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

醫訊/透過癌症篩檢 有效降低死亡率

醫訊/透過癌症篩檢 有效降低死亡率#大腸直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民健康局指出,每年有超過8,700人死於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與口腔癌,透過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治療後除可以降低死亡率外,還可以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因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與大同、中山健康服務中心聯合舉辦口腔癌篩檢、大腸直腸癌篩檢活動,希望民眾多加利用。目前政府補助口腔癌篩檢、大腸直腸癌篩檢的政策與範圍為,糞便潛血檢查:50~69歲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嚼檳榔或吸菸者,每2年1次,根據國民健康局指出,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2~3成大腸癌死亡率,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4成口腔癌死亡率,此外也呼籲民眾多多利用篩檢活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活動時間:08/10下午2:00~5:00,08/11下午5:00~8:00活動地點:爵士廣場/中山、雙連站間R10出入口,劍南捷運站站前廣場3號出口活動洽詢:(02)2552-3234轉6245

大腸直腸癌死亡率高 標靶治療現生機

大腸直腸癌死亡率高 標靶治療現生機#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是國人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國民健康局公布的國人十大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民國九十七年台灣大腸直腸癌新診斷病患大約超過一萬人,是所有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其中每年約有四千名病患死亡,死亡率則為所有癌症死亡率的第三名。成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鵬展表示,隨著政府大力推廣糞便潛血篩檢,有利於早期發現癌症,再經由醫師施以手術切除,完全被治癒;而針對第四期已有臟器轉移的大腸癌病患,始使用化療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大大提升大腸癌末期病友的存活率。(照片為成大醫院提供)林鵬展醫師說明,手術切除目前是大腸癌的第一線治療方式,針對第三期前的病患,多可施以開刀處理,依據腫瘤的深度與大小不同,選擇內視鏡、腹腔鏡、開腹手術其一方式進行切除,將腫瘤完整切除後即可治癒,只需每年定期追蹤即可;然而針對第四期大腸直腸癌的病患,由於已轉移至其他器官,通常會施以多科整合治療,會診外科、放射科、腫瘤科等醫師同時進行評估與治療建議,由於此類患者多半已無法開刀,只能選擇化學藥品再合併標靶藥物治療。那什麼是標靶治療呢? 林鵬展醫師解釋,為了讓治療癌症的結果更理想,因此研究只針對特定的細胞進行攻擊,而標靶藥物就是在這種「針對性」的理念下被研發出來,其專一性會比傳統化學治療方式較高。 並不是對每一位癌症病人都適用,必需確定其有基因型態,才能納入治療方式的選項之一。第一線化療合併標靶治療延長存活 : 標靶治療併用化療不會增加副作用,顯著增加病患整體存活期達兩年,針對肝臟轉移病患有高達6~8成的腫瘤反應率,同時增加2~3倍切肝比率,可大幅增加長期存活的機會。一名55多歲的女性到院求診,經診斷確認為第四期直腸癌並轉移至肝臟,評估後醫師先施以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治療後發現病人對藥物的反應效果很顯著,肝臟腫瘤減少,會診外科醫師後進行手術切除,完整的將腫瘤都切除,術後追蹤至今已3年多,沒有任何復發的現象,是大腸癌第四期病患增加長期存活的例子之一。雖然第一線化療合併標靶治療可以延長存活,但仍須經過醫師專業評估是否有效及副作用的大小,並非每一位病患皆合宜。

