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

快來查你常喝的包裝飲用水合規嗎?

快來查你常喝的包裝飲用水合規嗎?#飲用水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了解市售包(盛)裝飲用水之衛生安全,針對臺北市便利商店、超市大賣場、加水站及製造工廠等進行包(盛)裝飲用水水質檢驗及標示檢查,總計抽樣30件(包含8件包裝飲用水、8件桶裝水、9件加水站及5件餐廳提供顧客的飲用水),檢驗項目為大腸桿菌群、糞便性鏈球菌、綠膿桿菌、重金屬(鉛、汞、鎘、砷)及溴酸鹽,檢驗結果均符合規定,另檢視16件包裝飲用水、桶裝水產品外包裝標示,標示查核結果均符合規定 (合格名冊請詳閱https://is.gd/4kEAVA)。依衛生福利部公告之「國內生產包裝水及以容器盛裝並直接販售之桶裝水業者應於產品標示中明確標示水源別及水源地點」規定,臺北市衛生局亦針對16件(含8件水源地為外地之瓶裝水及8件臺北市列管工廠生產之桶裝水)飲用水之外包裝標示查察並針對其「水源別」類別分析:10件為自來水、3件為地下水體、1件為其他純淨海水經電透析再蒸發而成,另2件進口包裝水則不適用上述規範。民眾購買包裝飲用水的注意事項:1.水源別2.水源地3.產品標示是否有廠名、廠址、電話號碼4.產品是否在有效期限內5.瓶蓋瓶口是否緊密完封6.容器外型無凹陷7.切勿購買含有懸浮物或雜質的商品,發現產品有上述現象,請不要再飲用。如對產品的「生菌數含量」有疑慮,建議可煮沸後再飲用,任何純淨水長期放置或儲存都會變質,且開封後的包裝水放置室溫或冰箱中,細菌數都會增加,因此民眾應注意包裝飲用水是否包裝完整,並存放在陰涼處,開罐後宜儘早飲用,避免陽光照射或放置車箱內,且空瓶也不適合重複盛裝飲用水使用,以減少塑化劑溶出之疑慮。

常用鋁箔紙料理 小心金屬轉移危機

常用鋁箔紙料理 小心金屬轉移危機#飲用水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鋁是廣義的西方飲食中,最常見的礦物質之一;土耕的蔬果外皮就含有極少量的鋁。此外,因為水廠在處理自來水中的有機雜質時,會用鋁鹽讓水質不致混濁,所以自來水中會有濃度不一的鋁;以添加物成分來看,除了在飲用水中看得到外,也可在食品及廚具中發現鋁的存在。接觸鋁製鍋具有金屬轉移的危險性近十幾年來,學界發現人體對於鋁的大量接觸有越來越顯著的趨勢,但人的生理還未能適應這種礦物質,過量的吸收也可能導致各種疾病或健康問題的產生,像是影響胃壁造成腸胃炎、改變腸胃道菌種的組成。如何減少鋁的接觸?我們當然可以少攝取剛剛提到的食材,雖說不要大量食用,但是人體多少還是會吸收到。而經過鋁處理的飲用水,才是我們首要關注的對象,例如:多察看居住地區水質的鋁含量等等。接著,我們要避免食物裡加入以鋁為基礎的添加劑,並且減少使用鋁製廚具的機會,儘管政府當局認為沒有問題,然而接觸鋁製廚具仍涉有金屬轉移的危險性。可用料理紙替代根據歐洲衛生當局的說詞,烹煮時用鋁箔紙,只會有極少量的鋁轉移到食物上,但是使用鋁製廚具又是另一回事:「在料理有番茄泥、醃鯡魚等食材時,使用鋁製或鋁箔紙鋪的鍋具、沙拉碗,並且調味料中含有酸味及鹽的,就可能增加食物含鋁的濃度。而我們烹煮菜餚及處理加工速食時,使用到鋁製容器,或多或少都可能讓鋁滲入食物中,尤其食材中含有番茄、各式酸漬食物,或加了醋時。所以我們非常不推薦使用鋁箔紙來處理酸性料理。」對於其他料理,似乎還沒有發現重大的鋁轉移效果,可是一般建議,保險的方法是使用其他替換品,例如料理紙來烹飪,或只偶而使用鋁箔紙做料理。常喝胃乳恐會減弱對磷酸鹽的吸收非食物性的鋁接觸還有其他管道。我們服用的部分藥品可能含鋁,例如在胃酸過多,胃部疼痛時,大家會喝小包裝的制酸劑(胃乳)。這類制酸劑長期服用,可能會產生一些後遺症,例如減弱對磷酸鹽的吸收,尤其是孩童。如果你有服用這類制酸劑,請和醫生討論,可用其他藥品替代。我們也可能因為化妝品,特別是止汗劑(氯化鋁)而接觸到鋁。正確避免方法就是選擇沒有這項成分的化妝品,你只要讀一下包裝上的標籤即可。(本文摘自/後毒物時代/高寶書版出版)

