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

一放學就滑手機 2/3兒童活動量不足

一放學就滑手機 2/3兒童活動量不足#青少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放學就離不開手機、平板,你的孩子有多久沒運動了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約2/3兒童活動量明顯不足!另外根據2017最新調查指出,青少年族群是「不運動」的最高風險群,19歲過後的青少年族群運動量甚至與60歲老人一樣少!每年約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世界衛生組織警告,平均每年約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為了鼓勵學生多運動,教育部體育署與董氏基金會自2015年起推廣校園大跑步計畫。教育部體育署學校體育組組長長葉丁鵬表示,大跑步計畫最主要是希望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鼓勵同學利用零碎時間,透過最簡單的跑步運動,讓身體轉靜為動,達成每周至少運動150分鐘的目標。新北市學生體適能3年上升了6個百分點計畫推展至今3年,已有超過千所學校主動響應,其中最會「跑」的縣市就是新北市!新北市學生體適能也從2014學年度的60.6%提升到2016學年度的66.36%,整整上升了6個百分點!不僅如此,從董氏基金會2016年「學生參與跑步運動效益之調查結果」資料亦顯示,同學每周跑步天數有明顯提升,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提到,許多調查及研究已證實,運動會刺激大腦釋放腦內啡,讓心情變好,是最便利有效的紓壓方式。從參與同學的分享獲知,加入跑步推廣方案後,不只運動量明顯提升,大家相約去操場運動,和同學互動的時間變多,班級向心力也更好了!世大運雙俠分享伸展操秘訣在今年世大運勇奪獎牌的田徑雙俠陳傑和向俊賢也鼓勵大家只要配合呼吸,讓身體向上向下伸展、進行抱膝運動,做基礎的弓箭步等動作,就能增加身體活動量。只要每天多站起來走動一點、伸展,改變坐式生活,就能迎向活力滿滿、動態健康的生活!

走路怪怪的 少年睪丸扭轉竟發黑壞死

走路怪怪的 少年睪丸扭轉竟發黑壞死#青少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6歲少年小明,週日一早醒來單側睪丸疼痛、腫大,5天後小明的睪丸紅腫、疼痛症狀沒有改善,甚至影響走路,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小明患側睪丸無血流經過,確診為「睪丸扭轉」。原來是因為但由於之前曾經發生過相同情形,但1、2天後就恢復原狀,因此小明不以為意,因此錯失治療時機導致睪丸發黑、壞死,只能切除患側壞死睪丸。睪丸腫起 錯過黃金治療期恐發黑壞死另一位1歲的男嬰近日出現嘔吐症狀,送醫作完檢查後讓男嬰返家,但男嬰持續嘔吐。第2天再到醫院就診時,醫師發現男嬰睪丸腫起,緊急將男嬰轉診至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於急診時即迅速會診兒童外科醫師看診,經超音波確診為「睪丸扭轉」,同樣由錢大維醫師執刀,可惜因已錯過「睪丸扭轉」治療的黃金6小時,因此男嬰單側睪丸亦已發黑、壞死。睪丸扭轉好發於青春期 也有可能在新生兒時期近期連續收治2名「睪丸扭轉」病患的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外科醫師錢大維表示,25歲以下的「睪丸扭轉」的發生率約4千分之1,一般好發於青春期12~18歲,最高峰在13~14歲,但也有可能發生於新生兒時期,其主要症狀為突發性的睪丸疼痛,外觀上呈現睪丸往上縮,且隨著時間經過陰囊會持續腫大疼痛,並會有噁心、嘔吐的情形。 症狀發生逾24小時 痊癒機會剩一半「睪丸扭轉」發生原因可能與先天結構異常、固定不良、睪丸急速成長等原因有關。因此當睪丸扭轉發生時,6小時內手術有90%的機會可救回扭轉的睪丸;如症狀發生12~24小時,機會僅剩20~50%,如超過24小時,機會小於10%。「睪丸扭轉」無法預防,錢大維醫師提醒家長,家中青少年或嬰幼兒如有睪丸腫痛、嘔吐、噪動等症狀,建議儘速求助兒童外科專科醫師,務必求診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6小時。(錢大維醫師以汽球示意「睪丸扭轉」症狀/彰化基督教醫院提供)(錢大維醫師表示「睪丸扭轉」務必求診,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6小時。/彰化基督教醫院提供)

