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過敏

食物過敏反應不得輕忽

食物過敏反應不得輕忽#藥物過敏

所謂過敏性反應,一般是指皮膚及黏膜有突發性皮疹(搔癢、風疹、潮紅或神精水腫),合併有呼吸症狀或血壓下降、昏厥等症狀之一,此外也可能合併有心悸、腹痛、嘔心、頭痛等症狀,嚴重可致死。在2歲前的小孩食物過敏相當常見,包括蛋、奶、麥、黃豆、花生、堅果(樹豆)、魚及帶殼海鮮,但長大後則主要是花生、堅果(樹豆)、魚及帶殼海鮮。美國研究,85%對牛奶過敏者到8.6歲時不再過敏,而蛋過敏者則5歲時66%不再過敏。但對花生及堅果(樹豆)者僅分別有20%及9%不再過敏。抽血也會發現特異性IgE會隨之下降。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會影響食物過敏的種類,美國主要是花生,香港則為海鮮,而以色列則為芝麻。在臺灣的三萬多人問卷調查中,約有6.95%民眾曾有食物過敏的經驗,主要是食用蛋、奶、海鮮及花生,其次為芒果、奇異果、豆、麥及堅果。這些食物引起的過敏,誘發時間由短至數秒,到幾個小時。過敏性休克在小孩食物是主因,在成人則為藥物及昆蟲毒液(如蜜蜂)。在成人皮疹發生率超過9成,在小孩則不到8成。如果有氣喘者,不僅較易產生,發生後死亡率也較高。另外也有些症狀是要在運動後2-4小才會產生,引發的藥物包括酒精、阿司匹靈、降血壓藥(beta-blocker、ACEI)、單胺氧化酶抑制劑、三環抗憂鬱藥。在治療上急性期是用腎上素腺注射(0.01-0.5mg/kg),配合抗組織胺,也有人合併類固醇。另外以重組抗原蛋白,或是以CpG刺激Th1反應,也在研究中。

常引發藥物疹的藥物

常引發藥物疹的藥物#藥物過敏

藥物疹,就是服用藥物後引發的皮膚疹。它的臨床表現十分多樣化,例如會造成皮膚搔癢性皮疹的蕁麻疹、神經性血管腫、病毒樣疹等;較嚴重者,如多型性紅斑、史蒂芬強生症候群、毒性皮膚壞死等,會造成皮膚血管炎,皮膚黏膜壞死潰瘍,引發後續全身營養、水分、電解質流失,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而危及生命。鄭國良醫師指出,絕大部分的藥物疹都是大範圍出現於全身皮膚,甚至於黏膜處;但固定型「藥物疹」則是例外。基本上固定型藥物疹是一種過敏引起的皮膚血管炎反應,只要有此體質的患者每次使用此種藥物,便會在相同皮膚黏膜部位出現皮疹。此種藥物皮疹最常發生於生殖器部位及肛門周圍,其次為手腳,臉部的眼框周圍等。通常是在使用藥物後三十分鐘至八小時內發作。臨床上,固定型藥物疹發作時,醫師表示,患者的皮膚及黏膜會出現圓形、亮紅或暗紅之水腫斑塊;患者自覺會癢、會痛,疹子很快轉變成深棕帶紫的斑塊,中央可能出現水泡,隨後破皮而流湯流水。若立即停用藥物,皮疹約持續數天至數週後逐漸痊癒,脫屑後形成棕紫灰色的色素沉澱。若不慎再度服用此藥物便又加重復發。至於常引發此種過敏的藥物,醫師指出有感染時常服用的: A.    抗生素類:如四環素。 B.    解熱鎮痛劑類:如阿斯匹靈。 C.    磺醯胺類:即磺胺劑等。雖此種藥物疹也會自行痊癒,但是曠日費時且癢痛難耐;醫師建議民眾,若出現類似症狀時,應立即尋求醫師協助。除了用藥改善症狀、加速復原外,並可了解病症來龍去脈,避免不必要的懷疑爭議,藉由與醫師討論分析可能的致病藥物後,做一過敏藥物紀錄以避免再次服用而復發,這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