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

副作用多亂停藥 當心癌細胞反撲!

副作用多亂停藥 當心癌細胞反撲!#肺腺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吃完藥後我臉部、身上長滿痘子,曬到太陽都隱隱刺痛,根本不敢出門,我才會想自己減藥啊!」。這並非唯一的案例,因為肺腺癌患者除了要「存活」,他們更想要「生活」,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胸腔內科主任劉杜鎮嚴肅的說道。近年來,隨著藥物的進步,許多晚期肺癌患者經由標靶治療妥善控制病情,肺癌整體存活期有逐年延長的趨勢。劉杜鎮主任表示,過去診斷出晚期肺癌,幾乎只能等待奇蹟,現在不同了,依患者的病況、癌細胞基因表現,量身訂製治療組合,有標靶藥物、化療、免疫療法等可以選擇,而標靶藥物對常見的基因突變療效差異不大,決勝點在於副作用。副作用往往是肺癌患者最介意的。劉杜鎮主任表示,有不少患者因為副作用困擾而擅自停藥,一堆藥藏在房間抽屜裡,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再好的藥,沒吞下肚也是枉然」,後來病情進展快速惡化,想重新服藥也為時已晚,對主治醫師來說也增加救治挫敗感。劉杜鎮主任說,國際癌症治療指引(NCCN guidelines)指出,肺癌存活率相關的指標「治療效果跟臨床實驗證據力」,在目前3 種肺癌第一、二代EGFR 標靶藥物,幾乎相當。三種標靶藥的差異在於藥物毒性與安全性。因此,不同標靶藥物,對生活品質可能有不同影響。肺癌標靶藥物的主要副作用包括甲溝炎、口腔潰爛、腹瀉、臉部皮疹等。不同藥物副作用發生比例及程度有所不同。「國內首次針對肺癌患者做的生活品質調查,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治療肺癌,對患者癌後生活品質的衝擊最低。有四成以上患者的症狀,在胸悶、呼吸困難、及食慾不振等生活品質指標,在兩週內皆獲得改善。」劉杜鎮道。曾有一位罹患肺腺癌第四期50歲男性患者,服用標靶藥物2 週後出現極大的副作用,頻繁的腹瀉嚴重影響工作表現,甚至無法外出遠行,即使調降劑量繼續服用3 個月,還是因為營養失衡體重驟降10%,病情雖控制,卻影響了對治療的信心。經建議改用副作用較低的第一代標靶藥物後,腹瀉獲得緩解,重獲治療信心。劉杜鎮說:「過去肺癌治療藥物選擇有限,醫師會著重在患者的疾病控制,現在標靶藥物療效差異不大,醫者父母心,我更聚焦在維繫對治療的信心及持續性。」劉杜鎮主任建議,一旦標靶藥物出現難以承受的副作用,可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切莫擅自停藥,給癌細胞反撲的機會。標靶藥物不斷研發,活得愈久等到新藥的機會愈大,選擇副作用小、適合自己的治療藥物,抗癌之路未必一路陰霾難行,肺癌病人也能漫步蒼翠田野,欣賞藍天白雲。(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防早期肺癌 每年照一次胸部X光夠嗎?

防早期肺癌 每年照一次胸部X光夠嗎?#肺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不少名人皆因肺腺癌辭世,包含前副總統蕭萬長、新科副總統陳建仁、台北市長柯文哲夫人陳佩琪都曾公開自己是肺腺癌的患者。國人進行基礎健檢通常會包含胸部X光檢查,然而,肺腺癌發現不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延長患者存活率的不二法門,究竟哪一種檢查方式,能精準地發現早期肺癌呢?有吸菸習慣、55歲過後要逐年健檢胸腔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顧問醫師蔡俊明表示,無論肺癌細胞病變是發生在中央還是周邊組織,都會因為生長的地方不同在判別上出現盲點,若僅照胸部X光片,最大的問題是腫瘤要大到一定程度才檢查得出來。當前醫療的目標是在癌細胞1公分以下時就被發現,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可有效檢查出1公分以下的腫瘤。蔡俊明醫師強調,低劑量電腦斷層因為是橫切面檢查,較易看出不正常的影像,克服腫瘤判讀上的誤差。值得注意的是,判讀LDCT的影像有其專業性,並非所有醫生都能勝任。建議有吸菸習慣者,55歲過後就要開始逐年健檢胸腔。腫瘤直徑大於0.8公分 要做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肺癌暨胸腔檢查治療中心主任何明霖醫師說明,一般正子攝影看不清楚肺癌的病灶,但若進一步採用正子電腦斷層掃瞄(正子攝影PET+電腦斷層掃瞄CT,也就是俗稱的「彩色電腦斷層」)就會看得很清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有一個NCCN準則也建議:肺部腫瘤直徑大於0.8公分,須要做特別的正子電腦斷層掃描。蔡俊明醫師認為,由於正子掃瞄未能準確區分感染與腫瘤,而且大部分顆粒小於2公分的肺腺癌正子不會顯影,因此並不推薦。假如懷疑罹患肺癌,切片檢查較能正確診斷。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強調,一旦家中有人確診肺癌,建議家屬可多觀察病人確診前後的心理變化,多協助找相關的資訊閱讀,患者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也可陪同病患一起和醫師討論,分析各種療法的利弊,用實際行動表達關心。