男人患大腸癌比例高 年齡逐年下降中

男人患大腸癌比例高 年齡逐年下降中#大腸直腸癌

日前藝人Makiyo出席大腸癌病友活動,因為Makiyo的媽媽也是大腸癌患者。根據衛生署統計,大腸癌是國內最多人罹患的癌症,去年每十名死於癌症的患者中,就有一人是大腸癌。美國最新研究指出,同齡大腸癌患者中,男性比女性還要多,因此建議男性應該提早接受大腸癌篩檢。林新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許格豪醫師認為,區分性別根本沒有任何意義,應該要高風險族群做篩檢,才符合臨床經驗。為了檢查出可能形成腫瘤的息肉或其他潛在病變,衛生署呼籲50歲以上男女接受大腸癌的篩檢。但是國外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50-54歲男性中有5%機會得到大腸癌,比同齡女性的2.9%,還要多出兩倍。因此報告當中建議應該提早男性的大腸癌篩檢年齡。許格豪醫師表示,在臨床上大腸癌患者是以男性居多,但是用性別來做區隔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應該用是否具有高危險因子來做篩選,比較能準確地提早發現大腸是否病變。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大腸癌,家族中每個人罹患大腸癌的機會就會增加,而且家族每多一個大腸癌患者,或是該患者與自己的血緣關係越親近,都會提高罹患大腸癌風險。除家族因子之外,個人的飲食、作息習慣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高熱量、高油脂、酗酒、常吃紅肉與少吃蔬果等,加上習慣熬夜、飲食不正常,都會引起大腸癌的病變。許格豪醫師呼籲民眾,如果有察覺到自己的體重異常下降、貧血、大便習慣改變,包括原本一天上三次廁所變成三天一次,或是原本一週一次變成一天一次,都要及早到醫院做篩檢,可以儘早發現大腸息肉,增加治癒機會。名嘴卵巢癌病逝 醫師籲勿輕忽腹部不適症狀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487身體無異常仍罹大腸癌 定期篩檢很重要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466罹大腸癌免驚!健保給付化療加標靶 提高存活期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401「健康搜查隊」追擊大腸癌 美女米可白大談自己便便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381

陸媒:1天不排便=抽3包菸?沒嚇到「便祕者」反嚇壞「吸菸者」

陸媒:1天不排便=抽3包菸?沒嚇到「便祕者」反嚇壞「吸菸者」#大腸直腸癌

大陸網站一篇報導「排便」的新聞,用了奇妙的比喻來說明不排便的結果,報導拿抽菸傷身來比較,表示一天不排便的體內毒素,就如抽了3包菸般的傷身,可見宿便對人體有不小的危害,署立台南醫院腸胃科主任吳俊賢表示,在他的看法來說,若能一天排便兩次是最好,糞便留在體內愈久愈沒益處。

大腸癌第四期肝轉移 化療加標靶合併手術三年多未復發

大腸癌第四期肝轉移 化療加標靶合併手術三年多未復發#大腸直腸癌

隨著政府大力推廣大腸癌篩檢,愈來愈多的早期大腸直腸癌被發現,因此大幅提高大腸癌的存活率;而針對第四期已有遠端轉移的病患,健保局從今年6月1日起,開始給付第一線使用化學治療藥物「抗癌妥(irinotecan)」合併血管阻斷的標靶藥物「癌思婷(bevacizumab)」的治療,除了減輕病患的經濟壓力外,也大大提升大腸直腸癌末期病友的存活率。

尿道發炎醫不好 原來是大腸癌作祟

尿道發炎醫不好 原來是大腸癌作祟#大腸直腸癌

文/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蕭正文三週前60歲的林阿姨開始有頻尿且疼痛的情形,她自行前往診所看病,醫生診斷為泌尿道感染,吃了一星期的抗生素,症狀未有改善,孝順的女兒送她到某醫學中心泌尿科求診,專科醫師依然下了泌尿道發炎的診斷,給予抗生素治療,服用二星期的抗生素後,頻尿及小便疼痛的不舒服仍未有起色,更甚而有黃綠糞便的物質在尿液中,所以女兒送她到醫院求診。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蕭正文表示,病患就診時驚覺疾病的嚴重程度,因林阿姨可能有了大腸膀胱瘻管的問題(也就是原本不相通的兩個器官,大腸和膀胱,因為不知明的原因黏在一起,而且相通了。)使得原本無菌的膀胱被有細菌的大腸污染了,才導致泌尿道發炎的問題。蕭正文醫師在膀胱鏡、腹部電腦斷層及大腸鏡檢等一系列詳細的檢查後,證實大腸癌造成大腸和膀胱間的瘻管形成,也就是導致泌尿道發炎的原因竟是大腸癌!目前患者已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和泌尿外科的合作下順利將腫瘤切除,林阿姨再也不必吃抗生素治療泌尿道感染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全世界每年約有一百萬個大腸直腸癌新病例被診斷出來,更有近七十萬人因大腸直腸癌死亡!在歐美國家,大腸直腸癌是第二好發的癌症,而且是排名第三的癌症致死因。在台灣,依據衛生署的統計資料,大腸直腸癌目前是台灣第一好發的癌症,每年有一萬二百多人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直腸癌致死的人數有四千五百多人,是癌症致死因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和肝癌。蕭正文醫師說明,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可能有︰糞便中帶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體重減輕、腸阻塞等;林阿姨在這次住院前三個月開始,就有排便習慣改變了。因腫瘤所在大腸腸道位置、侵犯程度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蕭正文醫師進一步表示,像林阿姨這種以泌尿道感染表現的症狀很少見,連專科醫師都有可能忽略掉,因為有症狀的大腸直腸癌侵犯程度多比較嚴重,所以預防大腸直腸癌最好的方法是定期做篩檢,國民健康局目前針對年滿五十歲到六十九歲的民眾提供免費二年一次的糞潛血檢查!希望國人一起來重視預防這個國人第一好發的癌症。良好的生活作息、多運動、減重、均衡飲食、每日五蔬果是我們每天可以做到用來預防所有癌症的方法,但是最好的預防癌症方式還是定期篩檢,因為有症狀再求醫,癌症多已有相當嚴重的侵犯,只有定期篩檢才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存活率也比較好!對於大腸直腸癌的預防,在台灣已有非常專業的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可以提供各項大腸直腸癌的篩檢預防醫療,無論是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檢查、大腸鋇劑攝影等都可以利用來做大腸直腸癌的篩檢和診斷。蕭正文醫師提醒所有國人,大腸直腸癌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有任何大腸直腸疑問,儘管找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協助,讓我們一起努力消滅這國人第一好發的癌症。

