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

癌患怕被貼標籤拒心理治療 自殺率飆7.5倍

癌患怕被貼標籤拒心理治療 自殺率飆7.5倍#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為什麼是我得了癌症?為何如此不公平!」當被醫師宣告罹癌時,病患都可能無助的埋怨,也徬徨著未來。癌症病人在罹癌後,憂鬱焦慮的情緒經常揮之不去,嚴重甚至會出現想不開的念頭。誤認身體的治療較重要 癌患拒精神科轉介根據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2014年發表的資料顯示,從國內健保資料庫2001年至2003年的統計發現,癌症患者的自殺死亡率每十萬人約90人,高出一般人的自殺死亡率每十萬人約12人,達7.5倍之多,也遠比國外統計數字來的高。針對癌友心理照護的部分,台灣剛起步,不少民眾仍輕忽心理照護的重要性。以新竹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為例,當癌友被篩檢出符合轉介至精神科的條件時,大約只有三成願意配合。除了擔心被貼上精神有問題的標籤之外,認為解決身體上的問題比心理治療重要、接受心理治療是弱者的行為等,成為他們拒絕轉介的原因。傾聽是最好的陪伴方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當周邊有親友發現罹癌時,家屬不用急著馬上幫他們解開心結,通常病人心理會經歷幾個過程:一開始會「否定」,不相信自己罹癌的事實;接著「憤怒」,生氣老天為什麼要這樣對他,為何會罹癌,覺得不公平;再來會進入「沮喪」,心情低落,否定存在的價值;度過前面階段,才會接受「面對」,也才會積極配合治療。在這段過程,每個人的時間長短和心情起伏高低,情況不一,理解這過程才能適當的安慰病人,有時傾聽就是最好的陪伴方式。新竹馬偕醫院癌症中心暨放射腫瘤科邱世哲醫師指出,癌友的情緒變化是多樣性的,不管是否認、生氣,背後可能還隱藏了不為人知的原因。例如:有個30多歲就罹患乳癌的媽媽,即使已經歷手術切除乳房、化療等過程,還是一直不相信自己得了乳癌。深入瞭解後才發現,原來病患擔心小孩沒人照顧、無法陪他們長大,才一直否認罹癌的事實。他強調,在抗癌治癌的路上,做好心理調適與照護,也能提升病情的控制與生活品質的維持。

他癌症骨轉移痛到想自殺 熱治療助緩解

他癌症骨轉移痛到想自殺 熱治療助緩解#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癌症病患一旦出現骨轉移,常合併劇烈疼痛,讓人生不如死。59歲的林先生2年半前被確診罹患腎臟癌第四期時,腫瘤細胞已有多處骨轉移,手術後歷經22次放療與化療,治療期間嗎啡用到極高劑量還是無法止痛,甚至有過自殺念頭。這種狀況持續整整一年,他才轉到北醫臺北癌症中心接受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骨轉移造成的疼痛立刻大幅緩解,嗎啡止痛藥的服用劑量也大幅降低,甚至還能騎腳踏車運動。聚焦加熱 同時控制腫瘤、舒緩疼痛臺北癌症中心副院長邱仲峯指出,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是新型非侵入性且無痛的超音波聚焦熱治療,在核磁共振影像(MRI)導引定位下,超音波聚焦加熱到攝氏60~80度,再對準轉移性骨腫瘤及受其侵犯的感覺神經進行熱消融,可同時達到局部腫瘤控制與疼痛紓解的效果。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14年初認證核可這項技術,北醫附醫至今已成功完治近60例骨轉移個案。根據在北醫接受「傳統放射治療」與「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等兩組病患的配對分析報告,結果發現接受熱治療的病患在疼痛緩解上,比傳統放療來得更有效率。研究報告指出,接受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的病患,一週後對治療的反應率即達76.2%,並持續增加至三個月的89.5%;相較於接受傳統放療的患者,一週後的治療反應率只有14.3%,一個月後71.4%的治療成效才迎頭趕上,和熱治療並駕齊驅。8成患者疼痛狀況獲改善邱仲峯表示,這項研究證明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對於癌症骨轉移病人的劇烈疼痛,可以達到迅速而有效的緩解。北醫附醫放射腫瘤科醫師李欣倫進一步指出,治療過程中,機器會持續以MRI掃描影像及監測溫度,可確保病患的安全性。在已完成治療的個案中,治療後第一天,7成多的疼痛分數明顯下降超過2分,一個月後約有近8成病患反映疼痛情況大幅改善,疼痛分數也由平均6~7分下降到1~2分。他說,這項無傷口、非侵入性且副作用少的新技術,目前在子宮肌瘤以及骨腫瘤已有顯著的臨床療效,乳房、攝護腺、胰臟、肝臟等部位之腫瘤也正在進行臨床試驗。除了腫瘤治療外,隨著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技術的發展與成熟,這種無創治療方式在國外已開始應用於多種腦部疾病,如帕金森氏症、原發性顫抖症、頑固性疼痛、肌張力障礙,以及骨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疼痛,與脊椎小關節發炎引起的下背痛,未來發展令人期待。

