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品質

失能中風復健更順遂 家屬不手忙腳亂

失能中風復健更順遂 家屬不手忙腳亂#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老年人口數直線攀升,有些因老化導致失能或急性中風病患需要家屬更多時間與精神照顧,醫療、社會資源的需求及家庭照護支出也相對增加,衛生福利部為促進人民幸福,大力推動「中期照護」銜接醫療與長照系統。臺北醫院林水龍院長表示,為響應衛福部政策,故針對因外科疾病開刀或內科急性疾病所產生的身體功能退化等需要急性後照護的病患,開設「中期照護」病房,協助出院後無法馬上回家的患者,在疾病控制穩定後,經由「中期照護」繼續在醫院接受團隊照護及積極復健,協助病人恢復功能,同時減緩家屬在照護上的負擔。醫院提供中間銜接照顧 讓病患、家屬不無所適從「中期照護」提供整合性的健康照顧服務,內容包括身體功能復健、營養狀況調整、藥物諮詢、認知功能恢復、出院安置及訓練家屬照護作業,並經由醫師、護理師、專業復健師、臨床藥師、營養師及社工師的專業評估,搭配積極復健,來協助病患恢復功能。臺北醫院目前設置5張床位提供中期照護服務,提供患者在急性醫療後與出院返家間的持續性照顧,以協助患者恢復最佳的生活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生活品質差導致文明病 文明病又影響生活品質

生活品質差導致文明病 文明病又影響生活品質#生活品質

作者/洪傳岳 醫師現代文明社會常見心血管疾病和代謝症狀候群,如何從生活和醫療上去預防、治療呢?!洪醫師表示,輕微的症狀便應注意並改善生活型態,抽菸絕對是不好的,有些醫學研究表示少量飲酒,如紅酒,對心血管疾病是好的;另外,體重過重、飲食太油太甜、常坐不動、熬夜、給自己太多壓力等,都會讓自己加入常見的文明病群。洪醫師也表示,其中目前最為重視的是飲食,飲食的影響非常多,洪醫師認為最具體可知道的,就是體重的改變,一般而言若能下降5%(3~5公斤)的體重,一些心血管、代謝疾病的症狀(如血糖、血壓、血脂肪)雖不一定能恢復正常,但會改善良多,少數輕度的患者都能恢復健康。洪醫師也強調,減重不代表必須在短時間內達到正常體重,如若體重過度超重者,雖然減3~5公斤仍然無法回復正常體重,但也必然對身體有益。另外,洪醫師也分享平常自身的健康之道,他從年輕開始,幾乎不熬夜,一定早睡且睡滿八小時,平日若太忙也一定在假日補眠,現在邁入老年則一定會午睡。洪醫師強調,雖然在睡眠作息上不一定人人相同,但睡眠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高血壓,現今的最新研究表示高血壓和睡眠有很大關係,睡眠不好的高血壓患者,即使服用控制血壓的藥物,仍難以獲得控制,特別是早晨高血壓,一般正常的情況,早晨的血壓一定較晚上低,但老人夜間頻尿,或一般睡眠不好的人,則會好發早晨高血壓。對於腎臟病患的血壓控制,現較新的研究顯示,一般腎臟病患若於晚上服用控制血壓的藥物,可讓早晨的血壓降低;現在醫生也多建議高血壓病患於晚上服藥,使隔日早晨血壓降低,此能有效控制血壓。但如何改善睡眠狀況?一般而言,安眠藥可短期使用,若長期使用會有副作用;另外,運動、心理治療也是現行常見的方法,現任政大教授,也是國內第一位投身於睡眠醫學的臨床心理學家楊建銘博士,說明行為療法中的「認知療法」,即是一種心裡治療的新創,是現今熱門的療法,如失眠、憂鬱、焦慮等心裡、情緒的作用,想太多、鑽牛角尖等,若「想法」能夠改變的話,身心互相呼應則會獲得改善。洪醫師也補充,英國的認知療法是相當普遍的,但臺灣現在仍不普及,也無健保給付,現臺灣有些精神科有心理治療師,但比例很少。文字編輯/iCare醫療網 姜盈如

