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緩兒

寶寶六個月還不會翻身?遲緩兒六大警訊!

寶寶六個月還不會翻身?遲緩兒六大警訊!#遲緩兒

雖然寶寶個性活潑,稍微逗弄,就會咯茲咯茲的笑個不停,可是卻還不會翻身?對照健兒手冊上的發展篩檢,總覺得不太放心,雖然老人家總是說「小孩時候到了就會了,大雞總是慢啼」。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嗎?要如何才能幫助寶寶健康的成長呢?其實,孩童在發展上出問題並不是少見的情況。所謂「發展」,係指孩子隨著時間增長,他的神經、肌肉、骨骼的功能慢慢成熟、增進功能。敏盛醫院小兒科王緒斌醫師指出,孩子的發展,可分為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孩子的各項能力,若沒有跟著年齡慢慢成熟,無法達到90%同年齡小孩可完成的能力,就是所謂的『發展遲緩』,亦即對事物、概念及邏輯、記憶、理解等,較同年齡兒童落後。臨床上最常見的情形包括學習障礙和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發生率可高達7.5%。其餘如智能障礙,發生率也高達2.5%。腦性麻痺或自閉症是較少見的情形,盛行率約千分之二至四。為什麼這些孩子會有發展的問題呢?王緒斌醫師表示,在產前、周產期或產後,任何原因造成的器官或功能損傷都有可能造成孩子發展遲緩。產前因素包括染色體異常,先天性畸形症候群、遺傳性疾病及子宮內胎兒的各種腦傷;周產期方面則包含早產、生產外傷、高黃疸、窒息、代謝問題、感染、顱內出血、新生兒痙攣等原因;產後的因素則可能有感染、頭部外傷、中毒;環境因素則如虐待、忽視、感情剝奪等,可能性實在太多。因此,並不是所有遲緩的孩子都能找出病因,重要的是我們要能早期找出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讓他們及早接受早期療育和復健。要如何才能及早發現孩子的發展有點落後呢?只要照顧者對嬰幼兒的發展里程有正確的概念,早期發現並不是件難事。那麼,什麼是嬰幼兒的發展里程?通常可粗分為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和社會性發展四個面向,詳細的發展里程碑。一般來說,嬰兒在四至五個月大時學會翻身,而六個月大還不會翻身,這樣有沒有問題呢?早期的動作發展警訊,包括:1. 三個月大前就會翻身,要小心是由於肌張力過強所造成2. 四個月大時頭部仍不穩定、剪刀腳3. 六個月大時原始反射,如尋乳、非對稱頸部張力反射仍明顯存在4. 七個月大時仍不能翻身,肌張力仍過高或過低5. 九個月大時仍不能單獨坐穩6. 滿一歲時仍不能扶著站同樣的,語言及社會性發展的警訊,則包括:1. 二個月大還不會對人笑2. 六個月大時還不會牙牙學語,需擔心聽力問題3. 滿一歲時對自己的名字和常用日常用品沒有反應4. 一歲六個月時還沒有任何字彙出現,對簡單指令無反應,無分式注意力的出現5.滿二歲時無短句出現,不會玩角色扮演遊戲如果孩子在發展途中出現上述警訊,王醫師建議一定要向專業的小兒科醫師、小兒神經科醫師和復健科醫師討論和做進一步的評估。除了以上提到的警訊外,還有許多的發展篩檢量表可供參考。最實用的其實就是大家都有的健兒手冊。健兒手冊的左邊頁面,其實就是提供家屬填寫的發展量表。對於不同月齡的寶寶,有不同的項目需要檢核。此外,行政院國民健康局線上健檢、心路幼兒發展線上篩檢、伊甸兒童發展線上篩檢都是網路版本的發展篩檢。可以定時幫自己的寶寶打打分數,追蹤他們的發展情況其實,家長可以帶著寶寶主動向醫師表達他們的擔心。醫師會透過詳細的身體檢查和神經反射檢查,檢視寶寶的肌肉張力、神經學反射、對外界的反應。同時會教導家長們一些如何幫助寶寶活動肢體的方法,讓他們在家裡和寶寶一起練習。總之,一個孩子的成長,最需要的是照顧者的愛與關心,愈關心孩子的發展狀況,就能愈容易發現孩子發展上遇到的問題,進而早期介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腳踏希望、輪走台灣 為身障朋友找回遺失的動力

