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品質

吃肉「劈腿」恐致病?簡單4大原則要遵守!

吃肉「劈腿」恐致病?簡單4大原則要遵守!#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提到自然律例飲食方法,不少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是長年茹素嗎?」其實上天造人,原本就給予人類雜食的特性,因此回歸到自然律例的飲食方法當然也是雜食,並非長年茹素,也非長年茹葷。只是,肉類該怎麼吃呢?該什麼時候吃呢?吃肉時也應順應氣溫依據自然律例,動物適合生長的氣候和環境不同,所含的肉類屬性和油脂成分也不同,因此人類適合吃肉時也應順應「什麼氣溫吃什麼肉」的原則,依照動物適合生長的氣溫為依據,才能從不同屬性的動物當中補充適合當地氣溫的油脂。一般來說,氣溫攝氏25度以下可以吃豬肉,氣溫攝氏20度以下可以吃牛肉,氣溫攝氏10度以下可以吃羊肉。可能有人又要提出疑問,「這些肉類不是一年四季都在臺灣出產?尤其是豬肉,除了宰豬市場公休,否則哪一天買不到豬肉?豬隻在大熱天不也繼續大量繁衍嗎?」沒錯,豬隻在臺灣確實不分四季都在大量生產。但是為了促熟或是對抗越來越多的疾病,豬隻被注射抗生素或藥物等駭人聽聞的消息並非前所未聞。人為技術也許可以違反時序,創造出自然法則以外的繁衍,但智者如何選擇,應該不需多言。高緯度地區常吃牛 再以牛隻為例,依照生長分布的地區來看,肉牛多生長在緯度較高且較乾燥的寒帶區域,因為當地氣候和環境適合牛隻生長,所以當地人們也適合吃點牛肉來攝取養分和幫助禦寒。雖然臺灣本地也產牛,但是最適合生長的是水牛而不是肉牛。用來食用的黃牛因為怕雨怕濕,所以在照顧和飼養上都比較困難,在初始的自然律例當中,就更不適合在臺灣生長,因此自然也不適合這塊土地的人吃。至於羊隻,適合生長的區域更乾冷,所以就更不適合位處濕熱的臺灣人食用了。但是臺灣人也不是全然沒有吃肉的機會,只要氣溫在攝氏25度以下就可以吃豬肉,攝氏20度以下就可以嚐一嚐牛肉,而攝氏10度以下的寒流來襲時,就可以把羊肉爐端上桌了。一餐混食多種肉類、海鮮易致病要切記的是,吃肉和吃海鮮都有所謂的「劈腿禁忌」,一餐當中最好只吃一種肉,應避免不同種類的肉混著吃。如果那餐吃的是豬排,就不要再吃牛肉;如果吃的是牛排,就不要再吃炸排骨。因為每一種動物和海鮮的屬性不同,肉質的屬性和纖維長短也都不一,混和消化後很容易在人體中產生危險的生化變化。雖然人體器官的代償性很高,一次可以同時執行數個指令和動作,但是消化不同屬性和纖維的肉類,勢必會大量耗損腸胃的功能。而且混合的肉類長時間滯留在腸胃間,也很容易腐敗並產生毒素,不僅有礙胃腸的健康,更會造成百病叢生和提早老化的現象。吃肉不劈腿不過,雖然說完全遵行自然律例,依照氣溫食用肉類,是最理想的方式,但硬要應酬聚會眾多的現代人如此嚴格執行,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經不只一個學員苦惱地問我:「和朋友約會聚餐,餐點難免會有肉,氣溫超過25度就不吃肉?很難呢!」去那種「無限量供應吃到飽」的餐廳更常碰到這個問題,烤羊排、烤牛肉、炸豬排、甜食、飲料、水果、點心……五花八門的美味佳餚擺在眼前,讓人光是看就流口水,恨不得多長出一個胃多裝點食物,怎麼可能還克制得住自己的舌頭呢?沒錯,只要是人都有口腹之慾,可口的肉食當前,要視而不見也未免太不人性。因此我總是建議學員:「要大吃大喝?可以!但是請勿劈腿,請選在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六點之間進行。」很多人選擇在晚餐時間,甚至消夜時間去大吃大喝,坦白說,這種做法無疑是在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4關鍵吃肉原則而且儘管是去吃大餐,最好還是遵守「吃肉不劈腿」的原則。如果一餐當中非得吃兩種以上的肉類,也應以「同蹄」為原則,盡量挑選同屬性的動物來進食。例如雞和鴨就屬不同蹄的動物,因為雞、火雞、鴿子的腳都成爪狀,鴨子和鵝的腳則是成蹼狀。至於海鮮類,也應盡量只挑選同屬性來進食,例如吃過硬殼類的蚵仔,之後最好也挑選硬殼類的蛤仔、蜆仔;吃過軟殼類的蝦子,之後最好也挑選軟殼類的蟹類。同蹄對同蹄、硬殼配硬殼、軟殼對軟殼、有鱗對有鱗、無鱗對無鱗,不同種類的魚肉對人體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才能降到最低。1) 一餐單種/每一餐只吃一種海鮮類或肉類。2) 放縱的時機/一定要大吃大喝,最好選擇在每天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六點之間,但仍應注意「一餐單種」的原則。3) 混吃有禁忌/盡量避免混吃,不得以一定要混吃時,應注意屬性。動物類以同蹄為原則、海鮮類以同質性為原則。4) 吃肉時間表/氣溫攝氏25度以下可吃豬肉。氣溫攝氏20度以下可吃牛肉。氣溫攝氏10度以下可吃羊肉。(本文摘自/自然律例──地瓜餐創始人的養生之道/時報出版)