多吃高纖維食物,可減少腸癌的發生

多吃高纖維食物,可減少腸癌的發生#大腸直腸癌

文/財團法人為恭醫院 一般外科 張宏名醫師惡性腫瘤自民國71年起,連續25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而大腸直腸癌僅次於肝,肺癌,位居所有癌症死亡率排名的第三位,依據統計分析發現,全球每年約新增八十萬名大腸直腸癌患者,患者以六十歲的族群為多,但是也有4.7%左右的患者是在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一個人一生中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機率為6%,而且隨著民眾飲食西化,發生率正不斷的增加中。早期大腸癌沒有症狀,隨著病灶不斷擴大可能徵狀包括:排便出血,排便習慣改變,糞便變細,不明原因的腹痛或絞痛、.持續想排便、缺鐵性貧血或體重減輕,有這些症狀的民眾,都應儘速就醫。大腸癌的高危險群還包括:年紀在50歲以上、曾患大腸癌、家族性瘜肉症病史、炎性腸症患者、大腸癌家族史、家族性瘜肉症、飲食型態屬高脂肪及低纖維飲食,缺乏運動、體重過重、飲酒過量與抽菸等,有這些問題的民眾,雖然身體沒有症狀,仍應積極地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大腸直腸癌篩檢的方式簡介如下:直腸指診。糞便潛血檢驗。乙狀結腸纖維鏡檢。大腸鏡檢。大腸雙相鋇劑攝影檢查。如果你沒有任何的大腸癌危險因子,建議從四十歲開始,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驗和直腸指診。50歲以上者每3-5年進行一次乙狀結腸鏡檢,同時每5年進行一次大腸鋇劑攝影,至少每10年進行一次全大腸鏡檢。如果你具有任何的大腸癌危險因子或是曾患大腸息肉、大腸癌或其它癌症,接受全大腸鏡檢的頻率則應更為密集,而且應更年輕時,就積極地接受全大腸鏡檢。大腸癌之治療:有以下三種,手術、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及化學治療,根據病患之嚴重度而可能有不同的合併之治療方法:大腸手術切除:通常是將大腸癌之部位切除後再將好的腸子連接起來,有時腸造口手術是必須的,若一切順利病人可在手術完後5-7天出院,並可在6週內恢復正常活動,當然實際的住院及恢復時間是依照病人的狀況而定。傳統剖腹切除腹腔內腫瘤,手術後疼痛、傷口大,加上手術後腸道恢復慢,常常帶給病人痛苦和不適,透過「腹腔鏡手術」處理,除可達到手術效果外,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減輕,住院天數減少,健保可部分給付「乙狀結腸癌」及「右半大腸癌」腹腔鏡手術,對大腸直腸癌患者可說是手術另種選擇。放射線治療:在大腸癌之治療上此方法是一種輔助性療法,可用來減緩病情的嚴重度,但無法治癒大腸癌。化學治療:全身性的化學治療可有效的殺死癌細胞並延長患者之存活率。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及機轉雖然不清楚,不過少吃肉類及動物性脂肪,多吃高纖維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胡蘿蔔及適度運動,可以減少腸癌的發生。因此,我們可採取以下措施來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會,如減少高脂肪類食物之攝取,並大量食用水果及蔬菜類食物,可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會。

消化器官癌症 你了解多少?

