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

防攝護腺癌 PSA多少才安全?

防攝護腺癌 PSA多少才安全?#死亡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男人只要活得夠老,就幾乎都會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雖然攝護腺肥大並不一定會進展到攝護腺癌,不過,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所公布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攝護腺癌發生率與死亡率,都是第6名,且有逐年上升趨勢,上了年紀的男人們須特別注意! 頻尿、夜尿、解尿困難衛福部桃園醫院泌尿科醫師莊恆彰表示,最近天氣逐漸變涼,攝護腺肥大病人因為頻尿、夜尿、解尿困難就醫有增多現象,通常男性50歲以上就會開始出現攝護腺肥大症狀,治療方法會先以吃藥控制,若效果不好,或有膀胱結石、血尿及腎臟水腫等併發症,才會建議以手術治療。 PSA超過4屬於不正常攝護腺肥大病人就醫時,通常都會進行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指數檢查,以及肛門指診,以確認是否有罹患攝護腺癌的可能性,莊恆彰醫師指出,PSA一般平均值為1ng/ml以下,超過4ng/ml則屬於不正常,若是偏高時,會再做攝護腺切片檢查,在超音波之下,用粗針抽吸攝護腺組織後,化驗檢查確認是否有癌細胞。 攝護腺癌治療以手術切除優先莊恆彰醫師進一步指出,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以外科手術切除為優先,若是年紀大且心臟與肺部有問題,則會進行放療與冷凍治療,至於全身有轉移的情況下,就以荷爾蒙治療或是化療為主,而攝護腺癌轉移最多的部位是骨頭。 50歲以上男性應每年抽血檢查PSA很多男性都是因為解尿問題就醫,在檢查PSA指數異常時,被發現罹患攝護腺癌。因此,莊恆彰醫師提醒,老人家很常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而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的症狀差不多,因此,50歲以上男性,應每年定期抽血檢查PSA指數,有家族史者,應在45歲做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時做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要命!髒空氣恐增2.5%死亡

要命!髒空氣恐增2.5%死亡#死亡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8歲的許國伯伯擔任飛彈技術員,每天工作時吸刺鼻的化學物質,使許伯伯飽受胸悶、喘、難以呼吸之苦,每年秋冬都因為喘到吸不過氣而必須住院一周以上,許伯伯一直以為不舒服是氣喘的原因,沒想到竟是肺阻塞!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患肺阻塞 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級實證醫學中心主任鄭世隆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有超過2億1千萬名肺阻塞患者,台灣40歲以上成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患肺阻塞,患者以男性居多,最主要致病原因為吸菸,其次為暴露在具有油煙、粉塵、或是像許伯伯一樣身處化學物質環境的人。PM2.5增10微克 死亡增2.5%鄭世隆主任補充,今年美國胸腔期刊研究證實,PM2.5濃度每增加10微克,住院率增加3.1%,死亡率增加2.5%,對照環保署最新公布的空氣品質指標(AQI)顯示,秋冬兩季因東北季風挾帶大陸霧霾來台,導致PM2.5濃度相對較高,「紅爆」來勢洶洶,千萬不可掉以輕心!長期咳嗽、有痰 與感冒相似肺阻塞初期症狀為長期咳嗽、有痰,與感冒相似,早期患者難以察覺,當病情逐漸惡化,患者會開始感到喘不過氣,特別是做一些較大體力活動時,「喘」的情況會加劇。戒菸及遠離粉塵環境、出門戴口罩鄭世隆主任提醒,肺阻塞患者多年年紀較大長者,使用簡單裝置且流速平均緩慢,像霧一樣就比較容易吸入肺部,提高藥物治療使用率,並且戒菸及遠離粉塵環境,空汙時記得出門要戴口罩,並且做好秋冬保暖,以免低溫引發病毒感染導致肺阻塞惡化。另外,由於肺阻塞的早期症狀,如晨間咳嗽、呼吸急促、喘不過氣等,易與氣喘及感冒混淆,所以提醒民眾,如果有長期喘咳痰的症狀,建議最好至胸腔內科就診,以免導致病情惡化。