腳踏希望、輪走台灣 為身障朋友找回遺失的動力#遲緩兒

七月才完成泳渡料羅灣3000公尺壯舉的輪標舞老師林秀霞,九月將要挑戰下一個夢想,丟掉輪椅,騎上單車,延伸行動力之餘,順手做公益。單車環島夢,人人皆想有,獨缺身障者。為了協助身心障礙朋友找回遺失的行動力-籌募行動服務基金,伊甸基金會與南山人壽再度攜手合辦「腳踏希望、輪走台灣」自行車公益環台之旅。希望號召國人響應公益沿線陪騎,報名陪騎者,以每公里五元捐款響應,支持身心障礙者行動輔具的行動服務計畫。今年自行車公益環台之旅,將籌組四十人全程參與的環台車隊,以十二天繞台灣一週,沿途參訪伊甸各地社福機構。活動期間,開放全國十二個起點分段陪騎。率先響應陪騎的伊甸國際輪椅標準舞老師林秀霞表示,「很高興伊甸與南山人壽開放靈活的陪騎方式,因為受限於體力與工作無法完成環島,卻可從區段性單車活動參與,就算從台北騎到桃園,也讓我過足了癮。」為克服小兒麻痺造成平衡感不佳的恐懼,秀霞先在家中頂樓練習,眼見只剩三個星期上路,九月起決定騎上馬路,訓練膽量,幾天下來發覺自己的平衡感漸入佳境。六年來每天練舞、游泳的習慣,體力、耐力都不是問題。加緊練習,滿心期待九月二十日和所有的希望騎士、陪騎者一起乘風上路,完成公益環台的夢想。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執行長潘玲嬌表示,2007年「腳踏希望.輪走台灣」環島募款公益旅行獲得上千名南山同仁的熱情參與,成功地為遲緩兒募集到迫切需要的行動輔具。今年活動,南山人壽除了拋磚引玉捐助新台幣350萬支持「腳踏希望.輪走台灣」活動及伊甸「行動服務計劃」外,更號召超過2,000名同仁在全台各點加入沿途陪騎,希望以實際行動將希望與關懷傳遞到台灣每個角落。潘執行長指出,希望南山同仁的參與,能啟動社會力量、號召更多人一起為公益而騎,幫助更多身障兒打破活動限制,讓他們跟一般孩子同樣享有實現自己夢想的行動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學習與工作狀況。具二十二年單車旅行經驗的單車達人Billy Wang,也分享單車環台的注意事項,他說台灣繞一圈,超過一千公里,地形高低起伏,對初次體驗單車環島有三項提醒,騎車時勿搶快、勿緊急煞車、不時變換姿勢舒緩筋骨。擔任伊甸守護天使神木与瞳-賴銘偉與黃美珍不僅錄製公益答鈴-為你而活(伊甸愛我幫幫我版),另特別帶來水壺、熱力貼布給秀霞與希望騎士代表,讓環台公益之旅有了充足的水分加上減輕酸痛的貼布,一路能量滿滿、愛心相伴。在9月3日記者會當天,七位身心障礙者手持「你騎單車我受益」的看板,坐輪椅的另一位男性身障朋友陳進風,三年前轟動一時的角頭老大因槍傷致殘,進駐伊甸接受服務,因為有行動輔具復康巴士的協助,跨出家門,完成了網頁設計課程,人生充滿希望,利用上課之餘參與記者會,表達行動輔具幫助身障者找回遺失的行動力,只要給身心障礙朋友合適的輔具,身障朋友就可以就學、就業、探索世界。伊甸基金會預計募集行動服務計畫一千萬元,邀請您將愛心化作實際的行動,預計環台總公里為1,000公里,每1公里5元,總計12段行程,每段陪騎行程約500元(@100km*5元=500元,視公里數而定,每公里至少五元),希望招募2000位捐款人(以每人支持500元),線上捐款完成後,同步完成報名陪騎手續,若無法陪騎者仍可以捐款支持行動服務基金,找回身障朋友遺失的行動力。活動報名請上網http://www.eden.org.tw/bike2008,或電洽02-22307715*263沈小姐。「腳踏希望、輪走台灣」自行車公益環台之旅,即日起開放捐款報名,正式出發時間自9月20日早上從台北市民名廣場出發,總共12天,預計10月1日回到台北。沿線定點陪騎集合地點請參閱活動網站www.eden.org.tw/bike2008