乳癌患者生活品質 EORTC可有效評估

乳癌患者生活品質 EORTC可有效評估#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乳癌如同其他癌症一樣,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乳癌的活存率,到底診斷乳癌後能活多久?正是大家囑目的焦點。但自從1970年代開始,大家開始重視活存期間的生活品質,所謂生活品質指的是個體對生活中自認對其重要部分的滿意程度,MEDLINE及PSYCHLIT與癌症生活品質相關的研究,從1970年開始出現,而且年年有大幅攀升的趨勢。在歐洲,有一個相當重要的組織叫做歐洲癌症研究及治療學會,簡稱(EORTC),在1993年間就先後規劃出癌症生活品質核心問卷EORTCQLQ-C30,3年後又針對乳癌舉辦,EORTC QLQ-BP 23之補充版,其有效度及信度普受大家接受,台灣在台大公衛季瑋珠教授之努力下,有中文及台語版之第三版,在核心版中特別著重在癌症病人之一般性問題。身體功能(費力活動、長短距離步行、日常活動)、角色功能(工作受限、休閒娛樂受限)、情緒功能(緊張、焦慮等)、認知功能(注意力及記憶力)、社會功能(家庭生活社交活動)及整體生活品質(身體狀況、健康狀況),共30題。另外特別針對乳癌之全身性治療(包括化療、荷爾蒙治療、放射線治療),身體意象(body image)、性生活、乳癌症狀、手臂症狀及未來展望共有23題,並有一定之計分方法,藉此來評估乳癌病友之生活品質。根據國內外諸多研究,發現這套問卷系統相當準確,確實可以反應病人生活品質之實情,過去都由醫師來進行評估,最近由病人這一端對自已生活品質或任何不適做報告,即所謂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s)亦被認為與傳統由醫師評估有相當程度之相關性與相似性,此已被廣泛應用在大型臨床試驗作為重要之評估工具。對於癌症病友各項生活品質之評估、處理及後續改善變得與病人活存率同等重要,試想如果在活存期間,在身體上、心理上、社交上有很多之問題或不滿意的地方,那麼活著的意義就大打折扣,近年來對於治療期間或追蹤期間相關症狀或副作用的處理顯然變得非常重要,以下特別舉例有關「情緒功能」及「認知功能」及止痛劑之處理原則如下。對於癌症病之悲傷及憂鬱處理:安排一個安全而且舒適之環境、協助恢復身體功能狀態、提高生活品質、掌握悲傷及憂鬱之症狀並促進良好的睡眠,使用放鬆技能-被動式及漸進式、營造舒適之臥位、按摩、溫水沐浴,或利用轉移注意力、運動來達到放鬆,睡前需避免食用咖啡、酒精、尼古丁或吃太飽。若癌症病患使用止痛劑,若使用NSAID止痛劑應以半衰期短者為原則,其NSAID之止痛與毒性反應是平行的,需由最低劑量開始,每2至3天調整一次,也因為NSAID種類多,無效時可選用他類並確實掌握NSAID之安全度,利用由輕漸重之三階段止痛階梯療法,定期評估才能有效治療。癌症病患對癌症後的認知行為產生的改變應有不同的處理,如增強對現實之期待、瞭解負向之情緒、中斷負向之想法、利用自已之優勢來處理身體不適之症狀,並透過安排每日之活動,增進自我照顧之能力,也可參加支持團體及避免獨自做重要之判斷與決定。(資料來源:健康九九 健康專欄)