驚!3/4心房顫動患者無症狀

驚!3/4心房顫動患者無症狀#死亡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沒有症狀也可能致死!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3/4心房顫動患者沒有症狀,過去資料顯示,台灣心房顫動患者,約每百人出現一人,因為人口老化,肥胖人口增加,而且很多心房顫動患者也因為沒有症狀,所以未被發現。不只心悸 有時也會氣促、疲倦、頭暈台北榮總新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江晨恩教授表示,3/4心房顫動沒有症狀,因此大家平常應該有每日自己摸脈搏的習慣,若發現不規則跳動,應盡快尋求醫師協助,心房顫動即使有症狀,也不全然是心悸而已,病人有時也包括氣促、疲倦、頭暈、胸悶、暈眩等,如果有以上症狀者,必須趕快就醫。85歲以上 一半的中風是來自心房顫動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主任吳茲睿教授表示,心房顫動患者死亡率為一般人的2倍,因為左心房所產生血塊掉到腦子裡,因此得到腦中風的機會是一般人的5倍,尤其85歲以上的年長者有一半的中風是來自心房顫動,因此一旦發現有心房顫動,必須立即由心臟科醫師或神經科醫師診察,並以藥物預防中風的發生。預防血塊 有些抗凝血劑容易致死江晨恩教授指出,治療中風一直都是使用阿斯匹靈,然而其對血塊預防並沒有用,想要預防血塊要使用抗凝血劑,但抗凝血劑有容易顱內出血、死亡率高的缺點。新型口服抗凝血劑 降68%的顱內出血江晨恩教授表示,2009年起,連續有4種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被證實可有效、安全的預防心房顫動引起的腦中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在亞洲人可以比華法林更減少43%的大出血,減少68%的顱內出血,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另一些優點包括不需監測、固定劑量。只要好好控制體重、血壓、膽固醇、血脂,可以減少30%的心房顫動,而若是有慢性腎臟疾病者,則不適用新型抗凝血劑。

乳癌轉移逾3處 死亡率增3倍

乳癌轉移逾3處 死亡率增3倍#死亡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罹患乳癌對於女性而言是一大恐懼,如果確診為進展快速的乳癌類型,更令患者驚慌,以往治療復發後、快速轉移的乳癌患者,醫界大都採取保守治療,但越來越多臨床實證資料顯示,改變治療原則,對於已經轉移至肺臟、肋膜、腦部等快速惡化乳癌患者來說,積極治療,就有機會提高患者存活期。危險因子致死亡風險提升1.5至4倍乳癌治療趨向個人化治療策略,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表示,高惡性乳癌在臨床上泛指三陰性乳癌,及具有2個以上危險因子荷爾蒙陽性且HER2陰性乳癌患者,目前這類患者的治療依然面臨棘手的挑戰,如果能掌握哪些危險因子可以用以預測病情發展,將有助於高惡性乳癌進一步的治療策略擬定。高惡性乳癌顧名思義其惡性度高,患者可能在腫瘤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轉移,術後很快復發、惡化,整體存活時間較短、預後較差,影響高惡性轉移性乳癌存活有6大危險因子,其中包括癌細胞轉移至內臟器官、共有2處以上轉移、術後2年內復發、及三陰性等,如有以上危險因子,患者死亡風險便提升1.5至4倍。轉移部位超過3處 會影響預後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理事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陳芳銘表示, HER-2陰性的高惡性轉移性乳癌,不僅疾病無惡化存活期間明顯較短,治療反應率亦相對較差,且如具有越多個危險因子,疾病惡化更加快速。包括轉移至腦、肝、肺而引起明顯病徵,轉移部位超過3處,術後2年內即復發,以及年齡大於70歲、三陰性等,都是影響患者預後及存活的重要危險因子,整體而言,如有以上危險因子,死亡風險將增加近2~3倍。

