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

早療跨專業合作 提升孩童能力發展

早療跨專業合作 提升孩童能力發展#早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早療」的觀念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在政府和民間的重視下,醫療院所、社福團體、教育系統等,投入發展遲緩及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服務的資源愈來愈多,在資源聚集的都會區,有些家長甚至會讓孩子白天唸托兒所(托兒所定期有早療專家巡迴輔導),每週再安排個一、兩天,帶孩子去上社福團體辦的時段療育課和醫院的復健療程。專業的療育將不再被切割,統合孩子各方面的教育需求。  心路副執行長,擔任過語言治療師多年的林麗英離開了醫院的工作,來到心路的兒童發展中心當主管,習慣在治療室裡一對一或小團體進行語言治療的她,突然要每天面對一屋子的發展障礙孩子,林麗英感嘆,「台灣早療走了20多年,我們愈來愈清楚,所謂的專業療育不應該只是在治療室中走平衡木、插棒、拼圖,用一套固定的教具教學。如果訓練的結果,沒有辦法讓孩子在有意義的環境中執行有意義的活動,這樣的療育就是沒有成效的療育。」  治療師、老師、社工、督導,所有的專業環環相扣。除了分工,還要有合作,更重要的是不同專業間的融合。「所謂跨專業合作,其實就是全部的專業來看一個完整的人。」他認為專業不再各自為政,療育目標也不再切割,而是如何促進孩子在日常生活與學習活動中,能有效的移動、操作、溝通、遊戲、生活自理等,孩子在各方面的需求開始被完整看待,不再分割成片段。    「愈是資源不足的地區,其實愈是需要這種跨專業的團隊合作,有限的資源不允許再各自為政了。」林麗英說。她更指出,以偏遠鄉鎮為例,與其仰賴外界頻率低、又不知何時會抽離的專業輸送,當地的公共衛生資源、幼教老師、家長,其實是更穩定的療育資源。林麗英表示,跨專業合作模式能開啟更多可能,減輕了家長與孩子在面對各種專業「處方」的焦慮,也帶來了提升孩子整體能力發展的好處。

串起早療專業合作 幫助隔代教養

串起早療專業合作 幫助隔代教養#早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新北市的貢寮沒有小兒科診所,小朋友要打預防針,多半會到衛生所。在貢寮的漁村,每到週五上午的健兒門診時段,衛生所的二樓總會看到許多阿公阿媽帶著孫子來打針。負責偏鄉療育專案的心路早療團隊的社工謝怡君和早療老師,每週都會利用這段時間,在診間外的遊戲區跟家長們聊聊孩子的發展狀況,提供家長過隔代教養的長輩一些教養或福利的資訊,並針對有發展問題的孩子也會直接安排固定的療育課程。「你們上個禮拜怎麼沒有來?」週五上午不到9:00,謝怡君剛走進貢寮區衛生所,一位阿伯就走過來熱情的問候。原來,固定每週五上午來的心路早療團隊上週因為在台北辦早療研討會,所以沒來貢寮,但阿伯今天特地再來看看這群「台北來的老師」來了沒。「很奇怪?,最近孩子來得特別多,整個早上都在忙著做評估和回答問題,都沒有時間跟小孩子玩了。」很有老人緣和小孩緣的謝怡君對於近來應接不暇的盛況有點納悶,懷疑有很多人在義務幫心路做宣傳。  「一跟貢寮衛生所接觸,我們就很幸運的碰到一位了解早療業務的公衛護士,不僅主動幫我們聯繫當地的托兒所和附幼,讓我們可以順利的前往進行發展篩檢,衛生所更積極的提供空間和合作方式,讓心路團隊有很棒的服務據點,並跟醫生護士合作無間。」談起去年十月開始,跟貢寮衛生所展開的早療合作關係。  衛生所主任林醫師對於心路早療團隊的進駐,一直抱持肯定和開放的態度,在行政和專業資源上也給予充份的支持。「過去發現有疑似個案時,我們只能做轉介,不過,自從心路早療團隊來了之後,碰到孩子有疑似發展遲緩的狀況,醫師就會立即轉給診間外的心路早療團隊做評估,當門診結束,醫師也會進一步的跟心路早療團隊討論孩子的狀況以及後續的處理。流暢的「發現→通報→評估→療育」的早療理想流程,就在這個偏鄉衛生所的小小診間內外被實踐了。