消化器官癌症 你了解多少?#大腸直腸癌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持續居於首位,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因癌症過世,使得人人談癌色變。導致死亡的前十種癌症,消化器官竟然占了六項,分別是第2位的肝癌,第3位的大腸直腸癌,第5位的胃癌,第6位的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第9位的食道癌,以及第10位的胰臟癌。消化器官的癌症,可說是國人的痛,也是醫界亟需努力防治的目標。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謝清睿說明並解釋,如何預防這些癌症。肝癌:台灣有三百萬B型肝炎及三十萬C型肝炎患者,部份走向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要避免這些結果,建議民眾抽血篩檢是否為帶原者,若為帶原者每3-6個月須追蹤肝功能、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以早期發現病變,早期治療。若肝功能持續偏高,由醫師評估是否使用抗病毒藥物。從源頭阻斷肝炎病毒的感染,可避免日後的併發症,所以要施打B型肝炎疫苗以產生抗體,避免共用刮鬍刀、牙刷、針頭、不必要的輸血,及安全的性行為。保肝、愛肝的原則是食物要新鮮、少喝酒、維持理想體重、勿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及規律作息。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是年紀大、有大腸直腸癌或息肉的個人史或家族史、家族性腺性多發性息肉、遺傳性非多發性息肉大腸直腸癌、發炎性腸疾患,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肥胖、高油脂低纖維飲食等。預防之道是維持理想體重、少吃動物性油脂、多吃蔬菜水果。50歲以上或其他高危險群建議做大腸癌篩檢,如糞便潛血試驗、乙狀結腸鏡、大腸鏡、大腸鋇劑攝影、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等,可與醫師討論適當的篩檢方式。若有息肉或早期癌及早接受內視鏡切除術,可避免日後需手術治療。如有血便、糞便潛血反應陽性、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腹痛、貧血、體重減輕等,請儘快就醫。胃癌: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危險因子,可能經由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上皮化生不良等步驟而轉變為胃癌。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主要有碳13同位素尿素呼氣試驗或經由內視鏡夾取組織來化驗。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可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接受「三合一」藥物除菌治療。其它的危險因子為抽菸、喝酒、常吃煙燻、燒烤的食物、曾接受部分胃切除、有胃息肉、有胃癌家族史等。若有上腹痛、悶脹或不適、嘔吐、解黑便、貧血、體重減輕等,宜儘快就醫。口腔癌:嚼檳榔、抽菸、喝酒是三大危險因子,尤其以嚼檳榔為最主要的元兇,而菸酒有加成的作用,所以避免這些嗜好是預防口腔癌最有效的方法。平日保養為注意口腔衛生,若口腔有難以癒合的潰瘍、腫塊或白斑,請務必就醫檢查。食道癌:多數為扁平細胞癌,其危險因子是抽菸、喝酒、嚼檳榔、熱茶、煙燻或燒烤的食物、曾有食道腐蝕性傷害等。近年來的研究顯示,曾有頭頸部惡性腫瘤的患者,發生食道癌的機率也會增加。少數的食道癌屬於腺癌,與長期的胃食道逆流疾病有關,可能經由逆流性食道炎、腸上皮化生(巴瑞氏食道)、上皮化生不良等步驟而轉變為腺癌。預防食道癌要避免菸、酒、檳榔,多吃新鮮蔬果,妥善追蹤治療胃食道逆流疾病。若有吞嚥困難或疼痛、胃酸或食物逆流、嘔吐、體重減輕等症狀,宜儘早就醫。胰臟癌:抽菸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其他有男性、喝酒、高油脂食物、膽結石、慢性胰臟炎、糖尿病等。預防胰臟癌要避免菸、酒,少吃動物性油脂、多吃蔬菜水果。若有黃疸(茶色尿、眼白或皮膚變黃)、上腹痛、體重減輕、突然發生糖尿病或糖尿病突然難以控制,務必及早就醫。謝清睿進一步說明,綜合以上所述,可發現消化器官的癌症,其共同的危險因子是菸、酒、高油脂低纖維及加工食品等,因此避免不良嗜好、少油少加工食物及多吃新鮮蔬果,是預防多數癌症最基本的方法。若有個人或家族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則必須定期篩檢追蹤。個人的致癌基因及環境中的致癌因子,不是我們能完全瞭解的,早期癌症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在重視預防醫學的今天,「健康檢查」是值得考慮的方向。謝清睿提醒民眾,如果有相關的症狀出現,絕對不要諱疾忌醫,儘快就醫找出原因,做適當的治療,早日遠離消化器官癌症的威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