心病續發肺高壓 死亡率高2倍

心病續發肺高壓 死亡率高2倍#死亡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醫學研究統計,約0.8%的新生兒會罹患先天性心臟病,一出生心臟就有缺損,台灣兒童心臟學會理事長暨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執行長王主科指出,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約有5~10%會續發肺動脈高壓,主因為心臟分流異常,導致肺動脈血流與壓力增加,長久下來使其內皮細胞受損與血管壁增厚,進而續發肺動脈高壓。右心室過度負荷、肥大增厚恐致死肺動脈高壓與一般高血壓有很大差異,皆屬於高致死率疾病,有續發肺動脈高壓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死亡率比無者高2倍,王主科醫師說明,與一般高血壓會讓全身動脈緊縮不同,肺動脈高壓是一種血液動力學及病理學的症狀,會使肺部血管緊縮,進而造成肺血管阻力增加,導致右心室過度負荷、肥大增厚,嚴重可能產生心衰竭致死。5大症狀為喘、咳、血、腫、暈王主科醫師表示,及早發現與治療肺動脈高壓,對後續的療效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要確診肺動脈高壓非易事,肺動脈高壓的主要5大症狀為喘、咳、血、腫、暈,因症狀特異性不高,且在後期症狀才較為明顯,甚至早期完全沒有任何症狀產生,加上診斷複雜,故難以早期發現,被認為是無聲殺手。他說明,若及早診斷接受合適藥物治療,仍可以讓病情獲得有效控制,目前台灣核准使用於先天性心臟病續發肺動脈高壓的主要藥物包括第五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劑(PDE-5 inhibitor,簡稱PDE5i)及內皮素受體拮抗劑(endothelin receptor antagonist,簡稱ERA)。先天性心臟病患活越久 易發肺動脈高壓王主科醫師表示,先天性心臟病的病友在接受手術治療後,仍需長期照護與觀察,可能會面臨多種疾病包括續發肺動脈高壓等的威脅,根據研究顯示,當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存活越久,就越有可能產生續發性肺動脈高壓,若未定期回診追蹤,健康上如同埋有一顆不定時炸彈,可能危及生命,不可不慎。

忽略心臟異常 半年死亡率83%

忽略心臟異常 半年死亡率83%#死亡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肌缺血會造成心肌梗塞,除了心電圖檢查之外,並可以利用伽傌閃爍攝影機來檢查,由於屬於核子醫學的範疇,須經由同位素鉈-201注射於血管後,觀測血流變化,藉此了解心肌是否缺血,若是發現心肌缺血程度大於40% ,則6個月後的死亡率可達83%,就應立即進行心導管治療。 心電圖檢查 抽血檢查心肌酶有不少人會因為胸悶及呼吸不順暢而跑到醫院急診室,深怕心肌梗塞倒在路旁來不及救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核醫科主任林明賢表示,對於懷疑是急性冠心症病人到急診室時,都會先以一般心電圖檢查,並會抽血檢查心肌酶,若是心肌酶三個指標中有2個陽性就要做心導管治療,但3個都是陰性,會4至6小時再做一次檢查。 伽傌閃爍攝影機 可觀察心肌缺血問題林明賢主任指出,心肌酶的檢查如果都正常,但若病人之前曾有裝過心血管支架,或是曾因心肌梗塞做過心血管繞導手術,可是仍有心絞痛的病人,就會進一步安排核醫鉈-201檢查,同時以伽傌閃爍攝影機可以觀察到心臟血流的分佈,藉此發現是否有心肌缺血問題,冠狀動脈疾病若以一般心電圖可以找到3至4名患者,運動心電圖則是可找到6至7名,伽傌閃爍攝影機則是可找到8至9名,診斷率相對較好。 檢查異常若未處理 6個月後死亡率達83%門診中,則是有很多老人已無法跑運動心電圖,院方就會安排核醫鉈-201檢查,林明賢主任進一步指出,做此項檢查若是心肌沒有缺血,在24小時內發生急性心臟病發作的機會小於2%,2年內心肌梗塞機率小於1%,反之,若本檢查結果異常,而未加以適當處理,則在24小時內再次發生急性發作的機會大於70%,心肌缺血程度大於40% ,6個月後的死亡率可達83%,不得不慎!(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保「密」防「跌」 多吃黑芝麻