聰明撇步 一起掌握喝水時機

聰明撇步 一起掌握喝水時機#飲用水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剛開始可能有許多人懷疑,海水如何變成我們的飲用水?就算取水、處理都不成問題,海水真的就沒有地表水易受污染、水質不穩定、礦物質成份組成不一等等缺點嗎?海洋深層水有很好的穩定性海洋水資源是取自於海平面200公尺以下的深層水。「潔淨」可說是海洋深層水的一大優越特點,舉凡表層海水可能會接觸到的人為污染源,比方工業排放的廢水,或是大自然氣候變遷造成的污染,比方颱風過境後的大量泥沙,經由河川沖刷入海,皆無法影響到200公尺以下的深層海洋。再者,這個與世隔絕的深度阻絕了空氣和陽光,植物也無法在這裡進行光合作用,各項條件像是溫度、鹽度等,皆可保持相當的穩定性;比如溫度,不但隨著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時淺層的陽光照射、波浪混溫等情況,都不會發生在深層的區域,長年維持在攝氏10度以下的低溫。幫助新陳代謝、促進腸胃蠕動、避免尿道發炎深層海水中所富含的礦物質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及無機營養鹽類,幾乎是淺層海水中的數倍到數十倍之多。主要元素如鈣、鎂、鉀、鈉等,微量元素如鋅、銅、硼、磷、硒等,總共多達七十幾種;尤其各項微量元素,在其他飲食中極難同時攝取到,然而在海洋深層水中,礦物質組成不但豐富完整,而且比例均衡。喝水也有聰明撇步:掌握喝水時機,水喝得多不如喝得巧。一天中有幾個時段,可說是喝水的黃金時機,若能好好把握,就能充份利用到水份可為身體帶來的各種好處,包括幫助新陳代謝、促進腸胃蠕動、避免尿道發炎或腎臟結石、排泄身體不要的廢物如尿酸等等,甚至還有助於減重!‧ 清晨第一杯/清晨起床時,空腹先喝杯水,可以補充睡眠時因新陳代謝而消耗、流失的水份,還可以促進身體的整體新陳代謝。同時,因為喝水刺激了腸胃蠕動,使大腸吸收水份,順利把前一晚堆積的廢物排出來,更可以使腸胃變年輕。對常受便秘所苦的人來說,也極有幫助。‧ 餐前來一杯/三餐進食前可先喝杯水,就像西餐在上主菜前通常會先上一道湯,是一樣的道理。餐前喝水可以先為進餐做好準備,潤滑腸胃等消化道,就是中醫所說的「養胃」。建議餐後至少間隔一小時再喝水。‧ 沐浴前與後/沐浴時體內水份會流失,尤其習慣泡澡者,水份流失更多,所以應該於沐浴前就先補充一些水份,於沐浴後再補充一些水份進來。許多人在沐浴後,會因水份的流失感到口渴,於是就大口猛灌水,但是這種喝水方式,對沐浴後心跳加速的心臟來說會造成負擔,就像在激烈運動後不宜馬上灌水,是一樣的道理。最好還是小口小口慢慢地喝,讓身體無負擔的補充水份。‧ 睡前一小時/睡前補充水份有幾個原因。其一,如前所述,睡眠中會因新陳代謝而消耗水份,若是從晚餐後到第二天起床前都沒補充任何水份,容易在第二天清晨因水份不足、血液過度濃稠而發生血栓的現象,引發心肌梗塞、栓塞型的腦中風。因此,在睡前一個小時喝杯水,能有效防止心血管、中風等疾病,對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痛風、結石或腎臟、尿道、膀胱等疾病的人也有幫助。‧ 喝純水的迷思/本以為飲用純水就解決了一切問題,然而一些不明症狀卻隨之無預警地出現,包括像是上海市的醫院,發現有些孩子無故地產生無力或脫髮的症狀;經醫生查詢,他們的家庭都飲用純水。此外,天津市的兒童醫院亦發現有肌肉、眼皮抽搐的兒童患者,並發現他們體內缺鉀、缺鈣,經查詢也是長期喝純水。故有專家認為,這是因為長期飲用純水,造成體內微量元素喪失,所導致的現象。(本文摘自/神秘的最後營養源:深海礦物質/如何出版社)