馬路如虎口 沒聽力就難過

馬路如虎口 沒聽力就難過#生活品質

「聽覺」是上天為我們量身訂做,用來接收環境回應的一個重要感官功能。曾幾何時我們開始需要調高音量才能與身邊的長輩交談?甚至他們經常因會錯意而產生嚴重的言語爭執而產生溝通問題?沒錯,「聽覺」這個功能會隨著年齡逐漸流失;甚至是不可逆轉的老化現象,因此人人都有可能面臨聽不清楚甚至聽不到等聽損問題。若對於自身聽力有疑慮者不妨可主動上網,參加由中華民國慢性病患關懷協會主辦的聽力保健專案,了解自己現階段聽力程度,如有明顯或嚴重的聽力損傷問題,建議諮詢耳科醫師及聽力師相關助聽輔具的使用,以提高生活與溝通品質。台灣聽力語言學會葉文英理事長表示,許多人可能不了解聽力損傷的重要性,她舉自小因病奪走視力及聽力的海倫凱勒說過的一段話,「若我能恢復視力或聽力,我願能聽見,因為看不見使我與事物隔絕,聽不見卻與人隔絕」。多數人都認為失去視力會造成自身安全上的隱憂,但其實失去聽力除了直接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外,亦會造成個人安全的盲點,甚至可能提早引發老年失智症。葉理事長表示,自己就曾遇過有位年逾七十的老翁欲強行穿越馬路,未聞身旁呼嘯而過且狂鳴喇叭的汽車,所幸一輛小客車駕駛緊急減速後輕微撞上,老翁因飽受驚嚇而送院,醫師檢查後發現該老翁雙耳聽力損傷嚴重,卻因不願意使用助聽器而險釀生命意外。經過聽力師及耳科醫師諄諄勸導下及提供輔具的試戴,老翁終於配戴助聽輔具。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指出,聽力損傷是老人失智症引發因子最關鍵的因子之一,因此如能及早介入聽力損傷使用輔具使用助聽輔具不僅是提升溝通品質及安全的考量,更可以持續提供大腦中樞語言區的刺激,延緩失智症發生時間。葉理事長表示,目前對成年人因外力或年齡老化所引起的聽力損害,仍須仰賴民眾自身察覺而就醫。想知道自己或家人的聽力受損程度為何嗎?請上中華民國慢性病患關懷協會線上聽力問卷評估網址(http://phonak.clweb.com.tw/case03.htm)延伸閱讀「聽力損傷正確認知」: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507

身患多重慢性病老年人 到底該看哪一科?

身患多重慢性病老年人 到底該看哪一科?#生活品質

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目前都面臨了「人口老化」的問題,也就是在總人口中,老年人口佔了過高比例,目前台灣也正面臨這個問題。奇美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蔡岡廷表示,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於1993年來到7%,並於2006年時超過10%,正式邁入所謂的「老化國家」。專家估計將於不久後到達14%,到時候就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老人國家」了。眾所周知,小孩子不等於縮小版的成人,所以有獨特的學門「小兒科」,專門治療與處理小朋友的各種疾患。同樣的,老年病人其疾病表現、診斷與治療方式皆與一般成年病人有很大不同,不該單純視為年齡較大的成人,在各先進國家也都有獨特的學門「老年科」專門處理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到底老年病人有何不同?老年醫學又有什麼特色呢?蔡岡廷解釋,根據台大近年的統計,有照護需求的台灣老年人平均每人罹患2.9種慢性病,有56.6%罹患3種以上慢性病,19.6%罹患5種以上慢性病。由於要到各種專科治療不同的疾病,導致門診次數與花費顯著提高。該統計發現老年人平均每人每年就診32.9次,跑4.1個不同的醫療院所,看7.7個不同的醫生。如此頻繁的就診對於個人與家庭都是沉重的負擔,也因此需要擅長整合治療各種慢性病的專門科別,也就是老年醫學科。由於罹患多種慢性疾病,老年人經常要服用很多藥物。蔡岡廷進一步說明,根據台大的統計,有照護需求的老人之中31%長期使用5種以上的藥物。這種多重用藥的情況在失能老人之中更形普遍,有81%長期使用5種以上的藥物,而38%使用藥物高達10種以上。老年人本來就對藥物的副作用較為敏感,在多重用藥的情況下不論藥物不良反應或交互作用都更加危險。為此,老年醫學科也有醫師與藥師專門為病患統整藥物,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身患多重慢性病的老年人,當產生急性變化時常有與一般人不一樣的表現,因此容易被忽略或延遲治療。此外,在急性病況得到控制後也常產生後遺症,造成慢性病惡化或生活功能缺陷,無法立即出院返家。因此老年醫學科著重急慢性照護的整合,提供急性、亞急性與慢性長期照護,可讓老年病患得到連貫的全程照護。蔡岡廷強調,人的身體與心理相互影響,在失去了身體健康之後,想要保持心情愉快是很困難的,所以老年人不論是憂鬱症的盛行率以及自殺死亡率都較年輕人高。老年醫學強調身心整合治療,除疾病的治療外,也格外注重生活功能、生活品質以及病患尊嚴的維持。蔡岡廷提醒民眾,沒有良好的家庭及社會支持,就算暫時穩定了急性病況,也很容易再度復發。所以老年醫學主張家庭成員也是團隊成員,關懷家屬的困難與感受,與家庭成員共同面對處理患者的健康問題。延伸閱讀「治療照護方針」:http://www.uho.com.tw/sex.asp?aid=975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