定位精準!3D列印增存活率

定位精準!3D列印增存活率#肺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57歲女性病患長期、間斷性地乾咳,安排胸部斷層檢查,發現右下肺葉有一0.5公分大小毛玻璃樣病灶,持續幾次追蹤下,體積增大至0.7公分,結合最新3D影像重組定位,提供精準下刀位置,摘除0.8公分腫瘤,確定是右下肺葉微侵犯的肺腺癌,術後10天狀況穩定順利出院,目前持續門診追蹤。可轉換立體影像 用於客製化植入物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李世俊表示,術前肺功能檢查大都正常,因為是單一病灶,腫瘤尺寸較小且無轉移跡象,結合3D影像重組定位,進行單孔胸腔鏡輔助右側第六肺節切除手術併縱膈腔淋巴結摘取,切除肺節大小約9.5x6x2公分,腫瘤實際大小約0.8x0.5公分3D列印(3D printing),又稱積層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已經被應用醫療器材開發以及手術模型的建立,甚至移植器官也是發展重點,3D列印能將醫學影像像是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MRI),甚至3D超音波轉換成為立體影像以及模型,可用於患者客製化植入物和手術導引版。能將病人器官定位 降低手術風險李世俊醫師表示,胸腔鏡微創手術是目前胸腔外科執行肺腫瘤切除手術最常用的方式,而3D列印技術能將病人的氣管,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等邊界定位出來,透過重組後的立體影像,提供手術醫師能在術前透過各角度的旋轉來了解血管以及支氣管的相關位置,藉以模擬手術進行時可能會遇到的狀況,降低手術產生的風險。肺癌為國內10大癌症死因之首,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影像偵測早期肺癌,進而手術治療提高存活率,這次手術,結合單孔胸腔鏡,單一肺節切除及術前3D影像重組定位,對肺癌的病灶做到更精準的切除,也可兼顧病人未來毒生活品質。

精準醫療亞洲版 望加速病人使用癌症新藥

精準醫療亞洲版 望加速病人使用癌症新藥#肺腺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精準醫療是癌症治療的熱門話題,不少病人都有著相似的疑問,從化療、標靶到近日的免疫療法,精準醫療差別在哪裡?精準醫療並非將化療、標靶或免疫療法做直接比較,而是根據癌症病灶呈現的基因特性找出適合個人的治療方案,其療程可能包含手術、化療、標靶或免疫治療,各種療法的順序及期間都可能因人而異。舉例來說,乳癌的患者其病灶的基因表現有可能呈現HER2(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陽性或是荷爾蒙受體陽性,抑或是三陰性等等,加上不同的診斷期別或轉移部位,治療方案皆呈現相當程度的差異。癌症基因呈現族群差異 影響癌症藥物研發方向目前已知部分癌症盛行與族群、地域有著顯著的關聯性,例如:亞洲地區盛行的肝癌、胃癌、非吸菸女性的肺癌等。以乳癌為例,根據臨床統計在東亞國家平均發病年齡較西方歐美國家早了約10年左右,多數乳癌患者是在停經前發病。由於荷爾蒙在多數乳癌的治療中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停經前與停經後的乳癌治療對策也有相當的差異。此外,包含亞洲地區好發的肺腺癌以及B、C型肝炎引起的肝癌等,都呈現特殊的地域差異,這些都證明在亞洲地區投入早期的研發與臨床研究的重要性。一直以來,國際大廠的癌症藥物從研發到臨床試驗都是以歐美病患為參考依據,新藥在美國FDA或歐盟EMA核准後一、二年才能取得台灣TFDA核准,再加上新藥納入健保還需一至二年時間,到台灣患者使用,時間至少延後二到三年。對於腫瘤惡性度高的晚期患者而言,這是十分漫長的一段路程。目前已有跨國藥廠開始對亞洲癌症的特性採取差異化的研發策略,希望可以盡早找出符合區域特性的治療方式,加速病人及早使用新藥物。已有藥廠針對亞洲區域發展一項名為StAR(Strategy in Asia Region)的計畫,透過該項平台從尋找疾病標的、藥物研發到臨床試驗都是以亞洲區常見的癌症例如肝癌、胃癌、肺癌等為主,目的就是希望加速該區域的病人及早用到創新的癌症藥物。免疫療法成明日之星 傳統療法不該被捨棄近日廣泛討論的免疫療法是否可以取代手術、化療或標靶治療?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理事長吳一龍教授指出,根據病灶特性運用化療、標靶、免疫療法彼此相輔的合併療法是現今癌症治療較新的觀念。吳一龍教授強調,早期發現予以手術切除目前仍是治療的黃金準則,呼籲民眾一定要定期檢視自己的健康。

