力於巴金森治療及相關研究,並在治療上則結合藥物與深腦部刺激術,輔以復健及社工輔導等全方位照顧,冀望進而改善巴金森病患及照顧者的生活品質。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