活動/「我本善良,保護我健康」反毒園遊會

活動/「我本善良,保護我健康」反毒園遊會#青少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暑期將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訂於106年5月20日(星期六)於臺北市信義區新光三越香堤大道廣場舉行「我本善良,保護我健康」反毒園遊會,以「毒品危害暨藥物濫用防制教育」及「正確用藥」為主題的多樣化活動內容,給青少年朋友們及一般民眾一個正向、有活力的假日活動。此次活動特別邀請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帶來「你所不知道的毒品真相」展出各級毒品模型、變裝毒品,以及K他命、大麻的氣味模擬器,讓大家瞭解毒品的外觀形貌,希望藉由視覺、嗅覺等實際感官體驗,建立正確毒品觀念。此外,為加強民眾對藥物濫用、毒品危害及反毒常識的認知,將透過一系列的展出及攤位活動,包含毒品模型展出、活力熱舞表演、反毒宣示、趣味有獎徵答及闖關活動(闖關成功即可兌換棉花糖)、反毒拍貼攝影留念,讓民眾在遊戲中能有效的了解毒品相關知識,學習如何辨識毒品、認識毒物、濫用毒品的後果及觸犯之刑責,配合正確用藥常識宣導,增進民眾對身心保健知識及自我照顧能力。名稱:「我本善良,保護我健康」反毒園遊會時間:106年5月20日(星期六) 下午14:00~18:00地點:臺北市信義區新光三越香堤大道廣場(臺北市信義區松壽路9號)

驚!20%民眾每周3天好憂鬱

驚!20%民眾每周3天好憂鬱#青少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好憂鬱想自殺!約20%民眾每周超過3天感到憂鬱,45.1%民眾表示身邊有憂鬱症親友。而調查發現,青少年、大學生(13-21 歲)每周逾3天感到憂鬱的比例顯著甚至高於其他年齡層。另外,超過40%民眾表示,若罹患憂鬱症僅會讓親近親友知道,男性比女性更不會隱瞞自己有憂鬱症。重度憂鬱症的盛行率比歐美低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李龍騰指出,一般門診中有不少憂鬱症病友,根據近代憂鬱症社區樣本跨文化的研究結果顯示,亞洲地區重度憂鬱症的盛行率相對較低,歐美可達10%至 15%,亞洲約 2%至 5%;會尋求專業協助比例約 20%-30%,與歐美約 50%相比也相對較低。不同專業可彼此支援,相互轉銜與持續關懷個案,讓患者及時獲得診治及痊癒。身邊有憂鬱症的親友,別忘適時紓壓。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從調查發現,超過50%民眾知道憂鬱症屬於身心疾病,近60%民眾覺得憂鬱症無法完全康復;另有13%民眾表示若自己罹患憂鬱症,不會讓他人知道。她提醒,照顧者一定要給自己喘息空間,可以與其他親友輪流照顧,建立紓壓習慣。葉雅馨強調,從上述結果發現,多數人願意傾聽與陪伴,並協助尋求專業資源,有憂鬱情緒困擾者,千萬不用擔心說出來會被拒絕或沒人傾聽。定期檢視情緒、建立紓壓習慣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說明,憂鬱情緒與憂鬱症並不一樣,憂鬱症會影響其社會及角色功能。他強調,憂鬱症是生理與心理的疾病,可以被治癒且能完全恢復角色功能。透過定期檢視情緒、建立紓壓習慣,例如:運動、參與社區活動、與親友聚會等,不但能預防憂鬱,也是讓憂鬱症狀好轉的方式。另外他也提醒罹患憂鬱症不是軟弱的表現,它是一種腦部的疾病,民眾可以透過傾聽、支持、陪伴及轉介四個步驟,陪伴身邊憂鬱親友。