小病灶現形 微創手術利早期診斷

小病灶現形 微創手術利早期診斷#肺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罹患肺腺癌至今將近10年的李先生,長期的抽菸習慣讓他多年來持續咳嗽加喘,經胸腔科門診檢查,確診為肺腺癌第3期,隨即接受化療與電療,過程中一度惡化改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從化療轉標靶治療也快8年,直至今日病況控制穩定。症狀不明顯 抽菸致咳嗽、胸悶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大雅院區血液腫瘤科暨癌症防治中心主任蕭士銓表示,肺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通常讓患者不易察覺,尤其是長期抽煙患者,平時就會有咳嗽、胸悶等症狀,檢查時病況往往已較為嚴重了。電腦斷層檢查 可掃出0.3公分肺腫瘤目前較能有效早期篩檢出肺癌的方法,就是低劑量的電腦斷層檢查,目前最電腦斷層掃描可掃描出0.3公分以上的肺腫瘤,靈敏度高,由於肺癌已是癌症死亡第1名,除了抽菸之外,環境因素與空氣污染也是重要因素,此檢查對早期肺癌診斷有很大的幫助,鼓勵民眾能多加利用。手術結合3D列印 製作術前模型去年被診斷出下頜骨造釉細胞腫瘤的吳先生,沒有吸菸嚼檳榔的習慣,由於腫瘤破壞下頜骨引起疼痛和腫脹,經醫師評估決定切除下頜骨,並且進行顯微皮瓣重建手術,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大雅院區牙科醫師羅正興表示,手術結合3D列印技術來製作術前模型,不但可看出患部缺損,且可以模擬需切除的地方。增加術後結果的穩定性 縮短時間羅士銓主任指出,以往頜骨切除後手術重建只能靠醫師的經驗與手感,術後有不可預知的情形,也容易發生感染,3D列印讓醫療團隊能有完整的術前計畫,大為增加術後結果的穩定性,並縮短手術時間,所以能讓患者有較佳的重建外觀及功能。

有解!研究:晚期肺腺癌抗藥性 不再無藥可醫

有解!研究:晚期肺腺癌抗藥性 不再無藥可醫#肺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我國肺癌人數節節升高,據國民健康署最新出爐的2013年台灣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大腸癌、肺癌以及肝癌,分居發生率前三名。雖然肺癌發生率位居第二名,但值得注意的是,肺癌的死亡率25.3,遠高於肝癌24.2和腸癌14.9,躍居第一名!歸咎原因為大多數的患者在服用標靶藥物後,可能產生抗藥性讓治療失敗。但好消息是,研究發現,晚期肺腺癌抗藥性不再無藥可醫,透過抽血驗癌DNA,可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續命。上周舉辦的的歐洲肺癌年會,討論聚焦在第三代肺腺癌TKI標靶藥物研究進展及用於第一線治療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晚期肺腺癌患者的成效和安全性。而有出席歐洲肺癌年會的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暨附設醫院副院長陳志毅強調,對於晚期非小細胞肺腺癌患者而言,EGFR和ALK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為目前標準治療方案。然而,使用EGFR標靶藥物治療後產生抗藥性,常常是治療失敗的原因之一,大約有九成的患者,用藥9至11個月後出現抗藥性,這是因為癌細胞透過突變和改變生長方式來產生抗藥性,目前這些患者可以接續使用其他標靶藥物或化療治療,但治療效果有限!因此,今年歐洲肺癌年會最令人訝異的研究,就是若將第三代肺腺癌TKI標靶藥物,做為晚期非小細胞肺腺癌第一線治療使用,受試的60名患者中,有近八成的患者可預期腫瘤獲得良好的控制,值得注意的為無惡化存活期19.3個月!存活期較其他一線標靶藥物增加將近1倍。此外,對於晚期非小細胞肺腺癌患者,針對EGFR和ALK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是目前標準的治療方案,但陳志毅說,臨床約有9成患者,使用EGFR標靶藥物治療11個月後產生抗藥性,常導致治療失敗。他也提道,另一項研究也發現,若將第三代肺腺癌TKI標靶藥物拿來治療出現抗藥性的晚期非小細胞肺腺癌,有將近7成的患者腫瘤縮小,疾病無惡化存活期也延長至11月。但要注意的是,第三代肺腺癌TKI標靶藥物適用於T790M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抗藥性患者,病患需先檢測基因,一旦確認基因產生突變,才適合用藥。陳志毅也說,第三代肺腺癌TKI標靶藥物去年已經在美國,歐盟及日本上市,但目前台灣還沒有此藥物,推測未來若引進,應會作為晚期肺腺癌的第二線藥物,給患者延命希望。