夜間頻尿 當心恐增2倍骨折機率!

夜間頻尿 當心恐增2倍骨折機率!#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有夜間頻尿的煩惱嗎?根據研究顯示夜間小便次數多達2次以上,可是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讓人頭腦渾沌、記憶力變差與頭痛等等;對於老人家來說,更會增加2倍的跌倒骨折機率,甚至有研究顯示長期夜尿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何判斷是否有夜尿症?烏日林新醫院泌尿科林德祺主任解釋,由於人體設計相當奧妙,正常人體在晚上會分泌較多的抗利尿激素減少夜間尿量,所以一般人不會有夜尿的煩惱;但因為種種因素影響,導致晚上尿量超過一天的1/3,導致頻繁起床解尿。很多疾病都可能造成夜尿問題,常見的原因如下:1) 夜間多尿症/我們人體的賀爾蒙是有規律性的,受到抗利尿激素的影響決定是否夜尿,這個激素會在晚上分泌較多,讓尿量減少,但隨著年紀增加,腦部的疾病而改變,抗利尿激素開始分泌不足,導致晚上排尿量過多,這種狀況可以在睡前吃1顆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效果一般都不錯。2) 攝護腺肥大/攝護腺肥大容易導致排尿困難與不順暢,同時也會尿不乾淨導致餘尿量過多,這樣子膀胱很快又裝滿了,便會不斷在夜晚起來尿尿。輕微的病患可以透過吃藥控制,嚴重的病患如果餘尿量太多,建議前往泌尿科檢查是否有開刀治療的需求,採取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TURP),用內視鏡把攝護腺刮一刮,便可一勞永逸。3) 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如果睡覺時常常鼾聲如雷,恐怕是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長期下來不只會睡眠品質,更會導致失眠。當患者處於淺眠的狀況下,容易產生尿意想上廁所,另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讓人體在睡眠時處於缺氧的狀態,使得心房利尿鈉激素分泌過多,導致夜尿量增加,這也是造成夜尿症的原因。治療方式除了吃藥、減肥以外,病情嚴重的患者建議考慮找耳鼻喉科醫師評估是否要開刀改善。 4) 膀胱過動症/正常膀胱裝300-400cc的尿才會產生尿意,但敏感性的膀胱可能裝100-150cc的尿就開始想小便,其實膀胱過動症就是膀胱敏感,於是常常要在半夜起床上廁所,對於這種狀況可以先吃藥看看,多數患者效果不錯。5) 其他原因/其實夜尿症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有的人是糖尿病控制不好,有的人是心臟衰竭造成的,也有的人是尿崩症等等。林德祺主任表示,根據臨床統計,夜尿症佔泌尿科門診的比例不算低,這並不是一個容易被診斷治療的疾病,導致夜間多尿症有各式各樣的原因,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找到主因,才能正確對症下藥。  

增進臥床者生活品質 從「齒」開始就對了

增進臥床者生活品質 從「齒」開始就對了#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對於無法獨立做好個人衛生的病友,口腔不健康就可能「病從口入」,嚴重更會影響到全身健康,因此從「齒」開始做好臥床者的口腔照護才能有效抵禦疾病。預防勝於治療,有研究指出,給予病友正確口腔清潔就會降低吸入性肺炎的機會。清醒時有50%以上活動限制患者可申請成大醫院口腔醫學部特殊需求者牙科示範中心主任許修銘醫師表示,讓病友有一口好牙避免病從口入,才能增進生活品質。繼民國105年到宅牙醫服務之後,成大醫院也從今(106)年5月起,開始提供居家護理個案到宅牙醫服務。針對清醒時50%以上活動限制在床上或椅子上的患者,若有牙科醫療需求,可向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出申請。儘量採坐姿 無法久坐就將床升起30度角許修銘醫師提醒照護者,至於日常照護上,為避免因口水聚積在喉嚨而引起病友嗆咳,應儘量讓病友採坐姿;若病友無法久坐,則需將床背升起至少呈30度角,並讓病友側臥。而照護者在餐後及睡前使用牙刷、牙線與牙間刷清潔完牙齒之後,可再用口腔海綿棒依序沾漱口水與口腔保濕凝膠,清潔病友口腔黏膜及舌頭等軟組織。許修銘醫師表示,每天至少1次使用手電筒檢查病人口腔狀況,如有牙齒動搖、潰瘍、牙齦出血或腫脹等異常狀況,就應尋求醫護人員進一步檢查,甚至到宅牙醫服務。要注意的是,臥床者不論是否經口進食,都要做好居家口腔照護,以能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也能因而減少病友及家屬外出就醫的不便。 