隱藏的暴力! 醫:霸凌增5倍自殺風險

隱藏的暴力! 醫:霸凌增5倍自殺風險#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隨著網路發達,網路霸凌問題也時有所聞。而網路助長霸凌行為的原因有二:包括匿名及無法立即看到受害者的反應,所以會比言辭霸凌更過分。醫師也說,霸凌會增加受害者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增加將近5倍的自殺風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陳坤波醫師解釋,瑞典在四十年前首先注意到霸凌問題,當時霸凌的定義包括:強欺弱、身體或語言的負面行為、蓄意傷害他人,而且持續發生。受害者不僅面臨直接身體傷害,同時還要間接面對受排擠,失去同伴的間接脅迫。而陳醫師也曾觀察門診患者發現,平均約每10人當中,僅有1人自認未受過霸凌,但多數青少年不太會選擇向家長或師長反應,因此提醒教師,應多方面觀察學生的身體外傷、心靈創傷、逃學逃課及學習變化等,研判學生是否被霸淩。如何遠離網路霸凌? 關掉或重辦臉書然而陳坤波醫師也表示,一般人若受到網路流言霸凌攻擊,可以選擇關閉部落格、臉書,或再重辦一個新帳號,也建議遇到網路霸凌,可向家人傾訴。至於很多年輕人會選擇向閨蜜訴苦,但他說若非能完全信任,很容易又錯把敵人當閨蜜,所以還是向家人傾訴較佳。

家有身障兒童!3成爸媽曾想過要自殺

家有身障兒童!3成爸媽曾想過要自殺#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家中若有身心障礙的孩童,家長須承擔較一般家庭更多的壓力!據臺北市政府社會局3月統計顯示,臺北市有2,986位未滿12歲兒童領有身心障礙手冊,其中以自閉症者為最多,多重障礙者次之。身障兒父母所要面對的挑戰非常沉重!天使心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羅子琦心理師表示,在基金會關懷的身心障礙兒童的家長中,有近5成的父母常常感到心力交瘁!甚至有3成的父母曾經有自殺念頭。父母「3要」顧身心  陪伴慢飛不孤單照顧身障兒並不簡單,許多父母當中,常有人需要辭去工作以全職照顧小孩,但經濟的壓力仍讓人喘不過氣來。「父母先走出來,孩子才有希望」,天使心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羅心理師特別提醒父母謹記「3要」,才能陪伴身障兒持續向前行:1「要」勇於表達/勇於說出自己與家庭的需要,讓他人有機會理解。除了父母雙方需共同分擔照顧身障兒的責任,不要把照顧工作留給其中一人來獨自承擔,亦可以主動地告訴親友鄰居有關孩子的情況,讓他們了解及減少疑慮,將更有機會得到接納與協助。2「要」尋求資源/應盡量認識和運用社會中的專業資源,以便能幫助我們認識及瞭解孩子的狀況,才能做出對孩子有益的決定,更正確有效地協助孩子學習與成長。3「要」積極參與/積極參與家長團體以獲得支持與經驗分享,父母若發現自己出現易怒、憂鬱、緊張等負面情緒,或是持續有疲累、失眠的困擾,甚至出現自我傷害的想法,建議尋求心理專業人員或醫師的協助,可就近至12區健康服務中心及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進行心理諮詢。 