女性肺腺癌比率高 廚房油煙、空汙是主因

女性肺腺癌比率高 廚房油煙、空汙是主因#肺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肺癌為國內癌症死亡率之首,不分男女皆為第一位,近十年有年輕化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衛生福利部2014年資料顯示,女性肺癌患者肺腺癌比率高達8成2,等於每 5人就有4人為肺腺癌。醫師分析,環境因素不可忽視,包括香菸、廚房油煙,還有空氣汙染等,都是致病因子。肺癌年輕化!PM2.5 威脅全球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不論室外或室內空汙都導致各約6%的肺癌形成。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醫科暨職業醫學科許良豪醫師表示,近來最受重視的就是小於PM2.5的懸浮微粒,沾附空氣中有害物質後,進入肺部會造成血管發炎,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更將PM2.5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與二手菸同等級。「要預防肺癌,最重要的就是避免接觸汙染源。」許良豪說,包括汽機車、寺廟燒香與金紙、農田燃燒稻草、工地揚塵;以及在家燒蚊香、抽菸、油煙,或是郊遊烤肉等,都會危害肺部。另外,工作常接觸石棉、重金屬、煤、焦油、煙草等,也易誘發肺癌。許良豪建議民眾盡量不開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如果一定要開車,避免開柴油車或跟在柴油車後方。提醒當新聞報導有霾害紫爆狀況,出門記得戴口罩,又以N95防護力最佳。居家可多種些盆栽減碳,下廚時一定要開抽油煙機,三餐多吃綠色蔬菜抗氧化,已患肺癌者則不建議吃含胡蘿蔔素的食物,會加重病情。早期肺癌不明顯 定期檢查不能少由於二手菸比一手菸更易致癌,許良豪提醒民眾遠離二手菸,如無法阻絕二手菸飄入室內,居家可準備空氣清淨機。但最好仍是吸菸者戒菸,不要覺得開窗讓菸飄到戶外就沒事,因為沾附在衣服、手上的「三手菸」,也會讓家人、特別是小朋友健康受影響。而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一旦出現長期咳嗽、咳血、聲音沙啞、胸部或肩膀疼痛等症狀,通常已是晚期。許醫師也指出,胸部X光較易發現大於1公分以上的腫瘤,小於1公分的則要做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才可及早診斷。 

婦人咳了兩個月沒好 竟是晚期肺腺癌

婦人咳了兩個月沒好 竟是晚期肺腺癌#肺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中市一名六旬婦女,因為左胸反覆出現疼痛,而且咳嗽超過2個月,就醫檢查發現她的左胸肋膜大量積水,卻無法找出病因,而後以肋膜腔鏡切片檢查是肺腺癌第4期,因腫瘤轉移至肋膜才會造成積水。2成肺癌 以惡性肋膜積水表現中國附醫支氣管鏡診治中心陳家弘醫師指出,肋膜積水的起因來自多種可能,包括細菌感染引起的膿胸,或是結核菌導致的肋膜積水,以及腫瘤帶來的惡性肋膜積水。事實上,2成左右的肺癌,是以惡性肋膜積水表現。 為確切掌握惡性肋膜積水的來龍去脈,傳統方法有幾條途徑。譬如抽取樣本後送細胞病理學檢查,、採取切片,診斷率約5~6成。至此還得不到確定診斷時,只能求助外科醫師,進行全身麻醉後,經由胸腔內視鏡取得組織檢體,提供後續的病理診斷使用。但胸腔科涂智彥醫師也說,若是不明原因肋膜積水,可考慮以肋膜腔鏡診斷,協助找出病因,也可免除開刀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