兒童健康亮紅燈 父母過度管教恐為兇手

兒童健康亮紅燈 父母過度管教恐為兇手#青少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兒少虐待的新聞時有所聞,因為旁人的疏忽、加上組成家庭型態日趨多元,兒虐常常發生在你我的身邊。據2016年統計,平均10分鐘就至少有一位兒童或青少年被通報受虐,每35分鐘就有一件兒少受虐案件發生。生病除了健康亮紅燈 家庭、學校也有可能出問題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兒少保護小組召集人暨小兒部主治醫師陳文發表示,兒科醫師的使命就是保護兒少的健康。除了疾病之外,包含生理、心理及社交都必須處於一種完全安寧的狀態。換言之,生病除了是身體的生理狀況亮紅燈外,其背後的家庭、學校、經濟、甚至是社會也可能都出了問題。兒科醫師往往需站在第一線為弱勢的兒童發聲,保護他們不受欺負。兒童腹痛 竟是父母過度管教導致的陳文發醫師舉例,雖然大部分的兒童腹痛可能是急性腸胃炎、便秘、消化性潰瘍等引起的,但用心細問病史,才發現可能孩子是因為考試心理壓力過大、裝病(fastitious disorder)以期獲得大人們的關注、在學校受到霸凌,甚至父母在家中的過度管教造成的轉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所導致。門診中遇過腹痛病情最嚴重的是遭父母施暴。高度懷疑兒虐 都應該主動通報陳文發醫師表示,兒科醫師常常需要保持高度敏感,除了病史詢問以及身體檢查,有時候甚至還要安排實驗室抽血檢驗、或是影像學檢查來輔助或排除診斷。初步臆測病童可能受虐或疏忽,或者判斷病童處在高風險家庭,醫師常常需要跨團隊的合作照顧,如護理師的情緒安撫、社工師的介入幫忙,包括通報及尋找社政資源以更全面性和長遠地照顧追蹤病童。陳文發醫師呼籲,任何人只要高度懷疑或證實兒虐,都應該主動通報。兒童和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棟梁,然而成長過程中無法完全獨立地保護自己,而你我都可以是他們成長路上的保護神,關心兒少受虐及疏忽,實際地採取行動而不是事不關己的漠視,許孩子們一個更健全成長的環境!

滿臉豆花 54%青少年曾自傷

滿臉豆花 54%青少年曾自傷#青少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考試壓力、青春痘和氣喘,是青春期的孩子最重視的事,考試壓力伴隨痘痘冒不停,身體毛病也接連而來,若此階段的孩子有異常的行為,別以為只是青春期的叛逆,他們正面臨情緒的震盪期,根據一篇刊載於2016年5月《衛報》(The Guardian)中的英國研究指出,考試壓力、青春痘和氣喘是影響兒童和青少年自殺的主要焦慮因素。超過一半孩子曾有自傷行為該研究以英國介於10~19歲的145個自殺個案,針對130件個案進行自殺因素調查,發現個案中超過一半(54%)的孩子曾有自傷行為,有27%過世前一周曾表達自殺意念,有16個孩子(12%)曾上網蒐集相關訊息,個案中有43%的孩子沒有與醫療服務或相關機構聯繫,而尋求醫療狀況協助者有36%。最常求助的原因為青春痘和氣喘,而學業壓力佔27%,在面臨或等待考試、或等待考試結果的20名孩子中,其中已知11名因考試感到壓力,而4位則在考試當天或考試後一天死亡,研究也發現自殺死亡的孩子生前曾面臨一些重大事件,其中28%的孩子經歷父母、家人或朋友的死亡,22%的孩子則曾遭受霸凌。自傷個案想要自殺的比例較高15~20歲期間為青少年的震盪時期,15歲後自殺死亡率明顯攀升,開業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自傷不等於自殺,但自傷的個案會想要自殺的比例較高,她提醒青少年,青春期階段青春痘為無可避免的困擾,如果看到孩子就醫的比例增加,過度強調身體上的不適,可能是因為負面情緒的影響。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根據董氏基金會過去針對青少年壓力源調查發現,外貌一直是他們所在乎且成為主要的壓力源,父母應該找出孩子的優點並鼓勵它,用傾聽及陪伴面對處境與解決問題,不妨和孩子討論,並透過專業的協助,共同度過情緒震盪期。