大雞慢啼-淺談嬰幼兒先天性聽障

大雞慢啼-淺談嬰幼兒先天性聽障#遲緩兒

「醫師,我小朋友都兩歲了怎還不會叫爸爸媽媽呢?」門診常遇到憂心的家長帶著小朋友來求診,一般會先安排聽力檢查確定是否正常,因為聽不到聲音就不會有語言的發展,當排除聽力障礙後才會去評估是否有發展遲緩或智能等其他問題。馬偕醫院研究報告指出,台灣每一千名新生嬰兒就有1.7位是先天性雙耳聽障,若不能在3歳以前嬰幼兒聽語發展的黃金階段及早介入治療,則會影響到以後的語言與其他的身心發展。如何早期發現是否有先天性聽力障礙呢?除了可以到醫院接受嬰幼兒聽力篩檢(耳聲傳射檢查(OAE)或聽性腦幹反應(ABR)檢查);家長也可以觀察自己的小baby對聲音的反應:出生至兩個月大左右對巨大聲音會產生驚嚇,六個月以後才會對環境中的聲音產生興趣,到一歳時才會說一些簡單的單字。對於先天性聽障的治療,輕至重度的聽障兒可以配用助聽器進行聽能復健,而極重度的聽障兒在使用助聽器6個月後若沒有改善,則考慮手術植入人工電子耳。「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聽障兒的聽說世界更美妙!

發展遲緩小天使

發展遲緩小天使#遲緩兒

隨著資訊的發達及特教在各個學校的發展,讓家長及老師們都已暸解到在面對心智發展遲緩的小孩,早期發現,在有愛心及耐心的早期療育和整合式教育及早期復健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在治療的基礎上,我們應該要觀察、測試並了解小朋友知道些什麼?喜歡什麼?會做些什麼?及他學習時專注時間的長短,學習能力,情緒穩定度等等。再去設計一套學習及治療課程,訂出近、遠程的教學方法及生活目標,並評估其學習成效。對於肢體復健方面要瞭解到身體肌肉由子宮內羊水的浮游運動到出生後的抗重力動作,對幼兒來說本來就是一項挑戰;在發展遲緩小孩早期都有軀幹能力較弱的現象,所以促進技術訓練及感覺統合訓練在早期發展過程中就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讓他們能在三度空間中學習定位,平衡去做某種動作,保持姿勢的穩定,而去遊戲、活動及學習,進而訓練操作能力,認知能力及信心表現,使他們慢慢趨於正常小孩發展而漸漸融入社會中。達爾文提倡“用進廢退”的道理是千古不變的,所有的骨骼肌肉系統在適當訓練下只有愈來愈強,愈來愈協調與靈活。腦部也是一樣,雖是先天有缺陷腦細胞不會再生,但經過不斷的重覆訓練,使腦部神經潛在功能區重新開發,部份功能不良區被取代,已獲得科學證實;唯獨其成效是緩慢漸進的。所以這類小朋唯有賴家庭中所有成員的支持,社會福利的配套照護及醫院的長期復健治療,才能讓這些發展遲緩小天使生活的多彩多姿,長大後有一個適如其份的工作可做,而活得更獨立、更有尊嚴。

復健並非成人的專利

復健並非成人的專利#遲緩兒

復健並非成人的專利,許多兒童的發展、肢體障礙,都可藉復健方法來治療、矯正,但不同於成年人的發展已經定型,兒童的身心發展正處於進行式,因此小兒復健和一般成人復健也會有所不同,須特別留意。天主教耕莘永和分院復健科 蘇育生醫師表示,目前最常用到小兒復健的是發展遲緩問題,如腦性麻痺、自閉症、過動兒、唐氏症等兒童,可能在肌肉張力、動作平衡、感官知覺、語言溝通、認知、社會適應性、心理、情緒發展等方面成熟速度延緩、順序異常,或有人格發展異常。根據國外經驗,這些孩子如果三歲以前接受早期療育,一年的療效等於三歲以後十年的療效,因此,若能把握最佳治療時機,殘障程度可望大幅減輕,再配合適當的醫療、特殊教育、職業訓練,成年後絕大部分可以自立自足,融入社會。此外,蘇育生醫師特別指出,斜頸也是小兒復健常見的問題,但應先排除斜視、頸椎脫位、神經功能障礙(如腦性麻痺)等成因;一般斜頸多因脖子的胸鎖乳突肌肥厚、變硬、纖維化、變短所致,可用超音波檢查確診,有人說這是在媽媽肚子裡長期姿勢不良,或是受傷、肌肉缺血等造成。另外,不少家長會擔心小孩的O型及X型腿,但須了解,寶寶剛出生時,十之八九都是O型腿,直到2歲左右會變直,再來慢慢呈X型,3歲以後又慢慢變直,約5、6歲差不多就是固定的成人腿型了。蘇育生醫師建議,當孩子還小時,醫師通常建議家長繼續觀察即可,但有些小孩腿的角度太明顯,家長很不安,這時須先分辨成因是大腿內外轉、小腿內外旋、或是足內八、外八,再給予不同的姿勢建議和運動方法,多少都有預防和治療效果。家長若有任何小兒發展上的問題,應找小兒科或復健科醫師進一步諮詢,千萬別心存觀望,以免延誤了矯治時機。