熱愛音樂、熱愛生命 用音樂唱出慢飛天使的需要

熱愛音樂、熱愛生命 用音樂唱出慢飛天使的需要#早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嘉義基督教醫院與雙福基金會為晨光愛兒園籌建發展遲緩兒教育新園區,規劃於今年下半年動工,尚有600萬元的經費待籌。昨日(3日)下午在嘉義市文化局的協辦下舉行聯合慈善音樂會,而晨光愛兒園10位慢飛天使也化身為小蜜蜂,穿上小翅膀登台伴舞,在扮成花朵的老師的陪同下,隨著合唱樂曲的起承轉合跟著跳躍、轉圈,用勇敢又快樂的心態面對生命挑戰。 「愛‧一起走」為晨光聯合慈善音樂會,由經常參與公益演出的嘉義市民管絃樂團暨合唱團演出,也邀請到台中一中校友管樂團、嘉義基督教醫院福音合唱團、嘉義市國際工商經營研究社合唱團等團體一同登台演出。希望透過音樂表演表達出遲緩兒的需要,也期望能號召民眾挹助晨光愛兒園最後一哩的「希望工程」。 嘉義市民管絃樂團指揮紀鎧齡表示,參與演出的團員們除了熱愛音樂更熱愛生命,而音樂的本質就是為了讓人過的更好,不僅是用來調劑生活、也可以唱出更多人的需要,賦予音符更不一樣的意義。嘉義基督教醫院院長陳誠仁表示,原有晨光愛兒園僅能收托40名發展遲緩學童,但新建園區將可收托80位發展遲緩的個案,讓他們有更多希望;今年也特地製作晨光感恩棉T,贈送給支持晨光的好朋友們。最後一哩的希望工程,希望能號召更多民眾一起參與,給予實際的支持。

早療服務在偏鄉 灑下希望的種子

早療服務在偏鄉 灑下希望的種子#早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我知道,我知道,那是水蜜桃!」在團隊評估的活動中,雅鈴老師拿出一張張的圖卡請小朋友辨認,當看到水蜜桃時,所有小朋友眼睛一亮,因為這是每人家裡都種植且代表桃園縣復興鄉的水果。然而,這個觀光客常造訪的原住民鄉,距離台北不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卻在幼兒發展的療育資源上存有明顯的城鄉差距。復興鄉目前缺乏提供早期療育評估的醫院或機構,而業務繁多的衛生所也難以兼顧發展遲緩兒童的發現與通報工作。雖然縣政府委託民間團體辦理確診個案的個案管理和定時定點療育,但面對以隔代教養居多的家庭生態、交通不便、幼兒園所教師不足及欠缺早療觀念等不利因素下,這些少數資源仍然很難為發展遲緩孩子發揮足夠的功能。到偏鄉服務,距離、人力、資源網絡、文化差異等,都是挑戰,而能否長期堅持下去,更是考驗。2010年下半年,心路基金會決定克服萬難將早療專業服務帶進復興鄉,針對明顯發展困難的孩子提供一週一次的到所或定點療育服務,讓幼兒可以就近在自己的學校或交通方便的衛生所上課,解決家長接送不便的問題。一年半來,接受心路療育的孩子達111人,而接受服務人次也有4459人次。這些孩子當中多半是因為生活和學習經驗的不足,而形成發展遲緩的假象,但學齡前的落後,很難不在未來的學習上造成更大的影響,希望眼前的投資,能拉起更多的孩子免於輸掉未來。透過心路、家長和當地老師的共同合作,在孩子身上可以看到明顯的進步;同時,2011年開始,心路在復興鄉辦理幼托園所老師的早療培訓,教她們如何將療育技巧與平日教學活動結合,也希望種下當地早期療育的專業種子,未來當地能有更多的早療能量。在復興鄉,心路一步一腳印,將發展遲緩的觀念、專業療育知能帶進來,更為偏鄉灑下早療希望的種子。偏鄉,或許遙遠,早療,將讓發展遲緩孩子更有能力走向世界,走向更好的未來。