負面情緒飆升 過度耗氧恐讓身體嚴重酸化

負面情緒飆升 過度耗氧恐讓身體嚴重酸化#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晚上熬夜是現代人的特色,白天很忙,晚上卻不願早早入睡。人忙心也忙,有太多無端的煩惱、擔憂。整個社會的脈動太快,人被迫跟著急,情緒也隨之而生,大腦因此消耗大量氧氣。一般狀況下,大腦的耗氧量占了全身耗氧量的1/4,現代人極端耗損腦力,再加上熬夜失眠的助長,耗掉的氧氣量恐怕將近1/3。煩惱多的人產生的二氧化碳越多大腦是身體的指揮官,擁有獲得氧氣的最高使用權,身體各個部位都可以缺氧,只有大腦不可以。大腦使用醣分產生能量,大腦愈忙,氧氣使用量愈多,耗掉的醣分愈多,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愈多。我常說煩惱多的人等於一直請自己喝汽水,因為二氧化碳在腦部會溶於水成為碳酸,煩惱多,碳酸產生得也多。 人一緊張會分泌大量腎上腺素,肌肉系統就開始緊繃,增加耗氧量,這時候內臟容易缺氧,為了維持機能就出現無氧呼吸,增加更多廢棄物或毒素,最終需要更多氧氣讓肝臟協助解毒與排毒。惡性循環讓缺氧狀況更嚴重,不僅耗氧量加快,需氧量也增加,讓人睡不好,開始出現各種疾病,甚至容易出現心臟肌肉缺氧的猝死症狀。連續擔憂、害怕逾30分鐘 耗氧量會大幅增加人如果連續擔憂、害怕30分鐘以上,大腦的耗氧量就和持續跑步30分鐘的耗氧量接近。當人得到癌症,開始憂慮、害怕,身體就像一整天不間斷地跑步,耗氧量會大幅度增加,嚴重缺氧狀況下,又助長癌細胞大量快速成長。一位患者植牙初期非常穩固,牙醫師才協助製作假牙,後來家裡發生一些變故,患者陷入嚴重憂慮與煩惱,最後這些植體竟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因相當於地基的齒槽骨頭流失而變得不堪使用,可見過度耗氧,身體嚴重酸化後,全身骨頭會慢慢溶解,影響真的不容小覷。(本文摘自/一根吸管有氧治百病/時報出版) 

禿頂落髮好憂鬱 微創植髮助提升自信

禿頂落髮好憂鬱 微創植髮助提升自信#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5歲的陳先生在科技公司擔任高階主管,收入不錯且穩定交往中,是人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但愈來愈高的髮際線讓他相當困擾。在朋友建議下,他嘗試接受機器人植髮手術,經過多次諮詢與配合醫師的治療,終於在8個月後長出頭髮,也找回勇氣與自信。壓力、作息、吸菸都可能讓掉髮狀況惡化開業診所醫師楊名權表示,男性掉髮高達8成與遺傳及雄性荷爾蒙有關,加上生活壓力、作息不正常及吸菸等因素,也會讓掉髮狀況惡化,甚至導致嚴重禿頭。除了讓工作受限,也會影響自信,甚至有人還會出現憂鬱症狀。機器人植髮 傷口小、大幅提升生活品質楊名權醫師表示,隨著醫療機器人發展快速,運用機器手臂植髮,讓患者接受度愈來愈高。機器人植髮採用雙鏡頭的3D影像辨識系統,可精確辨識頭髮生長角度、同時精確定位,可取出品質較好的毛囊,大幅提升存活率,加上微創手術傷口小,不需長時間請假,大幅提升受術者的術後生活品質。亂用偏方易傷毛囊 嚴重落髮應盡快就醫楊名權醫師提醒,每天掉一點頭髮是很正常的,就像人體正常新陳代謝一樣,但若長期出現大量掉髮就要提高警覺,最好調整生活作息或適時減壓,切勿聽信生髮偏方,如塗抹生薑、辣椒與酒精等沒有科學根據的方式,使用不當恐造成頭皮或毛囊受損,儘快尋求醫師協助,找出病因並積極接受治療,避免陷入禿頭危機。 

肺癌患者不適用標靶藥怎麼辦?