國內發展遲緩兒童發現率僅37% 伊甸推出免費兒童發展

國內發展遲緩兒童發現率僅37% 伊甸推出免費兒童發展#遲緩兒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主辦的全國兒童發展篩檢活動宣佈起跑。主辦單位伊甸基金會今(4月1日)於高雄圓山大飯店呼籲「兒童發展早知道.定期篩檢要做到」,高雄縣長楊秋興也呼籲家長,請帶著小朋友參加免費的篩檢活動,讓伊甸基金會專業的早療團隊為小朋友的發展把脈。活動詳情與更多發展遲緩小朋友的故事請看25885愛我幫幫我網站(www.25885.org.tw)篩檢就能早知道,即早預防與療育在母親定期的產前檢查到產後逐月逐年的嬰幼兒發展定期篩檢,都是發現問題的關鍵期;一但發現問題,就能在0~6歲的發展過程給予適當的協助。除了可減輕中重度發展遲緩的身心障礙兒童的程度,更可節省6歲後,投入早療的特殊教育成本。WHO世界衛生組織統計,0~6歲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為7%。伊甸基金會以此數據推估,台灣還有超過兩萬名的遲緩兒仍未被發現。伊甸基金會解釋,96年度台灣3歲以下嬰幼兒計60萬6840名,而照WHO的數據推算,台灣約有4萬2479名嬰幼兒是遲緩兒。根據內政部兒童局96年兒童發展篩檢作業程序發現,近三年共有近1萬6000名發展遲緩兒童被通報,這表示台灣僅僅發現了37%的3歲以下遲緩兒,並且開始接受療育,國內的早期療育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以高雄縣鳳山、旗山、岡山伊甸三個早療服務中心的身心障礙通報數據為例,96年0~3歲嬰幼兒有231名為發展遲緩兒童;而在高雄縣政府總通報數據顯示,4~6歲的發展遲緩兒童卻突然爆增至432人,尤其是在專注力、語言與智能等較為明顯,而這些徵狀在六歲以上才發現的更不在少數。全國早期療育服務個案通報顯示,各縣市的個案通報多數分佈在4~6歲的兒童,這顯示在0~3歲嬰幼兒階段作定期健康篩檢外,三歲以上的定期兒童發展篩檢更需注意。伊甸基金會認為,許多徵狀在兒童0-3歲可能一時不易發現,數據證明了兒童發展定期篩檢的重要性。兒童發展早知道.定期篩檢要做到黃金療育期是針對0~6歲身、心理發展遲緩的嬰幼兒-「慢飛天使」,進行多元服務的早期療育。過程中福利、醫療、教育三者緊扣並行,以促進兒童的發展。伊甸基金會積極投入協助慢飛天使的起飛工作長達14年之久,提供多元訊息,幫助家有遲緩兒的「失能家庭」解決困難與疑惑,也持續宣導民眾重視兒童發展篩檢。期能達到「幫助一個人,拯救一個失能家庭」的綜合效果。伊甸基金會與內政部兒童局、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合作,持續關心兒童的健康發展,針對0~6歲的兒童,宣導定期性篩檢與提供整合性服務。全國伊甸各服務處與全國早期療育通報轉介中心都可索取「『讓孩子的健康不遲到』兒童健康發展篩檢護照」與「寶貝發展篩檢指南DVD」,協助大家從「早知道」開始,不只鼓勵「定期篩檢、及早療育」、更期待您「早一步幫忙」,從發現遲緩兒、共同合作、逐步協助,幫助慢飛天使飛起來。為持續協助「慢飛天使」起飛,伊甸基金會每年四月,有完整的「加裝起飛動力」系列活動,彙集全國伊甸各服務處,今年活動由永達社會福利基金會主要贊助下,展開全國兒童發展篩檢活動,免費替0~6歲的兒童,做到「早一步」瞭解兒童的發展狀況;伊甸同時也自4月1日開始,設置「慢飛天使網」(http://kids.eden.org.tw),提供線上早療篩檢表與相關資訊,在各地皆可做初篩檢驗與即時接收訊息的功能,完整性地傳遞與服務兒童的健康發展。