自閉症即早療育 可大幅改善發展

自閉症即早療育 可大幅改善發展#早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位兩歲的小孩因為語言發展遲緩至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早期療育特別門診求診,經醫師評估,該小孩除了語言發展遲緩外,其社交溝通技巧也有障礙,最後評估診斷為「自閉症」,但小孩父母無法接受此診斷,儘管如此,該院早期療育團隊仍會建議及安排家長進行教養技巧諮詢及心理輔導。台大醫院早期療育特別門診主治醫師賴彥廷表示,在臨床實務經驗上,有些父母會抗拒自己的小孩被診斷為自閉症。然而,做父母的一旦有抗拒診斷的心態,即無法積極配合孩子的後續治療,與提供孩子相關的需求協助,這是一個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現象。賴彥廷醫師指出,一般早期、適當、強化的治療計畫,可以大幅改善多數自閉症兒童的發展。大多數的治療計畫,是建構在小孩有興趣的事物上,而且是有組織架構與有建設性的計畫活動。最好的治療計畫,是給予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個人化」的訓練計畫;也唯有具備經驗的專家與治療團隊,方能設計出「個人化」的訓練計畫。有許多種有效的治療,包括:應用行為分析,語言訓練,藥物,職能治療與物理治療等。另外,感覺統合與視覺治療,也常被使用。自閉症是複雜的發展性疾病,大多在三歲以前即會出現,主要是會影響腦部正常發育的社交與溝通技巧。自閉症常見的表現,包括有:社交功能缺失、語言與非語言的溝通缺損、處理外界感官刺激的問題、反覆的行為特徵等等。自閉症的原因,源自於「腦部不正常的生物與化學表現」所導致的;真正造成這種不正常表現的確實原因,目前研究結果還未有定論。一般認為,自閉症與父母的教養態度無關,較可能是多因素造成的腦損傷所致。自閉症的評估與診斷,通常需要搭配完整的理學與神經學檢查,和一些診斷的篩檢工具。由於自閉症包括的症狀很廣,僅單憑一次簡短的評估,可能無法預測小孩真正的能力。理想上,是由整個團隊不同的專家共同評估小孩,可能要評估有:語言表達、溝通技巧、思考能力、動作技巧、學校表現與社會互動等面向。 

台灣狗醫師助早療 兒童樂開懷

台灣狗醫師助早療 兒童樂開懷#早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4歲的廷廷是一位腦性麻痺、全面性發展遲緩的幼童,從一歲即於「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定期接受治療,醫療團隊為他訂定全面性的治療計劃,從不會翻身,到現在已經能夠進行基本的移位,細動作與語言經訓練後也明顯的進步許多。廷廷從小就害羞、不易與陌生人親近,在與狗醫師互動接觸,如利用梳毛、撫摸狗兒、牽狗醫師走動等,使得他漸漸的展露笑容。日前,童綜合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舉辦「早療聯合評估家長座談會」,特別邀請台灣狗醫師與小朋友互動。今天來到現場協助發展遲緩兒童復健治療的三位台灣狗醫師,分別為「Dr. 貝多芬」、「Dr. 強尼」與「Dr. 妞妞」。有些小朋友還在探索,有些小朋友則圍在狗醫師身邊撫摸,彼此增進互信,似乎找到了樂趣。台灣狗醫師,是「動物輔助活動與治療」的一種。「動物輔助活動與治療」在歐美等先進國家推動已達30多年。童綜合醫院自民國95年成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近年更致力連結更多不同的早期療育資源,讓家長能夠接觸到多元化的資訊與知識,並可輔助幼童的治療。評估中心復健科醫師林文鮮表示,前年引進台灣狗醫生輔助治療病患觀念,藉由狗醫生的「復健治療」服務,配合復健師的療程設計,協助進行發展遲緩兒童復健。今天的活動設計以本院聯評中心治療師、社工師與狗醫生飼主的協助下,小朋友與家長圍坐成一圈,狗醫生逐一與小朋友互動,建立關係。並讓狗醫師穿梭在小朋友之間,有些較害羞的小朋友從害怕、生澀到開心的表情,逐漸的敞開心房開始主動和狗醫師互動。廷廷的媽媽表示,藉由此次活動,不但看到廷廷難得顯露的笑容,也可以從和其他家長互動中了解到其他早緩兒家庭的狀況,藉由此座談會大家可以互相熟悉,並彼此鼓勵與分享心得,更特別的是還有狗醫師的輔助治療,對我們幫助很大。