肺癌患者不適用標靶藥怎麼辦?#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確診肺癌後,患者或家屬無不希望能使用副作用少且方便服用的標靶藥物,但必須經過EGFR基因檢測癌細胞有基因突變才能投藥;約4成肺癌患者無基因突變,即便投以標靶藥物也沒有明顯治療效果,面對如此窘境患者無須灰心放棄,目前新一代化療藥物能做為有效抗癌的治療方式,並且保有治療生活品質。新光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徐培菘表示,患者若不適用標靶藥物,其實都能透過新一代化療藥物來控制腫瘤。診間收治一名39歲女性病患,在癌症初期透過手術治療後,約9個月開始肋膜積水,並發現肺腺癌細胞擴散進入癌症第四期,但基因檢測卻是陰性,不適用標靶治療,對此,與患者充分溝通後,投以鉑類藥物加上新一代化療藥物合併使用,經過六個療程後,病情明顯好轉,不僅積水消失,肺無癌細胞也獲得控制,後續便持續單獨使用新一代化療藥物,僅需每三周回診施打一次,治療期間患者也能保有體力,甚至騎腳踏車外出休閒散心;該患者持續治療36次,直到近期癌細胞產生變化後便轉用其他藥物治療。藉此呼籲患者,在沒有標靶藥物可用的情況下,徹底使用化療能有效控制疾病,延長生命時間,也更有機會使用新的藥物接續治療。徐培菘醫師解釋,傳統化療的毒性較強,若是再搭配白金類的藥物,可能造成較嚴重的副作用;但近年來新一代的肺腺癌化療藥物,能夠大幅緩解包括掉髮、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且注射時間縮短,大多數的患者皆不需住院,仍然維持日常生活與工作。徐培菘醫師說,不論化療或是標靶藥物,都是肺癌治療上有力的武器,兩者應互相搭配,不需去區分好壞或先後順序。也提醒民眾,及早發現就能把握治療先機,若是有咳嗽達三週以上或咳血絲等情況,應就醫接受檢查;40歲以上的民眾,定期接受胸部X光檢驗;或是現在有些醫院也有低劑量電腦斷層儀器,可供民眾進行更加精準的檢驗。若民眾想了解更多關於肺癌的資訊,可上「肺癌衛教網」查詢相關資訊。(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講座/疼息照護.食在健康打造抗癌生活新品質

講座/疼息照護.食在健康打造抗癌生活新品質#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治療的過程,營養問題及突發性疼痛等,都是病友及家屬在照護上的極大困擾之一,不只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更常導致療程中斷預後不佳情形。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為幫助癌友及家屬掌握抗癌成功的關鍵,邀請您立即報名「疼息照護.食在健康 - 戰勝癌症講座」,聽專家告訴您,如何運用技巧攝取充足營養、以及建立有效解決疼痛的觀念,以減緩副作用造成的影響,正確幫助癌友與家屬具備自我照護能力,以輕易邁向康復,打造抗癌生活新品質。內容課程一:營養是抗癌的關鍵因素!課程二:不讓疼痛問題絆住癌症治療!課程三:沒有胃口時我該吃什麼?課程四:抗癌心路歷程分享時間:2017年7月1日(六) 上午9:00至12:00(08:30開始報到)地點:高醫附醫啟川六樓第二講堂(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講師:高醫附醫血液腫瘤內科 蕭惠樺主治醫師   台灣癌症基金會 鄭欣宜營養師   台灣癌症基金會第七屆抗癌鬥士 何清全洽詢:高醫附醫 王社工 (07)3121101分機5251、5254   台灣癌症基金會  蔡專員(02)8787-9907分機217 

講座/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新知醫學講

講座/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新知醫學講#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免疫系統疾病,除了積極控制好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外,還有哪些共病需要我們多加注意,邀請專業醫師告訴您如何覺察警訊,提防共病造成傷害。心情愉悅是舒緩疾病的重要關鍵,如何追求快樂人生,幫助自己照顧好身體與心靈,講座由中國醫藥大學陳俊宏醫師及呂文莉護理師主講,誠摯邀請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及家屬踴躍參與活動,一同學習新知,完整照顧自己的身心靈健康!時間:106年5月20日(六)下午14:30-17:00地點:台中金典酒店14F,秋楓+冬梅+松柏廳 (台中市西區健行路1049號)電洽:紀秘書、汪社工(02)2822-7495報名截止日:106年5月12日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