「腸」來亂 個人衛生不馬虎

「腸」來亂 個人衛生不馬虎#飲用水

(優活健康網者徐平/綜合報導)「腸腸」來亂!腸病毒疫情上升,民眾腸胃要當心!秋冬是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季節,即便進入冬季,仍要小心潛伏的腸病毒。近期腹瀉群聚事件頻傳,疾管署呼籲,本週適逢228的4天連假,學校應加強環境衛生管理,民眾也要留意家中幼童個人與飲食衛生,正確洗手要牢記並避免生食生飲。74起陽性腹瀉 84%為諾羅病毒感染據疾管署疫情資料顯示,上週急診腹瀉就診病例百分比,自農曆春節達高點後又上升。上週通報21起腹瀉群聚案件,其中71%發生在校園。今年迄今共發生74起陽性腹瀉,其中84%為諾羅病毒感染、8%為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混合感染、1%為輪狀病毒感染、7%為細菌性病原感染。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但目前並無特效藥可治療。諾羅病毒常透過不良衛生習慣、和患者密切接觸、接觸或食用患者的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品大規模發生。有效預防方式為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落實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防護,烹製食物時應使用安全的食材來源、海鮮貝類澈底煮熟再食用。少量多餐、清淡飲食 避免過油、高糖分剛開學、連假後的這段期間容易造成群聚感染,民眾若發現家中幼童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疑似症狀應充分休息,建議少量多餐、清淡飲食,避免過油或高糖分的食物,待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學或工作,降低病原藉由人與人接觸傳播的風險。 

新北抽驗飲用水重金屬量 全數合格

新北抽驗飲用水重金屬量 全數合格#飲用水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新北市政府衛生局針對市售包裝水及轄內包裝水工廠,抽驗飲用水重金屬最大容許限量及微生物限量,檢驗結果20件均與規定相符。食品藥物管理科長林冠蓁表示,飲用水中若含有過多重金屬和微生物可能造成身體不適。林冠蓁表示,飲用水中若含有過多重金屬,會對健康造成重大的危害,例如於飲食中攝取過多的砷將會有提高癌症的風險、攝取過量的鉛則會對孩童智力發展造成影響。另外,若是水源或是儲存方面不安全時,容易滋生如大腸桿菌、糞便性鏈球菌、綠膿桿菌等細菌,若是不慎食用,可能造成身體不適或是腸胃道感染等症狀。

颱風後居家清理 謹遵4原則

颱風後居家清理 謹遵4原則#飲用水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潭美颱風過後,強烈雨勢不免造成部分地區積水、滿地泥濘,環保署建議人民在清理家園時,需注意四大事項,以維護安全和確保居家環境清潔。發臭物品先處理 積水需清除淹水地區民眾務必注意環境清理,並遵守四大原則:首先,將易腐敗、發臭的垃圾與大型廢棄物分開清理;再者,淹水地區水退後,室內需利用漂白水消毒(市售家用漂白水、以100倍稀釋);接著戶外有積水必須清除,以免蚊蟲孳生;最後飲用水請確食煮沸後再飲用,若是有停水情況,在恢復供水時,可將水龍頭的水流數分鐘後,再取用進行煮沸,確保用水安全。環保署說明,將腐敗、發臭的垃圾和其他廢棄物分開堆放,方便當地環保單位優先清除,在不影響救災和交通順暢下,若要丟棄不易腐敗的廢棄物家電或大型家具,可先放置於附近空地或路旁等環保單位指定的暫時堆放地點,讓各項廢棄物清理工作能快速進行、加速災後環境復原;且為了避免居家和戶外容器孳生登革熱病媒蚊,大家記得盡速清除孳生源,如花瓶、水缸、水塔、冰箱除霜底盤和盆栽植物墊盤等積水情形。飲水要煮沸 漂白水消毒環境且豪雨後飲用水安全更不容忽視,人民需確實煮沸後再飲用,而各縣市環保局也會加強災後飲用水的水質把關抽驗工作;淹水地區民眾在清理室內環境時,需將漂白水稀釋100倍(每公升水中加入約10毫升、半個瓶蓋量的漂白水)清理地面、牆壁和擦拭室內各處,災後清潔處理絲毫不能馬虎,才能有效確保居家衛生及安全,避免疾病上身。