保「密」防「跌」 多吃黑芝麻#死亡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90歲的謝爺爺,因跌倒導致右髖疼痛,無法站立,經X光檢查發現為右髖粉碎之大腿骨骨折,和醫師討論後,決定接受骨釘內固定手術,術後一週康復出院,另一名94歲羅奶奶,也是因為跌倒造成右髖之大腿骨粉碎骨折,疼痛、無法站立,經詳細身體檢查,發現心肺功能明顯較差,接受骨折內固定手術後,復原良好。髖關節骨折長者 一年死亡率約為30%髖關節骨折是65歲以上老年人常見的嚴重創傷之一,病人可能因此臥床、生活失能,造成患者和家屬生活上極大的不便和壓力,根據統計數據,發生髖關節骨折長者,一年死亡率約為30%,然而,經由骨科及早手術治療,是能有效改善的。可能導致虛弱、褥瘡、感染 甚至死亡衛福部苗栗醫院骨科醫師汪家成指出,長者除了會比年輕時有稍多的健康問題或疾病外,也容易在跌倒時發生骨折,其中又以脊椎和髖部的大腿骨骨折最痛苦,造成時間上或長或短的臥床、失能,此類外傷,如果不積極治療,除了短期造成的劇痛、臥床不便外,中長期有可能導致虛弱、褥瘡、感染、靜脈栓塞,甚至因此而死亡。保持骨質密度 加強正確、適度的運動汪醫師進一步指出,老年人發生跌倒次數和傷害嚴重度,隨年紀增加而相對增高,提醒民眾應該及早做好「保『密』防『跌』」,保持骨質密度部份,應該加強正確、適度的運動,例如快走、騎單車和補充鈣質,可攝取奶粉、小魚干、吻仔魚、黑芝麻、紫菜、髮菜等,都是含鈣量高的食物,以避免骨質疏鬆症發生。地面宜平整防滑 照明要適當預防跌倒則應注意居家環境,地面宜平整防滑、照明要適當、動線無障礙物,傢俱固定擺放,此外,此外,還需留意是否服用藥物,有無可能引起暈眩或方向感迷失的潛在危險,才能有效防跌。

心臟衰竭如骨牌崩塌 死亡率5年達50%

心臟衰竭如骨牌崩塌 死亡率5年達50%#死亡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公佈104年國人死因統計,心臟疾病連年高居十大死因第二位,此外,健保署2014年統計資料顯示,心臟衰竭平均住院天數高居所有心血管疾病之首,許多老年人或三高、心血管等慢性病患者,容易無視心臟衰竭警訊,誤以為易喘、夜間胸悶與下肢水腫等症狀,導致心臟衰竭病程如骨牌效應般急速惡化,嚴重者恐猝死。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於今日偕同心臟專科醫師,呼籲患者注意心臟衰竭初期症狀,把握治療黃金時期,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指出,美國目前約有570萬名心臟衰竭患者,每年於心臟衰竭疾病治療、住院等花費高達307億美元;而在歐洲,44%的患者於出院後一年內至少會再次住院。心臟衰竭容易急速惡化、突然猝死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暨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俊立表示,心臟衰竭是容易急速惡化、突然猝死的疾病,然而一般大眾缺乏正確疾病認知與治療積極度,導致住院率與死亡率居高不下,對社會與家庭造成無法衡量的損失。心臟衰竭 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喘」心臟衰竭,俗稱「心臟無力」,基隆長庚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暨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副秘書長楊甯貽表示,心臟衰竭患者的心臟就像以有洞的吸管吸食珍珠奶茶一般,即使再努力運作,也無法輸出足夠血液供應身體各器官所需,心臟衰竭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喘」,此外,心臟疾病患者、具「三高」或有心臟疾病家族史的人,都是心臟衰竭的高危險族群。注意累、喘、腫 需積極治療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建龍指出,若感覺「累、喘、腫」或夜晚忽然胸悶難耐,甚至要起床開窗透氣,需特別注意。此外,要有效扭轉心臟衰竭病情,除了積極接受心臟衰竭藥物治療、配合醫囑及定期回診外,尚需嚴格控制飲食的水分及鹽份、維持適當體重、控制血壓,就能有效控制疾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