走不出來!統計:6成自殺未遂 受情所困

走不出來!統計:6成自殺未遂 受情所困#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最近台南一連發生3件情殺事件,讓人省思如何理性且和平的分手呢? 台南市衛生局指出,殺人後自殺相較於一般自殺事件,是更為複雜之社會議題,如情侶分手的情殺、父母親殺子後自殺、兒女弒親後自戕等。根據衛生局統計分析103年度自殺未遂個案共2,464人,自殺未遂原因分析以「感情因素、家人間情感因素」佔57.95%為最多,「憂鬱症、精神疾病」占13.71%,「生理疾病、久病不癒因素」佔8.25%;顯見感情是現代人際關係裡最大的挑戰,隨著兩性關係愈為開放,情殺案件卻不斷增加。5招保護自己  遠離危險情人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情傷或者情殺事件的男女主角不論年紀與歷練卻同樣墮入情感漩渦無法走出!因打不開情結,連累無辜者,造成彼此家庭破碎。若事發當下,可以給自己再多一分鐘的冷靜或各退一步,就可以阻止悲劇發生,學習理性及正向的情感表達相對的重要。建議若無法相處已協商分手者:●應有「緣盡情了」心態,避免藕斷絲連或金錢借貸。●避免同住一個屋簷下。●探視子女盡量選在公共空間。●離婚夫妻應避免獨處,若對方有不軌言行,應嚴詞制止。●一旦遭對方性侵或性騷擾立即報警,並保留事證。衛生局也呼籲,對身旁處於感情困擾的親友及時伸出援手,以簡單的3個步驟:1問、2應、3轉介,關心情傷中的親友,一句「您怎麼了?」聽聽他的心聲,給於客觀的回應,若感覺無法幫助則建議轉介專業心理師。

自殺報導過「血實」 恐導致效仿效應

自殺報導過「血實」 恐導致效仿效應#自殺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王蒨茹/綜合報導)愈聳動的新聞內容,愈容易吸引民眾的目光!以往自殺新聞多被放置在頭版或者是大篇幅的報導,並附上血腥的照片,恐怕使得新聞價值混淆,甚至帶給當事人及當事人的家屬再次傷害,引發更多憾事發生。自殺新聞報導原則「六不六要」 減少憾事發生也因此,針對自殺相關報導,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六不六要」的報導原則,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李明濱教授指出,有些新聞報導類型,會暴露死者自殺手法,這可能會造成有自殺傾向者相互模仿,並使自殺頻率提高的危機。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對於近5年來,四大報每日自殺新聞報導的調查,發現在「六不」原則中以「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及「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的遵循比例較高;反之,「不要簡化自殺原因」及「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為容易被忽視的原則。另外,「六要」原則中,對自殺的描述用詞方面正確委婉及「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這兩項遵守比例最高,而較被忽略的則是,「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及「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由此可知,媒體自律雖有提升,但對於自殺報導還是需要與其他專業單位合作執行,才能提升報導的品質。媒體自律謹慎用詞 避免造成社會負擔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江宜珍表示,媒體對自殺報導的誇大渲染,恐影響民眾接收錯誤的訊息及觀念,進而導致自殺率攀升及群眾的模仿效應。臺北市聯合醫院陳映燁醫師也表示,台灣媒體的自殺新聞中,以名人自殺報導衝擊力最大,媒體工作者必須謹慎留意,不該應收視率而爆料死者自殺詳情,扭曲報導的真實性及帶給社會更多負擔。