正確認識『發展遲緩』

正確認識『發展遲緩』#遲緩兒

發現孩子的發展情形並沒有預期達到該年齡能做到的程度,或與其他小朋友比較時,發現心愛的寶寶發展疑似有落後時,要怎麼辦呢?首先,爸爸媽媽們先不要太擔心,因為小朋友發展疑似有落後或遲緩主要是意味著發展進度和同年齡層的寶寶有些相距,它代表的是一種『症狀』絕非是疾病名稱,所以接下來應儘早接受兒童發展特別門診所提供的全面性發展評估,以確定寶寶的發展是否真的有落後了。新店耕莘醫院小兒科醫師 陳培濤表示由於兒童發展是多方面的,所以專業人員會依遲緩的情形做功能以及病因上的分類。在病因分類上,會藉由一些檢查對可能造成遲緩的原因做進一步分析,並診斷是否有相關的身體疾病,其目的是儘早給予遲緩兒們最適當的治療以及提供家長們相關病因的衛教、預後與預防。  至於在功能分類上,除評估目前小朋友落後的程度之外,專業人員也會分析他(她)是在一個還是多個的發展領域上有落後,並根據兒童遲緩的程度與家長討論之後共同擬定『個別化』的治療、訓練與教育計畫,並定期追蹤孩子們的發展情形以及提供家長們相關的社會資源,這即是『早期療育』,是一種結合醫療、社政與教育的人性化服務。    『早期療育』的宗旨即是主動協助兒童們能發揮最佳的潛能,以避免寶寶發展落後的問題持續或繼續惡化,而整個治療過程是以『家庭』為主軸。兒童的『發展』其實早在胎兒時期就已進行。研究指出,孕婦抽菸、酗酒、吸毒對於胎兒日後的發展及氣質都有影響。一些高危險群的嬰幼兒(如早產兒、腦部感染、腦部缺氧、營養不良、染色體異常、代謝異常疾病等等)亦有非常高的機會在發展上有落後。另外,與孩子們較少的『互動』、單親或受虐家庭等等也比較容易導致兒童在發展上有落後。所以面對這些高危險群的兒童,家長或教育者必需要定期追蹤他(她)們的發展,如疑似有落後也應儘早接受全面性的評估與相關的專業諮詢,尤其是從出生到三歲的孩子們,因為三歲以前的療育介入,其效果遠大於三歲以後,所謂『三歲定終身』,一點都沒有錯。 每天看著孩子們一天天的長大,觀察他(她)們的發展過程,從坐到爬、爬到站以及第一聲開口對你(妳)說爸爸或媽媽時,心中的期待、喜悅與成就感是接踵而來的,萬一您發現家中的寶貝在某些發展方面有疑慮或疑似有落後時,應儘早接受專業人員們詳細的評估與進一步的諮詢,而這正是我們兒童發展評估團隊的任務與使命。他提醒,父母親正確的觀念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大助力,「愛他,就重視他、了解他」,共同營造快樂的成長環境。

早期療育,幫助遲緩兒

早期療育,幫助遲緩兒#遲緩兒

發展遲緩兒童係指認知、生理、語言、溝通、心理社會發展及生理自理技能方面有異常或可能預期發展異常,而需要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未滿六歲之特殊兒童。有疑似以上六大領域異常之兒童,他們發展的速率或發展順序有異常及落後情形,故稱之。發展遲緩兒童與早期療育  台東基督教醫院 王姿婷治療師表示,若兒童在六大領域發展中有明顯落後同齡兒童,我們認為他極需要「早期療育」介入。美國研究報告指出,在三歲前及早做療育的工作,其療育成效將是三歲以後的十倍。零至六歲的幼兒,其神經仍屬發展時期,及早介入可及早促進發育,對孩童之後的日常生活獨立,提昇優勢能力,降低併發症發生,減少旁人協助等,影響可謂深遠啊!  孩童、家長支持與專業團隊合作這三要素,是推動治療合作模式缺一不可的鐵三角關係,其中又以家長支持為主要因素。家長是否如期帶孩子來治療、父母親壓力調適、整個家庭間的協調技巧、適當的社會支持和資源網路運用如何……在在影響療育品質。孩童待在家裡的時間比其他場所多,故除了專業人員的協助外,授權或角色釋放到家庭成員是目前主要的治療模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