關心兒童語言障礙 掌握早療關鍵期

關心兒童語言障礙 掌握早療關鍵期#早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在少子化趨勢的今日社會,家長自然也非常關心孩子的身心發展,在孩子1歲到2歲之間普遍開始關心孩子牙牙學語的狀況,若孩子無法妥善使用語言符號達到有效的溝通,包括表達或理解語言之能力,與同年齡孩子相較,有顯著的差異現象而造成溝通困難者,統稱為兒童語言障礙。臺北市衛生局特別呼籲,如果擔心孩子太慢說話或語言表達跟不上同年齡的孩子,可善用目前21個早期療育醫療服務據點及16家療育診所,可提供專業的評估、諮詢、轉介與療育服務,同時家長也學習在家中營造出孩子適當的語言學習環境。財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主任林麗英指出,家長可以創造「有需要用語」的情境;只要營造有利的溝通環境,在家中一樣可以提供孩子學習進步的條件。她也提供家長以下幾樣重要的導引照顧技巧與原則,如先教導孩子使用他人可以接受的溝通方式,如手勢、手指指物、聲音或圖卡等,也可以用語調明顯的聲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藉由孩子實際的生活經驗,引導孩子模仿練習,進而自發說出,如坐公車、買東西等語言表達;在家中利用常用物品或圖片和孩子玩遊戲,以從簡單到複雜的口語指令,讓孩子去正確拿出大人所說的物品或圖片;在語言發展初期,少用命令式的口氣對孩子說話,當兒童語音有錯誤時,不要嚴厲糾正孩子的發音,而是鼓勵多發言。 衛生局呼籲家長,兒童語言問題需徹底的檢查,以確定真正的原因,常見的原因有:聽覺障礙、智能障礙、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不良、情緒障礙及環境剝奪等,發現孩子有語言障礙,儘速與當地醫院設有語言治療師之部門聯絡,以進一步評估、診斷及治療,掌握療育關鍵期。

罕病童的早療之路 樂觀面對未來

罕病童的早療之路 樂觀面對未來#早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嘉,今年三歲,是患有染色體異常多重障礙的小孩,上面還有一個就讀國中且患有智能障礙的姐姐。目前家中經濟大多靠媽媽一個人支撐。但媽媽除了忙著打工賺錢,對小嘉的早期療育卻不因而有所疏忽。其實,早在小嘉一歲多時,就曾到心路接受早期療育,但因身體抵抗力較弱,媽媽只好將他帶回家中休息達半年之久。不過,期間也接受心路的時段療育課程不曾間斷,直到小嘉三歲了,才又正式回到心路進行日托班的早療課程。這二年之間,小嘉的進步,有目共睹。社工員惠茜描述,一歲多的小嘉一方是年紀尚小,二方面因為患有罕見疾病多重障礙,所以目前語言能力比起一般的兒童發展較為不足。但在接受早期療育的這段期間,即便語言及動作能力尚欠佳,但我看到他理解能力進步很多,已經可以聽懂很多句子,也會用點頭或肢體動作來表示意見,這都是過去的他做不到的。偶爾,若有志工到萬芳中心來幫忙,熱情的小嘉就會慢慢走過去,不管這些陌生的志工是年輕哥哥、姐姐,或是慈祥阿公、阿嬤,小嘉都會對著人家笑咪咪,口中還發出唉啊的聲音,然後挨在志工身邊撒驕。因為他想要人家陪著吃飯、刷牙或是穿鞋子。對小嘉來說,能得到志工的單獨陪伴,就如同享有特別待遇一般地開心!所以,在教室裡,有別於多數孩子看到陌生人會閃躲的情形,小嘉對陌生人極為友善和熱情,更會和人進行互動呢!有鑑於小嘉的家境並不優渥,在政府的補助及心路的幫助下,減免小嘉每個月近一萬五千元的托育養護費。加上媽媽努力打工賺錢養育姐弟倆,日子雖然辛苦,但看到小嘉在老師的教導下,每天都留下進步的軌跡,令全家人非常開心,更積極配合心路社工及老師協助小嘉進行早療,也更有信心面對未來的每一天;如果您的一點點幫助,將帶給小嘉希望好天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