情感人際問題多 國人自殺淺在危機

情感人際問題多 國人自殺淺在危機#自殺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王蒨茹/綜合報導)農曆春節是全家和樂團圓的好日子,在歡慶之餘,也別忘了打個電話、傳封訊息,關心問候遠在異鄉或獨居的親朋好友。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教授指出,去年全國共有24,331起自殺未遂,而需關懷的追蹤名單,多和情感與人際因素有關,在這家家戶戶團圓的喜慶節日,更容易觸景傷感,也因此,關懷周遭親友人人有責,多一份寒暄關懷,避免憾事發生。年後老人輕生機率恐增 多關懷人人有責 近年來,政府與民間團體也積極推動自殺防治工作,而使台灣的自殺死亡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其中自殺死亡率103年較102年也降低了8.3%,另外,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統計,3、4月是高齡者易萌生輕生念頭的高峰期,李明濱表示,造成此現象可能原因是,在春節過後,民眾多回到工作崗位,而忽略了家中長輩,應多給予關懷,別讓長輩不開心。自殺因素調查:情感人際最多 其次精神狀況據103年針對65歲以上人口自殺原因調查,「生理疾病」為居高,例如:慢性病症狀,其次是「情感人際」,包含夫妻之間或家庭不睦等人際因素,而「精神健康」方面,多為本身有憂鬱傾向及其他心理健康問題。李明濱呼籲,如周遭有服藥習慣的親友,別忘了關心他們的用藥情況,並且長期服藥者切記不可自行停藥,以免造成病情不利。減少自殺的發生,每個人都應發揮守門人精神,秉持著主動關懷、用心聆聽的精神,關心身邊的每個人,若發現自己或親友疑有憂鬱傾向或自殺念頭,應盡快至相關醫療機構求助。

龐大壓力導致 單親媽媽自殺率高出4倍!

龐大壓力導致 單親媽媽自殺率高出4倍!#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又一位單親媽媽攜子自殺!新北市一名單親媽媽,為了養育一歲大兒子,每天沿街兜售養樂多,生活過得辛苦仍咬牙堅持,未料她與前夫疑因撫養費及孩子監護權起爭執,1月25日她抱著孩子回到當初簽字離婚的大樓,抱子從七樓頂跳樓,媽媽送醫不治,孩子仍在加護病房。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一般精神科景瀚儀醫師表示,單親媽媽不容易,需面對排山倒海的壓力,如撫養小孩、處理家務、工作等,且單親爸媽們鮮少有時間,甚至無法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失落與孤單的感覺會時常縈繞心頭。這些長期、持續的壓力會影響人體免疫系統,引起頭痛、疲倦感、肩頸腰背痠痛、口唇潰瘍、容易感冒、胃痛、白頭髮或落髮等問題。而且從國外的一些資料也顯示,單親媽媽的自殺率是已婚族群的4倍,大多數有自殺意念的人,其實並不避諱討論自殺的議題,反而非常需要有人傾聽他們的痛苦。醫籲:多利用自殺守門員 減少憾事景瀚儀醫師提醒,周遭的親友都可以擔任自殺守門員,主動提供關懷,千萬別迴避自殺議題,必要的時候,要先確認環境的安全,移除任何危險物品如:藥物、刀、酒精、木炭等。若察覺身邊自殺者親友有憂鬱傾向或情緒困擾等問題時,除持續聆聽、給予關懷與支持,必要時可提供心理健康相關資源及衛生福利部免付費安心專線,當發現有自殺想法時,應盡快協助轉介至醫療單位或精神衛生機構。另外,民眾亦可善用心情溫度計測量情緒困擾程度,目前心情溫度計應用程式APP已上線,可免費下載使用,就手機族群而言更為便利,歡迎民眾多加

Menu