黏住手機 青少年記憶力變好差

黏住手機 青少年記憶力變好差#青少年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使用手機,了解手機對孩子所帶來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數人都認為手機是很有用的,不過,有研究顯示,使用手機可能對孩子處理某些資訊的能力會產生負面影響,對科技的依賴度,讓兒童和青少年思考的機會也變少,最研究報告顯示,使用過多的科技用品,會讓孩子的工作記憶能力受到重創。怪罪手機 不承認錯在自己所謂的「工作記憶」,指的是使用短期記憶來儲存資訊的能力,因為智慧型手機可以儲存很多資訊,兒童和青少年不需要記得太多資訊(例如,電話號碼),便導致工作記憶能力無法增強,而孩子依賴科技來規劃自己一天的行程、提醒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也無法建立自身的內化能力。科技是個奇妙的工具,它可以協助我們時間管理,但是,如果孩子過於依賴它,而不須負個人責任時,它就是個障礙了,例如,當孩子未能履行承諾時,便歸咎於手機沒有提醒他們,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怪罪於手機,而不承認錯在自己,就好像這是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藉口。「黏」在手機上 與環境隔離此外,我們更容易記得最近經歷過的事情,例如,我們會將最近的談話內容或最近閱讀到的事物儲存在我們的短期記憶裡,之後如果再有其他新事物,才會取而代之,如果青少年每隔幾分鐘就查看手機,或是發簡訊、使用社交軟體、看圖片、收發電子郵件,那麼,這些活動就會一直保留在短期記憶中。這也意味著,青少年不太可能記得你在他們開始使用手機之前要他們做的事情,因為接下來的數分鐘內,會有很多新事物佔據他們大腦的記憶空間,當孩子「黏」在手機上時,他們與環境和周遭事物是切斷的,無法專心聽從或記得你對他們的要求,也對他人的提醒毫不在意。規範使用手機的時間智慧型手機內建許多有用的工具,看起來好像對學生的作業相當有幫助,不過,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智慧型手機並不適合在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使用,因為孩子往往會被手機的其他功能吸引,反而不能專心做功課,查看社交軟體、電子郵件,或是玩遊戲,如果孩子在做功課或念書時玩手機,父母一定要好好觀察與提醒。(本文摘自/別急著給糖吃,先教孩子思考:在科技時代,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積極行動力/大好書屋)

「爭一口氣」 向菸品說不!

「爭一口氣」 向菸品說不!#青少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暑假的到來,讓青少年與同儕有更多的時間相處,容易受影響及好奇心驅使,而嘗試人生的第1支菸,他們多因好奇、消除緊張、反抗權威、模仿、朋友間的勸菸,認為吸菸是代表成熟等因素,踏出了錯誤的第1步,染上吸菸的惡習。好奇模仿效應 殘害身心健康同儕之間常有情義互挺與好奇模仿的效應,若再加上些許利誘與威脅,例如:「抽一口菸會死喔!」,吸菸的歲月就此展開,加上目前許多青少年喜歡流連KTV、夜店這都是香菸充斥的場合,往往在煙霧瀰漫的氣氛下,嚴重殘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護理師邵亞婷表示,造成青少年吸菸的環境因素有:1)    社經地位/研究指出社經地位低的家庭,青少年吸菸比率比高社經地位的青少年還要高,可能和家庭教養態度及關心程度有關 。2)    因素/父母、手足是否吸菸對青少年的吸菸意向有明顯影響。 3)    零用錢/零用金增加,青少年吸菸量也會增加。4)    同儕壓力與引誘/通常青少年第1支菸很可能來自於他的同學。空氣品質下降 二手菸傷害青少年適逢青春期的身心轉變,幫助他們戒菸的方法也與成人不盡相同,吸菸是不僅造成空氣品質下降,還可能讓旁人遭受二手菸的傷害,導致呼吸系統崩壞,青少年應該遠離,而培養正當健康的休閒活動及正確的調適心情方法。寫日記、運動 分散注意力青少年自我意識強烈,可與他們討論抽菸的缺點,或者戒菸過程中會碰到的困難,藉由問答的方式讓青少年得到幫助,協助他們找到解決方式並討論如何應付同儕的引誘和批評,藉由提升青少年自信心幫助他們建立紓解情緒的管道,另外,也可以利用寫日記記錄每天的變化,最健康的方式為運動,可以藉此分散注意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