飲用水中17種新興污染物 檢出4種物質但濃度低

飲用水中17種新興污染物 檢出4種物質但濃度低#飲用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環保署與國際同步關注飲用水中新興污染物對人體的健康風險,101年度委託臺灣大學針對國人生活中常用藥品及個人保健用品,調查17種新興污染物在飲用水中的濃度,結果顯示清水中13種物質未被檢驗出,另4種物質雖有檢驗出,但濃度極低,評估對人體的健康效應可以忽略,請民眾安心。環保署說明,所謂新興污染物指人為合成或天然產生,可能對人體健康或環境生態造成損害,但沒有完整調查、評估或監測資料,國際普遍尚未列管的物質。隨著檢測技術開發與進步,目前已可分析到奈克(10億分之1克)等級之極低濃度,為保障國人飲用水安全,101年度以國人生活中常用藥品及個人保健用品為主要範疇,篩選世界衛生組織、美國、歐盟、加拿大、日本、澳洲等高度關切,且國內環境較可能存在的新興污染物計17種,檢測自來水清水及原水中的濃度。17種物質包括6種鎮痛解熱劑、3種抗生素、1種荷爾蒙作用類似物、2種防曬劑、1種驅蟲劑及4種美容保健用品 。環保署指出,17種物質經一年的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清水中13種物質未被檢驗出,另4種物質雖有檢驗出,但濃度極低,其中1種濃度低於定量極限(指雖有檢出但濃度極低無法定量),另3種含量介於未檢出至數十奈克/公升之間;另原水中計9種物質未檢出,另8種物質雖有檢出,其中2種低於定量極限,另6種含量介於未檢出至數十奈克/公升之間,濃度相當低,民眾可放心。環保署表示,各國水體環境中出現極微量物質並不罕見,但一般由於濃度極低,對人體健康不致構成危害。環保署表示,未來將持續針對飲用水中國際列管但國內尚未列管物質及其它新興污染物,持續調查研究,以確保飲用水安全。環保署補充,由101年度績效考評成績顯見各地方皆有很大的進步,希望在業務執行上,地方間能多互相學習及意見交流,勉勵今年度再爭取更好的成績,共同為國內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改善及管理工作努力,讓台灣成為亞太地區土壤及地下水技術及相關資訊之樞紐。 

缺水時期! 民眾應注意飲水安全

缺水時期! 民眾應注意飲水安全#飲用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今年春雨降得少,水情緊繃,部分地區已實施限水,環保署提醒民眾注意飲用水安全衛生,最好經煮沸後飲用,同時不要購買來源不明的水,儲水時應加蓋且不宜超過二天,避免污染。為確保民眾飲用水安全,環保署已要求各地方環境保護機關加強自來水、簡易自來水等水質、水源水質抽驗及包裝、盛裝飲用水水源水質抽驗工作;針對水位偏低或進行清淤工作的水庫,加強該淨水場清水水質檢驗工作,以保障民眾飲用水安全。此外,環保署呼籲,在缺水時期民眾飲用水應注意不要飲用來源不明的水,取用山泉水、井水以洗滌為主,如果要飲用必須煮沸殺菌、民眾如須購買包裝飲用水,請留意其食品衛生標示、若有儲水習慣,在儲水時應加蓋,避免二次污染,並不要貯存過久(不宜超過二天)、飲用水應煮沸後再飲用,以確保飲用水的安全。環保署表示,乾旱期間自來水事業單位也都已採取應變措施,加強淨水處理效率及消毒作業,確保水質安全,民眾如有任何飲用水問題可直接洽詢各地自來水單位或環保機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